基础会计学有感(精选9篇)
1.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一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春节期间,我又捧起了叶澜教授的书,认真研读,再次深深感受 了新基础教育带给我的新理念。
“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 “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 “建立一份自己的责任,课堂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些话是多么精辟啊!越是深深思索,越是被深深地感动。新基础教育”的改革走过了好多年的路程,我的女儿也是新基础教育下的受益者。“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我的教学教育观有了新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它无时不刻在指引着我们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我们要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同时,我也感受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取决于教师有无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等。“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为学习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构建起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2.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二
一、时代向会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给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实务操作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 使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 会计选择的空间更大, 时代要求我们的会计教学亦与时俱进, 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未来会计工作者思维更缜密, 应对更灵活。
二、中专院校会计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单就中专院校而言, 生源的严重萎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或者干脆取消“门槛”, 学生素质普遍下降, 部分教师缺乏授课热情, 教学效果堪忧。
1.学生基础较差, 主动性不够
中专院校的生源门槛低, 相对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 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较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兴趣缺乏, 无论在系统性还是理论深度层次, 都不如高等院校的学生那么全面、有深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表现出许多不适应, 表现为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 感觉入门难, 信心不足。因此学习比较被动, 直接影响了授课的热情和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 针对性不强
老师忽略了基础会计教学对象所学本专业的特点, 习惯性地采取与以往无差别的教学模式。仍旧是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 强调会计核算的原则、要素、科目、账户、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抽象的理论, 大而全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基础薄弱的中专院校学生来说学的吃力, 效果也并不理想。使学生对基础会计只有片断的方法掌握和模糊的知识印象, 没有形成应有的会计思想和思维方式, 无法让学生系统地理解会计核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有的放矢, 开辟中专院校会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对于中专院校这个特殊的群体, 不能“一刀切”, 应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创新, 赋予基础教学生机与活力。
(一) 正确引导, 培养兴趣, 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学的好, 首先要端正态度, 主动学习, 并树立信心与目标。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会计这个职业的神圣, 真正了解会计这个行业的博大空间。由此明白要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和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才”, 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 因材施教, 前后呼应, 共同成长。
授课之前, 对授课对象进行必要了解, 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情况, 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授课尺度, 讲授过程从易到难,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 保证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注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拓宽和技术拔高, 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通道,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会计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授课过程应避免各自为阵, 应注重相关知识的前后呼应, 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 对知识的掌握逐步加深, 思维逐步系统,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 真帐实册, 实物演示, 直观教学
在讲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 可结合实物演示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强化其直观理解和印象。还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 比如制作生动形象的幻灯片, 通过动画、图表、声音、文字等形式, 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枯燥的内容全过程演示出来, 活跃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解放思想, 发展创新, 探索教学新模式
改变方法首先要转变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转为启发式和参与式,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仿真模拟实习、课堂讨论、实训基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注重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 培养习惯和精神, 将学校教育延伸为终身学习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的基础, 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一直以来, 学校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实践操作。我们知道, 一个优秀的会计专业人士, 除其具备专业的从业技能外, 良好的道德和职业操守同样不可或缺。行业规范作为实践操作的指南, 我们在学校教育时同样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让学生养成遵从规范执业的好习惯, 应把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掌握作为教学内容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感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因人施教 因“课”制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条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合理选用教材,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普通人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生源地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第四次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层次不同,就给教师制定授课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学习知識,必将导致“消化不了”和“吃不饱”两个极端,因此,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教学才是解决这两个极端的根本途径。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关键性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并能安全高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而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选教材必须广而全,既可以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得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又得兼顾那些对这些知识已经基本了解的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如今的教育需要的是个性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而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完全可以适当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如何应用好这个有效平台,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够用、技能使用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熟记知识的要点,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切实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2 深入钻研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真正做到因“课”制宜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需要对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高屋建瓴,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融会贯通,将清晰的思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而情景案例的选择则是一把双刃剑,那些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资源无疑会更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例如,对于单个专题的讲解,可以在系统学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结合有效案例,深入研究,创设出自己的使用方法。以Word教学为例,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学生会的名义出版一份四版的报纸。学生会出版的报纸,其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易于理清思路,而一份报纸的所需要素以及排版要求又可以真正考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包含的面也是比较广泛的,教师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板块的实践,更应注重多种知识的融合交汇。因此,在情景案例中,更多的应是综合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只有综合性强的案例,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案例规模方面,案例大小要适中,最好是在一节课内能够完成的案例。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实时的讲评,让学生能够及时修正,看到效果。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总和。学习力的强弱,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每一个孩子,开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极致的自己”。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渴望,认真的研习教材内容,才能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越跑越远。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必须要向前看,向远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在教材的改革中,仅仅是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档处理、Exce1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网络基础知识等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这个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在对这些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和调整的前提下,增加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常用工具软件等。创造力是学习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中的“生殖能力”,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知识积累密切相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操作,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学时比例,让学生在各种有针对性的综合案例的操作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真正以学为兴趣,以练为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施展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1] 鲁幸福.浅析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183.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四
《“新基础教育”论》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
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培根在他的《读书论》里说过读书有三个作用:怡情、搏采、长才。即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即使难读如专业、理论书籍,我仍感激他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心灵,纠正了我的偏见。书籍沉默不言,他等待着人们的开启。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毫不隐晦地说,读自己爱读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也能让你感到生活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的话,是要我们能领悟读书的各种妙处。或许各种书籍的内在有许多相通处,兼容并蓄,才可显示书的魅力,读书人身上就有博大、精深之气息。
5.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五
吴大卫
机械10-3班
10101432
2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有感
论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中对私有制的批判,消除阶级差异的可行性
我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发现,卢梭对人的不平等认识是比较唯心的。他的对私有制的仇视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文中的某些子句中可见一斑。但是,对于其不平等的来源以及其发展的逻辑性,我认为是很辨证的。社会主义思想里面反复提到了关于建立一个消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差异的观点正好谋和了我在阅读此书的一些感受。于此,我想谈谈我对于这些事物的想法。
其一,我认为私有制是必须存在的,是社会文明前进的坚实不可动摇的一步,消除之必然是制度的倒退,文明的倒退。它的存在的必须性我会在下文做具体的论述。
其二,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制度、阶级剥削是客观存在的,至少在现有客观历史条件下,它的必然存在性不可否认。又由于阶级差异及其剥削是私有制的产物(我在下文重具体论述)因此为了认识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存在性,在讨论阶级制度以及其剥削现状是不得不将其与私有制的产生的必须性和私有制存在必然性一起讨论的。
其三,我将把若干比较重要的字句在文中加了一遍注译,以便于加深理解。
辩证的平等:
假若说我们把消除现在有私有制引起的不平等当做艰巨的任务,那么在私有制产生之前的某个时间段,一定有些时间段是处于人人平等的美好状态。在比较早早的某个时代(这里允许我跳过卢梭篇幅里讨论最长的原始人成长阶段),地球上的人类种群非常稀少。人类的生活条件比较原始,并且人已经学
会了一些基本生活能力。例如制造石器,生火,建造可用于栖居的环境(不能叫做房屋的东西)。当然他们也得需要具备最初级的沟通功能(这时还不能说他们已具备了语言)。这个时候的人们是可以说过着相对平等的生活,在排除所有生理上的先天差异后,我们首先可以说在生理上已经处于了平等的状态,然后,我们关注到他们不会过于关心自己的存物,因为储存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卢梭在成长篇里论述证明他们还不具备考虑到第二天事情的能力),或者即使有存物,他们仍然只有到了要用到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候,不仅生理上人人平等了。由于在生活索取上的自给自足,我们毫不犹豫可以把它们看做是处于某种条件平等的社会状态。假若,有一种特殊情况。在某地已经有若干个人长期生活着,而这时遇到了外来者的野蛮入侵,这些较为强势的外来者强行若要将他们驱逐出生活地。这时,如果在避免了一场杀戮的可能性之下,原来的这一些人只好前移到其他地方去。我们在考虑到这里时,或许会想起社会中的依仗强权、暴力剥削他人的形象。但是,只要稍微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价值观放在他们身上(或说是放在这个时候的人类身上)是完全不合乎逻辑的。因为,很简单,他们在心理上仍然不会有被欺压被剥削的影响。因为首先,在没有私有这个意识的情况下,谁也不会把某物强调为财产,这种迁移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吃饭睡觉而已,这一点也不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换言之,无论他们被什么样的外来者驱逐走,无论之后又迁移到什么地方,人们都是自己为自己地生活着。再假设,若当这个外来者稍后离开这片区域,这个栖居地又将处于没有归属的状态。(何况在有人居住的时候,你也不能说其是有归属的)因此,说不上是谁抢占了谁的,只能说,这些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不停交换着自己的栖居地,自给自足的模式仍然继续。当然,前提是,非常少量的人、外部存在不可控制的大量的物质资源、没有私有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的人在生活的物质条件上有着不可置疑的平等性。
时间可以再往后推移一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指某地区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密集。不可避免地导致合作的产生。而这种比个人或者小型部落生产能力高得多的新型人口集合群体必然将前两者逐渐边缘化。这便形成了早期的社会。这时的社会当然只是初期一种简单的人口集合而已,不存在等级的分化。也是在刚刚开始不久,人逐渐体会到了合作的好处。捕食动物只需要这个
集合中一小部分较为精壮的人去就可以满足全部人的需求了(这也是在多次打猎过程中意识到的,在最最初的时候,更为精壮的人会比弱小的人捕食的东西多,这时候所剩下的食物,也许较为弱小的一方有其他资源作为交换,这也就促生了一种物品交换的早期形式。当然,也许也是源于精壮者的施舍,这都存在可能)。总之,适合捕猎的人发现他的任务就是(或者说是最好的是)捕猎,善于做其他事的人就该去做其他事。因此,每到一天末尾清算的时候(我们假设他们还是不能预想到第二天早上的事情)物品的交换就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内容。我在这里要补充的是,关于这个社会的集合,并没有讨论到人的住宿问题。假若不加以解决,我认为之后的逻辑将毫无用处。所以,我的解读是,这种早期的人口集合最开始仍是不介意住宿的。我可以这么说,我认为,这个早期的集合还停留在概念上的集合。居住地是相对自由的(没有外人打扰的,没有土地纠纷的),这些人在合作劳作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水平不高的大脑多次加深影像后,发现居住在一起,劳作更方便,社会效率更高。所以,这个人口集合在初期也有从概念到实际的慢慢转变的过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外部物质上,人类之间互相更加紧密。于是人们会约定在某一块地方规划出一块适居地,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某种行为上的巧合为先导。这都存在可能性,重点是,这些人,很多的人,慢慢住在一起了。这时,我们可以继续设想,他们互相为己划分地域的场景。这时,当某人认识到某地盘,某物体可以是有归属的时候,这个就是最早的私有概念的产生。很自然的他们都极力地把他们见到想要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很简单地推想出来,由于脑力的发展限制,这些人还不知道贪婪,当然,他们也不会为别人考虑这些规划。因此,可以想象当时在规划时,人人都恰如其分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地盘、其他物质)。比如,当有人说,这棵树是我的了,很巧的是,其他人居然也就信了,因为这些人他们也在不停地对外宣称着自己的财产,由于人数相对于自然资源的少数,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的过程看作是相安无事的。最后,这一段我想说的就是,在这个社会形成(也可以说成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初期)的初期,没有人生气,没有人为某物而争执。这时候,而且在没有引起任何变化的短时间内,进行着物品的交易(交换),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物质条件人人平等的社会。
因此,这个时候,我可以宣布,由此即将诞生的是,物品作为简单商品的交
换,以及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的分工并不是结束。接着,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是生产力的提升(这里是指相对早期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生产力的提升会导致生产出的物质过剩。假如我们还停留在这些人不会预想第二天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人也是在无数次生产过剩中学会囤积物品的(一开始是食物)。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已经学会了为第二天,或者是后几天的生机做打算。因此,我这么说,他们开始为自己以后做打算也就是由物质眼前的私有性进步到物质的潜在价值(就是说永恒的私有性),换言之,他们会逐渐认为,这些东西一定会用上,或许明天,或许后几天。所以,私有财产的初期便是这样形成的。但是,问题在于,社会的平等性按理说仍然没有打破?当然不是,人们都拥有了自己的财产,并且有了商品交换的概念。因此,只要把人的品质稍加区分。我们可以看到,不爱劳作的懒人,把自己的原有财产交换干净之后就一贫如洗了。而勤于劳作的人,他的物质丰富很快,不久他就比别人富裕了几个档次。(在这里之后,我稍微省略一些篇幅)贫穷的人已经不会像最早的阶段一样选择迁移了,因为他发现人类个体是无法产生这些优质的物质条件的(丰富的劳作产品,包括衣食住行)即脱离这种社会是完全不理智的,不过我还不能排除类似这种个体案例发生的可能性。富裕的人在看到囤积的物资远远超出生活物资交换范围时,他逐渐(可以这么认为)想出了其他利用这些物质的渠道。例如,让贫穷的人替他劳作(这时穷人只有劳动力可以做交换了),而他利用已有的丰富物质逐渐地使自己摆脱了劳作的境地。而且,为了维持这种状况,他必须将替他劳作的人的大多数所得全部占为己有。而其实对于贫穷的人来说,这样的机会也是比较来之不易的。所以,这种模式就这样长存下来了。(对于初期必然会有的对财富不均引起的暴力斗争直到政府等官方监管部门的建立,我在这里就略掉了,当做既成事实)从此以后,平衡就打破了,我们看到的场景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还有一大部分不能被归为以上两类的人士仍继续在分配给自己的社会分工里劳作着。
在这里,不是已经出现了不平等吗?不是已经出现了剥削吗?
但是纵观前后,难道我们看到了私有制产生的最开始就起源于财富的分配不均?难道在最初分配时就已经产生不快?所以,造成现在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是由一个平衡的起点开始,在不断地发生着符合买卖双方意愿以及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交换原则为准则的事物后,逐渐形成的。难道从纵观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现
状不是辩证平等的吗?
我们现在退回前几段,假设私有制没有出现。代之以公有制,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所有人将生产产物交归公家,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谁是公家?由谁来操办?公家既不是个人,也不是代表少数人群利益的代表。当时人们之间是以共同居住的若干人组成的小型部落为单位凝聚起来的,假若要选出一个操持所有人物质的代表组织,这里不免有一场血战。而事实上,这时候的人的智商是没有到达这种地步的,在只为自己谋求更多物质的情况下,要他们想到要使每一个人所得平均是不现实的。人的眼光以及视野都是由自我到外物的,私有制就是最早为谋求自身利益,保全既得自身利益的规则,是一种基础的保护原则。而这对当初的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我们刨除暴力夺取等非正常手段的获利。在统一制度框架下的每个人都在进行着符合历史条件的交换原则的交易。
我们排除外界所有创造平衡的条件,唯一看到的是人性的差异。人分勤劳和懒惰,造成不平等的原因其实就是在此。勤劳的人多劳作,而多劳作的直接后果就是物质上的丰富;然而懒惰的人少劳作或不劳作,物质少的或许养不起自身,以至于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接受投入与产出比很低的替人劳作的境地。但是这种劳作岗位的存在在历史条件下也是一种符合当时条件交换原则的交易。因为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无法完成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劳作,如果他不出卖劳动力,他将在这个有机构成的社会中逐渐死去。
6.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六
为了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提高业务素质,我在图书室借了《新时期教学技能与艺术基础》这本书潜心阅读。李亚男编著的这本书从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背景入手,将教学技能和艺术的认识、实务和操作结合起来,强调教学技能和艺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当中重要性及可能性。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这些丰富的教学案例中,让我从中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思想视野,提升了理论胸怀。这些教学策略对我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技能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在拜读 “调控教学活动的技能与艺术”这一章节时,我感到教学活动中反馈调节技能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
课堂上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等非言语行为是传输着重要的教学反馈信息。学生听课时,如果有轻拍桌子、挠头、皱眉、怨声怨气等现象,我们应反思自己在知识传授的数量上是否太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记笔记时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将笔拿起又搁下,此时,我们应检查讲课速度是否太快;学生听课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坐立不安时,我们应考虑自己讲的内容是否枯燥无味,或者学生是身体不适还是其他原因。
“教学评价中的艺术”这一章的学习让我感到评价的角度要多元性,对学生的发言评价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还应注意语言的个性如幽默、机智、简明、丰富。
给予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性评价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但也需要对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让学生不满足争上进。在课堂上老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这些无声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对专心听讲的学生要用温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观望,让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对走神的同学,要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给学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对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要用喜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赞扬的手势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热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势,配合语言评价来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愿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如春风话语,催开学生的生命之花。
7.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七
关键词: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钢琴教学教材,趣味性,独特性
“对于钢琴演奏来说, 真正的标准是艺术性, 它远远超越了单一的演奏技巧, 我称之为‘艺术演奏之道’ (The Artistry Metric) 也是我所提倡的钢琴教育理念。”这是兰德尔·菲伯尔来华访问被问及其钢琴教育核心理念时的回答。
一、研究综述
兰德尔·菲伯尔 (Randall Faber) 美国著名的钢琴家钢琴教育家, 是美国钢琴教育大会、美国音乐教师学会, 世界钢琴教育大会的专家教师。《钢琴之旅—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系列教材的作者。兰德尔·菲伯尔博士与同为作曲家与钢琴演奏家的妻子南希.菲伯尔共同创作的《钢琴之旅—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系列教材成为了全球启蒙类钢琴教材的销量冠军长达数年, 其独特有趣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很多学琴者甚至专业院校的肯定和推荐。
近几十年来, 汤普森、巴斯蒂安等人所编写的钢琴教材占据了国内的大部分钢琴市场, 尤其在儿童启蒙方面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反观国内的教材市场, 似乎一直沿用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变迁, 国人对于新知识新方法却求贤若渴。
如果我们细细地研读了菲伯尔博士所创作的这一系列教材的话, 不难发现教材里所涉及的读谱系统中没有过早地用五线谱来记谱、用分解音程的方式来训练琴童的和声能力、搭配针对不同训练点所描述的图片等与传统教材都有很大的区别和特点。这样的突破使得琴童们特别是启蒙阶段的琴童尤为受益, 而这一系列的创新也达到了菲伯尔博士让初学者快乐学习钢琴的初衷。
作为儿童心理学家这一身份的兰德尔·菲伯尔, 在这一系列书中倾注了让孩子快乐学钢琴的思想, 尽可能去帮助琴童们在学琴的过程中建立学琴的兴趣、自信、及独立的思考能力, 并引导其真正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教师不断地开拓新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介绍与内容
《钢琴之旅—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系列丛书目前翻译并引进国内市场共四册。每册由《课程和乐理》、《技巧和演奏》所组成。第一册《课程和乐理》分册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难度逐步深入并具有综合性的音乐类读物;所学习的作品从古典时期到现代风格包括爵士风格的宽广音乐领域;涉及了所有键盘学习中所需的技巧;书中配备了大量富有表现力及丰富和声的教师伴奏;并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巩固性的练习及探索性问题。在进入第二册《课程和乐理》时, 我们称它为初级训练的第二阶段, 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增加了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智商”的启蒙, 即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并在选曲内容中添加了古典时期的贝多芬、海顿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名曲, 扩宽了学生的眼界,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随书CD中也增设了管弦的配乐伴奏及一些训练学生手指的颗粒性、节奏性及表达力的作品。
而《技巧和演奏》这个分册为了达到与《课程和乐理》形成内容上的相互呼应, 相互结合的效果外, 还为琴童在掌握各个阶段的技巧而专门制定了不同程度的“技巧秘诀”, 例如在第一册的《技巧和演奏》中, 作者对初学者提出了几点要求:良好的坐姿;圆圆的手型;指尖稳固有力;手臂的重量;大指触键的位置等。从这几个要求来看, 这一阶段对基础训练具有严格和细致的要求。而第二册和第三册在基础性的要求上更加具体化。其中二册中的教材针对初级过程中的第二阶段练习对手臂、手腕、手指三者的协调性作出了强调。通过这些不同的要求来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技巧秘诀”中提及的:放松的手腕、手指轻轻弹跳、手指独立性等训练来看, 都是在第一册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和巩固。第三册在强调前面两册所提倡的手指颗粒性和掌控手臂与手指的呼吸外, 还强调了双手的配合与协调、如何提高手指的灵活性与速度、手腕的呼吸等更高层次的技术训练。另外, 在这两个分册中充斥着大量风格迥异的练习曲和乐曲, 为琴童们在表达音乐情感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三、与以往美国教材之比
像《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等流行的美国教材中所涉及的学习方法和选择的曲目对于国内钢琴教学市场来说已经是非常地熟悉不过了, 其教学体系甚至影响了几代人。《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作为一个钢琴教学的生力军要想立足于激烈竞争的市场, 必须与其他教材有着不同地教学视角。
从《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前三册来看, 基础入门部分与《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相比, 特别是培养学生对钢琴键盘的熟悉度、不过早涉及五线谱等方面相差无几。但菲伯尔博士并不急于建立学生对唱名和音名的了解, 而是让学生直接将指法定位于黑键上, 早期还大胆地加入了双手练习, 对音程演奏效果听力等锻炼。从第一册来看, 菲伯尔博士一开始就强调了演奏的力度关系及不同触键的要领。这样的锻炼使学生在启蒙阶段对音乐对比性有更深刻地理解。菲伯尔博士用了整整一册来将学生领进五线谱的大门, 相较于《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等教材, 其花费在基础细节上更多时间。第二册诸如在连奏、跳音、手指独立性等基础练习上, 菲伯尔博士强调了各个技巧奏法的要领, 并配以各种形象的乐曲加以练习, 与《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相比, 菲伯尔博士更注重培养演奏技巧为音乐服务的能力。从第三册开始, 菲伯尔夫妇开始加大了训练的难度, 例如在半音和全音的训练中, 他们将大指作为结束音, 众所周知, 大指是初学者最容易控制的手指之一, 教材里用跳音加尾音的方式, 再结合乐曲《半音侦探》情景的需要, 使学生通过音乐形象很容易能达到技巧目标。而对于乐句的划分也是第三册的重点训练目标。相较于《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这类教材, 在基础训练之上增加了更多地音乐方面的训练。尤其大量作品都是由菲伯尔夫妇亲自创作的, 这样的训练更具有说服力。
四、结语
这样一套生动有趣的教材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材中大量老师的协作演奏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的乐趣, 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来得到启发, 极大地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总体来讲, 《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汲取了传统教材的严谨性, 大胆地打开了不同视角的切入点, 使教材具有极高地学术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美]菲伯尔.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 (第1-3级) (课程和乐理)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8.
[2][美]菲伯尔.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 (第1-3级) (技巧和演奏)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8.
[3]张洁.发展音乐的情商与智商-访钢琴教育家兰德尔·菲伯尔.钢琴艺术, 2013, 03.
8.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八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现状 成因 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59-01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专业管理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国家宏 观调控、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相关决策三方面的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 真实、相关、及时等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真实的会计 事项记录,才能出具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有效的经济决策,会计信 息真实与否,同时也对会计职业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近年 来外部审计和内部会计基础工作检查的情况,谈谈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想法。
一、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和成因
1.内控制度不健全,相互脱节,不够精细化,缺乏可行性,未能实现约束作用;授权 审批制度执行不彻底,不能做到层层把关、各行其职;缺乏严格的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 随意性大。
2.内部监督体系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和财务内部审核、稽核构成了对会计业 务的再监督体系,充分的监督是查错防弊、杜绝“跑冒滴漏”的最佳途径。财务内部审核、 稽核是内部监督的基本职能,必须有效发挥,若审查不严,就会出现非正规票据或非有效资 料入账现象,导致会计确认资料不完备,记账凭证没有相对应的有效业务票据支撑等等,诸 如此类现象,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同时,会计人员不到位,一人身兼数职, 审核人员精力分散,也是影响内部审核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单位内部审计的力度,往往从 本单位的利益考虑,当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其职能就变为“一致对外”,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监督的力度。
3.利益驱动,只考虑本单位的利益,为了完成年度经济目标,人为调整报告期会计利 润,来年再进行追溯调整。
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理解和把握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低下,造成账务处理混乱。会 计制度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的会计做法带来较大影响,不能及时更新知识,造成不能准确处 理会计事项。
5.审计、检查的问题整改不彻底,即使整改,也是就事论事,不能从整改问题中吸取 教训,同类问题以后照样会出现。
6.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会计档案的保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会计档案是财务工作 的重要史料。有些单位对会计档案保管不重视,会计资料保存不完整,随便堆放,为日后查 阅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因此而带来经济纠纷。
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1.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 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 法、措施和程序。因为会计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性信息系统,而是含有经济后果的,牵涉到各 方经济利益关系,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 对含有经济后果的“公共产品”产生过程的强制性制度规范,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的制定 ,不仅是为了寻求一个更好的会计程序,更是寻求一个平衡有关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的政治程 序,一个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和监督会计活动行为,使 会计活动始终处于有序状态。
(1)统一领导,全员参与。会计内控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不仅需要单位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更需要组织上强有力的领导,单位负责人 要亲自出马,对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定实行组织上的统一领导策划,建立“自上而下、自下 而上”的沟通渠道,变少数部门的行为为单位管理部门的一致行为,变临时行为为持之以恒 的长期行为,变管理者行为为全员参加行为,让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事项的 所有人员,使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这样的会计控制体系,才能持 之以恒地有效实施。
(2)建立会计工作标准,明确职责划分。会计工作标准就是对重复性的会计实务所制 定的统一的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包括质量标准、行为标准、时间标准,使会计管 理经验不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也就是将会计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素之间的衔接关 系、各自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确定,同时建立岗位标准考评体系,从而实 现会计管理的科学化。;二是制定细致的业务处理流程,对会计凭证制作、会计账簿的登记 和财务报告编制等处理的全过程,要有详细的处理和流转步骤,明确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会 计资料,确定业务控制的关键点,方便其他人员和部门的配合,使得会计工作依据充分,保 证了财务工作公开透明,有利于内外部监督,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职责划分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不相容职务相 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使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 制,最大限度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3)建立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评价制度,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会计基础工作过程的检查 、评价制度,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采取边查边纠的手段, 才能将错误扼制在萌芽状态;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明确检查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将检查结果 反馈并整改,全面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同时将检查结果作为财务工作评选先进的前提条 件;应建立检查结果整改考核制度,确保对检查意见的贯彻落实,以后杜绝同类现象的发生 。
2.加强内部审计,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常态化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有力促进企 业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审计是以改进经营管理、服务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通过对 问题的分析、评价,出具合理可行的改进建议,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所以加强企业会 计活动全过程的内部审计,可以从源头保证会计工作的真实和完整,推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化。近年来,外部审计不断进入,从“外人”的角度为企业提出了建设性改进建议,利用外 部审计成果,更能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提高。
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提高利用效果。会计档案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会计档 案的保管必须齐全,不仅包括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和财务报告类,还应包括银行存款余 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等其他重要的会计专业资料。规范化的会计档案管理,不仅外观美观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其利用效果。企业应当对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按类别统一格式和规格装 订,达到整齐划一,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队伍,是保 证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前提。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有较高的 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 基本出发点,后续的培训学习必须加强。企业应建立常规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 力度,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这将成为 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企业财务人员和财务系统的适应能力将是一次巨大考验,全 体财务人员面临极大不适应,所以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知识理论水平,是当前会计 人员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与此同时,也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做假账”是最 基本的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电力公司 陕西西安 710048)
9.基础会计学有感 篇九
D.经营费用
【答案】C
【举例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是( )。
A.资本的增减
B.购销合同的签订
C.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D.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答案】B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基本假设?
2.什么是会计主体假设?它对会计核算有什么影响?
3.什么是持续经营假设?它对会计核算有什么影响?
4.什么是会计分期假设?它对会计核算有什么影响?
5.什么是货币计量假设?它对会计核算有什么影响?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一个企业的分部。会计主体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如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必须能够控制经济资源并进行独立核算。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对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分期计提折旧费用。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是指报告期间为一年,即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也称为年报。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此期间的财务报告称为中期财务报告。
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关系:
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 核算的时间长度;
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例题1―5】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答案】A
第三节 会计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基础?
2.什么是权责发生制?它如何确认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
3.什么是收付实现制?它如何确认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
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事项的记账基础,是确认会计主体收入、费用的标准。
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应计制,是指以权责发生为基础确定本期收入、费用及债权和债务,而不是以款项实际收付作为记账基础。(即认事不认钱)
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已收到或付出款项,都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现金制,是指会计对各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款项(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实际收付为标准。(即认钱不认事)
凡属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支付款项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反之,凡本期未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未付出款项的支出,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
提示:目前,我国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举例1―6】下列会计处理方法中,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有( )。
A. 销售产品的收入只有在收到款项时才予以确认
B. 产品已销售,货款未收到也应确认收入
C. 本期应付职工薪酬即使本期未付给职工也应计入本期费用
D. 职工薪酬只能在支付给职工时计入当期费用
【答案】BC
【举例1―7】某企业12月的收入、费用资料如下:
(1)销售产品一批,售价50000元,款存入银行。
(2)预付从本月开始的半年租金12000元
(3)本月应计提短期借款利息3000元
(4)收到上月销售商品应收的销货款6000元
(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15000元,下月交货
(6)计提本月设备折旧费22000元
(7)销售产品一批,销售价10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8)计提本月无形资产摊销费1300元
要求: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分别确定本月的收入和费用。
【答案】
权责发生制:本月收入=(1)50000+(7)100000=150000(元)
【基础会计学有感】推荐阅读:
会计学基础答案08-23
会计基础各类会计公式总结10-20
湖南大学基础会计学试题07-04
会计学基础模拟考试题08-16
基础会计学模拟试卷三09-21
会计基础教案08-01
会计基础试题307-03
自考基础会计真题07-31
会计核算基础试题08-29
银行会计基础工作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