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共9篇)
1.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 篇一
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何让高中化学复习更有效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但知识覆盖面大.每当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的时候,时间就显得尤其宝贵.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们抱着一叠叠的.试卷在教室问走进走出,学生在成堆的作业中疲于奔命.老师累,学生更累.
作 者:李国琼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兴文中学,四川,宜宾,644000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 关键词:2.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 篇二
高中数学的复习课一直来大都是教师罗列知识点, 精选例题, 教师大讲特讲. 对学生而言, 感受到的是教师对知识驾驭的高潮能力, 展示的是教师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 然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要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家的告诫下, 例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 “希望你们要警惕, 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如何在复习课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有所突破, 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 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 也就是如何让数学的复习课更有效呢?
二、案例描述
笔者曾听了这样一节三角函数的复习课, 上课开始教师说我们今天就把同学们以前作业中的问题集中起来, 一起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请看大屏幕如下:
(略该) 求使函数取得最大值的自变量的集合, 并写出最大值.
错解:当2x+π/3=π/2时, y取的最大值, 此x=π/12时,
然后教师提问:
1. 你同意这种解法吗?
2. 如果不同意, 你是怎么解决的? 两个答案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因题目是学生做过的题, 激发了同学参与的热情, 学生发言很积极, 各抒己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 学生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原因, 体会到周期的重要性, 找到了这类问题通用解法, 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教师如法炮制, 就三角函数相关的求单调区间的问题, 对称轴的问题, 二元最值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案例分析
对这个案例进行认真分析, 知识方面, 本节课就本章的重点内容贯穿到问题中, 抓住学生思维的弱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寻找错误的根源, 概括一般的通性通法的.
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与表现来看, 本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课, 教学很有效,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节课里, 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 学生敢想、敢说, 学生独特个性得到了展示, 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具体体现. 另外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 以适应新的环境.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 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 同化) , 若获得成功, 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 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 ( 顺化) , 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即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 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 因此, 学生的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 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 “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 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的过程. 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同化或顺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 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 本节课实现了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即变单一的传授方式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
从教师的角色来看,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管理者, 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成为学生生命发展和成长的促进者、建设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主体交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 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 既没离开学生, 也没离开教师, 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 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 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 多媒体的辅助应用, 使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经历交流各自解法, 弄清了道理, 主动地获取知识, 抓住关键, 从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另外, 通过这节课及其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 第一层次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简单再现; 第二层次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积极的思考, 使得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三层次解决相应问题中“容易出错和被忽略的问题”, 加深印象, 尽量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和避免类似的错误. 我们可以借鉴这节课的模式: 教师有意展现学生易犯的错案→学生自己评价判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纠正错误、解决问题. 这样的“三部曲”就很好的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 让学生积极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防止教师的“包办”和“灌输”. 在这样的课堂上复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复习”, 它不是把上过的课再上一遍, 让学生体验到的也不是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而是有所创新,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似曾相识的新路, 并从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它是一个达成新知的连接点, 用前瞻的眼光去回顾和总结“过去”, 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难道这样的复习课效率还不高吗?
3.如何让单元复习课更有效 篇三
一、准确制定目标,把握教学的导向性
单元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灵魂。目标定位一旦发生改变,教学设计和实施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在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最关心“怎样设计练习”等问题,而教学目标怎样定位这一教学灵魂却被普遍忽视。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复习有所侧重。
另外,通过一节复习课,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须要掌握,不同学生的思维要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有优、良、后进之分,复习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给他们能达到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才能使复习课更加有效。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单元复习课,对于中等学生,在复习时要让他们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明确“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会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对于中上学生,复习时要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都属于植树问题,会用植树问题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头脑中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同时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合理取舍内容,确保训练的针对性
在单元复习课中,教材呈现的只是本单元的知识点,并不要求教师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复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有效选择。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分三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第一题是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第二题是分数的混合运算(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第三题是解决问题;第四题是倒数。在一节课中教师如果要复习这里的全部知识点,就会因内容过多,导致复习课变成一般的练习课,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反之,选取的内容过少,就会失去了复习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单元分成两个课时比较合适,比如计算的为一课时,解决问题的为一课时。
又如,“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教师可以用一课时进行复习。教材呈现的内容是。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应用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估算、口算、笔算进行解决。
2.口算题;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9+2=11 □×9+□=111111
12×9+3=111 □×9+□=1111111
123×9+4=1111 □×9+□=11111111
□×9+□=11111 □×9+□=111111111
这一单元的复习时间是一课时,像这三道题,我们应选取第1、2两题,针对多位数乘一位数展开复习,使学生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第3题虽然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所花的时间过少,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则难以巩固;如果花费时间过多,又偏离了本单元复习的重点。权衡之下,在本节课中则可舍弃,教师可以在另外合适的课时中加以解决。
三、有机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整体性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关于复习课的资料较少,在平时的单元复习中,教师往往把单元复习课变成了呈现本单元知识的一个载体,把本单元学习的例题内容逐一呈现,但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会的本就会,不会的仍不会,得不到一定的提高。因此,在单元复习当中,教师不应该把平时学习过的知识简单重复,而要把单元中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及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规律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有“数位顺序表、读数、写数、数的改写(省略)、数的大小比较”等。在单元复习的时候,教师如果仍停留在一块一块地复习,没有系统地进行罗列,在学生的脑子里也留不下较深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大数的认识”复习,当复习完每一块知识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什么?(数位顺序表、读数、写数、数的改写(省略)、数的大小比较)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梳理,如果把这些内容看成一棵大树,那么把谁看成大树的主干呢?
生:数位顺序表。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读数、写数、数的改写(省略)、数的大小比较都和数位顺序表有关系。
师:是啊!这些知识点都是在学习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如果把数位顺序表看成大树的主干,那么其他的都是枝干。
教师顺势板书完成大树的形状,这样的梳理浅显易懂,把学生头脑中凌乱的知识进行了整合。这样点—线—面的总结,使学生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然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可以利用上面的知识树,也可以通过填空、填表、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填充回忆、整理复习内容,但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从较高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是单纯的讲述,那学生的认知模式就错过了重组的时机。
四、适时查漏补缺,彰显复习的生成性
在复习课上常常存在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师的预设不匹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错误生成,并进行分析、引导,激发学生的辩论欲望,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在复习课中,对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教师可以一笔带过,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但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漏”,没有及时去“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例如,在复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时,教师出示:1米-6厘米=( )厘米,有的学生填4厘米。反馈的时候,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做错学生的感受,让做对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说错误的请改正。其实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帮助做错的学生寻找错误原因,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是把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弄错了,然后分析是因为不仔细错了呢,还是因为米与厘米的进率不会错了?如果没有记住米与厘米的进率,教师要提醒学生加把劲熟记,使学生明白如果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没有掌握,那就无法做更多的习题了。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单元复习,教师可以先出示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解决:1~10的自然数中,是质数的有( ),是合数的有( ),最小的奇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10的因数有( ),10的倍数有( )。从反馈来看,学生主要出错在1、2、9这几个数上。在查漏补缺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信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方面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当然,对于这些“反面”信息,如上题中,学生把最小的偶数写成0,是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应在1到10里面选,这是个别问题,一般可采取分散指导、个别矫正的方式进行;像合数里填了2,丢了9,质数里填了1,这些是普遍性的问题,则应采取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
总之,单元复习时,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有重点的复习,选择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让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与方法,达到解一题、通一类、带一串的目的。
4.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 篇四
一、立足教材,精通考点
首先,应该明确教材在总复习中的地位。
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深化,有的老师就认为课内的基本上不考了,就轻易地丢掉课本,而一头扎进“题海”。其实这种“战术”是拆屋围墙、舍本逐末。各地中考语方学科课内知识不但必考,而且分值很大。如泉州市近几年中考语基30分课内至少占15分,阅读题60分课内不少于25分。可见,一份中考试卷中课内直接考查的内容有40分以上,所以,课内并不能放弃,更何况试卷上的所谓课外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源于课内。初一到初三的六册语文教材是中考命题的蓝本,正所谓“墙外开花,根在墙内”,教材是我们复习的起跑线,也是终点站。
其次,研究考试内容,熟悉中考试卷,精通考点。
中考前复习什么呢?考什么我们就复习什么。所以考点就是我们复习的要点。一份中考试卷的结构,形式,题型,考查的知识点,课内外分布情况,考卷评分标准,包括近几中考试卷的发展变化我们都必须了然于胸。
二、统揽全局,比较分析
整个语文知识是一个大体系,里面包含着许多小体系,诸如文体知识体系,语法知识体系,修辞知识体系等。它们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欲穷千里目”,就得“更上一层楼”。复习时把语文知识体系分成若干小类;然后把这些小体系视作相对独立的“整体”,据其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地对一个个小“整体”进行系统有序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融汇贯通,构建出整个语文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在复习中,这样的整体把握是很有必要的。
“比较”,被称为“艺术的超级武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多作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一些较疑难的,容易混同的知识。比如比喻与象征的异同;定语和状语的区别。经过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告别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懵懂,能有明确清晰的印象,能正确把握。
我们还可以帮学生在复习中梳理比较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如小男孩(小女孩)的形象:
《故乡》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活知识的英雄形象。
《一厘米》的小也有正义感,有男子汉的尊严,误解母亲,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小男孩》的小男孩由于父母离婚变得无依无靠,寂寞孤独,反映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的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山米与白鹤》中的山米通过外祖父对白鹤的爱护懂得如何去热爱生命、热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心声》中的李京京:天真淳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学生。
《奥伊达的理想》中的奥伊达是一个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又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儿童。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比较,我们不但便于记忆,而且记忆牢固。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在做到事半功倍。
三、区分文体,表述专业
中考明确要求,阅读题的答题必须规范。初中阶段,我们学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因此复习中首先按照文体特点,结合语段教给学生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可能出现的相关题目的答法,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与方法:比如如何探究一篇作品的主题,首先让学生明确作品主题指的是作品表达的基本思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它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及态度。然后还教给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句式):文章通过…………(事),表现(或反映、赞扬、歌颂、揭示、批判等)了…………(精神、品质、社会现象等)。比如“桥不过是一条板凳・・・・・・”这句话,问修辞手法答比喻,问说明方法答打比方,问论证方法应答比喻论证。
在复习,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更能营造出一种语文探究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学生答题时,也更得心应手。比如象征、渲染、铺垫、照应、点题、悬念、总领全文、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对比衬托、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等。我想,能够把这些词熟练地挂在嘴边的学生,定然也应该会更容易理解掌握它们的用法,更有可能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四、提要浓缩,指导思路
一篇课文,诸如散文、小说、戏剧等,不论文体,不论长短,其内容结构也好,艺术手法也好,都可以浓缩在几个字、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之中,形成浓缩的精华。比如《醉翁亭记》的内容只需用“山水之乐――宴游之乐――太守之乐”十二个字概括,主旨只用“与民同乐”四字就可概括。提要浓缩法在新授课中适用于板书归纳,在复习课中只需恰到好处地再现精华,学生调动记忆,扩展思维,就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掌握了。
阅读题答题中,同样教给学生提要浓缩法:(1)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2)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3)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如“总之”、“因此”、“其实”、“这就是说”等等,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一知识板块的考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最佳思路途径,总结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指导给学生。譬如如何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思路:从文章标题入手;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从概括段意和人物事件入手;分析文章背景入手。如何理解文中“这”的含义?“这”是指示代词,一般在前面找相关内容。再选择提炼最准确的一句。掌握了种种思路方法,学生答起题来就有章可循,如同轻车熟路,答题不再是难事。
五、错题整理,联系回顾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很多知识。我经常跟学生讲,进入总复习阶段的你们不要看你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检查一下哪些应该掌握的知识你还没有掌握;一份试卷你不要看你会哪些地方得分,而是要审视一下你哪些地方失分。在复习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那些做错的地方。我建议学生用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整理错题,里面记录错题、出错原因和注意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巩固薄弱的知识点,防止失分。
在复习中,要多作联系回顾,以实现“左右逢源”,举一反三。比如讲到《与朱元思书》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就应该让学生回忆出过去所学的《三峡》一文中与此异曲同工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分析得出这两句中的“奔”字,有着相同的意思和用法,都为“飞奔的马”之意。对于作家作品的复习, 也不宜拘于一个人、一个时代,应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做到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讲到欧阳修,就让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有哪些,我们学过他们的哪些作品,使学生联系旧知,产生“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整体印象。使点面结合,优化记忆结构,既加深了印象,又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覆盖面问题。充分运用联想,由此及彼,可以培养学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锐感觉,把思维带入无比广阔的空间。
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探索科学的语文复习方法
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按课前预习,课堂授课、练习,课后作业、自读、阅读、写作的顺序,可归纳为:“课文预习法”、“课堂问题回答法”、“课堂笔记法”、“课文分析法”、“课文练习法”、“阅读法”、“略读法”、“精读法”、“作文材料积累法”、“作文题材提炼法”、“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作文应试法”,等等。此外,还有师生需共同掌握的“语文兴趣培养法”,课外的“读报法”、“演讲法”、“信息借鉴法”,等等。方法不但可以由老师总结,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生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更亲切,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运用“联系联想”
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形成“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被盖”的整体印象。点面结合,优化记忆结构,既加深了印象,又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覆盖面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由此及彼,可以培养学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锐感觉,把思维带入无比广阔的空间。
例如“比喻”这一基本修辞概念,因在不同文体语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在概念的界定上也有所不同。在记叙文中,它被称为“比喻的修辞方法”,因其起到了对事物进行形象、生动地描绘的作用;在议论文中它被称为“比喻论证的方法”(简称喻证法),因其起到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事理的作用;在说明文中,它又被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因其起到了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特征的作用。又如“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论证法”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用的修辞手法”“引证法”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都是同一基本概念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现。如果以此为例指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就会使学生明白知识体系并达到对知识把握的融会贯通。
三、理清脉络,把握基础知识
复习阶段需要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修补和升华,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基础不牢,很难实现知识的升华。况且,初中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较为重视的,其知识面广,且内容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各种知识的脉络,为学生掌握知识找到各种逻辑关系和途径。如在语音部分的复习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易错点着手,从语音考查的规律着手,让学生在实战中受益。
四、指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
整个语文知识是一个大体系,里面包含许多小体系,诸如文体知识体系、语法知识体系、修辞知识体系等。它们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欲穷千里目”,就得“更上一层楼”。复习时把语文知识体系分成若干小类,然后把这些小体系视作相对独立的“整体”,据其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地对一个个小“整体”进行系统有序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构建整个语文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在复习中,指导学生树立这样的“全局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五、掌握分析方法,攻破阅读关
在复习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归纳总结,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化,把课本知识变薄,让学生能够以清晰、简洁的思路处理各种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显然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远比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重要得多。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从分析方法入手,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处理方法,或者在多种处理方法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中考中,学生压力大,情绪较紧张,往往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短路”现象,此时,多种解题思路就可以为学生快速解题打下基础。比如说,在阅读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和体裁的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
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
“比较”,被称为“艺术的超级武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多作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一些较疑难的、容易混淆的知识,比如比喻与象征的异同、定语和状语的区别。经过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告别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假懂,能有明确清晰的印象,正确把握。
七、选择合适的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是指学生复习训练的材料。复习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复习材料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复习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复习效率。选择复习内容应遵循基本原则: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复习内容是复习目标的具体体现,二是选择复习内容要受到复习目标的制约,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八、指导学生学会“提炼浓缩”
5.如何让校本培训更有效 篇五
培训之“痒”
教师们给学校和上级提建议时,都会提到“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这说明教师:一是对形势及自己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差距,不学习就会落后;二是有需求,希望掌握或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知识与技能,让自己的工作能更得心应手;三是想发展,希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专业上有所作为。
然而,几年培训下来,不少教师感到:培训时大家不亦乐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倒也学了不少,各种理论、各种理念可谓铺天盖地,花样百出。可是培训后仔细一想,发现有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多;或者,培训时个个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两个星期内还斗志昂扬,可时间一长,积极性却日渐消退,一个月尚存记忆,两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似乎一切如轻风拂水,涟漪过后依旧风平浪静。于是,现在如果组织培训,教师并没有我们所希望的参与热情,开始对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尤其是对周末开展的培训,如果不是点名指派,就尽量不参加。
培训效果无法持续长久的原因
1.培训表面化
(1)没有触动心灵。心灵的触动可以深刻而长久地改变一个人!因为人的意识形态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而多数培训,无论是理念还是技巧,都只是对教师的显意识做改变,而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因为他的潜意识会把他调整到原来的状态。(2)针对性不强。专家讲的都是共性的东西,教师听时觉得很有道理,可在工作时却发现派不上用场。就是令我们经常困惑的理念与实践如何融合的问题。而且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注入新的东西。对教师来说,不是缺少培训,而是缺少好的培训、能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3)实例华而不实。几乎所有的专家和学校授课者都会引用案例分析、游戏互动,然而所用的案例和游戏却都太旧,重复或偏离日常教学、生活,无法真正起到“从案例中联想到教学,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联想到案例”的相互验证效果。名师的课固然炉火纯青,可一线教师有几个能有那样的修为和历练?各种观摩课固然精彩,但平日里教师们怎么可能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如此精雕细琢?(4)培训方式单一。大多还是以听讲座和研讨为主,且研讨时很少有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大多数授课者对教学常态并没有太多感性而深刻的了解。讲起课来,似是旁征博引,其实是东拉西扯,听完了不知所云;有的似是风趣诙谐,其实是无聊浅薄,笑过之后味如白水。
2.培训后服务不到位
事实上,从学习到应用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很多情况是培训时没有讲到的也无法讲到的。这时就需要有人“指点迷津”,否则易产生“理念技巧虽好,可是用不上或不会用”的想法,不得已之下,“还是用原来的做法简单些”,于是辛辛苦苦见识到的一套理念和方法日见荒废。请来的专家或是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就走人;校内培训活动后,只是进入到宣讲或基础训练的层面,只是让教师“知道”的水平,就给一项培训匆匆画上句号,没有一套完整的训后跟踪服务系统来保证培训效果。
3.环境支持不够
一些学校认为,培训效果取决于培训者培训的内容、方式、个人水平,培训后就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想看到教师的表现有没有长进?素质有没有提升?而忘了辅以制度上的支持,没有营造相关的氛围。然而,再好的培训,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支持,也无法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三管齐下,确保培训效果
1.有效的训练
有效的训练包括个性化的训练和教练式的训练两种。
在个性化训练中,为了使训练的效果最大化,训练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校情况、教师情况。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别人培训什么自己就培训什么。因此,在培训前须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与相关部门、教师的问卷、沟通等方式,掌握具体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的是教师最想学、最需要学的、学校发展中最需要掌握的。在此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某模块已训练过,应删掉,或某模块还比较薄弱,希望增加等等,使训练内容是为其量身定做的。教练式的训练方式有融合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模拟、微格教学等多种训练方法。重在训练!一切训练方法以教师能最大吸收为原则,重要的不在于培训者讲得多好,而在于教师学了多少,会了多少,用了多少。不是强迫灌输,而是使教师领悟甚至恍然大悟。使其由培训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又能联系培训时所学知识。通过心灵的触动,通过潜意识的引导,让传授的理念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思想和技能。
2.建立完善的培训后服务体系
第一,培训前,校长与培训者、学校职能部门共同制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包括教师要做什么、相关部门要做什么等,确保培训效果的可延续性。第二,开展培训者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训后报告提交学校,内容包括此次培训效果的反馈报告、对相关职能部门今后管理工作的建议等。第三,教师在工作中碰到问题及时与培训者进行咨询,如果培训者是外聘的,可以通过手机、邮件、网上论坛等方式,随时与培训者进行交流,培训者进行详细解答。第四,要求教师定期交心得报告或问题解决方案:包括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碰到的问题和困惑,期望获得的帮助以及成功经验等。第五,当情况特殊时,进行再训强化、及时补课、现场答疑等现场辅导。
3.贴身的环境支持
第一,教师的人文修养、人文情感,从哪里来?我们想到了读书。我们大量选购书籍、期刊(教师提订什么),每年不定期为教师送书或杂志,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在读书的氛围中,我们自觉地进行着组织自身的改造,积极创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科组,提升组织学习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使教师着重树立以下几种理念: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处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工作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做到学习、工作常态化。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的学习与交流,形成以多信息、多反思、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使个人知识储备变为集体的知识资本。树立“创新性学习”的理念,学后要有新的行为,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工作中出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新成果。
第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延奎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制管理办法》,并把它做成管理软件,放在校园网上,做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登录,对培训进行有效管理。
该办法始终把教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学习要点,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整理学习成果。培养教师自我觉察能力和水平,发现自己工作的优点和进步,找到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差距、与别的教师的差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从教师实际出发,理念联系实际,学得进,用得上。不仅让教师获得知识,而且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在积极行动中学习和创新。让教师自评、互评、相互促进,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不断寻求新的进步,使教师群体可持续发展。《办法》中的一些学习途径就是要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了学用结合、研训结合。重在学习过程,每位教师都能达到,这样教师就能边工作,边学习,边自修,边反思,边整理成果,边完善自己,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实现发展目标。落实六个培训内容:师德陶冶、课堂教学研修、教育教学理论研修、教育科研研修、教学实践技能研修、教师心理健康及人文素养研修。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个人自修、小组研讨、“五课”(说课、评课、听课、公开课、竞赛课)活动、读书笔录、案例分析、教学日记、课题带动、技能训练、师徒结对等。
6.如何让拼音教学更有效[定稿] 篇六
汉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再加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时容易感到困难,不易识记。因此,如何使枯燥的拼音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拼音教学游戏化,在轻松的游戏中读准音、记住形。根据字母的形体编出儿童喜爱的顺口溜、小儿歌、绕口令来教儿童记忆那一个个干巴巴的抽象的拼音字母,把抽象符号变成活的形象,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这些字母。
利用文中插图进行说话,从已经认识的事物引出要认读的声母,通过老师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准音,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图意或联系生活自己编儿歌记住g的读音? “鸽子的鸽。”“和平鸽的鸽。”“哥哥的哥。”“割草的割。”“割破的割。”“……”孩子们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再引导,看g的字形,能不能编一首儿歌。“9字加弯ggg。”“q加弯钩ggg。”“o加竖弯钩ggg。”p字反写加钩ggg。”……孩子们通过自己编儿歌,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让孩子紧密结合生活,自己学懂了g的读音和写法。这种方法在很多拼音课堂学习中都能迁移使用,能有效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将拼音教学生活化,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巩固。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拼音音素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早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声母、韵母说词造句,赋予字母以意义,是帮助学生记住发音的好办法。如jqx一课,公鸡、气球、西瓜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发音以后,要与学生的口语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尽量避免大量无意义音节的反复操练。如,教学“ji”的带调读音,也可以编个儿歌来巩固。
教学三拼音节“jia”让孩子随便加上四声的哪一声,组个词,就不难了。有的说,我选第三声,真假的假;有的说,我选第四声放假的假;我选第一声,大家的家;我选第二声,发夹的夹。难点很快就化解了。生字教学也一样,如“下”,组“下去、下楼、下雨”等等。又如,让学生拼水果名、蔬菜名、动物名、教室里的物品、家里的日常用品,有时拼家庭成员的称呼等,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可以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卡片,一面写汉字,一面写拼音,让学生在拼拼读读中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名,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又提高了拼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教师要牢牢把握目标,不要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如,分析音节的构成、默写音节、给汉字注音等。也不宜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如,谁和谁不能相拼。要在认识、拼读上下功夫,不要进行大量的抄写练习。
7.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 篇七
一、兴趣是复习课堂的关键
我们从教者都知道, 兴趣、情感与教学是相互影响的。复习课学生出现的消极的情绪是最多的, 它能抑制智力活动, 而积极的兴趣则能将其强化, 但我们教师却很难调动。在小学期末复习中, 一旦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期末复习中, 成为复习的主人, 就会对期末成绩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欲望。众所周知, 期末复习课就复习内容而言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放低姿态, 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爱好。在备课中, 把枯燥的内容融合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中;在课堂中教师更应该运用亲切语言等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堂教学。
二、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复习时有章可循, 教师先设计复习学案, 经过年级组集体备课研讨后, 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复习导学案的设计立足期末考试, 重基础、提能力。其中, “复习目标”简明扼要地列出, 使学生课前学有方向。“知识梳理”注重教材整合, 反映教材主线和知识的完整性, 如重点字、词、句的拓展、阅读、作文等;用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将基础知识一一列出, 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学生先自主复习相关教材内容, 熟记重点词语、古诗文默写、重点课文的阅读, 回顾、探究部分知识点, 然后再完成导学案与检测自学情况。学生通过自学自测, 发现学习中的疑点、难点,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复习课上的小组交流研讨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间的积极互赖, 使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有助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 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成绩。学生之间都有自己的标杆, 都存在不服输的心态。在复习课堂上, 他们会用这种心态, 拼志趣的, 暗自树立自身期末成绩的水准与目标。
教师在课前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复习情况, 查看课前准备的导学案检测情况,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 进行归类, 对不同的知识点再次设计一个或数个启发性的问题或习题;要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 逐层递进, 步步深入。在此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 互帮互助, 发挥群体智慧, 使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得到必要的帮助;使基础较好的学生, 也在帮助他人时, 通过不断地思考、总结, 能力得到提升。
四、课后及时总结积累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遗忘生物线,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再发生, 我们要坚持导学案的“课课清、日日清”。在学校期间要求学生主动、及时地针对当天所学内容, 通过整理笔记、整理分析错题、做适量巩固性练习等形式梳理知识体系和方法, 及时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 不要带回家去解决, 有的家长能解决, 有的不能。为此, 复习中, 一定要让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 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结构与框架,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五、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教师进行复习课堂教学中, 适时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 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 提问难易不同的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因为作为小学生, 他们的自信心还不强, 但他们的欲望却非常强烈, 在期末没有正式考试前, 我们就进行几次小的检测, 实现他们眼前的目标, 当他们实现目标之后, 便有了满足感、自信心, 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众所周知, 小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同样, 期末复习首先是学生的主动复习。小学各科的复习课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所以, 在小学期末复习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复习课堂真正的主人, 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8.追根寻源,让数学复习课更有效 篇八
一、巧妙调取,追寻知识储备的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而教师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时,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而要通过巧妙的调取,追寻学生知识储备的起点,帮助学生自主整理,理清知识脉络。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提问的: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面积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逐步整理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几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挑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图形,并说说为什么?有学生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因为容易忘记除以2,也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因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都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因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都和长方形有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寻学生知识储备的原点,通过讨论、辨析、整理,达成共识。
比较两种设计思路,虽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但是前者更多的是关注结果,而后者通过学生自主调取,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反思中去整理回顾知识,关注学生在知识整理过程中的体验。
二、寻根问底,聚焦知识建构的原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围繞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只有当学生获得了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因而在数学复习课上,教师要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聚焦知识建构的原始起点,帮助、引导学生重建自我的认知结构,结合具象思维,有效拓展迁移,从而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如,在复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首先出示了一组口答题:
(+)×30 ×+×
(18-)× ×+÷9
指名口答主要的简算步骤。
师:这4个算式,简算的依据是什么?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生:简算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师:(a±b)×c写成a×c±b×c就是将合式写成分式。例如上面的第1题和第3题,就是将合式写成了分式,而第2题就是将分式写成了合式。我们再来看看课前练习单。
出示课前练习,集体交流。
①(+-)×24 ②-×
③×32 ④×19
⑤×+× ⑥2×(-)×13
师:上面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生1:第1题是从合式到分式。
生2:第6题也是从合式到分式,只不过要把外面的两个数当作一个整体,或者先算出来。
师:真不错,这里就是将合式做了适当的隐藏,我们可要看清楚了哟。
生3:第3题也可以看成是合式变成分式,也是把合式做了隐藏,把32看成(33-1)。
生4:第4题也可以看成是合式变成分式,可以把看成(1+),也是把合式进行了隐藏。
生5:第2题是将分式进行了隐藏,第5题也是。
……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点,是从分式到合式,还是合式到分式,找出其中的隐藏变式,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构建了合理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获得成功的愉悦,合理进行简算。
三、合理组合,追寻数学思维的生长点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有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如果教师在复习时能合理组合,充分利用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中,交流完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教师提问:“看到同学们整理的那么多计算方法,能不能概况成一个统一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不管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圆柱都可以用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其实就是围成立体图形各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出示了一个三棱柱,问:你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通过创设陌生的环境解决陌生的问题,发现知识蕴藏的规律,追寻思维的生长点,拓展学生求表面积的方法。
9.如何让企业员工培训变得更有效 篇九
分层次培训
培训为什么需要分层次?因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岗位,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不一样。所以企业的高层培训更多需要培训一些战略类、宏观类、思维类、全局性的高端课程。基层培训主要是一些操作性、可行性、行动力、执行力比较强的课程。企业培训的区分对待,有利于满足不同员工的成长需求,高层最好到外面学习,基层最好是做企业内训。
分岗位培训
因为管理员、销售员、技术员、服务员各自的工作内容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也不一样,企业员工培训最好区分岗位,不要把太多不同岗位的人拉在一起做培训。因为不同的价值观、理念、思想和行为都有冲突,所以企业员工培训的人数并不见得越多越好,有时还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比如技术员关注事,他们认为把品质好才是最关键;销售员更关注人,他们认为把人搞定才是最关键,所以讲师的一个观点很难同进满足不同价值观的两个人。企业只有根据工种不同,采取不一样的培训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分内容培训
因为企业员工岗位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学习知识和理念也不一样,高层更多的是接受一些摸不着、看不见,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和观念的培训。基层更多的是接受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培训。如果员工培训内容给反了,那么培训就会误导人。高层如果没有思想观念的培训,他会失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动力和激情。基层如果过多的强调思想和理念的培训,他们会变得不务实,整天会胡思乱想,甚至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企业培训的内容一定是根性员工的工作需求量身定做,才能真正让培训产生生产力。
分方式培训
因为高层是理性培训,中基层是感性培训,所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基层一定要比高层活跃。因为对于基层员工来说,有时培训的氛围和形式比培训的内容更重要。越是基层的员工越不喜欢听一些枯燥无味的大道理,所以基层的培训讲师一定要活跃气氛。然而,企业高层的培训不在于形式,更关注内容。因此,企业高层的培训更需要分享知识、智慧、理念和文化,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培训技巧。
分讲师培训
因为每个讲师的出身背景不一样,个人经历不一样,行为习惯不一样,所以讲师们的演讲风格和授课方式也不一样。企业要想做好培训就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讲师,而不是根据学员的要求改变讲师。因为对于讲低端课程很好的讲师要求他讲高端课程,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同样,对于一个经常讲高端课程的老师让他讲低端课程,他同样会觉得是大炮打蚊子。所以企业要想取得有效的培训效果,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和人员的不同,选择不一样的讲师。
分阶段培训
因为企业的发展来源于人员的成长。所以企业要有发展规划,人员要有职业规划。培训也同样如此,再好的培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培训必须根据员工的成长需要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如果企业员工培训没有规划、不分阶段,想起来有时间就培训一下,忙起来就把培训抛在脑后,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培训,那么这对员工的成长是很不利,对企业的发展更不利。因此,企业为了长期的发展,必须制订新员工和老员工的培训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分阶段实施培训,这才真正算是以人为本的企业。。
1.如何更有效的复习
2.如何更有效地培训企业的人才?
3.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益
4.如何提升企业员工培训效果
5.如何设计企业员工培训方案?
6.员工培训如何从需求入手
7.如何应对员工培训
8.如何走出员工培训的误区
【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推荐阅读:
如何更有效率的工作07-22
如何让简历变得更优秀?10-21
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07-15
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10-28
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07-04
如何把英文简历写得更充实10-11
认真塌实备战期末期末复习演讲稿10-15
如何有效提高成绩08-07
如何有效去斑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