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诗歌

2024-08-23

关于长征诗歌(精选5篇)

1.关于长征诗歌 篇一

长征诗歌(诗朗诵)女)一部开始于江西瑞金的革命史诗,浩荡着两万五千里的历史长风 男)一曲荡气回肠的灵魂交响,鸣唱着铁流决堤的磅礴旋律 女)华夏民族追求自由与生存的脚步啊 男)用世人震惊的壮举,横亘万里

女)长征,碾冰过雪路漫漫 男)长征,血洒山河换新天

女)长征,用伟大的迁徙谱写下了,浩瀚的历史诗篇 男)长征,用超人的毅力铸造出了,穿越时空的永恒丰碑 女)七十年了,红星闪闪 对着黑暗宣战

男)七十年了,历史的岩浆 凝固出血与火的篇章

女)雪山,寒冷,阻不住行军的脚步 男)铁索桥、大草地,难泯对太阳的追求

女)我仿佛可以听到那风潇潇,马嘶嘶的原野烈风 男)我仿佛可以看到那天苍苍,地茫茫的荒凉情景

女)那是涉过湘江,突破乌江,二进遵义,四渡赤水的决战

男)那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勇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凯歌

合)七十年了,是伟大的长征,让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进了翻天覆地的新世界 女)七十年了,是伟大的长征,用坚实的脊梁载负起了 中华民族无尽的向往 男)二万五千里的征程 释放着永远不熄的火种

女)二万五千里的征程 把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刻在了历史的额头

男)龙的传人,串起日月、修补好弹孔

女)中华巨龙,血脉随着黄河长江发出解放的吼声 男)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声音 宣布了一个共和国的诞生 合)中华民族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壤沐浴着新的阳光

男)人民的领袖,人民的政党,领导着人民乘风破浪 向着发展的未来起航

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又用“八荣八辱”的新荣辱观 谱写出了新时代的交响 男)当我们,用高亢的声音 朗读着彰显着道德自律力量的社会主义新荣辱观时

女)当我们用纯洁的心灵 感悟着怎样做一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好公民时

男)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长征

女)想起长征在中国人民心中 产生出的无穷尽的精神力量

女)毛泽东主席的“两个务必” 在新的时代中发展、升腾 男)胡锦涛书记的“八荣八耻” 让龙的脉搏重新激昂、跳跃 女)回首难忘七十年峥嵘岁月稠

男)长征之魂,用浓墨重彩 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着时代的国界 女)长征之魂,用惊心动魄的追求 用力挽狂澜的枸橼笔触书写了英雄的壮举

男)中华进取的步履中

女)依旧展开了 印刻着、传承着千山万水 不屈跋涉的磅礴运思 男)中华繁荣昌盛的辉煌中 女)依旧融汇着 圣洁的心声

男)伟大的祖国啊 伟岸的身躯屹立在东方的阳光中 女)伟大的祖国啊 辽阔的国度似锦绣

合)让我们用同一种声音 让我们用同一种歌声 男)祝福祖国欣欣向荣 女)祝福祖国更加繁荣

合)让我们传承着这伟大的精神 男)在新世纪的长征路上 女)用高尚的心灵 男)用诚信的行为

合)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的新荣辱观!

2.关于长征诗歌 篇二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抓好鉴赏的切入点:

1.从标题入手。

2.从作者的生平情况及艺术风格入手。

3.从注释及题目的相关提示入手。

4.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象入手。

5.从作品中的重点词语入手。

三.常见题型及套路。

(一) 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中, 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这首诗歌是怎样动静结合的。等等。

解题套路: (1) 指出运用的手法。 (2)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要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3)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 形象意境类:

A.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形象的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套路: (1) 是什么形象。 (2)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鸟出笼后自由飞翔, 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

B.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套路: (1) 描写的景象。 (2) 意境的特点。 (3) 作者的思想。

(三) 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诗歌中哪句话或哪个词或哪个字比较妙, 妙在哪里?

解题套路: (1) 总述语言特色。 (2) 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 这样的语言的好处。

(四) 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 内涵。概括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内涵。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 态度, 主张。

解题套路: (1) 塑造的形象。 (2) 作者的感情。 (3) 作品的思想意义。

笼统地说:从艺术节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具体题目。

四.诗歌之比较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 (亦称抒情主人公) 和诗人之外的特定对象的形象。解答此类题, 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 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等, 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 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 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 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 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2.比较情感基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 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 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 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 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柴侍卿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 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 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 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 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 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结合作品内容, 进行细致分析后, 便可以按照具体答题格式进行答题: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 用一“逐”字, 说柳枝追逐东风, 变被动为主动, 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4.比较意境的营造。

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 感染力强, 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 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 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 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写了“山中”景色, 简要说明各有什么特点, 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第一首诗中的“高风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 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 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 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 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 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5.比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 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并按照“手法+分析+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例 (略)

附:特殊意象

柳 (送别留恋) , 月亮 (思家想人, 盼望团圆) , 鸿雁 (书信传情) , 松、竹、梅、菊、荷花 (高洁品格) , 桃花 (美人) , 鸟 (自由) , 莲 (爱情) , 梧桐、芭蕉 (悲凉、凄苦) , 杜鹃, 俗称子规 (凄苦、思乡、怀亲) , 蝉 (高洁) , 寒蝉 (悲凉) , 鹧鸪 (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 冰雪 (心志的忠贞, 品格的高尚) , 南浦 (水边送别) , 长亭 (陆上送别) , 乌鸦 (衰败荒凉) , 猿啼 (悲伤) , 羌笛 (凄切)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芳草 (离恨) , 蟋蟀, 又叫促织 (怀念征人) , 浮云 (在外漂泊的游子) , 丁香 (愁思或情结) , 鸳鸯 (恩爱的夫妻) , 梅子的成熟 (少女的怀春) , 马 (奔放) , 鸡狗 (田园) , 东风 (春光) , 西风 (落寞) , 海浪 (人生的起伏) , 水 (岁月短暂, 时光流逝, 绵绵的愁思等) ……

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时要注意四大方面: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三.修辞手法;四.抒情方式。

1.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其中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 描写, 白描, 工描, 细节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等;抒情,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等。

2.表现手法:联想, 想象, 类比, 象征, 渲染, 烘托, 对比, 反衬 (衬托) , 托物言志, 赋、比、兴,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情景交融, 用典,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 欲扬先抑, 乐景哀情。

3.长征诗歌 篇三

一支队伍

用几万双草鞋

在天地间书写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

丈量了二万五千里

漫漫长征

艰苦岁月的磨砺

吟唱出满天满地

悲壮可敬

可歌可泣的浩瀚诗句

是这样

一支队伍

头顶着闪闪五星的光辉

肩扛着民族大义

腰缠着饥饿与困苦

步履下战火纷飞

而他们却把

团结与友爱紧紧

诺在手心里

躲过敌人一次次围剿

用鲜血生命

捍卫对党的忠诚

不离不弃

金沙江畔狼烟起

卢沟桥头鲜血沥

苦战湘江惊鬼魂

云脚飞梭下绝壁

三军磅礴走泥丸

蜿蜒崎岖过草地

沼泽淤泥陷忠魂

雪山刺骨传消息

胜利会师扭乾坤

万里长征劈天地

这支神奇的队伍

永远地

走进了

历史的古迹

长征精神

却与日月同辉在新时代

绽放出更加

绚烂的魅力

如那唐古拉山上雪莲的圣洁

如那万里长城不朽的身躯

如那丝绸之路连绵不断

如那珠穆朗玛挺起的屋脊

它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不屈的魂

4.长征的诗歌 篇四

这飘带来自瑞金苏维埃

一面绣满映山红盛开的群山

另一面是黄土高坡的山丹丹

这飘带红得像火一样鲜艳

它由无数英烈的碧血浸染

染红了八十年前的弥漫硝烟

雄壮了战旗猎猎的迎风招展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飘带坚韧不拔的光彩

一端辉映江西瑞金云石山

一端照耀陕北吴起会师点

它绵延起伏二万五千里

草鞋走出一个个光辉足迹

有茫茫草地的路在脚下

有皑皑雪山的风云叱咤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飘带跋涉过江川湖海

一边是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一边是炒面与野菜的坚持不懈

它有母亲磊落宽广的胸怀

孕育出开国领袖铁军将帅

正是这万里征途的神韵

奠基了睡狮醒来的国威军魂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飘带在史河中流芳万代

它以坚定信仰为经

它以无私无畏为纬

每一缕都是昂扬节操

每一寸都是百折不挠

这飘带纵横驰骋荡涤红尘

铸就永不磨灭的璀璨精神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飘带正焕发新的时代华彩

以勇气藐视悲哀与无奈

以丰碑告诉现在与未来

每一步都应坚守永不放弃的信念

每一声都该回荡民族复兴的呐喊

这飘带在八十年后的今天

仍将鼓舞我们战胜千难万险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飘带正召唤最完美的纪念

万众一心 开拓发展

5.关于有效命制诗歌鉴赏题的思考 篇五

一、筛析文本, 难易合宜

文本的选择是高中诗歌鉴赏题命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文本的难易度反映命题者的水平, 影响到试题检测的信度与效度。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 有关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倾向、流派特点等是暗藏在诗歌背后的潜在信息, 而这些在命题者看来是理所应当知晓的背景信息, 恰恰是考生鉴赏理解过程中的空白地段。诗歌作品常常被考生看成独立体, 加之他们知识水平和认知范畴有限, 往往无法对诗歌文本作迁移解读。所以, 在命制古代诗歌鉴赏题时, 可设置注释交代必要的信息, 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 训练他的诗歌解读水平和解题能力。切忌了无思绪, 盲人瞎马。一旦文本选择太难失去了信度, 考查也就变成无效训练。

以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1卷《阮郎归》为例, 命题者给出注释“作者一作秦观”, 虽然考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秦观的一些作品, 但对于词人的相关经历, 考生是不知晓甚或即便知晓也难以捉摸的。为消除这些阅读障碍, 命题人对涉及答题的重要字词特意加了必要的注释进行补充说明, 如:讳愁为隐瞒内心的痛苦。劫是围棋术语。借助这些注释, 考生就能领会“应劫迟”这一人物自身反应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之间的关系。

二、理清思路, 明晰意图

诗歌鉴赏题目的拟制包含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命题者对诗歌的鉴赏, 命题者根据考查内容设计问题, 考生根据问题对诗歌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内容从某个角度切入展开鉴赏。诗歌鉴赏, 实际上就是命题者和考生就同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后产生共鸣, 寻求鉴赏契合点的过程。命题者要通过明晰文本主干和严格限定词来引导不同的学生向确定的答案聚焦, 实际上就是主观题目客观化。如若宽泛设问, 使学生无法揣测到命题人的意图与答题要求, 会导致学生不能找准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作答。

以2010 年全国卷新课标1《咏素蝶诗》第一小题为例, 本题的问题是: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呈现写素蝶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 选择答题角度不同, 获取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从场面环境上看,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从总体构思上看, 是借助一句一景, 一句一境的方法来描写的, 从景物间的关系着手, 是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描写。从语言角度探讨, 是采用白描手法, 等等。以上种种, 均可作为答案。

诗无达诂, 对诗歌的鉴赏理解存有差异实属正常, 但在拟制题目时宽泛提问, 会让学生无的放矢。建议在题干的设置上缩小切口, 设问明晰, 不让学生困惑, 多绕弯路, 力求实现最大化的人文关怀。

三、制定答案, 适切合理

答案的组织制定是命题的收口之作,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 答案的设置自然也要顺应逻辑思维发展规律, 要审视是否适切合理, 否则它就会直接影响试卷的效度和信度。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 有些答案的制定就有失偏颇, 值得推敲。

以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1卷《鹊桥仙》第二小题答案为例: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 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标准答案: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 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 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③再说, 天地之大, 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 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本题答案二、三两点究其本质就是同一句话的意思换个表述而已, 这在逻辑上是重复。

另一方面, 答案设置中的某些不足, 很大程度上都归因于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如此”或“根本没有考虑学生”, 这种“教师预设的应然”与“学生生成”间的脱节, 就会造成设置答案标准的偏差。我们设置的答案标准, 若具备一定的弹性, 按学生答题实际设计和执行不同的答案标准, 想必失分率就不会那么高了。

上一篇:公司市场部员工优秀事迹申报材料下一篇:中央巡视组工作重心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