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精选9篇)
1.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一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的认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小学一级目标是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二级目标是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话剧。同时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在于学会说,而在于学习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内在的魅力,让学习者的知识、心智、情感得到综合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故事教学恰恰符合这一目标。
2.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特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简单的重复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而且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阶段,故事的形象性、情趣性、趣味性、重复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3.现行教材设计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英语教材均是围绕实用话题,强调话题的功能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完整性,人文性。在英语课堂上一节课就学习几句话或几个单词,但老师在反复的教授后,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只能造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的累的局面。究其原因,教师在教授话题内容时,往往是反复操练重点句型,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内容单调,没有趣味性,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操练中早已没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者认为
国内许多地区的研究表明,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对英语故事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常常是成功学习的动力源泉。若能让儿童从小大量的听或读故事,对题理解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的增进、学习动机的提升、想象力的养成,绝对有深远的影响。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英语,从而爱上英语。而且老师也可借助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观察、了解及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
在故事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表演故事、续编故事,不仅大量地输入了这个故事中的一些单词、句子、语法、日常的教学用语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通过灵活地运用故事内容,扩展了学习面,扩大了词汇量,句型量,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
2.国外研究者认为
近年来使用故事等文学素材开展英语教学的情形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儿童文学逐渐被视为语言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语言专家们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其文学经验的多寡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词汇的发展和文法概念的建立上。对于儿童,故事本身就有足够的、直接的吸引力。英国儿童英语教育专家Jayne Moon的研究表明,儿童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而看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包含丰富意义的情景,能使孩子随情境养成阅读意识并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同时在情境中习得与运用语言。学生对于喜爱的、感兴趣的故事,就会主动去读,会对所读内容积极思考,努力想读懂故事、理解故事。
通过故事教学,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语言知识,从故事中获得语言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促进语言交流的欲望,打破学习语言的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建立对多元文化的初步理解,进行情感的交流。在最终故事运用的过程中,讲述者和听者都能有所得。
三、理论基础与依据
1.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是产生学习行为内部动机的强大动力。故事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认知形式。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能把学生吸引入学习的情景。而且故事教学非常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通过故事的形式开展英语教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符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论
教学是一种生命生成的过程,而故事教学法能有力地促进这种生成,使儿童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新的生命价值与生成新的生命内涵,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符合语言的整体教学理论
语言的学习不能是孤立的词或句,而应该是完整的语篇。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语篇,学生在一个“自然、真实、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完整的语言”,将能交际和意义理解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然后从语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由此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4.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论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故事教学”正是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题的概念界定
故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是通常老师们说的对英语故事的教学,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所谓英语故事教学法,则是教师把英语课文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选择,以理解为前提,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听英语,在讲故事的时候学说英语,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故事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许多单词的重复都表现得非常自然,而且令人印象深刻,语言方面的困难可以随之而迎刃而解。故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输入,学生以叙述的方式表达故事的内容,又能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而故事的情节的虚构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故事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表现手法夸张,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故事的表演更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而倍受欢迎。
把小学英语教学与故事相结合,能创设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生动直观的语言情景,能把枯燥的语言知识变成简单有趣的英语故事,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故事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性、教育性及其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利用故事教学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有效的运用故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故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好的途径,而枯燥的阅读材料往往成为学生阅读的绊脚石,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而通过故事这种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给学生提供适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训练小学生创造英语故事的能力
阅读故事是知识的输入,而创造故事就是知识的输出。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编写故事或者是续篇故事,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语言的运用目的。
3.培养小学生表演英语故事的能力。
表演故事的过程也是对故事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学生故事表演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写的难度是这四者中最高的,写的能力是最综合的,也是最能提高学生能力的。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编故事、表演故事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这一方法收集国内外有关故事教学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收集优秀的教学案例,为故事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故事教学的反响,了解学生的爱好,能让故事教学的开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该课题的研究更客观、更准确、也更有价值!
3.行动研究法
在故事教学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
针对性的研究。
4.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各种对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教学案例,并阶段性地做好相关教学评价与反馈工作。
5.经验反思法
课题研究的每一步都做好记录,并对我们的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改进我们的研究方法,不断的总结经验,让我们课题研究与我们的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修正,让我们的研究最大化的服务与教学,让课题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6.比较法
比较英语故事教学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有何变化并适时调整做法。可具体分为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三阶段,进行纵向比较;针对各对比班,进行横向比较。
八、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1.确定好实验班和对比班
2.进行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3.召开研讨会,设计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计划,组建课题组;课题组分工,进行开题论证,提出改进意见。
(二)实施阶段
1.开展课题实践研究,让故事教学走进课堂。2.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分析及展示活动。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评价等资料。
4.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成效分析,进行阶段性回顾总结。
(三)总结阶段
1.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编印“小学生英语故事创编集”。
2.评价学生对英语故事教学的理解掌握程度,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3.进行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可行性分析
1.区名师工作室把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本课题组中的多名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并在工作室活动中进行了故事教学的课堂展示,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
2.本课题组的课题去年成功立项区级课题,并进行实际的研究,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教师们进行了理论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3.本课题组的成员都是年轻的教师,对课堂的改革充满了激情和干劲,更期待通过课堂的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4.本校的学生英语学生的热情高,英语基础都非常的好,本校的学生多次参加学校、区、市级的英语能力比赛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学生们都渴望着能在英语学习上能有质的飞跃。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5.本课题组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注,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研究环境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让本课题的研究没有了后顾之忧。
十、课题的成果形式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和典型课例教学设计集 3.优秀成果展示课例 4.小学生英语故事创编集 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参考文献
(1)赵峰艺.浅论在小学进行英语“故事”教学[EB/OL].2009-1-4.(2)李静纯.学会正确分析与创造性使用新教材[N].中国教育报,2008-09-05(5).(3)张宁 “小学英语新课改点滴谈”,《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第19期
(4)王电建,赖红玲 “小学英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晁霞.“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策略初探”,《 中小学英语教育》2006年第6期
(6)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7)《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
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
课题组 2011年12月23日
2.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二
1.出示:“彼得的账单”。
一读账单:妈妈翻开彼得的账单, 读了起来—— (生读)
读着读着, 她想起了——那年夏天, 彼得骑在她的肩膀上, 边呼喊边看动物的情景, 虽然她已累得满头大汗, 可是彼得很高兴。
此时, 妈妈看着这份账单, 她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生交流)
二读账单:妈妈看着这份账单, 慢慢地读了起来—— (生读)
读着读着, 她想起了——那次, 彼得在玩耍时, 不小心弄倒了暖瓶, 她一下子拉开了彼得, 滚烫的水就烫在了自己的手臂上。
此时, 她的内心又是什么滋味? (生交流)
三读账单:妈妈看着这份账单, 纸上的每个字都重重地砸在她的心上—— (齐读)
读着读着, 她想起了——彼得一岁的时候, 有一次夜里发高烧, 她背起彼得就往医院跑, 那天还下着大雨。
此时, 面对这份账单, 她的内心又会是什么滋味? (生再交流)
2援出示:妈妈收下了这份账单, 什么话也没有说。
是的, 看着彼得的账单, 妈妈伤心、难过、悲伤……却依然收下了这份账单, 什么话也没有说。
小彼得的商人梦终于实现了, 用文中的一个词是——“如愿以偿”。他人生的第一笔交易就这样和妈妈顺利达成了。此时, 他拿着妈妈给的60芬尼, 心里—— (生:高兴、激动……) , 因为他可以拿着这60芬尼—— (学生交流) 。但同时他也收到了妈妈写给他的一份账单。
3援出示:“妈妈的账单”。
一读账单:小彼得展开妈妈的账单, 读了起来—— (生读)
读着读着, 小彼得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读账单:小彼得看着妈妈的账单, 静静地读了起来—— (生读)
读着读着, 小彼得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好多事情。他想起了什么?
三读账单:小彼得再一次看着妈妈的账单, 他斜倚在墙上, 每个字都重重地落在他幼小的心上—— (齐读)
十年来的点点滴滴都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他想起了……
4援对比两份账单,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孩子们, 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 就要20芬尼, 而妈妈给了他十年的幸福生活, 却写着——0芬尼。
小彼得把挂号信送往邮局, 就要10芬尼, 而妈妈为他做了十年的饭, 却写着——0芬尼。
小彼得在花园帮大人干活就要20芬尼, 而妈妈为他十年中生病时的护理依然写着——0芬尼。
他只做了这几件事就向妈妈索取60芬尼, 而十年了, 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 索要的报酬却是——0芬尼。
一个数字“0”的背后是什么?这就是母爱!原来, 妈妈的账单里饱含着对彼得深深的爱。
【课后反思】
之前提起“诗意语文”, 总觉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 觉得自己既没有深厚的底蕴, 也没有大师级的教学艺术, 诗意从何而来?但在磨这节课的过程中, 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诗意语文中的实践策略带来的惊喜。
在《妈妈的账单》这节课上, “造境”这种教学策略为重、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读完彼得的账单之后, 进行了三次造境, 引导学生三读账单, 三次体会妈妈看到账单后的所想所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 将妈妈的内心感受放大, 学生感受到了妈妈的难过、悲伤、纠结。虽然这几个词语在造境中反复出现, 但我能感觉到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理解得深刻。
第二处造境用在了细读妈妈的账单中。这一环节, 通过语言引领, 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读, 读着读着, 他们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于是, 妈妈想起的事彼得想起来了, 妈妈没想起的事, 彼得也想起来了。十年的生活就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彼得和学生的眼前浮现。在读中, 学生发现, 原来妈妈为彼得做了那么多的事, 给了彼得那么多的爱。这时, 我又将两份账单逐条进行对比, 放大妈妈账单上的“0芬尼”。在一次次地对比中, 学生明白了这“0芬尼”的背后是妈妈对彼得深深的爱, 这份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不计回报的, 更是无价的。至此, 学生对“妈妈的账单”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3.小学语文的诗意教学体会 篇三
关键词:教学氛围;语言艺术;感悟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和诗歌,富有诗意和美感。这也是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而确定的。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比如,低年级的字词学习。语文是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阅读和理解,都需要语文素养做基础。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教学氛围呢?
一、教师要具备诗意的情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所以,教师要先把自己的心情营造好,然后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具有诗意的心态,可以给学生带来诗意的学习生活。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根本是教师有一颗诗心,有了诗心才可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并能够将这种美恰当地引用到生活中,在教学时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时刻都沐浴在美好的情感中、美好的语言中。一棵草、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美,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教师美好的语言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磁石,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感悟诗意
利用语言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教师采用多媒体,将一些优美的图片作为一些课文的辅助教学内容,让学生边欣赏影音资
料,边听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将学生引领到文字创造的美中,教师语言创造的美中。尤其是针对诗歌散文的课文教学,最适合诗情画意的氛围。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的诗歌,教师在进行这节课教学时,要用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悟到诗意的教学内容。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的植物,他们和人类为主的动物一起构成了神奇的自然。你们都知道哪些植物繁殖后代的方法?早春中最先报告春天信息的蒲公英是怎样繁制后代的?还有那在风中摇着风铃的豆荚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然后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开始新课的教学。
诗意的学习是情操和情调的体现,诗意的教学是教师诗心的体现。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是诗意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热爱生活的品质。
4.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四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1、基于改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低效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由于多种原因,我们身边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是不争的事实。这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从哪里来?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经称为遏制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由于生源少、基础差、底子薄,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更是突出,教师感到推不动,学生感到赶不上,表现为: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进度缓慢,过程乏味。学生机械被动地识记,创新意识差和参与实践、亲自动手、口头表达等诸多能力低。优等生是凤毛麟角,与城市一般学生相差甚远;后进生人数多,基础差,少数甚至几近弱智、低能,连简单的运算、常见的拼音、一般字的书写都不会,叫家长心烦,叫老师头痛。
2、基于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云水中心校拥有一批骨干教师,有些教师参加过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教育教研有底蕴。随着新课程和新教育实验的推行,如何使更广大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3、基于推动学校大发展的需要
我中心校即将处于邵阳市新城开发建设的热区,面临市行政中心搬迁和邵阳大道沿线开发的大好机会,在三到五年内将迎来充足的生源,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实力,以更好的形象、更高的质量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1、国外研究情况
虽然从夸美纽斯开始,赫尔巴特学派、杜威等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但是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真正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如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倡导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提倡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提倡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赫斯特(Hisrst)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研究情况:
在国内,学术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大规模研究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对有效教学的涵义与价值、有效教学的要素、有效的教师行为、有效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
崔允漷教授在其《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一观点比较广泛地被引用;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刘良华教授在其著作《有效教学论》中,从有效教学的过程提出三方面的策略: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激励。辽宁师大学者吕宪军等提出课堂有效教学的几项基本策略:重过程的教学策略、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创设练习情境的教学策略、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省比较有影响的是湖南师大姚利民教授承担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教师投身教学和有效教学研究》,编著《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在对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述评的基础上,论述有效教学的理论,阐述有效教学的发展,分析中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有效教学的策略。
这些经验为当前我国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刺激了一大批著名的有效教学改革流派和模式的产生,形成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高潮。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测评”教学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山东泰安市省庄二中的课堂——“精彩主讲”等,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追求: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纵向流程、横向要素和课程内容逻辑结构的有机结合;力图使学习规律变成课堂上可操作的程序,寻找到符合自己学派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重视目标导向与及时反馈矫正;强化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等。
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也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更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现有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实践模式,更是没有适合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有效探索与经验总结。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农村小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从而促进农村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5、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价值:
1、关注后进生发展,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突出优生帮带互动功效,突破性解决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学校生源差、底子薄、质量低的现状。
2、探索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新途径,关注学生发展,挖掘学生潜能,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个性,提升课堂内在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推动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强化质量意识和以生为本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课题界定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做不到,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
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立足农村小学实际,抓住“有效课堂教学”主题,突出“以学定教”指导思想,围绕“促进学生和谐互动性的发展”最终目标,改进与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完善预设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六自六互”教学法(六个步骤:自测互阅-自习互研-自探互解-自呈互评-自理互促-自检互批),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动生成知识与能力的技能,促进学生多样性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有效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与理论搜索,寻求“六自六互”教学法的理论支撑,借鉴有效课堂教学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完善“六自六互”教学法。
2、小学生课堂教学效能的现状研究,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对比法等,从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层面进行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夯实“六自六互”教学法的现实基础。
3、“六自六互”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与探索。包括实施步骤、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研究,重点突出“小组探究”与“帮带”两个环节,对实践中的操作形式、方法、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教师调控等诸多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4、结合实际编写《导学宝典》(暂定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检测与自我学习。
四、研究策略、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策略:
1、倡导“轻松自学,携手同进”的理念,从“自学”和“互学”两个维度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相互帮带的共振效益。
2、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六自六互”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3、将小组探究学习和开放式课堂延伸到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对拓展农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无疑是一大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关注后进生这一块,突出帮带效能,推动整体进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情报资料,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1、文献分析法。学习理论,收集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找到新的发展点。
2、调查研究法。结合我中心校实际、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为研究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研究法。从小学各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4、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实践——探索——检验——完善——再实践,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5、抽样调查法: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综合采用“质”和“量”的办法,形成研究报告。
(三)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遵循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1.2—2011.7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
2、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基础性调查,了解研究的可行性,确立研究方向;
3、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分析研究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4、咨询专家导师,集体研究论证,完善理论框架,制订课题研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11.8—2011.91、2、3、进行“六自六互”教学法具体操作形式、方法、激励机制、信息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1.9——2013.121、在高年级进行“六自六互”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2、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访问,调查实践后的效能3、4、探索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阶段(2014.1——2014.61、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论文汇编》。
3、全面推广。
六、预期研究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导学宝典》、优秀论文集、典型教学案例集、制作课堂教学片段录像等。
七、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指导。本课题成立了领导小组,中心校教学副校长姚亮明同志亲自主持,各学校教导主任全部参加,并有全乡60多名教师中挑选的5名优秀教师参加。中心校校长彭建国同志也亲自参与指导,并从加强教师专业化和提升学校实力的高度给予了高度重视,承诺每年的研究经费不少于10000元。同时,课题组特聘请市教育局教科所课题负责人赵健军主任进行追踪指导,此前他多次亲临学校进行课题讲座与现场指导。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对课题给予了特别关照,时刻关心课题的成长。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重视课题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定较完备的常规管理制度,对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起积极的作用,使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
(三)收集资料,文献建设。进行扎实的文献资料的建设,使研究的展开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四)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分别派出班主任及课题组老师到外地考察、参观、听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五)学校保证必要的经费到位。学校通过教育局、中心校下拨及学校自筹等多种方式,保证课题开展必要的经费:人员的培训、资料的印制、活动的开展等,为课题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
云水中心校《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5.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五
一、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班额过大,师资力量匮乏,导致一个英语专职教师要教五、六个班级,教师无法顾及这么多的学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以后,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出现了大批的“后进生”。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后进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随着英语学习年龄不断提前,英语后进生问题也日益突出,误入了“学地早,厌烦的早,放弃地早”的怪圈,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能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英语学困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下,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2.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后进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改善,素质有了全面提高,英语成绩将有明显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重新建构师生关系,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 理论构建
(一)课题的鉴定
英语学习后进生是指智能正常,但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英语学习有障碍,达不到教 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业不良者。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对学习英语有畏难情绪,感到学英语不比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由于成绩不理想,继而失去自信心,放弃英语学习,使班内产生两级分化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重新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生命性理念 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人的本能,发展是终生的过程,发展具有层次性,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 “后进生”部分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后进生”的初步界定后进生主要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在班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类似于过去所称的“差生”,但又要与“差生”区别开来,在老师的心目中,应当只有暂时落后的“后进生”,而没有无法教育转变的“差生”。
2.后进生的成因与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的成因主要指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造成在班级里处于落后状态的种种原因。后进生的转化主要指老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加以引导教育,使之在各方面得以发展,并成为一名学习没有困难的学生。
三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后进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 2 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随着英语学习年龄不断提前,英语后进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力争达到以下的目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重新建构 了师生关系,提高了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2.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英语后进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下,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 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3.促进我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后进生的行为习惯可以良好地改善,师生素质可以有全面提 高,学生英语成绩将有明显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我校英语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前提(1)更新观念,正确、客观看待不同层次的英语后进生。(2)多渠道、多形式的与英语后进生加强情感交流。
2.树立信心、健康动机是促进小学英语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起点
(1)帮助小学英语后进生客观公正地看到自己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阶段目标)
(2)家校联合,提供宽松的、有利于小学英语后进生内因促动的教育环境。3.实施成功教育是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关键
(1)给小学英语后进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信心。
(2)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合作教学,加强学法指导。
4.建立科学有效的发展性多元评价机制是促进后进生有效发展的手段(1)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方法(2)改变对教师评价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学习现有教育后进生的经验和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 3 论文章。熟练掌握各种后进生的教育方法。
2.个案研究法。
(1)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课、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3.调查研究法 调查分析后进生的成因和类型,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对后进生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标准对后进生进行分类。
4.行动研究法 我将在教育学困生的行动中不断反思和研究,写作教学案例;并及时总结,归纳教育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四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申报阶段(2014 年 3月—2014 年4 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课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4 年 5 月—2014年7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3.实施阶段(2014 年 9 月—2009 年 10 月)确定班级英语后进生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成因进行归类;运用科学方法对后进生进行引导教育; 将阶段性教育实践个案发布在博客上,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转化后进生案例,归纳教育后进生的有效方法
4.总结阶段(2014 年 11 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迎接验收。
同弓小学品德学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为了能充分发挥品社课程在学校学科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近几年,我校在县教研员的引领下,在教研形式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人员保障
要提升品社教学质量关键要有一支能积极参与品社研讨,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为此结合日常的听课,在征询校领导的意见后,学校成立了一支稳定的品社研讨小组,基本上各年级我们确立了一位年级组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我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品社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实践课研究,通过听课、评课、反思,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县、片品社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品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制度建设
为了能打造一支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品社教研队伍,我们把教研工作的重心聚集在以理论推进实践上。
1、创造学习机会
(1)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我们定期学习教育刊物上的有关课改文章,如学习《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了解各年段相关课文在《纲要》中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落实;积极研究《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仔细揣摸教材与学生间的切入点,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推荐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改著作和杂志,如《小学德育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理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衢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等,为新课程改革构建“航标灯”。通过学习,教师明确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即“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功能的研究者、开发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2)走出去参加培训研讨,通过送参加区、片培训活动,使品社教师成为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教学创新的骨干力量。
2、开展“三个一”活动,强化自学研讨 教研组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对教学有帮助的好书;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案例;展示一节课;这种“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操作性与学术性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提高结合”的互动式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能从更高的要求和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和研究问题,形成新的思维方法,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课改之中,逐步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能力。
二、以课题为抓手,依托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社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结合品社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以校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题为抓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每月教研组根据研究专题安排不同年级的实验教师进行实践研究,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以此提升教师研读教材、从学生成长特点入手设计教学的能力,同时引导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行动去服务社会。
(一)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验与经历相联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蕴涵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1.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沟通
教学要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仔细地去思考,认真去了解: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如在教学《可爱的家》这一单元洪老师精心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一一亲子游戏、采访爸爸妈妈、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父母。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 , 而是遵循着学生内在的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缺乏了解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不易 , 直至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爱父母、爱家庭,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历经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这种与学生经验相沟通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社会生活广阔而又丰富,是学生进行广泛深入学习的一个场所。将课堂教学与广阔的社 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在认识上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如在设计《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仅将课堂搬到了校园、公园,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丽,同时将采集回来的蝴蝶指导学生制成美丽的作品,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热爱自然的情感。
3、捕捉社会中的热点作为教育资源
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校园生活。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点,将其转化为教育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去辨析、去感悟„„当新闻中报道“大学生用硫酸泼大狗熊”的事件之后,我们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报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当学校大鱼缸里养的鱼一下子不幸死去时,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小鱼快回家吧”的讨论;当学生了解到,为了我们国家2008年的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的世博会,许多人都要积极要求成为志愿者时,都表示要学习志愿者精神,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现在做小小志愿者,到时候能够真正为奥运会和世博会出力。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一种对生活、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当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合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就有可能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也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
(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对品社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执教新教材品社教学的老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新教材中的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没有了现成的故事,没有一个个现成的辨析题,没有可以信手拈来的内容。要把品社课教好,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课前作好准备的,得提早通知,否则上课时自己无话可讲,学生也成了‘呆头鹅’。”此外我们强调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交流,把自己当作是带着学生走向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授者,去倾听来自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去关注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去尊重学生的智慧,把孩子当成能够独立成长的生命个体。听课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评判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信赖、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这样民主、平等的自我反省式的教学研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出台了一堂好的品社课的标准,帮助教师在心目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中,我们能够听到学生向老师提问,反驳教师的见解„„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研究„„教师真正成了与学生平等的“听者”、“学者”、“思者”。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应运而生。
(三)加强课例研讨,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
如果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就是“课例研讨”。我们发现,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所以,就教师而言,“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意味着要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这时候,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学科内的其他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课例研讨,就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这正是“教学即研究”的本意。这学期朱老师执教的《我会这样吃》也正是借助了各年级老师的共同参与,通过一次次的研讨获取了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逐步体会了新课程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体现、完善新理念。从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到设计方案,再到执行方案,研讨课例,都是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其实是贯穿始终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的过程,不光要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协作,更应该有着教师个人的思考。只有当教师增强了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的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发展自己专业能力。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总是鼓励教师个人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即“自我反思”。这种“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教师群体而言,是一种交流和分享。恰恰是教师这种反思的故事,给我们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不少精彩的案例,也为教师自觉、持续地推行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今,课堂上出了问题,教师并不是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不听话,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自己应担负什么职责,应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教师要把实践、探索、反思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
三、教研组工作成效:创设了民主和谐,合作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自由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在鼓励教师自觉进行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之间的磋商、协调、交流和合作。我们倡导的教研文化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如在集体 备课时,由执教老师作中心发言,说教材、说学法、说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组的老师出谋划策,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下,老师形成了一种同伴互助和合作的关系,教师之间这种积极的关系不但有效地保障了教师群体的通力合作和发展,还促进了学校建立起一种开放合作,民主发展的校园教研文化。
通过一系列的校本培训,我校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了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从教材的复制者成为了教材的创造者,能够灵活多样的设计教学活动和组织教学形式;其次能灵活地运用教材,能根据教材,丰富、发展、延伸活动;能联系学生实际,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中没有的活动。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充实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教学效果更扎实,从而切实地提高了我校的品社教学质量。
四、问题与对策
教研组的活动研究发挥了实验班教师的作用,但只局限于一到四年级的实验班的老师,我们将扩大教研组队伍,使面上教师参与活动与研究。并将实验教师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向其他教师辐射。
6.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然而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前年,曾有某市教育局对全市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
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四、研究对象
摩尼镇中心校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
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今天我来当妈妈”、“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1——3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4——6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举行主题班队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学赖宁”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对祖国的感恩。
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5、对自然界的感恩。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给予的生命。感恩自然,报答自然母亲的哺育
之恩,报答自然母亲孜孜不倦的辛勤,报答自然母亲的忘我奉献。感恩自然,于感恩中升华思想的高度,于感恩中尽情忘我的付出。于感恩中将心灵的家园美化。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分头建立、逐步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辅助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等
七、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
2、研究步骤: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文献资料。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学校感恩博客的建立与完善。
3、课题中期总结。
4、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5、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等。
九、研究组成员分工
感恩教育活动调查表
7.小学语文课堂的诗意美 篇七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 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 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 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 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
一、文本是构建诗意课堂的基石
语文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既有生活中的朴实无华, 又有艺术创作的精美绝伦。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是富有诗意的文本,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 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藏戏》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 是一首精巧的诗, 课文中精美的插图, 无不透露出藏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 美得无与伦比, 美得激荡人心。
但是, 现在大部分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变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粘贴的技术, 课文中哪一句重要, 哪一句会考到, 哪一段会填空, 老师们一目了然, 语文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练习。那些优美的语言成了条条杠杠, 唯美的意境被一句句注解所代替, 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意蕴消失殆尽, 学生独特的体验成为奢侈的梦想。
二、老师是构建诗意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 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 在不同的美中使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得以熏陶,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搭石》是人民作家刘章笔下一篇充满诗请画意的散文。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 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那潺潺的溪流;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 便想起了乡亲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和彼此的礼让;看到人们不肯弯腰拾起马路中间的石头、树杈, 便想起了乡亲们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教师在文中找到教学的落脚点, 就可以让孩子们沿着这个点走进文本中。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 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 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 和谐共振, 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
所以, 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 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 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学生是构建诗意课堂的主体
雪莱说“诗也是孩子”, 我想说“孩子就是诗”, 而且是一首首天真烂漫、独一无二的诗, 这正是语文的追求。我们要构建诗情画意的课堂, 帮助孩子练就一颗慧心, 打造一双慧眼, 就必须“身先士卒”, 作出示范, 给孩子感性的认识。
我们所追寻的诗意语文, 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 在“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绿得像一块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中, 为什么用了一个“滑”字?学生通过讨论, 明白了用这个“滑”字, 更能体现昆明湖的静、美, 让人回味无穷。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尊严, 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四、课堂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
课堂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 学生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 明天重复着今天, 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然而, 教学原本是多姿多彩的, 学生对教学的厌倦不是因为教学本身的无味, 而是教师不懂得如何诗意地教学。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时, 当教到“丰富多腔”时, 我让学生体验猫各种情况下的叫声, 如高兴时、悲伤时、生气时, 学生们激情四射, 投入文本学习中, 整堂课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对《猫》这篇课文的掌握程度超乎意料。
所以, 只有运用教学技巧, 诗意地教学, 才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让我们的教学诗意盎然。当语文充满了诗意,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油然产生, 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而愿学、爱学、乐学。由此可见, 教学中充满诗意是何等的重要。课堂即生活, 生活是课堂。师生在诗意的课堂中不断创新、进步, 在课堂生活中学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课堂, 让每一个课堂都充满生活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
摘要:诗意课堂的构建, 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 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 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 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 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只有运用教学技巧, 诗意地教学, 才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让我们的课堂诗意盎然。
8.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教育;阅读教学;提升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面临着急切的改革,因为传统教学对阅读教学的影响颇深,导致阅读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小学阅读教学难以得到提升。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课堂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较为落后,不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内容陈旧,千篇一律,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未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导致课堂教学的设计仅仅只是为了教学本身,而没有将学生本身的因素考虑进来。导致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课堂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2.缺少足够的图书设施,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由于传统教学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教授学生一些阅读的答题技巧,却忽视了对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环境里,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创造条件,为学生打造阅读诗意课堂
要提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解决阅读教学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条件。因为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光靠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因此,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非常重要,这是为学生打造阅读诗意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再者,笔者認为,教师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因为阅读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之外,还应着重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徐缨.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2):28-30.
9.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九
学习要求:①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 “吟”诗切入 首尾解读
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 ,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 听你故事 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揭示真理(3)
保存信息(4) 科学之美
描绘进化(5) 文学之美
复现自然(6)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2001年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七、解铃而全班统收诗作。
附诗作起兴材料:
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召开,与会专家称
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
【本报讯】(记者 徐升 实习生 刘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届古脊椎动物年会在仙湖植物园召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叶捷研究员称“古脊椎动物学会借这次会议沾点年轻特区的灵气和朝气”。市城管办主任吴子俊说“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动物年会积淀文化底蕴”。
昨晚6时,副市长卓钦锐在市迎宾馆会见中科院杨遵仪院士、刘东生院士等参加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年会的部分代表。
昨天,与会的100多名中外学者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仙湖植物园,欣赏过湖光山色一处处或开阔、或深邃的景观,窥视到一株株稀世奇花异草,领略了在地下岩层中沉睡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错!”、“了不起!”、“OK”啧啧赞叹声不绝于耳。
来自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教授Nat Rut ter 夫妇来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于亿万年前的树木硅化石列列耸立,激动地称其为“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象征,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说“深圳对古生物保护如此重视,是新的城市的象征,新的城市的风貌,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构筑文化的骨架”。刘院士发自肺腑地说,一块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块石头,放在博物馆里就是无价之宝,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学意义,几百年后还可以供人研究。
来自海峡彼岸的胡忠恒博士感慨万千地说,祖国大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近十年来,热河植物群研究做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
(选自《深圳商报》2001年11月6日)
附二: 化石森林吟(本老师试作,不吝献丑)
沉睡了多少年 熬不住历史的寂寞
终于现身于今朝 还是中华雄起的感召
珍藏了多少秘密 抵不过南国开放的诱惑
终于作出无声的宣告 还是深圳文化的熏陶
你把生命的真理揭示 同长城、兵马俑并为奇迹
你把自然的密码藏牢 华夏古国又一新瑰宝
你把进化的信息刻画 古生物研究多了新证据
你把生态的形象传报 张扬深圳文化的新风貌
深圳荔香中学 萧明光
2002.02.28.
附三:本人小传
萧明光,湘人,汉子一条。属马,今为本命年,虽几近知天命,实则迷糊。八二年从教,以为立命糊口养家的全部来源。前十年局于衡阳八中,十九是高中教学,后十年蜗居深圳荔香中学,十九为初中语文教学。好读,杂收胜过钻研教材,好鼓舌,天上地下,少言人非,亦好摇笔,旁逸小品多过本业论文。有从业求精之念,乏孜孜专一之恒,有广识天下教友之愿,但又疏懒随缘。人生诸多遗憾和教训,仍有所为和不为。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语文:留住教育的诗意_人教版新课标10-08
诗歌诗意生活07-06
诗词诗意说说08-01
诗歌诗意08-19
诗意的呼唤08-22
人生诗意09-03
诗意句子 唯美10-11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践的研究10-15
《夜雨诗意》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