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11篇)
1.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 篇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重视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探究中我遇到的问题或探究后我还想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诱发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在实验交流讨论中同学就会自然提问:为何同种金属和不同的金属化合物的溶液(此处“盐”的概念未出现)反应现象不同;有为何与同桌完成的实验相比存在着异同?从而产生思维上的碰撞。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
2.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 篇二
一、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 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和方法:
1.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拨, 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 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1.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 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我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 让学生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 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 使学生学以致用, 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四、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较多, 系统性强, 若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授课, 第一课时只能进行到金属与酸反应的活动与探究以及置换反应概念的教学。这样,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就显得不够紧凑、有效, 内容不够完整, 从而不能充分突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归纳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 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 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全部活动探究实验, 归纳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泼性比较的方法。
第二课时对第一课时的探究实验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书写, 从中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事实得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同时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 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 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材料, 了解了常见金属的用途和物理性质。其实, 金属的用途不仅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 而且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本节课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复习旧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镁、铁等金属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
展示一条镁带, 并用砂布打磨。体验砂布打磨前后外观差异。
(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并猜想: (1) 表面是脏物; (2) 是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后的生成物。教师引导分析、启发、排除 (1) 证明 (2) 。同时指出铝也有类似的现象, 并展示铝丝体验。)
实验证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讲授新课
(板书:金属与氧气反应。)
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在什么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能体现出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吗?
(收集证据) 人们戴的黄金饰品时间再久也总是金光闪闪、真金不怕火炼;镁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而铁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常温下, 镁、铝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 要在高温下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不同金属活泼程度 (活动性) 不同。Mg, Al, Fe, Cu>Au;Mg, Al>Fe, Cu>Au。
师:Al比Fe活泼, 为何铁易生锈, 铝却很耐腐蚀?阅读课本第9页第二段并划重点。回顾在第七单元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使用新能源中涉及到的两个方程式:Mg+2HCl=MgCl2+H2↑Zn+H2SO4=ZnSO4+H2↑ (过渡) .
(板书:金属与酸 (盐酸、硫酸) 反应。)
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呢?
[演示实验]
在4个培养皿中做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稀硫酸反应两组对比实验并通过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
(让学生观察并将现象记录于课本第10页表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结论]镁、锌、铁与酸反应, 铜与酸不反应, 得出活动性Mg, Zn, Fe>Cu;镁、锌、铁都与酸反应, 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 得出活动性Mg>Zn>Fe>Cu。
师:通过金属和酸反应, 可以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但是, 如果两种金属都不能和盐酸、稀硫酸反应, 例如Cu和Ag,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活动性的强弱呢?
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 (幻灯展示“铜树”图) , 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 这说明了什么? (回顾、讨论。)
用铁和含铜的化合物反应可得到铜, 即铁可以把铜从含铜的化合物溶液中提取出来, 说明铁比铜活泼 (分析、讲解)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
师: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下面, 我们以此来探究铝、铜、银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探究活动]
学生实验并将现象记录于课本第12页表中。 (提示:铝、铜丝须用砂纸打磨, 实验现象若不明显可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 (1) 铝丝表面生成铜, 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 (2) 铜丝表面生成银, 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3) 铜丝表面不能生成铝, 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
学生归纳:活动性:Al>Cu>Ag。
课堂小结
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1) 金属与酸反应:是否能产生氢气, 及反应的剧烈程度; (2) 金属与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是否能发生反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把你们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 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 (铜、锌合金) 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 与黄金极为相似, 所以很难区分, 现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黄金。 (说明:若时间紧, 此题可作为课后作业。)
[创新作业]
(1) 设计在溶液中证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的实验有哪些方法?
(2) 课后习题1、3、4。
七、板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1)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4Al+3O2=2Al2O3
2.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Mg+2HCl=Mg Cl2+H2↑
3.金属与其他金属化合物反应Fe+Cu SO4=Fe SO4+Cu
二、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1.金属与酸反应
2.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观察是否能发生反应
八、教学反思
1. 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 渗透建构主义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 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学生兴趣盎然, 参与主动, 体验深刻。本节课时间较为紧张, 课堂上学生实验较多, 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 为此, 课堂各种活动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 将金属与稀酸反应的探究实验改成通过展台投影对比, 既节约时间又很好地看到4种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共同趋势。
2. 为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 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的学习, 我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 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 并结合实验验证观点的科学性, 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将3个问题设计作为教学主线, 逐层推进,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既获得对金属常见的化学性质的系统认识, 又归纳出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式: (1) 能否反应; (2) 在什么条件下会反应; (3) 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的剧烈程度; (4) 金属的置换。为学生以后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一个示范。
3.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 篇三
通过对初中化学《金属与金属材料》的教学,深感让学生认识身边的金属,了解身边的金属,熟习身边的金属对学好这节课十分重要,为了在整个教学中真正渗透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教材中已有的预设方案改为学生自己设计,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学生角色扮演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的知识系统,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实验,探究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依据和金属活动顺序。在教学中,注重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学有所得。最后,通过课堂延伸,强化了所学知识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一是让学生找出身边的金属,让他们分析为什么铜比铁更稳定;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实验,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三是灵活处理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4.金属化学教学反思 篇四
2、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钠的性质,我通过实验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更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慎重地为学生“思考与交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课堂结构更紧凑。另外,结合我校的《目标体验》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讨论问题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
3、课堂实验的处理。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而我认为既然是实验探究,就应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用具(给定的仪器、试剂中),老师不必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就可以。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新鲜有趣,而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太大快易引起爆炸)。因而在课前应检查学生实验用的试剂瓶中钠块的大小,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此外还叮嘱学生要取出钠块后切一小块进行实验。钠与水的实验中,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酚酞试剂作用。至于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分别书写铁与硫酸铜溶液及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所写的是否正确。该实验现象较明显,老师演示就行;该实验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进行对比而后找出不同之处,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4、不足之处。课前不断琢磨如何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在课前有想到的问题,在教学中也依然难免遗忘或被疏忽,发现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学生提出通人澄清石灰水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自己很清楚不可能有二氧化碳,在讲解时却忘了跟学生分析为什么没有二氧化碳。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时,没有及时引导,致使在此实验中花费相对时间多一些。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日后我将更多的思考及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5.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 篇五
浙江奉化锦屏中学董文光fhdwg@163.com
一.教材的地位
理科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这是制定“自然科学”课程教育目的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金属作为一类性能优越、应用广泛的材料,早在 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认识和利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已经使金属制品渗透到了衣、食、住、行以及生产、科研的各个方面。用途之广泛,作用之重要已远远超出了当初人们的想象。任何一种物质的用途都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金属材料有如此广泛的用途,不仅与它的美观的表面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以及优良的机械加工性能等物理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其化学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在初中自然学科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中,金属以物质的用途、性质及变化规律的面目出现。
在教材第一册、第二节“物质”中,最初出现了常见的金属铁、铜及它们制品如铁锅、铁铲、铁锤等。接下来的第三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出现了钢铁生锈、镁带燃烧等具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这对激发学生认识金属、了解金属的好奇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课本第四册、第一节“氧气的的化学性质”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火星四射”这一令人激动的实验现象。接下来的第三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中出现了即使在没有达到燃烧条件的情况下,钢铁、铝、铜等金属制品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会发生锈蚀,而生活经验却告诉我们像金、银等金属制成的饰品却无类似的现象。这时如果提出设问“同是金属制品为什么有的易生锈而有的却不易生锈呢?”为学生以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埋下了伏笔。在第十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Fe+CuSO4=FeSO4+Cu”,这一方程式的安排,为以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教学内容铺好了台阶。同一册的第二节“氢气的实验制法”中,教材指出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如果没有锌粒也可以用铁、镁等金属来代替。教材的这个地方如果插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说顺理成章,但是制氢气时,教材中特别强调了“稀硫酸、稀盐酸”,可见要制取出氢气来不仅与金属有关而且还与酸的浓度和性质、温度等因素有关。(如不用强氧化性的浓硫酸、硝酸来制取氢气,这些知识对初中自然不作要求但可以为高中化学的进一步学习留下余地。)在没有巩固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系统学习酸的性质之前,探索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为时过早。但教材却在这一节的后面设置了一个“探索与研究2”。要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研究不同金属跟稀硫酸反应的快慢”。真是匠心独用,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索已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内容的编排 1
准备好了扎实的感性认识上的基础。
自然科学的教材体系进入了第五册、第一章、第三节“酸的通性”时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本质认识,利用实验这一重要手段,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前知识及前人多次探索、研究的结果。教材终于提出了常见金属的化学活 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这种对金属活动性知识的学习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比较附合初中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体现出综合性理科教材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时代特征。
二.教材的作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一规律性结论的提出,让学生认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和掌握其规律的顽强不息精神。从中能概括出三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即:
1.在表中位置越靠前的金属越活泼,尤其是在水溶液中,即钾最活泼,钙其次,金最不活泼。对后面教材中的第五册、第二章“常见的材料”,第一节“铁”的教学中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如:铁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的中靠前的位置,可以预测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解决了“为什么钢铁易生锈而铜却不易生锈”这个一直困扰学生的问题。其它的问题如:“金属有没有活泼和不活泼之分?”、“为什么金属钠要保存在煤油中”、“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也迎刃而解。
2.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解决了教材第三册、第二节留下来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实验室为什么要常用锌粒而不是用钠、铅或铜等金属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等问题。
3.除K、Ca、Na外(常温下易与水发生反应)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置换出来。为我国古代“湿法冶金”的原理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对教材第六册、第一章、第四节“盐的性质”里——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提供了规律性的依据。也为后面第五节“常见无机物间相互关系”中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和酸金属和盐,金属和氧气反应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一教学内容在初中自然课本中作为重要知识点之一,对判断金属能否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提供重要的依据,也对金属性质的了解、材料的选用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实际意义。还对高中化学里“元素周期表”中金属规律性的性质的理解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的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概念的建立,初步学会正确应用。
四、教学的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变讲边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初步形成概念。
五、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存在差异,但有一定的顺序规律。
2,技能目标:通过演示实验,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在试管中固、液反应的实验操作并掌握验证氢气的方法;体验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规律。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及物质之间存在规律性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六、教学程序探讨
初三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本专题以启发性教学为辅助,采用问题探究法,以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实验这一最基本的研究手段,从不同的现象中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配以实物投影仪等电化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尽可能提高现象的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找规律能力。采用这种教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条件。
1、教学程序: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引导探索→ 实验研究 → 分析判断→归纳演绎→ 练习巩固
2、学习程序:明确问题→ 设计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归纳→ 形成概念→理解迁移→内化应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锌、铁等金属能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并放出氢气。是否所有的金属都如此呢? 2,提出问题、引导探索
实验1:取等大的铁片和铜片放在表面皿中进行实物投影,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实验2:取等量的稀硫酸放入四只试管,分别放入镁、铝、锌、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演绎:为什么产生的气体的速度不同?
3,归纳总结、寻找规律
不同金属跟稀硫酸反应的快慢不同是因为不同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强弱不同。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用多媒体“动画”画面展示结论)
4,巩固、理解内化
(1),如何验证钠和锌;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2),实验室制取氢气选用哪种金属最好?为什么?
(3),将一根光亮的铁钉放入装有饱和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5,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八、教学创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探究,不断发现,不断创新的过程,针对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挑战性、创造性,具有丰富的想像力的特点。
1,教学过程实施之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大胆动手。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做实
验。如:易拉罐中取铝,干电池外壳中取锌,铁钉、铁丝中取铁,导线芯中取铜,银饰品中取银等方法找到金属。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药品及必备仪
器可以通过申请向学校实验员领取。通过亲手的实验、探索,积累感性知识,为概
念的内化作充分的准备。
6.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 篇六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走近新课标
三维点击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知识;铁的冶炼过程;金属资源保护的几种方法;掌握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2.通过搜集与探究,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命题指津
1.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出现频率不大,简单题。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出现频率较大,尤其是金属锈蚀常以科学探究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大,中等难度。
2.金属活动性的试题多是选择题,填空题。通过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值为2—3分。
3.估计金属材料、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在今后中考中将会有新题型、更多题目出现。
教材精梳理
知识清单 1.金属材料
①金属的物理性质 ②合金 ③物质用途的决定因素 ④合金的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与氧气反应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 ④金属活动性顺序 意义: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①铁的冶炼:原料、原理、设备 ②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③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几种方法 基础示例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生铁 B.钢 C.赤铁矿 D.金刚石 2.下列有关铁生锈的叙述错误的是()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重点3 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2)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容易导热、有延展性等。(3)常见金属的特性,如:铁为银白色、质软、可以被磁铁吸引;铜为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汞是液态;钛熔点高、密度小等。(4)常见的铜的合金是黄铜和青铜。
生铁和钢是铁的合金,生铁的含碳量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重点4 金属材料的用途及保护
(1)金属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面有更多的良好性能。因此,人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
(2)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3)金属资源保护的几种方法: ①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②防治金属生锈;
③合理、有计划地开采矿物; ④积极寻找金属的代用。重点5 金属的冶炼及防腐(1)铁的冶炼
原料:铁矿石、石灰石、焦炭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设备:高炉
(2)铁钉生锈的探究方法:
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很难生锈。而在潮湿的空气中却容易生锈。即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分、氧气发生的一系列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3)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与酸反应速率越大。
(4)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当一种金属与两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该金属首先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再置换较活泼的金属。典题诠释
典题1(2010辽宁大连,15)硬铝的下列性质中,与制造飞机壳无关的是()A.导电性较好 B.密度较小 C.耐腐蚀性较强 D.硬度较大
解析:本题考查合金的性质。飞机的外壳必须密度小、耐腐蚀性较强、硬度较大,而不需要有良好的导电性。答案:A
典题2(2010广东佛山,19)佛山是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铝合金材料的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铝合金材料属于_________(填“混合物”“纯净物”或“单质”)。铝是活泼金属,生活中的铝锅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本题考查对合金的概念的理解及Al的性质。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的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铝活动性极强,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氧化铝保护膜,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典题3(2010甘肃兰州,4)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属于金属共性的是()A.很高的熔点 B.良好的导电性 C.很大的硬度 D.银白色的光泽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有很多共性,但不同的金属又有各自的特性。A选项是错误的,一般金属熔点较高,但汞的熔点就较低,常温是液体。金属的硬度相差比较大,如:铅的硬度只有1.5,可以说铅很软,所以C选项错误。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但铜为紫红色,金呈黄色。答案:B
典题4(2010广东珠海,5)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2010山东济宁,19)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案,分别用金属A、B跟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经实验发现: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有下图所示关系。
A.反应后得到氢气的质量相等 B.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A>B C.两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A>B D.稀硫酸已完全反应,两种金属可能有剩余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用来判断反应生成的物质。此题与数学的函数图象相结合。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金属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金属A的反应速率比金属B快。答案:B
典题8(2010上海嘉定,10)某金属单质R,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反应,但能和硝酸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则R可能是()A.Fe B.Mg C.Ag D.Cu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此金属不能和酸发生反应,说明该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的后面。所以A、B两选项均错;能和硝酸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明该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汞的前面。所以,C选项错误;只有铜排在Fe、Mg的后面而排在Ag的前面。答案:D
7.学好用好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案 篇七
一、熟记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可以分为三段背: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二、掌握规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反映了如下规律: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从微观看,是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难易的顺序。在此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在水溶液中就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稳定的阳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反之则弱。
2.从理论上讲,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三、明确适用范围
金属活动性顺序只适用于水溶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不适用其他情况,如不能解释
Fe2O3+3H2
2Fe+3H2O
四、学会应用
1.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直接判断。
例1 下列各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一组是( )。
(A) Cu, Fe, Zn (B)Fe,Ag,Mg(C)Na,Mg,A1 (D) Hg, Ag,Al
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逐个分析即能得到正确答案(C)。
(2)根据化学反应关系判断。
例2 金属Y能跟稀H2S04反应,而X,Z不能;将X浸入Z的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Z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为( )。
(A)X>Z>Y (B)Y>X>Z(C) Y>Z>X (D)Z>Y>X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X, Y, Z浸入稀H2SO4中,Y溶解而X,Z不溶,说明Y的活动性强于X,Z;将X浸入Z的盐溶液中,X能置换出Z,则X的活动性强于Z。可见X、Y、Z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为Y、X、Z。正确答案为(B)。
2.判断由阳离子变成中性原子能力的强弱顺序
例3 在H+、Cu2+、Zn2+、Ag+四种离子的溶液中,由离子变成中性原子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Ag+>Cu2+>H2+>Zn2+ (B) Cu2+>Ag+>Zn2+>H+ (C)Zn2+>H+>Cu2+>Ag+(D)H+>Zn2+>Ag+>Cu2+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反映的是金属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的`强弱顺序,那么由离子变成中性原子而得电子的能力则与之相反。故上述四种离子变成中性原子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g+、Cu2+、H+、Zn2+。正确答案为(A) 。
3.判断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可能性
例4 下列金属中,能与盐酸反应的金属是( )。
(A)Ag (B) Fe (C)Cu (D)Hg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氢前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氢后金属则不能,因此Ag,Cu, Hg不能与盐酸反应,只有Fe能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答案为(B)。
4.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可能性
例5 在CuCl2和Mg C1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
(A)Zn (B)Cu和Mg (C) Cu (D)Zn和Cu
解析 Zn的活动性比Cu强,但比Mg弱,故将过量Zn粉加入CuC12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只有Cu被Zn置换出来,留在滤纸上的物质除Cu外,还有过量的Zn。答案应选(D)。
5.判断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化情况
例6 下列每组物质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减轻的是( )。
(A)Zn和CuS04溶液(B) Zn与AgN03溶液 (C)Zn和稀盐酸 (D)Zn和MgC12溶液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知,(A), (B),(C)均能发生置换反应,(D)不反应,所以(D)溶液的质量不变。(A)中的变化为:Zn+CuSO4=Cu+ZnS04, Zn不断地与CuSO4溶液反应而消耗,且每65份Zn溶解,就同时有64份Cu析出,即“进多出少”,故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8.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篇八
金属分为活性金属和钝性金属两种。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金属称为活性金属,氢后金属就是钝性金属。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氢前面的金属能与弱氧化性强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等强氧化性强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如:Fe + 2HCl ═ FeCl2 + H2↑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与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3、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4、排在H前面的金属,理论上讲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常温下,钾,钙,钠等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镁、铝等能与热水反应,铁等金属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
5、金属均无氧化性,但金属离子有氧化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形成的离子氧化性越强。
6、金属都有还原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还原性越弱。
金属化学性能
金属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扫触时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1、耐腐蚀性:指金属材料抵抗各种介质侵蚀的能力。
2、抗氧化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抵抗产生氧化皮能力。
返回目录>>>
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是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金属物理性质的特性: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大多数金属为固体,但汞是液体.
密度:最大:锇 最小:锂
熔点:最大:钨 最小:汞
硬度:最大:铬 最小:铯
返回目录>>>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含量为7.73%)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含量为1.5%)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密度最小的金属:氢(1月英国科学家在爱丁堡大学首次制成金属态氢,氢成为密度最小的金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22.48×10?㎏/m?)
最硬的金属:铬(莫氏硬度约为9)
最软的金属:铯(莫氏硬度约0.5)
导电性最强的金属:银
导热性最强的金属:银
制造新型高速飞机最重要的金属:钛(被科学家称为“二十一世纪的金属”或“未来的钢铁”)
海水中储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铀(陆地铀矿的总储量约200万吨,海洋里含铀的总量高达40万万吨)
含同位素最多的元素:锡(有10种稳定的同位素)
含同位素最少的元素:钠(只有Na-23稳定)
展性最强的金属:金(最薄的金厚度只有1/10000mm)
延性最好的金属:铂(最细的铂丝直径只有1/5000mm)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3410±20℃)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熔点-38.8℃)
熔沸点相差最大的元素是镓(熔点30℃,沸点2403℃)
地壳中含量最少的金属是钫(即使是在含量最高的矿石中,每吨也只有37×10负13次方克;地壳中的含量约为1×10^-21 %)
光照下最易产生电流的金属元素:铯(当其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电子便能获得能量从表面逸出,产生光电流)
金属性最强的金属:铯
世界上最贵的金属:锎(每克1千万美元,比金贵50多万倍)
世界上最便宜的金属:铁
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铌(把它冷却到-263.9℃的超低温时,会变成一个几乎没有电阻的超导体)
最能吸收气体的金属元素:钯(1体积胶状钯能吸收氢气1200体积)
9.高一化学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说课 篇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是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中的一节内容,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绍钠的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解释现象,作出结论。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对比等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初步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关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德育目标
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良好科学观念。
3、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探究性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滴水点燃酒精灯的趣味实验入题,使“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素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例如,在讲到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解释,由现象推断实验产物。由溶液变红的现象,推断有碱生成,得出一种产物为氢氧化钠。同时根据金属钠四处游动推测有气体生成,然后再由教师做演示实验,收集并点燃气体,证明该气体为氢气。
2、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增加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新课程中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性质,再深入到结构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并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二)、自主实验,观察现象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
2、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通过这些实验,由几位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其他学生补充。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屏幕和板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钠的物理性质小结,钠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分析钠在反应中的化学价变化,得出钠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解释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着火的钠能不能用水来扑灭。同时解释“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后介绍钠的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四)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在此期间,用谐音“芙蓉又想红”来巧记小结钠和水反应的现象。
②其次,在该实验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来检验NaOH,但是不能检验另一种产物氢气,故将钠和水的反应进行了改进。用u型管(两端分别是分液漏斗和带活塞的尖嘴玻璃管)为实验仪器,加入用红墨水染红的水,再在有尖嘴玻璃管的一端加入少量煤油,放入钠,塞上尖嘴玻璃管。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点燃气体,由此可以验证该气体为氢气。
五、板书展示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熔点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点燃
常温:4Na+O2 = 2Na2O 加热:2Na+O2 == Na2O2
2、与氯气反应
2Na+Cl2 = 2NaCl
3、与水反应
2Na+2H2O = 2NaOH+H2
三、应用
700℃~800℃
10.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 篇十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了解:
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常温下、、等。会根据金属的性
质选择用途。根据用途说出性质。会列举生活中金属应用的事例。
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影响,如铁、铜、铝、锌、汞、钙等等。
知道什么是合金?,合金是混合物。
记住置换反应
会判断反应类型 记住:炼铁的主要原料。
理解: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运用:解释金属与酸反应现象的不同。判断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能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强弱。①
。记住: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会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
因。理解防锈的原理是
。常用的防锈方法。①制成合金② ③④。会列举自行车各部件防锈的措施,家庭中常用物质的防
锈方法。
炼铁的原理:在高温下,一氧化碳夺取铁矿石中的氧将铁还原出来。会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方程式为
金属资源保护的途径:①
②
③
写出镁、铝、锌和铁与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上反应的现象: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固体减少,铁与酸的反应溶液由 变为。
写出铝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硝酸银溶液、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③
以上反应的现象:①
②③
典型题例及练习:
1.铁钉在钉木制品时,有经验的木匠习惯用口水将铁钉润湿然后再钉,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铁钉更容易钉入木制品B.使钉入的铁钉易生锈,而不脱出C.防止铁钉生锈而腐蚀D.增大铁钉钉入时的摩擦力
2.为了防止铁受腐蚀,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A.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油B.在铁制品的表面镀上金属锌 C.保留铁制品的表面的铁锈D.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洁净
3.不锈钢是一种合金钢,有耐腐蚀的重要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反应釜、炊具、装饰材料等。不锈钢中添加的主要合金元素是()A.硅B.铬和镍C.锰D.钨 4.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人体骨骼中缺少下列元素中的()A.CaB.NaC.FeD.K
5.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A.AgB.Fe、AgC.Zn、FeD.Fe、Zn、Ag 6.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A.铁单质
B.铁元素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7.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表达错误的是()A.黄铁矿(FeS2)B.菱铁矿(FeCO3)C.黄铜矿(CuFeS2)D.辉铜矿(CuS).一小块生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后,过滤得到残渣,其主要成分是()
A.铁B.碳C.铁和碳D.氧化铁
9.把A、B两块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分别放进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和稀盐酸的两个烧杯中,两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上。充分反应后金属都有剩余,则天平指针()
A.偏向盐酸一边B.偏向硫酸一边C.无法判断
D.天平平衡
10..X、Y、Z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Y+ZCl2===Z+YCl2 X+ZCl2===Z+XCl2Y+2HCl===YCl2+H2↑X+HCl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Z>Y>XB.X>Y>ZC.Y>X>ZD.Y>Z>X 11.要除去铜粉中少量的铁粉,下列物质不合适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水
11.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 篇十一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为:
1、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的化学反应总结金属的化学共性。
2、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本节课的课堂步骤为:
1、了解本章课本编写思路,知道代表性金属钠、镁、铝、铁、铜及其所代表的金属类别。
2、自学《思考与交流》并班内交流,得到金属反应的共性即(1)金属可以和氧气化合(2)金属可以与酸生成氢气(3)金属可以把比他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在复习的基础上扩大概念可得共性,引出本节课学习对象。
4、学生自学课文,交流在课文中所学关于钠和氧气、铝和氧气反应的知识,结合初中所学,完成代表性金属钠、镁、铝、铁、铜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5、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
6、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反应类别以及金属表现的性质,完成代表金属分别与非金属硫、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使学习内容充实而具体、既有共性又认识到物质的差异性。
课后反思如下:
1、教学生全盘把握本章编排思路,明确学习对象,学习更有针对性。
2、明确学习对象所代表物质的类别,学会用归类法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新旧知识联系,降低新知识的陌生度,低起点,小步子,学生接受快,课堂活跃,效果好。
【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08-11
《金属的化学性质》10-17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7-07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06-28
高中化学《金属钠》说课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08-12
金属防护和回收说课稿08-0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10-21
金属非金属矿山全规程09-15
金属的结构与结晶试题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