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精选8篇)
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篇一
施工对环境影响的降低方法
本文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做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总结归纳了公路施工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作 者:王得晖 何秀英 作者单位:内蒙古晟昱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z1)分类号:F061.3关键词:监理工程师 公路施工 环境保护
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篇二
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导致基坑向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又备受关注的课题,同时又是一个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岩土工程难题,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涉及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条件、场地环境、支护设计方案、计算参数选取以及施工操作等很多方面。目前,已经有不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失误,导致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建设工期延误等严重问题。
基坑开挖和降水阶段应加强对车站基坑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当地表沉降危及到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时,应采取在被保护的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周边进行地下水回灌、注浆等工程措施,保证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本文以河西某地铁超长深基坑工程开挖监测为例,分析了深基坑南部开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 工程概况
南京市地铁交通2号线是南京市城市规划中一条重要的东西干线:贯穿主城东西中轴线客流走廊,东连仙林大学城,西通河西新城区,中间穿过新街口中央商务区;途经孝陵卫、中山门、明故宫、新街口、汉中门、莫愁路、纬九路等车站,全长25.4 km,其中本基坑是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车站是南京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的中间站,同时也是二号线正线、西延支线、远期六号线的换乘车站,本期修建的工程包括二号线车站、六号线车站、存车线、二号线与六号线联络线以及相关的交叉度线等工程,车站功能复杂、规模大,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性工程。车站总长312.2 m,标准段宽度48.2 m,结构形式为地下2层岛式,车站顶板埋深约3 m,底板埋深约15.5 m。车站西侧设3个通道出入口和2个风道4组地面风亭,车站东侧设4个通道出入口。所有附属结构均为地下1层,待主体结构完工后施工。由于集庆门大街站基坑较宽(标准段46.2 m,加宽段宽50.2 m),采用长大内支撑系统。施工中如何保证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安全,是本工程的重点。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
场地地形平坦,现地面高程约在6.44 m~8.08 m,原地面高程约在6.00 m,人工堆填土约1.50 m。地貌类型属长江低漫滩。工程地层特性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坑内地层大部分为淤泥质粉土,其特点是自稳性差,渗透困难,扰动后易呈流塑状。
2.2 水文地质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承压水两种类型。勘察期间各钻孔实测稳定水位埋深0.80 m~1.80 m,相应高程介于5.77 m~6.85 m之间;潜水位埋深介于1.10 m~2.10 m之间,相应高程约5.77 m~6.08 m;承压水位埋深介于2.73 m~3.90 m之间,相应高程约4.18 m~4.24 m。观测结果表明:潜水位和承压水位存在约1.72 m的水头差,深部地下水具一定的承压性。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人工用水的补给。深部承压含水层(②3c2-3,②3d2-3)中的地下水与长江及外秦淮河均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基坑开挖范围内南端和中部土层以②-2b4,②3b3-4层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中部局部含②-2d3粉砂薄层,北端以及中部偏西土层以②-2b4淤泥质粉质黏土、②-2d3粉砂层为主,降水困难。地下水位无论是上升或是下降均可以使局部的水位差增大,渗流作用增强。渗流作用可引起坑底土的潜蚀、流砂和基坑突涌等不良现象。
m
3 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分析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确定的监测项目有:基坑内、外观察;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桩顶位移;地下水位;桩体变形;桩内钢筋应力应变;支撑轴力;水、土压力;重要建筑物、管线监测;基坑回弹;差异沉降等,开挖阶段监测频率为一天一次。基坑底部均位于淤泥质粉质黏土,工程性质较差。根据集庆门大街站勘探资料,本站上、中部主要由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场地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潜水;深部砂性土层中地下水具承压性,承压水位平均埋深3.315 m,其地下水不良作用主要表现为基坑突涌(见图1)。
周围环境的监测结果表明,在满足基坑安全控制标准的条件下,深开挖仍会极大地影响周围环境,如地下水位下降,坑周土体的应力和变形状态的变化,进而引发周围管线的变形和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等环境问题。
3.1 地下水位的降低
1)管井减压降水。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坑底隔水层以下进行管井减压降水,降低坑底承压水头高度,按开挖深度的不同,分段进行减压降水,确保坑底稳定。
基坑开挖前,进行减压降水,确保基坑地下水位在开挖面以下3.0 m。降水开始后,定期对基坑内外的水位观测孔的水位进行观测,以检查水位降落,降落值较大时,考虑用回灌法以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深井井点滤头底端与围护结构之间距离不小于3 m。
2)轻型井点辅助降水加固土体。因基坑开挖面以上为粉质黏土和淤泥质黏土,在基坑开挖前15 d及开挖过程中对基坑内进行轻型井点疏干降水,疏干黏土层中的潜水或上部滞水,达到地基加固目的,以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便于基坑抽槽开挖时倒运土方车辆行走。
3)充分做好基坑排水措施。为保证基坑开挖面不浸水,要在坡顶外设置挡水堤,防止地表水冲刷坡面和基坑外排水回流渗入坑内,在坑基内及时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基坑内积水;在基坑开挖前,在其外侧设置排泄水沟,排除地面明水,防止地面明水流入基坑内。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降水是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工程场地内地下水位较丰富,为确保基坑开挖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降水。降水过多对周边建筑无不利,降水过少则基坑无法开挖,基于确保开挖顺利进行的同时对建筑物影响尽量最小这个平衡点特采取如下措施:
1)降水井采用浅密布设原则,减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2)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坑内水位的监测,有效地控制降水,根据观测井水位变化情况判断基坑内水位降低情况,再随着开挖深度的加深,选择性确定启动部分或全部坑内其他降水井,保证水位控制在开挖面下3.0 m,防止“管涌”事件发生,避免由于基坑管涌引起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出现在测点12.5 m深度处,其值为132.5 mm。 此观测点受来自江东路大量车辆动荷载和基坑外侧土体的应力释放的影响较大,见图3。
3.2 土层水平位移
基坑圈梁水平位移监测点D35的累计水平位移量最大(见图2),其累计位移量为35.1 mm,圈梁的水平位移观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量均未大于5H/1 000(H为开挖深度)85 mm的支护结构变形控制标准。说明支护结构在基坑土方开挖与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基坑圈梁及第一层支撑发挥出了混凝土结构的刚度,有效抑制了外侧硬壳层的水平向变形。
在基坑南端头井西侧埋设的土体测斜管CX02,深层位移观测点最大值出现在测点12.5 m深度处,其值为132.5 mm。此观测点受来自江东路大量车辆动荷载和基坑外侧土体的应力释放的影响较大,见图3。
为了减小对周边道路、管线及建筑物的影响,开挖完毕后要迅速浇筑基础或回填土方。
3.3 周围建筑及道路的沉降变形
综合分析基坑开挖安全监测房屋及道路沉降观测结果可以看出(见图4):
道路沉降观测点R2的累计沉降量最大,为366.7 mm,远大于30 mm的累计沉降量的报警值,目前已测的道路沉降观测点中95%的累计沉降量超过了报警值,尤其是基坑西部。
仔细分析沉降量—时间曲线可以看出,以2006年12月24日管涌发生之日为节点,多数曲线都出现陡降的现象。随之又发生几次小规模的管涌及渗漏,进一步加速了沉降。可以判定,目前房屋及道路总沉降量中至少有30%是由岩土工程灾害引起的。
4 结语
基坑支护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围护墙后土体的位移(水平位移与沉降)与支护结构系统的特征、施工周期、开挖程序、天气和坑周土性等因素有关,不同的支护措施和开挖方法对坑壁和坑外土体的变形有很大影响。通过对河西软土地区施工的该基坑的监测结果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基坑围护工程是一个风险性工程,影响基坑工程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应有预见性,要有抢险措施。实践证明,采用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是保证围护结构安全的关键。
2)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必须综合工程地质水文资料、环境条件、综合施工技术水平、工程造价、工期、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支护形式。
3)在砂性土含量较高的区域开挖基坑时,坑壁渗水会引起周边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孔隙水压力减小,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稳定坑壁和保护周围建筑。对于降水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应合理控制地下水位,既要防止管涌的发生又要兼顾基坑开挖过程中工作区域干燥。
4)基坑安全的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要求,但对基坑周围环境的监测和按周围环境的要求控制坑壁变形是特别重要的。
摘要:结合南京某地铁超长深基坑开挖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介绍了深基坑开挖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深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周围建筑物及道路的沉降变形等环境问题,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超长地铁,深基坑,环境影响,监测,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张如俊.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J].市政技术,2006,24(1):50-51.
[3]李云安.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4):1-6.
[4]刘翔.由渗流引发的某软土深基坑事故原因分析[J].施工技术,2007,36(9):72-74.
3.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篇三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各项工作都进行的如火如荼,同时我国地铁建设也迅速发展,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地铁施工期间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高架线路、出入口、风亭等的建设对沿途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影响。所以,加强对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力度和管理力度,尽量使得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减轻等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铁;策略
目前来说我国的地铁建设发展特别迅速,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般说来,地铁施工期间就是因为存在着振动和噪音影响突出,水文地质问题特别严重,地下水的防护措施不足,人工降水的回收利用率不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等等的环境问题,给出的建议就是要很好的防止地铁的施工时间,优化隧道掘进施工工艺,推广引进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施工降水的再利用率,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等方式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环境造成污染的影响因素和防止污染采取的措施
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水环境的影响第一个原因就是施工作业中的生产用水,污水施工作业中的污水主要是来自工程中的冲洗地面时产生的污水、钻孔作业过程、给建筑材料清洗等的工作中,污水中含有沙石、硅酸盐、石油等污染物,或许是因为大多数施工工地的距离特别长,排放点也比较分散,让其任意排放一定会对地表水或者是土壤产生很大的不利的影响。在钻孔作业中大量的新鲜水的应用肯定会产生大量的泥浆和残渣,物料经过雨水的冲刷或者人为的任意排放,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而且在车辆的冲洗中产生的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这类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机油汽油柴油等的有机污染物,也还有大量的ss等。措施、设备的机械清洗和汽车的污水清洗通常会采用隔油池来进行处理,在钻孔作业中产生的污泥的含水率最高,必须得通过沉淀和干化来进行取水,同时必须要加强对职工的环境行为的管理和控制,禁止污水廢水废油废酸的随意倾倒。加强对物料的管理和储存,防止物料的流失。
由于施工人员集中生活,特别是大型施工场地,施工人员甚至都到了上百人,生活区产生的污水主要的污染成分就是动物油等,直接排入会造成水的污染。施工用水必须要经过处理,而且要经过检测合格才能排放,对生活用水的处理方法通常采用的就是生化处理法。将生活用水的处理程度分为三级,按处理程度通常分为一、二、三级。从污水中除去悬浮状态是呈固体状态的污染物的方法是一级处理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采用物理处理法,将其分为各种处理单元如化粪池;二级处理的任务就是除去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通常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三级处理任务是进一步除去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磷、氮和可溶性无机物,经三级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回收复用的标准,可用来绿化、冲洗地面等。因为建设项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采用一、二级处理。施工营地的污水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是好氧生物处理法、旱厕和化粪池。
二、大气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建设项目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引起的扬尘及路面铺浇时沥青产生的烟气等造成的。产生施工扬尘的因素主要就是车辆行驶时引起的地面尘土飞扬、场地产生的扬尘和无植被覆盖的场地产生的风力扬尘、灰土搅拌时产生的风力扬尘等,施工扬尘产生的后果就是污染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危害。
1运输扬尘主要有三种情况,例如:(1)运输车辆行使的时候会产生扬尘;(2)材料堆起的时候会产生扬尘;(3)拌和扬尘,还有就是公路和其他需要使用沥青混凝土铺路的过程项目,沥青会产生烟气。对于减轻大气环境的污染就是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加强对交通运输的监督,保证汽车不超速行驶;(2)采取科学的方法去选择运输路段;(3)运输道路应定时洒水;(4)粉状材料要用袋子装起来或者用罐子装起,粉煤灰在运输的时候要保持湿润的状态。土、水泥、石灰等材料运输时禁止超载,要用布装起来,如果散落下来,应派人立即清除。对于施工扬尘就是要采取这种措施(1)合理安排拌和场并集中拌和,尽量减少拌和场;灰土拌和场不得选在逆风的上风向,与其距离应在200m以上;对拌和场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给他们配备口罩、挡风的眼镜等。水泥混凝土拌和的时候要集中起来,封闭装罐运输,采用先进的水泥混凝土拌和装置和配套除尘设备;水泥混凝土拌和场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与其距离应在300m以上;拌和场要为操作人员配备口罩、风镜等,实行轮班制,并定期体检。(2)堆场扬尘减缓措施:筑路材料堆放地点选在顺风的下风向,距离要足够彻底;遇到恶劣天气的要覆盖布料;粉煤灰堆存地要合理的进行安排。
2交通的噪音控制(1)施工场地选择工程项目的时候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规划时就对噪声污染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2)运输道路在车辆行使道路两侧的学校、医院、居民区的时候,必须采取采用不准鸣笛、对车速进行限制等方法。(3)充分利用地貌地物如山丘、山岗做声屏障防止产生噪音污染,降低噪声,必要时,可以使高度降低。(4)劳动防护在高噪声作业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应采取自身保护。
3施工机械噪声控制(1)对于施工人员生活区、大型施工场地以及水泥混凝土拌和场、沥青混凝土拌和场、碎石场选址时,应尽可能远离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等人群集中区,最好是在300m以上。如果这些标准达不到的话,可以对声源噪声比较强烈的地方采取采取消声、隔声等方法。(2)选用低噪声振动的施工工艺(3在施工厂界设置临时隔声围护;噪声比较高的不能和学校的上课时段、医院及敬老院的午间休息时段错开;夜间停止一切的高噪声作业,有特殊情况要进行连续作业的,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对居民予以告示;利用学校的固定节假日、寒暑假进行某些特定的高噪声作业;夜间不准开山、放炮。固体废弃物是指凡是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并且对持有者已不再是有实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通称为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称为生活垃圾。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两类,一类是废土、废渣等固体废物;一类是生活垃圾。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它的危害表现为:(1)占用土地,污染土壤。
固体废弃物如没有用,肯定会需要占用土地来堆放,据估算,每10t渣,需用一亩多的土地。长期堆放,肯定会产生一些农业上的争夺土地等众多突出问题。固体废弃物经雨雪淋湿产生一些毒物进入土壤,使土壤毒化、碱化、破坏土壤内的生态平衡,更有甚者,会使土地难以再生植物。(2)污染水体的固体废弃物可随降水或刮风进入地表水,然后渗透进入土壤到达地下水,以及直接投入江河湖海等途径,给水环境带来污染。(3)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结语
地铁的建设对于人们的生活出行有着很大的便利,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人们的环境污染是较大的,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不能只关注于短期的利益还要为以后的子子孙孙去考虑,不能只为了眼前的一点点便利而忘记了人类发展的初衷,环境是我们大家的,不是一个人的,我想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这个家庭更加的没美好,人类才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余姝萍,刘燕东,王泽林.地铁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失防治初探[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04).
[2]王全贤.大直径盾构隧道在北京地铁工程中的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12(05).
4.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篇四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比较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威胁和影响比较大。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其范围往往是天然河道附近,其强行融入到生态环境当中,就会导致天然河流环境受损,会从根本上影响河流环境平衡性,另外还会导致河流中以及附近的生物受损。在这样的水利工程建设下,必须在结合河段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截流措施,导致泥沙淤积问题出现,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含沙量等。
2.2局部气候条件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其也会从根本上影响施工附近的气候条件,针对那些规模较大的灌溉工程来说,施工后会导致陆地湿度增强,从而影响该范围内的气候条件,不仅导致降水量改变,还会导致气温变化。且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会导致水蓄积问题出现,导致水蒸发程度增加,最终产生降雨,针对水库工程建设来说,还会在产生低温效应后影响降雨量。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结束后,库区会和水面相靠,导致空间能量改变,最终使得气温提升。
2.3土壤
在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会产生一定的蓄水,进而导致地下水位改变,在水位异常改变后,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出现,另外还会导致土地沼泽化问题出现。针对那些淹没的土壤来说,其由于通气不足,就会使得其肥力大大降低,进而阻碍作物正常生长。且针对那些盐碱化后的土壤来说,会最终升到地表,在一定的蒸发条件下,会把盐分留在地表,最终导致生物枯死等现象出现。而针对沼泽化土壤来说,其湿度是比较大的,会影响生物正常呼吸等,另外还会导致包气带受损问题出现。
2.4生物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说,主要表现为对生物的影响,针对这里所说的生物,不仅包括水生生物,还包括陆生生物。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当中,必须淹没陆地,这样就会影响该陆地上的生物生活。另外在施工建设下,水中植被就大大减少,导致水中微生物减少,严重影响水中动物的正常生活,长期下去会导致物种消亡等问题出现。而在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可以对陆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优势,但会给水生生物生长带来劣势,不仅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受损,还会从根本上减少鱼类资源,阻碍鱼类正常繁殖。
3解决对策和方法研究
3.1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
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因此要首先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给生态环境必要的保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不仅会影响河流水文情况,还会影响河流构造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河流需水量足够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移民补偿工作落实到位,获取居民的支持。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从根本上保证因地制宜,保证施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针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必须加大对现场施工情况的监督管理力度,着重加强环境保护。
3.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且要结合各个环节施工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消除施工建设对其的影响。在具体的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当在全面掌握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进而明确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污染度。且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创建相应的监管机构,定期预测影响施工的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结束后,要落实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必要时建立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3.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必须对相关环境保护体系进行完善,要从根本上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保证水利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动植物成长的保护,还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多的选择绿色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度,从根本上避免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出现。另外还要对相应的反馈机制进行完善,一旦发现不良问题,要及时上报并解决。
3.4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
要想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大施工监管力度,以免违规操作现象出现,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根本上维护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生态环境。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管人员要做好环境污染调查工作,一旦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给与处罚,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4结语
5.10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篇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交通部第17号令发布关于《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大气污染,在公路工程前期工作阶段及勘测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公路建设期与营运期对公路沿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沿线。本报告仅对前期工作中所涉及的环境影响及沿线敏感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10.1 沿线环境特征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建设活动是维持人类生存、争取发展的手段,伴随着人类开展建设活动,必将产生对环境的影响。道路新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由拟建项目直接引起的初级影响和由拟建项目对环境造成的间接的或诱发性变化的次级影响,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2 推荐方案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对居民生活等社会环境影响,对生物环境、水环境、水文地质、大气质量、噪声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环境可能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1)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当地的公路运输条件,为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区域优势。本项目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促进旅游业的的发展
本项目实施后,为现有的旅游景点、旅游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带动一批旅游景区和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因此,本项目必将促进沿线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
② 促使沿线商业的繁荣
公路的建成,带来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促进商品的交流,带动集贸市场建立,活海南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10-1
跃城乡商品交流,推动农林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③ 促使沿线产业结构优化
便捷的交通条件将加速产品的输送和信息交流,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促使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逐渐接近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
(2)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由于交通的便利条件,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信息、物资及人员的流动,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将占用耕地、林地、鱼塘、绿化带和其他附属设施,这些将会对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了:
① 征用土地、拆迁房屋以及再安置问题,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和生产。
公路工程建设占用一定的耕地、林地,造成了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和耕地、林地的减少,拆迁部分房屋,造成一定范围的人口迁移,给当地社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② 封闭公路造成的“分割”问题,修建封闭公路直接产生阻隔影响,给沿线两侧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
③ 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公路施工和营运阶段,对沿线区域自然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噪音、大气、水体和生态等,这些影响直接给沿线一定范围内的人、单位、企业、学校已经居民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④ 对景观产生的影响问题。公路建设对于一些自然景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反映在制备破坏,对植物、动物的种类和生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环境可能的影响
拟建公路沿线地区没有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原始森林,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石方填挖等工程行为,对沿途地形地貌的改变及原有植被的破坏。本项目有填挖方路段,因此要注意水土流失的问题,否则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质变差等。
汽车尾气中的铅,经沉降、碰撞、降雨或吸入转移到土壤和植被中,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经过沉淀作用和吸附作用,将使周围环境浓度逐渐增加,会使铅
在人和动物体内富集,给人和动物造成伤害,所以要高度重视本项目引起的重金属污染。
(2)对水环境可能的影响
① 施工期:沙石材料冲洗、混凝土搅拌等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施工队伍的生活废水,分散排入沿线施工场地附近的河渠、草场及农田,影响农田和草场灌溉水源。路面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分散排入附近的沟渠,影响了局部水域。
② 营运期: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为悬浮物、油及有机物)及大气颗粒物沉降于公路的表面,降雨时随着雨水的冲刷被带入附近的沟渠、农田及草场,造成路侧附近的部分水域污染负荷增加。停车区及综合服务区的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石油类污染物。B005、CODC及总悬浮物均可能超过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还有大量的含油泥沙,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水塘和沟渠,水体将遭受严重污染,从而也影响农业生产和附近居民生活。
(3)公路建设中处理水文地质不良路段,可能会引起土壤质量的改变,造成水土流失和地质条件的不稳定。
(4)对空气环境可能的影响
汽车的尾气污染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项目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汽车尾污染,并随大气的流动,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
① 施工期:施工中的土石方开挖、运输、装卸、堆放,灰土的装卸、运输等易产生地面扬尘。
② 营运期: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有:CO、NOx、THC、pb以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等,用四乙铅作汽油的防爆剂,排出的铅有97%直径小于0.5μm,分布广,危害大。线源排放高度越低,对人类污染越大,尤其是在停车区和综合服务区。另外,若路面的清洁程度不够,机动车行驶引起扬尘,再加上被其吸附的尾气污染物,被人吸收后,危害更严重。
(5)对噪声环境可能的影响
道路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一样,也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① 施工期:作为施工噪声的一种,爆破对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是爆破产生的粉尘将对大气环境产生危害,其次是爆破产生的较大的噪声对环境的危害;各种施工机械动作时也产生强大的噪声。
② 营运期:由机动车排气、引擎运转、车轮与路面的摩擦等原因产生噪声,对沿线环境敏感点、景点、村庄等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公路沿线的停车区和综合服务区范围内影响更甚。
10.3 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
本项目路线长,沿线多为农田,间或穿越村庄,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缓工程环境影响。
10.3.1 路线方案的对策
优化设计方案,把建设项目对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对沿线房屋、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水利设施的拆迁设施的拆迁改建,要重视听取和采纳公众合理意见,力求把影响度降到最低,以求长远协调发展。
公路线位尽可以调整到远离环境敏感点的位置,合理使用、规划公路用地。重视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避免明显改变地表水径流的机制,桥梁位置及结构不应明显改变河流机制。
10.3.2 路基边坡防护对策
本项目所处地区附近多为农田,间或穿越村庄。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为避免路基、路面水直接排入农田、村庄、水渠造成污染和危害,在填方路堤护坡道外侧设置边沟,断面形式为梯形,底宽0.5米,深0.5米,边坡坡度1:1.0;边沟采用土边沟。
挖方路段视需要设置底宽0.6米,深0.6~0.8米边沟;当路堑上方坡面汇水面较大,于坡口不小于5米外设矩形截水沟,底宽0.4米,深0.4米;截水沟其端部采用急流槽排入自然沟渠。填方边沟、控方边沟以及截水沟等汇水可通过设置排水沟而排到离路线较远的天然沟渠;排水沟采用与填方边沟相同的断面形式。
(2)为了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保护生态平衡,全线路堤、路堑均进行防护。路堤边坡主要采用网格护坡、种草等防护。路堑边坡一般采用植草防护。水田地段采用矮墙防护坡脚,一般路堤设置护坡脚防护。填高小4米以下路堤采用草皮防护。填高大于4米以上路堤采用浆砌片石网格防护。
10.3.3 借方、弃方及水土保持对策
(1)取土场的选择:取土时,首先考虑利用挖方路段土石方,其次结合当地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选择贫瘠地段集中取土,保护当地的植被和水资源,将取土坑与地方牧场种植、农田排灌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创造条件进行复耕。
(2)弃土的堆放:沿线弃方须合理处治。施工的弃方应尽量减少毁坏植被、侵占农田,尽量利用山凹等有利地形,应对弃土堆及时整平复垦或绿化以及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
(3)水体的保护
本项目区域内水系众多,在深入调查研究项目区域内水系的分布情况及利用性质后,项目设计时考虑到绕越、避让水源提,不占用城镇居民集中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同时,对于灌溉及养殖水产品用的水库、鱼塘等应注意避让,保持水质免受污染。
(4)天然水系的保护
设计时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路线跨河时的桥梁应以不改变水流防线,不压缩过水断面,不堵塞、阻隔水流为设计原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注意水流方向,尽可能与原有沟渠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10.3.4 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公路途经居民密集区、厂矿区等,应加密种植树木,并使之形成绿化立体屏障,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环境检测,在CO、NOx等超标路段的道路两侧种植对气体吸附力强的树种,一般情况下,常绿阔叶林的吸附力较大。在CO、NOx等严重超标路段,应加密种植林木,设置绿化林带,使之形成绿化立体屏障,既可进一步降低噪音,又可吸附汽车尾气,净化空气。
本工程的施工临时占地及取弃土用地破坏了原有植被,公路建成后必须进行绿化恢复植被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具体绿化恢复植被的对策如下:
(1)路基边坡、护坡道及边沟、排水沟外侧路基用地范围进行绿化。
(2)对施工临时用地,按原有土地功能予以恢复;荒地、闲置土地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
10.3.5 其他对策
(1)加强施工管理,降低施工引起噪声、大气、水土污染。
① 施工场地勤洒水,施工作业区尽量远离大气敏感区。
② 对机动车运输过程严加防范,以防洒漏。通过用蓬布遮盖、拌合设备配除设备可减少粉尘污染。
③ 科学安排施工场地、时间和运料通道,降低噪声影响。
④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优化工程挖方和填方,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2)强营运期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① 严格执行现有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控制车辆污染源。
② 公路营运后,机动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将是长期的,其危害较大。在公路两侧噪声敏感点应修建声屏障、进行绿化等其它相应措施。
③ 合理规划拟建公路沿线新城镇区。
④ 严格选择铺路材料和加强公路路面保养。施工中加强对路面的质量把关,营运后加强路面的养护工作,保持路面平整以减轻轮胎噪声,选用适宜的路面材料以尽量减少噪声的产生。
⑤ 加强营运期交通管理,严格执行《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
⑥ 公路两侧合理种植农作物,加强公路两侧绿化林地和草皮的营造和保护,切实发挥防护林的作用。
(3)强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① 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贯彻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对沿线的大气、地表水、噪声污染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要切实可行、落到实处。② 对公路沿线环境污染进行检查和督促治理,发挥环境管理在控制污染中的职能作用。
③ 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各项制度。
6.解析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 篇六
1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问题
1.1 施工扬尘
道路扬尘、风蚀扬尘和施工工艺扬尘是当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三种常见的施工扬尘。其中, 道路扬尘是指施工过程中, 车辆行驶过后引起的扬尘;风蚀扬尘是指一些特定的施工材料露天堆放, 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扬尘;而施工工艺扬尘指的是某施工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比如说混凝土的装载、材料的搅拌以及土方回填等。在这三类施工扬尘中, 占据比例最大的就是道路扬尘, 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进行有效治理。
1.2 施工噪声
一般来说, 施工噪声大多来自于施工中所涉及的各种动力机械, 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噪声。就目前公路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造成特点来看, 大致体现在了两个方面, 一是噪声源稳定, 二是噪声产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1.3 施工水污染
施工水污染也是公路施工阶段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 工程建设中的水污染, 一方面来自于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施工过程中对地面进行必要的冲洗时所产生的污水。此外, 由于天气原因, 如降水、降雪而导致的地表径流也同样属于施工水污染。这些都是造成施工水污染的根本原因, 这些被污染的水如果不能得到很好治理, 那么便会对附近的水质造成影响, 给人们的人身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带来造成较大的危害。
1.4 施工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施工垃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施工人员对这些垃圾进行随意堆放而不及时清理, 那么就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一方面会降低城市整体的美观度, 另一方面还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2.1 政府的环境管理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态环境保护, 都是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 政府相关部门除了要采取行政手段之外, 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经济措施, 以期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 将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给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降至最低。这样一来, 在开展施工作业的时候, 除了要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开展之外, 还要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尽可能做到在确保基础设备充分建设的前提下, 对环境做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2 业主的环境管理
在公路工程环境保护中, 业主也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 提高业主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业主对于施工环境的控制, 首先应该从投标书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措施着手, 根据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其次, 在具体施工中, 必须做好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要求施工单位务必按照施工要求文明施工, 针对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应该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2.3 监理的环境管理
由于公路项目的一次性特点, 整个工程的管理工作都要共同进行, 无论是施工管理还是环境管理, 都要在施工现场进行统一管理。因此, 为了能够充分确保管理工作开展的全面性,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扩大监理权限, 使监理对施工现场的环境问题也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
2.4 承包商的环境管理
在工程整体管理工作中, 承包商主要起着辅助管理的作用。在工程施工中, 承包商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做好施工期间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 在对施工组织计划进行制定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扬尘、噪声、水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 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3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扬尘防治措施
对于施工扬尘的防治, 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在车辆时常经过的地方进行洒水养护, 同时, 对于施工中涉及的水泥、土方等粉质材料的运输, 应该在运输车辆上加盖篷布, 以此来将道路扬尘污染降到最低。其次, 对于施工中所需的粉末材料, 应该轻拿轻放, 并且尽量采用现代化设备, 以此来降低施工扬尘。最后, 对于施工中所产生的土方等材料, 应该用绿网将其覆盖, 从而降低风蚀扬尘。
3.2 噪声防治措施
对于噪声的防治首先就应该从施工设备入手, 施工部门要尽可能选用一些低噪声的机械设备, 尤其是对公路工程的施工, 应该将轻型振动设备作为机械设备的首选。其次, 要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尽可能将施工安排在白天。最后, 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 降低施工机械噪声。
3.3 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中产生的废水、泥浆水等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允许, 不得擅自将其流入到城市污水管, 更不能将其流入河流。此外, 对于施工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粪便应该集中起来一同处理, 不可直接将其排入水体。
3.4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相对于以上三种环境问题来说, 对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要比较容易一些。首先, 施工人员要对施工所产生的垃圾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 然后按照类别进行分别处理, 对其中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循环利用, 而对没有回收价值的固体废弃物, 不能将其随意丢弃, 必须集中收集到一个指定的位置, 及时清运, 以此来防止固体废弃物长时间存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4 结语
虽然公路工程施工阶段所涉及的环境问题无法避免, 但是如果能够做好保护措施,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 要尽可能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做好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
摘要: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公路施工的具体特点, 探讨如何从根本上实现环境的保护工作, 以此为今后公路工程的绿色化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路建设,施工期,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苗培玉, 周磊.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01.
7.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篇七
【关键词】基坑;周边环境;控制措施
1、引言
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坑底部隆起、围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和邻近建筑物的变形,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的变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对该基坑施工引起周边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2、工程简况
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基坑宽度为48m,深度为15m,地下结构全部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土层分布上部为24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形式,插入比1:1,深度为30m。基坑开挖共设置4道支撑:第一道位于地下0.5m处,第二道支撑位于地下5.5m处,第三道支撑位于地下9m处,第四道支撑位于地下12m处。
3、基坑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
3.1基底加固范围的影响。
该工程地下结构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施工中采取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基坑的抗隆起能力和稳定性,减小施工期对围护结构、周边环境及后期沉降的影响。基底加固对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量效果明显,特别是加固范围在1~3m的时候(地面沉降由23mm降至12mm)。而当加固范围进一步加大时,基底加固对于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量的效果增量已不如加固1~3m时明显(基底加固范围为3~6m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2mm至6mm)。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当考虑施工需要,在变形控制与工程造价间进行加固范围的优化选择。
然而,在较多情况下,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基底加固在靠近围护结构的部分地段无法正常进行,而在加固区与围护结构之间留下一段未加固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加固区域充当底撑的设计意图无法完全实现。边缘空隙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很大(基底无加固时,地面沉降为23.1mm;基底加固完好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0.1mm,而加固边缘有1m空隙时,地面沉降为15.2mm)。因此,当加固边缘有1m的空隙时,对整体加固的效果削弱达40%。
3.2基坑边超载的影响。
基坑施工时,由于场地限制、施工需要或组织不当,基坑边缘通常会有超出设计范围的附加荷载(简称超载)。通过计算,基坑超载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影响很大(无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10.1mm;而存在20kPa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70.7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尽量减小基坑边的超载大小及超载作用时间。
3.3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路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不同基础形式的建筑物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同。具有桩基础的建筑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是很大,沉降量(2.2mm)和沉降差(0.02mm)都很小,而浅基础的反应却很大(沉降量为17.3mm,沉降差为5mm)。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对周边建筑物基础情况进行调查,对基坑施工可能引起建筑物损害的要预先采取措施(例如采取锚杆静压桩和注浆进行加固),并加强施工监测。
3.4施工降水的影响。
该基坑施工时发生了4次管涌,对周边路面与建筑物造成较大的沉降。此外从监测数据分析可得:管涌对周边沉降的影响很大、影响时间也较长。但管涌的影响与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受地质与地下水条件控制。
4、基坑开挖施工的建议
4.1土方开挖建议
土方开挖方案应遵循分层、分区、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
(1)竖向分层可按支撑情况明确分层、严格执行先撑后挖,每层支撑挖到支点以下30~40cm时,即架設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把支护桩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
(2)横向分区应控制分区的长度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土方开挖并架设预应力支撑(坑中坑的支撑),当开挖至基坑设计底面时,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浇筑一定宽度的砼垫层以起底撑作用,严格控制无撑暴露时间在24h以内。
(3)纵向分段不宜过大,注意临时土坡的稳定,防止出现过大变形导致工程桩与立柱桩的超量变形和断裂现象。
4.2施工降水建议
(1)由于河西地质条件变化剧烈,建议在降水井施工时,施工方应在现场记录降水井位置的地质情况,已方便后期的分析研究与事故处理。
(2)降水井抽出水必须是清水,应当提前20天抽水,可以查明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或渗漏情况。
(3)及时布设坑外观测井,主要起观测作用,监测坑外水位变化情况,但在必要时可以做回灌井使用,其井深应至下部粉砂层。
4.3其他措施
(1)严格控制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围护结构施工质量较差,坑壁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流砂流土,造成基坑周边地表塌陷,危及周边环境安全,对于此类问题应早发现、早处理。
(2)采取基底加固。基底加固应保证基底加固与围护结构间的紧密接触,建议采取抽管注浆的方法加强基底加固部分与围护结构间的接触。
(3)做好对基坑周边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的调查了解。施工前应预先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建筑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形式、距基坑边的距离等情况进行分类判断;对基坑施工可能会危及其安全的建筑物应进行预加固,而不宜事后处理。
(4)减少地面附加荷载。注意承重汽车的运行路线,减少车辆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响;限制基坑边的堆载重量与距离。
5、结论
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施工,讨论了基底加固、基坑超载、施工降水及建筑物形式对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同时就土方开挖、施工降水和流土流砂问题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
作者简介
8.环境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篇八
2.1环保意识与社会成员的参与度
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问题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去保护环境。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强弱及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是有效地执行下去。
2.2政治、经济、法律因素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它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在政治方面,环境问题受到政策可接受性及相关政策的制约。从经济角度来说,市场竞争力、管理的可行性也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度和质量。从法律的角度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样成为了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必须首先寻求法律体系的支持,赋予政策合法地位。这种法律保障除了确认该政策的合法性之外,还要授权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实施细节和管理规定。
2.3科技手段
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对后者而言,科技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力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科技手段非常重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治理污染的问题,从而保证自然环境得以有效的整治,促进自然和谐发展,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3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方法
3.1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首先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媒体、报纸、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来进行环保宣传,通过电视新闻、电视广告等形式来进行,在社会上形成舆论效应和正能量,同时对社会成员提出倡议,提倡以身作则进行环境保护;此外,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应该提升个人的环境保护自觉性,从身边的小事一点点做起,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践行环境保护。
3.2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结合
环境保护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通过这些因素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重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将环境问题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走政治制度路线;在经济方面,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两者的制约关系;另外,还应该颁布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通过法律的制约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总之,只有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的结合,才能够让环境保护问题受到足够的重视。
3.3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实现环境保护
科技对于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重点鼓励科技创新,为有科技创新的人才提供专利及更好的服务,实现用科技来带动环境保护;同时国家应该给予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一定的资金,提升相关的专家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另外,国家应该给企业拨款,在企业对污染的治理上使用最先进的科技设备,进而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只有通过科技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才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证社会正常运行。
4结语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等。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首先要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其次要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的结合来实现管理和约束,最后还需要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来实现环境保护。环保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环保措施,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推荐阅读:
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措施07-08
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06-16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07-08
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10-11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11-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常见问题分析06-17
桥梁工程中挂篮施工技术分析论文09-12
电网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10-17
建设工程施工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分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