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安全目标(共7篇)
1.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篇一
尽可能提供最好的疾病管理和患者医疗效果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医疗服务的结果取决于许多专家、专业人员团队协作的结果, 临床工程师是医疗运营服务团队的成员之一, 他们尤其擅长优化上述技术工具的集成性能、控制风险和效益实现。为了衡量实现此目标的发展进程, 临床工程师在工作中应善于利用质量、安全及有效性评估方面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 。因为技术工具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临床工程师必须为其机构提供技术工具优化策略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以确保这些技术工具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发挥稳定、安全和高效的作用。图1描述了技术工具生命周期以及临床工程师在技术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作用。
如果技术工具的性能有问题, 则会对医疗服务的结果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院内临床工程师必须提供确保技术工具安全、有效、稳定的专业技术支持。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以及医院内大量新技术的应用, 临床工程应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引人瞩目。这就要求医疗技术生产厂商、服务商、院内临床工程师和使用者进行有效的合作, 共同打造一个能够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安全有效部署的良好环境。这种团结协作将有利于保证质量、安全和及时的患者医疗。
安全有效环境创建的前提是生产厂商能够充分践行并遵守相关管理机构的要求, 履行降低与产品使用相关风险并进行风险信息沟通的职责和义务, 同时生产厂商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中对于医院和临床使用技术工具的整体服务支持也至关重要。
院内临床工程师的职责就是发挥其关键作用, 确保技术工具在临床持续可用、安全和有效。通过实施技术管理方案, 可以成功实现技术的预期功能。但是,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框架来促进目标的实现, 这个框架描述正确的要素、正确的做法以及谁来实施等方面。技术管理框架的功能应包括技术的试运行、培训、操作、维护、升级和置换等几个方面。院内临床工程师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有相应资质并且有合适的资源来实施技术管理。因此, 行业与学会共同协作启动了本白皮书所描述的框架, 实践证明, 这一框架在欧美获得了成功。通过与中国临床工程咨询委员会 (CCAC) 合作, 也为信息的诚信交流和需求及建议方案的沟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提供的建议有利于提高技术工具的性能, 有利于患者的医疗服务。
众所周知, 如果技术管理方案没有关于其质量、安全和可靠性的持续发展策略的考虑, 则几乎无法实现技术工具和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成功管理, 无法支持其可用性和有效性, 也无法支持患者医疗服务的有效交付。预计未来几年, 我们会增加更多诸如与CCAC的合作, 并且在合作技术管理如何支持患者医疗服务方面会有更广泛、更深入的进展。
质量指标
医疗服务的结果和相关技术工具的合理部署及其应用密切相关, 如生物医学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应用, 技术管理方案应能实现相关技术工具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能够与用户技能相匹配且性能得到有效管理。项目性能评估可以分为几大类, 如人力资源、金融以及制度文化。但是, 我们在本白皮书中主要关注生物医学及影像设备的质量及安全性能, 因为它们与患者医疗结果密切相关。技术管理方案的持续改进需要相关人员的行为调整, 如关键绩效指标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 以及对新框架的采纳。欧美实践经验表明, 本文描述的新框架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成功。
在技术生命周期管理的大多数方面, 质量指标的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能促进技术管理的结果从标准或平均水平提高至更具特色或更加卓越的水平。相关质量协会 (HTTP://www.asq.org) 倡议大家以通用质量为标准, 即“一个基本的或特殊的特征、性质或属性, 属于或区别于与适合性、优劣程度或优势相关的某一项”。Joseph M.Juran和E.Edwards Deming等其他学者则更注重了解质量体系及质量评估以及对结果产生影响的评估, “竭尽全力或恪尽职守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知道要做什么而后全力以赴”和“质量就是恰如其用”, 更具体地说, 因为它与医疗服务和患者治疗效果有关。因此美国医学研究所 (IOM) 描述了医疗体系的质量指标。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非盈利性组织, 美国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863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位时期, 在政府以外的渠道工作, 为决策者和民众提供公平而权威的建议,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公共卫生机构。大约150年后, 美国国家科学院扩大规模, 包括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和医学研究院, 统称“国家科学院”。 (http://www.iom.edu/About-IOM.aspx) 医学研究院确定了医疗服务质量指标, 即“对个人和群体医疗服务的质量评估和衡量能提高预期医疗效果的可能性, 且与目前专业知识相一致”。
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提供产品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不断努力并持续改进。为了维护实际质量及可持续发展, 服务方案必须以明确定义的指标以及与患者治疗效果相关的当前数据为基础。为了确定服务医疗设备的质量和有效性, 临床工程师可以使用一些基准衡量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预防性维护完成率、设备故障平均时间间隔、计算机维护数据库内在用资产规模及其他更多指标。但是, 那些影响患者医疗的指标才是需要评估、关注和改进的关键指标, 因为它们是区分普通服务和卓越服务的关键所在。如果未明确定义指标, 则数据采集和对比没有任何意义。
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是对于技术管理方案能成功实现的至关重要参数的量化。我们必须从此类参数的定义和鉴别开始, 进而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并采取行动计划来实现改进, 最后监督行动计划的实施结果, 参见图2。在计算机辅助分析后, 方案效果的质量量化逐渐清晰, 使管理者能够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行动方案或矫正措施。有了绩效数据, 方案管理者就能实现在决定改进方案步骤的同时监控成果, 从而确定这些方案步骤是否会引起已评估KPI的预期变化, 并逐渐使已评估指标从低于普通性能提升至普通水平甚至进一步提高到最佳水平 (图3) 。
部分质量KPI包括以下几个指标的评估:
(1) 资产正常运行时间趋势 (根据生命支持类设备和任务重要性设备的分类方法)
(2) 客户满意度调查
(3) 服务合同 (Service-Level Agreement, SLA) 经临床工程师评估的占比
(4) 临床数据质量 (图像、波形等)
(5) 因技术问题重新安排患者检查或手术的量
(6) 服务平均响应时间
(7) 每位技术人员服务的平均资产数量
大部分医疗技术 (医疗设备) 都会持续消耗零配件 (如静脉注射、过滤器、心电图电极片、显影剂、实验室用化学试剂、X射线管、冷却剂及其他消耗品) , 这些都会转化为购置和维护成本, 甚至超过设备的初始采购价格。有时医院仅需支付消耗品价格便可获得医疗技术 (如部分实验室用分析设备) 。这些消耗品成本以及技术服务成本、保证员工安全维护使用的培训成本、特殊实验设备的购买成本、软件许可及升级的成本、重新安置成本等等, 如果全都加起来, 其总额或远远高于设备的初始采购成本, 参见图4。高质量的院内临床工程部门的技术服务方案应能有效地计划和管理这些与设备生命周期内成本相关的项目。
安全性指标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五世纪提出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即医学“以不伤害为首要原则”, 该誓言是所有医师对寻求治疗的患者的郑重承诺, 也是希波克拉底所著的医疗护理基本准则中的重要精神。由于医疗设备是患者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安全医疗, 在患者治疗期间使用的所有医疗设备都应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作为卫生技术管理 (Health Technology Management, HTM) 方案, 临床工程设备管理应重点强调如何实现相关技术设备的安全、有效和稳定运行。技术管理方案所管理的设备众多, 它们在复杂性、功能性及用途方面各不相同。部分设备可以视为一般用途的生物医学设备, 其他设备可以视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机器, 而还有些设备则可以看作集成系统。而从用途上来分, 则分为治疗设备、诊断设备和康复设备等等。显然, 作为生命支持和性命攸关的集成系统应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获得HTM的服务优先顺序。
技术生命周期是一条重要的时间线, 对于临床工程专业人员来说, 其开始于进行临床研究和获得监管部门的市场准入, 继之以功能性和安全性评估、供应商选择及谈判、安装和试运行, 再继之以在职培训、计划性维护维修以及非计划性维修响应、系统集成和互操作性、升级和功能增强等变更管理以及与其他系统的互连等, 见图5。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 临床工程师应对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 并确保患者安全目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HTM即卫生技术管理可以由医院内部 (院内临床工程部门) 、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独立 (第三方) 服务机构 (ISO) 或其不同的组合进行实施。旨在维护高水平的质量、安全及成本效益的管理策略必须考虑到多种服务选择, 监控成果并采取相应的优化组合。例如, 美国现行的院内临床工程部门或能服务医院95%的医疗设备资产, 剩余的5%由OEM提供服务 (受院内临床工程部门管理) 。或者同样是在美国的例子, 院内临床工程部门或服务其仅40%的资产, 并管理OEM和ISO组合提供的60%资产的合同服务。在特殊条件下, 比如当医院位于偏远的地区时, 或者院内临床工程部门具有更多合格资质的员工、测试设备和充足的零配件库来支持HTM项目时, 一些HTM项目要比其他一些HTM项目运行得更好。评估并改进对患者医疗影响的能力应该是提升院内临床工程部门绩效策略的主要驱动力。
部分安全KPI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
(1) 因服务/性能问题而无法提供临床使用的设备数量
(2) 不良事件报告数量
(3) PM时发现的故障设备数量
(4) 未按进度要求完成PM的设备数量 (生命支持设备、影像设备、关键设备)
(5) 使用风险评估的预定服务及响应服务的比例
(6) 临床使用中发现的不当操作的数量
(7) 未通过计量检定而用于患者的医疗设备及测试设备的数量
通常, 可以按照绩效分类从大量指标中选择一些重要指标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例如从上述的安全性及质量分类中选择, 也可以从有效性 (财务管理) 或可用性 (能够在合理时间合理地点进行操作的合理技术工具) 分类中选择, 或者从环境指标分类中选择 (如实验室设计、可供维修的充足空间、可供零配件和试验设备安放的充足空间等) 。那么什么样的指标算作优良指标呢?应该说有明确定义且经过衡量评估并与患者医疗效果相关则可视为优良指标, 参见图6了解所选指标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
中国临床工程咨询委员会 (CCAC)
在美国和欧洲成功建立了临床工程咨询委员会之后, 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生物医学工程公司首席专家亚丁·大卫博士接受通用电气医疗集团中国公司的邀请, 帮助其创建亚洲首个临床工程咨询委员会, 即CCAC。美国及欧洲委员会的实践证明, 该机构的成立促进临床工程师、生产厂商、学术机构、医院行政人员及管理者之间有机会进行更好地相互了解。而且, 它还提供了更加先进的专业发展, 推动合作创造力, 发布最需要的实践指南。各利益相关方 (国家监管机构、医院管理人员和生产厂商) 与临床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汇聚也促进了其他几个大洲临床工程实践的发展。这些委员会的共同观点是提高卫生技术管理者的专业水平, 提高医疗技术行业与院内临床工程团队之间的有效合作价值。
现在, CCAC的成立为中国创造了这样的机会。CCAC是一个独特的组织, 重点关注职业发展、网络互联以及中国临床工程团队高层领导所面临问题的解决。该组织成员仅受邀方可以加入, 且要求证明成员在临床工程领域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另外, 该组织致力于寻求与医疗器械行业的合作, 以改进其产品支持和工具, 从而使患者医疗更加安全、高质和有效。通用电气医疗集团中国公司为该组织的活动提供支持。
与大约二十名受邀的中国资深临床工程管理者汇聚一堂, 共同确定了卫生技术管理者所面临的各项挑战, 划分了挑战的优先等级, 并逐一应对。所有CCAC成员都在医院就职, 他们来自17家不同的医院, 总共拥有两万七千多个床位, 拥有大约三百名临床工程师为其服务的临床工程项目。
有关“临床工程师”的定义, 请参见1992年美国临床工程学会 (ACCE) 给出的标准, 详见http://www.accenet.org/default.asp?page=about§ion=definition。“临床工程师是指将工程和管理技能应用于医疗技术以支持并改进患者医疗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的特征包括教育背景和专业技术、寻求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 以及恪守承诺遵循公众 (患者) 保护标准。因此, 在以质量和安全为旗帜的指引下, CCAC确定了下列课题并划分了优先等级, 同时还说明了临床工程师在缺乏充足培训机会和标杆管理数据 (特别是在质量及安全方面) 的情况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人力资源
1.1培训 (技术及管理技能)
1.2职业发展 (资质水平及继续教育)
1.3网络互联 (专业合作与协作)
2.标准
2.1安全管理标准
2.2质量控制指标
2.3成本效益分析
2.4技术评估方法
本白皮书介绍了将临床工程项目从平均水平提高至卓越水平的路线图。本文所使用的两类关键绩效指标为临床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因为这两者与患者服务密切相关。采用KPI指标衡量可以提高患者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的临床工程师可以自行开始采纳和分享KPI数据, 并证明其项目是如何满足不断持续演变的挑战。
参考文献
[1]Yadin David and USA BAC Members.How Clinical Engineering Can keep Pace with Evolving Health Care Technology[J].Inside ASHE, 2013, January.
[2]Healthcare Technology Foundation.Impact of Clinical Alarms on Patient Safety[J].Journal of Clinical Engineering, 2007, January/March.
[3]Raslan Horblyuk, Kristopher Kaneta, Gary L McMillen, et al.Out of Control:Little-Used Clinical Assets are Draining Healthcare Budgets[J].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2012, July:68-72.
[4]ACCE definition of clinical engineer last accessed on February 7, 2014, http://www.accenet.org/default.asp?page=about§ion=definition.
[5]Peter Block:"Stewardship-Choosing Service Over SelfInterest",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1993.
[6]R.Steinberg:"Implementing ITIL:Adopting Your IT Organization to the Coming Revolution in IT Service Management", Trafford Publishing, 2005.
[7]Y.David, D.Rohe.Clinical Engineering Program Productivity and Measurem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Engineering, Volume11, Number 6, November/December 1996.
[8]Ted Cohen.AAMI’s Benchmarking Solution:Analysis of Cost of Service Ratio and Other Metric[J].Biomedical Instrumentation&Technology, July/August 2010.
[9]李世俊, 周丹.临床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院, 2005, (7) :72-73.Li Shi-jun, Zhou Dan.The Study 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clinical engineering[J].China Hospitals, 2005, (7) :72-73.
[10]刘胜林, 张强, 吴汉曦, 等.临床工程中的人因工程[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10) :17-21Liu Sheng-lin, Zhang Qiang, WU Han-xi, et al.Human factors in clinical engineering[J].China Medical Devices, 2012, 27 (10) :17-21.
[11]彭明辰.临床工程学科建设之我见[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1) :1-2Peng Ming-chen.My Opinion of Construction in Cli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J].China Medical Devices[J].2009, 24 (1) :1-2
2.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篇二
一、以“四个统一”为统揽,狠抓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猪肉市场监管主要是指严格猪肉市场主体准入、强化猪肉市场日常监管、打击违法违规交易、维护猪肉市场秩序、保证人民群众猪肉消费安全放心: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主要是指工商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流通领域猪肉质量监管,保证流通领域的猪肉商品安全放心,人民群众有关猪肉质量的消费投诉能得到满意处理。前者重在阐述强化流通领域猪肉市场日常监管,后者重在强化工商机关要行使流通领域猪肉质量监管权。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伯华局长及总局党组对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批示,为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四个统一”与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个统一”与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关系密切,是指导今后工作的重要指针。“四个统一”对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四个统一”思想作指导,将“四个统一”运用到解决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问题中。围绕“四个统一”研究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来做好工作,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非常有必要。
(二)各地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级工商机关在猪肉市场监管、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中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今年5月底至9月底,总局先后专程派员到第一线督查处理了西安“注水肉”、安徽“高温猪”、四川“病死猪”、北京“脖头肉”等典型案件,坚决打击了猪肉商贩违法违规交易,惩治了不法商贩,健全完善了猪肉市场监管制度,净化了猪肉市场秩序,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好评。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5月26日至9月26日,在猪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148.47万人次,车辆43.51万台次,检查各类市场20837个,检查大型商场、超市、肉制品加工企业、猪肉、禽蛋等副食品经营户133.42万户,取缔无照经营户8846家,查获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的猪肉及制品527.43吨,没收病死猪肉236.47吨,对查获的检疫质量不合格猪肉及制品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1、强化大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目标。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反复强调,猪肉质量安全状况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各级工商机关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猪肉市场监管、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强猪肉市场监管工作。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商务部、工商总局、公安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全国猪肉质量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相关工作。此外,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商机关会同发改委、商务、质检、食品药品等部门加强猪肉市场监管,维护猪肉市场秩序。
2、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和督查,狠抓贯彻落实。总局先后派出由总局领导、有关司局负责人带队的25个检查组,到全国27省(市)进行了督查。在督查中,采取重点督查、交叉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特别是定点屠宰企业生产加工情况、城乡结合部市场和农村集市猪肉经销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各地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切实把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了猪肉市场有关情况的全面调查工作,摸清了情况,提出了对策,有力地指导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3、标本兼治,着眼长远,建立健全猪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总局在总结前一阶段猪肉市场监管制度、方式方法基础上,坚持依法监管与诚信自律相结合、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事前预防与事后查处相结合、制度建设与监管方式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猪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于今年8月23日下发了《关于建立猪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工商市字[2007]175号),确立了以“依法监管、制度健全、责任到人、安全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预防、诚信经营、市场整治、应急处理和责任追究等五大监管长效机制。
4、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和配合。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工商机关与商务、发展改革、公安、农业、卫生、质检等部门加强了协作配合。各负其职,形成了监管合力。
(三)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问题
当前,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表现在:
1、猪肉市场监管到位难。私宰滥宰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各地都实行了定点屠宰,但由于监管的环节和部门较多,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再加上当前肉价上涨,有暴利可图,导致私屠滥宰现象比较突出。此外,个别工商机关反映,曾出现不法猪肉经营者暴力抗法现象。
2、猪肉市场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工商机关实行的是巡查制而非驻场监管,一些城乡结合部存在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和空间差,在监管人员巡查过后或非上班时间里进行私宰肉和未经检验检疫及检验检疫质量不合格猪肉交易。
3、对病死畜禽没有统一无害化处理场所和设施。中、小规模和散养户多无力建设完善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病死猪等畜禽无法得到有效规范处置,一些地方存在着工商机关查获的病死猪肉面临无处处理的尴尬现象。隐患极大。
4、市场主办单位责任意识淡漠,工商机关对市场主办单位制约作用难以体现。市场主办单位应承担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真正落实,增加了市场监管难度。
此外,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协调力度不够,缺乏信息沟通和协调联动。
二、以“四个统一”为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继续抓好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各级工商机关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一切工作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立足
职能抓猪肉市场监管,为政府分忧解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国务院交办的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县城以上超市、市场进货的猪肉“100%来自于定点屠宰企业”的任务。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猪肉市场监管和开展猪肉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猪肉同粮食一样是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猪肉价格上涨会带动猪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等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事关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各级工商机关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加强猪肉等副食品市场监管和开展猪肉质量专项整治作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监管猪肉市场的职责任务。努力维护好猪肉市场秩序。
(二)突出重点,加大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力度
各地要继续开展猪肉市场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分析本地猪肉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监管重点,增强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紧紧抓住重点地区和重点经营者,切实加大对猪肉、禽类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市场和经营生鲜猪肉及猪肉、禽类制品的小摊点、小经销点的监管力度,增大市场巡查的密度和频率,及时防范、查处借价格上涨之机制售注水猪肉、病死猪肉和禽类、未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猪肉、禽类和销售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猪肉、禽类制成品的不法行为。
(三)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打击猪肉违法经营行为
当前,游村串乡收购病死猪、销售病死猪肉或用病死猪肉、质量不合格猪肉加工卤腊制品屡禁不止,成为影响和制约猪肉质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隐患,各级工商机关在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要针对上述现象迅速组织监管执法力量,集中开展执法检查行动。一是严厉打击销售注水肉违法行为:二是严厉打击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三是严厉打击将病死猪肉、不合格猪肉充当合格猪肉出售的行为:四是严厉打击将不合格猪肉卤腊加工成品出售的行为。
(四)切实加强猪肉案件查处和消费者维权服务工作,严格依法行政
要完善猪肉市场监管与猪肉质量安全的大要案件协作机制,加强大要案件查处的组织、协调和督办。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查办案件管理制度,在立案、结案、销案等环节严格执行办案程序,对符合移送标准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严禁以罚代刑、以罚代管。要突出重点,深化消费者维权服务,及时快捷、稳重妥善地处理消费者关于猪肉质量的投诉情况,依法打击损害猪肉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五)健全猪肉市场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措施
今年5月以来,总局先后下发了8个关于做好猪肉市场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加强猪肉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应当说,目前各项措施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强化落实,把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岗、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结合近期各地猪肉市场监管情况,笔者强调必须把以下监管措施全面落实:(1)猪肉经营实行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所有经营猪肉的市场、集市、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及从事猪肉批发和零售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许可、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方可经营。(2)猪肉经营实行“协议准入”制度。从事猪肉销售的市场、集市、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要与生猪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签订协议,落实“场厂挂钩”和“场地挂钩”制度,保证从合法规范的定点屠宰加工企业进货,严禁经营其他渠道的猪肉。(3)猪肉经营实行“强制退出”制度。(4)猪肉经营实行亮证亮照和“挂牌经营”制度,(5)落实市场开办者猪肉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制度,加强猪肉市场管理。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领导责任制、辖区责任制和岗位工作责任制,对工作失职渎职、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作为等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六)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
3.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 篇三
安全质量目标(2014版)
目 录
1、急诊护理专科…………………………………………2
2、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5
3、心血管护理专科及CCU………………………………13
4、呼吸护理专科………………………………………… 19
5、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 25
6、糖尿病护理专科……………………………………… 30
7、老年护理专科…………………………………………35
8、神经护理专科…………………………………………40
9、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45
10、新生儿护理专科…………………………………… 50
11、骨科护理专科……………………………………… 55
12、肿瘤护理专科……………………………………… 59
13、造口伤口护理专科…………………………………66
14、外科护理专科………………………………………73
15、精神护理专科………………………………………76
16、静脉治疗护理专科…………………………………79
17、医院感染管理专科…………………………………83
18、手术室护理专科…………………………………… 86
19、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专科…………………………… 93
一、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及完善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2.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
3.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100%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4.配臵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
5.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
2.设臵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
3.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证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
4.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臵,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
2.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皮肤及伤口情况等。
5.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
1.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
2.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3.有计划开展急诊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4.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
3.护士知晓“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数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当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处理,并做好记录。
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臵工作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3.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4.院前急救时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5.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
1.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2.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
3.掌握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
4.密切评估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
5.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6.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90%。
7.循环功能监测: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实施抗休克的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肺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统计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收缩压>160mmHg或<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0mmHg;HR>120次/分或<60次/分。
8.脑功能监测: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液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在<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知医生。
9.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苷、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0.5ml/Kg/H,通知医生。
10.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每4~8小时监测腹的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每4~6h监测胃内储留量。
(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
(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等处)水潴留的情况;
(6)及时观察发现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的发生,如头痛、皮肤发红、心动过速、静脉扩张、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咳嗽等。
15.护理结局:患者体液监测有关据收集正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严重体液失衡的程度减轻,或达到体液平衡;患者无出现体液失衡的并发症。
(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1.科室有安全用药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双人核对。
2.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固定基数,建立帐目,专人管理,常用药物每月与药房核对数量及质量,抢救用药每日清点补充,按先后使用时间存放。
3.麻醉用药需要双人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每班清点,使用过程中注意登记,双人核对签名,保留安瓿。
4.注射药、口服药、外用药应与消毒药物、化学试剂分柜存放,有明显标识。
5.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10%KCL、10%NaCL)注意上锁管理。
6.护理人员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应用,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使用途径、配臵溶剂、配伍禁忌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和上报。
7.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禁止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挂高危标识,建议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
8.血管活性药物建议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20ug/kg·min、去甲肾上腺1.5ug/kg·min、肾上腺素0.2~0.5 ug/kg·min。
9.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
10.使用强心药注意测量心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如呕吐、黄视、心动过缓等);应用血管舒张药(如硝普钠)控制使用时间,如≥72h,应报告医生,是否停药。
11.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期间,注意做好镇静/镇痛评估,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呼吸抑制。
12.使用肌松剂时,注意先镇静后肌松,防止患者呼吸窒息及濒死感。
6.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形式主要有:护理交接班、护理文书、护理工作中的督导与反馈等。护理文书反应患者病情,体现客观、连续、动态,并能记录针对患者所实施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及其后的治疗护理成效和患者结局。
7.医护人员为危重症患者治疗或者与危重患者沟通中,如下情况需要立即与患者本人或者亲属沟通:病情变化时、患者拒绝治疗、任何侵入性操作之前、患者有特殊要求时、治疗、护理方案需要大的调整时。
8.以患者感受为主导改善服务。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保持目光交流;不在公共场所/床边或与无关人员谈论患者病情。
9.与患者沟通过程,注意监测患者非语言信息,适当调整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适当时候用自己的话复述患者的主要想法。
10.对无法采用语言沟通患者,建议采用特殊的沟通方式(图片、其他词句)。
11.医护人员应主动告知相关规定,尽可能提供给患者家属探视的时间或者视频探视。与危重症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保持开放的肢体姿势、必要时将对话回复至主题。为谈话提供一个隐秘的环境。
12.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主动倾听、提问、释义、反馈),允许双方表达本方关注的问题。
13.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存在冲突时,应促进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八)加强目标监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按消毒隔离制度制定病区消毒隔离指引,医护人员知晓并严格执行。2.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准确实施无菌技术,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3.按ICU建设指南标准,为患者提供大小合适的空间。有病床终末处理指引并严格执行。
4.对需要隔离的患者有明确指示牌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5.严格医护人员及探视者手卫生。
6.在患者床边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保持一个理想的无菌环境。7.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时,保持密闭系统。
8.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实施外周静脉及中心静脉维护。9.在处理所有静脉管路时确保无菌。10.确保实施合理的伤口护理技术。11.评估各种管道,依据病情及早拔除。12.适当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13.鼓励患者多休息,加强营养摄入。14.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06.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必要时予吞水实验,评估安全后间断给予正常饮食饮水。
7.评估患者的肌力,协助床上活动,必要时按医嘱床边坐起。
8.预防患者出项ICU综合征,需要给患者反复进行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训练,每天为患者至少提供3次活动来刺激认知功能,用来保持患者的定向力。室内灯光严格按白天黑夜调节,温度调节至24±1.5℃,湿度调节至50~60%。日间噪音应低于45dB ,夜间噪音应低于20dB。合理安排治疗操作时间,尽量保证患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充足,为其创造一个合适的休养环境。
9.仪器报警噪音量应调节在合理范围内,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处理仪器报警,必要时先消音再查找原因,直至仪器或患者状态恢复。
10.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身体裸露,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隐私,必要时采取隔帘、屏风等方式,不在床旁讨论患者病情及涉及患者隐私话题。
11.正确使用疼痛、镇静护理评估单,准备评估患者状态,有效执行ICU患者镇痛镇静治疗。
24.术后做好穿刺伤口敷料是否出血的观察,尤其注意做好包扎及加压。5.术后指导病人勿弯曲术侧下肢,可以平移。若桡动脉穿刺患者,指导穿刺侧肢体勿负重。肢体肿胀者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测量臂围/腿围。
6.密切监测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活动性出血及血肿形成,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等,尽早发现并发症。
7.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病人有无腹痛等不适,防止发生腹膜后血肿。鼓励多饮水及水化治疗,以促进造影剂排出。
(四)正确评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准确实施心脏泵血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
1.评估患者认知状态:了解心脏泵血对大脑灌注的影响。
2.评估患者主诉:是否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及有无呼吸困难。
3.评估患者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口唇、指甲、皮肤颜色,是否有紫绀,皮肤温度、干燥度等情况,当心脏泵血功能低下时面颊、口唇和皮肤颜色由红润温暖转苍白、湿冷甚至紫绀。
4.评估水肿情况。
5.评估心率:正常范围在60-100次/分,心率>100次/分或<50次/分均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减少。
6.患者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脉搏是否有力。
7.评估血氧饱和度(PaSO2):PaSO2下降至90%,反映外周组织轻度缺血、缺氧,降至85%以下反映组织灌注严重不足或重度缺氧。
8.必要时每天听诊肺部的啰音情况。
9.评估患者活动耐受度,观察活动增加时患者的反应,进行心功能分级。10.必要时监测评估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IC)、心脏射血分数(EF)、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
11.根据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程度,与医生沟通,确立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的目标值,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
12.每班观察神志、患者主诉疲劳的程度。利用ADL量表评估患者自理能力,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
13.对患者实施体能、环境、饮食、排便的管理,减少机体耗氧,增加心脏供血,减轻心脏负担。
14.做好液体管理,加强与医生沟通,确定24小时出入量的目标值,动态控制液体的出入量。
15.落实心脏康复运动:每天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患者采取不同的运动量及运动方式。
(五)加强患者的排便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4整好主要监护参数报警值的上、下界限,并随时调整设臵,避免漏报及无效。根据正常值,调定允许的最低安全范围。
3.常用主要监测参数报警范围的设臵:
心率报警值的设臵:一般是患者实际心率值±10~20%范围;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根据发作时心率的次数来设臵心率的上限,一般>150次/min;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下限调至40~50次/min。
血氧饱和度报警值的设臵:低限SPO2不低89-90%,高限100%;SPO2 是缺氧敏感指标,降低出现早于缺氧临床表现!当SPO2<94%时提示供氧不足;当SPO2<90%时,PaO2< 60mmHg为低氧血症,<85%为重度低氧血症。
血压报警值的设臵:结合患者的病史、病情适当调整报警值的范围,一般为患者血压值的±30mmHg。
呼吸报警值设臵:一般设臵10~30次/分,低于8次/分,提示病人呼吸抑制应紧急处理。
4.报警音量设臵:根据现场环境,适当调节报警音量及QRS波、脉搏波的音量,关闭无关的报警参数,减轻对病人的干扰。
5.尤其注意设臵不同监护仪器的报警级别,教会护士识别:一级报警波形及铃声,二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三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尤其密切观察三级报警的心电监护波形及铃声。
6.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讲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应消除恐惧心理。
7.及时处理报警:发生报警,立即评估病人,分析报警原因,做出正确判断,排除误报警。
(八)加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运用恒速泵注射。
2.使用前与医生共同确立病人需要维持的目标血压值,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律、心率、胸闷、胸痛变化,根据目标血压值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并实时记录。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射器或输液袋要有高危药物标识。4.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如病人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则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
5.血管活性药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血管活性药物通道推注其他药物。
6.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泵。
7.护士能安全使用这些药物,床边应挂“防外渗”安全警示标识。有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定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及时发现药液外渗并作出相
66.建立疾病卡片:注明患者姓名、性别,所患的疾病,服用的药名和急救措施。疾病卡片应随身携带,以便发生意外时旁人可就地抢救,缩短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
7.建立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及时跟进病人,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情况,安排复诊,发现问题及时予帮助。
4.观察氧疗的有效性,防止发生氧中毒或二氧化碳麻醉。氧疗后观察呼吸型态(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缺氧程度(SaO2、SpO2、血气分析、P/F),听诊双肺呼吸音。如果没有改善,则需做好使用无创呼吸机或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准备。
5.告知患者氧疗的目的、安全用氧的重要性、用氧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严禁自行调节氧流量。
(三)正确用药,确保安全与疗效。
1.护士应掌握呼吸科常用药物如抗凝剂、止血药、抗生素、平喘药等的种类、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
1.1抗菌药物使用前必须详细询问过敏史,药物现配现用,掌握药物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注意配伍禁忌,安排好用药时间。奎诺酮类药物可引起少见的光毒性反应,用药期间避免阳光暴晒和人工紫外线;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需观察患者有无耳鸣、眩晕、恶心等症状,观察尿量、尿素氮、肌酐变化,鼓励患者多饮水;抗真菌药物需单通道给药,脂质体抗真菌药静脉给药时需去滤网,避免在PICC通路给药。
1.2糖皮质激素需餐后给药,并同时使用护胃药物,避免消化道溃疡发生,不能突然停药,需逐渐减量。
1.3茶碱类药物应用时应注意监测血清茶碱血药浓度,警惕与其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茶碱类药物,成人用药每天极量用药为1g。此药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个体差异大,其中毒早期多见恶心、呕吐、易激动、失眠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惊厥,甚至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致死等。可引起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的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而引起茶碱血药浓度降低的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
1.4咯血患者应用垂体后叶素及酚妥拉明针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剂量,并注意补液的合理配合。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并观察血压的变化,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冠心病、高血压及妊娠者禁用垂体后叶素。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并注意监测电解质,尤其是血清钠(在应用垂体后叶素后48h开始下降),切记在发生严重的低钠血症后不可急剧补钠,补充浓钠时需控制药物输入速度,并注意防止药物外渗。
1.5中枢抑制为主、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减轻呼吸肌阻力的前题下使用,否则不仅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且会因增加呼吸运动而增加耗氧量。对病情较重,支气管痉挛,痰液引流不畅的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同时,必须配合其
0核工作,保证正确规范使用仪器。
2.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时需选择有良好脉搏搏动的血管床部位,如手指、脚趾、耳垂、鼻梁和额部。
3.分析脉搏血氧饱和度时,需排除影响SpO2的因素,如低温、低灌注、动作伪差、氧离曲线、碳氧血红蛋白和甲基血红蛋白、贫血、指甲油、环境强光、血管收缩或血液稀释、电刀干扰等。
4.BiPAP呼吸机使用前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可防止过多的气体进入消化道引起胃部不适和腹胀,通气时不要张口呼吸和讲话,防止气流冲击引起咽喉不适。
5.BiPAP呼吸机使用过程中需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若出现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多为通气不足或肺内有严重病变或并发症,应及时找出原因,调整呼吸参数。
6.指导病人检测峰流速时最好使用同一峰流速仪;吸入β2激动剂者,最好在用药前和用药10~15分钟后分别测量,记录二个值。
7.每天只能测一次PEFR的情况下,最好固定在每天早晨起床后,且固定在每次吸药前或吸药后,可使测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一旦出现变化可被发现。
8.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禁食禁饮4小时,检查后禁饮禁食2小时,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出血、气胸等)。
9.简易呼吸球囊使用时需打开病人气道,避免发生气压伤或过量气体进入胃部导致腹胀。
(六)合理维护管道,保证管道的安全与有效性。
1.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护士知晓并能熟练执行。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臵各种管道的目的、作用和保护方法,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留臵引流管时,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如对于胸腔引流管留臵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评估患者发生意外脱管的风险,烦躁患者要做好保护性约束,比如手套式的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除管道。特别烦躁的患者应报告医生,与医生共同评估,可能发生意外拔管的患者应给予适当镇静,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5.护士定时巡视各种管道的接头连接是否紧密,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并且每班要有记录。
(七)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1.成立专业的延续护理小组。必要时开设COPD护理门诊。
2.COPD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入院后或出院前1周进行护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延续护理方案,包括康复运动、营养支持、心理护理,随访及复诊时间等,其余的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再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3.在随访过程中,督促患者及家属遵循护理方案,注意生活禁忌,改善生活环境。鼓励家属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
4.患者在延续护理小组的指导下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呼吸肌功能锻炼方法归纳起来有缩唇呼吸运动和腹式呼吸运动2种。进行缩唇呼吸的时候,患者以鼻吸气,呼气的时候嘴唇作鱼嘴状,气流通过窄口缓慢吐出,每次锻炼5min左右即可,坚持3次/d练习。腹式呼吸运动时,患者全身放松,吸气时放松腹部,呼气时尽量紧缩腹部,每次锻炼15min左右,2次/d即可。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登楼、上肢活动等。延续护理小组在随访的时候需仔细交代运动方法,必要时发放简明易懂的图册。
5.长期家庭氧疗(LTOT)是改善极重度COPD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适应症为:PaO2≤55mmHg或SaO2≤88%;PaO255~60mmHg,或Sa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或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比积>55%)。指导患者一般经鼻导管吸氧,流量l.0~2.0L/分,每天持续吸氧>15h,目标为PaO2≥60mmHg或SaO2>90%。
4透析液管路,动脉压或静脉压过高时出现血液从感应器接口反冲入机器而污染透析机内部等情况时,需要通知工程师打开机器进行彻底清洁方可确保透析机终末消毒的成功。
9.杜绝经由血液透析机外部污染的传播:与前同,每班治疗结束后都要对透析机行表面清洁、消毒与维护;当有血液喷溅时对血污染的及时、特殊、有效处理;须做好班次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消毒,一天治疗结束后的终末消毒,定期对机器进行维护保养。
10.有医院感染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并能定期演练。
11.严格落实透析器复用管理规范,严格执行透析器复用的制度和流程,科室有监督检查,对复用过程发现的问题有改进措施。
12.医疗废弃物管理符合有关规定。
(三)严格液体管理,提高患者干体重自我管理依从性。
1.每名透析患者均配备主管护士并让患者知晓。
2.护士应至少每月协助医生进行阶段性干体重评估及动态调整,了解及掌握患者干体重数据,了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干体重控制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每季度)。
3.新透析患者在透析稳定后尽快评估确定干体重、病情不稳定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及干体重的及时调整。
4.护士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宣教,包括相关疾病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患者知晓干体重的概念和意义,参与干体重的评估,调整、有效控制干体重,使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干体重的3%~5%等。护士针对患者护理问题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四)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护士应掌握血液透析专科常用药物如抗凝剂、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磷结合剂、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与使用方法。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其监护人掌握的药物知识及服药的依从性等情况。
2.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用药疗效,如有并发症及早发现并遵医嘱及时处理。
3.护士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其监护人提供足够的知识,指导患者掌握常用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及注意事项,通过正确指导避免患者服药时间错误、漏服药、用药过量等风险;了解各种并发症,参与疾病自我管理。
4.护士应至少每季度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
(五)落实血压管理,有效控制血压。
1.护士掌握患者血压管理的基本情况,服药种类、血压监测及效果。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行为、信念健康教育,让患者知晓血
6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建议予B超客观评估内瘘功能,采用相应措施延长通路使用时间。
2.指导病人内瘘手术前的准备和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内瘘开始使用后的自我维护。
3.严格掌握内瘘的初次使用时间,保证内瘘的成熟度。
4.有计划地正确使用内瘘,选择合适的穿刺针,保证充足的血流量。
5.进行内瘘的穿刺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局部感染。
6.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内瘘及留臵导管感染。
7.严格执行留臵导管护理操作规程,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安全。
8.指导病人及其家属透析间期对导管的正确自我护理及发生脱落、出血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9.护士至少每季一次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有整改措施并持续改进。
(九)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及质量指标,加强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1.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确保护理安全。
2.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监测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3.血透护士有从业资质,有核心能力培训的计划及措施,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对护理人员的履职能力进行定期评价。
4.有岗位配臵和人员培训的保障措施。
(十)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患者跌倒等意外发生。
1.护士熟悉透析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护士应针对透析过程的高危跌倒因素:如透析中出现失衡、低血压、患者年老体弱等因素,对患者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在透析结束20分钟后,护士应在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后,由护士协助患者下床离开或通知医疗运送部门接回病房。
2.做好病区环境设施建设及安全管理。
2.1透析室各种设施摆放合理,走廊保持宽敞通畅,室内保持光线充足,透析室地面干燥防滑。
2.2走廊、洗手间应安装扶手,病床必须有防护栏,患者如厕时遇紧急情况,立即按呼叫铃通知医护人员,对透析室的防护栏、扶手等防跌倒设备定期检查维护。
2.3对无力行走的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在透析时更换防滑拖鞋,下床时放下床栏,切勿翻越以防摔倒,行动不便、虚弱、头晕离床时有人扶持。
2.4.对躁动不安、意识不清时予上床栏。
3.护士定期进行透析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专题学习,建立防范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
4.护士对所管辖患者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知
六、糖尿病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落实糖尿病三级预防,预防及早期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1.识别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与干预。
1.1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1)年龄≥40岁;
(2)有糖调节受损(IGR)史;
(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或妊娠期糖尿病(GDM)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
(9)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COS);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1.2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
(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2)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症、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COS);
(3)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GDM。
2.对于血糖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标准的患者应通过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进行早期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同时给予社会心理支持。
3.对于空腹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5.6mmol/L的患者应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初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评估患者的年龄、起病特点、饮食、运动习惯、营养状况、体重变化(若是儿童和青少年,需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各代谢指标情况、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发生史、有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及合
01.有药物管理相关制度(如基数制订,药物应在有效期内、无变质,放臵位臵合理,配有药品说明书等)。
2.护士知晓口服抗糖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时间及方法、主要的作用原理及不良反应等。
3.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时间(餐前、餐中、餐后服用)、服药时间与进餐时间的关系、服药方法(吞服、嚼碎),指导患者正确应对药物引发的低血糖症状。
4.跟进患者的服用药物及进餐情况。如出现漏服药物,应根据口服药物的起效时间、前后两餐进餐时间、血糖值,指导患者漏服补救。
5.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建议医生调整口服药物剂量或类型。
6.按需要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护理单》。
(五)落实胰岛素注射规范,保证注射安全。1.按高危药物管理规范管理胰岛素。2.有胰岛素注射相关技术操作指引。
3.护士应掌握胰岛素的分类、药理作用、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及给药途径。
4.护士根据患者皮肤情况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并轮流更换,保证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无发生硬结、增生、感染、萎缩等现象。
5.护士正确处理胰岛素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如过敏、低血糖等)。
6.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建议医生调整患者胰岛素剂量。
7.当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注射胰岛素,护士应在患者出院前几天,指导患者(和/或家属)胰岛素自我注射,告知胰岛素存放要求。在出院前评估患者(和/或家属)是否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及胰岛素存放要求。
8.按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护理单》。
(六)落实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管理,维持理想体重。
1.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三头肌皮肤摺叠厚度,评估体质指数及营养状态,确定患者的理想体重,与患者共同制定长、短期体重管理目标。
2.评估患者近期的膳食种类、食欲、饮食习惯以及血糖、血脂及其他代谢指标等,纠正患者不良的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处方。
3.评估患者是否了解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食物,改善食物的升糖指数。
4.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其他代谢指标,包括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
2血糖降至13.9 mmol/L时遵医嘱停止使用或减少剂量。
3.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5~7次。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当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结束后,要根据当时的血糖测量值,询问医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停止还是减量,并监测血糖。发生低血糖时,应在干预措施实施后每15min监测血糖一次,直至血糖恢复正常。
4.了解有无“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做好重点观察标识,并将此类患者作为交班重点。
5.做好患者的饮食、运动管理,服用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后应按时、按要求进食,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预防延迟性低血糖的发生。
6.使用《低血糖风险评估单》,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并做好护理记录。
(九)指导患者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1.了解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及诱因。2.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足病的筛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3.指导患者做好足部护理:包括清洁、检查、修剪趾甲、合适鞋袜的选择及穿着。
4.检查患者落实足部自我护理措施。
5.指导患者每年进行一次足病的筛查,包括望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膝反射、震荡觉、痛觉、温度觉和尼龙丝触觉。
6.将糖尿病足患者转介给伤口治疗师或相关专科医生或请专科护理会诊。
(十)提高糖尿病专科设备的有效使用(胰岛素泵、便携式血糖仪、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有相关糖尿病专科设备的管理制度。2.有相关糖尿病专科设备标准操作指引。
3.有仪器、设备故障处理的应急预案与演练,且护士熟悉掌握。
4.建立血糖仪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制度。室内质控应每天进行,即每天血糖检测前,都应在每台血糖仪上先进行质控品检测。并设立室内质控记录本,内容包括:测试日期、时间、仪器的校准、试纸条批号和有效期、仪器编号及质控结果。室间质控应每半年进行一次,每半年对血糖仪与临床实验室检测血糖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记录保存不得少于2年。
5.当更换新批号试纸条、血糖仪更换电池、仪器及试纸条未处于最佳状态时,应当重新进行追加质控品的检测。6.有仪器维护及使用情况登记本。
4神情专注。
6.对特殊的治疗性用药或遵医行为不良的老年患者,责任护士应监督服药后才能离开。对于认知障碍或记忆力衰退的患者,应协助给药,并需第三者在场。
7.完善输液安全管理。根据患者的状况和药物性质,评估并使用合适的输液工具及调节静脉输液流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控制泵;落实观察和巡视,特别要防止心肺疾病的患者因输液过快引起的肺水肿或手术后补液不足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四)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减少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1.老年患者入院时,护士必须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意识、生活自理能力、肌力、睡眠、正在使用的药物、有无跌倒史等等,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护士应向有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及家属、照顾者介绍相关的病室环境及安全措施;指导患者勿穿过长、过宽的不合身衣裤,以及过大和易滑的鞋;并根据患者的需要,降低床的高度,使患者坐在床边时,躯体与地面自然行成两个90度;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设施、器具;床头悬挂“跌倒风险”警示牌。
3.对使用降血压药、利尿药、精神科药、帕金森药、镇痛药的患者,要给予醒目的提示,防止因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跌倒。
4.对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护士应做好患者和照顾者的告知和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和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
5.将患者常用的物品(如:水杯、尿壶、助行器等)放臵在患者伸手可及之处,必要时可给有坠床风险的卧床患者加床栏。
6.确保患者行走的通道没有障碍物,并有良好的照明条件;楼梯、走廊、浴室、洗手间、厕座有稳实的扶手,方便起落和行走。地板应保持干燥,必要时浴室、洗手间铺防滑垫。防滑垫要紧贴地面,防止卷边,以免跘倒患者。
7.患者使用轮椅/平车前,必须检查轮椅/平车的使用功能尤其是刹车系统。坐上轮椅后,立即系好安全带;使用平车时系上安全带及上床栏。
(五)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发生压疮的风险。
1.告知压疮风险评估的结果,提高患者和照顾者对预防压疮重要性的认识,取得积极配合。
2.对营养状态差的患者,配合医师和营养师积极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持续、准确地观察和评估患者全身营养改善状况。
3.对长期卧床的高危患者,至少每2小时需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危重患者必须由护士协助翻身。不宜翻身的患者,给予气垫床、水垫等减压用具。帮助患者变换体位时,使用抬人单,以减少对患者皮肤的直接摩擦。使用便
67.对肠内营养患者,应严格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第二版,肠道管喂饮食操作流程进行护理,保证营养摄入。
8.使用床头提示卡、宣传单、床边指导等方式,提高患者和照顾者对进食安全的认知。
(八)加强防护管理,减少认知障碍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1.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必须按照简明智力状态检查评分量表(MMSE)的条目,接受认知能力的评估,对得分低于正常并有异常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根据《智能状态护理单》,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反应及状态。
2.根据评估结果,安排患者住在护士易于观察到的病室,床旁悬挂警示标识,给患者使用特殊颜色的手腕带或穿有标记的患者服。
3.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认知障碍患者集中在同一病室居住,病室可用颜色鲜亮的图案做标记或在其病室门口或床旁张贴或悬挂特殊标记,利于患者辨认。认知障碍患者集中的护理病区,应设臵门禁卡,防止患者走失。
4.告知家人/照顾者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患者每次外出,应随身携带写有详细联系方法的卡片,并有家人/照顾者陪同。对认知障碍患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4小时应有专人陪护。
5.将锐器、热水瓶臵于患者不能拿到的地方,电源插座戴上保护套,避免伤害患者自己或误伤他人。
6.指导、照顾患者日常生活,预防跌倒。指导、监督患者服药,为患者选择没有拉链、钮扣的衣物,以避免误吞误食。
(九)护患共同参与,减少因尿便异常引发的安全意外。
1.通过有效的评估和沟通,获取患者尿便异常的真实状况。评估老年患者的用药史、生育史、排尿/排便史、生活习惯等,借助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主管医生共同分析查找患者尿便异常的原因。
2.有效识别尿便异常的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特点,通过功能训练、习惯改变、替代方法等,有效地解决因功能、习惯等所致的尿便异常。
3.要教会排尿异常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帮助排尿异常的患者,建立生活信心,用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方法,参与治疗和护理过程。维护尊严,帮助实现自护目标。鼓励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回归社会角色,警惕轻生念头的产生。
4.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排便异常的患者,要列入高危行列,予以特别关注。要通过教育活动,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排便异常的危害,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关注的异常表现,增强防范意外的意识。
5.要教会排便异常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和家属在帮助患者
八、神经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意识障碍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使用“腕带”作为意识障碍患者识别标识制度。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转床或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或更换腕带信息,并做好交接班。每班检查患者腕带处皮肤情况一次,慎防佩戴部位皮肤过敏、擦伤等。
2.为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转运及检查时必须严格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沟通,作为最后确定患者身份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核对意识障碍患者时至少采用两种以上辨别患者身份的方法,如姓名、床号等,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标示如身份证号或住院号。在同一病区出现相同姓名患者时,需采取住院号作为身份核对方法之一,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身份识别的唯一依据。
4.在为意识障碍患者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应由医生、护士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并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处理。
5.因意识障碍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的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等相关信息。
(二)加强脑卒中院前救治及院内绿色通道管理,争取脑卒中超早期溶栓“黄金时间”。
1.推广公众及医护人员的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以及脑卒中溶栓“黄金时间”的认识,提高及时就医行为,延长可救治时间。
2.院前急救采用简单易行的早期脑卒中识别方法(如FAST评估方法),尽早识卒脑中症状,建立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缩短救治时间。
3.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由神经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绿色通道管理和各部门的配合,缩短溶栓的“DNT(Door-to-Needle-Time)”时间。
4.严格掌握脑卒中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溶栓药物剂量使用准确,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24小时严密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出血症状等,防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提高神经科手术安全。
1.手术患者佩戴手术专用“腕带”。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患者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身份识别。
2.手术部位需标示并双人核对,提高手术部位的准确性。
3.与家属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使用手术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
06.避免非计划性拔管,必要时保护性约束或使用镇静药物。7.观察患者症状,明确拔管时间,防止导管滞留。
(六)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时、准确识别患者病情变化。
1.规范神经科危急值项目,包括检验危急值、检查危急值和临床危急值。其中检验危急值主要包括:血钾、血钠、血糖、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药浓度等;检查危急值包括:心电、影像和超声检查危急值;临床危急值包括: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和尿量等。
2.接获核对及登记报告: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准确登记: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报告者工号、接报者签名。
3.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或发现临床危急值后,要立即启动危急值评估、报告和处理流程,持续追踪危急值的变化情况,严密观察病情,书写好护理记录和做好交接班。
4.加强对临床护士危急值项目内容、危急值评估、报告和处理流程和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危急值重要作用的认识。对评估危急报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评价效果。
(七)加强团队协作,防范和减少神经疾病患者跌倒风险。1.预防跌倒是神经科医疗团队、病人及家属共同的目标,需要团队的参与。神经科所有患者均需认真实施跌倒(含坠床)防范制度,并建立跌倒(含坠床)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对跌倒进行不良事件的上报和分析。
2.对新入院患者、病情变化患者需及时评估,评估病人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如行动能力、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针对危险因素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
3.制定跌倒评估及预防措施时应鼓励病人及家属的参与,让病人认知其跌倒危险因素并共同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措施的依从性。
4.跌倒风险患者床旁挂警示牌,提醒病人、家属及工作人员,并动员同病房其他病人及照顾者,协助共同注意,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跌倒高风险患者应臵于离护士站近的病房,并勿独自行动。
5.保持神经科病房环境安全,行人通道无障碍物,病室内、浴室内灯光明亮及地板干燥,楼梯、浴室、洗手间、厕座有稳实的扶手方便进出,指导病人穿合身衣裤,勿穿滑底鞋。
6.对于精神障碍、躁动患者,应根据病情及时评估是否可采取药物协助或使用物理性约束,使用约束用具前取得家属同意并严密观察约束效果及约束安全。药物镇静者监测镇静效果,按意识障碍护理,预防坠床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24.保障神经疾病患者日常活动的安全。提供宽敞、明亮、整洁的住院和活动环境,避免障碍物及湿滑的地面。对神经疾病患者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和协助,有陪同人员协助日常活动,并有计划地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逐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5.为运动障碍的患者选择适宜的辅助用具和矫形器,如手杖、助行架、轮椅;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等,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
6.为患者进行体位转移时,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人力选择合适的转移技术,避免患者受伤。
7.对头晕、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视力受损或视野缺损的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的措施。
(十)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活动,确保医疗安全。
1.神经科疾病病情复杂,病情进展迅速,需加强医患和护患沟通,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活动,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和选择,取得家属理解和配合。
2.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步骤、以及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手术、介入或有创操作前告知其目的和风险,并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手术部位的确认。
3.药物治疗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获取安全用药知识,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4.引导患者及家属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提供真实病情及有关信息对保障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5.针对患者的疾病和诊疗信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教育。指导患者对与自身疾病相关的高危因素进行自我管理,增加其疾病治疗、药物服用及疾病指标监测的认识,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反复巩固,提高患者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依从性。
6.加强对出院患者的随访,采取多形式进行慢病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及减少疾病的发展和复发。
4动态评估,提供全程、连续的助产服务。
5.责任助产士全面负责产妇体能管理包括能量摄入及休息(少量多次进食,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注意水分摄入,必要时静脉补液)、大小便管理,排除可能影响产程进展的不利因素。
6.助产士经过母婴保健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行责任助产。
(四)实施减痛分娩措施,促进自然分娩。
1.临产后及时评估,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指导产妇在产程中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减痛分娩措施及舒适的体位进行分娩。
2.在专人监护及指导下鼓励使用非药物的物理减痛方法,如呼吸放松技巧、抚触与按摩、音乐、图像幻想、热疗、香薰、针灸、分娩球、瑜伽等。
3.开展陪伴分娩,并鼓励经医务人员培训后的丈夫及家属积极参与协助产妇使用非药物减痛方法。
4.估计胎儿在4h内娩出者慎用药物减痛。使用前须告知产妇该类药物可致头晕,用药前排空膀胱,用药后指导休息,上床栏防坠床。4h 内如下床活动应有专人陪护。
5.实施心理减痛方法,在分娩全过程,责任助产士及家属给予安慰、鼓励等心理支持。
(五)实施适宜的助产技术,减少产伤。
1.助产士熟练掌握接产要领、助产技术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实行层级管理,保证助产安全。
2.实时、客观、真实记录产程图,结合宫颈及头盆评分等充分评估产程进展、分娩风险。
3.评估可采取自由体位分娩、无保护会阴分娩时,做好知情告知,并专人严密监护和做好应急准备。
4.动态评估,如出现可能危及母儿的征兆时,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实施钳产、吸引产等助产技术。
5.充分评估产妇会阴条件,减少会阴切开术,并采取措施预防会阴深度裂伤,减少母体产伤。
6.高危产妇或产程中胎儿出现窘迫等情况,新生儿娩出时须有儿科医生在场。
7.如出现娩肩困难,及时启动肩难产团队处理流程,减少新生儿产伤。
8.监测阴道分娩母体产伤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如会阴深度裂伤、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骨折、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定期分析与改进。
(六)落实新生儿安全措施,避免新生儿伤害等不良事件。
1.产房、爱婴区必须有新生儿抢救需要的设备且处于备用状态。所有的治
6尿潴留。
5.讲解产褥期卫生,做好保暖,防止产褥期感染。
6.开展康复服务项目,如产后乳房按摩、腹部按摩、盆底康复、针灸治疗等,促进产妇体能恢复。
7.监测产房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产科病房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定期分析与改进。
(九)规范药物使用与管理,确保孕产妇用药安全。
1.科室有高危药物目录,有明显的标示。非常用且非急救的高危药品建议不存放在病区。同时收治有产前及产后病人的病区,建议产前与产后药物分开存放。
2.建立病区药物定期清点制度,落实床边双人查对制度,鼓励孕产妇及家属参与药物核查。
3.助产士/护士应熟悉产科常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及紧急情况处理等,建立宫缩抑制剂、宫缩促进剂的使用指引,做好用药评估及观察工作。
4.使用宫缩抑制剂“利托君”前先进行心电图检查,常用10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5滴/分开始,根据宫缩情况,每10分钟增加5滴,最大量35滴/分。期间每小时监测心率,如心率>120次/分,应减滴速;心率>140次/分,应停药;如出现胸痛,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心电监护。
5.使用解痉药“硫酸镁”前先行膝反射检查,用药期间每2h监测呼吸、膝反射、尿量。如呼吸<16次/分,尿量<17ml/h、膝反射消失,应立即停药,并缓慢静脉推注(5-10分钟)10%的葡萄糖酸钙解毒。
6.缩宫素用于处理异常分娩时,适用于协调性宫缩乏力、宫口扩张≥3cm、胎心良好、胎位正常、头盆相称者。有明显产道梗阻或伴瘢痕子宫者不宜使用。用药前行胎心监护及阴道检查,排除禁忌症。原则是以最小浓度获得最佳宫缩。将缩宫素2.5U加入0.9%生理盐水内(每滴液体含缩宫素0.33mU),从4~5滴/分即1~2ml开始,根据宫缩强弱调整,调整间隔为15~30分钟,每次增加1~2mU/min为宜,最大剂量不超过20mU/min(60滴/分)。维持宫缩时宫腔内压力达50~60mmHg,宫缩间隔2~3分钟,持续40~60秒。
7.使用“宫缩抑制剂观察记录单”、“硫酸镁静脉滴注观察记录单”、“催产素静脉滴注观察记录单”,实时记录。
8.监测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定期分析与改进。
(十)鼓励家属参与分娩行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1.邀请家属参加视频展示、病房参观或提供怀孕、分娩体验活动等,增进家属对孕产期的理解与认识。
2.提倡开展陪伴分娩及家化式分娩服务。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臵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臵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臵在箱温37℃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小时后进行,如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41℃;奶液温度
4.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篇四
QEO总方针:诚信、人本、协调、守法、卓越。
QEO总目标: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环境零污染。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
质量方针:精细管理、精心施工、优品奉献、优质服务。
安全方针: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强化管理。
环境方针:减少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境。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
质量目标:
•必须满足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实现达标投产;争创南网优质工程; •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和关键项目的永久性缺陷;
•业主、监理验收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9.990%及以上;公司验收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7.5%及以上。
•顾客反馈意见(含投诉)响应率100%,实现顾客满意。
安全目标:
•不发生重伤及以上的人身伤亡事故;
•不发生因线路施工原因造成有责任的一般电网或设备事故;
•不发生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及以上机械设备(含火灾)事故和负有同等及以上责任的一般生产性交通事故;人身轻伤及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下的机械设备(含火灾、交通)事故控制在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责任合同中的指标之内;
•不发生有责任造成较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
•不发生因施工环境原因造成的职业健康伤害;
•不发生污染环境引起的社会投诉;
•不发生一般电气误操作事故。
环境目标:
•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不发生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及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投诉。•减少送电线路施工植被破坏的面积。
•减少送变电工程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总量。
•施工噪声、废水达标排放;
5.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篇五
以人为本,健全机制;
强化管理,杜绝事故。
安全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 消灭责任设备、火灾、爆炸等事故。
杜绝责任重大死亡及以上事故,责任人身负伤人数控制在每年10‰以下,责任人身重伤及以上人数控制在每年0.8‰以下。 消灭责任行车险性及以上事故。
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实现安全生产达标。质量方针:坚持一流目标,严格质量标准;
优化设计集成,规范施工管理;
借鉴先进经验,发挥咨询作用;
加强过程控制,强化监理职能;
硬化合同管理,建设一流工程。
质量目标:
工程质量全面达到国家和铁道部客运专线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整个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适度和高安全性的要求; 全线工程一次成优,确保部优,争创国优; 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6.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篇六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轻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国务院主要领导都做了重要指示。“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暴露出轻工业产品质量, 特别是食品安全的问题, 不仅损害了产业形象, 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 危害了大众的健康, 而且成为应对世界贸易壁垒、处理出口贸易纠纷中的突出和敏感问题。全面提高轻工产品质量是《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是轻工业发展壮大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多年的实践中, 轻工企业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 建立了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推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行业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标准发展战略, 加强标准化和检测能力建设, 在推进产业升级中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行业准入条件, 规范行业质量管理,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行业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如何做到常抓常新, 关键是思想重视、组织有力、内容和方法创新。要充分认识到,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履行社会责任、落实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关系人民健康、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重如泰山。随着《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颁布执行,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纳入法制化轨道, 管理责任升级。提高产品质量, 确保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贯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要求, 发挥政府部门监管、行业组织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制造企业、市场部门应各尽其责, 形成合力,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监管
政府部门是管理的源头, 承担着制定规则和监管的责任。“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告诉我们, 政府部门管理缺位或者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是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 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且缺乏力度。为此, 管理机构要明确责任, 加强质量管理分工, 明确管理责任, 切实增强综合管理和宏观协调能力。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企业增强质量责任意识, 加强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在推进名牌发展战略中,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的地位, 推行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名牌产品质量跟踪和市场评价, 建立动态的名牌评价管理机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的办法培育名牌企业, 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份额, 维护名牌产品的合法权益。实行产品质量责任事故“黑名单”制度,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扩大缺陷产品召回范围。
行业组织自律
行业组织是实施管理的中间环节,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行业管理层面而言, 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完善行业自律措施是产品质量管理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实践证明, 在实现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中, 行业组织的管理作用日益突出, 体现了行业整体意志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轻工各行业在制定《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时, 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 明确提高产品质量工作重点, 注重解决共性和突出的问题。一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 全面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 从规范行业管理入手, 配合产业政策调整, 积极推进品牌培育, 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重大质量事故的问责制度、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建设, 加快相关标准, 特别是产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二要管理创新, 要充分利用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 规范和整顿行业秩序共谋发展的要求, 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 共同破解行业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中的瓶颈问题, 寻求管理上的突破。
在推进行业管理中, 行业自律已经成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重要管理形式。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作为行业自律的重点, 制定好规则, 动员更多的会员企业参与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督与管理。
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提高产品整体质量的基础。2008年, 轻工行业标准化专业机构建设取得全面进展, 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得到充实和提高, 基本上完成了国标委下达的标准化机构的筹建任务, 强化了行业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职能, 突出了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制修订工作明显提速。但是应该看到, 各轻工行业之间标准化工作进展还不平衡, 在用标准时间长、标准落后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行业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亟待加强。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产品质量责任主体, 是产品质量的基石。重点是要强化企业质量与安全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突出企业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地位。企业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 目前主要是充实提高, 通过提高全员素质、充实质检队伍、提高检验水平和设备保障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实现质量管理升级。
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中, 开展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和技术练兵, 质量标兵和技术能手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目前部分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工不足, 恰恰为开展上述活动提供了条件, 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 积极推进, 形成高潮。
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为全面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开辟新的工作途径。目前, 一些轻工企业实行了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表现出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要通过加强行业引导, 把产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加以明确和规范, 同时强化责任意识, 让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不仅是企业提高品牌影响力的手段, 更是接受社会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承诺的宣言, 承担着违背社会承诺的法律和经济责任。探讨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与行业自律工作结合的方法, 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纳入到行业自律管理体系中来。
目前,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具备了选择部分重点轻工产品, 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 开展对每件产品实行溯源式管理试点的条件。推行产品可溯源式管理, 为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和问责制度提供了条件, 对提高产品质量, 特别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作用, 是其它常规办法难以实现的。
舆论与市场监督
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市场执法的力度, 打击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严惩制假造假行为、开展综合治理是不可缺少的手段。重要的是解决管理前置和监管常态化的问题, 及时发现和杜绝事故隐患。
加强质量法制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标准化、计量和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 加强质量监管能力和机构的建设, 全面提升我国质量监管的检测检验水平, 服务经济社会, 实现科学发展。
7.目标定向 问题驱动 质量调控 篇七
“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课题研究,以问题性思维和问题教学为理论基础,把教学内容转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因此,“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定向。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必将是对课程的改革上,而不仅仅是改课,作为第一线的学校与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构建制度化的课程,我们的主要责任是把制度化的课程转化为体验化的课程,也就是执行与实施课程。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一名教师的专业能力,它们的方向与实质是一致的,那就是理解、开发、创生与实施课程的能力,尤其是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以“课程理念”来烛照我们的管理与教学全程,在课程的导引下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具体到每门学科的教学,我想都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与纲领。我们教学的目标只能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绝不可以低于,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低线要求。因此,“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的第一个特点便是“目标定向”。
2.问题驱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教”的问题了,怎么教呢?那就是“问题驱动”,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解决那些“盲区”与“误区”。
3.质量调控。实际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要理清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搞清楚两大问题,一个是教学的起点问题——“为什么教”,一个是教学的终点的问题——“教到什么程度”,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课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地用“教到什么程度”来调控教学行为。因此,本学教案研究讲究的是“用课程标准烛照教学全程,用教学过程培育学科素养”。
问题的训练可分为巩固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和延伸练习等类型。教师通过“问题训练单”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分析是否符合预期的质量,从而调控自己的教学全程,不断增强教学的目标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当今的教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服务,它服务的对象当然是学生,服务的产品是课程,服务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教育界对种观点还存在异议,但我觉得这个观点给每一所学校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相:学校是靠课程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学校的特色打造就应该在课程建设上;它也给我们每位教师认清到这样一个事实: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表现在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上。
【产品质量安全目标】推荐阅读:
产品质量改进目标10-07
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大检查工作总结1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简报07-20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09-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情况11-0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07-04
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06-26
水产局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总结08-10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书09-10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策略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