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2024-10-25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精选15篇)

1.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篇一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

6.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人类大脑的特征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D.不对称性

7.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诀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参考答案:

6.D7.B8.C9.A

★ 《包容》现代文阅读答案

★ 春晖现代文阅读答案

★ 扶贫现代文阅读答案

★ 春卷现代文阅读答案

★ 《回家》现代文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 名医现代文阅读答案

★ 补漏现代文阅读答案

★ 现代文目送阅读答案

★ 一叶障目现代文阅读答案

2.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篇二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1. 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

2. 答题时选择不准角度, 答非所问

3. 组织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在题干中锁定关键的知识点来寻求答题的思路, 抓不住关键的字词, 信息捕捉不准, 甚至跑题。对文本阅读不够, 把握不了文章的主题, 归纳不了文章的关键点, 有的时候干脆不归纳完全照搬原句。答题太过随意, 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多数同学缺少文体意识, 头脑中根本没有问题知识点的框架图, 对语文阅读解题必备的语文术语, 考点不明确, 导致阅读知识点混乱, 答题也陷入困惑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 阅读时间少, 积累不够, 找不到准确、贴切、简洁的语言表达等等。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探究, 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可以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品读和答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方法探究

( 一) 明晰中考的现代文考察的知识点及题型和答题思路

1.以辨析为主的选择题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 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______;江河溪流, ________; 大海汪洋, _______; 湖光粼粼琠__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 辨析词义, 合理进行

词语搭配的能力。 “屹立”形容高山挺立, 应和 “崇山峻岭”搭配;

“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 应和 “大海汪洋”搭配; “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 光芒闪烁不定, 正好与 “抖动”相搭配。除了词语的搭配以外, 还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以赏析为主的评价题

考点示例二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项圈, 手捏一把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品析语言的角度: 用词之美: 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 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之美; 运用了一组生动的动词, 刻画了一个顽强的小年形象; 运用了一组恰当的量词, 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形象。

以上的题型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将答题思路清晰地展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题当中去感悟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品析中形象思维很重要, 若缺少了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如同少了飞翔的翅膀。所以语言首先要有语感, 语感要学生自建, 这是老师无法替代。因此训练学生多阅读、多思维并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置换 ( 情感体验) 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 二) 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 要紧密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瞻前顾后, 揣摩词、句、段之间的联系。

品析例说: 例: 女儿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 “充满”, 为什么?

“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充满”只是满, “溢满”的程度更高, 用 “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 ( 着重从词的准确、生动, 也可以从增强对句、段、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来分析。)

2. 把握角度。如: 其表达的意图, 用词的精当、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在结构中的作用、表达方式等

品析例说: 例: “你是我爸爸, 穿得再差也是我爸爸, 谁敢笑话我们, 谁会穷一辈子……” 这句话体现了 “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爸爸, 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 并且有改变贫穷的志向。 ( 首先要分析话中的三层意思, 然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要精练准确地表述。品味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时要紧扣语境分析。如: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形象优美、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等。要将这些作用渗品析例说

例: 吹面不含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果。

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仔细推敲 “抚摸”一词的含义, 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 “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将抽象的春风具体化。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品析。

4.文体语言特征的知识整合

记叙文 (小说、散文) :

其文体特征: 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 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

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富有表现力。注意用词的精当修辞的作用、句式等。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最美, 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

说明文:

其文体特征: 主要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确定。

议论文:

其文体特征: 以客观事物、事理为剖析对象, 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注意句中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反复琢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以上的语言品析方法的探讨, 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文体、文本、结构、文章主旨、答题规范、文章的整体意识, 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建立, 思维清晰。辅之准确的表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语言, 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交流的常用工具。它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 暗暗地吐露着芬芳, 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语言品析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并坚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是笔者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 加以总结归纳, 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3.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篇三

一、探究题的呈现形式

探究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

例1:2007广东卷,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迟子健的散文《泥泞》,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例2:2007山东卷,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例3:2007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杨明、马小林的《梦碎雅典》,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例4:2007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例5:2007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二、探究题的价值取向

探究题的考查,是对新课标阅读能力培养情况的有效评价,这种试题的价值直接指向新课标。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如下几条新要求:第1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第3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高考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能力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的能力。那么发现什么?如何创新?

1.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发现和探究的主要内容。如广东卷《泥泞》第18题(参考答案是: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又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2题(参考答案是: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分别是对文本的内容、观点和相关因素质疑,考查考生从文章的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其意蕴的能力,试题的价值取向着眼于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梦碎雅典》第22题(参考答案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是在引导考生探索作品表现的人文精神。2007宁夏卷第14题(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形象,从林冲的身份及其性格和心理,探究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民族心态。

2.探究题答案的开放性和不矛盾性体现它对个性化阅读的引导。各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试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即使命题者给出参考答案,也往往是多种多样互不矛盾的,属于“多解”的“开放题”,一般“言之成理即可”,“符合实际即可”。这种试题的考查,对阅读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于意蕴丰富的文本,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这是一种尊重自我和善于思考的阅读品质。

例6:扬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对文题“草原上的日出”有下列三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理解,解说你赞成的理由。(5分)(1)草原上的日出,象征着小男孩当天在草原上目睹蚂蚁吞噬小鹿一事后获得了新想法。

(2)早晨的太阳起着烘托作用,渲染小鹿瞬间被蚂蚁吞噬的悲剧气氛。

(3)草原上的日出是每天都有的事情,象征新生命总是在旧生命消亡的基础上产生的。

3.探究题的价值取向还在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究题题干的表述往往是先列举出作者、别人或前人对此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如2007广东卷第18题、山东卷第22题),这意味着答案鼓励创新,考生不可拘泥于文本中现成的观点或别人的说法,应深入挖掘作品,调动已有的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正如朱光潜先生关于“推敲”的评价,不盲从前人“敲”比“推”好的一般认识,提出“情况不同,各有奇妙”的创新见解,令人钦佩。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例7:苏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试题现代文阅读第4题:作者不同意有些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征服了一座山”,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答案略

三、探究题的解答技巧

1.有思。对文本的思想观点、社会价值等要能够多角度深入地理解,发掘其丰富的意蕴。如2006年重庆卷《说村落》第19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这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障碍,但是对于考生个人的看法,回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个人看法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没有关系,与文化变迁方面的知识不能没有关系,不能仅在“同情”、“遗憾”、“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究的终极指向,只是你的见解要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再如例3,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你首先要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回答此类问题,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2.有文。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不能脱离文本。无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还是探究,都是在做阅读题,因而都强调贴近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脱离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合宜的。如例4、例5,都强调依据文本内容,考生必须对文本整体感知,把握精髓,综合分析。对文本的观点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也可以高屋建瓴,另有高见。不可肢解文本,断章取义,使思路偏斜。

对文本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标题技巧等问题进行探究,首先要明白选文的体裁,明确此种文体的一般特点。这样,个人观点才能有着落,符合章法,答到点子上。

3.有我。探究的问题多着眼于文本的难点、疑点,考查思辨能力,需要考生独具慧眼,不能人云亦云,重复现成的意见,失去自我。即是我的认识,则虽不一定有别他人,却也必须是“我的”,这才能发现,才是创新。

4.有层次。探究题考查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尚属新题型,没有形成稳定的解题套路。但如果我们结合鉴赏评价等题型的答题经验用心揣摩,也多少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探究题在阅读中出现,一般5至8分,按点给分。那么,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作答,一般要有3至4个层次。要有明确的观点,针对问题,表明认识;要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并从不同方面作具体的分析;还要有规范的表达,有要点意识,层次清晰,语句通畅。

4.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四

答题格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

5.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五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本:

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画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画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画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阅读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作者会在一个词语(概念)出现的前面或后面做具体的阐释,或者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只需在词语的附近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试题】

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章意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信息筛选性试题】

解决本类题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找依据,抓因求果找到理由,因为此类题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含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归纳主旨性试题】

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明白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的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

这一类题要求我们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落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八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或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等等。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综合探究题】

总体建议: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3)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4)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6.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六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7.巧读精思提高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七

一、巧读文本要点,理解文本内容

大多数学生在拿到现代文阅读类题目时,并没有仔细研读文章,或走马观花式看了一遍,对文章主旨、思路模模糊糊,然后凭着感觉做题,答案自然离题万里,分数自然也就不高。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对文本题目、关键语句、相关要素的阅读,借助这些切入点,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内容、主旨。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居高临下,有的放矢。

1.借助文章标题,把握文章主旨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有时标题就告诉我们写作的对象。有时标题中蕴涵了文章的主旨,如《上善若水》,而文中所写的都江堰以及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们分别是作者心中的上善之作和上善之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借助文章标题这把重要钥匙来解读文章。

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我们阅读时只有抓住关键句,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关键句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语段的开头或结尾;可能是过渡性的语句,也可能是议论抒情句或是连问句,文章的层次可能由它们展现,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3.关注其他要素,明确创作意图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其描写或记叙或评价的主体,但是,每一主体又不是独自存在于文章之中,必定有与之关联的其他人事物景等要素,而不管怎样,它们都共同指向文章的主旨。

二、精思题干信息,明确答题角度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精细思考题干相关信息,把握题目要求,准确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选准答题的切入点。因为,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确定好思考角度。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如江苏2009年高考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题目问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并要求具体说明,也就是在指出特色后,还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大多数考生审题不仔细,忽略了题目中“不以描写见长”这一提示,因而也就不能明确题目的答题角度,不知道与“描写”并行的是“抒情”和“议论”,也就更不知道“抒情”的下面还有分支,如“托物言志”等,只能是凭着感觉做题。

三、整合归纳要点,规范答题训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依据题干要求,进行适当归纳并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如《溜索》第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这是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这一信息点即可归纳出“视角变化”这一答题点,“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八

1、仿写。如仿照文中第一段的句式,以学习、生活、友情为内容造句。这样的题一般比较好做。

2、提炼。如理解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这样的题着眼于考查语言感受能力,考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3、补句。如请在第三段中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又如第4段事例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句子、这样的题既考分析能力,又考语言表达能力,还考知识积累。

4.扩展。如文中在介绍8级台风时没有描写海上或陆上景物的具体表现,根据上下文,对8级风的情景作一简要描绘,又如情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景,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题已带有写段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语用型考点的出题特点是;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语意,感受语脉,品味语境,作出表达。这些题目,从要求看是写,而实质上是有读有写,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其答题要求分为窄宽两种。所谓窄,就是严格要求按句式进行仿写或者考生自己提炼出句式之后再仿写。所谓宽,就是在句式与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1、应对句式仿写题,要做到一定运用规定的句式来写句,或相承,或相对,或转折,或递进,句中的标点、分句的个数与字数都要保持原样,连修辞手法也要一样。

2、应对提炼式的写句题,要先运用提取关联词、提取关键段、分析表达规律等方法对材料中的句式进行准确的提取,然后再仿句。

3、不论是仿写或提炼式仿写,都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来写时,一定要注意生动而和谐。

4、应对补写题,要先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情景,特别是在补写论据时,一要分析文中总说句的要求,看应该补写哪方面的例子,二要做到论证准确。

5、应对扩展题,主要注意语言的顺畅;可用总提分说的段式进行摹写。

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要点 篇九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0.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篇十

1.文本选择。

2011年——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选考部分的题材汇总见表1、表2。

(1)文学类文本。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考试大纲》中规定文学类文本的选择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但全国卷在命题的选择上全部是小说,其中外国小说一篇,可见文本来源以中国小说为主。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言,绝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可见文学类文本的选择偏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2)实用类文本。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考试大纲》中规定实用类文本的选择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文学体裁,但在命题的选择上以传记为主,其中国外人物传记只有两篇,这其中的飞虎将军陈纳德自称半个中国人,是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可见来源的选择又是以国内名人传记为主。就传记中的传主而言,涉及到艺术、军事、经济、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所选人物不是热点追捧的人物,但是对现当代有一定的影响力。

2.题目设置。

高考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级能力和探究能力,占到能力考查六个层级中的四个,在题型的选择上,客观选择题的分值为5分,主观题分值为20分。

以往湖北卷的多项选择题是5选2,赋分规则是:2项正确得5分,1项正确得3分,考生的得分情况只有三种:5分、3分、0分。全国卷的多项选择题也是5选2,但赋分规则采用“分层级给分”的规则,即5个不同选项的分值是不同的。客观题在在选项设置上一般具有以下特点:3分选项:能对全文进行整体概括、分析正确;2分选项:能对全文局部进行分析和概括正确;1分选项:能对文章细节进行分析,并有部分内容概括正确;0分选项: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均不正确。

全国卷的这种赋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能更真实地反映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且增加了得4分、2分、1分的可能性,对湖北考生而言是有利的。

2013-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选考部分的主观题题型汇总见表3、表4。

就表3、表4分析来看,题目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一贯性:就表3来看,小说的三要素是命题者设计题目的三个重要角度。全国卷特别注重考查小说的形象和情节,近五年以来文学类阅读题均考到小说这一文体的重要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该题从设题特点来看,表述简明,指向明确,要求做具体分析。就情节而言,重点考查小说情节中线索的设置、情节的详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包括序幕、尾声等对文章的作用。从表四来看,主观题侧重于对选文的信息和要点的整合归纳,探究题往往是联系现实、联系自我,侧重于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挖掘。

(2)开放性:

①题干的设置具有开放性。题干能给考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便于考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从多方面进行探究。如2015年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第(4)题,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考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

②题目考查涉及到更广泛的内容。如2015年乙卷第四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甲卷就考到作为有学术性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就要求考生对传记进行分析评价。

③答案设置多元化。答案设置多元化便于考生展开发散性思维和多向思维。答案不再唯一,强调言之成理即可。

二、备考策略

1.抓住选文特点,训练有所侧重。

在全国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出现内容出现。所以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训练应有所侧重。考生答题突出问题是遗漏要点,归纳不全。备考中应注重培养全面把握作品的能力和良好的归纳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在文章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后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我们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训练、反馈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文本欣赏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并形成系统。在传记文学欣赏课上着重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卷讲评课”不能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要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注重落实。“专题复习课”要做到明确考纲,确定目标;专题训练,教给方法;归纳总结,提炼规律;反馈矫正,突出重点;实战演练,拓展延伸等。

3.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

高三的备考应依据考试大纲,对各个知识点逐一落实,是巩固课本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环节。通过各知识点的复习,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对高考语文选考题的框架有一个整体认识,每个部分考查哪些相应知识点都了然于胸,每个知识点都清楚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应考,如何提高得分能力。

4.强化规范意识,避免无谓失分。

高考阅卷继续采用网上阅卷的方式,阅卷速度太快,对于学生答题的规范要求很高,最基本的要求,分点分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但是也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忠于文本”的原则。

11.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篇十一

拟写人:郑行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

常见做法:

1、舍偏取正法;

2、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四、审题作答

许多考生平时的训练不注意审题在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认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此类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2.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

3、寻找答案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考生发挥想像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因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各题答案的影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只要发现归纳合并总结体会,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而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在描写中都呈显性特点,只要能发现归纳并能结合人生,作答时就轻而易举了。4.选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答题还应注意叙述对象。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有百益而无一害,但避免张冠李戴。5.选用规范的答题角度

作答时,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影响答题的效果。从正面答题,直白晓畅;从反面答题,含蓄隽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题,更显主人公之个性、品行。同时,亦可拓宽考生思维。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必须审清题意,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9.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 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3.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4.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16.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对人物的描写:(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12.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篇十二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解题技巧》教案

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是语文中考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答好简答题呢?主要是要有较好的阅读基本能力、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一、要点充足法题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08长春)《失去的书桌》(3)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08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08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作用。

在文章结尾处,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至与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题等。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部分)。总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拟答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七、字数达标法

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语病;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境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甚至能用句群作答的就不用复句,以保证答案字数的达标。因为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要点往往接近完备。

中考试题年年变化,以上七种方法仅作参考,在答题中应结合题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要求,随题应变,万不可胶柱鼓瑟。当然考生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平时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1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篇十三

一、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后,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回答清楚“谁,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分析标题含义。

文章的标题常常概括主要内容或揭示中心,分析标题含义的方法是“运用……修辞手法,作用是……,写了……内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如《失根的兰花》第16题:全文没有直接写兰花,作者为什么还要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目?答案: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游子离开祖国的痛苦,抒发了远离故乡游子的思家念国之情。

3.赏析文章语言。有的题目指定赏析某句话,句子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有的题目则由考生自由选择语句进行赏析。考生应考虑选择运用修辞手法并且容易理解的语句,这样才便于赏析。这种题型可套用以下方法,既方便又准确:“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作用是……,写了……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失根的兰花》第15题:第⑥自然段“而今这童年的色彩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正确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4.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首先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章开头作用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在文章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在文章结尾作用是照应开头(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方法是:先确定句子的作用,再联系内容或主旨作分析。

5.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先在材料中找到题目指定的句子,然后往前找、往后找,答案往往就在这句话的前面或后面。有时答案的跨度比较大,涉及后面几段内容,但答案往往处于明显位置,一般是段首句。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答案内容。

6.谈感想、启示、体会。

这道题目一般是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的最后一题。答题时先归纳文章中心,然后联系自己的经历、感悟来谈感想、启示、体会,一定要围绕文章中心,考生不能只凭个人经历、感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可能偏离文章主题,答非所问。

二、说明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给词语下定义。

先从材料中找出说明这个词本质特征的语句,然后用下面的方法答题:“……是……”。如《星系爆炸之王》第19题: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给“星系爆炸之王”下一个定义。答案:星系爆炸之王是一颗距离地球2.4亿光年,体积是太阳的150倍,爆炸后的峰值亮度超过500亿颗太阳发出的光线的亮度的超新星。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方法:使用……说明方法,作用是……,说明(介绍)对象的……特点。如《节约,有奇招》第22题: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说它们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利用地热良好的节能效果,使读者易于理解。

3.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不能只凭材料中出现的时间、空间词语就下结论,必须根据材料的内容来确定。按时间的先后介绍,应是时间顺序;按方位的变化介绍,应是空间顺序;说明原因、结构作用、生活习性,应是逻辑顺序。如果排除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肯定就是逻辑顺序了。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先判断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

4.体会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

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语言常有:大约、大概、少数、主要、只有、……的(地)、数字等。答题方法:这个词起……作用,说明(介绍)对象的……特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注意:“大约”“大概”表示推测、猜测,“……的(地)”起修饰限制的作用,数字起准确的作用。

三、议论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一看标题,二看开头。有的议论文开头第一段就直接点明中心论点,有的第一段先举例子,第二段才点明中心论点。三看结尾,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揭示中心。

2.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查找论证方法,按照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顺序逐一进行筛选,就能快速找到正确答案。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②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③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④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的论点。

中考现代文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在课本中学过的。考生平时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熟记各类知识点,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见到试题后才能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以不变应万变,准确答题。

14.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之我见 篇十四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戴直楷邮编:404707

语文新课标教材主要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大板块,阅读教学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在语文考试中,阅读试题的分值几乎占了整个试卷的一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培养考试中的解题技巧同样重要。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占了全卷150分中的55分。从现在的教辅资料显示,阅读练习题非常丰富,但阅读试题解题技巧与方法的指导,却显得十分薄弱。为此,笔者就十多年来在阅读教学和语文阅读试卷分析过程中的一点点启发,略作梳理,与同行商榷,以求斧正。

一、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明确命题意图,确定阅读原文内容,能为学生赢得解题时间和解题方向。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整体阅读、局部分析、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训练与培养。若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中,我觉得未免有些浪费时间,学生也会觉得非常盲目。我在阅读教学和试卷分析过程中尝试了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既为学生赢得了有限的时间,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1.首先阅读试卷问题,能够了解或掌握本阅读段落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命题者的意图,也就是说,明确考点,找准解题方向。在考场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只要找准了解题方向,无论是那类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去解题,否则,学生就会因无从下手而放弃答题。从阅读试卷问题入手,只要略作分析,就能明确命题者的意图,掌握要解决的问题,再不必去精读全文,只需浏览就会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内容,再去精读该内容,就会很快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也高,兴趣也会很浓。

2.试卷问题中本来就有些提示,明确告诉我们阅读第几段回答什么问题,我们何必去浪费时间呢?只要阅读了试卷问题,学生都能去考虑相关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找到一些答案。

3.从试卷问题入手,结合文体知识可以获得解题灵感,得到启发,准确解决相关问题。

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合理取舍,有条不紊的解决现代文阅读语段中的有关问题。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我们可以合理取舍,决定解题先后顺序。对于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要求不是太高,实际上有很多试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来解答。阅读了试卷问题后,就可以立即回到原文相关内容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也可以直接根据有关提示悟出答案内容,不必过多的去探究原文,浪费时间。解决了一些问题后再归纳综合相关内容,确定是否阅读全文,需要阅读全文也有基础了,不需阅读全文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务必对理解有十分的把握)。这样会快速高效的解决现代文阅读试题问题。

1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十五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专家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当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过渡句过渡段,什么承上启下,什么铺垫烘托,还是要理解的,平时脑子里还是记一些有关文章理论的术语。

第一部分(必做):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阅读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的文章)要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的文章):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一、文章阅读策略:

(1)边阅读边勾画。注意副词、代词与关联词。比如“可能”、“基本”、“主要”等词语。

(2)边阅读边归纳。每读完一段,边归纳出段意。文章读完,文章的基本结构便总结出来。

(3)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4)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划出选项对应的区域,标出1A1B等字样,比对原文与选项的内容。

(5)比对过程中,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可能出现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夸大其辞;随意逆推;篡改文义等错误。

(6)选择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即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选择题的解答方法(答题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1、词语理解题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如果是判断句子正误,要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有些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要仔细判断。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3、信息筛选题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4、要点归纳题

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

找出推断的根据。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高考常考),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 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高考常考),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直是一个受命题者青睐的设题角度,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各自的作用,如: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其中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为高考常考)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5.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陈述: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考点题型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2.阅读策略

(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考察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常见提问方式: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社会意义)。

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如(举例说明),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形象)

(2)把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考查情节的主要方式: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解题思路: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性格等);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解题思路:

1、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小说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是为了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思想感情,或烘托环境或渲染气氛,即描写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

3.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2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3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常见的命题方式:

1、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考纲陈述: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有关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1、作品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

第四、语言或朴实自然,或形象生动,或幽默诙谐

2、考查点侧重:

A.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B.人物的精神,对人物的评价,阅读的启示,

C.对传记写作手法及价值的思考

3、阅读基本方法:

A读事实: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B读人物: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C读评价: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和基本事实间的关系。

4.解题技巧

①简答题尽量做到“以文解文”,答题时要紧扣文本,组织答案:

A.扣题意(审题)

B.重提取(题干对应的句段)

C.分表里(去粗取精)

D.重条理(分条作答)

②探究题要做到“内引外联”,展开论述分析,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A“内引”依据:立足文本,引信息、材料、观点等形成论证依据。

B“外联”分析:联知识:文体知识、 分析鉴赏知识;联实际:现实情况、社会影响联自身:生活体验、阅读感受;“外联”应立足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不能任意延展。

C、答题规范:答对所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条分缕析,集中准确。

探究题答题基本思路:

①观点句,②分析句:“内引”文本(信息、材料、观点),“外联”理由(视题目需要展开),结合题目具体分析,③ 总结句。

六、基本题型题及解答思路

1.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例: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1.高考语文考试注意事项

2.20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3.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2)

4.2017年高考录取政策

5.2017高考试卷统一省份名单?

6.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策略

上一篇:面向学生们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完美简历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