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试题(通用8篇)
1.三农政策试题 篇一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期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关键词三
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县域经济
引言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3]。他提出,2004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4]。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8]:“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过去10年中国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6],“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且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而起,并从前人那里获得了经验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而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问题又使这次新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新的样式、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农业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l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生命科技的世纪[7],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技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科技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具有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企业化的明显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人们在21世纪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2.3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应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9]。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沿海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又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10]。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3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11]。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比较全,可以说,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指标,在县域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反映。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2]:农村经济阶段、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三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11]。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的发展时期。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它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是工业资源的基地,是拉动消费的“超市”,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如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体制性影响等等。面对县域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工农一齐抓”[13]的指导思想。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打破城市工业、乡村农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壮大县(市)经济的实力。
笔者认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笔者觉得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10]的思路,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置就业、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14]。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四、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12]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3县乡干部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责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乡干部的正确领导,县乡干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县委书记在一个县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对该县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5]。而要推动县域经济,就必须提高县乡干部的领导发展能力。
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笔者认为领县乡干部要提高领导能力,应着眼于抢抓机遇、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突破封闭思维模式,面向市场,创新配置资源思路。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准确定位;应着眼于把握重点,推动落实能力的提高,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切入点,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应着眼于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机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人才战略,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不竭的推动力。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能否走向壮大,关键在于培育人力资源,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瓶颈”[16]。因此,必须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考虑,把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落到实处。
总之,三农问题错综复杂,任重而道远,以上仅仅是对近年来学术界对三农政策论述的一个综述。任何改革的一小步进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本文只是就其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参考文献
[1]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
[2]董洪霞.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j).商场现代化,2006,474(1).
[3]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j).农化新世纪,2004,5.[4]马凯称解决三农问题是今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j).农机市场,2005,1.[5]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6]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白宇阳.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2005,4.[8]程春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杭州农业科技,2007,1..[9]张建刚,杨艳.发展县域经矫加快社会蚕义新农材建设[n].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4.[10]李泽民.论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z).维普资讯,2008,1.[11]姜信治.论县域经济的发展(m).甘肃民族研究,2004,2.[12]余明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z).学说连线,2005,7.[13]阎增福.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实践(j).湖北经济,1996,6.[14]蔡社宝.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保证(z).维普资讯.[15]杨先平.县委书记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领导科学,2005,21.[16]黎裕生.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民族论坛,2008,1.
2.三农政策试题 篇二
从本质上而言,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 “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 就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三农”政策的核心, 就是要围绕解决好农民最根本、最突出的增产增收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针对“三农问题”,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三农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 我国在实施“三农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方能促使我国“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1 实施难点
从目前来看, 由于以下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所以我国实施“三农政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反, 还面临重重阻隔。
1.1 执行政策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 实施“三农政策”的队伍人员综合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 他们的素质缺失是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文化, 官本位的思想一直存在, 有碍于政府官员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如今, 不少地方在执行“三农政策”时出现以权谋私的违规现象, 这与社会发展形势严重不符。
1.2 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有些地区存在“三农政策”执法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现象, 特别是在行政处罚方面表现得混乱不堪。而且, 还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 对实施“三农政策”的情况漠不关心, 只关注自己仕途和前程, 置农民利益于不顾。
1.3 不敢接受舆论监督
实施“三农政策”的情况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群众的讨论和舆论的监督。然而从目前来看, 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关于实施“三农政策”的情况信息。如果不敢接受群众的讨论和舆论的监督, 很多问题就不会被曝光出来。种种迹象表明, “三农政策”执行部门很少能够切实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总结, 无法做到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2 实施对策
国家制定“三农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实施情况是否良好, 直接关系到农民经济收入的高低和生活质量的优良, 所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采取相关对策。
2.1 加强教育培训,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要促进“三农政策”顺利实施, 必须提升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让他们自觉为人民服务。地方政府要对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法制和知识教育, 优化执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 还要督促各级领导和“三农政策”执行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 提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促使他们减弱官本位思想, 避免“人治”现象, 坚持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这样才能避免以权谋私等违法现象。
2.2 完善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
在实施“三农政策”过程中, 影响内部管理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 问责机制不健全, 考核机制不完善是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在执行“三农政策”过程中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一方面, 要构建完善的问责制度, 选拔提拔干部时需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研究决定和社会公示等一系列环节。必须从源头上成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实施“三农政策”, 这样才不会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 保证“三农政策”的顺利实施。此外, 还要对执行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做到真正的选贤任能。
2.3 自觉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
自觉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就是工作人员敢于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工作业绩交由群众去评断。群众和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特征, 一般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 在执行“三农政策”过程中仅仅依靠对工作人员进行一般的纪律处分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内部处理方式威慑力不够。相反, 如果由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介报导这些不良行为, 势必会产生一系列反应, 如果不良行为受到舆论的谴责, 那么组织必定不能包庇。所以, 要监督“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 就要敢于曝光, 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3 结语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只有通过加快农业优化升级、农村协调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 才能有效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为此, 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力度应该毫不松懈, 这样方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促进社会建设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李萍.“三农”问题与财政政策取向[J].社科纵横, 2005 (2) :55-56.
[2]傅旭明.2005:考验“三农”政策执行力[J].农村经营管理, 2005, (2) :78.
[3]李玉华, 罗镇西."三农"政策的目标层次浅析[J].江西财税与会计, 2003 (11) :3-4.
3.三农政策试题 篇三
【关键词】“三农”问题 金融政策 金融创新
央行2014年采取了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三农”金融创新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如:央行要求尽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优化服务方式;多元化农村地区的支付手段;扩大再贴现再贷款数额等。这些举措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和谐社会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
一、金融服务政策创新分析
2014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农业部等根据国家政策和文件指示,发布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对“两大平原”金融改革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先例,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如果成功,将会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指示性的作用。本次改革创新在三个方面:
(一)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建立广覆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近年来经过国家的多年提倡和政策扶持,各类金融机构的城镇网点数不断增加,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各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省级联社1家、市社联7家,办事处6家,共计网点1944个,村镇银行26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着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这些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大力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引导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同时适当降低注册资本要求,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逐步降低发起银行持股比例较强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监管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银行覆盖率,方便农户办理相关业务,解决资金需求。
2.建立合理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村镇商业化银行,合作性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当前金融体系的三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辅之以合作性金融,在当前的欠发达地区由于需求比较单一依然需要如此执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过去单纯的贷款、存款、代理等业务不能满足其需求,故保险、证券投资、融资租赁等业务也逐渐走入农村金融业务中,地方政府可以尝试设立农村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尤其是在中国的某些内陆地区,有一类农户叫兼业农户,他们当中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务工,农产品产出仅用于满足生活需求,因此该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可以以合作性金融为主。对于经济十分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农民普遍富裕,面对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的现状,则可考虑设立黄金和外汇市场等。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金融服务机构为一直以来都为农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在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推动创新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近几年,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要求,开发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创新担保模式等新服务。
1.创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早在2006年起便在全国12个省推广此项业务,让农民工通过存款到银行卡替代汇款,促进资金回流农村,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并且随身携带方便,随取随用,手续费较低。到2013年底,农民工银行卡的存款数额已经达到210亿元,随着2014年9月央行再次下调农民工银行卡的跨省跨行取款业务的收费标准,同时提高取款限额(最高2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会选择该项特色服务,因为最新的政策给广大的农民工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2.创新信用担保模式。“抵押难、担保难”向来是农村金融服务难以解决的问题,农村大多住房和生产资料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定为合格担保物,但为了防范信贷危机,担保物又不可或缺。因此,中央银行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农民贷款的创新政策,拓宽了可接受担保的范围,推动农村财富流转化。此次创新的具体内容是利用联保的方式,农户们自愿联合、分期还款、风险共担,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每个人的信用等级。一般每个整体中都有当地的龙头产业参与其中,也形成大户带动小户、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使每个贷款人都同时扮演着担保人的角色,有龙头产业的担保也是小户们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促使当地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
(三)加强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协调配合
各国政府都会签发政策和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但是由于农业属于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很多投资者并不看好,所以资金来源相对较窄。仅仅依靠财政的力量又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国家和相关政府的介入。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当前的思路是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和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实行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贷款给农业生产者等。对此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政府之前成功的农业管理模式:美国的农业生产者只有3%,但是它却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农业生产国、出口国,原因就在于它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制度。粮食生产过剩问题是美国长期存在的难题,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户利益,一方面加大粮食的出口,组织农民休耕,另一方面又对农业进行间接补贴。美国的农信社还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员提供各种便捷廉价的服务,补贴扶持农业工作者,给农户们带来切实利益。同样的,中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发展也可以学习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经验试行。
二、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创新分析
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就是农村支付服务,故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广多元化支付结算手段,对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有促进的作用。去年11月4日,央行基于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现存问题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一)深化助农取款服务
截至2014上半年,全国助农取款服务点已达到近90万个,覆盖行政村48万余个,消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超过80%。为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使用率,央行决定新增开办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三种业务。助农取款点帮助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较少,农民支取现金不便的问题,而这三种业务的增加则更加完善了农村资金流转向网络和金融支付普惠原则。并且文件明确要求服务点业务的收费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惠民原则。例如,农村老人每月在支取养老金等政府涉农补贴资金时,服务点应免除首笔取款业务费;同时国家规定的农民工银行卡的跨行跨省取款的收费标准也做了相应下调。从这一些列改革可以看出国家为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扶持“三农”的力度依然在加大。
(二)持续推广非现金支付
推广非现金支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多元化农村支付方式。建议一,大力推广网上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手机支付宝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手段。正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不高,此类非现金支付方式更是可以让农户们足不出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节约了时间、加快了效率、也加速了资金流转。建议二是加大补贴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基本情况多设POS机,ATM机等。并对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农民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折扣,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使用面,以达到实现农村支付结算方式多样化的目的,减小城乡差距。
(三)加强监督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最近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也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农村金融正在发展阶段,不少不法分子也会乘机出现,各监管部门必须加大支付犯罪的监管力度和打击力度,防范资金风险;各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特约商的检查力度,落实账户实名制要求;增强农民的预防意识,多做宣传,并进行风险提示,减少犯罪行为出现的可能。对于已发生的非现金支付诈骗事件要及时公开严厉打击,对犯罪分子形成警告,营造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创新分析
2014年4月22日央行新闻发言人发布,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紧接着6月,又在此基础之上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国家此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改善、优化融资和信贷结构,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完整化,此次再降准0.5 个百分点后大致释放42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了农村金融的可用资金。同时,国家也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主动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中更需要支持的产业,保证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更加顺畅。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在一般性货币政策中影响力最强,力度最大,具有速度快效果明显等优点,同时也兼具缺点,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由于各家银行的存款规模巨大,即使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轻微变动,通过货币乘数放大作用,也会使法定存款准备金量产生巨大变化,也就是对货币供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带来强烈的经济震荡。基于工具特性和当代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在实施央行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金融支持“三农”与市场规律有差异。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中国也受到影响,于09年提出四万亿刺激政策,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流入市场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若要达到刺激经济、落实产业政策、扶贫帮困等目标依只靠金融工具是不够的。
二是降低存款准备金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农村合作银行的法定准备减少,超额准备增加,提高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更多的可贷资金便意味着鼓励银行凭空放贷,即银行实际储蓄金额没有增加,也能增加放贷能力,这是制造出的流动性,不是真正市场所体现的。这种仅依靠增加货币供应来制造虚假的流动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要加快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促进居民储蓄。
四、再贴现政策和再贷款政策创新分析
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于2014年8月8日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8月27日增加再贷款额度200亿元。
(一)再贴现政策创新分析
再贴现政策在我国是通过影响存款货币机构从央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工具。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资格的申请。截至目前,全国再贴现总额度为162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票据涉农票据各占45%和27%。本次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政策的具体目的:
1.促进扩大“三农”、小微企业融资。如今的农村金融已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体系,但仍然存在信贷问题,金融机构客户数量逐渐增多,对资金需求也是逐年增加,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尤其是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是尤其重要的。央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不仅能够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且还能调控信贷结构。一般方法有两种:一是规定具有再贴现资格的票据种类,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二是对不同的再贴现票据种类实行差别再贴现率制,通过再贴现率的高低影响数量,贴现率高的贴现数量便降低,贴现率低的票据贴现数量上升,从而达到央行的货币政策目的。本次创新就是运用方法一的原理,对涉农票据和小微企业票据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且票面金额低于500万元的也优先办理,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小户能更顺利的解决资金问题。
2.提高再贴现额度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贴现利率。此次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万元,最重要的是要将资金真正用到实体经济中去,根据涉农票据和小微企业票据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提高再贴现额度分配的有效性。我国农村贷款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每年央行都会颁布各种政策支持“三农”,也投入了大量的再贴现额度,但是因为央行的再贴现政策不具有直接作用性,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国家增加再贴现额度只能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告示作用,不能够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强制其放贷。同时,央行还要求金融机构每办理一次再贴现业务,其贴现的利率要低于该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贴现的加权平均利率,从而降低社会的融资总成本,使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再贷款政策创新分析
1.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信用和制度建设是用好支农再贷款的基础,大力的惠民政策会大大提升农户的贷款意愿。一直以来我国的支农再贷款政策都在实施,但是也存在利率太高,期限过短,扶持范围过窄,台账流于形式等问题。例,虽然再贷款属于央行的支农的低息专项资金,给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较大的盈利空间,但是这些机构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并非按照低利率执行,而是按照自筹资金的利率贷出。故央行此次特别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再贷款的借用期间内,涉农贷款的增量不得低于借用的支农再贷款总量。
2.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同再贴现利率,优化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结构,提高再贷款额度分配的有效性,根据以往的经验设计适合当地的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尤其是农村小额信贷方面,大力推广,积极宣传央行的政策,扩大农户贷款覆盖率,增强并鼓励农户贷款购进先进的农业用具等投入生产中,真正把国家的惠农政策传达给需要的农户,实现央行政策作用得到最大化体现同时解决农村信贷问题的双赢理想。
参考文献
[1]崔晓林,张璐晶.“钱荒”:黑龙江农业保险的落地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2014.(08).
[2]闫锐.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5.(06).
[3]迟美华.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23).
[4]毕家新.再贴现萎缩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4.(06).
4.三农政策课程考试题目 篇四
(开卷考试)
一、我国有哪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该如何创新其服务方式和手段?(40分)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而由这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彼此联接的网络就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农村己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服务组织: 1)国家、集体的服务组织。这一类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种子公司,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等。
2)“公司+协会十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或直接的利益机制把“公司—协会—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其形式包括:
1、“流通企业+协会(农户)”。
2、“加工企业十协会(农户)”。
3、“公司+农户”。
4、“专业协会(研究会、学会)十农户”。
3)“协会+政府部门”。这种类型一开始是由农民自己联合组成农协会,主要负责协会中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4)“协会+事业单位”。这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协会人才单一,服务面窄,难以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从而寻求乡镇有关技术部门或省地有关专业研究机构的帮助和支持,进而形成科研、教育、推广、农协的“四农”结合。
5)“事业单位+公司+农户”。事业单位采取无偿或低偿方式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公司向农户提供资金和一定的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同时为农户向事业单位支付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农户则按合同的规定,向公司提供农产品。
6)“服务组织+农户”。农民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任意寻找服务组织为其服务。
7)“农户+农户”。农户把资金、土地、机械设备、技术、劳力等资源的使用权入股,通过联合,使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成为可能,促进了对小生产、粗放经营、自然经济等传统农业的改造,使其向大生产、集约经营、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变,从而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8)“能人+农户”。农村专业大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包括一些经纪人,为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往往以自身生产经营为基础,同时与当地农户结合起来从事某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这些能人广结各方客商,根据市场需求,向农户提供信息并指导生产,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户生产的产品收购、贩运出去,在为农户提供流通服务的同时也获取一定的利润。
创新方法: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公益性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已逐步建立从中央到乡镇多级政府公益性服务组织。其次,经营性服务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等领域涌现了大批农产品加工、购销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农业企业,农户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销售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此外,我国还初步建立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分工逐步完善、区域布局比较合理、运行机制趋于规范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农资供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流通渠道实现了多样化,基本形成了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农资经营的格局。
同时,合作性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在农业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什么是家庭农场?应如何培育家庭农场?(30分)
1.什么是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等四个显著特征,农场主是所有者、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统一体。
家庭农场区别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而非满足自身需求。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区别在于家庭农场可以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是农业家庭经营者(可以是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也可以兼业农户)的联合。
2013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2.应如何培育家庭农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搞活农村经济活力,“家庭农场”已成为今后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如何将“家庭农场”培育好,充分发挥其新生事物的发展活力,使其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展家庭农场关键在土地流转。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现如今,农村土地“包干到户”将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面对农户承包地极其细碎的现状,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并确保租期较长、相对稳定。但由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政府应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等诸多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为家庭农场提供相对稳定的土地租期。
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家庭农场发展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缺乏配套的农机设备等难题。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扶持力度,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让“家庭农场”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如贷款贴息、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三是强化家庭农场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在以往的调研中发现,粮食加工企业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粮食市场行情,但是一些畅销的粮食品种,在当地种植散户中却得不到推广。这是因为思维定式在作祟,大部分农户认为上一年的收成还可以,就不愿意冒险尝试种植新品种。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可以通过规范农业订单合同,促使家庭农场与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联姻”,家庭农场为企业定向种植所需的粮食品种,由企业进行回收,从而实现企业和家庭农场双赢的效应。
四是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家庭农场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这就对农业的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新要求,做好家庭农场的技术服务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可以通过对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针对家庭农场特点,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特别是要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农产品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带动意识,使他们成为能生产、懂业务、会经营、有技术的职业农民。
三、韩国农协组织功能及对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启示?(30分)
韩国农业协会的职能
韩国农协自成立初期就把农协的宗旨定位为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韩国农协具有职能健全、服务内容丰富、组织运作综合和多样的特点。韩国农协有以下几种职能:
1.引导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
韩国农协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主要抓产地流通和消费地区流通两个环节。韩国农协不仅在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中发挥着直接引导作用,而且还参与对农产品的加工制作,目的在于控制农产品的深加工所取得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另外,韩国农协中央会还拥有规模较大的肥料、农药、农机企业,并在政府指导下,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农协会员,满足农协会员的需求。
2.金融与信贷支持
韩国农协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把农业银行并入到农业协会中,归并后的农协组织对农民的资金支持,上有中央会的银行业务、下有农协会员间的金融互助业务。
3.农业教育和培训服务
韩国农协不仅是农业经济组织,而且还承担着农业教育的职能。目前韩国的农协中央会有8 个培训中心(又叫研修院)和农协大学。
4.政府和农民的沟通中介
一方面,韩国农协是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渠道,协助政府把农业发展计划、农业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农民的代言人,韩国农协中央会在国家层面上,向韩国政府和国会反映会员的意见,基层农协则直接向地方政府反映农户的利益需求。这种上下两个层级的农民利益表达,既起到了保护广大农民的作用,又影响着政府政策的制定。
除此之外,韩国农协非常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如在保障食品安全、发展可持续农业和解决农业非贸易壁垒等问题上开展国际合作,以增强韩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韩国农协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农协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历经改革,最终成为职能分工合理、组织机构完善、共享市场收益的经济组织,其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1.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突出农民合作组织的民营化性质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一是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合作社的建立要在广大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三是合作社要坚持民营化性质。地方政府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为新型农合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和有效维护农合组织的民营化性质,从而使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中来。
2.完善合作社的组织体系,规范内部民主治理结构
完整的组织体系是合作社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村当务之急是首先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成立遍及广大农村的惠及广大农民的合作社组织,即使在一些地方由大户主宰的合作社,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也应当充分吸纳广大农户的加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农合组织来自农民、服务于农民的性质。同时,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机构,保证社员对内部财务与签订合同的知情权、参与权,以更好地体现社员的主人翁地位。合作社所获得的效益要突出按交易额和股金额进行分红,落实利润返还与二次分配机制,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受益者。
3.积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能范围
韩国农协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金融服务、农民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经济组织,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和规范。借鉴韩国的经验,我国在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农合组织直接联系农户的优势,在科教兴农、科技培训、科学种田等方面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4.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是定性于农民的自愿结合,但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下一阶段的主要组织形式,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上,政府首先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同时又要为其保驾护航。
5.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是为了满足农民利益,还要在扩大自身影响、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承担起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责任。
5.三农问题热点试题 篇五
一、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事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材料二:温铁军专家指出:中国“三农”面临的两大矛盾,第一是国情矛盾,就是人地关系紧张,中国农户平均土地规模只有半公顷左右,劳动力转移又比较困难,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政策问题,主要是缺乏符合国情的、专门针对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专家指出,一号文件清晰地说明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种粮农民,突出强调了让传统农业地区种粮农民得到实惠;其次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
1.“三农”问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既属于传统粮食主产区,又大量提供商品粮的一组()
A.三江平原 上海近郊 B.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C.黄淮平原 珠江三角洲
D.成都平原 河套平原
3.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缓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粮面积减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
B.如果税费减轻,农民会把心放在种地上的 C.国家粮食价格是农民选择是否种粮的依据
D.选择种粮,还是从事多种经营,取决于土地上的比较效益
4.材料二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其实是有一些出路的。请把下面的几项补充完整。
A.进城市打工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5.有关“政策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初期,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B.谷贱伤农,农民会自发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C.短期内,政府可以大量将乡村城市化,有利于缓解农村的压力
D.现阶段,过度分散的土地不利于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耕作
6.目前,关于农民增收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是不可行的()
A.土地重新划分,集中成片到少数农民手中,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民到土地承包商家去打工,以实现耕作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B.发展定单农业,使农副产品的销售、效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C.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D.农民在农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工
7.为了增收,必须要加强农产品的商品性,下列建立的一系列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正确的是()
A.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的商品粮基地
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甘蔗基地
C.湖北、宁夏的甜菜生产基地
D.豫东、鲁中南、冀西北的商品棉基地
8.有时农业取得丰收,但农民却没有增收,你觉得从根本上解决应当()A.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资金投入
B.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C.从事非农业方面的生产,以取得额外的收入,弥补不足
D.加大农产品补贴的力度,确保丰产的连续性
9.兴修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促进农民的增收。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灌溉水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江汉平原的棉花生产
B.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
C.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产
D.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干旱区的粮食生产
10.“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多种经营”当然要有科学的态度,以下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我国西部山地、高原的畜牧业大多数属于密集型的商品性农业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减少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C.南方的“桑基鱼塘”型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型农业
D.东北建设兵团应继续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11.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关理论,谈一下对材料二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农业问题 农村问题 农民问题
2.B 3.D
4.从事农产品深加工 到乡镇企业 乡村的工业化转型 或者其他合理出路 5.C 6.A 7.A 8.B 9.B 10.C
11.①有关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材料二指出,在生产力方面人地关系紧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劳动力富余,供过于求;工业化初具规模,城市就业人员大量分流,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引起农民问题 ③生产关系方面,国家长期注重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对农村、农业问题研究过少,干预过多,出现的新情况缺乏相应的政策疏导,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瓶颈作用 ④为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国家应优化产业结构,多研究“三农”问题,以扩大就业面为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符合国情的政策,改善生产关系。
二、材料:
2004年2月8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一号文件)。“意见”共22条,分九部分,约9000字,主要分析了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和促进农民、尤其是促进粮食生产区种粮农民增收的紧迫性、重要性,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1.从1978年起,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要突破传统的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目前种粮效益比较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有一种认识就把种粮和增收对立起来。您认为下列正确的措施是()
A.在南方农村大力发展畜牧业
B.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大中城市
C.搞好粮食的转化和深度加工
D.精简乡镇机构、减少农业投入
4.“意见”指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那么对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合理利用
D.大规模的企业种植园,农产品商品率较高
5.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而且每年净增长人口约1400万,粮食的需求压力不断增大。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见下图),你认为今后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是()
A.围湖造田广种粮食
B.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C.山区大力修筑梯田
D.利用湿地种植粮食
6.2002年中国政府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我国的税赋改革在历史上已进行过多次。下列各朝税费改革正确的是()
A.宋代——一条鞭法
B.清代——摊丁入亩
C.中唐——租庸调制
D.明朝——方田均亩
7.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的主要任务时说,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假设某地耕地的常年亩产是400千克(稻谷),当地的适用率是12%,附加税率是15%。当地一农户耕种0.33公顷耕地,每公顷产量是6750千克(稻谷),当年国家的稻谷定购价格是1.28元/千克。当农业税及其附加税取消后,则这家农户可以减免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总金额是多少?
8.《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
9.几年来,粮食生产区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且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例如:中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但是,据资料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100多亿千克,达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为4300多亿千克。有人认为这是“造假”,理由是我国耕地面积是美国的一半,粮食单产又比美国低,而资料所述的粮食总产量却与美国大体相当。你认为这些人的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日益成为决策层、理论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本题紧密结合时事政治材料,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的政史地知识。第7小题中应纳农业税稻谷数=5亩×400千克/亩×12%=240(千克);应纳农业税附加=240千克×15%=36(千克);应纳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总金额=(240千克+36千克)×1.28元/千克=353.28(元)。
6.2013年三农政策方针 篇六
一、废止农业税,进行农业补贴废止农业税条例
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综合补贴、粮食风险基金,每年再逐步提高补贴的标准。
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
放开粮食市场的流通,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这项政策分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增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
三、农地确权、宅基地确权,农地入市
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权利,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等,农地入市,抵押贷款,有助于盘活土地。
四、2014年养老新政:建立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2014年2月7日召开的国务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议强调,两会在即,各部门负责人届时要到会认真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改进管理服务,做到方便利民。
五、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
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用水电价格和运营费用,规范和降低农产品市场收费,强化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监管,完善公路收费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价格和收费监管,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监管力度,完善财税政策,保障必要的流通行业用地,便利物流配送,建立健全流通费用调查统计制度。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七、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近几年农村的水、电、路、沼气的发展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进步非常明显。
八、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次的扶贫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大幅度提高了扶贫标准。我国以前的扶贫标准较低,中央经过反复研究之后明确提出,新的扶贫标准一次性提高了92%。二是确定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两会预测:
两会召开期间,生态农业,合作社,联社,家庭农场有望成为2014年热点。粮食安全和土地改革会继续主角,农业扶持政策力度会不断加大。想了解更多的“全国两会”、“2014一号文件”等内容,请报名参加农合论坛,农合论坛为您落地、实操讲解。
导语: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发文,新一轮农业政策利好来袭,各路投资人心潮澎湃、蠢蠢欲动。新农业与农民的大联合时代到来,全国各地新型经营组织模式层出不穷,以合作社为新农业切入口已占据行业主流,而国家政策也为主流的农业经营组织提供了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最便利的操作方法。经农合论坛与行业权威专家深度剖析,2014年中央一号对合作社重大利好如下: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合作社的重大利好
一、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增加
一号文件指出“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2014年支农资金在2013年基础上继续增加,并将对农业经营主体财政补贴额度有所调整,各省依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规定了2014年农业财政补助资金扶持合作社需达到60%,其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个体农业经营者共同占40%的比例。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合作社的补贴形式出现多样化,财政补贴为主导的方向将逐渐弱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补助方式趋于强化。
二、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到帐
一号文件指出“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的重大区别在此已明确体现,农业企业申请国家项目资金,除按项目地以县级为单位逐级申报外,财政资金必须逐级对口往下。举个例子,如果项目由市农业局发起,农业企业从县农业局申请项目资金,那资金拨付需通过县财政资金到农业局再转到农业企业;而合作社申报的农业项目如果由市农业局发起,合作社将农业项目申报上报之后,市财政资金可直接拨付到合作社账户,而不需通过县级财政。这种方式有效防止了政府克扣项目资金的问题,对合作社获得项目资金更便利。
三、合作社领头人成重点培训对象
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政府深知目前中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农村劳动力目前存在素质低、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问题。若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合作社将承担不可替代的重任,作为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承载主体,是最能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因此,农业部办公厅在2012已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到2014年则将借鉴成果突出的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而合作社领头人则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点对象。
四、合作社发展资金有望破解
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农业要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带动投资,合作社缺资金不能一味想着申请国家扶持。引入金融杠杆工具促进来合作社的“血液循环”是当前政府重点鼓励的一项政策,合作社贷款一直很难,有些地区农业部门精心筛选推荐近100家合作社贷款申请,最终只有20%通过银行审核。但自2013年开始,金融机构对合作社态度出现大转弯,农村商业银行加大力度,参与合作社贷款事宜,连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也开始有心“问农”,准备同农业部门一起,为合作社贷款开辟绿色通道。那么,2014年各地相关银行也正酝酿优惠条款,有计划在近期设计推出,合作社贷款难将有所缓解。
2014年一号文件暗藏着合作社重多利好政策,同时浅藏着重多商机。这些政策无一不是给合作社带来便利和动力,想要弄清楚这当中的原理,找到能够有效运用它的方法和门路却是关键,否则弄巧成拙反而让合作社大伤“元气”。优惠政策都有哪些
1、购机优惠
2012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5亿元,约30%用于支持合作社购置农机装备。
2、土地流转优惠
部分地区对合作社土地流转优惠补贴,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土地向合作社流转,静待以后各地出台土地优惠政策。
3、税收优惠
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2)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3)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4)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4、用电用水政策
1)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的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
2)电力部门对粮食烘干机械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从低执行的政策。如何拿优惠政策?
首先明确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别初始阶段的需要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找当地农委、发改委做好报备,明确各行政部门的职能特点,得到政府批复后到相关部门申请政策优惠。
获得优惠政策的关键:编写一份高质量、有亮点、有优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能够架起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获得优惠政策的支持。
一、农业补贴的种类:
1)2003年开始,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
2)2007年开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3)2008年,对粮食大户的奖励政策,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4)2012年,肉羊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5)2013年,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
6)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等等。
二、拿到农业补贴三大绝招
绝招1:查条文,筛信息
及时关注科技、发改、财政、农业、商务、林业、供销总社、水利、工信九大部委及其相关的省、市部门网站农业补贴类信息。了解关键技术、合作社自身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来了解政府的补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自身的补贴类信息,从而向对口部门申报相关的农业补贴。
绝招2:申报材料结合当地,突出带动性。
申请补贴需要提交申报材料,如果申报材料不规范,不能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专家不能充分理解不能评判,造成申报失败。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应该从人员安排,文件解读、规划计划、机构对接甚至资质准备等都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准备。
绝招3:多找政府,加强沟通。
项目要提前立项给政府报告,项目实施过程要汇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沟通,验收工作也做充分,补贴类都是“先建后补,先干后奖”,验收关系到最终补贴是否能最后到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信息畅达,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项目实施工作,提高申报成功率。
三、农合论坛帮您查条文、抓时机、做公关
7.三农政策试题 篇七
关键词:农民教育,留守儿童,土地制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
一、以教育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1. 加强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
虽然农村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农村教育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教师水平和教学设备远不如城市。因此,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进优秀教师,增加教师收入,稳定教师队伍,改善教学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仍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加强集中办学及住校学生的管理,让孩子们上学更方便。在农村要尽快推广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后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针对农民工不同的文化水平,分层次、分对象、分渠道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每个农民工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收入的不断提高。同时,要加大对农民工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以及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等。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3. 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的素质。要依托科研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田头示范、远程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设施农业生产大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以全社会力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 创造条件尽可能消除农村儿童留守状态。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能够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让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同时,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自然消除孩子的留守状态。
2. 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环境。
对接收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教学软硬件,提高教学质量。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寄宿费用减免或者资助,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和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帮助,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活能力训练,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把家庭教育的部分功能暂时转移到学校。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详细个人档案,加强学校与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
3. 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平台。
要创造条件,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在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搭建起亲情联系平台,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亲情教育。同时,要加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教给他们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式;要抓住“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时机,组织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意识。
4. 创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
当地政府要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统筹好党政相关部门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的职责。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来。
三、以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提升
1. 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从当前来看,土地流转价格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自发形成,因为过大的价格波动会伤及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办法,政府可以考虑借鉴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的做法,综合考虑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和价格、土地经营的成本和利润等因素,确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用以协调平衡流转双方利益,引导形成土地流转的市场价格。
2.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一方面要遵循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政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使土地流转符合政策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土地流转相应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切实维护流转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各级政府要健全本地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方便合同双方;健全土地流转的监管机制,建立流转收益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土地流转中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因土地流转造成的各类矛盾纠纷。
3. 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作用。
发挥村级组织熟悉当地土地情况、了解农民真实需求的作用,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纳入村务议事日程,加强相关法规、政策宣传和服务指导,在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坚持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要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转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以环境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1. 强化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农民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强化环保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政府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采取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
2.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发展。
要积极推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条件,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优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其污染防治的设施,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还田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要加大对废旧农膜和废旧塑料制品的加工回收,减少白色污染的蔓延。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控制病虫害,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3. 加大政府的管理力度。
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见效慢的工程,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农村用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及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五、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1.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全覆盖,但基数低这个客观现实,使其依然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要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权益换社保加财政补助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消除农民土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改革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同城市居民一样,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直接受益者,取消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城乡差别,才能使进城农民彻底割断对土地的依赖关系,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2. 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
对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业。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是对失地农民生活的又一重要保障。资金来源可从土地出让转让金中提留一部分、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个人出一部分。基金专项用于: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补贴、对帮扶失地农民成功创业单位的补助,以及对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的奖励。同时,由政府成立基金运营部或投资公司,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3. 建立合理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在征地问题上,农民始终是弱者,要尊重农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让农民和农村集体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要提高补偿标准,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要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的监管力度,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要充分考虑村民的长远发展,允许失地农民享受一定的被征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这样既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又有利于化解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的不安全感。
4. 多渠道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政府要避免简单的一次性货币安置,应实现安置方式的多样化。对流转后依然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应首先安置被征地农民,让他们继续从事熟悉的农业生产活动。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对流转为工业用地,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在同等条件下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同时,在政府安排公益岗位中,应将失地农民纳入工作范畴,努力缓解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突出矛盾。
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基层组织建设
1. 壮大优化农村党员队伍。
把3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通过建立档案、实践锻炼、重点培养等措施,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拓宽党员发展的渠道,大胆在具备条件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毕业回乡大学生、优秀团员等人员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及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2. 培养选拔农村基层干部。
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动员和培养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大中专毕业生,把他们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预选对象。从本村种植养殖能手中优选管理型人才,把技术能人和致富能人列入后备干部队伍。鼓励吸纳外出返乡创业有一定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把他们作为村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农村最需要、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增强他们发展经济、依法行政、化解矛盾的实际能力。
3. 推动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活动。
把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作为基层党支部的一项日常工作,加强普通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普通党员与基层领导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普通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借此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户,落实到户。鼓励村民参与村务活动,要让村民有说话的机会,表达诉求的机会,要充分体现每个村民的价值所在。
4. 带头引领村级经济发展。
8.让“三农”好政策更有泥土味 篇八
金融支农政策出台了不少,但不少农民贷款仍是难题。日前听到的两位种植大户经历让人深思:
北方某省的一位玉米种植大户说,不久前当地组织银行大户对接,在会上银行纷纷表态,尽快落实担保抵押政策、加大农民贷款力度。可开会热闹散会冷,他一家一家找银行,门槛还是很高,“财神爷”难见,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另一位来自安徽的水稻大户境况不同。他说,当地财政设立风险基金,不仅顺利拿土地经营权贷到了款,还有利息优惠,更贴心的是,考虑到农业生产周期,利息可以按季度偿还。
同样是上面的政策,为何落地效果不同?關键还是看地方相关部门有没有当回事、措施能不能接地气。农村贷款难是块“硬骨头”,对于新型经营主体来说,投入大,最缺资金。但贷款手续多、程序复杂,且额度低、期限短,制约了他们发展。对于银行来说,农业风险大,农民没有抵押担保,“惜贷”也能理解。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央不断出台政策,为农村贷款难清开路障。然而,好政策需要上下联动,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出措施,或者是流于形式,把需求对接简化成开座谈会,不找到症结、不解决难题,政策听上去再好,农民也不会满意。
各地出台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好心没办成好事的还有不少:有的地方出台了调结构规划,但农资服务和技术指导跟不上,农民不敢种、不会种;有的制定了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但门槛过高,急需启动资金的创业者享受不到;给农民提供免费培训,但内容简单重复,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些好政策“看上去很美”,但不接地气,为什么?有的是调研不深入,与农民需求对接不精准;有的是配套措施跟不上,导致“有令难行”;有的是部门利益分割,“果子熟了抢着摘,遇到困难绕道走”。
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势头不错,但困难也不少。结构调整任务重、难度大,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城乡差距还很大。补齐“三农”短板,扶持政策不能缺位。常听到农民抱怨:“为啥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好政策就是落不到我们身上?”可见,政策不接地气,不仅影响农民获得感,还会伤了农民的心。
让好政策接地气,政府应增强“内力”。提升政策制定水平,不妨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老农家里坐一坐,想农民所想,解农民之难,这样出台的政策才更有泥土味。政策执行能力也要加强,农民群体日益分化,有留守家乡的老人儿童,有外出务工人员,有坚守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民,也有敢为人先的新型经营主体,好政策如何能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全面惠及不同乡村的发展差异,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干部应多些“本领恐慌”,不断提升完善自身能力,多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让政策细节更实,打通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三农政策试题】推荐阅读:
三农政策和惠农政策08-06
2017考研热点“三农”问题专题测试题08-31
三农实践报告11-09
三农讲话11-17
关于三农问题08-20
三农保险论文资料06-24
三农普查先进个人事迹07-08
三农普先进个人事迹10-21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11-02
服务三农战略合作协议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