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

2024-10-18

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共7篇)

1.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 篇一

古 诗 词 鉴 赏 复习资 料

陈保侯

2008.10 高考考点:

1、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2、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3、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有多种分类,这里把它分为抒情、描写和修辞三种。

(一)抒情

1、借景或借物抒情(间接抒情)

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景物:松、竹、菊、梅、柳、沙漠、大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及野草顽强生命力的感叹。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含蓄抒情)将感情融合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国家忧感,对亲人思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为细无声。”饱含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接抒发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4、托物言志

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

5、托物寓理

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韩愈)问:后两句令人咀嚼,有景有悟,请简述你的理解。答:杨花榆荚虽缺色少香,却勇于创造,形成“漫天雪飞”的美景,给春天增色。寓含这样的哲理:缺乏才能的人,只要勇于创造,也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6、用典抒情

援引史实,使用典故。用典: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贬,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7、叙事抒情

《琵琶行》 《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借古讽今(讽喻诗)

《兵东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以乐景衬表情或以哀衬乐

如:《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介子推。”

(二)描写

1、渲染

国画一种方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浓形象的方法就是渲染。诗歌中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容。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析: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出的美酒,微黄绿色,上面还有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在红泥抹的小炉上温着,天快黑了,又要下雪了。经过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得到突出。

2、烘托

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诗歌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正面渲染,侧面烘托。

举例:①“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山园小梅》

林逋)

问:这首诗表现了梅花的高洁和自己的喜爱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首、颈联写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颔联写霜禽和彩蝶对梅花的喜爱,烘托自己的喜爱。

尾联说只有诗人的低声吟可以与之相配,用不着世俗的歌舞宴饮来作伴,表达梅花的高洁和自己的喜爱之情。②《陌上桑》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烘托琵琶女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哀衬乐)

利用事物间相近似的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现所要表现的文物。相似——正衬 相对立——反衬 例:

①“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高适)

析: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寒灯”的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描绘出孤寂冷清的意境。②反衬:“朱门酒肉臭,有冻死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出”“月出惊山鸟”(以闹衬静)

③“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 岑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 韦庄)注:梁园,西汉梁武帝所建设,曾盛极一时。析:前诗以春花反衬梁园之萧条;后诗以烟柳反衬古城的空寂

4、抑扬

把贬抑(否定),赞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突出其中一方面,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方式:先扬后抑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李商隐《贾生》(贾生,指贾谊,被驱逐的臣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析;汉文艺帝在宣室夜如愿风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访逐臣”写文帝求贤心切,“更无伦”写贾谊才华出众,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是听取什么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他政治上的昏愦无能,这是抑。

5、对比,照应

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对立的事物,前后相叙,比增强艺术效果。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析: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色彩对照。霜天的明亮与渔火的明亮对比,霜天的清淡与的残月的朦胧对比,这些对照营选出一种孤寂、飘零的意境,增强了感染力。照应,指对前后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例略。

6、虚实结合又叫联想和想象

朦胧、模糊性,留下想像余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实: 有据 客观 具体 显者 当前 已知 虚: 无据 主观 抽象 隐者 未来 未知

例:将发(李贺)“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实)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虚)” 析:诗人收拾停当,即将登程。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说,诗人是写了眼前的景: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手没有尽头。(表达前途的迷惘,羁旅的漂泊无依之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这种写法又叫以景结情。)又如: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析:边愁叫不尽,散不去,该如何呢?诗人岩开一笔,转入景物描写,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巷巷的景象,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使诗情得到升华。而这一意境的创造,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7、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明月松间照,清字石上流。竹林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动一静,雄浑开阔)此例很多,不一一列举。

8、多角度描写(由远近、上下、远望、近观)

(三)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互文、1、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租尔,三岁食贫。

析:以桑为兴,先言桑树的叶子落与未落的情况。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自己的处境遭遇。同时桑,又是比喻,喻青春美丽和年长色衰。

2、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3、夸张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又如“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甫)

4、互文

上文里省了在下文里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相互成文,合而见义。特点与作用: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如:①“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鬃,当窗对镜贴花黄。)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长城在秦汉时修筑,故谓“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关,关塞,这里指长城。)

5、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字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正用指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反用则是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即反其意而用之;借用是借典故的字面来表达与典故实际无关的事物。但要懂得常见的典故,如“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这三个典故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还有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

举例说明:如《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明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暗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是正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用,“接孟氏之芳邻”是借用(它不是说“择邻而居”或比喻母教等意思,而是表示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在毛泽东笔下,不是指男女艳情,而是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用来展望祖国水利建设的前景,就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一般来说,反用比正用更耐人寻味。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分析鉴赏】: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①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6、比喻

如:写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比喻”,生动地写出瀑布的色彩和形态。又如“千里澄江似练”:“春来江水得如蓝” 7.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仿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8.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9、双关

词句有字面含义,又有隐藏含义,一语双关,传情委碗而含蓄。

如《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析:女子采莲,若有所思地拿着莲子把玩;清香的莲子使她想起所爱的人,不由珍惜地置莲怀袖中。这首诗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写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执著相思。如“莲子”之谐“怜(爱)子(你)”,“莲心”之谐“怜(爱)心”,“清如水“说其情,纯洁如清水,“彻底红”说爱得相为浓烈。这就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

古诗词鉴赏三: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具体体现;(3)此手法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关键: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说错了,后面答题“满盘皆输”。例:“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 陈与义)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第二步)

两处反衬都突现出诗人出行之早,表现出诗人由早行飘泊而引起的孤寂寂寞之情。(第三步)

又如《三维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第二步)这种比喻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步)

表达皇帝受奸臣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第四步)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 篇二

第一, 与现代汉语相比, 传统的诗词多了一些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学习要求, 因此初中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因不理解或难理解, 冲淡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二, 就学生自身而言, 当前初中学生的古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积累较少, 尤其对作品、作家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 又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重重困难, 尤其是古诗中的各种韵律以及平仄, 更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平时的快餐文化的冲击, 还有一些注重某方面刺激的浅显文化小说的影响。久而久之, 也就降低了初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三, 就教学本身而言,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流程僵滞化, 甚至呆板, 教学手段单一化, 不关注古诗的鉴赏美, 忽视古诗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 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提起兴趣, 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最终导致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课堂毫无生气。

二、策略与研究

要解决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现提升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 知人论世, 了解深入

在教学古诗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该诗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历史环境、写作状态以及过往经历等, 以此来初步推断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意图抒发的情感类型, 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作品。

在鉴赏李清照的词时, 由于李清照的词本身具有前后期差异巨大的特点, 所以在鉴赏前笔者就让学生去搜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探求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迥异的原因。课上, 笔者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内进行讨论后, 由一位学生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并发言。笔者随机抽取两位学生代表发言。生1:李清照是一个很可怜的女人, 她前期生活幸福, 嫁与赵明诚为妻, 夫妻志同道合, 过着美满安定的生活。在此期间, 其词风轻俊明快, 多描写少女情怀、闲适生活、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是爱情的甜美与苦涩等。后期南渡, 国破家亡, 丈夫猝死, 李清照由贵妇流入难民行列, 目睹丈夫病故、硝烟弥漫, 深受流离之苦, 于是便用血泪写下凄凄忧伤, 百转千回, 一片苍凉。这就是她前后期作品风格差异很大的原因。

(二) 分层诵读, 提升语感

有效的古诗鉴赏教学, 需从诵读入手, 通过音读、意读、情读三个层次把握诗词节奏、意境和情感要素, 展开有效的引导和渗透, 让学生赏鉴诗词情韵, 领略和感受音韵之美, 增强诵读语感。

例如, 笔者在教学《登飞来峰》时, 为了向学生完整呈现诗人王安石30 岁参与政治改革的豪情, 在教学之初笔者就展开了深度解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先让学生展开音读训练, 请大家将不认识的生字词标注出来, 或者对难以读懂的字词进行推敲。学生一方面能够读准字音, 同时也会掌握朗读节奏, 比如, 这里有几个生字和生词, 对“遮望眼”应怎么理解? 而后继续引导学生感知诗歌透露出来的情绪。笔者带领学生进入意读环节, 紧扣相关的诗句展开思考:飞来峰在作者笔下有何意义? 意味着什么? 学生紧扣“千寻塔”这个字眼, 理解了飞来峰的“高”, 再结合王安石的生平遭际, 体会到此处正是本诗情感喷薄的节点, “千寻”可作为重点吟诵的字眼, 凸显出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时声调要高昂一些, 读出恢宏的气势。在此音读和意读的基础上, 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 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内涵, 此时笔者带领学生进入情读环节, 将诗歌中的情感升华:想象一下, 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感受是什么? 有什么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情感朗读, 将诗意融入自己的内心, 想象飞来峰高耸入云, 并不畏惧世间的霜雪。由此, 学生对想象中的飞来峰赋予了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象征。

(三) 着力意象, 把握内涵

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郭沫若说:“诗歌是强烈的情感之音。”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古诗意象, 寻找诗人情感抒发的聚焦点, 把握诗词的深刻内涵。

例如,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审美理解, 笔者让学生通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能画幅画吗? 学生通读了全文之后, 认为这里有几个景物是非常经典的, 比如像枯藤、乌鸦, 还有夕阳, 但是为何作者选取了这样的景物呢? 其他的景物难道就没有吗? 经过讨论后学生认为, 诗词中有以下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断肠人,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这些意象密集排列, 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的景象, 表现出了凄惨、悲凉的羁旅情感。学生经过想象画出一幅深秋的远行图:将要沉没的夕阳, 萧瑟的西风, 瘦弱的马儿拼命向前走, 惆怅的行者脸上满是忧伤。由此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是多么忧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 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内涵。

三、总结

古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温习背诵和灵活运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还需要老师结合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因地制宜的选取多种教学方法, 带学生们一起遨游古诗的璀璨天河。

参考文献

[1]胡宜海,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 .

[2]魏哲, 紧踏时代节拍奏响课改旋律——浅谈诗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集 (文科专辑) , 2009 (5) .

3.初中语文古诗的鉴赏 篇三

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4.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 篇四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忧国忧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地疾苦

4.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1.羁旅思乡之情

2.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边塞思乡之情

4.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感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意境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步骤:

(1)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简要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3)根据这首诗的情境氛围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5.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篇五

这类题型是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分析妙处。

考查的主要内容有:(1)赏析诗句中的词语;(2)赏析诗句;(3)对诗词名句的理解;(4)赏析诗词中刻画的形象

2.意境描绘题。

所谓意境,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食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这类题型要求发挥想象,对古诗句中刻画的画面、场景或形象进行描绘。

3.主旨把握题。

主旨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类题型主要考察对诗句或整首诗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

4.技巧分析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的精巧指出表现在哪里?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5.简介阐述题。

这类题型要求对诗词进行总体评价或分析其优劣。常见题目是对这首诗提出一种或两种观点,要求你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真题鉴赏】

1.赏析“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括号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解析】

这两道题是就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品析,分析其好处。这类题型一般选取的是诗句中的动词,因为动词最具有表现力,主要从标准,形象,生动,含义深刻,突出形象特点等方面来思考。

参考答案:

1.“转”和“第”准备生动地免回了月光的移动,按时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境

6.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 篇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古诗词鉴赏,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古诗文教育一般都比较晦涩难懂, 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情绪不高, 效率低下, 有时部分同学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 从而造成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努力的营造一种适宜教学氛围, 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用好的“开场白”,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常说“做好了开头, 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一个新颖的, 精彩的“开场白”, 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就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了。比如在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文时, 先让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然后再问“有谁去过西湖 (即钱塘湖) ?”然后让去的学生描绘一些那里的景色, 然后教师在结合古诗中所描写的予以适当补充,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文时, 也是先让学生朗读一遍, 然后发问“谁能说说夏末农闲时的意境”, 然后让学生自己结合自身的理解以及诗中所描述的, 简单的描述一下自己所想象的意境, 然后再予以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开场白”, 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为教好这堂课, 打下来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朗读,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 教师应首抓学生的诵读, 让学生先整体诵读一下古诗词, 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齐读、范读和分组读、交叉读与分角色朗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 此外教师也可以先对诗词进行范读一遍, 让学生听清楚诗词中每个字的正确读音, 然后在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古诗词的大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 教师还应适当的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蒹葭》时, 里面有一些生词, 因此需要教师先范读一遍,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齐读和分组读。再让学生依据朗读过程中自己的理解来简述一下诗歌中所讲的是什么内容,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单凭字面意思来对其进行讲述:一大片茂盛的蒹葭当中, 有许多露水, 看着想霜降以下, 而在河流的一边有一位佳人, 我想走过去寻她, 但道路却比较漫长, 我想游过对岸寻她, 却发现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在学生讲述完成以后, 教师可以先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 并让其他学生来点评下, 并讲述自己不同的看法, 最后教师在进行最终总结和点评, 这样就能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应用和推广, 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过程中, 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时, 教师可以先放映一些图片, 图片内容可以是江南农忙时的图片, 并配上一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如虫鸣鸟叫, 从而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接近现实的意境当中, 体会诗人当时内心情感。然后教师再放映事先已经制作好的课件, 课件内容要涉及作者的生平简介, 代表作以及同该诗相关的一些图片和影像, 而且要求学生在观看完之后, 要讲述出该诗的大体意思, 并据此对其进行有效点评。由于这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是集声音以及图像和影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工具, 因此很容易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开展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应该是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来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 并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进而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 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可以让学生在通读以及掌握文章意思的情况之下, 将其简单的改编成为一个课本剧, 并选几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 让然后在让台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点评;又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台上表演, 然后让台下的学生猜他表演的是哪个古诗词当中所描绘的景象。这样就能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 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能动性, 为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这种方法还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提高其自身的语文能力。

五、总结

随着国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与实施, 古诗文在现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而作为一个初中生, 掌握以及熟知一些古诗文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比较深奥难懂, 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不高。本文就结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对如何做好古诗文教学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责任编辑:龙大为)

7.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 篇七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 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 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

③ 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________,_________。”

(2017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2017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①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

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③(2017山东卷)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2017新课标1)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注】

②①,秋风斜月钓船归。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2017新课标2)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16北京卷)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1】

黄昏。

A.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2016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①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0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2016山东卷)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2016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2016新课标)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③①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2016新课标2)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

①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②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①②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⑤③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

(2015北京卷)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

【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怨。山有时而童巅徽外三两弦【4】

【3】

【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2015福建卷)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家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1: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2分)

(2)请欣赏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答:

(2015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2015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8分)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

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 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C.“电掣”句用金蛇、灵

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2015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015新课标1)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2015新课标2)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②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好事近[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段,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 分)(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 分)

(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②

①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

(2014北京卷)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2014福建卷)古代诗歌阅读(6 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双调·蟾宫曲____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3 分)答:________________

(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①杪:树梢。

上一篇:澳洲教学培训心得下一篇:平安校园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