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赏析

2024-07-18

河北民歌赏析(共7篇)

1.河北民歌赏析 篇一

民歌体裁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 民歌体裁多样性的形成, 是我国多种地域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同时, 它又以多样而丰满的技术手段对滋育其发展的地域文化予以生动的艺术表现。探讨河北民歌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有利于了解河北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河北不同地域文化中的民歌, 使我们能够进一步透过各地域特有的文化来审视音乐艺术, 感悟民歌体裁所蕴涵的文化属性。

纵观五千多年辉煌的人类文明历史, 中国人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最动人之处, 是人与山、水、土地之间的神秘而敞开的亲情交流, 以及这种交流所形成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积淀,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当然, 由于地理格局的丰富、复杂和多变性, 使得不同地域以及由此派生的地域文化, 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它直接影响和指导着生存其间的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创造。

在河北地域性的区域发展中, 北京自春秋之际作为燕国的都城“蓟”开始, 就一直在河北地域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自金元时期随着北京作为首都地位的逐步确立而初步崛起, 成为“九河津要, 七省通衢”的重镇。明清以来, 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渗入, 而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京津日益昌盛, 并相继从河北的版图上分离出去, 创造了一幕三足鼎立的历史剧。然而, 三地山水相连, 鸡犬相闻, 燕赵文化血缘所蕴涵的浓浓亲情, 没有因彼此的行政区划定而改变, 地域文化上的河北、北京、天津血脉相融, 我们探讨河北民歌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京、津理应回归其文化母体, 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

由于河北特出的地理位置, 京、津地处河北区域, 北京又是各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全国各地的优秀的音乐文化源源不断地汇入都城, 而又源源不断地辐射到京都周遍。至此, 河北是最直接的受益区域, 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体裁。

二、河北民歌体裁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 多次的民族迁徙, 屯田、移民、朝代更替等造成的人口流动, 使得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以内地为中心遍布全国, 各民族之间又杂居又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状况。

历史的发展中, 河北民歌体裁的变异与发展主要看一首民歌体裁自身的各种技术形态, 主要看不同变体, 即不同个体民歌间的发展衍化规律。

民歌体裁的变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同样一首歌, 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 就是在同一个人的多次演唱中也会有所差别。这差别, 其实就包含着变异和发展, 人们在传唱民歌时, 总是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语言声调联系起来, 并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将其不断出新、完善、发展。这中间就贯穿着一条“存同”与“求异”的辩证发展关系。之所以“存同”, 是因为民歌在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总有一大批民歌经受住了考验, 人们确认它是美的。于是, 它就成为流传发展的基础, 这就是出新变异的根本所在。民歌艺术的创作规律就是这样, 它大都不是突如其来的, 新作品往往要依附于一定的“母体原型”。由这个母体原型, 它们才逐渐地发展成一大批音调相近、“血缘”相承的“大母体”, 如:河北 (大名) 民歌《摔西瓜》和江苏民歌 (田汉词、贺绿汀编曲) 《天涯歌女》在音乐旋律的走向上极为相似, 音乐旋律上几个主干音贯穿始终, 是一首反映生活小景的河北民歌。朱明瑛唱的《回娘家》这首歌之所以被说成河北民歌, 可能与此民歌有关。这首民歌也是说瞧亲人, 《回娘家》是瞧父母, 《摔西瓜》是瞧情人, 也是带了各样礼物, 也是天上下雨摔了跤, 情节、意境大更平稳一些。

冀中民歌《小白菜》和歌剧白毛女《北风吹》这两首民歌比较一下也会感觉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旋律由上而下地发展, 音乐表现出了悲伤哭诉的情感, 形象地表现出了主人翁的内心世界, 两首民歌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也比较一致。

这是我国民间音乐最常见的一种变化方法, 在民歌、民间器乐曲及曲艺和戏曲的唱腔与伴奏间均大量存在。它一般是将音符作节奏上的细分和填加经过音、装饰音, 对旋律加以纤细的润色, 使其丰满和委婉。晋县《孟姜女哭长城》是这一类民歌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如将它与较为古老的《孟姜女十二花名唱春调》作比较, 可看出前者要比后者丰满得多。民歌体裁形成与发展就因此而不断衍生和发展。

河北民歌体裁的“求异”, 是因为这是民歌赖以发展衍生的前提, 是保持它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如果一首民歌, 人们都采取“我怎么学的就怎么唱、怎么传”的陈旧的传统做法, 那民歌就没有今天这种变异和发展, 一定还处于淡俗平庸的原始状态。在这“存同”与“求异”的无限往复中, 民歌体裁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仅就河北民歌体裁来看, 它的变异现象已经非常复杂。从这种变异的最原始状态———动机的异体化, 直到繁衍派生出各种不同体裁类别的民歌, 其中是有不少规律可循的。

河北民歌具有兼蓄并收的交融性, 有人说河北民歌没有特点, 吕骥同志对此颇有高见, 他说:“这没有特点本身就是特点。”这话说得是比较辩证的, 说河北民歌没有特点, 无非是说它不像蒙古族民歌一出来就是那种奔放的、充满了马头琴旋律特点的羽调式歌曲, 再不就是那充满舞蹈节奏的新疆民歌, 或者是《阿细跳乐》那五拍子的欢快跳跃的律动, 但是, 河北民歌的特点正表现在它那兼蓄并收的交融性上。

河北民歌体裁经过历史的洗礼和音乐工作者不断的加工创作, 积累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裁结构。

摘要:河北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民间音乐是我国多种地域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我国地域广阔, 也影响着河北民歌体裁的多种多样。以下是笔者对河北民歌的形成、发展、及其旋律形成做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民歌体裁,地域性,发展,旋律

参考文献

[1].胡小满, 《中国民间音乐》[M],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邓光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乔伦、江玉亭, 《河北民间歌曲研究》[M],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0

2.恩施经典民歌《六口茶》赏析 篇二

山花烂漫,余音绕梁。听了歌曲之后再关注歌词,一些细心的人突然觉得《六口茶》的歌词似有矛盾之处:这个妹子今年18岁,哥嫂分家,姐姐出嫁,妹妹上学,弟弟还是个奶娃娃,但爹妈已经88岁了,兄弟姐妹太多暂且不说,单就这88岁的老夫老妻竟然还生得出“奶娃娃”的弟弟就特别可疑。歌中妹子的系列答辞在事理上实在讲不通。

笔者以为,《六口茶》的魅力恰恰就在于那看似不合事理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正是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民歌的重要原因。我们说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或者说我们之所以需要艺术,就因为它关注的始终是人,是人的心灵,是人的情感。在艺术的领域里,情感的原则至高无上,情感的表达自有它内在的逻辑,它往往不受现实事理逻辑的限制,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甚至可以移山填海,驱神驭鬼,在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恩施经典民歌《六口茶》一口一问,一问一答,表面看来,歌词如扯散白,如谈家常,然而它的妙处并不在于喝茶,也不在于说话,而在于这一问一答中传达出来的微妙的心思和情感,尤其是女方看似矛盾的回答中所传递出来的一种艺术之美——不讲事理逻辑的情感之美。

细品歌词,我们不难发现,《六口茶》里的妹子虽然在口头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嫌弃男子“多话”,但同时又在一句句不厌其烦地答话,一次次耐心地帮助该男子打消顾虑、渐入正题。《六口茶》这首情歌说白了就是男子找女子搭讪问年龄谈恋爱,颇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远古风情。谈恋爱有个慢慢接触试探的过程,直奔主题的话难免显得唐突、冒失,所以要先估量形势,探探口风。于是男子一口一口地喝茶,一句一句地问话,问话的内容并不是男子真正感兴趣的,在这种谈散白的问话中,他要测探的是女孩子对自己的接纳程度。话不投机自然无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我们试以第一组问答来分析男女双方的心理:“你的那个爹妈在家不在家”,他为什么要先问爹妈呢?因为先问长辈的情况符合交往的基本礼仪,不算失态,也不会遭遇尴尬。然而女子冰雪聪明,早已洞烛其“奸”,明白男子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图。所以来了个当头棒喝:“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泼辣之中显得很不耐烦,让人感觉这场恋爱山穷水尽,难有下文。如果我们单从这一句回答而认为女子断然拒绝了男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泼辣不算无礼,也不是绝情,而是土家妹子在“不怀好意”的男子面前要保持一种特有的矜持。对男子爹妈问题的回答堪称绝妙,耐人回味,那才是女儿家的真实态度,真实情感。表面看来她并没有直接答复“在家不在家”的问话,而只说爹妈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这好像是答非所问,有点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但真正的潜台词是在说“你不要怕,爹妈已经88岁了,即使在家也都不管事了”,暗含着对眼前男子的喜欢,也暗示着因两情相悦而渴望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期待。

只要爹妈不管,一切事情都好办,所以男子接下来便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一一问及女方哥嫂、姐姐、妹妹、弟弟的情况。在作完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男子终于对眼前妹子大胆发问,你“今年有多大”?问话至此,意图一目了然,而对唱也在妹子回话后戛然而止,“眼前这个妹子今年一十八”的结句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这就像五句子情歌中的第五句至为关键一样,《六口茶》的末一句也是整首歌词的核心所在,是最为精彩的部分,有画龙点睛之效。因为我们至此可知,妹子分明对男子有情,但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她才通过一系列答非所问、不合逻辑的话语来暗示男子大胆追爱。所以,《六口茶》歌词虽然看起来前后矛盾,但是这种矛盾的说辞恰是妹子最真实的心理反应,表明了女主人公的腼腆和羞涩,代表着她的矜持和期待,这种含蓄的风格和暗示的情意可谓微妙传神,读者只要细细地去揣摩这特殊的爱情语言,便能够在慢悠悠的茶韵之外见到活脱脱的人心。

总之,《六口茶》歌词看似矛盾而不合事理,却甚合情理,它很好地表现了土家妹子芳心萌动的感觉和含蓄腼腆的神貌,准确把握住了人情人性的风姿和意蕴,听来风情万种,读罢韵味无穷,生动艺术的再现了土苗男女相识相知相悦的谈恋爱过程。这就是它之所以在巴山楚水之间传唱不衰的原因,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民歌的秘密。

3.河北民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三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倩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儒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生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长”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长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留下了想象空间,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长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生,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视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

《河北民》创作背景

4.河北中考满分作文赏析:输不可怕 篇四

【优秀范文】

输不可怕

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成就。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有和别人合作的经历。

一天我们上体育课,刚好,二班也上。他们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手里多了一条拔河的绳子。我们看见了心里痒痒的也想玩,被二班的单老师听到了,她就说:“要不你们来一场比赛吧。”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便拿起了绳子的`另一端,比赛开始了------我们狠劲的拉着绳子,可是,我能感觉绳子左右摇晃,把我带扯的跟着跑,根本用不上劲,还有同学往我脚上踩,还有的干脆坐在地不起来了。而二班的同学就不一样了,还没开始呢,他们就拉开架势,一喊开始,有劲的同学使劲拉,没有拉的同学大喊加油------不用说,这第一回合我们败了下来。

同学们不服气,继续第二回合,单老师说:“这次我们每个班挑五个人比赛。”大家都同意,都挑了五个力量大的同学参加。一声令下,二班的还是步伐一致的拉,声音一致的喊加油。我们班还是难以招架,就有同学一边拉着,还一边埋怨同学拉的不够用劲,他就说我用劲了,你没用劲-----每个同学都认为对方不对,第二回合,失败!

同学们有的气馁了,可碍于面子这第三回合不拉不行啊,拉吧,勉强上来几个不怕死的,招呼在远处看热闹的同学,来跟前喊加油,他们坐在矮墙上耷拉着二郎腿,咬着手指笑,就是不来,就有同学骂脏话------赌气拉一回合,不等二班欢呼,拉的同学扔下手中的绳子,头也不回的大步回教室,那些刚才还笑的同学,才感觉自己也该回教室比较好看些------

全班同学都回到了教室,好像说好了似的,很大一会大家谁也不说话,然后大家似乎都明白了什么,几乎是异口同声了:“我知道了,是因为大家不团结,没有合作精神。”找到了自己败的地方,同学们都说:“下次,我们不会放过二班”。我们都使劲点头。

5.河北民歌赏析 篇五

【范文:这一次,我没有遗憾】

当你曾为一件事努力过,且是拼尽全力的努力,你做完这件事,你就会发现,你没有一丝遗憾。很多人都听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但你们有没有真试过?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考试前的艰苦奋斗

临近考试的几周,总是少不了老师一次次的叮嘱:“没几天就要考试了,你自己算算,现在就应该开始复习了,看看你的复习计划按规定完成了没有,你要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适度紧张的状态,这样效率才能高。“这些话无形之中施加给我无形的压力,其他同学的各种行为也在驱使着我,我的本能好像在发出不能落后的信号,还有······好像一大堆砝码都落在了我的头上。我不能输啊,我的本能告诉我。于是每天晚上不见四个零,就不睡。即使睡早了,我也睡不踏实,因为那些同学平时的行为告诉我,他们也在奋斗。

克服疲劳,在黑夜中积蓄前进的动力。

考试时的冷静沉着

时光如逝,转眼间就到了考试。已经坐在考场里的我已经没有了曾经考试的紧张,因为我知道,紧张会使人的记忆力下降。考场里嘈杂的.声音并没有影响我,平镜之心早已与外世隔绝。卷子到手,先填信息,再过基础,诗词分析,也不算难,古文对比,课内迁移,两篇阅读,找准中心,就能答对,最后作文,先列提纲,再染笔墨,作文完毕,回头检查,润色答案。然后我就安心地把卷子交了

战胜紧张,在冷静中激发出未知的潜力。

考试后的轻松解脱

考试之后,是时候该放松一下了。一是因为在考试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如果不放松的话,我的神经系统会产生疲劳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第二点就是,我已经达到考试的目的了,而且考前我也努力复习了,我发挥出了我的实力,甚至还要更高。所以我没理由不放松。

恢复状态,在轻松中准备迎接下一次挑战。

我相信,你只要克服疲劳,战胜紧张,你就会考出一个属于你的真实的成绩,没有遗憾。

6.河北民歌赏析 篇六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作者: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5、谢:告诉。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7.河北民歌赏析 篇七

时间终于到了这一天,我坐在操场上,人山人海,全是一张张期盼的脸。我却如此笃定,年级第一名是我。而家长进入了班级里面开家长会。到家后的每份作业认真的完成,作业后的每一页的练习,每一张试卷,不管多难多简单,不管有多晚多冷,我都会按时及认真的完成。每天起来都要花时间背英语、背古诗。学习贵在坚持,不可以打马虎。校长来了,排名表也在校长身后。我们排排坐好,有人已经激动不已了。

“我身后就是排名表,我先从六年级开始说吧!年级第一的.是——云曦。”我的眼前闪烁这耀眼的光芒,激动不已的上了台,我拿着证书和奖状,大声地说:“我做到了!我成功了!”拿着挥舞,走到班级门口,我以为是我爸,没想到是她——母亲!母亲因为我的一次考试而冷战了一周,周围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而我的脑海里只有“坚持就是胜利。”终于知道了。

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夸我,可她在家里面给我说的话,全部涌上脑海。包含了她深夜的陪伴,深夜默默无闻的给我冲热牛奶,深夜的鼓励,以及每一次给我改试卷、讲解,每一次的批评的时刻……

上一篇:测评网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西师大版)下一篇:在敬老院慰问老人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