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评课稿

2024-10-11

八年级物理评课稿(共7篇)

1.八年级物理评课稿 篇一

司南版八年级物理评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评课稿

老师以玩一个游戏开头作为引课的开端,这个很好,“玩是每个人的天性”,确实,处于高中生的他们,认知水平还处于对事物的主体认识,玩一个游戏可以很好的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的体会到力和运动,体会到物理,这一点很好。但是我有看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最前面的一组对试验只做了三次,而且试验失败的是两次,应为对于人来说,这个实验还要考虑到人自己控制平衡的原因,所以,书可能是从前面掉下去,那么这个游戏可以改一下,让一个的手上放一本书,另一个去拍拿书人的.手臂,这样,是不是要好一点点啊。

之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实验现象,而是由同学回答的,这样的效果是要好一点的,之后才解释学生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出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更近一步的分析和学习。

以比较客观的推,拉,踢开始课程,也以最大家所熟知的那些中外古今的各种好玩的例子来进行解说,提到神话可以照进现实,同样也提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讲到了古老的物理之路,让人升起了一种敬畏,一种对物理学道路的敬畏,这一点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修养,我们在课堂中也要这样,将物理和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两个现象的提出,引出了所有物体的本性是静止的,然后也提出了力是物体运动的维持。这个老师讲话很风趣,喜欢引精据典,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样,这个老师也用了伽利略斜面实验,也用了控制变量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这一点也很好,然后也一直以疑问的方式提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思考,并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点,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

之后开始把试验从等高转换到减小倾斜角来进行教学,也在这样进行试验,来验证,语言风趣幽默,跟讲故事一样的,作为观看者,应该不会感到疲惫,很可爱。之后做试验的时候有用到夹子,这一点试验的素养很重要,让学生真的能够看到变化,同样,自己做了试验也验证到理想试验时不能够完全复制下来,再一次提到了摩擦不能够忽略,提到理想试验与现实的差异。同样老师的大动作也让学生感觉不到枯燥。

然后又是一个试验,拿出仪器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开始试验了,是先介绍了试验的原理和试验器材室什么怎么工作的,之后在试验开始和结尾的时候也讲求了试验的素养,这一点对实验很重要,同样,对物理也是很重要的。这一部分,老师也是很会用一些物理学史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物理的高度,对物理产生一种敬畏和崇敬,老师语言风趣,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不觉得枯燥。之后从实验回到了生活,讲到车的运动,从生活中又提到了物理的重要。

总之,在这堂课中,老师带领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物理课,很多可以学习的,这位老师很喜欢用物理学史来说明问题,来讲解问题,让学生不觉的很无趣,同样大动作让学生学在其中,很有趣,同样,也感受到物理学的奥妙,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2.八年级物理评课稿 篇二

走进朱老师的语文课堂, 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 环环相扣, 情景交融, 师生的情感碰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听完课后, 回忆整理一下我的思绪, 认为朱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 取舍有度

第一课时怎么教, 一直以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由于篇幅较长, 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初读课文、识字写字、读文体会、理解情感等众多训练点, 是很不现实的问题。

本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 朱老师在研读课文环节就大刀阔斧地舍去了海滩和海底的教学, 而是有重点地选择了海面、海底作为这两个部分的课文部分进行重点研读分析, 而将中年级段学习必不可少的重点字词教学在第一课时抓紧、抓牢、抓实。整堂课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 导读课题

2.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学写“懒“字

4.品词析句, 研读课文海面、海底部分

5.课堂小结, 知识迁移

这样的安排, 使得朱老师的这堂课在课时定位上准确把握了第一课时知识训练点, 有目的地取舍教学内容, 课堂密度适中, 课堂效果甚佳。

二、把握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

1.巧用多媒体, 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的地方。 课始, 朱老师就担任了一个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地图, 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 找一找, 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课堂上, 朱老师不仅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片, 而且用图片直观展示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 让学生恍若置身海洋之中, 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朱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用优美的语言做铺垫, 同时采用图片、简笔画板书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循循善诱, 确定教师主导地位

初读课文后, 朱老师就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谈一谈: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几个地方呢?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 而是列举了西沙群岛的一些生物。朱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是顺势而导:对, 这些东西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 很自然就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发现了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地方, 再用简笔画板书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 直观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在默读中思考,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明确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此时, 朱老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做到了低下头来做学问, 放下架子搞教学。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 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 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读课文时,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 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 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朱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三、夯实基础知识, 有效运用

1.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朱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 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这三个词, 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形态各异, 海参懒洋洋和大龙虾威武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 但并没有虚化或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 学生说到“海底的鱼多”时, 教师适时点拨:“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鱼多?”顺势而导, 因材施教, 学生自然而然抓住了“各种各样”“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语, 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2.注重句式训练, 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必须秉持“以知识为基础,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朱老师在本堂课上这一点是做得非常好的。就拿教学珊瑚这一环节来说, 朱老师首先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像美丽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 这样轻轻松松就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然后朱老师再出示四幅珊瑚图片, 帮助学生练习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说话, 学生都说得很好。在帮助学生理解海水呈现“五光十色”特点的原因时, 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等。此种方式, 又轻松地带领学生跳出文本,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扎实落实识字教学和语言训练

朱老师在引导学生识字和进行语言训练等方面力求一个“精” 字, 训练精益求精。如, 课题中“饶”字的指导, 朱老师就花了心思, 采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饶”字的字形;在生字词学习中注重同音字“参”“栖”的教学, 引导学生组词加以区分;重点指导了左中右结构的生字“懒”的书写, 教师先请学生观察“懒”字的结构, 在田字格中板演范写一个后再让学生临摹书写, 最后加以评价。朱老师匠心独运, 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识字经验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逐步理解汉字的“音、形、义”, 识字教学精、准、稳。在理解“五光十色”一词时, 教师更是采用了换词比较、 图文结合等方式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关注课堂生成, 有效延伸

1.注重情感体验, 落实“三维目标”

本课, 朱老师在教学海水和海底的两段重点课文时, 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范读、引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没有信心读好海水部分课文时, 朱老师及时给予了一个壮着胆子举手的小女生鼓励, 送给孩子一个微笑, 带领全班孩子给她送去赞许的掌声, 给这个内向胆小的女生树立了自信,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信心, 使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授方法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2.进行思维训练, 拓展文本空间

本课教学, 朱老师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朗读想象、 训练说话, 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如, 学习海底的生物鱼的一段文字时,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除了文本介绍的鱼的种类, 想象海底还有哪些形态的鱼。教师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加大了、挖深了、拓宽了, 课堂成了思维的训练场。

五、思考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对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予以应对

如本课:一生在教师一再启发谈谈海底还有哪些鱼时, 由于生活经验缺乏, 一时语塞。此时, 教师不应再采取启发式引导, 而是否可以考虑观察体验、组内交流或生生互助等形式, 避免一再的追问造成了教师的强势, 学生的弱势。

2.处理课堂生成时, 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如, 在教师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海水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用箭头标出了光的照射方向及大海的剖面图时, 教师的讲解非常生动, 大部分学生都被吸引了, 只有一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告诉大家:这是光的折射使海水变得“五光十色”。此刻的课堂生成在教师的预料之外, 但学生补充得非常好, 应及时给予表扬, 还可以请他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再进行教师的补充介绍可能会更有效。

3.朗读指导可以再细腻一些

如,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描写大龙虾和海参的句子时, 教师仅仅让学生观察大龙虾的样子和海参蠕动之慢, 甚至做一做动作来体会读一读。当然, 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出感情, 个别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却需要教师多关注, 多指导。此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轻重缓急方面做一定的要求, 或者给一定的示范, 不至于泛泛指导, 应让更多的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获得学习的体验。

3.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 篇三

1.下列有关安全用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家庭电路需要修理时,必须断开总开关

B.控制电灯的开关装在火线或零线上都可以

C.电源插座上有灰尘,可以不切断电源直接用湿抹布擦掉

D.在电线上晾衣服

2.看电视节目换台时,实际上是在改变()。

A.电视台的发射频率B.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速

C.电视机的接收频率D.电视机接收的电磁波的波速

3.小明利用电能表测量某一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一个用电器连续工作时,测得在0.5 h内,消耗的电能为0.6 kW·h,那么这一个用电器是()。

A.电冰箱 B.普通白炽灯 C.彩色电视机 D.壁挂式空调机

4.在如图1甲所示的电路中,已知R=6Ω,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V和V1的示数如图1乙、图1丙所示,则该电路中的电流为 ()。

A.1AB.0.4AC. 0.2AD.0.6A

5.将标有“6伏 3瓦”的灯泡L1和标有“9伏 3瓦”的灯泡L2串联到电源上,闭合开关S后,只有一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个灯泡发光较暗,则正常发光的灯泡和电源电压分别是()。

A.L1 ,15伏B.L2 ,15伏C.L1,13伏D.L2 ,13伏

6.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l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滑片自b向a移动的过程()。

A.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小

B.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大

C.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D.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

7.某同学观察两只额定电压相同、但额定功率字样模糊不清的白炽灯,发现甲灯丝较粗较短,乙灯丝较细较长,这两只灯泡的额定功率( )。

A.甲灯大B.乙灯大

C.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8.在如图3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中,能够说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9.关于电磁波和现代通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通信

B.光纤通信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高抗干扰及光能损耗小等优点

C.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10.两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其中一只亮,一只不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不亮灯泡的电阻太小B.不亮灯泡中通过的电流太小

C.不亮灯泡两端的电压太小 D.不亮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太小

二、填空题

11.现有两个灯泡L1、L2,分别标有“10V 10W”和“9V 5.4W”的字样。当将它们串联使用时,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______V;当将它们并联使用时,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______A,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是_______W。

12.我国实施彩电能效新标准规定,待机功率高于9W的彩电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小明想了解家中彩电是否符合新能效标准,便将100W的灯泡单独接入电路中,观察电能表l min转了5转;再让这台彩电单独接入电路并处于待机状态,电能表5 min转了2转,由此判断该彩电的待机功率为____W。若每天待机按20 h计算,小明家每月(按30天计)因彩电待机消耗的电能约为__________kW·h。

13. 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9V且保持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小灯泡标有“6V 4W”,则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__Ω。为了不让电路中的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值是_______Ω。

14.两定值电阻甲、乙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如图5所示,甲的电阻为_______Ω;将甲和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0 V的电源两端,总线路中的电流为________A。

15.许多人习惯于将手机挂在胸前,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因为手机发射出的________会对人的心脏造成不良影响。MP3随身听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若MP3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0.01W,则连续播放100 s,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 J。它允许使用充电电池,则在电池充电过程中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16.如图6是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比较其中的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________方向有关的结论;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_______方向有关的结论。在这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机械能转化成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

(1)图7(1)中的实物连接有一处错误,请在错误连线上打“×”,并用笔画线替代导线画上正确的连线。

(2)在纠正电路连接错误的操作过程中,应使开关处于________状态。

(3)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7(2)所示。请将读数填入下表,并把表格补充完整。

(4)从上表实验记录中,可以发现灯泡亮暗不同时其实际功率大小______,还可以计算的另一个物理量是________。

18.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丽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丽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缠绕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8所示的a,b,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的多少,来判断它_____________的不同。

(2)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4)通过比较d中甲、乙两个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______。

19.某学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索一项技术,即让一种名贵的花生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正常生长,决定搭建一个微型温室,温室内需要安装一个电发热体。根据设计,该发热体用36 V电压供电,发热功率为200 W(假设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1)电发热体不采用220 V电压而用36 V电压供电的考虑是________。

(2)采用36 V电压供电,电发热体需要自制,现决定用镍铬合金丝绕制,绕制成的电发热体,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应为____________。

4.八年级语文《信客》评课稿 篇四

首先,李先生检查学生的预览情况。字母是玉秋宇写的散文,写了一封旧村信和另一个信的故事,全文约3700字。写必须记录,所以分析散文必须总结事件,从事件中了解字符的形象。李老师检查学生的单词,单词,成语。扣除发音,读第四声,我们用来读第一声。有必要发挥基础。还让学生说成语灰尘,学生摇摇头。这时,李回到老师,问什么部分的预览,说是不够再读一遍,而且还对字,会读,理解意义。

二,看看文字。学生说读。

1.老师问:整句文字最多的话?字母词,老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2.使用单词字母来创建单词并创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句子。(评论:这个问题的设计非常好,从浅到深,入口点非常好。聪明的教学设计,不能让学生猜老师下一步要做什么。李开始要求学生找一封信,问题很简单,有利于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做了句子。但这句话和句子的一般含义不是一回事,而是需要文本的组合。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表面上的句子,其实,作为一种牵引,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课文的内容,当然,第二天的学生不能全面总结散文,而且这个问题减少了难度,从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字符的图像或理解。非常好!)

更奇妙的是老师为学生写了一些规范,其实,表达的指导。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的思考和写的东西经常不一样,老师做了一个例子(和解释)其实是扮演了一个带有指导作用的盒子,这是他们形成表达帮助的能力,而不是不断地写。

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6分钟)这里我想谈一下,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显然不够,7分20秒,老师请学生回答,而在老师偶尔强调几个之前,干扰学生的思考,我看到很多学生明显搬到老师的眼睛。所以,老师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这将带来不良教学的背。

学生1:诚信,句子:老信离开信,信的人应该诚实。

老师:你能结合文本的内容吗?(这个问题引用不错,引导学生回到这篇文章)

教师然后分析文本,和黑板完整词,让学生阅读具体表现的老忠诚的第三自然节。(这个教学过程是非常自然和平稳的。这个教学过程我们称之为演绎方法,先总结特征,然后从文本中寻找相关内容来支持),阅读后,老师分析旧人的不诚实

经过分析,老师接着问:有吗?

这时候,学生没有回应,老师再调整教学策略,李说:这封信还可以分组什么词?然后学生回答,学生说,老师一边写。分别阐述了信任信仰信誉信誉鸽。特别是在鸽子和文字的内容比较,结合时代的背景,指导信 客人身份。

然后开展自信心信用信用沟通。(很明显,这个内容有点多余,因为这些单词基本上与文本的内容有关,可以直接在前面的文字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学生开始做句子。学生2:虽然信徒遇到很大的尴尬,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老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尴尬的地方吧?分析80-81页,信使当信遇到了老板的尴尬的三个小东西。

后老师在黑板上用短语来解释文字,老师开始唱歌的味道的角。从24分钟,已经唱了36分钟。

然后说:苦的信。反应的哪些方面。用幻灯片打什么苦:劳动的工作,穷人的生活,灵魂的痛苦。主要是老师说,其实可以发挥学生的热情。

然后说:信徒的素质:诚信无私,对待人们广泛而努力工作。

为什么作者在写信之前写了这封旧信?(这个问题实际上升到了思想的思想的思想,如何写问题的水平。)??2。在结构中,作者如何安排信徒和老信徒的材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老师在分析这两个问题时,学生主要是有反应,老师是否到位分析?

3.这么好,爱信为什么在离开最后的话之前死,而且没有足够的诚信,不好的老信的信誉埋在一起?

这三个问题,老师的分析是好的,有道理的,但要从更高层次的思维教学艺术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法。

5.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五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

今天上午,听了王老师的说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王老师说的是初二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说课的内容较符合要求,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如果在多一个“说教学板书”内容,那效果会更好,整体将给人一种完整感,板书也能让人对老师教这一课书的重点一目了然。

第二、在学情分析中,能做到实事求是,为本文设定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该怎么上,一篇文章该怎么上,这个主要取决于我们所教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了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定得恰如其分,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法,使所教的学生学有所益。

第三、在说教学过程中,详细解说了教学的流程,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步骤明晰,从引导到得出结论,紧扣文本,注重学生看书找答案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如第一步:整体感受,用 “从‘ ’看出(表现)了老英雄的 的句式” 感知人物形象,第二步:具体描摹,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中“过于”二字,到此解决了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还是一重点,但在这里没有老师没有教到,我认为在对老头子的人物分析后应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四、说课重点还应在于说明这样教学设计的意图,体现出说课的目的。王老师的说课中也点到某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但整体上比较少,这样让听课的老师不能更好地看出你的教学设计意图,不能很好地达到说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2

听了曾老师上的《泥人张》一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处理。或者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就根据语文组老师听课后的几点感受,做如下评价:

1、课堂结构清晰,教学思路清楚。由整体感知,再进入品读课文,再拓展延伸。整节课结构完整。

2、抓住教材重点,精讲精练。先从泥人张的“奇特”表现入手,了解泥人张是个手艺高超的人。要想深入体会泥人张的“绝”,得先了解海张五这人物的特点,了解海张五这个人物时,就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和侮辱时,怎样“回报”的?紧抓重点段落的重点词来引导学生理解泥人张回报的方法与众不同,而且非常“艳”。本文只抓住两个人物的特点,讲得精,理解得深,练得多,品得有味,把长长的课文讲得轻松又透彻,把静态的文字讲成活生生的故事。灵活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点,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学生学得精,收获大,课堂效率高。

3、能充分钻研并驾驭教材,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注意语文的思想性。

4、上课富有激情。中学生往往缺乏激情,但曾老师充分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情绪,活跃气氛。

有点值得探讨的地方是对课外拓展延伸内容条理有点杂乱,需要整理和组织,避免重复。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3

一、仪态

视频中该教师穿着得体,较好的注意到仪容仪表,仪态端庄稳重,但不难看出,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教师仍然是有点紧张,出现了几次的口误。有点小遗憾的是,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表情不够丰富,特别是缺少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标志性表情—微笑(个人认为),由此就缺少了亲和力。

二、眼神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眼神往往关注的是某一部分的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关注到了这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整体,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光应该是处在扫视的过程中,让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是在关注自己,由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不会有遗弃感。

三、说话

该教师说话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但在说话上唯一的不足同时个人认为这也是最大的不足就是语速、语调没有任何的改变,整堂课都一一个语速一种语调进行课堂教学,这队语文课的有效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失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是地狱,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表演家。

四、书写

由于该堂课多半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仅在黑板上板书了标题和作者,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书写功底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教师多媒体的滥用,没有很好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也让这堂语文课缺少了更多的语文味。至于多媒体的使用,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是有批判之处的,过多过滥。

五、组织

观看该课堂实录,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欠缺,首先,教师的提问缺乏艺术,问题过于呆板,比如在课堂导入部分引用的这张图片,教师一个劲的追问这是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没有任何的意义;其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也不够及时,同时缺少了教师自身对问题的思考与评判。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4

根据了解,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诗歌都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似乎非一般人所能领悟,学生在学习初期大多怀有敬畏,因而学习被动,今天蒋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扎实、有效的诗歌阅读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清晰,从头到尾目标在层层推进。

先情景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歌曲《苏幕遮》,然后教师激情导语引入;然后通过抓准“愁”这个切入点,通过“夜不寐、楼不倚、酒不解”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再抓住“明月”和“草”两个意象,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作者的愁绪,引出诗歌意境的壮阔,最后联系写作背景,悟出作者心境,明白“文如其人”的道理。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有效的

结合今天研讨的主题,我认为本堂课诗歌教学策略地选择是有效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抓住“读”这条主线。首先是整堂课朗读贯彻全文,齐读、大声读、对读、范读、男女分片读、配乐读,还有学生站起来齐读,确实读出了诗的那种意境壮阔。再次,对诗歌朗读的指导准确而到位,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对学生提出了朗读诗歌的要求:如注意朗读节奏,情感等,稍遗憾的是层层指导不够,而且不具体。本堂课通过朗读“降低”了诗歌的难度,以读促知,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我认为学生能够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诗歌教学有效的表现。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

2、能较好 抓住“明月”和“草”两个最重要的意象,旁征博引,有方向、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歌,使学生对诗歌有基本的认识,铺垫思路,填补赏析知识空白,确定价值趋向,“由浅入深”,又“由深达浅”。诗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抓住意象、品味语言,领悟感情,适当传授知识。我确信,这堂课后学生会记得以后阅读诗歌首先抓意象而入,可能让学生受益无穷。

这堂课里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当然,也难免有些不够完美的地方,这节课让我稍感遗憾的是在本堂课中文本解读不够深入,原因之一是老师过分注重预设,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的课堂是真实的,真实的课堂是有效的。”老师预设太强,如抓“愁”字,马上指引学生抓住,如品味语言,马上出示“碧云天,黄叶地”,事实上比这句值得玩味的句子多的是,再如意境壮阔的诗句,马上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三句,学生的动态生成几乎没有。第二个原因是教学环节太多,比如讲到“诗歌意境的壮阔”有没有必要加上“让学生用笔写几句话遥寄范仲淹”等环节呢,我认为直接围绕“秋景的壮阔动人足以反衬乡愁的深长”展开深入解读即可。

教学无需太完美,因为美丽的往往是有缺憾的。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5

花甲琦君一杯酒,酒入愁肠化作思乡。

窈窕淑女一杯酒,酒入课堂酿成无限情。

古往今来,文学之于酒,比翼连枝,如影随形,琦君的《春酒》借酒思乡,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情深意长而文字却又简朴凝练,不露铅华,无益增大了文本阅读和语言品味的难度。

细酌慢品邓老师的课,她呈上的还是有道地的“语文味”的美酒,有着实实在在的功效。

功效之一:补

文本阅读之这精要在于形散而神聚,教师开篇的深情导入渲染了浓厚的氛围,视听共赏,大餐就此开篇,整体感知明确提出人、事、情,由此追问表达了什么情感,并且追问从文中哪句话读出来?教不离文,环环相扣,此时抓住一个“找”字引出作者简介,顺理成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本的突破口,文章虽长却能大处着眼指点江山,落实文本又能激扬文字,既让学生熟悉了内容,走入文本,又能让学生初步领悟作者的情怀,浓妆淡抹,相得益彰,学生在这堂《春酒》里,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语文味”的滋养和补益。

功效之二:洌

这节课坦诚的呈现了常态下的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何为“洌”?清澈简约,素净是也。

其一、文本解决简约素净,一品童趣,再品母爱,三品乡情,每个环节结束,语言凝练,深情款款,如“甜甜的一杯春酒,是母亲的骄傲,更是凝聚着母亲一生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些优秀的品质,难怪作者在异国他乡酿的春酒怎么品,都觉得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原来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味道呀。”合琦君散文意蕴,整堂课没有如火如荼的繁花似锦,有的只是洗净铅华的素朴和本真。

其二、文本解读语言清晰,指令明确,如童趣中那些语言,“:1、跳读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期与喝春酒有关的句子,选一处你认为写的最有趣的语句品析。”“1、小组合作,找出春酒中与母亲有关的词句,选一处展示。推选一名代表品析,组内其他成员补充。”等等

老师用恰当的语文导引,动作传递,眼神激励,使芬芳的语文味弥散于课堂之上,如夏日清荷,如清风明月拂过学生的心灵。

其三、文本解读手法质朴敦厚,不花哨,不邀宠,从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抓住富有情趣的细节,从细节中抓住关键词,辅以简洁明了的学法指导,如“抓关键字词、修辞手法、动词的巧妙运用、细节描写。”“2、展示诵读的方式可齐读、可分角色读、可选代表读。”等,就像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到肥沃的草地,就放手学生自由的去品尝。

功效之三:醇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入情。本堂课师生以文字为载体,又徜徉于文字之中,语言的赏析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如: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加一个形容词“小心翼翼”来修饰当时端着闻着的情景,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品析情感的方法。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也”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字,实际上在这里是作者以自己的心思揣摩着小花猫的心思,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字词。“总是”、“代表”、“偷偷的”“好几回”、“靠、点、舔”等等这些轻描淡写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纯真有趣的童年。

最后的“喝会酒”这部分教师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学习,特别强调注意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一个“呼呼呼的点燃”让学生反复体会,“呼”再到“呼呼”再到“呼呼呼”,多一字则多一分热闹,多一字则多了一分开心。“最最讲究”也是如此,甚至让学生加一个“最”来体会乡邻之间的这种真情善良。然后“送一方小小的花手帕”更是这份乡情的最高凝练,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来体会这种礼轻情意重的淳朴的情感。整个课堂,教师都是引导学生行走在文字当中,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又超出了文字之外,酒的醇香已经在不经意间的品味中沁入了孩子们的心怀。全课语言赏析体现了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大智慧,生随师动,生生互动,方法引领,随机点拨,如饮芳醇。

于平常的文字间发现文字的不寻常处,是一个语文教师眼力的体现;在品味的过程中巧妙的牵引,是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智慧表达;在课堂上不急不躁,静静的等待学生的领悟与成长,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襟怀。课堂,就是在师生静心的阅读、真诚的交流中逐步推进,学生的心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慢慢品出春酒之味,走进琦君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份浓浓的乡情。

诚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语言品析,在各位方家看来肯定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走向语文教学圣殿的道路也注定还有一段求索的路程。

愿邓老师在未来的征途上不愧三生三世的期许,一路盛开十里桃花。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6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节很有个性,极为精彩的好课。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王老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到位。她抓住了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特点,抓住情感的内核,以“雪”为突破口,抓住“雪”这一物象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逐渐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锐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价值内核。

其次,王老师很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勾连与适度发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更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学法暗示:新旧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的。

再次,我很钦佩王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她对文本解读的深刻领悟,以情切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匠心设计,还有入情入境的“说功”,这些刚才学员们都已经谈到。但我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与态势语言的运用,比如在讲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对“痕”“点”“芥”“粒”的讲解都配合着相应而又适切的动作,既让学生加深理解,又感染并打动着学生。

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和王老师以及在座的老师们探讨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在说课中,王老师把教学预设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句的意思”,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王老师确实始终以串讲为主,但是,“落实字词句”这一目标并没有凸显。我认为串讲固然有其优势,特别是像王老师这样能说而又说得好的老师,但整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见“文”不见“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见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基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根,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但这节课,我相信学生确实收获了知识,但似乎不见能力的提升。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课堂,在那样的课堂上,老师们只是忙着落实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翻译,翻译完了,给文章贴上主旨的标签,课堂的学习也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显然是见“言”而不见“文”——漠视文本的核心价值与灵魂,而把她肢解为毫无生命力的词句解析。

反观这两种课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突破的难点。今天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将我的尝试跟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对自己文言文的课堂定位为“文”“言”并举,知能同构。具体的操作是以读为手段达成各项目标:初读,扫清障碍,读准读顺;再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研读,落实词句,探究主旨;美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层次的读的过程中,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理,力求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既落实“言”,又凸显“文”,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会平了一点?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7

王老师讲了一节语文课《雪》,我想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表述。

一、学生学习

课前王老师发了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已作了下面的准备:了解了作者是谁,作品有哪些,掌握了生字词。通过检测,看得出学优生与学困生都作了准备,已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所有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的发言,很多同学还边听边记笔记。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效果显著。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好,预设的目标达成度高。

二、教师教学

课前,王老师精心准备了课件,找了很多雪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雪的过程中引起共鸣。王老师的讲解清晰,结构合理,契合主题,语言简洁,语速适中,节奏均匀,边讲边板书,学生能从板书中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王老师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在学生初读感知时为学生设计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这两个地方的雪有何不同?

到了整体感知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下列问题:1、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3、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对朔方雪的描述中,北方的雪孤独寒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通过设计这些话题,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效,课堂效率高。

三、课程性质

《雪》这篇课文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散文诗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王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领悟,对于江南雪和朔方雪的各自特点,王老师也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让学生揣摩领会,尤其是王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比较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中所寄予的精神追求并从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都很值得称道。

四、课堂文化

学习目标关注高级认知技能,教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关系紧密,学生参与课堂人数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8

本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的精美美文,全文82个字,内容纯净,语言精练,故事环境幽静空明。翟老师的展示课也如月下积水空明,一样纯净自然,具有美感。

一、课堂激情之美;

翟老师用生动流畅的课堂语言唤起学生人生的的体验和感悟。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诗意语言切入课文,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走进作者,走进文本,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二、课堂朗读之美;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朗读为主,翟老师的即席配乐诵读,给学生带来了美读的兴趣,自由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呈现。让我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如此之大。同时翟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技巧也值得我学习。

(1)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有些字要读得慢一些,拉长一些,味道就出来了。学生任找一句试读)

(2)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夜游,又是月景,有些字读起来要轻一些,低一些。拿“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例,试读。)

(3)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有些字词我们要读得快乐一点。比如:欣然,亦,相与。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并试读)

(4)要读出一点内心的情愫。(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找出“闲”字。)

三、课堂板书之美;

翟老师的板书,寥寥几个词,叙事、写景、抒怀融为一体,使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板书美观,,无不透露着翟老师的精心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整堂课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四、课堂导入之美;

翟老师引用带月诗句切入课文恰如其分,精彩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了古人的借月抒怀及作者的情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本课大放异彩,成为本节课的又一亮点。

五、课堂自信之美。

翟老师课堂上语言精练,娓娓道来,具有大家风范,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幸福感。他之所以能够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跟他心底的那份对学生、对教育、对生命的挚爱是分不开的。

六、课堂服饰之美;

翟老师淡雅的蓝白相衬碎花长裙,不过分张扬,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再加上翟老师自然的教态,优雅的个性,让学生感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一为淑女。

七、课堂板块之美

翟老师用朗读之妙、翻译之准、赏析之美、创作之时、他山之石、东坡之语留个板块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读、译、赏美文,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人物性格。

八、学生发言之美

徐夏怡同学纯净、自然、大方,优雅,才思敏捷,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她的出口成章令人折服。

九、课堂音乐之美

音乐是一种隽秀飘逸的无声语言。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音乐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音乐的介入让课堂诗情画意,充满美感。参赛老师所精心选取的乐曲,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理解和吸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思想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

十、课堂环境之美

整个教室桌凳整齐、地面整洁,学生身着校服,整齐划一,师生和谐,关系融洽。

听翟老师的课,收获颇丰。一则看梅花盛开,二则赏承天寺夜游,翟老师课堂真是如月下空明。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光亮,也照亮了我们语文前行的路。

几点建议:

上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思路虽清晰,语文老师书写要力求美观。

学生发言参与人数不多,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文本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9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听了王老师执教了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以后,感触良多。

一、成功之处

(一)学生在学习中担当的角色更明确。

综合性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由于在活动中成为活动过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更加明确,学生能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方法得当。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的关系。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并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

(三)构建主题内容的多层次结构。

学习内容的组合,应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从学科内外筛选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确定最有表现力和学习价值的材料。把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起来,先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干,再确定枝叶,使内容呈现网络状的有机整体。作为习以为常的事物——桥,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教师独具慧眼地把它作为学习内容的凝聚核,从三个方面选择内容,并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因而学习的辐射面广、信息量大、探究性强。

(四)兼顾过程与结果的量化评价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这就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的内容、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综合性学习评价中评价设计应该能够公正的评价出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各项表现,量化评价方式能在学生之间引入竞争机制。

二、不足之处

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不准。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害怕学生打乱自己原来的计划,就把学生圈定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思路走,可这样的学习活动下来学生得到了什么?只是一些知识而已。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是完全背离课程标准的做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习主题创设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实践的指导者与服务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潜能,因势利导开展学习活动,过度指导与指导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小组成员应明确分工,真正做到分工细化,责任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桥”这一主题,设计出几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由本小组成员自主探究后总结得出,并在小组中加以相议,避免盲目与重复建设。在搜集、整理、分析了一定量的资源后,提炼一个探究专题,专题不宜太宽泛,总专题下再提炼一层子题、二层子题,有层次进行探究。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0

舞者,轻盈而灵动,优美的舞姿,娴熟的舞技都会让人叹赞不已。看舞者,是一种欣赏,更应是一种享受。今天的课上,我看了一群舞者,舞者中既有牛汉,也有师生。

作为作者,牛汉的朴实文笔下的舞不再多说;作为教师,很好地处理了整堂课的结构,即使算不上水银泄地也可够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比比皆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很多时间,学生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追问,延续性的提问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教师在人格上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尝试着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教师的尊重和理解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无论是复述课文还是思考的质疑,教师让自己退避三舍,做到了以退为进,让学生去讲,让学生表述,不轻易打断学生,正因为这一点,又体现了教师的精准角色定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本文浅显易懂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主导课堂,自己定位在首席与引导的角色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为学生,由于教师的努力,群舞也有了画龙点睛之作,从自由朗读到复述,从思考到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的展开自己的生本活动,并时有妙语如珍珠落盘,让人一新。也不得不赞叹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领悟,提升了一定新的境界。

然而,遗憾的是,原本可以更为出彩的舞却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带着镣铐的舞者由外而内必然都是沉重的,不幸的是,这一群舞者无一例外地都戴着镣铐,所以,也无一例外都是沉重的。

牛汉的沉重情有可原,在20世纪如此艰辛的生活中,镣铐随处可见,而戴着镣铐仍能起舞,不得不佩服牛汉的乐观和坚强。

退一步而言,镣铐舞固然不太美观,但如步调一致,倒也可以在嗡嗡作响的镣铐声中感受一份沉重美,可惜今天的舞者却凌乱了些,带给人更多的是章法的缺失。

在本文中,戴着镣铐的舞者体现出“三解”不足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不够。要贡献一道大餐,首先要了解舞的精髓,有外而内地化在外在言行和内在的思维上。解读文本,首先要解读文本的作者,今天展示的作者介绍停留在了作者的原名、作品上,而这些对了解作者,了解文本诞生的背景是无甚帮助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先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因为创作来自于生活。这位出生在上世纪初的老人人生坎坷自幼生活艰辛,只有创设这种背景,才有助于学生去感悟牛汉对第一本书为什么记忆犹新,但授课者没有涉及。其次,要读文本,文本到底能展示给我们什么信息,虽然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很多时候,你不能偏离作者的情感海阔天空乱读一番,也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本文要展现的无非是苦难的农村中的人间真情,洋溢的是真、善、美,心灵中的美,生活中的真,人性中的善,但施教者没有让学生留有太深的印象。文本解读的程度又必然会对学生的生成有较大的影响。

2、解脱紧张状态不足。抱着宽容角度来说,紧张会导致整节课展开时遇到瓶颈。也许是因为初上大课,教师僵硬的笑容挡不住内心的紧张,内心的紧张又导致外显的行为变形。从语言表达的僵化到对学生的关注,都有些遗憾,有些学生在回答中声音过轻,教师没有去适时提醒;有一位学生朗读后教师做了单独辅导,但形式是重读一遍,评价是为了进步,应该怎么读,为什么重读,读后好在哪里都未提及,都可能是教师紧张所致,教师的紧张蔓延到了学生中去,学生只顾及完成教师的任务,没有关注同伴的发言,也导致了听课效率的下降。

3、解读问题不够。自身的紧张加上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在问题解决中暴露不足。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生成和预设的处理。必要的预设是要的,但是施教者在操作中略显僵化,问题的处理不够大气。其实文本大可以题目入手,让学生纵横捭阖,自由思考,比施教者机械地提出“思考”环节的问题更显开放性,更有思考的空间。预设背后,生成又显不足,总有流于表面之感。

其次是问题解决、生成时教师处理似乎不太妥当。典型例子是学生问的一个精彩问题:“作者说童年没有幽默,读来又很幽默很矛盾。”学生的回答是因为童年生活艰辛,所以没有幽默,又因为天真美好,所以幽默。而教师画蛇添足般假如了自己的理解,并导向了两条狗身上产生幽默,大有狗尾续貂之感。实际上首尾两句议论都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内在的意蕴。

最后问题解决没有求助于关键语句。字词的理解,没有深入挖掘文本产生生成,也使文章教授中感觉缺乏一定的深度。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学生的追问,更有对文本,对字词的拷问。

舞者,是美丽的,戴着镣铐的舞者,是凄美的,也许,这就是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现象。为每一位戴着镣铐的舞者喝彩,因为他们同样是值得尊敬的前行者。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1

该教师上的课是杜甫的《石壕吏》,本课本有三首,分别是《望岳》《春望》和本课这首,这几首诗分别代表了杜甫处于三个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情绪。该老师的教学思路如下:回顾前两首诗歌风格,引出创作背景,进而引出本诗写作背景---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揣摩诗歌情感---请一生读,教师略作评价---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然后汇报(以杜甫的身份介绍所见所闻)---概括诗歌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依据情节逐层展开分析讨论---杜甫对民和吏的态度。

首先从优点看,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语言简洁幽默,上课思路清晰、板书布置合理,具备了一个语文老师优秀的功底和素养。从课堂教学方面评价,教学扎实,尤其是字词教学、关键词语的把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应该说对于初中生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要探讨这堂课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这是一首诗歌,诗歌无疑是适合朗读的,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强烈的感情、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只有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去品悟去感受,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可是本节课在这方面做的还不足,整个课堂学生只朗读了四遍,而且还有两遍是齐读,一遍学生个人读,教师也没有顺势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试读,教师本人进而可以指导学生的朗读。匆匆读过之后教师就急着带领学生去分组讨论去了。

其次,虽然是从教不足两年的年轻教师,但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师的学生观认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或者匆匆问匆匆答,或者教师取而代之自问自答,属于典型的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启发,但引领不够,讲解过多,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最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上来看,教师不能够针对教学重点和文体特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所取舍,教学环节虽然完整,但没有重点,对于知识的传授来说,可谓是面面俱到。但教学其实尤其忌讳这样,面面俱到,看似讲的全,其实则不然。这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处理和把握能力,导致解读不深入,流于浅薄,不能基于文本抓住重点进行拓展,尤其是诗歌这样的短文教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在文本之外转圈圈。

当然,这也是几乎所有年轻教师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以上观点,也是基于本人以能力所能认识到的理想课堂的标准来看待这堂课,所谓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正由于存在遗憾,才有更多的人不断的追寻,探求,孜孜不倦!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2

上周五教研组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沈肖肖老师执教的《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北京》公开课,这堂课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

1、沈老师的这堂课思路清晰,紧抓标题中的“古老”、“现代”、“首都”三个词而展开教学。从六朝古都引入对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和描述,非常顺利自然,采用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依次表现北京的现代和作为首都体现在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这体现了教学程序上 “清”, 思路清晰,严谨有序。

八年级语文《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北京》评课稿。开头由歌曲《北京欢饮您》导入,接着释题,教学“古老”、“现代”、“首都”,小结、板书、巩固练习等环节齐全。作为一个新教师,第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游刃有余,自然老练,可显示沈老师的基本功。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针对此课提出两点建议作为交流,以求大家共同进步。

1、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而小组合作模式是学本课堂比较常用的模式。其实李老师的这堂课在有些环节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能效果会更佳。如在体现“古老”、“现代”这两个特点时,沈老师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然后自己一一进行讲述。若是改为让学生阅读和欣赏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来自己解决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更生本化。

2、细节成就完美。古语说: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能注意教学细节,认真对待每个细小的行动(如教学语速、给予充分思考时间等),我们的教学就会更趋完美。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3

每次听张**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隆冬听《老王》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一、谈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老王》一文写于1984年,是杨绛“小人物传记”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在杨绛先生的笔下,老王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街坊和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是一类善良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他们有着为人的美德,却并未得到好的回报。这篇文章曾分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面对具体一篇文章,我们不能什么都教,一堂课要相对纯粹与简洁。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层次性与过渡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张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确立了一个单一而集中的教学内容: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底层人物的光辉与不幸,启发同学们“以善良对待善良”,对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以必要的关注与温暖。这样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显然是精当而准确的。

二、谈谈教学设计:

围绕已确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张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做了一系列精彩设计:开篇的明星图片吸人眼球且符合常人的心态,为最后的目标落实埋下伏笔;作者杨绛先生的介绍以图片带动理解,从聪慧的女子到老年魅力不减,再到她的心态、散文风格,更富感性,使人乐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填写老王基本情况表,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文句阅读文本;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三、一两点思考:

1、关于最后几个问题的价值。在教学结束时,张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你处在“老王”那个境地,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处在“我”那样的地位,你会对“老王”那样的人怎么做?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这是三个假设性的问题,教师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学生也就无从选择。另处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这一点张老师显然已经做到了,在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与学生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以善良对待善良”,因此再提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是否有画蛇添足之感。

2、课外资料的引入是否是越丰富越好。本堂课,张老师在资料的补充上着实化了一番心思,可谓图文并茂。可是最后两则新闻材料与图片资料似有交叉之感,如能删去其中之一,或许目标导向会更明确些,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更多宝贵的思考时间。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4

老师所授的《诗两首》,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来看,形式比较新颖,设计比较用心,较好地考虑了新课标以及MYP项目对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较好地达到了这些要求,尤其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体现,老师授课有步骤,学生学习有条理,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复习巩固学诗的三步骤并明确方法:一品音韵美,二品图画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别是诵读、想象和思考。第二部分是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自学《使至塞上》,巩固学习诗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过程所用时间较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适时点拨,使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赢得了时间。

用小组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图画美并把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节课的巧妙之处,也是亮点。这个方式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交流,语言的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与美术学科的交叉,而且这个方式充满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错。可以说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在学生展示、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

以上是郑老师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如因时间关系,教案与真正的授课过程有较大的出入,第一阶段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显得不足,受电教老师的误导,没有用食物投影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组达到五个之多,很没有必要,又导致了拖堂等。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5

(1)教学流畅,环环相扣。

游小武老师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设计以下九个环节:观察画像,初识老王 ,细读老王, 品味老王, 感悟老王,读懂作者,体悟作者,怀念老王。环环相扣,课堂学生阅读体现了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情做到了以学定教。

(2)走进文本,悟得深透。

本课设计了“人生百味,你会用哪种味道来形容老王的人生?”和 “人生百态,你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老王的人品?”这两个主要环节,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 “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3)聚焦一句,情感升华。

6.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六

窈窕淑女一杯酒,酒入课堂酿成无限情。

古往今来,文学之于酒,比翼连枝,如影随形,琦君的《春酒》借酒思乡,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情深意长而文字却又简朴凝练,不露铅华,无益增大了文本阅读和语言品味的难度。

细酌慢品邓老师的课,她呈上的还是有道地的“语文味”的美酒,有着实实在在的功效。

功效之一:补

文本阅读之这精要在于形散而神聚,教师开篇的深情导入渲染了浓厚的氛围,视听共赏,大餐就此开篇,整体感知明确提出人、事、情,由此追问表达了什么情感,并且追问从文中哪句话读出来?教不离文,环环相扣,此时抓住一个“找”字引出作者简介,顺理成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本的突破口,文章虽长却能大处着眼指点江山,落实文本又能激扬文字,既让学生熟悉了内容,走入文本,又能让学生初步领悟作者的情怀,浓妆淡抹,相得益彰,学生在这堂《春酒》里,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语文味”的滋养和补益。

功效之二:洌

这节课坦诚的呈现了常态下的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何为“洌”?清澈简约,素净是也。

其一、文本解决简约素净,一品童趣,再品母爱,三品乡情,每个环节结束,语言凝练,深情款款,如“甜甜的一杯春酒,是母亲的骄傲,更是凝聚着母亲一生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些优秀的品质,难怪作者在异国他乡酿的春酒怎么品,都觉得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原来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味道呀。”合琦君散文意蕴,整堂课没有如火如荼的繁花似锦,有的只是洗净铅华的素朴和本真。

其二、文本解读语言清晰,指令明确,如童趣中那些语言,“:1、跳读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期与喝春酒有关的句子,选一处你认为写的最有趣的语句品析。”“1、小组合作,找出春酒中与母亲有关的词句,选一处展示。推选一名代表品析,组内其他成员补充。”等等

老师用恰当的语文导引,动作传递,眼神激励,使芬芳的语文味弥散于课堂之上,如夏日清荷,如清风明月拂过学生的心灵。

其三、文本解读手法质朴敦厚,不花哨,不邀宠,从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抓住富有情趣的细节,从细节中抓住关键词,辅以简洁明了的学法指导,如“抓关键字词、修辞手法、动词的巧妙运用、细节描写。”“2、展示诵读的方式可齐读、可分角色读、可选代表读。”等,就像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到肥沃的草地,就放手学生自由的去品尝。

功效之三:醇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入情。本堂课师生以文字为载体,又徜徉于文字之中,语言的赏析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如: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加一个形容词“小心翼翼”来修饰当时端着闻着的情景,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品析情感的方法。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也”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字,实际上在这里是作者以自己的心思揣摩着小花猫的心思,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字词。“总是”、“代表”、“偷偷的”“好几回”、“靠、点、舔”等等这些轻描淡写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纯真有趣的童年。

最后的“喝会酒”这部分教师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学习,特别强调注意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一个“呼呼呼的点燃”让学生反复体会,“呼”再到“呼呼”再到“呼呼呼”,多一字则多一分热闹,多一字则多了一分开心。“最最讲究”也是如此,甚至让学生加一个“最”来体会乡邻之间的这种真情善良。然后“送一方小小的花手帕”更是这份乡情的最高凝练,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来体会这种礼轻情意重的淳朴的情感。整个课堂,教师都是引导学生行走在文字当中,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又超出了文字之外,酒的醇香已经在不经意间的品味中沁入了孩子们的心怀。全课语言赏析体现了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大智慧,生随师动,生生互动,方法引领,随机点拨,如饮芳醇。

于平常的文字间发现文字的不寻常处,是一个语文教师眼力的体现;在品味的过程中巧妙的牵引,是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智慧表达;在课堂上不急不躁,静静的等待学生的领悟与成长,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襟怀。课堂,就是在师生静心的阅读、真诚的交流中逐步推进,学生的心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慢慢品出春酒之味,走进琦君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份浓浓的乡情。

诚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语言品析,在各位方家看来肯定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走向语文教学圣殿的道路也注定还有一段求索的路程。

7.如何有效提高八年级物理教学效率 篇七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多搜集材料,平实多积累,争取让每一节内容都充实

新教材淡化了概念、规律的严密体系,设计个性化教学时,必须把教材和教师本身的资源及当地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科学实施探究教学,在认真分析探究内容、特点和学生水平基础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良好秩序是前提,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必须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借助玩具、动画、魔术、游戏、“顺口溜”等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例如:学习引言时,可以演示“开水煮活鱼”及动手完成“吹不动的乒乓球”实验;学习电学时,可以就地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插头、电灯、电扇等;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制作——水瓶琴、验电器等,借助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点滴出发提问,从有趣的事物和言语引入。

2注意教法,多与生活联系

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创造力,要及时转变师生定位,认真履行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交流、评价;因物理学“寓理”于“物”,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在课上为学生展现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

例如:学习蒸发时,可以直接用手蘸一些水摸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观察现象,从而顺利展开教学探究;反射定律强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对于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讲解“都说孩子长得像妈妈(爸爸),没有说妈妈(爸爸)长的像孩子”,这里有一个逻辑——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学习。

3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创造力

“学问千千万,关键是一问。”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所以它们总在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以求扩大自己的疆域,正是在这种探求中种族也得以延续壮大,这就是“狼性法则”,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注意转换师生定位,认真履行其主导责任,重视交流、评估,体验团队精神。

二、多鼓励学生,使其树立良好信心

因为学生对失败较为敏感,所以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满足其精神需求,多采用鼓励评语促其上进;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充分交流,指导学困生,变不让说为我要说;运用成功原理,变厌学为乐学;相信“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要能容忍学生的缺点,用客观、理智、科学的方法处理日常问题;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用爱感召学生,因为“大爱无边”。

三、传授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练习时要做到精做与泛做结合,逐步提高分析能力;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随时、及时复习;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学生科学预习新课——课前独立阅读教材,了解体系结构、重点、难点、范例,要对概念和规律抓住核心,以及与其它的联系、区别。

上一篇:语文班主任个人总结下一篇:化工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