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吟诵教学

2024-10-04

吟诵与吟诵教学(共8篇)

1.吟诵与吟诵教学 篇一

《静夜思》、《乞巧》吟诵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声音之美。

二、吟诵知识学习

(一)第一步:读出平仄:

1、(课件出示《乞巧》)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哪位同学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展示朗读)。你们读得可真美呀!

2、七夕之夜,当你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青天,点点繁星闪着清丽的光芒,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那美妙动人的故事?是否会轻轻地吟起这一首小诗?(师展示吟诵)

3、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点名评价)你们发现了老师的读法和我们平时朗读课文不一样。那是因为,这些文字长长短短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拖长音)、“仄”(读短)。

4、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刚才老师读诗的方式叫做“吟诵”,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为平声,需要读长;那仄声呢?(让学生来说,同时板书)

2)入短韵长: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这叫“入声归仄”。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韵”,韵字读得最长。(比如,诗中“霄”“桥”“条”都是韵字,都需长读)

3)吟诵符号: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乞巧》做了标注。(课件出示,同时讲解: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指导诵读时配合手势)。

4)吟诵的基本规则就是这样。哪位同学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点名读,评价并指导)你读出了诗歌平短仄长的美感。迢迢银河,悠悠情思,牛郎织女终于相见了,人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心愿,共同吟诵起这首诗。(指导配合手势齐诵)

(二)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平仄”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调”。

1、(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请跟老师学,示范“春光”三个调。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

2、(出示《乞巧》)现在我们以一句为单位,请同学们按照上中中下的调来吟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点名诵读,评价)指导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课件分好)。

(三)第三步: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我们还可以让这首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所以,老师这里准备了第三把“钥匙”(课件出示“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2、瞧,每个人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了。银河之上,牛郎织女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碧霄之下,美丽的女孩们对月穿针,丝丝缕缕的红线中是否会传出美妙的歌声。(教师示范吟咏)

3、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古人行吟图)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古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吟诵有腔有调的吟诵这首《乞巧》?(一句一句地师范学习,教学中可点名让同学展示,也可共同学习)

4、你们吟诵得可真有味道,那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充满美好愿望与幸福憧憬的诗歌吧!(配合音乐,设计师生,男女分诵)

三、巩固拓展:

我们用三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

2.吟诵与吟诵教学 篇二

但是, 自“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学校不再让学生采用吟诵的方式来读古诗文, 因此, 古诗吟诵教学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而言, 已成为一件新鲜的事。 随着国人的“ 文化觉醒”, 现在一些学校正试图恢复这一传统的读诗形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之后, 笔者在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中初步形成了“ 读之—吟之—唱之—舞之”的教学策略, 谨以本文讨教于诸位同仁。

一、读之, 平长仄短, 入声短促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 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吟诵有兴趣,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 在吟诵教学之初, 笔者先设法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兴趣。 吟诵是按照古诗的格律来发声的, 在节奏上平长仄短, 在音高上平低仄高, 在旋律上平直仄曲。这样的“ 读诗”方式, 能充分展示汉字的声音特点, 充满了音韵美。 但是, 由于学生之前对吟诵知识一无所知, 对吟诵“ 曼声长吟”的语调一时难以接受, 所以,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 读”。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为了让学生觉得吟诵“ 好玩”, 笔者并没有急于跟学生讲授枯燥乏味的古诗格律, 而是借助我们课题组开发的 《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这个载体, 依据该书为每首古诗词所作的吟诵标注符号, 拉长声音读诗给学生听。 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读诗的方式, 所以学生们都感到新奇有趣, 并兴致勃勃地争相仿读起来。 待学生热情高涨起来之后, 笔者趁热打铁, 把古诗上标注的吟诵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即吟诵规则告诉学生。 学生了解规则后, 便迫不及待地根据标注符号的提示学习起“ 读”诗来。第一节吟诵课后, 学生们兴致勃勃, 充满期待, 不断询问什么时候再上这样的读诗课。

此后, 笔者每周安排一次吟诵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一首诗一首诗地带着学生拉长声音“ 读” 起来, 并在每节语文课课前和午读时间让学生拿着吟诵本练习这种读诗方式。 就这样, 古诗吟诵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课堂。

二、吟之,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按照唱的韵律, 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 即为“ 吟”。吟, 半读半唱, 仄读平唱, 充分表达了古诗特有的音律美。 然而, 吟又不等同于唱, 它讲究“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古人吟诗, 意在感受古诗的情致、精神, 心中复现诗中情景, 领会诗意诗情。 用现代的阅读观点来看, 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 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 高声朗读, 以昌其气”, 还讲究“ 密咏恬吟, 以玩其味”。 在高声朗诵之后, 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 进一步入诗境、悟诗意、品诗味。因此, 在学生充分“ 读”古诗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二阶段目标定位为“ 吟”。

吟咏与朗读是不能严格区分开来的。 经历了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 学生已习惯于拉长声音来读古诗, 在此基础上, 笔者便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教学———吟, 要求学生根据平长仄短, 依字行腔曼声长吟, 注意韵字回环, 入声短促, 感受古诗文的“ 呼吸”与节奏, 并尝试根据古诗的内容来确定每一句、每一词, 甚至每一字的快慢、轻重、 高低, 以表现出古诗的情感, 如轻快、沉重、喜悦、忧伤等。 另外,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吟的“ 形象”和技巧, 教学时, 笔者还播放程滨、徐健顺、陈琴等前辈的吟诵音频给学生听。 学生边听边模仿, 低声跟着音频吟诵, 尽情地感受吟诵大师们的“ 美声”, 品味吟诵这种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 学生们听着吟着, 古诗文的精神、意蕴渐渐深入内心, 于是他们在吟诵古诗文时便不自觉地就“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如学习《 泊船瓜洲》 一诗时, 学生的声音时而轻盈, 时而低沉, 时而平缓, 时而激动, 把诗人那浓浓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歌之, 天马行空, 弦歌不绝

人们形容儒家的学校, 常说“ 书声琅琅”, 又说“ 弦歌不绝”。 意思是说学校里时时处处都有歌声。 这“ 歌声”其实很大的成分是吟唱诗文之音。 诗与音乐“ 本是同根生”。 古诗对仗工整, 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 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富有音乐美。 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细细品味诗的节奏以及平仄韵律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三阶段目标定位为“ 唱”。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吟诵的一些基本技巧, 可以依据吟诵标注符号自行吟咏。 此时, 笔者又把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中每首诗的后面都附有一个“ 吟诵例子”———用简谱记录吟诵的调子。 在吟诵课堂上, 笔者开始领着学生唱谱, 唱一句谱, 吟一句诗, 反复练习。 慢慢地, 学生有了“ 唱”的感觉。 因为“ 唱”比“ 吟”更自由, 所以学生们更喜欢“ 唱”。

古诗吟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 文化素质不同, 因此, 吟诵同一首诗时所使用的腔调也会不同。 在吟诵的过程中, 笔者会留给每个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点燃创造的火花———让学生自行编曲“ 唱”诗。 说是“ 编曲”, 其实只是依据吟诵的规则“ 自由唱”。只有在学生明显违反吟诵规则时, 笔者才会提出“ 修改”的意见,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 自由唱”的积极性。

四、舞之, 情到之处, 体态相随

古人吟诗, 情到浓时, 常常摇头晃脑, 手舞足蹈, 体态相随。 古人的身体动作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高低、强弱、疾徐的控制, 如声音大时身体向后, 声音小时向前。 但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 以轻摇为主。 笔者认为, 学生在吟诵古诗时, 要真正做到“ 披文以入情”, 需要借助多种手段, 其中, “ 舞”是必不可少的。 故此,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四阶段目标定位为“ 舞”。

在这一阶段的吟诵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吟唱古诗文时要站立起来, 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 手舞足蹈, 闻“ 诗”起舞———以各种肢体语言辅助吟诵, 调动多种感官, 促使思维与动作共同协作来吟唱古诗。 这样做, 学生更能入情入境,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深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当然, 在刚开始的时候, 有些学生会因为羞涩不敢“ 轻举妄动”, 但是, 只要有人带头起舞, 渐渐地, 就会有很多的追随者。 在这些追随者当中, 不少的人会因为尝到了快乐的滋味而成为下一轮吟诵的“ 领舞人”。

在去年的“ 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活动中, 笔者指导学生编排的吟诵节目, 令全校师生为之倾倒。 在节目表演的过程中, 台下不时有人随着台上的人一起读之、吟之、歌之、舞之。

3.谈诗歌的吟诵教学 篇三

一、吟诵的作用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如果只是用眼睛看或泛泛地读,就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而当你拖长声音吟诵的时候,那种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意思就会在拖长的声调中慢慢浮现出来。我们的古人早有这方面的体会。清朝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对古代诗歌“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吟诵之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1、吟诵是欣赏古诗文的重要手段

能把听者带入作品的意境中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清初钱谦益在《历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中有这样的记载:“扩,字子充,昆山人。以布衣游缙绅间,玄冠白帢,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诵其诗歌,听之者如在目中,故多乐与之游。”文中的吴扩不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位“吐音如钟”的吟诵专家。通过他的吟诵,再现了作品中的意境,使听众如在目中、如临其境,情感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如果吴扩只是泛泛而读,是绝不可能产生上述效果的。

2、吟诵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语言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但作为形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诗歌的语言本身就讲究节奏和韵律,因而吟诵起来就具有了音乐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 声律》中对吟诵做过形象的描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可见,吟诵诗文所表现出的铿锵悦耳的音乐之美,能带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当然,作为形式的有声语言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越深刻,吟诵的声音之美也就体现地越充分。

3、吟诵是作诗的入门途经

诗歌的创作,应该是伴随着吟诵的声音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是非常善于吟诵的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说:“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可见,李白是会吟诗的,并且很得意自己的吟诗。杜甫的诗写的好,是得益于他的吟诵功夫的。他每写完诗,都要配合着声音修改,他自己就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不仅如此,今天学习古代诗歌也应提倡吟诵。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这样写道: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这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可见,吟诵是我们的古人学习古诗文的传统的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二、吟诵的应用

从上文中我们了解了吟诵的作用,下面以近体诗为例谈谈吟诵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近体诗的平仄

要学习吟诵,首先要学会辨别平仄。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属于仄声,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和四声属于仄声,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入声。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读成阴平和阳平,初学者往往把它们的平仄弄错。最好是准备一部古代的韵书,如:《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王力的《诗词格律》和《古代汉语》后也附有“诗韵举要”。其次,要记住平仄格式。记住了格式,吟诵时才能正确表现诗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呈现和谐悦耳的声音之美。要记住格式,就要掌握平仄安排的规律,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2、近体诗的节奏

要学习吟诵,在掌握诗的平仄规律后,还要正确划分诗的节奏。在近体诗中每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五言诗就是二二一,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七言诗就是二二二一节奏,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诗歌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在此不一一列举。在给诗歌划分节奏时,节奏单位与意义单位发生矛盾,应依照节奏单位,还是意义单位呢?如果是“诵”,可依意义单位;如果是“吟”,则必须照节奏单位(三字尾可为二一,也可为一二),这是因为“吟”有较强的音乐性。

3、吟诵方法

在掌握了诗的平仄、划分了诗的节奏后,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发声吟诵。学习吟咏,可以先学一种腔调,只要学会了一首平起式的和一首仄起式的,再把此调移到同一格式的诗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再去学习其他腔调。无论吟诵的腔调如何变化,一些规律和方法是基本不变的。1、节奏点上的字要适当停顿。上文讲到,五言诗有三个节奏单位,即二二一,就要作三个停顿,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七言诗就要作四顿,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七言比五言多一个节奏单位,吟诵时更多一种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深受吟诵者喜爱。节奏点上的停顿时间没有一定之规,往往因人、因内容而异。2、平长仄短。一般说来,吟诵时节奏点上平声字音拖的比节奏点上仄声字音长。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平声字是平直调,本就可以拖得长;仄声字是升降调,本不可以拖得很长。再者,平长仄短的规则使长音与短音交替出现,曲折回环,增添了吟诵时的音韵之美。至于节奏点上的平声字音拖得有多长,亦无一定之规。还有,由于韵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哪种吟诵腔调都会强调韵脚字音。方法有二:一是提高音量,二是拖长声音。韵脚字的音长要超过节奏点上平声字的音长。有些人,为了玩味欣赏诗的意境,往往把韵脚字拖得很长。掌握了近体诗的吟诵方法并不意味着就能吟好,一定要把感情倾注其中,才会“因声入境”,打动听者。

总之,吟诵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诗歌的创作源于吟诵,诗歌的欣赏也需在吟诵中完成。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谈美书简》

4.古诗文吟诵与书写 篇四

1.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语文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2.古诗文的积累注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拓展练习中:向自己的好伙伴推荐与本堂课类似的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3.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教学目标] 1.了解《暮江吟》诗句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会有感情地吟诵《暮江吟》,会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吟诗心情,进一步提高吟诗的兴趣。3.能将古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由一学生组织全班集体齐诵以学古诗)

一、感知导入。1.“从刚才同学们的吟诵看的出,我们四(1)的同学在校本课程中古诗文的积累做的很好!今天这节校本课,唐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风景录象!(播放课件)2.怎么样?看了录象后有什么感受?

3.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看到这美丽的江边景色时,他陶醉了。随即吟诗一首——暮江吟(板书)(播放配乐朗诵)

二、学习古诗。

1.吟得多好的诗啊!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2.谁来读一读?你们觉得他的音读准了吗?那你来试试看?

3.同学们的音都读准了。请你们对照注释再读读诗句,并试着在四人学习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4.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谁能将这意思表达的更流畅些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机问:铺在水中的到底是什么?从“铺”字你可以感受到什么?(照的面广,平射过来,非常柔美)有感情地吟诵一、二行。5.说到夕阳,说到日落,让我想起白居易的一句描写日出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啊!日出时(),而日落时呢?()。

6.多么迷人的夕阳啊!可有句诗说得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出自谁的哪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夕阳的诗句?

当白居易看着这醉人的夕阳美景时,不知不觉,黄昏已经来到,这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悄悄隐去,这时白居易低头一看,只见江边小花小草上挂满了——(露珠),抬头一看,看见了(弯弯的月牙)。不由得感叹到:这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试者配上合适的动作,和着这优美的音乐来吟吟这首诗吧。全体起立!(音乐起)

三、写一写,出示书写注意事项。1.作品展评。2.配乐齐诵古诗。

四、拓展练习。(10分钟)诗人是触景生情,吟咏此诗。那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自己的读诗心情呢?我这准备了一些拓展练习,每个四人学习小组可以合作任意选做其中一题。(1)为自己书写的《暮江吟》配画。

(2)将《暮江吟》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

(3)向你的好伙伴推荐一首描写美好景物的古诗。(4)将自己心中的夕阳,用创编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5.14《夏日绝句》吟诵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诗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押韵]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声韵]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字音,尤其是翘舌音、后鼻韵“生”。掌握诗歌节奏。

2、通过教师讲述,了解诗人生平。

3、通过吟诵和教师讲述,了解女诗人对崇高人生价值的追求。

4、学习吟诵规则:韵字拉长。更通过韵字吟诵体会豪气万丈的襟怀。【教学重点】

一、介绍诗人引入:

1、出示李清照肖像画 师讲述:

孩子们,看看这位婷婷玉立的美女,她不是一般的画,她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的画像。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家庭环境很好。她从小饱读诗书,在文学上展示了极高的才华。她的丈夫赵明程不服气,有一天拿了自己的诗歌夹带上一首李清照的诗歌,请朋友们评判。朋友们选来选去,觉得只有一首最好。赵明程一看,老天,这首就是我夫人的呀!从此以后,再也不跟李清照比诗歌了。

李清照生活的宋朝时中国有史以来最富有的时期,北方的金国人为了长期掠夺和占有财富,骑兵一路南下,抓走了宋朝的两位皇帝。他们在北方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清照也和很多人一样逃难到了南方。因为忧国忧民,也因为身体一直不大好,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李清照受尽了各种人生的磨难。当她跟随逃难的人群来到乌江边上的时候,看到跟老百姓一样逃跑的南宋将士,非常生气,当时就吟诵了一首诗,在难民中广为传唱。将士们听到了,都深感羞愧,重新鼓起勇气,和骁勇的金国军队作战。

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塞下曲》

二、听录音,正音、掌握诗歌节奏

1、播放诗歌吟诵录音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第四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五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同桌相互吟诵,或者一起吟诵

3、展示一两组

三、学习第三把金钥匙:韵字拉长

1、孩子们看看这些吟诵符号,所有的平声字中,哪些字的读音最长?

2、吟诵起来试试。

3、是呀,这首诗第二行最后一个字和第四行最后一个字拖得最长。我们再一起跟着录音吟诵一下试试?

4、其实,我们吟诵过的所有诗歌,押韵的字都是拉得最长的,有的甚至到了这行诗的一半时间长,不信,我们回忆几首试试。(随机出示几首学过的诗歌吟诵)

5、韵字拉长是老师要送给大家的第三把金钥匙。因为押韵的字,是这首诗歌的主旋律,押什么韵,就是作者最主要在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们还走进李清照的诗歌《夏日绝句》里去看看。

四、学习诗歌

1、学习诗歌第一、二句:

1)谁来吟诵一下第一、二句?其他孩子思考一下,你觉得他吟诵得好吗?为什么? 2)生吟诵,师生评价 参考评价: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3)拉长的韵字“雄”字,铿锵有力,让我们感觉到诗人的坚决、勇敢与豪气万丈!

2、学习三、四句:

1)三四行里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重点解决项羽的故事)

2)谁来吟诵一下这一行呢?听的孩子们告诉大家,你从他的吟诵中感受到了什么? 3)生吟诵,师生评价 参考: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4)师补充:

从拉得最长的“东”字,我们仿佛能看到有骨气的项羽,宁死不屈,自刎江东的画面,这是一个虽败、虽死犹荣的大英雄。

4、这就是押韵的妙处。孩子们,这个韵在古代传下来的韵书——《平水韵》里叫做一东韵,是个宽洪韵,一般是用来颂扬、赞美的。

5、我们一起再来复习吟诵一下学过不久的一首诗——《塞下曲》,它也押一东韵。

6、这首诗歌颂的什么呢?(李广将军的神力)

五、拓展:

1、很有趣的是,在古代,每一个四岁以上的儿童都知道这部韵书呢?他们把韵书能背得溜溜熟。因为他们有一部旋律非常优美的蒙学书籍,专门介绍各个韵部的。老师给大家放一段。

2、放《声律启蒙》一东韵的录音

3、这一段文字给你什么感觉?

4、总结:今天,我们新学了一首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诗歌《塞下曲》,还知道了楚王项羽的故事,旋律优美的一东韵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

6.吟诵与吟诵教学 篇六

塞下曲

湖南鼎城聂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将军的形象。

3、通过吟诵,字义与音义结合,与意象系统结合,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歌涵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写练习、口头组词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吟诵,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诵读、吟诵古诗,积累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把握将军的形象。

教学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能吟诵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今天,聂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来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不过在学习古诗之前,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生:查字典、看图、查资料)今天聂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好不好?(指名读一读)

1、学古诗,知作者;

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吟诵,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卢纶(739-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作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2、解题意,会质疑。师:我们认识了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一般使用和汉乐府一样的题目,表达的内容也和汉乐府类似。这样的诗,因为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所以叫做旧题),属《横吹曲辞》,即从西域和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由此可见,《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做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

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熟悉多音字。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练,每一个字都会有涵义,这首《塞下曲》总共20个字,具体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6人1小组,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理解和翻译诗句的意思。(先分组讨论,再出示诗句集体分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第一二句的字眼:林暗、惊、引弓。一二句的意思是:在昏暗的树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野草受惊似的摆动起来。正在夜间巡逻的将军以为是老虎来袭,立即拉弓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三四句的字眼:平明、白羽、没、石棱。三四句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去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那箭竟然深深的嵌进巨石的棱角之中。

2、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你认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四、指导品读,情感体验。(多吟诵,悟诗情。)

《塞下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我们想表达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和敬佩,就要好好的品读这首诗,对吗?

1、诵读《塞下曲》,读出韵律。指名读(没有节奏符号的诵读)

师:读诗要读得专心,投入,谁想读一读这首诗?(预设:你读得既正确又响亮,字音很准确!

你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你读得很流畅,字字有交代,满分!)

师:孩子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读的准确,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课件节奏)

师生合作读。(节奏点拉长)

先跟老师读一遍,然后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然后换过来,学生读第一句,老师读第二句,依此类推!嗯,节奏很鲜明,诗的味道出来了。齐读。我们把诗句连起来,全班齐读,注意节奏点。(齐读)大家读得真好,声音清亮,韵律十足,诗的味道更浓了。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更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

2、吟诵《塞下曲》,情通古今。教师示范吟诵。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感受一下,老师读诗的方式与你们有什么不同。(师吟诵)。请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受,可以用上像唱歌、有高低、有长短、有旋律等词语。(预设:对,你听得很仔细!

你说得很正确!你很会感受!)

孩子们,老师这种读诗的方法叫做“吟诵”。是古人的一种读诗方法。(板书:吟诵)吟诵的韵律不但可以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得到。大家仔细观察,诗中有颜色的字。(粉色为节奏点红色为韵字蓝色为入声字)

初识平仄规律

a、这里的粉色的字,代表的是平声。仔细看看,它们都标在什么声调的上面?(生答:一声和二声。)对,古人的平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声和二声。声音可稍微拉长。我们可以用画平线的手势,来触摸声音的节奏。跟老师读:惊、军、明、棱。

b、这些红色的字是韵字(风、弓、中),韵字也是平声字,吟诵时是诗句中声音最长的字。c、这些蓝色的字是入声字。吟诵时声音短促有力。声音一出口,马上就又收回来。“白”“没”“石”。男生跟老师读: “白”“没”“石”;女生: “白”“没”“石”。

d、再听老师完整的吟诵一遍,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耳朵开始聆听。

e、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吟诵,让我们触摸古诗的韵律,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感。(带领学生吟诵,逐句教,讲讲节奏点和韵字拖长的含义)、创设情境,吟诵诗情。

此时此刻大家就是飞将军李广,你来吟诵!男生吟诵!女生吟诵!集体吟诵!听着你们的吟诵,我仿佛看见了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将军形象。

五、拓展延伸,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一共是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PPT演示),鼓励学生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PPT播放)。那么,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摘抄下来读一读。

五、板书。

塞下曲

“飞将军”李广

勇敢机智

武艺高强

神勇无比

7.《大学语文》吟诵教学经验谈 篇七

一、大语吟诵文选与引入

我们学校使用的大语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或第十版, 在实际教学中, 教材文选不宜一一照搬。不过大部分教学篇目我还是从教材中选出, 同时添加一些重要的经典篇目, 并按照体裁或同一主题对其进行重新编排, 如儒家四书一类、诗经一类、道家作品一类等。为了便于吟诵教学并引起学生的关注, 我把《诗经》的篇目放在最前面, 十版的教材只有《蒹葭》一篇, 我另外加了四篇:《木瓜》、《关雎》、《采薇》和《蓼莪》。

为了引入吟诵方便, 第一次的语文课里我首先让大家一起来学习《诗经·蒹葭》。我选用陈琴老师的吟诵调, 容易上口, 难度小, 也好听。连续播放三遍, 让大家先感受一下吟诵的气氛, 从视听上引起同学的关注, 听第四遍时要求同学们一起跟着录音学习。一开始很多同学觉得这什么奇声怪调嘛!他们在习作中提到各种感触, 有的觉得很新鲜、很有趣, 有的惊讶原来文言诗文还可以这样读, 还有“感觉调有点怪怪的, 好不适应, 总是忍不住笑”。原因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 现在“距离吟诵的传统相当遥远了”。[1]

要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 虽然有困难, 但并非不可能, 大语老师有责任和使命传承古老的优良传统。我带着同学吟诵, 一句一句到一段一段领吟, 觉得好笑的同学也会跟上来, 所以, 吟诵教学的关键点是老师首先要会、有热情, 甚至必要的时候可带上表演的色彩, 再加以细心的引导, 方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让同学习惯吟诵读书法, 学会《蒹葭》的吟诵后, 继续让大家学习吟诵《诗经·木瓜》, 约一节课大家便学会吟诵乃至背诵这两首诗。为强化学习效果, 分小班吟诵, 分男生、女生吟诵。课后有同学写道, “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吟诵诗词不仅记得牢, 而且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还有同学写道“每次吟诵完古文后, 走路、吃饭的时候, 头脑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吟诵的调子, 自动回放吟诵的画面……”。

如今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就“什么是吟诵”这一问题有阐述。徐健顺教授指出, 吟诵是“古代汉语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唯一的诵读方式、最基本的教学法”。[2]张本义在《吟诵拾阶》指出吟诵即“吟咏诵读”, “不仅是治学方法, 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形式”。[3]叶嘉莹先生则强调“兴道讽诵”之“诵”, 即“以声节之”的吟诵。[4]无论哪一种定义, 都突显了中国传统诗文特有的读诵方式———“乐”读, 即有节奏的读诵, 这种读书法能使人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诗文的含义。

二、吟诵与经典训练

由于长期从小学起便忽视语文经典教育, 导致大学生“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的局面。时下的大学生, 对过去蒙学篇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内容的学习基本是空白, 诗词歌赋的记诵亦仅限于狭隘的考试范围, 遑论四书五经。故大语教学应承担经典训练的责任, 培养学生喜欢文言文、记诵文言文。朱自清《经典常谈》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他所指的经典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 [5]尽管大学生已失去记忆的最佳年龄, 但仍有必要补救:运用吟诵教学法, 由浅入深, 吟咏诗词散文, 激发其兴趣。

1.吟诵是经典训练的有效方式。白话文成为主流语文教育后, 传统经典训练遭受重创, 故近年大兴传统文化教育, 亦经典训练之必须。吟诵教学, 更容易让学生牢记和进入经典的学习。吟诵有节律, 有音乐感, 深入人心。吟诵声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抑扬等, 皆体现出诗文的家国天下、喜忧别离之情怀。会计班的一名学生写道:“当吟诵之韵律充盈耳边时, 方知以前的朗诵是如此的寡淡无味, 吟诵所营造的意境享受和情感浸染是现代朗诵不能比拟的”, “在复习课上, 我们全班一起吟诵时, 自己再次被震撼。原来当你用心去吟诵的时候, 自己的情感完全被诗词古文的作者带走, 反馈回来的是感动、或是澎湃、或是悲伤”。

2.吟诵记忆诗文, 是文字能量的积累过程, 从而改变大学生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的局面。吟诵唐调传人唐夫子强调吟诵诗文要在精熟, 方可玩味其辞, 方可作文。他说:“学者读文, 务以精熟背诵, 不差一字为主。其要法每读一文, 先以三十遍为度。前十遍求其线索之所在。划分段落。最为重要, 次十遍, 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虚意、有实意、有旁意、有正意, 有意外之意, 有言内之意。再十遍, 考其声音, 以求其神奇。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三十遍后, 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读百边而不厌矣。能得斯境。方能作文……。”[6]这是诗文学习“音声求气”的总括, 如是能得“百读不厌”之境, 能得文章浑然天成之功。

3.吟诵还是体悟经典诗文的自然方式。我在教授《诗经·蓼莪》吟诵时, 吟诵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泪流满面, 他们从吟诵中体会“千古孝诗”的精神, 体悟父母的苦心, 感动自然流露。有同学写道, 听着《蓼莪》的吟诵, 情不自禁流眼泪。还有工商专业的一位同学写道:“当吟诵‘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时, 内心对于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油然而生, 这几句诗文承载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吐诉多年来一直未曾表达的心声”。他还说到, 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吟诵, 百无聊赖之时, 随口而出的竟然是吟诵诗词, 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吟诵经典能达到自我教化之功, 自然属于语文教育的一种成功。

三、吟诵规则的教学和吟诵调的选择

一开始教从未学过吟诵的学生, 我先让他们模仿、跟读, 不讲吟诵规则。当学生能吟诵一些诗文后, 则需要讲解吟诵的基本原则。公认的吟诵基本规则是“平长仄短, 依字行腔”, 此外还有些细致的吟诵规则, 如讲诗词格律和平仄时, 可使用两条口诀。

口诀一:一二声平三四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口诀二:一三五字可随意, 二四六位需分明。依字行腔气息匀, 节奏点上停一停。[7]

要落实这些原则, 须掌握汉字四声和韵读。一般的大语教学, 很少会注重汉字的四声、韵律、平仄等。我在考试的测试中发现, 这是我们现代大学生语文学习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四声平仄方面, 平声容易掌握, 但入声字融入现代汉语的各种声调, 故比较难辨别且重要。入声字一般读短音, “短促急收藏”, 故有必要让学生尽量熟记常见入声字, 在吟诵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入声字,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一首诗我选用文怀沙的吟诵调, 此调有一种特别哀婉的感觉和触动, 自然流露杜甫当时的心境。熟悉吟诵后, 讲解平仄韵字 (并结合七律特点) , 平声韵:森、阴、心、砧, 读时注意回缓;入声字:玉露、峡、波、接、菊、日、一、尺、白、急, 这些字在吟诵时读音短促。通过实例讲解口诀, 简单易明, 学生也容易接受。

针对传统吟诵, 叶嘉莹先生更强调要遵循节奏, 她指出“平长仄短”也不是绝对的, “诗歌的感情不同, 仄声有时也可以拖长, 甚至于入声, 你把它收住以后, 调子也一样可以拖长”。没有绝对的“哪个字长, 哪个字短;哪个字高, 哪个字低”, 诗歌写作背景不同, 感情也不同, 但节奏是一定的, “在常态的规律之中有抑扬高低的变化”。[8]当然, 这必须深入学习诗文后才能慢慢有所体悟。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选择自己读得好、容易上口、好听的调子来教授学生, 这样有利于教学。

至于散文的吟诵, 可选择“矿泉水调”, 读《论语》、《孟子》、《老子》、《礼记》等文选, 我通常使用这种读法。辞赋散文类则喜欢选择唐调, 我比较喜欢陈以鸿先生的唐调, 尽管陈先生有的读法带有地方口音, 但其读文的气势实在妙, 他做到“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 真不失为唐夫子之受业弟子。在大语课上, 我会选一些篇目专门用唐调来读, 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也会使用其他一些吟诵调, 如《前赤壁赋》用戴逸先生的调子来读。一篇散文的吟诵, 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学生课后下功夫方可得其神。通过课堂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我发现好学生, 大概一周左右能学会一篇散文吟诵且能背诵, 这都在我意料之外。

总之, 自从大语课堂引入吟诵方法教学以来, 课堂气氛更活跃, 学生精神更集中, 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或自觉使用文言写作, 或书写繁体字, 自觉读诵经典, 还有同学组织大家每天早上晨读经典, 把诗词吟诵搬上舞台表演等。在此衷心希望大语的教学能为“往圣继绝学”尽责尽力, 如是不枉为“国子”矣!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讲述大语吟诵教学的经验:一论及把吟诵引入课堂及学生心得。二言及大语吟诵教学与经典训练的关系。三述传授古诗文吟诵相关规则, 并论及吟诵调选择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吟诵,经典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序言:2.

[2]徐健顺, 陈琴.我爱吟诵[M]. (初级)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前言:12.

[3]张本义.吟诵拾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

[4]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13-21.

[5]朱自清.经典常谈[M].中华书局, 2007, 序言:1.

[6]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15.

[7]唐文治.国文经纬贯通大义[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3.

[8]陈琴.经典即人生[M].中华书局, 2014:31.

8.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 篇八

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意义

吟诵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古诗的一把钥匙。诵读和吟咏,历来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前,私塾先生对孩子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摇头晃脑,拖腔拉调,其实就是吟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从声音上延长了诗歌的语言,徐徐吟诵,韵味无穷。因而,“吟诵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诗中的语气、语调、语势、韵律、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这些在书面语中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感因素表达出来,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了有感情、有灵气、富于感染力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材料”。[1]我国历代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都有诵读古诗的习惯。对小孩来说,“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小学生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这一年龄段背熟的古诗,常能记忆终生。小学古诗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开发记忆力。吟诵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将产生特有的效果和作用。

1、动感的吟诵教学方式,便于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体会。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便是佐证。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在教学中就必须突出“吟诵”,就必须采取吟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吟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吟诵的节奏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缓慢,这对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的感情都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即使没有真正领悟和体会个中真味,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要以“吟诵”为本;要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体会、在吟诵中想象、在吟诵中欣赏、在吟诵中培养语感、在吟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小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

2、古诗吟诵教学具音乐美,便于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

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其实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痴迷,让人陶醉,增强感染力,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小学古诗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古诗所创造的境界中陶醉、畅想。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配合适合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性的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

3、有助于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理解记忆

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小学古诗教学,采用吟诵教学,有助于教师的讲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吟诵得好,古诗教学就有了基础,小到字词的理解,大到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与此同时,也能达到储备知识、厚积薄发的目的。

4、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吟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通过吟诵,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2]通过诵读古诗,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人教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吟诵这两句诗,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观察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事物,这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上面论述了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不但有助于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良好课堂氛围都有很大作用,下面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

1、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押韵、节奏、平仄[3]。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讲授篇目40首,其中词3首,古体诗1首,近体诗36首。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讲究语气停顿,讲究平仄抑扬。因此,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必须掌握并处理好,否则,不但取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贻笑大方。

①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中国古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用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诵时,到押韵一句时,要适当增强吟诵语气。押平声韵处,声音高扬并持续拉长。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静夜思》李白)押十六唐韵,是平声韵,就要把“流”、“楼”音拉长使其圆润饱满。押仄声韵吟诵时语音激切短促,嘎然而止,留下听觉上的空白,使诗味无穷,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春晓》孟浩然)仄声韵,诗人描写的就是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从感觉写到听觉,由回忆写到眼前,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处处留下空白,留待吟者心领神会,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

②节奏。节奏,是指语言、歌咏和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指律句的节奏,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五字句是“二二一式”,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然古诗和词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等。一般说来,三字句是“二一式”,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白居易《忆江南》),四字句是“二二式”,六字句是“二二二式”。

③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竹、木、绿、月、药、一、叶、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所谓“平”,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仄声抑,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2、昆腔谱唱

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吟诵方法,昆曲的演唱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保持着一定的古诗语音语貌。昆曲的演唱的另一个特点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因而,用昆腔谱唱吟诵古诗更能很好了解诗歌,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许多教师和专家已经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4]便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融入教学的可行性,特别是《九宫大成》等昆腔乐谱,中国艺术研究院傅学漪研究员和江苏戏剧学院王正来老师已把它译成目前国内通行的简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释》、《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译》(傅学漪)、《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王正来),为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提供了重要硬件基础。但纵然有专家的指导,用昆腔谱唱进行古诗吟诵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出版了不少将古典诗词曲篇章的昆腔曲谱转化成歌唱的实际音响资料,1996年12月由台湾杨振良教授和蔡孟珍教授策划,《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台北里仁书局出版发行)、《千古遗音之重现———元曲选唱》(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录音磁带已出版,《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包括了由唐至清代著名词作和散曲11首,散套3种(共25首)。除台湾外,大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4月,由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编译《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配CD盘)、《唐宋词古乐谱百首》(配CD盘)和《元曲古乐谱百首》(配CD盘)3种,使我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腔谱唱的古代诗词曲。对我们边远地区学校尝试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教学,意义更加重大。朱佳老师探讨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小学古诗教学同样也可以把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绝大多数能在上述资料中找到,是可以尝试这种教学的。

3、借助民族乐器吟诵

我们在吟诵古诗时,如果不懂昆腔谱唱,也没有音响资料,那怎么办?借助乐器伴奏。在乐器的伴奏中来吟诵古诗,不但能更好展现古诗的音乐美,而且还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借助民族乐器。为什么是民族乐器,因为民族的更适合中国古诗。比如我们熟悉的古筝、古琴、琵琶、箜篌、二胡、木琴、葫芦丝、箫、笛、胡笳、芦笙、唢呐、鼓、角、号等。当然,不同质地的乐器要与适当的诗歌相对应进行吟诵才美。无疑,精美青铜乐器——大型的编钟更适合于《诗经》中用于仪礼的诗歌,边塞诗配合二胡、胡笳、鼓、角、号进行吟诵比较适情适景。当然,古诗中多为写景送别、抒怀言志的作品,配合古琴吟诵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操琴通乐是古代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至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卓文君借琴表爱心,嵇康临死操琴奏《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悠闲抚琴智退雄兵,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等故事。古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然而,有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教学设备,那借助竹梆、竹杠、竹筒,甚至木棒通过击打伴奏吟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音乐曲调,配乐吟诵让学生进入到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讲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三点只有第二、第三在讲方法,押韵、节奏、平仄问题是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吟诵教学中,贯穿于任何一个古诗教学中。也就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讲诗歌的押韵、节奏、平仄,昆腔谱唱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用普通话吟诵应是首选。当然,如果能恢复古音吟诵更是绝妙无比。那什么样的音才是古音才是华夏正音呢?广东省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2004年“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语言学界争论很大,对此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我想用粤语方言以及其它方言吟诵古诗应该别具风味吧。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非常提倡这一点。叶嘉莹从小在北京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到现在,她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2005年,我在北师大听先生的讲座,她吟诵古诗词京腔京韵,八十岁高龄了,但仍然感情充沛、韵味十足,极具感染力。叶嘉莹先生曾与田师善先生合作,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总之,古诗需要吟诵,吟诵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吟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文教资料.2006年10月下旬刊.

[2]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94年.

[4]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总46期。

【吟诵与吟诵教学】推荐阅读:

古诗吟诵与教学08-28

吟诵月亮诗词08-16

古诗吟诵池上09-20

上一篇:地球的第三声叹息 教学案下一篇:学会口语交际着好人生底色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