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作伴诗歌

2024-08-09

琵琶作伴诗歌(共3篇)

1.琵琶作伴诗歌 篇一

把严寒踩在脚底下的春

又开始活动了

腊梅花挺着怀孕的躯体

懒洋洋的在晒着太阳


我的花园

迎来了惊天动地的时刻

在迎春花的带领下

各种花卉破土的破土

含笑的含笑

全都羞答答的如一个个待嫁的姑娘


我亲手种植的百合早早的发了芽

她把兰花的芳香

洒在空气中

自己却在梳妆打扮


路旁的青草

和和美美

在等着喜庆的日子

准备拦住过往的花轿

把真诚的祝福送上


梅花逃出了冬天的樊笼

又开始吐香了

她看准了日子

把自己改嫁

粉红色的脸

吸引了许多惊叹的目光


帅气的茶花

开始怒放

大大的花朵

挂在胸膛

只要喇叭一响

就去迎娶他的新娘


美女樱如一个个纯情的少女

坐在路旁

幻想着

谁家的桃花最美

就入谁家的洞房


朦胧中

一只喜鹊在飞

落在了樱花的花轿上

动了一阵阵的花瓣雨

羞煞了

一个个美丽的新娘


让春天和我作伴

我就把一朵朵花事传扬

把青春种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无论四季的风怎样的吹

都无法吹灭

人们心中的梦想

2.琵琶作伴诗歌 篇二

琵琶为抱弹类乐器, 有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之分。从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可以看出琵琶女怀抱的是梨圆形的曲项琵琶。曲项琵琶在唐代的弦数有两根到八根不等, 五根以上的冠以弦数作区别, 或直称弦数, 唯四弦琵琶不以弦数而直称琵琶。白居易写过许多琵琶诗, 对四弦琵琶称为琵琶, 对五弦琵琶却称为“五弦”。如《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描写的是“四弦不似琵琶声, 乱写真珠细撼铃”, 《五弦》描写的是“赵叟抱五弦, 宛转当胸抚”, 在《五弦弹》中, 对每根弦都作了具体描述:“第一第二弦索索, 秋风指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冷冷, 秋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

唐代琵琶制作, 选料要求很高, 制作精细, 工艺考究。琵琶头部多以硬质黄杨木或红木制作, 弦轴亦用牛角或象牙精雕而成, 腹部面板蒙以桐木或柏木面板, 面板上粘有品和复手, 也多以牛角刻制。有时琵琶琴背上或镶嵌贝壳、金饰, 使它既是一件实用乐器, 又不失为一件工艺品。我们从白居易诗中大致可以看出唐代琵琶制作与装饰工艺的风采:“珠颗泪沾金捍拨, 红妆弟子不胜情 (《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 ”, “银花凿落从君劝, 金屑琵琶为我弹 (《送春》) ”。从白居易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出于美观上的需要, 琵琶弦也常常被染成红色:“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 (《五弦弹》) ”。

唐代燕乐的兴盛, 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由于长期演奏的积累, 在燕乐歌舞音乐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批具有艺术魅力的琵琶独奏曲, 仅白居易诗中记载的就有十多首, 最著名的要数《霓裳羽衣曲》。白居易在《早发赴洞庭舟中作》中说该曲“出郭已行十五里, 唯消一曲慢霓裳”;在《霓裳羽衣歌》中说该曲“散序六奏未动衣, 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瞻初入拍, 秋竹吹裂春冰坼”。该曲原为大型歌舞曲, 后改编为琵琶独奏曲。传说乐曲是开元年间唐玄宗创作的, 描写唐玄宗游月宫时见到嫦娥的故事。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记载, 全曲共分二十六篇 (段) , 由散序 (六篇) 、中序 (十八篇) 、曲破 (十二篇) 三部分组成。散序的六篇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 中序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 中间由慢渐快。曲破以舞为主。白居易在《卧听法曲霓裳》中称“朦胧闲梦初成后, 宛转柔声入破时”, 在《霓裳羽衣歌》中称“繁音急节十二遍, 跳珠撼玉何铿铮”。白居易在许多诗中也反复诵吟:“千歌百舞不可数, 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歌》) ;“永徽之人舞而咏, 法曲法曲舞霓裳” (《法曲-美列圣, 正华声也》。除此之外, 影响较大, 唱得较多的, 还有《六么》、《凉州》等曲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六么》, 又名《绿腰》、《录要》、《乐世》, 原为唐代大曲之一, 由康昆仑改编为琵琶曲, 也是一首一般乐工, 乐伎都能演奏的抒情曲子。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六幺》《水调》家家唱, 《白雪》《梅花》处处吹”。《凉州》又名《王宸宫调》, 也是一首由歌舞音乐《凉州大曲》改编而成的琵琶曲。白居易在《秋夜听高调凉州》写道:“促张弦柱吹高管, 一曲《凉州》入沉廖。”在《题灵岩寺》写道:“今愁古恨入丝竹, 一曲《凉州》无限情”。可见《凉州》在当时流传之广, 影响之大。

除此之外, 《略略》、《蕤宾》、《散水》等, 也是当时十分流行的琵琶曲。这些曲子在白居易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在《听琵琶妓弹略略》中写道:“腕软拨头轻, 新教《略略》成。四弦千遍语, 一曲万重情”;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写道:“《蕤宾》掩抑娇多怨, 《散水》玲珑峭更清”。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 古代称作“批把”, 最早见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 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 引手却曰把, 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也。”这就是说右手向前弹叫批, 右手向后拨叫把。白居易诗中描写琵琶弹拨技巧的诗句很多, 如《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所谓“当心画”, 相当于现代琵琶演奏时“扫弦”, 即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 产生和声效果, 使之具有“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声响效果。再如《听琵琶妓弹略略》中的“腕软拨头轻, 新教略略成”, 《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中的“珠颗泪沾金捍拨, 红妆弟子不胜情”, 《琵琶》中的“弦清拨剌语铮铮, 背却残灯就月明”等, 都是描写琵琶弹拨技巧的。据史料考证, 唐时的琵琶演奏尚用拨子, 后来才发展成用手弹奏, 演奏技巧也随之丰富, 常见的右手技法有弹、挑、勾、抹、剔、提、摘、滚、扣、扫、拂、分、轮等, 左手主要有吟、揉、带、打、推、拉、颤等。白居易诗中较常见的演奏技法就有“拢”、“捻”、“抹”、“挑”等。诗人在《琵琶行》中写道:“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这里所谓的“抹”和“挑”是直径琵琶和曲项琵琶所共同使用的演奏技法。而“拢”和“捻”却是曲项琵琶左手所特有的演奏技法。“拢”是指左手指按弦向里 (琵琶的中部) 推, 后世称为“推”;“捻”指左手指按弦在柱 (今名“相”和“品”) 上左右捻动, 后世称为“吟”和“揉”;“抹”是右手向左拨弦, 后世称为“弹”或“挑”;向右拨弦, 后世称为“挑”。

唐代琵琶演奏技艺超群, 高手如林。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中记载的就有段善本、曹刚、, 曹善才、裴兴奴、康昆仑、重莲、雷海清、赵璧等人。一些演奏名家的踪迹在白居易诗中多可窥见。曹刚, 原为西域昭武九姓的曹国人, 世居长安。据《乐府杂录》记载:“曹刚善运拨, 若风雷, 而不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捻, 不拨稍软。”所以当时有“曹右手, 裴左手”之说。白居易抓住这一特点, 在《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 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载得曹刚平, 插何重莲衣袖中。”意思是说当时另一位琵琶演奏家重莲, 应多向曹刚学习, 演奏就更为完美了。曹刚的父亲曹善才, 也是一位琵琶高手, 一流乐师, 曾在宫廷担任乐师, 传授了很多学生, 原名不详, 因声誉极高, 人们称他为“善才”。从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伏, 妆成每被秋娘妒”的诗句中, 可以看出曹善才在琵琶乐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在《听李士良琵琶》、《五弦》和《五弦弹》中, 诗人以生动的比喻, 形象地

《三家巷》:十七年小说中的另类

夏慧敏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三家巷》是十七年小说中十分独特的一篇。主人公不再是机智聪颖, 敢于革命而是憨厚傻气, 爱情至上。作品的语境中充斥的不仅是革命话语, 马列思想, 而是清新典雅的广州风情和洋味儿十足的外国气息。作品展现的不再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而是就动机, 态度, 代价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平民化的革命观念。

关键词:人物性格;风俗;革命;奇特

为了通往经典文学的殿堂, 大部分作家选择走阳关道, 却也有作家选择过独木桥, 这就好比《创业史》《青春之歌》等之于《三家巷》的关系。过桥的并不一定逊色于走道的, 但这类作家往往需要顶住压力, 等待时间为他平反。欧阳山就是这样的作家, 《三家巷》就是这样的作品。“一本不到30万字的小书, 居然引起了300万字的批评”[1], 这就是当年《三家巷》的处境。今天当我们再重温这部小说时, 倒是觉得它是可以与《创业史》等作品相媲美的十七年小说之奇葩。

奇之一——复杂的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的价值往往在于他的矛盾, 复杂, 史无前例, 而这恰恰是十七年文坛所缺乏的。如同研究者们都热衷于研究梁三老汉而非梁生宝一样, 周炳的形象塑造可谓小说的第一奇, 他的出现使我们远远摆脱了十七年人物“程式化”的观点。

首先, 主人公周炳具备成为革命者的潜质, 他爱打抱不平, 锄强扶弱, 总是不计后果的帮助别人。《三家巷》运用《史记》的笔调, 常常喜欢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人物日后性格发展的必然轨迹。在乞巧节上林开泰调戏了区桃, 周炳看见这种情形, 一步跳到家私柜子旁边, 顺手捞起一把铁锤, 又一步跳开来, 往林开泰那只不规矩的胳膊上, 使劲就是一锤!为此, 周炳不能再在区华家当学徒, 周炳当时对他三姨爹说:“可是咱们没错呀!”区华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对。没错的人总得避开那有错的人!”简单的对话反映出了一个权势大于一切的社会, 这件事为周炳以后对不公社会的反抗埋下了伏笔, 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会走上革命道路, 为自由为平等而奋斗。

其次, 周炳身上更突出的却是与传统革命者的不同:他外表俊美而非机智聪颖, 他爱情至上而非革命第一。小说中对周炳的帅气花了许多笔墨进行描写。“凡是见过他一面的人, 没有不说他英俊漂亮的。还有人说, 要是把他打扮成女孩子装束, 他要比他姐姐周泉更加美貌。”“空有一副好皮囊”的他做出的蠢事让描述了琵琶演奏家李士良、赵璧的高超技艺。

在白居易诗歌中, 琵琶演奏的高超技艺主要是借助比喻、通感和衬托这几种手法表现出来的。

在《琵琶行》中, 诗人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至极。“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运用形象思维, 对琵琶的弹奏技巧作了绘声绘形的描绘, 将无形的音乐, 用众多生动的比喻,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 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 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 它使听者时而悲凄, 时而舒缓, 时而心旷神怡, 时而又惊心动魄。在一声“裂帛”般的声响之后, 一切都归于静寂, 惟有秋月映照江心。似乎同音乐没有关系, 其实不然, 正是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 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果效。在这里, 诗人们怀疑他是灵与肉的分离, 都称他为“傻孩子”。在发现干爹陈万利与使妈的奸情后, 他竟然没有帮姨妈说话, 而是同情可怜的使妈, 说出了实情, 这使他失去了尊贵少爷的身份。所有人都清楚革命是极危险的事情, 需要革命者洞察形势, 灵活变通, 而周炳的傻气不禁让人怀疑他成为革命者的潜质。当然通过证人事件, 作者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一个时代甚至是人性的弊端:人们总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利益而说假话, 揭露真相的人反而会被称为傻子。过去是这样, 现在也是这样, 从童话《皇帝的新衣》到当今的人际交往, 在利益和颜面的驱使下一如既往坚持真理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世界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改变的。

《三家巷》中有两件事表现了周炳爱情至上的人生观。一件是区桃的死, 另一件是给陈文婷的信。区桃是周炳的至爱, 区桃的死是对周炳致命的打击, 同时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或许他会一直消沉, 或许他会奋起反抗。曾经有学者提出“周炳的革命来源于在同性哥哥们的引导, 并不是在女性爱恋的情怀中诞生的”[2], 我反对这样的观点, 认为他的革命意志正是在爱情至上的思想中形成, 哥哥的引导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曾经的周炳只是旁听兄弟姐妹的议论, 羡慕他们救国救民的豪言, 虽然厌恶陈家的帮助, 厌恶黑暗的社会, 但却没有真正的行动。他之所以参加罢工运动完全是因为区桃, 甚至在游行时, 他也只是在观察区桃, 我想当时的他对于口号, 标语, 游行的意义并没有真正了解, 对于救国, 他一直是寄希望于别人的:大哥, 二哥, 陈文雄, 但绝不是他自己, 他的梦想是和爱人幸福的生活下去。试问, 这样一个将革命边缘化, 同时也被革命边缘化的打铁工人, 光靠哥哥们的劝说怎么能走上革命道路?直到区桃死后, 哥哥们的话才真正起到了作用, 他终于希望自己亲手将锥子戳向帝国主义的心脏, 而不是借他人之手。所以笔者认为周炳的革命意识根源是女性爱恋, 没有爱情就没有周炳的革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否认女性的魅力, 他们对于男性的触动作用往往是巨大的, 亦如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千方百计招收女职工, 亦如男人一生唯一一次下跪或许就是在求婚的时候。当然哥哥们的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难道在打仗的时候, 你的好同伴倒下了, 你不是更加勇敢地打敌人, 却逃到战壕里去自杀吗?”周金的这句话虽然举例直白甚至有些可笑, 但它符合说话人的特点, 也确实起到了鼓励周炳的效果。比起《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对林道静的理论人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 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感受, 而且将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达到了“四弦千遍语, 一曲万重情 (《听琵琶妓弹略略》) ”的艺术效果。

在其他诗中, 诗人对琵琶弹奏技巧的描写也十分精彩, 如“落盘珠历历, 摇佩玉铮铮 (《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四弦不似琵琶声, 乱写真珠细撼铃 (《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铁击珊瑚一两曲, 水写玉盘千万声。杀声入耳肤血寒, 惨气中人肌骨酸 (《五弦弹》) ”;“大声粗若散, 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 切切鬼神语 (《五弦》) ”;“第一第二弦索索, 秋风指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冷冷, 秋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弹》) ”。在诗人笔下流泻出来的乐声, 忽而如珠落玉盘, 忽而真珠撼铃;忽而铁击珊瑚, 忽而水写玉盘;忽而树叶飘落, 忽而笼中啼鸣, 忽而陇水冻结。从中反映出诗人的细心观察, 以及对乐曲特色的较好把握, 而另一方面, 其种种描写无不表现琵琶技艺的高深莫测。

3.徐志摩《半夜深巷琵琶》诗歌赏析 篇三

《半夜深巷琵琶》是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5月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刊载于1925年5月20日《晨报副刊·诗镌》,后收入1928年出版的《翡冷翠的一夜》诗集中。下面是徐志摩《半夜深巷琵琶》诗歌赏析,快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半夜深巷琵琶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徵,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创作背景

《半夜深巷琵琶》发表于1926年5月20日《晨报副刊·诗镌》第8期,收入《翡冷翠的一夜》。

琵琶声是逗人诗兴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写出一首烩炙人口的《琵琶行》。徐志摩在睡梦中,听到深巷传来的琵琶声,于是写了这首《半夜深巷琵琶》。

作品赏析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字句清新、想象丰富、比喻新奇、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神思飘逸,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是徐志摩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半夜深巷琵琶》是一首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的开头十分警豁,全诗音乐性极强。深夜的一阵琵琶声把诗人从梦中惊醒。诗人把这种“惊醒效应”传达给读者,由此,全部诗句都与这琵琶声相混合,从而让人体味到琤琮哀怨的琵琶曲的韵律,既整齐回荡又错落有致,直到诗人反复三遍吟唱着“等你去亲吻”,最后极有余味地收束全曲。

诗人不断追寻着这深夜的琵琶声,品味着其中的底蕴。首先,诗人着重渲染琵琶声在特殊的时空中的特殊格调。这琵琶声响起于“夜深深”“睡昏昏”的时分,开篇的一个“又”字道明了它曾一度在这个时候闯入;这琵琶声响起于“荒街”里、“残月”下,“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这一组叠进式的比喻,把琵琶声与整个夜、整个天地乃至诗人的整个心境都融为一体,染成一色。接下来,诗人在夜曲声中想象着弹奏琵琶的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形象很怪异:“头戴一顶开花帽,身上带着铁链条“,可能是一个正在经受苦难的人;弹奏者也可能是一位妙龄女郎,琵琶曲是她思念“他”的寄托,这个“他”正在“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还郑重其事地说着“在坟墓的那一边等”,造成一种凄迷的独特意境。其丰富的内涵使得全诗既凝练精致又丰润舒阔,充分传达出诗人不惜一切、热烈追求爱情又备受苦难的惨痛心情。由此可见,诗中的“他”并非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喻指一种“破碎的希望”,喻指人的期盼、求索、奋斗,是一种永恒的眷念。

上一篇:两只老鼠胆子大教案下一篇:电视台工作证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