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2024-09-12

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共8篇)

1.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篇一

<一>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2.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3.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二>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

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漓江,每逢旅

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内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交通工具污染

数以万计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没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会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这种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污染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中存在许多高反应性的光化学物质,不但会影响植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客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能导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温的温室气体,或是排放诱发臭氧层空洞的物质。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如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堆放在底层的有机物,因严重缺氧,厌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产生恶臭;旅游公厕如管理不善也会产生恶臭,增加大气含菌数。3.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如溶洞、餐厅、娱乐场所等,除受外界大气影响外,还受内部污染物排放影响,如旅游者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吸烟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烟雾、使用电子设备释放出的大量正离子、装修释放的有害物质、取暖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由于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浊,令人头痛、气闷、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导致某些疾病传播和发生。

4.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旅游宾馆饭店是任何一类旅游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热、供能的锅炉烟囱、煤灶的排气、旅游地域小吃摊排放的废气等,释放出来的主要是燃烧煤、煤气和液化气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烟尘等,总量虽较工业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点近,且多无除尘设施,对旅游地大气质量影响大。

(六)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七)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还有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刻字留念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比如,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的岩壁上,本可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却常可见到“××到此一游”,或“×爱×”的心型图案,给人大煞风景的感觉。再如,我国黄山风景区非常盛行同心锁,情侣买来同心锁挂在树木旁的铁练上,可怜的巨树身上围绕成串的金属,古木参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坏了。2.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不当或开发过度,会使当地原有的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即所谓的“开发污染”。旅游开发的实质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风景区的基础上添加人工建筑,使之适应旅游活动开展的需要。但现今的很多的旅游开发,只考虑迎合其主观上认定的旅游者的兴趣所在的审美特点,忽视或根本不顾及该项目建设同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从而造成对该地景观环境的侵害。如山东泰山、北京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园等,索道悬空,电线杆插天,严重破坏了山岳风景区的原有神态;浙江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的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违反了自然法则

(八)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认识不到文物古迹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画或坐卧在文物古迹上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其次,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等文物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洞

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机闪光灯及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坏和腐蚀,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模糊,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再次,众多游客的脚踏也会损害文物古迹。如我国的万里长城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游人的攀登,造成挤踏破坏,很多地方已受到严重损害;北京的故宫由于游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害得很厉害,有人估算,故宫铺地的“金砖”,每年磨损达10~20毫米;颐和园蜿蜒700余米的彩饰长廊,路面的砖,几年就要更换一次。2.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具体表现在:有些人通过对来访旅游者行为的观察,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消极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向往来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赌博、卖淫、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此外,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受到冲击,其结果是导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离婚率的上升等。3.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活动的内容也往往被压缩,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如傣族的泼水节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园”作旅游文化活动项目开发时,却成了“倒水节”:游客各自拿着水桶、水盆,将水从对方的头上浇到脚底,或是将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围着“泼”,完全失去了“柳枝洒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4.诱发主客矛盾

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日益频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种不适和矛盾会更明显。如当一个旅游区出现游客过度拥挤现象时,或者游客行为太过粗鲁以致于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时,居民就会产生抱怨的情绪,常会听到的抱怨有:个人隐私曝光、停车场不足、塞车、拥挤、噪音、环境变脏、垃圾增多、当地物价上涨、小偷变多等

想学习992009-12-14 20:45:05

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有助于货币回笼 3、增加目的地的经济收入 4、帮助相关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7、增加就业机会

(1)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2)旅游业中就业岗位层次众多,许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1、旅游乘数的效应

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人们在旅游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旅游乘数类型有四种:

(1)、营业额或营业收入乘数(Sales Multiplier 或 Transactions Multiplier)。这一乘数用以则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接待国经济活动的影响。顾名思义,这一乘数表示的是单位旅游消费额同由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全部有关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产出乘数(Output Multiplier)。它同营业收入乘数非常类似,但所测定的是单位旅游消费同由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全部有关企业经济产出增长程度之间的比例关系。(3)、收入乘数(Income Multiplier)它表示的是单位旅游消费同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净收入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4)、就业乘数(Employment Multiplier)。这一乘数有两种用法:(1)表示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创造的就业人数;(2)表示由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与继发就业人数之和同直接就业人数之比。

2、影响旅游乘数效应的因素(1)漏损(Leakage)量的大小。

漏损量越大,乘数的值就越小。换言之,在所得收入中储蓄量及用于进口和其他对外支付的数量越大,乘数效应也就越低。(2)接待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

如果接待国的经济实力很强,技术先进,并且生产门类齐全,经济上自给的程度很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够满足国内旅游企业、居民及外来旅游者对各种物质商品和服务的需要,那么便有可能使游客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收人更多地留在目的地经济内,减少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自给的程度越高,旅游乘数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接待国经济落后,生产门类不全甚至单一化,不能满足人们对有关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势必会在这些方面依赖进口,因而旅游乘数效应必然很低。

二、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3、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这主要是因为:

(1)作为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游有很大的季节性。

(2)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有关旅游度假的流行时尚,而这些都是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不能控制的。

(3)从供给一方来看,旅游需求还会受到接待地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

2、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3、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旅游的环境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1、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2、使休闲和娱乐场所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3、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灯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4、使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

二、消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1、使大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 声增加。

2、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

3、长期大量接待来访旅游者,会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

4、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将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及破坏。

5、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2.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篇二

1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指在特定区域或范围内, 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游客的旅游行为的旅游活动。在内容方面, 包括旅游资源,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氛围环境。与它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外界影响的因素的影响和破坏, 导致受影响的旅游活动的满意度。旅游资源是游客的对象。游客直接激发旅游资源本身包含了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是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 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景观, 空气、水、植物、生态因素, 形成有机结合, 这些生态旅游环境优美宜人的总称。从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的角度来看, 自然景观美是基础,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 游客是无法欣赏、体验各种特定的旅游对象的审美特征。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逐步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 城市居民回归自然, 自然环境清洁, 锻炼和健康的身体和心灵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 影响游客的旅游区环境条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下达到的程度和旅游区旅游, 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旅游业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1 景区内游客超载带来的环境破坏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本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在某种状态或情况, 旅游景区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阈值是指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上限和下限。当环境承载能力是在允许的范围内, 环境会慢慢恢复损坏。旅游经济活动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时, 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损坏, 难以恢复。

2.2 游客低下的素质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游客进入景区的质量参差不齐, 包括质量越低的人。这些游客, 因为缺乏环保意识, 往往在所有的时刻, 他们的名字作为纪念。它不仅违反了环保法规, 还破坏了景区的原始脸, 引起不良后果。有些游客在风景秀丽的休闲随地吐痰, 乱抛垃圾, 景区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在所有这些现象在全省景区随处可见, 丰富的旅游资源造成的污染损害。

2.3 景区自身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景区为了开发旅游景点, 吸引游客, 必然会进行景区的建设, 这是正常的。然而, 建设多条高速公路, 酒店, 管道和通信设施, 面积人工现象严重, 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景名胜, 不仅使原有的独特风格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 但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一般情况下,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这是难以挽回的。南通狼山风景区空中缆车的建设是方便游客, 但也向参观者补充新鲜, 增加旅游收入。然而, 从整个布局的观点, 空中缆车是一个错误, 是格格不入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破坏了原有的潜在影响, 景观协调。与此同时, 景区在建设过程中也产生污染。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基本上是无法修复的。

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措施

3.1 完善有关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基金制度

目前的政策体制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 目前中央政府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各省在环境保护上没有交流, 合作。东西部财政不流通, 没有形成补偿机制的衔接, 我国西部地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政府对财政供给少, 今后必须依西部建设为中心, 实行财政补偿机制,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长远发展。

3.2 建立生态补偿违法处罚和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 应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对没有执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单位、政府以及个人追究责任, 与此同时也应该对我们政府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进行完善, 真正使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补偿工作落实到位, 并且建立起评优处罚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非常重要内容之一, 这不只是环保部门一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推动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政府各个部门协同配合, 在财政方面给予经济支持。

摘要:从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到目前生态旅游的迅速崛起, 我们逐渐对旅游业环境保护关注, 人民渐渐意识到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游客旅游过后的旅游景点几乎都面临着各种污染的情况出现, 与此同时, 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环境, 并且竭尽所能的想保护生态环境, 所以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方法, 在我国逐渐施行开来。本文主要对旅游环境的相关研究, 对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旅游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辉民, 徐海红.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的构想[J].环境保护, 2008 (08) .

[2]步雪琳.两会盘点:聚焦五大环保热点[J].环境经济, 2008 (04) .

[3]薛惠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源环境问题[J].环境经济, 2008 (04) .

[4]韩宝福.环境差价是潜在利润[J].环境经济, 2008 (04) .

[5]王辉民, 高菊红, 李翔.基于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03) .

3.浅谈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良性影响 篇三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 良性影响

一、促进生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生物的保护

珍稀濒危生物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点)内,这些是在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下遗留下来的、个可多得的“自然遗产”由于其生态系统保护良好,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从前,对于自然保护区(点)主要强调的是保护,绝对保护其资源与环境,结果是经费投入少,管理不力,保护区内及周围群众生活无保障,偷伐、偷猎、愉垦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自然保护无力,未能达到真正的保护。在自然保护区内开辟生态旅游小区,一方面可以起到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二是为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生物保护等寻求到经济支撑,增加保护和管理的力度;二是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可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南非芬达自然保护区所作的贡献引入瞩目。它成功地将土地恢复改造成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还引入并繁育猎豹、非洲狮等野生动物。

二、促进水体保护和水体污染的治理

旅游的開发在一定程度上对水体保护和水体污染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些旅游地域山清水秀,水体洁净,优于周围其他地域的水体环境。例如,从1999年8月起,桂林市开始姑实施“两江四湖”工程,该工程涉及的环城水系包括三个部分.即:由木龙湖、桂湖、格湖、杉湖与油江沟通而构成的一环水系;桃花江与四个内湖相连通构成二环水系;恢复朝宗渠,沟通小东江、构成三环水系。工程通过开挖木龙湖、引水入湖、内湖清淤截污、生态护岸、新景桥建设、升船机、船闸、防洪排涝工程以及周边旧房拆除、文物古迹恢复整理、园林绿化、景观配置等一系列措施,将漓江、桃花江与内湖水面连通,从根本上改善了内湖水环境质量,丰水期可以做到5天一换,枯水期限也可以10天一换;使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还为桂林增加了“两江四湖夜游”旅游项目,推进了旅游产品创新步伐。

三、促进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

洁净的大气本身对旅游者就有较强的吸引力,也是旅游环境质量较高的一种体现。大气的污染将会导致旅游者感知——体验质量的下降。为此,各生态旅游地对大气环境极力进行保护,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例如,2007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同首批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ISOl4000用家水范区”的蛾眉山自2000年导入ISOl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徘放量,改善并保护了旅游区大气质量。管委会在各驻山单价、寺庙、个体经营户的共同努力下,投资315万元用于旅游区禁煤工程的实施和电、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淘汰燃煤锅炉206台,拆除燃煤灶485个。管委会还加大对经营户使用清洁能源情况的督管力度,防止燃煤现象死灰复燃。此外,管委会还投资1500万元.购入环保车170辆,改造尾气排放不达标车50辆,有力保护了景区的大气质量。此外,管委会还投资100多万元购进环境监测车、汽车尾气测试仪、负氧离子测试仪,实现旅游区大气的24小时自动监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处理系统,使环境监测硬软件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促进地质地貌的保护

一些典型的地质、地貌现象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使旅游业能持续的发展,各国、各地区开展了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的保护。例如埃及、以色列和约旦等国对红海沿岸珊瑚礁的保护、我国对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武夷山和丹霞山等地的丹霞景观、海螺沟的冰川及冰川地貌等进行了保护。澄江动物化石群是探讨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窗口.是地球演化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为了保护帽天山这座“古生物圣地”,1997年12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2004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出“二个保护”的批承。此后.当地将通过一系列措施恢复生态,包括在保护区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通过引水蓄水将矿坑变为人工湖泊。同时,相关部门还完成了《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旅游线路及设施规划》、《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可行件研究报告》,建盖了保护管理用房、旅游者接待中心展示厅,出版了相关科普书籍和音像制品,完成了国家地质公园数据库及申报世界遗产中英文文本。

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旅游地的墓础设施

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促进生态旅游地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促进交通的多样化、现代化与网络化,交通发展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发展也为交通提供客源。如云南省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大大促进了机场建设和航线开通,迄今为止己拥有12个民用机场,成为国内拥有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

总之,旅游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开发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管理,一方面保护f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使之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开发,整治了生态环境,使“山不清”变成“山清”,“水不秀”变成“水秀”,逐步提高了环境质量,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参考文献:

[1]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白芸.旅游区发展的环境问题、原因及对策[N].中国环境报,1995-02-21.

[3]卞玉清.山水地质风景浅谈[J].旅游科学,1997(2).

[4]陈安泽.旅游区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4.“农家乐”旅游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篇四

【摘要】“农家乐”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对环境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对农家乐的基本概况进行介绍,分析农家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开发与发展缺乏规划性、环境保护意识差、“三废”乱排乱放、环境污染、开发的盲目性、植被被破坏等方面,并对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家乐”、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农家乐”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为现今一种潮流,农家乐旅游成为人们不错的旅游方式选择。经营者在发展旅游时都以集教育、休闲、生产功能为一体,并以接触大自然,进行劳动实践的基地为卖点。每年的五

一、国庆、春节,旅游者人潮如流,这充分说明我国农家乐的巨大市场和投资魅力。但当这种旅游逐渐兴旺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

1.“农家乐”的基本概况

1.1 “农家乐”的定义及其起源

我国的农家乐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先出现于川西平原,它兴起于成都,发展于四川,闻名于全国。自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起始农家乐以来,如今农家乐已经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以其特有的乡村自然人文资源,向游人提供着以农业体验为特色的各种综合服务。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活动。农家乐一般都设在城郊区县的农家院落或公路边上,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致,农家乐旅游在不断规范中得以发展壮大,“农家情趣+田园风光”的农家乐模式已成为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1.2 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得非常迅速,同样,农家乐也以高速度成长、发展。全国各地农家乐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涌现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旅游区。农家乐迎合了假日休闲旅游的需求,由大城市郊区蔓延到中小城市周边地区,以城市为中心呈点状、片状及带状分布。主要吸引城里到乡下度周末的人们,服务范围集中在本市,创出品牌的农家乐,依靠大都市和风景名胜的农家乐也吸引了部分跨地区甚至跨国游客。农家乐的发展现状正值方兴未艾之际。

据有关部门统计,成都市农家乐2004年创收入达到75亿元左右,周边共有5800余家农家乐,规模大小不一,每逢旅游旺季车水马龙,可谓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西延线上温江规模各异的“农家乐”已成规模,每逢周末节假日生意应接不暇;东延线上依托花卉发展的“农家乐”也办得有声有色。郊区的郫县、龙泉驿把“农家乐”办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努力已发展成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区,龙泉驿还推出了“桃花节”、“夏秋赏果会”两大旅游品牌。

首都北京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多不胜数,但是农家乐依然红红火火,北京在2005年已有11个区县、50多个镇、300多个村、10000 多个“ 农家乐”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服务工作。如怀柔区“ 农家乐”经过几年不断完善形成三种形式:食宿接待型,垂钓、烧烤娱乐型及果品采摘型,仅2002年就接待民俗旅游项目游客16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5 亿元。

不仅在风景名胜区附近,甚至在风光独特的偏僻山村,四处都可看见农家乐身影。2003年四川全省从事农家乐的农户就达到1.5万户,接待游客1.29亿人,实现收入16.4亿元。同年在湖南,农家乐旅游业共接待游客110.83万人,创收突破1亿元,其中,仅长沙县就有农家乐散户381户,规模大户30户,共接待游客62.7万人。在新疆昌吉,全市农家乐旅游接待人数由1988年的4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2万人,5年间增长了12倍,实现总收入4000余万元。在辽宁,仅沈阳市新城子区马刚乡就有农家乐113户。在浙江安吉目前已有300多家经营户,吸引着浙、沪、苏等省市的城市人。

2.农家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2.1 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发展,忽视环境的保护

农家乐景点一般距离城市中心或副中心较近,如重庆南岸区农家乐距离中心17公里左右;成都市农家乐一般距离市中心20公里左右。其分布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农村生态系统交汇结合的区域,受到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是脆弱的生态区,旅游的自然环境保护本身比较脆弱。而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群体,农家乐的开发和发展缺少科学理论指导,也缺乏科学的规划,对环境的爱护和保护不重视。许多地方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压力增大。

经营者与游客环保意识普遍薄弱,“农家乐”的污水、弃物随处抛洒,特别是风景区,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污水肆意排放,废气烟尘排放量严重超标,饮用水质量差。在用水方面,目前农家乐几乎都用自备井水,在旅游高峰期不能保证水源的充足供给,过度抽取地下水给生态带来长期性的严重影响。

2.2 环保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三废”乱排乱放

由于农家乐经营者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加之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导致生活污水横流,餐饮垃圾遍野,旅游废弃物肆虐,苍蝇蚊虫乱飞,尘土飞扬,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危害着田园,严重影响乡村的自然环境。环保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没有修建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排放管网,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与旅游垃圾随意排放,造成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本以远离城市污染的田野在农家乐休闲中遭到更直接、更集中、更无序的破坏。大量的农家乐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拥挤的人流、车流以及噪声、废气,让当地的农民感到生活空间缩小,生活拥挤纷乱。

由于长期以来的卫生习惯及卫生基础条件欠缺等原因,农家乐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在连点成片地方的农家乐旅游地区,包括生活垃圾在内的废弃物没有很好地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危机。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重庆四面山为例,数十户农家乐产生的各类污水等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向屋后沟渠排放;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沙湾景区内的50余家农家乐由于大量使用燃煤,造成景区中百年桂圆古树逐渐枯萎。

2.3 盲目开发,破坏植被,林地面积减少

经营者盲目开发农家乐旅游,规划性弱,资源浪费严重。农家乐的致富之道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进入该行业,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破坏植被,使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决策之前缺乏对地理位置、自身资源、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与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估,产品开发也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一些人工景致的设计破坏了周围的环境。农家乐在城市周边三五成群随处可见,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大兴土木,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破坏植被,林地面积减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3.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对农家乐加强宏观管理,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与条例,做好总体布局规划,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减少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旅游、环保、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国土部门要对“农家乐”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在规划时,做好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规划,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基地。在布局时要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破坏环境。环保、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提高卫生条件,配套必须的环保、卫生设施。

3.2 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有关部门应定期对农家乐经营者进行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及环保意识。各景区要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加以公示,引导和强制游客对景区内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增强其生态意识。

3.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考虑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家乐”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农家乐”是经营者自身的家园,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创办“农家乐”的条件。对于生态建设问题,不能仅从眼前的利益出发,应看到长远的效益。开发建设要考虑环境容量,在环境承载力允许下合理开发和发展。坚持“农游合一”和谐的发展模式,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建立在旅游与农业的结合,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保持其农业特性,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旅游功能。

还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抵制环境污染,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达到资源利用最充分,产出最多,废物最少,环境污染最小。旅游产品要考虑环保的因素,使用绿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应注重原汁原味,不施化肥,不施农药,提倡绿色环保。

3.4 以本地特色为出发点,建设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农家乐发展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着力点,农家乐的可贵在于它是对我国农业文明中以人文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农家乐应该常搞常新,挖掘文化娱乐乡土民俗特色内涵,一定要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各级政府部门与“农家乐”筹措资金,积极建设道路、自来水工程等基础设施。修建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排放管道管网以及环保配套基础设施,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家乐是一道别具光彩的景观。“农家乐”随旅游业兴起而出现,它适应现代人从物质到精神的日趋多样化的需求,让人流连山水、游赏名胜、寻访古迹、聆听传说、把玩民俗,从而得到身心的调适、知识的增长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

是,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农家乐不是农业文明的简单堆砌,应考虑地域特色,农家乐应是农耕文明的优秀因素的展示,面向都市,而不是都市化。应该注意农家乐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源于我国农耕文化的农家乐具有原生、原创性文化的可贵品质,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减少农家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强农家乐的生命力,促进农家乐的进一步发展。

5.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篇五

1.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现状

1.1内蒙古草原生态资源概况

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辽阔,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约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60%。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

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沛,牧草种类繁多;内蒙古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内蒙古最西部的荒漠牧草稀疏且产量低,但气候温和,牧草具有带刺、含盐、灰分高的特点。

1.2生态旅游SWOT分析

(1)优势

草原覆盖面积广,分布范围广,各个盟市都有草原分布,草原类型丰富,全区草原类型有十几类之多,其优良的牧草品种甚至有200多余种;地带差异性明显,从地图上来看,它横跨中国的东西两部,以至于形成了由东向西不同的草原自然风光,同一草原带,每年不同的季节都有很大的变化;优越的区位条件,内蒙古自治区横跨5个自然带,东西长2100公里,与8个省接壤,与新疆、西藏和蒙古国的草原相比,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也便利;政策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在国家政策上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边远地区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业的开发有推动的作用。

(2)劣势

旅游业发展较晚、较慢,基础设施不够,旅游区与市区之间交通不方便,缺少娱乐休闲项目;草原资源脆弱,环境保护不够,由于旅游景区没有相关的环保措施,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裸露、板结现象严重;气候制约因素,内蒙古草原景观面积中有82%在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控制下,一旦遇干旱少雨年份,草原植物高度降低,植被稀疏,草群密度下降,植物的多样性减少,草原景观的观赏价值下降。

(3)机遇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趋向于生态旅游,而草原生态旅游恰好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首先是现如今的巨大的客源市场,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意识提高带来的旅游市场。其次是丰富的草原自然景观资源,充分满足人们的旅游要求。

(4)挑战

首先是其他地区的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市场,例如云南元江河谷的热带草原、新疆山地草原、四川红原草甸、蒙古国草原等生态旅游区。其次是旅游业的规模化经营管理,还有建设旅游区的大量资金等挑战。

2.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环境一般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综合。从以上对内蒙古草原资源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可以总结出其现阶段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主要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2.1对自然环境质量影响

在旅游环境中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动植物、土壤、气候等几个方面:动植物,由于草原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人们在进行旅游游憩时候通常的一些娱乐活动是在草原植被上进行的,例如骑马体验、射箭、摔跤、篝火晚会等,人类直接在草原植被上行走,还有马儿对植被的踩踏、车辆碾压等,即原有的典型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景区内野生动物罕见、土壤硬化、植物生长受阻、景区内景观受影响,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气候、土壤,由于草原旅游活动的随意性和不规则性,对草原的土壤、气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来说,道路对草原土壤的生态安全威胁最大,由于旅游区的道路是条带形的,延伸比较远,尤其是平坦的草原对自然路的形成提供了方便,一旦人类随意行动,则极易使干扰范围扩大化。然而这些对土壤的干扰同样会影响到草原气候的变化,一旦土壤层发生改变,缺少水分,产生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草原上的植被减少,则对大气的循环作用也会减少,部分地区则会干旱的越来越干旱,造成更严重影响。

2.2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由于旅游者的到来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阿利斯特q马西森和杰弗里・沃尔(1982)在他们的研究中把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分为三个层次: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的省域,其具有蒙族独有的民俗风情习惯,在草原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开发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的延承,而是一味的开发创新,使得当地居民对这些开发的反感,以及丧失了本土原始文化的精髓对游客的吸引力,没有了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在市场竞争中也就失去了竞争力,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会被影响。

3.对策和建议

根据以上对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简单概述以及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景区的影响,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草原旅游区建设要坚持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环境保护,而且在建设旅游景区时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要让人们有意识去保护环境,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旅游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不能以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不要让环境的恶化成为大自然惩罚人类的手段,要把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可能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甚至消除,以利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建立完善草原旅游景区危机管理机制

要制定相应的景区法规,不仅是对游客的行为进行规范,还是对景区建设维护人员的规范,危机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慢慢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有准备、有预防、有措施的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全面掌握景区任何有危机潜力的情报,研究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制定有效的预案。然后,要完善《草原管理法》等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草原旅游景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危机处理程序,最后要管理人员与游客的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草原旅游区管理体制 .

总之,通过以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为例,研究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今后的旅游开发研究中,要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运用科学和技术,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规划,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景观可持续存在为主要目标,为旅游开发和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杜荣.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及对策[D].内蒙古农业大学,

[2]刘丽梅,吕君.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J].资源科学,,第31卷(第3期):442-449

[3]钟林生,牛亚菲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1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000)

6.浅析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篇六

摘要: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或当地居民接触时产生,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本文从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两面性出发,讨论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与消极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而研究如何将消极的影响积极化,将积极的影响扩大化,以达到更好的促进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均衡。关键词:旅游;社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均衡 现代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对旅游接待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日益突出。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的相互接触的活动,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这种接触的规模逐步扩大,也正因为此,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接待地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1.为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开展旅游活动为旅游接待地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文化传播的平台,促进了接待地对外文化交流,使当地文化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首先,不同的文化会伴随着旅游者的游览旅程,传播到接待地的每个角落,接待地居民可以通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旅游者的言行、举止、装束,感受到他们带来的“别样文化”,然后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进行借鉴、吸收,从而促进当

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其次,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的居民不断的接触,能更有效地宣传旅游接待地的地区形象,能提升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可信度,让更多的人接受旅游接待地的文化。2.为文化的保护提供动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旅游是一项文化内涵丰富的产业,它能满足旅游者体验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心理期望,所以接待地在旅游开发中就会重视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的民间艺术重新受到重视和传承。在接待地原本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被远道而来的旅游者所崇敬,习以为常的建筑、物件被各地旅游者叹为观止,自娱自乐的吹拉弹唱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欣赏,于是当地民众感到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使原本遗忘的传统习俗进行开发和恢复;使几近湮灭的文物古迹得到维护、整修甚至重建;使正濒临绝迹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得到传承、发展。

3.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机遇,促进城市社会文化现代化。旅游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重要活动,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机遇。首先,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当地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城市建设,增加文化设施,优化文化环境,形成具有城市独特风貌以及具有创造性的人文景观,为当地增添新的文化风采;其次,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尤其是在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通讯业以及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更加快速、便捷、舒适和安全。城市 的发展有了传统文化氛围、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社会文化现代化。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1.文物古迹被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本身就会对文物古迹带来或轻或重的破坏:一类是由旅游者造成的破坏,另一类是旅游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的损坏。首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废纸和果皮等垃圾随处丢弃,这种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文物古迹的破坏;其次,部分游客文化素质低,缺乏审美及保护意识,对文物古迹随手乱涂乱画,处处留名纪念,直接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再次,旅游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出现了污染文物古迹历史风貌的建筑,出现了文物古迹被破坏或者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2.传统文化失去原有意义。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可以被归结为艺术、工艺、舞蹈、音乐、建筑和节日等几个方面,在发展旅游业之前,由于与外界的接触较少,其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开展,原本在旅游地自然存在的、能吸引游客的传统文化,被人为的安排成一种间接的东西呈现给游客;工艺品也因为异地风情、异国文化、不同意识的进入在社会和精神意义以及艺术含义上发生了改变,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复兴”了的“传统文化”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因为其割断了与当地地理环境、核心文化、价值观、社会背景和历史传统的联系,没有了生命力,变成了

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商品,使得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3.引发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外界文化冲击也可能导致旅游地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和退化,对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构成了威胁,形成了破坏,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往重义轻利、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强买强卖以及触犯法律的行为和现象;另一方面,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由于旅游者在陌生的旅游地约束力下降,往往会在旅游活动中参与一些“特殊”的活动,如色情活动、赌博等。

三、发展旅游中的文化均衡

在旅游发展中旅游接待地要对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鉴于社会与文化的多层性、多样和复杂性,旅游接待地要均衡文化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化均衡一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1.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均衡。在接待地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均衡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首先就要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要继承实质性的传统,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加快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结合现代化中的合理性内涵,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2.传统文化开放与限制的均衡。旅游接待地要发展旅游,就必须

开放自己的社会文化门户,接收外来的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但是,每个社会的文化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了使主客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能够在互不伤害的前提下进行,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对以旅游者为媒介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扩散给予适当的限制。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错开旅游区和居民区,使主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任何限制措施都应避免本地文化的变相的隔离排外,否则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旅游业的繁荣。参考文献:

7.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篇七

一、生态旅游及其生态意识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 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核心可概括为:生态环境持续是基础、经济水平持续是条件、人地关系协调是关键、人类社会持续是目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旅游业努力寻找着旅游领域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的出现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化于旅游领域。吕永龙教授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 人类建立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哲学, 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 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马乃喜教授也从宏观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证了生态旅游是人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总得来说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反过来说,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是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指人类为了发展, 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时应遵循生态学规律, 开发和利用的程度限制在自然生存环境承受力范围内, 维护自然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崭新的理念——生态理念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旅游活动乃至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包含着人类对于自身作用于自然环境行为的价值反思与评判, 它深刻的涉及到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生态价值理念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 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二、农业旅游的生态属性

农业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 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 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它以生态旅游为主题, 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和体验生活的场所, 突出了城乡差异和地域文化。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旅游, 也有别于一般的以原始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 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生态旅游类型。观光农业旅游多分布在城乡结合地带, 具有以城市为核心, 呈同心圆或扇形分布的空间结构, 这样的地域是城市巨大的生态屏障和空气调节器, 这片距离都市人最近的“自然带”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开展农业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要表现在:

1. 就资源的利用而言, 观光农业主张

采用无公害的、新型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 如建立立体生态农业、采用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等。

2. 就旅游商品而言, 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无公害蔬菜等, 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

3. 农业旅游的参与特性可使游人体验现代农业的乐趣, 了解农业知识, 增加阅历。

4. 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增加人民收

入, 从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 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展使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实施, 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在农业旅游中贯彻生态意识

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旅游注重生态消费和生态保护的协调, 如何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就应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成功与否的价值判断标准。

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生态旅游最终目标是协调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然而旅游开发不当就会大大干扰这个问题, 甚至带来强烈的反作用, 所以应该将生态理念时时处处贯彻在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1. 开发时要杜绝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

破坏, 无论是主体设计, 还是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 都要避免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

2.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观光

农业实际上是由农业的发展延伸而来的, 因此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 突出农业生产发展的区域特色。这样才能展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 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模仿。应当在原有农业景观与当地特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人为开发, 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条件, 增加旅趣。

3. 应该注重强化环境教育普及自然知

识, 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另游人自觉对景区内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增强其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归结到底还是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只有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们对待环境和自然的观念, 培养一种“生态良心”,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 通过营造城郊独特的田园生态氛围, 挖掘深厚的乡村民俗文化内涵, 追求生态, 文化, 高科技结合的现代观光农业旅游符合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构想, 将生态意识积极地贯彻到农业旅游的各个环节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理念的更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提高, 一种蕴涵深刻生态意识的崭新的农业旅游必将显现出无穷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崔海珍郝永冰:浅谈观光农业的兴起发展和前景展望.青海农林科技.2003, (2)

[2]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3.3

8.浅析环境因子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环境因子;番茄生长;影晌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57-2

0 前言

番茄原产南美洲,属喜光。喜温不耐热的茄科类作物,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适应性,由于番茄富含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多种其他维生素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为大众所接受,近年来番茄面积与产量不断在扩大,成为全球栽培最多的蔬菜品种之一,因此如何提高番茄产量与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任何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环境,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是主要的环境因子,但不同的作物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下面就光照、温度、水分、及土壤条件等方面探讨适合番茄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为番茄生产提供参考获取最大效益。

1 光照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尽相同。番茄是喜光性作物,不同光质,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对番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

1.1 光质

光质主要是指不同波长的光,有资料表明将苗期中的番茄植株分为两组。分别补充红光和白光照射实验,发现白光较红光更有利植株的伸长但红光对植株中蔗糖酶的活性影响以及番茄植株的糖代谢水平要比白光强,同时红光更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说明红光更有利番茄的生长发育,因此在生产实际中,特别是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适当补充红光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2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是影响番茄生长的重要因素,光照不足使光合作用减弱,制造的氧分则较少使植株长势差,茎叶细小,节间拉长,开花数量少且易落花落果,果实着色差,影响番茄品质与产量,光照过强易引起生理性卷叶,灼伤果面,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季节,会加速水分蒸发,如果排水不便使番茄因缺水而受到影响,适宜番茄生长发育的光照强度为35000Lux左右,其光饱和点为70000Lux。

1.3 光照时间

番茄生长发育对光照时间不是很严格,一般每天8-16h的光照均能使番茄正常生长发育。

2 温度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番茄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番茄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下面就发芽期、苗期、及开花结果期探讨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

2.1 发芽期

番茄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低于15℃发芽率及发芽速度明显降低,低于12℃或高于40℃发芽相当困难,因此在生产实际中早春播种要加盖薄膜以提高地温,夏秋播种加盖遮阳网以降低土温。

2.2 苗期

苗期最适宜温度白天为22-28℃,晚上为15-20℃,低于12℃生长速度明显变慢,5℃以下基本停止生长,0℃以下便可造成冻害出现死苗现象。

2.3 开花结果期

开花结果期白天最适宜温度为24-28℃,夜间为15-20℃,低于15℃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受阻,易造成坐果差,甚至落花落果,同时会抑制茄红素及其他色素的形成,影响果实着色,从而影响到番茄的产量及品质,低于15℃花芽分化受到影响,也不利花器的正常发育,易出现畸形花、畸形果、且易落花落果,另外在开花结果期合理的昼夜温差较其他时期更为重要,白天温度高有利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夜间温度低减少呼吸消耗有利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积累,从而促进植株和果实的平衡发展,番茄在开花结果期适宜的昼夜温差为10℃左右。

3 水分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分对番茄的影响表现为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

3.1 空气湿度

适宜番茄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45-65%,过干会使叶片气孔关闭,卷叶,影响光合作用,湿度过大,病害增多,长势弱,且易落花落果,特别是在果实成熟期,若碰上连续雨天,会使果实含水量增加,果实变软,不耐贮运,同时还会引起裂果,严重影响果实商品性。

3.2 土壤含水量

番茄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含水量有所不同,一般在发芽期要求土壤水分饱和,苗期土壤相对湿度最好在60-70%,果实膨大期为80-90%。

3.2.1 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土壤具有70%以上含水量对番茄植株光合速率无明显的影响,70%以下就会快速降低。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光饱和点及二氧化碳饱和点会下降,而光补偿点和二氧化碳补偿点则升高,导致番茄植株的光合效率降低,番茄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隋之减少。由此可见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气孔的影响,因此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有利提高光合作用。

3.2.2 土壤含水量对番茄植株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番茄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有所不同,特别是土壤含水量对其的影响,实验表明番茄对磷、钾的吸收量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镁的吸收量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而逐渐增加,此外,番茄对钙的吸收量也有所变化。对于铁、锌等微量元素与土壤含水量是负相关,铜、锰等微量元素就正好相反。

4 土壤环境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番茄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砂壊土为最好,粘性土壤对番茄根系生长及营养吸收不利。

4.1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环境的主要因素,番茄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大致1:0.5:1.5,以钾肥吸收最多, 适当增施钾肥不但可以增加产量同时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有实验表明增施钾肥可提高番茄维C含量,促进糖的合成和运输。同时还能增加果实硬度,提高番茄的商品性,氮肥主要促进植株生长,以适量为主,氮肥过量会导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衡,影响花芽分化,特别是在早春低温条件下易造成畸形果增加,果实硬度下降,影响果实商品性,但对耐肥性强的品种可适当增施氮肥促进植株生长,磷肥能促进番茄根系及果实的生长发育以及前期的花芽分化,土壤有机质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營养物质,还能满足番茄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根系生长,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果实商品性,因此在生产实际中最好以施用有机肥为主。

4.2 土壤PH值

碱性或过酸性的土壤对番茄生长不利,适宜番茄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7之间。

5 结束语

番茄的生长发育是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特别是产量,坐果率,畸形果比例,裂果等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样的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栽培表现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品种对环境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因此品种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特性;比如耐寒性、耐热性、耐肥性、耐弱光性、耐旱性、抗病性等多种性状。这就要求在生产实际中首先要了解要栽培品种的特征特性,然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栽培习惯合理安排,科学管理,使品种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2] 邹冬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番茄叶片光合及蒸腾日变化研究[J].中国蔬菜,1989,(6):8-9.

[3] 冯玉龙.根系温度对器茄光合作用与水分代谢的影响[J].植物研究,l996,(2):21-218.

[4] 郭泳.环境因素对番茄单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124-128.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下一篇:202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