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

2024-09-10

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精选5篇)

1.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 篇一

IPA国际汉语教师:美国汉语教学难点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众所周知,汉语教学在美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光明。作为处在美国高校汉语教学第一线的国际汉语教师,我们当然为当前形势感到鼓舞和欣喜。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推动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外语教学中正常化、专业化、系统化地位的确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IPA国际汉语教师)美国高校中的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在入门阶段,普遍没有语法课、听力课或会话课的分别,而是以日常会话为教学的主线,听说读写一把抓。学生们既然决定来选修这门课程,他们对汉语的兴趣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对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也很普遍。于是,国际汉语教师在沿着实用性的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消减学生的畏难情绪,维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保持、提高汉语课堂相对理想的学生选课率,成为现今国际汉语教师们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传统观念上汉语入门阶段的语音、汉字和会话教学三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冲突。在汉语教学要点的排序上就出现了一个难题:到底是应该以语音为主,还是以认读汉字为主?拼音与汉字,孰轻孰重?孰先孰后?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美国高校当中也有不少学者在摸索更适当有效的汉语教学法。爱荷华大学的米歇尔艾文森(Michael E.Everson)曾以20个汉语入门学生为考察对象,要求他们先认读,再用英文解释46个中文字词。她的观察结果认为,汉字所代表的汉语口语既不规则也不系统,所以汉语的入门教学应当首先奠定学生的口语基础,以此作为他们识认汉字的资源。她建议中文非母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只学拼音,培养听、说的语感,一学期甚至一年以后才开始接触汉字。汉字与西方语系的字母拼音文字的差距之远,是学生入门的一个难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所谓一张白纸上最好画出新的图画,这也恰恰是建立新的语言基模的最佳支点。从汉字开始教汉语,使得学生大脑中诠释新咨询的希望与接收的讯息相吻合,基模中的`缺口得以具象化,这些新讯息就会被成功地编入记忆当中。在这个阶段,汉字的选取是一个颇具有技巧性的问题。优先选取的当然是那些构字能力,构词能力相对比较强,可以单独作为形声旁的简单独体字,比较容易将其图形化。同时尽可能地将这些独体字按“象形”和“指事”两种造字法分类。然后围绕常用汉字进入复合字的范围,用汉字结构原理将被图形化的部件组合逻辑化。具体的字符选择也要兼顾到拼音教学的进程和与课文内容的相关性,一开始不宜求全求精。拼音的概念,可以比汉字稍微延后一、两个课时引入课堂教学。(IPA国际汉语教师)综上所述,美国高校中选修汉语的那些完全没有汉语基础,也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们,在缺乏语言环境辅助的情况下学习汉语,所面临的困难是不难想见的。对汉字的好奇心理和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汉语的欲望,是他们学好这门知识最宝贵的源泉。为人师者应当因势利导,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汉字教学是构建新的汉语基模的支点,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都应该从这个支点上展开。而拼音是充实、完善和巩固新基模的辅助工具,在汉语教学的入门阶段也不应该省略。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汉字内在的结构逻辑,确立汉语言基模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以奠定他们深化学习的坚实基础,笔者的经验和浅见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汉字为主,拼音为辅;图形为主,结构为辅;听说为主,音准为辅;认字为主,写字为辅。(IPA国际汉语教师)更多国际汉语教师心得体会可点击: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2.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 篇二

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而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过长期探索,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而本科专业名称由“对外汉语”直接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时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对该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培养理念、师资素养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还亟待长期的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立足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国家汉办早在2007年11月就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旨在以此为纲来培养更多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汉语教学及推广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具备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专业人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是不谋而合的,结合专业的设定与教师培养的标准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是否能适用十分必要。

二、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下文将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所规定的汉语教师的五种技能的五个方面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是否适用。

(一)语言知识与技能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所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汉语及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描述。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在第二章“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第一节“汉语基础知识”,从汉语语言的角度来引入,并未提出外语能力的问题。但在世界交往如此频繁的今天,引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外语基础知识”。外语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汉语教学活动,还有助于学习者将汉语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更好的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对于外语知识的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长期以来束缚于“英语”这一门外语之中,然而目前来我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不乏大批来自日韩以及一些母语非英语国家。仅停留在英语一门外语不符合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尽管不能开始所有语言课程,但应该拓宽思路,鼓励学生在课后选择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这样的教材中可以明确的传达这一观点,就一下小语种的国家及语言特点做简要概述,让学生能针对未来的就业趋向或者兴趣选择学习外语,而这样的引导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无异于如虎添翼。

(二)文化与交际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的文化与交际标准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而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第二章“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第三节和第五节分别概述了“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基础”两个话题。语言离不开文化,而文化和交际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话题。

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文化因素是必须的也是无法回避的。而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在讲述语言的同时要揭示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学习者才能使用这种语进行交际。汉语教师与其他语言教师一样必须对文化感兴趣,因为在语言的讲解中不得不讲授文化。没有文化的语言就如果毫无意义的符号。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要求教师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了解学习者特点,帮助学习者学习汉语。而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语言教学理论”直接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四大学科入手,来引导学生对学科理论体系的进行直观的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学科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最必要的知识补充。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而且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更需要其他理论积淀的作为基础,同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将自己学科理论体系建立起来。

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撑,《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中的原典阅读将这一问题进行实践。在学习其他学科经典文献的同时回头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内成果。本科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了解到许多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重要的理论、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专业研究生涯奠定基础。

(四)教学方法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教学方法标准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课程、大纲、教材与教辅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与运用”四个标准,要求教师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分别在第三章从字与词汇;听力;语法教学等角度传递出应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而在第二章第四节:课堂组织与管理,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来给出建议培养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从中国大陆、美国和法国汉语教材出发探讨国别化教材。第五章从地域的维度上探讨了汉语国际发展势头较好的北美、欧洲、亚洲的汉语教学情况。正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名字一样,“汉语”、“国际”、“教育”三者从“国际”变量的改变来剖析出现各种问题的本质原因才能使学科发展的更好,学生也能从中受益。第六章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从四个独具代表性的国家出发介绍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真实概况为专业学习者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第七章从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和汉语国际教育等级标准入手探讨汉语国际教育测试的相关问题。而此前汉语测试是依附于西方语言测试体系之下的,而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今天建立属于汉语的独立的语言测试体系十分必要。不难看出学科的发展是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这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开说无疑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职业规划的选择。

(五)综合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综合素质标准主要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描述。该标准借鉴了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新成果,吸取了国际汉语教师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其窥探出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第一节汉语基础知识;第二节教师的学科意识与素养都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层面来讲述的。笔者认为其中学科意识和素养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汉语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态度在如今这个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本书的结尾第八章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涉及了汉语国际教育历史范畴和发展状况,为专业学生确定其后职业规划提供参考。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学科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刚刚进入这一领域的学生虽满怀期待但前途迷茫,迫切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老师和有经验的汉语国际工作者的引导。只有“实践”的传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有所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才能学有所成,《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这样一本专业教材才有用武之地。

三、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一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是十分有适用的,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培养标准来看,这本教材能帮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和初学者全面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素养。

笔者认为,在正本教材的开篇或结尾应当加入一个相对重要的部分,便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对外汉语专业的本质区别。现如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专业,而何为实践,这个概念是相对模糊的,区分二者区别十分必要。只有通过真正的界限的划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如何定义“汉语国际教育”是值得所有人共同探讨的问题。

摘要:国家汉办早在2007年11月就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旨在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是不谋而合的,结合专业的设定与教师培养的标准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是否能有效的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标准,教材,教师

参考文献

[1]傅其林,邓时忠,甘瑞瑗.汉语国际教育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52.

[4]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60.

3.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 篇三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

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代理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第二,研习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与每日教学实践相结合,于应用中思考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契合点与变通之处。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在课堂上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教师对文化传承尽职尽责的具体表现。

第三,培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职业习惯。无论是多媒体应用技术,还是教材、教法研发的最新动态,都要及时掌握并跟进学习。作为文化课教师,尤需牢固树立“文化存在于生活中”的理念,对新生事物或文化现象,应有探求之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清楚文化演进嬗变的来龙去脉。在与学生交流时,可更好地解释古今关联。

惟愿拙作能够引起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文化类课程的更多关注,促进师资优选与素养提升。所论所言以资同行研判,亦期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朱焱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3).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黄爱华.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4.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 篇四

赴印尼做国际汉语教师传播汉办标准中文教学

汉语中有些词语具有很浓的形象色彩,比如狗尾草、喇叭花,麦浪,让人一听便有丰富的即视感和画面感。如狗尾巴一样毛茸茸、自然弯曲垂坠的草类;像喇叭一样呈张开扩散状的花朵,大麦随风抖动,形成的波状,多么有一种盈动的美感„„汉语词汇的形象生动与精简,冠绝世界上的其他种类语言。上面指出的这些词语,让英语世界的人们如何以简短的几个词来翻译表达呢?对外汉语教师们若在中文课堂上若同老外们描述起这些词语和它们传达清晰意义,他们定会流露出如孩子般天真的微笑和充满好奇的目光。

麦浪译成Rippling wheat,狗尾草译成Green bristlegrass,还算差强人意,然而包举宇内翻译成Dominate all life,并吞八方译成Annex eight party,则在表意的同时,丧失了中文原有的精确和多样性。宇内和八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地域的广博,而在英文中却无对应词汇。

儒森汉语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们解读汉语的过程中,还会向学生们提到流行的一些语言现象的教学方法:让学习中文的外籍人士们感受到汉语的幽默和灵动,比如“我是酱油党”意指是过路的,并不专程为这事而来的纯属看热闹的人群、“暖男”意指现在社会中女性在精神和经济上越发独立的条件下,更为欣赏的具备贴心细腻的关怀以及善良品行的男性~~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词汇的衍生发展的历史来讲解,老外们必定会被这种博古通今的教学能力所折服。

而近年来在孔子学院和华人华侨兴办的华文教育的推动下,在海外学校汉语选修课的助推下,汉语越来越受到欢迎。除了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海外很多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主动地将汉语纳入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赴印尼做国际汉语教师 为中印尼新友好关系发展助力

基于与中国合作发展的长远考虑,印尼学习汉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会说汉语,对印尼的年轻人来说能增加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印尼汉语学习市场巨大,加之精通中文的人并不多,印尼2000多万华人中,会说汉语的大多在50岁以上,而且还只是闽语之类,并不标准,因此印尼急缺纯正发音的中文教师。

想去印尼就业,增加一份宝贵的海外工作经验和体验,赢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竞争优势,当对外汉语教师是当下最为主要的途径。基于印尼本国对汉语需求的巨大,以及本土汉语教师的稀缺,给对外汉语教师的薪资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留学花费大,通过其他劳务机构输出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各大正规学校教汉语则更为安全有保障,同时对于教师的英语、印尼语的能力要求也并不高。并且汉语教学技能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和精英人才海内外输出机构儒森汉语根据当下日益提升的赴印尼教汉语需求,开设了赴印尼海外教师输出项目,帮助优秀汉语教师以稳定的身份成功登陆印尼就业。

儒森汉语学校与印尼150余所中小学与大学合作“海外中文教师输出”项目,为希望通过在印尼的工作经验增加自身竞争力、获得高薪、提升英语口语水平和获得一段宝贵国外工作经历的对外汉语教师量身定制的出国工作通道。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儒森的平台,到印尼全境去工作。这些学校全都是印尼教育部认可的正规全日制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都十分有保障。

全国唯一具有正规出国劳务资质的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海外劳务输出基地

儒森赴外对外汉语教师一对一就业讲座

5.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篇五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工具课, 在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多年的调查采访基础上我们了解到, 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印象是枯燥难懂, 知识点琐碎繁多、不易掌握, 文言翻译太过艰深, 因此学习兴趣很低。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是摆在每一位《古代汉语》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和重要研究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几个方面论述关于这门课程的改革设想。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古代汉语》课程涵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涉及到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词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 同时, 还必须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演变规律, 具备现代汉语、语言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通贯古今, 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由于很多古代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往往只知道照本宣科, 把课本上的文言文翻译、通论部分基本讲完就应付了事, 内容单调、千篇一律, 完全摆脱不了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单调乏味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逐渐消失殆尽, 随之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古代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这样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比如,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挖掘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人的思想精华, 结合当今实际, 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生, 引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从而把这种积极的情感投注到古汉语的学习上,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 讲《论语》时, 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入世精神鼓舞学生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讲《孟子》文选时, 以孟子“舍生取义”的大丈夫精神激励学生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讲《礼记》时, 讲述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渊源, 引导学生拥有“谦恭儒雅”的君子风范;讲《墨子》则强调墨家思想的博爱平等意识对当今社会的深刻意义与现实价值;而寥寥5000字的《老子》则体现出作为“群经之首”的深邃与广博,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终极智慧, 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民族性格。这些不经意间渗透进去的文化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传承民族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 授课时教师需要把相关的大量语言知识导入课程体系, 使各门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既使古汉语授课内容变得充实丰富, 又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有较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 随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他们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原有教学内容的设计

大学阶段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翻译中等难度的古文, 所以一切教学内容要围绕此目的进行。以往绝大多数的古汉语课程设计都是一半课时用来讲读文选, 另一半时间讲解古汉语通论, 文选部分学生比较有兴趣, 而古汉语通论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虚词等语法知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比较反感, 往往教学效果较差。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觉得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极为接近, 虚词的分类、功能、研究方法等大同小异, 没必要用大量时间反复讲类似的内容, 重复单调, 令人厌烦;二是觉得语法知识枯燥、没兴趣学;三是觉得语法知识没什么用, 会不会都行, 不太影响翻译古文。针对这种情况, 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 把一部分语法虚词知识分散融合到课文解读中, 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语法现象、虚词的作用等, 这样学生就容易透彻理解虚词的重要语法作用。把大量的语法知识随文选分散开讲, 一般在一篇文章中着重强调一至两个语法点, 学生易于接受, 不觉得枯燥, 而且遇到这一语法点就及时复习巩固, 记忆扎实之后再进行新的语法教学。另外, 与现代汉语相近的古汉语语法知识略讲, 一笔带过, 不浪费太多时间讲重复的知识, 比如介词、副词、语气词的用法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加强作品解读、文字和翻译训练上,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文字和文化教学

从2008年开始, 我逐步添加了古文字教学内容, 搜集整理了甲骨文、小篆常用字650个左右, 按音序和部首整理好, 从第二学期开始, 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时间来讲读这些古文字。古文字教学包括古字字形辨析、古文字书写、文字的本义解读、结构分析、词的本义在文献中的用例等,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尝试, 发现词的本义教学对于学生翻译较有难度的古文很有帮助, 而古文字形的识记对于今后学生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意义重大。文化教学是文言训诂的组成部分, 是贯穿于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类教学内容, 或者认为介绍文化知识会偏离教学主流, 这是一种错误认识。目前多数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受课时量的限制, 使用四册的王力版教材一般只能讲到前两册或者更少, 后两册通论部分的古代汉语文化常识基本上讲不到。所以,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课文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讲给学生, 是需要仔细斟酌的。我的改革设想是一部分文化知识随着课文解读讲给学生。如讲到《齐晋鞌之战》时, 根据两军主帅军车和韩厥车辆的座次, 介绍古代战时与平时车辆的座次礼仪;根据韩厥俘获逄丑父 (假齐侯) 时的外交礼仪与典型的委婉的外交辞令, 介绍春秋时期的外交委婉语;讲解《蹇叔哭师》一课时, 则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古时的丧葬礼仪;讲解《百川灌河》, 则介绍先秦时期历法与今天历法的差异;而《诗经七月》, 则根据“七月流火”等内容介绍古代天文星象知识。另一部分文化常识的学习则通过作业形式完成, 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文化资料来了解掌握。比如, 学习《礼记》时让学生课外查阅同为十三经中的礼学经典“三礼”的差异, 查阅《礼记》中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基本礼仪, 并说明这些古时的礼仪制度在今天的沿革情况。讲《论语》《孟子》时,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差异。事实证明, 文字与文化知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两个方面, 不但扩展了知识面, 有助于翻译教学, 而且对于提高古代汉语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四、加强课外翻译训练

课内的教学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水平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我的教学设计是, 随着不同文选的解读进程, 适当安排课外同一作品的古文阅读任务,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所读内容并在课堂上展示评比, 或者以经典故事会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 激发大家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另外, 介绍较好的课外古文阅读资料供喜爱古文的同学阅读, 如《古文观止》《史记》《汉书》《诗经》《楚辞》等等。通过课外阅读训练,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又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作品, 积累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 同时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综合创新的能力;三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课下学习资料, 要注意到题型丰富、考察全面、难度适中, 既能复习所学的重点知识, 又能够提供一定的知识迁移性训练, 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能力。比如本学期我搜集整理了三十套练习题, 根据教学内容, 每套试题尽量包含古文字、汉字结构、词汇练习、文言翻译、语法等多方面内容。每次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套练习题, 通过做这些练习, 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

五、提高经典解读能力

古代汉语前两册主要内容为先秦文选, 先秦诸子文学和历史散文无论从语言文字角度还是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 文选的学习必然包含着对古人思想的阐释, 如何正确解读经典、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继承祖先的精华思想, 对于学习古汉语的人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传统的古代汉语课往往忽视了对文献思想的解读, 以至于课文翻译完了之后学生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教学。所以遇到内容比较深的作品, 在翻译的同时我常常会穿插进对作品思想和写作思路的精炼的诠释。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我会安排预习任务, 下一部作品讲读之前鼓励学生先自己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 同时, 一部作品允许有不同的解读, 要求学生不要囿于一家之言,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探讨, 在互相辩论的基础上得出创新性见解。同时能够结合当今实际, 发现经典思想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发掘古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提升精神境界, 以古为镜, 加强自身修养, 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流, 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提高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意义。

六、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真正地实施启发式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热爱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这是我多年来一贯追求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大学课堂中, 教师一言堂现象过于严重:水平低一点的教师照本宣科, 照着课件从头念到尾, 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水平高一点儿的教师又常常喜欢兴之所至、天马行空, 游离于课本之外, 思维跳跃性强, 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长期下来, 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被忽视而兴趣索然, 长篇大论讲解的结果是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动起来, 这才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通论语法的讲解中, 我的做法是由浅入深地巧设问题, 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答案, 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做补充订正。一般来讲, 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集思广益, 遗漏的答案就不会太多了, 而且学生主动思考出来的问题会给他们留有很深的印象, 也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 这也激励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在翻译文选时这种方法同样适用, 一段文章先请学生翻译, 然后教师说出自己的译文, 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翻译的毛病所在, 找出翻译规律, 发现古人的行文规律, 对比今天的译文找出古时语法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古汉语课堂不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的古代汉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在师生互动的轻松气氛下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 总结了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总之, 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要本着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从学生实际出发, 调整并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训练结合的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与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达到“信”“达”“雅”的文言文翻译目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高师《古代汉语》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乌鲁木齐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

[2]马丽娟.《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教学设想[J].亚太教育, 2016 (03) .

[3]朱炎炜.对外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 (03) .

上一篇: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修建村道资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