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024-10-0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一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写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鉴之处。有一点对我影响最大。学生学习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身体,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呢!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与从事体力劳动是一样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很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上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学习上的成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中的乐趣。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达到目标。 作者写得这些内容就是阐述了,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人,不可能一样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模型的产品,我们也不是生产一种型号的产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对认知快的学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识的横向与纵向上达到发展。对一些认知慢的.学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识就好了,设定一定的步骤来逐步发展。通过学习的阶梯性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有的优秀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学习水平的直线下降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用科学的眼光与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丰硕的成果,我确信这一点。也希望我们教育同行,能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为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需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他说:“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也就是人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 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幸福, 都决定于我们, 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1)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素养不仅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内容的效果, 同时也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首先, 教师选择何种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的艺术水平如何, 既是教育素质的体现, 也是教师自身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只有具备综合素养才能形成全面品质, 这种品质通过对善良、仁爱、真假与恶的态度会浸入儿童的整个精神生活。教师不断提高素养, 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国家信赖的优秀教师。其次, 教育内容的教育价值要靠教师去发现和利用, 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则会使教育内容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而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应对要讲的内容进行周密思考, 准备直观教具, 挑选例题和作业题。 (2) 这说明教师需精心设计教育内容, 使其以一种更加切合学生思维的方式在课堂中灵活展现, 发挥教育内容的独特魅力。此外, 教育并非生产制造, 教师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掌握学生发展的特殊性, 并据此设计适宜的培养方案, 影响学生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学生的身上, 隐藏着天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大田里和机床旁的创造性劳动能手的素质。这些天才的素质, 只有在每一个学生遇到教师有这样的‘活命水’来浇灌的时候, 才能蓬勃生长, 否则就会干枯和衰败。” (3)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 广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教师, 一个好的中学教师, 应热爱并精通它所教的那门学科, 了解它的发展情况, 关心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 对某门学科和某方面的知识具有独特的兴趣。” (4) 他还说:“多年的经验向我们证明, 学校及学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赖以确立的基础, 就是每个教师的多样化知识、丰富的智力生活、宽阔的眼界和在学识上的不断提高。” (5)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 即思考教学内容及所传授的知识与人类社会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它们能否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2. 全面的能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知识只是教师素养的首要基础, 教师能力才是教学工作得以深入的前提, 一个好教师能否引领学生走进教育真实场景, 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能力方面的论述有很多, 这里主要简述三方面能力。

第一,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础。在所有教育影响中, 教师教学活动过程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转换, 更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渠道。如果教师仅仅停留于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 则远不能达到好教师的标准, 所以, 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实践、运用、体验、反思的不断循环过程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使教学内容、方法发生形式上的转变, 使其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

第二,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的桥梁。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无论教师教哪门课, 其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假如教师言语不清、语义不明则无法表达清楚教学内容的含义、知识的逻辑关系及其隐藏的寓意, 当然也无法解决理解教学领导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甚至把教师语言比作演奏家的乐器与画家的颜料, 没有乐器就没有音乐, 没有颜料就没有绘画, 没有深入人心的动人言语就没有教育。 (6)

第三, 创造力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如果没有创造力, 那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变化、更新的独特儿童群体, 所以, 教师在繁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活跃思维和热爱创造的意愿。对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对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安排、对突发事件创造性的解决等能力能激发学生对求知、关注、新奇及参与的愿望。在这里, 他特别强调审美和音乐对教育工作创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鲜明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个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尤其重要, 他甚至指出学生的个性应靠教师的个性去影响、培养。他在这里所说的个性, 即一个人全部精神素养的集中体现, 主要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他对青年朋友的建议:“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 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 (7) 在这里, 他特别重视教育与教师个性的有机结合, 他认为如果仅强调教育内容, 而忽略教育者的个性影响, 那么, 这种教师便脱离了教育者的意义。他甚至肯定地说:“能力只能由能力培养, 志向只能由志向培养, 才能只能由才能培养。” (8) 由此可以得出, 学生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个性培养和养成的。

4. 热爱、关心和信任学生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答道:爱孩子。” (9) 我想这句话是源于他自己对学生真实的爱, 正因为如此, 他才能投身到教育事业并为其奋斗一生。也正是因为他坚持了这种信念, 他才能在教学一线克服种种困难, 完成了诸多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著作。他深信, 如果不具备“爱孩子”这一最起码的条件或必备的品质, 就根本不配成为一名教师。甚至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爱, 便没有教育。在这里, 他提出了爱的起点是对孩子的真挚关心和了解。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教师不了解孩子的原因, 大多数是因为根本不喜欢、不爱的缘故, 而不爱孩子就根本不可能到达孩子的内心深处, 给予他们有益的帮助, 从而失去了获得学生信任的机遇。

三如何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教育信念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坚定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许多与教师有关的教育信条, 这些信条构成了其教育理论基础的核心思想。他的教育信念主要有:相信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力;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与实施全面和谐教育的可能性;培养人的真正幸福观;坚持创造多方面的教育背景使各种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等等。 (10) 对教师而言, 信念是教师所有素养的核心。

终身学习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根本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教师大声疾呼:“读书, 读书, 再读书!——这不仅是他对教师的一种鞭笞, 同时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内在要求。他指出, 教师能否不断地补充、更新、完善、丰富、加深自己的知识, 增长自己的学识, 对教师来说是个致命的问题。假如教师对知识缺乏学习的愿望, 其教学活动只不过是重复教材上的内容罢了, 学生在没有探索、思考氛围的课堂上学习, 求知的乐趣就会丧失殆尽。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时代, 终身学习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根本保障。

研究儿童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进行教学的习惯方式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把整个教学活动串联起来, 这种方式虽然体现了一定的教育规律与方法, 但是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面对的是各具特点的活生生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存在的。所以, 不去了解、研究儿童, 教育规律的运用和教学大纲的实施就没有依据。因此,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去了解儿童, 能敏锐观察学生在智力思考、生产劳动、游戏及课外休息时的各种表现特征, 从而在此环节上发现教育的方法与智慧, 不断提升教育素养。

精神生活丰富是提升全面素养的概括性要求。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所以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其精神生活, 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树立榜样。他认为教师的精神生活首先来源于多方面的兴趣, 教师只有广泛的兴趣才能有丰富精神生活, 从而形成完满人格。在兴趣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集体的精神生活并不局限于教育上的兴趣, 其中首先就是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兴趣。”○11所以, 教师要让自己的劳动和精神生活融为一体, 这样才可以使自身素养不断提升, 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总之,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素养的理论比较丰富, 对教师也提出了诸多方面的要求, 他提出的广博知识、全面能力、崇高品质及精神生活追求等方面的素养内容及提升策略为在职教师培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教师教育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不仅关乎自身的职业发展, 而且对教育内容、学生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高素养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全面的能力、鲜明的个性以及热爱、关心、信任学生的品质。教师若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 就必须坚定教育信念、不断学习, 在研究儿童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从而提升自己的多方面素养。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素养,个性品质

注释

1蔡汀等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二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33、629、774

2○11蔡汀等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四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643、679

3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259、268、29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赵玮等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47

5蔡汀等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2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减负;少教多学;增效减负

【中图分类号】G40-09

A Tentative Study on Suhomlinskis Thoughts on Reducing Teachers Burden

Wang Yang

Abstract: Students heavy burden issue has gained wide attention and aroused heated discussions among all walks of life. However, teachers heavy burden issue hasnt got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Generally, teachers bear too much burden which leads to their passive and tiring attitudes toward work. How to reduce teachers burden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education quality? The great educationalist Suhomlinski gives us some enlightenments on this issue. Teachers should seek efficiency in each teaching process to liberate themselves. School administrators can reduce teachers burden by offering help and streamlining their work. Parents should also assume their due responsibilities an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eachers to help reduce teachers heavy burden.

Key words: Suhomlinski;reduce teachers burden; teach less learn more;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burden

当前,教师们普遍抱怨负担过重,压力很大,很多不堪重负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甚至选择了跳槽。我们通常会关注到中小学生负担重压力大问题,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呼吁给学生减负,但很少人关注到教师的负担问题。中小学教师的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升学压力大,教学、班级管理,培训、进修、科研等事务多。教师工作远不像企事业单位那样固定朝九晚五,课前教师要备课,跨年级代课的老师则还需备不同年级的课,课后要批改作业,组织考试,批阅试卷等,尤其是班主任和毕业班的老师还需在晚上或周末加班补课,老师一整天都在上班或是为上班做准备。除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班上同学的大小事务老师都得留意。下课后,教师还得奔赴于各种名目的培训课,听课评课和教研会议,担有行政职务的老师还需承担行政管理工作,有的学校还规定教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没有空闲时间—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他不仅伤害了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负担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学任务本身,学校其他事务和学生管理。细读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们可以得到如何给教师减负的启发:这需要教师本人、学校管理者和家长三者通力合作。

一、教师要敢于解放自己,通过转变观念和优化教学过程来为自己减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二点就谈论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他认为“”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就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那么如何完善教学过程,使小溪流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来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还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我們的教师很多情况下之所以觉得很累,是因为太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把学生完全看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理解,缺乏体验,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识记知识。学生的负担加重的同时老师的负担也会加倍。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思想”,他建议每一位老师分析一下所授知识的的内容,把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的划分出来。这些知识是学科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当前我们的教师喜欢滥用学生的记忆,希望把教材以及要考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背记。这样一方面学生的负担加重了,另一方面,老师要四处找资料,备所有知识的课,在课上填鸭式的塞给学生,课后还要抽查学生背诵,组织考试,评阅试卷等等,这无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负担更是加重了几倍。更糟糕的是,这样的事倍却只能取得功半的效果。学生疲于应付繁重的背诵任务,不会思考,不会观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反倒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追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教师主要是教授好并让学生记忆学科最基本的知识,为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然后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思考,自己探索,只有学生学会了思考,他才能真正掌握教材。2004年由新加坡当局提出来的“少教多学” 思想实质上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上述思想的体现。 “少教” 不是不教,而是教师教授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方法,也就是授人以渔,教师创造性地,有选择性地,启发性地教而不是面面俱到,填鸭式地教。这种少教既减少了教师的无意义且繁重的工作,又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因此他们能学到了远比教科书上更多的知识。endprint

除了树立“少教多学”的教学观,教师还应培养终身学习和广泛阅读的学习观。坚持终身学习和阅读并不是给教师增加负担,反而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让教师少走弯路,对知识理解更深刻,传授知识更加生动,学生接受的越快,课堂效率就能越高,从而就能避免那些低效的,重复的,繁重的教和学,减轻教师的负担,达到减负增效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位老师,在区里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当别人问他花了多久来备这堂课时,他说“对于这节课,我花了终身在备课。但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只用了15分钟。”我们现在有很多老师,天天抱怨要备很多课,没有时间课外阅读和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把阅读学习和备课割裂开了,他们认为阅读学习和备课没有关系,甚至学习只是占用了自己本来就很少的时间。其实所有的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都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就建议教师们能读所授学科方面的书,励志人物的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了解这些知识能让我们加深对学科的理解,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从而大大地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和管理,减轻负担。“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高峰。”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分为这样几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考试评价。如果教师要想为自己减轻负担,则需要完善这几个环节,通过提高效率和质量来简化自己的工作。

1.高效地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现在有很多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尤其是新进的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备教材,备学生,甚至希望把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预演一遍。备课全面的考察了教师的资料分析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决策能力和了解学生的能力。就像前文说过的,坚持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是高效备课的前提,因为学习能提高教师的这几种能力。高效地备课,选择典型的内容和恰当地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减少了很多课外的辅导和讲评等,从而减轻教师负担。

2.创造性地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如果教师在课上把最重要的知识以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教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和教师都不用课外花大把大把的时间进行重复的补习辅导。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减轻负担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向课堂要效率。如何创造性地上课?那就是用创造性的方法把创造性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以实现创造性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的知识输送。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选择最核心的内容,以实现教学最优化。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良好的表达能够帮助学生的理解。而含糊不清、词不达意的讲解只会让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底下一头雾水。所以如何创造性上课是教师需要花时间研究的。它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也能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3.有针对性地布置和检查作业

作业是学生强化课程内容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业繁重是目前学生负担中的原因之一,也是被社会所讨论批评很多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作业多也就意味着老师的负担更重,教师需要批改越多的作业,花更多的时间讲解这些题目。如何巧妙地布置和检查作业,使老师学生实现双赢。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到学科和材料的特点,要尽量让学生完成实际的作业,如画图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运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课外作业应当使学生的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

4.全面地考核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一般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则应起到导向,激励,促进发展的作用。现在很多学校周周考,月月考,学生疲于应对一场场考试,教师要监考一堂堂考试,课后还要批阅成堆的试卷。期中期末教师要给学生评语,可是很多老师都流于形式,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打分,语言也是模式化的,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出评价,当然也不会有很大的效果,每年重复着低效而无意义的评价。如果教师可以通过考核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便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就能节约很多时间。可是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诊断问题,更是为了促进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激励学生,不要让学生因为评价而沮丧灰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那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勃勃的溪流。”如果教师能花心思设计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在平时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通过评语向学生传达一种鼓励和积极的力量,那么学生便会有所改变,所谓的困难学生,难管学生将会减少,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负担也会大大减轻。

二、学校要全力支持配合,通过引导发展和精简工作来帮助教师减负

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学校要对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導,让教师在减压的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

(一)学校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学校要对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给予指导。苏霍姆林斯基在《与青年校长的谈话》书中就介绍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的校长,应该如何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校长要分析教师的工作,最适当的形式,就是去听课,就是定期的去听所有老师的课。”“校长去听课并不仅是为了给教师提建议的,而是要把每个老师的精髓部分吸取过来,再分享给大家。”他甚至认为校长应该和教师一起备课,思考,教会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脑力活动。

(二)学校管理者要精减教师的课外活动和管理工作,给教师更多的自由时间

当前有很多教师抱怨很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应付各种书面材料和参加各种培训,会议和辅导上,他们本来就有限的空余时间变得更少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要撰写大量重复的材料必然免不了会被敷衍对待。学校管理者要尽量减少教师除教学以外的工作量,给教师自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陷在写各种总结和计划的时间就越多,那么他没什么可教的时刻就来的越早。”因此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教师一年只写两份计划,一份是教育工作计划,一份是授课进度计划。因为这两份工作都是教师很有意义的创造,它们不是为写而写,而是进行创造性劳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在上课以外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如学校校务委员会,课外辅导等),每周不得超过两次。应当尽可能的多留点时间给教师用于自学。”“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在帕夫雷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实行宽容的,自由的管理,给予教师帮助而不束缚和限制,减轻教师的负担,他把对学生的爱、信任和支持也运用于教师的管理上。

三、家长要提高教育素养,加强责任心,承担起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义务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很低,缺乏责任心,因此教师就往往不得不承担起应该由父母承担起的义务。现在中国很多问题学生的出现是源于很对个家庭出了问题,家庭关系破裂,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都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而教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承担这些孩子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全面给教师的工作“瘦身”不能仅靠一方之力完成,教师本人、学校管理者和家长都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和配合,才能让我们辛勤的人民教师卸下重复的、无意义的、本不属于他们的担子,才能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四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

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在实践中我渐渐明白: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课文,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五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光要从学科本身的兴趣点,更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兴趣点,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儿童个体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和学生关系有相互信任,学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发自内心,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条蹊径。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曾几何我们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让这些火花散失,让我们所谓的差生就那么一天天落后下去。

那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层次地布置学习要求。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如果我们能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回想自己的课堂,往往是统一要求的比较多,忽略了不同层次的个体。虽然也曾不忘鼓励那些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不如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给他们更切合地努力任务,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获取,自我进步来得更实际。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自我实践感知,体验。唯有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所体验的时候,才是他有自我认知,真正学习到知识和获取能力。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六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沈波

利用暑假假期,我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师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亲切又充满智慧的语句犹如智慧之泉时时启发着我、鼓励着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读完此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的大学老师曾说过“身残不为残,心残才真残”。中国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是何等的规范和机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种对教育的扭曲理解造成了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一百年的奇耻大辱!中国近百年的惨痛史,惨痛就惨痛在以“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中国教育的当时叫“学而优则仕”的最高宗旨的利己主义的教育指导思想上。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这个层面上。不可否认,这些教育的确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认为,并不是全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上述这些教育的根本和基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更应突出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在现阶段,从国际公认的犯罪群体来看,比如制贩毒品、制贩假钞,并没有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而呈递增或递减趋势,即呈正比例或呈反比例的关系。又如古已有之的贪污受贿、杀人放火等恶劣行径都在证明一个事实:一个人的心理功能健康与否与受教育程度是呈非正相关关系的。而正常的现象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功能的健康程度应该与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我认为,人类历史中呈现的这一不正常现象应该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找原因。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国情。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广大青少年,主要是独生、留守、流动、隔代抚养和单亲子女构成的一个广大的群体,而且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将无可推卸地由这一群体肩负和承担。所以这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在我现在工作的松江洞泾学校,学生结构主要以隔代抚养、流动为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明显地感受到了对这些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阐述使我更进一步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使该个体在心理功能上看,善念多一点,恶念少一点;从智力上看,知道多一点,无知少一点;从能力上看,能行多一点,不行少一点。

另外,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古代,孔子在《论语》中就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儿行无过矣。”这些都是阐释自我意识的佳句。自我意识可分为自信、自尊、自爱等心理意识。

自信之心,是青少年尤其重要的心理素质,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了“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即自信。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因挫折而丧失自信心,另一种是因成绩而沾沾自喜所酿成的膨胀了的自信心,即骄傲自满。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正确的自信之心应该是建立在理想信念基础之上的自信心。正如李白在《将进酒》诗中所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个人光有自信之心还不够,还必须有自尊之心。所谓自尊之心,就是在恰如其分地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尊重。不仅尊重自己的人格,也尊重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大学老师曾说过:“千教万教在于教心,千育万育在于育心;千残万残心不能残,千伤万伤心不能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忌讳的就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轻则导致学生不求上进,重则逃学辍学。所以,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是一个教育者万万不能掉以轻心的大事。

仅有自信、自尊之心也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爱之心。所谓自爱之心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要具有基本的为大众公认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还提到“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钱梦龙先生也说过意思相同的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学生。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教育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不放弃每一个心理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应该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形成必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要完善或改变一种心理,也需要教师以耐心、爱心和信心坚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有一定成效。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公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本人1999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12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读书还是从2011年学校申报市级科研课题开始。从那时候以后,我便对读书有了自己的体悟,从中汲取营养。像学校征订的各种杂志:《辽宁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班主任》、《现代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抚顺教育》等;自己订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再有就是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本学科的和通识性的。

2014年1月,我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个假期,没读多少,把建议的前20条勉强读完了。结合每条建议写下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春季开学,根据学校调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德育主任。可以说14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只写下了一些德育手记和案例,但总感觉时间紧张。读书少了很多。10月份以后,我终于不再为自己没有时间而开托。坚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持每天清晨3点起来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要尽快完成我的读书计划。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已读完近一半。在这里节选我的一部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班主任,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议您读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对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后进生,我看不是补课所能解决的!我认为补课是“有钱人的游戏”和“造就有钱人的游戏”。苏老认为“补课”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补课”无外乎两种:一是特长生,各种特长班;二是知识性,以升学为目的,通过补课,提升应试本领,拿到高层象牙塔的入场券。于是“阔佬们”开始为孩子们打造理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了疯狂的有钱人的竞技活动。以知识性为主的补课,好在是认识到了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钱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他们在课堂上轻描淡写,为课后的“补课”埋下伏笔。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后进生一旦被唤醒,他们是很有可能变成“后劲生”的。他们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用良知去唤醒可爱的学生吧!

苏老关于做好后进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做赘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话:读书有三种结果‘一是为你戴上近视镜;二是为你戴上望远镜;三是为你戴上显微镜’。接下来,我谈谈对第八条建议“关于获取知识”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就是我们先人说的“学贵有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疑”。用我的话来理解就是备课时,多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给学生的留白处,恰恰是教师精确备课所产生的。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苏老”的建议主要是从“讲”与“不讲”谈起的。那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该细讲时就细讲啊,准确把握我的课堂啊!啊哈伊儿、伊儿哟喂,该不讲时就不讲啊,不把学生放一旁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替代学生思考和疑问,而是帮助他们做好思考和疑问的短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用知识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始终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建议大家看看第十一条“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里我还是谈谈课堂教学效率吧。新课改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0+35”等模式;循环大课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学模式为主的高效课堂的屡见各种杂志、报刊。究其实质无外乎本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尝试。有效也罢、高效也罢,要我看,就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只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苏老”所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当我们的课堂45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这种补偿不是补多长时间的课所能换来的!让有偿补课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最近几年,经常感叹: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以前苏联的教育为蓝本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出模仿的阴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这么说,通过《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苏老”的建议,他认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的理解就是: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失调,换个角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那个时候,“苏老”已经意识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只不过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我们今天的课改不就是在改变这一现状吗?要把教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的“自主学”。学校教育中,教师能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知识,而要把对知识的理解上升为能力,需要的是学生的消化理解。把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才是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不关注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的本质回归。

我常想:中国的古人是多么明智!他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多么朴实的话语,但又意味深长。这种修行何尝不是“内外兼修”。于内,要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儿,不再是光宗耀祖、不再是父母意愿的再现、不再是取悦于任何人的简单行动;于外,学习更是一种做人、生活的习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航标灯。如此看来,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阅读不是简单地看书。要让读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务必要注意处理好读思、读写、读行三重关系。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读而不思是枉读,思而不读是空思!波尔克曾经说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在读书与思考中,我们才能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和产生新的智慧火花。这个阶段的阅读宜细不宜粗、宜慢不宜快、宜精不宜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让阅读更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东西,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读而不写就像学习书法,只羡慕人家的字好!徒发啧啧赞叹,而不去临摹、背贴,那么我们的字儿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说您写出来的东西于事无补,那么这种写作也是没有丝毫价值的。读书是为了让写出来的东西有理有据,让所看之人感到您的东西不是废话连篇,也不是流水之帐;感觉到有深度、有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除此之外,我们的写作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能引发共鸣、引发讨论,让所读之人有所感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丰厚的案例、随笔、叙事和反思作支撑,而这些是经年累月的积累!所以,读书不能浮躁!成长需要时日!

最后就是处理好读用的关系。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为什么古代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一方面是说社会现实的局限,他们无法伸展志向;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该这样认为:文人迂腐!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在现实生活中去不知道如何变通、如何运用,那么所读之书不是废纸是什么?!

古语常说:学以致用,我要说:读以致用!要学会变通地用,无论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何种理论、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他们,在用中思考新的取向,思考新的突破。从而产生新的理论、方法,形成自己的认识,独创一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天从事的教育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日新、又新、我常新!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读书,在书海里遨游,开阔视野、畅享书香;一起读书,在读书中怡情、体悟,丰富自我;一起读书,开卷有益,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八

暑假期间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书中用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关怀他们,赞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如此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呀”这种情况了。因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学生能过理解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以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阻力与困难,引导学生客服困难并解决问题。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的财富。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不在少数,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尽量选择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等等。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九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是广大教师的典范,教师的榜样。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出来的,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为我们排解烦恼,给我们指点迷津……

在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条: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人们常把学生比作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园丁心里何等之没美啊!培养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品质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教师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啊!

2、“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就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4、“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4、“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6、“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会产生认识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谁都会享受到了,它要经过深入地,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比如学生在刚刚学习物理的时候都有着很高的兴趣,如果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目光,尤其抓住几个真正喜欢学习物理的孩子,让他们在班级里起到带动全班的作用。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么几个孩子就会带动全班孩子积极认真的学习物理。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十

王舍人中心小学

任海燕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近期从新阅读,仍感触良多,有重新阅读的必要。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我重点看了其中的《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课外阅读

书中讲述了全体教师根据多年的阅读和教学经验编制一个推荐阅读的好书目录,目录中收录了多种学科的书籍,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很多学生都能找到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本或几本书,成为学生成长之路的指引,并通过各种途径奖励或赠送书籍,让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自由阅读。

我对阅读的建议是高度认同,课外阅读有很多好处,可以让学生认识汉字、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充实课后生活、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虽好,但也要有所选择,好书伴一生。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提高。

我每个学期都根据教育部编制的小学生推荐读书目录筛选一部分较好的文学著作让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写读后感或者自己所感写日记,语文的学习靠的是积累,阅读恰好是最简单有效的提高方式,也是教学补充,开卷有益。

二、家庭教育

书中认为学生的品性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有很多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而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再塑造,家长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召开家长会时,我会邀请家长监督学生写作业和阅读,并请家长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神圣的责任,同时可以增进家人的感情,更加关心体贴父母,一个相处融洽的家庭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书中强调家庭教育也要重视阅读,有很多家长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教师要跟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广泛的,学生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课外书上的知识,两者要融通,相辅相成,课堂学习是长度方向的、课外阅读是广度方向的,两者只有配合协调才能有更高的成就。要让家长重视阅读,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监督学生阅读并根据需要购买书籍,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

三、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写教育日记的重要性,认为写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教师成长。

我认为写教育日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材料,我们的大脑会对记忆不深刻东西选择性遗忘,这就会造成编写教案或者工作总结时无话可写,而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教育日记就是自己的随笔,可以写自己的授课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成长;帮助教师反思工作得失,工作中会有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收获,我们可以写到教育日记中,对工作中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提升教学水平,古语言:吾日三省吾身。

我觉得教育日记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每日的所感所想和反思,工作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某一时刻闪过的一个念头,阅读过程中的读书笔记等等,当然记录的形式也有很多,可以是纸质笔记,可以用手机记录语音,可以记入手机便签,也可以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等记录一段时间之后对信息进行整理总结,我相信坚持写下去都会有很多收获。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十二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1、《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

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3、《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教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是读书让我们登高远瞩。有人说,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给教师的建议》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有一位老教师,他有30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他为这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者感慨地说:“我为它准备了一辈子,但最直接的准备只花了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

传统的教学标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总有一天,当这桶水用完后,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呢?我想,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带给学生充实的知识和心灵深处的震撼。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理应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旦读书成了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会告别浮躁、远离喧嚣、拒绝功利,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宁静和淡泊。其实,读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过去,有人说教师生涯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未免有些感伤,有点落寞。如今,当众多的人把教育之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感受到责任之重。前途漫漫何所依?书卷飘香伴师行!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质——爱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工作关键——细心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教师的细心是洞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是教师工作的关键。

3、工作秘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

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

4、神奇钥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心得08-28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作文07-14

上一篇:班规终极版下一篇:关于勤奋的励志名人语录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