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共8篇)
1.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一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举两三个事例,把一段话写具体。【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 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1.理解“古怪”。(推测、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3.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5.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说老实话吧 它很老实 比较(“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6.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1)老实:老实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说它老实吧„„无忧无虑。)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听话。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到“乖”不但有听话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觉得“猫”像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十分可爱,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2)贪玩:贪玩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比较
(“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尽情尽兴地玩,“不管”谁,“无论”谁怎么呼唤都不会回来。)(3)尽职:怎样描写尽职的? 填空练习:想一想各组成什么词语,再想 一想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词语? 它屏息凝视()心 —连就是几个钟头()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心 听到老鼠响动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2.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 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1)老舍先生家的猫独有的“温柔可亲”的表现是哪个细节?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2)听着猫的丰富多腔的叫声,老舍先生仿佛在欣赏什么?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1.学习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上看,又写了两个方面,用短语概括出来。(板书:什么都怕——那么勇猛)2.依板书,小结大猫三怪 大猫古怪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温柔可亲 ——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 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二)分清层次: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小猫可爱、淘气?(概括小标题)(1)耍个没完没了。(2)撞疼了也不哭。(3)抱花枝打秋千。分述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总结全文特色
(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1.把猫人格化。2.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2.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二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轻灵的文笔走进《匆匆》,走进时间的“流”里。大家还记得课文开篇诗一般的语言吗?(出示课文第一段,配乐)我们一起背一背。
师: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相互照应,提出一个令作者困惑的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板书: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追问除了开头和结尾照应以外,还存在于其他文字间。
生: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问句:“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板书:怎样匆匆)
生:还有的问题集中在第四自然段。
师:全文总共才600多字,竟然有11个问题。其中有6个问题是集中在第四自然段里。(板书:不断追问)课文就是这样以发问的句式为纽带连接全篇的。
二、品读课文
(一)初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文字)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这么多的问号,字里行间弥散着作者怎样的情绪啊!
生:我感觉作者有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哀伤。
生:作者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生:作者感觉很惭愧,自己的日子白白地过去了。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提到朱自清感伤、懊悔、叹息的消极情绪。仅仅只有消极的一面吗?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不甘心时间白白流逝,因为课文中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我想你一定注意到了“赤裸裸”“白白的”这些词语,继续说。
生:朱自清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迹。
师:我把同学们对文章的初步体会综合在一起:文章中弥漫的情绪虽感伤而不气馁,虽惆怅而不失奋进,虽彷徨而并不消沉。朱自清就是怀揣着这样复杂而微妙的情绪写《匆匆》一文的。带着这样的初步体会,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二)品读第二、三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细细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语言中的情感,遇到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自学三分钟,教师巡视。)
生:我有一个句子不理解:“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帮助一下。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这“大海”是指———
生:无限的时光。
师:八千多个日子放进时光的大海里,如同是———
生: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
生: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在大海中不知有多少这样的一滴水,太微不足道了。朱自清觉得自己就是这样微不足道的。
师:是的,作者算得很细,24岁,8000多个日子,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多么令人哀伤和感慨。我们能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吗?
(师范读,获得一片掌声。)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你们觉得可以借鉴些什么呢?
生:您读的时候声音压得很低。
生:您把“头涔涔而泪潸潸”读得特别慢,让人感觉到因为时间白白流过,朱自清心里很不是滋味。
生:您在读“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的时候, 我们好像看见了作者在哀叹。
师:借鉴是一种学习。我们再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教师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上面一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轻轻悄悄,关键是哪些字眼这么有魅力呢?
生:轻轻悄悄、挪移。
生:一连串的排比句让人感觉时间在我们面前溜走了。
生:还有“溜”字很形象,表现出时间都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走的。
生:我注意了文中用了四个“他”字,让人感觉时间有生命,是个充满灵性的人,只有人才会有“飞、闪”这些动作。
师:是啊,通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听到了时间这个精灵轻怪的脚步声,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刚才是老师范读课文的,现在还是你们自己练一练,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匆匆过去了。仿照作者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话。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表达的不当之处。写完交流。)
生:扫地的时候,日子从我扫出来的灰尘里溜走;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两支筷子的夹缝间溜走……
生:在我仰望苍穹叹息的时候,日子从我迷茫的双眼前闪过;在我低着头精神不振的时候,日子就从我的感慨中过去。
生:放风筝时,时间随着风筝线的断裂飘走;散步的时候,日子从脚边溜去了;打球的时候,时间从球拍飞逝而去。
生:等待的时候,时间从椅子上坐下,然后又消失了;洗澡的时候,时间从喷头中泻出,从我身上抚过,又流得无影无踪了。
生:演奏的时候,时间从跳动的音符中过去;唱歌时,时间又顺着歌声飘走了。
(三)再读第四自然段。
师:朱自清回顾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在生活琐事中匆匆消逝的,心中怅然若失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真如他所说的,什么也没有做成吗?我们看看朱自清24岁前的经历。(出示资料,略)
生:朱自清对自己要求严格,觉得自己做的事太少,不想虚度此生。
生:作者在告诫自己,也在唤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生:朱自清先生认为时光宝贵,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师:是啊。朱自清曾经在给他的朋友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要追求每一个瞬间的价值。大家再读第四段,一定有更大的进步。(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心中积淀的是倔强的追求:一定要有更大的作为!朱自清24岁后的生命价值是这样体现的。(出示资料,略)
师:朱自清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不白白走这一遭,让生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他被后人称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让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心声。(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情绪饱满)
三、总结全课,引发思考
师:学习《匆匆》一课,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反问的句式作为连接全文的纽带,一步步地展露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无限感叹,表达了作者珍惜时间的心声。同学们在朗读方面很有进步,还学习了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流逝的时间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写得非常精彩。
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将逝去。我们把课文中关于“匆匆”的描写浓缩在一起,就是一首优美的诗。(配乐)
匆匆,是花谢花开;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飘散;
聪明的,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是有人偷了他们?
不,不———
就在每个转眼即逝的瞬间
挽住他们,
就没有白来这一遭的遗憾
评析
《匆匆》这篇课文很不好上,因为朱自清先生的思绪、情感是很复杂的,加上创作年代已经很久远,我们今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这种复杂的情感的。而吉老师教得相当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实”与“活”的语文教学,看到了真实的、发展的课堂。
一、教学思路清晰、流畅
吉老师是抓住朱自清情感的线索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的,而且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渐渐地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渐渐地对朱自清的语言文字有那么一点感觉,渐渐地对朱自清的那种因为失去时间的淡淡的哀伤和不愿虚度此生的情怀有所感受,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她的教学思路是清晰流畅的。
第一个板块是整体感知。让学生谈自己初读后的整体感受,吉老师用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弥散着作者怎样的情绪?”在吉老师的引导下,也有学生提到了朱自清不想自己的人生如此平淡,想让自己的一生留下痕迹。吉老师归纳大家的发言,使学生明白了作者不只是无奈、哀伤,还有积极向上追求的情绪。
第二个板块是吉老师抓住重点段落———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方式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句子。“在默默里算着……”这是课文的重点句子。吉老师采取了种种办法,帮助、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渐渐地有所投入,渐渐地有所体验,渐渐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绪和情感。
第三个板块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由读迁移到写,仿写一段话。
第四个板块进一步加深体验。吉老师引出朱自清24岁以前的成就以及24岁以后的成就,让学生加深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那种积极的、不甘心让时间流逝、不能白白地来世界上走一遭这样的情感。随后让学生自己读,进一步体会这样的情感。最后,用一首小诗把文本内容包装起来,让学生读,强化他们的认识。这样的设计又清晰又流畅,并突出了重点。
二、教学过程追求发展
1. 读,贯穿始终。
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最适宜用教师指导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学习。吉老师在教学中用读贯穿全课,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发现语文文字的美,在读中品悟作者的感情。这节课用了多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自己小声读、有感情地读、老师引读,伙伴之间的读、范读等等。这里特别应该肯定的是,吉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经过启发学生还未读到位的情形下,采用了范读。我觉得这时的范读是恰到好处的。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有了吉老师范读的引领,学生很快进入到文本的情感当中。所以对美文,教师用范读的方式来引领,是一种很“经济实惠”的指导办法。
2. 问,少而精。
本节课吉老师的提问不多,但都问到了点子上。比如,“字里行间弥散着怎样的情绪?”教案上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者这么多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比较重要的,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作用。特别是“弥散着怎样的情绪”这个问题,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
3. 品,抓住重点句段。
吉老师抓住第二、三自然段作为重点,引领学生认真体会。一是搞懂这些句段说的是什么,二是这样表达好在哪里。在理解“在默默里算着,……”学生先自读思考,解答疑难。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吉老师做了精到的、用心的、有实际效果的品读:“大海”是指无限的时光,“八千多日子”放进时光的大海里,如同是针尖上的一滴水;想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会是怎样的情景等等。学生渐渐地读出味道了。第三段“去的尽管去了……”这一部分的教学,先用了一个引读,让学生谈感受,接下来提示注意关键词“在什么时候———时间是怎么溜走的,”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动词理解,于是,学生对这一段文字也品出了味道。吉老师的“品”,抓住了重点语句,把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一步步深入指导练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到位、有效。
4. 写,效果好。
3.《匆匆》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三
生:不紧张。
师:但是老师紧张,你们谁能说几句鼓励我的话?
生:老师你别怕,我们一定能表现好。
生:老师你不用紧张,我们相信您一定能讲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是你们这些不一样的话让我鼓起了勇气来讲这样一篇不一样的课文(音乐)。等待的名字叫做遥远,遥远的名字叫做飞翔,飞翔的名字叫做岁月,岁月的名字叫做一天一天;一天的名字叫做一年,今年的名字叫做明年,明年的名字叫做一生,一生的名字叫做匆匆(板书课题)。
点评:教师与学生的这段课前对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自身的紧张情绪,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就在学生鼓励的话语之后,教师顺势用“不一样的话”引出这样一篇“不一样的课文”。如此精美的语言,如此无缝的引入。为课堂奠定了唯美的基调。
师:这个名字美吗?
生:美!
师:更美的还在后面呢!听……(放录音范读课文。)
师:课文在最开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我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好吗?(板书。)
师:要想弄懂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后面的课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同学们,单凭这一句话,你觉得作者在这一自然段要写的是什么?是时间怎样去的还是时间怎样来的?还是其它的什么?
生:是写时间来去的中间。
师:你见过时间吗?
生:没见过。
师:你摸着过时间吗?
生:我没摸着过。
师:那这样—个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让你们写他流逝的过程,你会写吗?
生:不会写。
师:但是有人会写,作者朱自清就写出来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找出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句子。
点评:此处的设计,教师使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经验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一直在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切身的、多维度地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灌输和外塑,就是因为我们把儿童的内心当成了一块“白板”。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又开始从叹息里闪过了。”
师:读得不错,只是最后的部分,听着不像“闪过”,更像是“走过”。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又开始从叹息里闪过了。”
师:有进步了,这次是“跑过”,还能再快点儿吗?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又开始从叹息里闪过了。”
点评:这个“闪”字,是本段中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点睛之笔,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刻的理解,又怎么会有深情的朗读?此处,教师对“闪”字的朗读指导可谓十分传神,用“走”与“跑”来评价和对比,精妙致极!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感叹,不禁要想想我们自己。同学们,你们在操场上做游戏的时候想过那是在玩耍中比赛吗?
生:没有。
师:你们在考场里答试卷的时候想过那是在挑战着未来吗?
生:没有。
师:但是作者想过。那么朱自清作为一个生活在那么黑暗年代的进步青年,他的日子又是怎么过的呢?请同学们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我知道朱自清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作家,我觉得他这样说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和不满。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所以说散文是一个作家心灵的映照,只有写散文才是最直接的写自己!现在请同学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除了这句话之外,其它句子后面都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问号。
师!有几处?
生:6处。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连6个问句,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很平静的吗?
生:不是,他很激动!
师:现在就让我们都来当一次朱自清,都来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我们来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什么叫“一遭”?(生沉默。)
师:每一个发现都出忽意料,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每一个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头一遭!你说“一遭”当什么讲?
生:一回!
点评:教师此处的点拨。不管是课前的巧妙预设,还是临场的随机生成,都精准高效地解决了学生的难题,不是“告诉”,只有“启发”。点拨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好吗?
生:“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这篇课文的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没有。
师:这篇课文的哪句话不是回答这个问题?
生:都是回答。
师:其实作者是把这个答案溶入到了字里行间,溶入到了课文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个回答问题很特殊的方法:其实有些时候,问题的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板书。)
师:两句相同的话,一句是问题,一句是答案,你们想读哪句?
师:“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从上课到现在已经39分钟了,也就是说我已经做了你们39分钟的老师了,我有些累了,相信你们也是,那么在剩下的这一分钟我们来做朋友吧!(投影。)
师:在公元2006年6月26日上午11点前的一分钟,我曾和你们在一起,因为你们我会记得这一分钟,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完成了,因为时光就是这样的匆匆!
师:下课!
点评:结尾的巧妙设计与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把整节课推到了高潮!屏幕上倾泻的瀑布伴着一分一秒从不停歇的时钟再次诠释了“时光如流水”的真意。而教师的结语也恰好在这一分钟内与整节课同步华丽的收场,只剩听课者呆呆地坐在当场不能忘情。意境之美,前所未见!
编辑/黄耀强
4.《丰碑》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四
1、知识点:理解课文资料、体会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潜力点:读书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点:学习需长的崇高精神,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从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以及将动作、神态的前后几次变化,体会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预习设置:
1、读懂生字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初步朗读课文。
2、什么是需部门,“给养”是什么意思,需处长和在队里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文中“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部分做记号,并想想课文其他部分各讲什么意思?
4、细读第三到第十三自然段,完成下表:
神态
动作
情绪
将
听到“有人冻死”时
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
听到“他就是需处长”时
5、课后思考练习1、2。
教学过程:
一、切题激趣导入
这天我们准备学习哪一课?(板书:丰碑:齐读课题两遍)
“丰碑”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的是谁?(板书:“丰碑”简笔画和“需处长”)
你是怎样明白的?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把需处长比作“丰碑“的一个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讨论感悟
㈠自读第3至第13自然段,分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1、交流一:第七自然段
从需处长的神态和衣着描述你分别体会到他的什么精神?
(幻灯出示课文插图:师引读全段)
2、交流二:第十二自然段
⑴从将的神态你体会到什么?
⑵从将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⑶比较读句子,深入体会将沉重、愧疚、崇敬的复杂情绪。
句1:将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需处长敬了一个礼。
句2:(句1中带点词语去掉以后的句子。)
3、交流三:
⑴生据预习题4的表格再读课文第3至第13自然段,对照幻灯中的表格小组交流。
⑵据表质疑。
4、小结:
⑴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⑵生自由上台把体会到的需处长的精神品质写到“丰碑”的简笔画中。
㈡导读理解一、二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都读懂了什么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
2、讨论交流。
三、感情朗读升华
1、听录音读。
2、自由练读。
四、作业
思考:第一、二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与表现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有什么联系?
5.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五
《小小的船》是一首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诗歌将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巧妙地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有趣的夜景图——月儿是停泊在天空中的小船,“我”坐在“船”上看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诗歌以合理的比喻为纽带,将遥挂天空的月儿瞬间拉到眼前,把现实和奇妙的幻想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诗歌共有两句,第一句运用比喻,将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两幅图景带进读者脑海里,弯弯的月牙和小小的船在形状上相似,都是“弯弯的”“两头尖”,二者合二为一。第二句说“我”坐在小船上,实际是想象自己坐在月亮上看星空,以充满童趣的幻想,勾画了坐在月亮船与星星相伴、畅游蓝天的浪漫图景。文中出现3个“小小的船”,第一个指的是真实的小船,第二、三个指的是弯弯的月亮。课文插图画了一个小女孩躺在月亮上,伸出手,向着蓝空中的星星说些什么,两颗星星正对着她微笑,充满想象和童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的、船”等10个生字和门字框1个偏旁;会写“月、儿”等4个字和横折钩、竖弯钩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3.仿照例子,用简单的叠词说“的”字短语,积累“的”字短语。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读准“的、船”等生字的字音,会写“月、儿”等字和横折钩、竖弯钩。
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2.积累“的”字短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和门字框1个偏旁。
2.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描绘的图景的奇妙。
【要点把握】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读准生字字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渡船、货船、小木船、打捞船图)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看到过的船,理解“船”的意思,识记“船”字。
船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舟++口=船,还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识记。
(2)学生找一找哪一幅图是“小小的船”,再说说它的特点。
(小木船是“小小的船”,两头尖尖的。)
2.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示例:船本来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可叶圣陶爷爷笔下“小小的船”不仅仅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小木船,那还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小的船),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独立拼读下列词语。
2.教师结合学生反馈,出示词语“月儿”,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接着朗读词组“弯弯的月儿”。
注意:“弯弯的月儿”中,“儿”不读轻声。
3.学习生字“的”。
(1)请学生拼读音节,引导发现轻声,练习朗读,要求读得又轻又短。
(2)教师交替出示词语卡片“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学生开火车读。
(3)引导学生说几个含有“的”的词组。如美丽的校园、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等。
4.多种方法识字。
(1)教师出示顺口溜,请学生比赛猜一猜,最先猜出来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一点一点大——头◆一横一框,一对小人藏中央——两
◆土里出太阳——里◆学生站在太阳下——星
①猜出生字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
②理解字义。
两教师两只手各拿一片树叶,让学生数数共有几片树叶,然后将两片树叶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明白一个加一个是“两”。再请学生观察同桌的样貌,看看什么是两两出现的,如两条眉毛、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
头教师可以出示铅笔,特意指出铅笔的首尾两端一头尖,一头平,引导学生明白“头”可以指物体的顶端或末梢。
里教师故意让一名学生走出教室,然后再让其进来,引导学生说出“里”“外”,再让学生交流:教室里有什么?
星请学生数一数插图中有几颗星星。课件出示星空图,请学生说说对星星的认识,再用“星”组词:星光、行星、星期。
(2)做动作,请学生猜一猜,看谁的动作做得最生动,谁猜得又准又快。
一只手罩在眉眼处,做出向远方眺望的姿势。——看
请一个同学双腿微微平开,站在门框中央。——闪
①猜出生字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
②理解字义。
看教师请同学做出各种看的动作,如远眺、偷看、仰视等,深刻理解“看”的意思。
闪教师播放天空星星闪烁、灯光闪烁的动图,让学生明白“闪”有闪耀的意思,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人躲在门里”理解“闪”也有躲闪的意思。
注意:“闪”的偏旁是门字框。门字框源于“门”,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门的样子进行识记。汉字中,四四方方像一个框框把里面的部分围起来的偏旁一般称“框”。
(3)其他方法识字。
①教师直接读出“在、见”的音,学生跟读;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拼读,同桌之间互读互纠,教师指名读,然后正音。
②理解字义。
在教师结合教室的环境,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然后点明这些东西都存在于教室;还可以通过语境理解“在”字:我们在学校里读书。妈妈在公司上班。
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看”来说出“见”,理解“见”的意思。
5.(课件出示10个生字)教师随机点击生字,学生抢读,然后自由读、齐读。
6.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注意想象夜晚看月亮、星星的情景,抓住课文轻快的节奏,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词语连读,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指导:文中的重点词语需加以注意,如“月儿、船儿”要读成双音节而非儿化音;“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等叠词的朗读,可以和“弯的、小的、闪的、蓝的”做比较,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词语,学生开双人火车朗读(一人读词一人读词组),体会它们的不同。
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
2.(课件出示小木船、弯月图)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船儿”和“月儿”的相似之处。
(船儿、月儿的形状是弯弯的,看上去都是小小的,两头都是尖尖的。)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还有什么和船儿、月儿很像。
(倒映在水中的拱桥的影子、撑开的小伞的侧面、香蕉、眉毛等。)
4.积累词组。
让学生画出词组“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朗读词组,让学生观察星光闪烁的动画,配合小手张合,动作演示“闪闪的星星”,体会“闪闪的星星”明亮又可爱的特点。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课堂回顾。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了儿童诗歌,诗的内容很美,从中读到了很多优美的词语,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还学会了10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收获可真不少呢!
2.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月、儿”等4个字和横折钩、竖弯钩2个笔画。
2.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要点把握】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读懂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玩“转转盘”游戏。
转盘被等分为10份,每一份中写有一个生字。教师指名上台转动转盘,指针指向哪个字,该生读出这个字的字音。若正确,教师予以鼓励,让其领读;若错误,其他学生举手改正并领读。
2.谈话导入。
示例:同学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了,真棒!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你们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生答,教师配乐,出示星空图)看,这片星空是不是特别让人向往呢?让我们飞起来吧,飞向美丽的夜空!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第一、二行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1.(课件出示第一、二行诗)学生自由读,个别读,互相评。
2.指导画出写“月儿、船”的词语。(弯弯的、小小的。)
3.设疑:为什么用“弯弯的、小小的”,而不用“弯的、小的”?
(投影句子比较:弯的月儿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课件出示句一个句子: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儿两头尖。学生比较朗读,说体会。
“弯弯的”更突出了月亮的弯的程度,“小小的”更突出了船儿的小和可爱,读起来更上口。
总结:像“弯弯、小小”这样两个字叠在一起组成的词,我们称为“叠词”。有了叠词的帮助,月儿、船儿就更加可爱了。谁来把它们可爱的样子读出来?看看谁的月儿更弯,船儿更小,夜空更美。(先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读)
4.(课件出示月儿和小船的图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句意。
(1)第一个“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真实的小船。)第二个“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月儿。)
(2)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说成是“小小的船”呢?
提示: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明白这句话不是说月亮弯,船很小,而是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因为月亮离我们很远,看上去很小,所以是“小小的”,而“弯弯的、两头尖”其实都在说月亮和小船形状相似,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小小的船”指的是月亮,不是真的船。
5.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相似?说一说。
6.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抓住“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来背诵。
7.随机学写生字“月、儿、头”。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月、儿、头”)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之间交流小发现。
(2)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观察并书空。
(3)随堂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挑选优秀作品投影,学生自评、练写。
提示:在书写时,引导学生发现“月、儿、头”3个字撇的同异:“月、儿”的撇同为竖撇,要写得正一些,“头”的撇要写得斜一些,不过它们都要写得修长、舒展。
学习第三、四行诗: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过渡:我们划船在天上到处走,哟,你们看到了什么?(星星、蓝天。)
1.(课件出示第三、四行诗,星星、蓝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2.交流:课文写的星星是怎样的?(闪闪的。)天空呢?(蓝蓝的。)
3.教师范读,学生听,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闪闪的”“蓝蓝的”?
4.课件出示下列句子,让学生分别比较朗读,看有什么不同。
只看见星星和天。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总结:星星在天空中一闪一闪的,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我们就说这是“闪闪的星星”;“蓝蓝的”是很蓝很蓝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天空是那么好看,那么美。
5.指导朗读。读出星星的可爱、天空的美丽。
6.师生互说,练习叠词。
师:诗歌中,月儿是——生:弯弯的。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生: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师:在这小小的船里,能看到什么?——生: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7.语言训练,感受夜空的美。
(1)课件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读句子并填空。
闪闪的星星像,多美呀!(钻石、珍珠、小眼睛、明亮的灯)
弯弯的月亮像,真好看哪!(小船、眉毛、镰刀)
蓝蓝的天空像。(写比喻句)
洁白的云朵像。圆圆的苹果像。像。
(2)学生自由选择句子,先组内练说,再汇报。
(3)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内容。
8.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抓住“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来背诵。
9.随机学写生字“里”。
(1)播放“里”的动漫笔顺,仔细观察“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注意笔顺。先写上面的“日”,再写竖,最后写两横。
(3)随堂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挑选优秀作品投影,学生自评、练写。
三、欣赏歌曲,拓展延伸
过渡:夜空真美啊!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我看着、想着,入迷了,陶醉了,在我的眼里,那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真像一只小小的船。(音乐声响起)
1.学唱《小小的船》的歌曲。
2.想象:在美丽的夜空下,星星和月亮会做些什么呢?
示例:星星一会儿躲进云层,一会儿眨着明亮的`大眼睛。月亮一会儿和星星说说笑笑,一会儿又静静地听人们说话。
四、读说结合,作业设计
过渡: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晴朗美丽的夜空,而且学到了叶圣陶爷爷为我们写的诗篇,我们也如同坐在弯弯的小船来到夜空作客,真是太美了。我们要把优美的词句记在心里,还要试着说一说。
1.师生合作,读一读,说一说。
(1)学生读: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星星闪闪的星星天蓝蓝的天
(2)指导说:香蕉弯弯的香蕉大海蓝蓝的大海虫小小的虫灯光闪闪的灯光
2.引导学生交流:你坐到月儿上,会看见什么?对于夜空,你还有哪些奇妙的想象。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重点片段教学实录】
◆引导想象,发展语言(教学重点)
师:我们坐着小小的船在晴朗美丽的夜空中飞翔,心里多么高兴,可是一定有很多同学都没把课前提出的那么多的问题都弄清楚。现在我们就再次乘坐这艘小小的船去探究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探究合作学习目标:1.课文中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2.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子的呢?3.我们坐在小小的船上看到些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分组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分组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得很激烈,相信一定找到了的答案。
师:我们行鳞交流第一个问题吧!课文中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生:课文中小小的船指的是月亮般。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从“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话知道的。
生:这一句话是说弯弯的月亮就像小小的船。
师:月亮船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就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吧。
师:谁刚才讨论的是这个问题,请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月亮船两头尖尖的。我是从“弯弯的月儿两头尖。”这句话知道的。
(师出示课件:夜空中升起一轮弯弯的月亮)
师:你们再看看,一轮什么样的月儿又升起来了?
生:弯弯的月儿又升起来了。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生:弯弯的月儿像香蕉。师:那这根香蕉一定又大又甜。
生:弯弯的月儿像一把镰刀。
师:那夜空就是等待收获的庄稼。
生:弯弯的月儿像一张笑脸。
师:那夜空一定笑得又亲切又甜蜜。
生:弯弯的月儿像一艘小船。
师:那夜空就是等待航行的海洋。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月亮像香蕉,你笑脸,像镰刀,还像只小船。
师:那课文中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出示: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生练读。)
师:月亮船弯弯的、小小的多么可爱呀?想象着这艘小船可爱的样子,再读读这句话。
生:(自己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读得小小的。我们高兴地价值在小小的船上看见了什么?
师:现在我们就来讨论第三个问题:我们坐在小小的船上看到些什么呢?
生:我在小小的月亮船上看见了蓝蓝的天上有闪闪的星星。
师:多美的景色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个小画家,手里正握着一支画笔。要把你看到的景色画下来,你会画一幅什么样的画儿?
(学生自由说)
赏析:低段的课堂除了培养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识字,还应该教会运用语言。恰当地利用文本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想象、对话中,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6.《礼记》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六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7.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七
师: (板书:匆匆) 预习过课文, 你们应该知道,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匆匆?
生:说的是时光匆匆, 也可以说是时间匆匆。
师:是的。说到时间匆匆, 古往今来, 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说法。我们来看看, 他们是怎么表达的。 (板书:表达) 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中出现的几句话。 (背景音乐为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生读句子)
【点评】慨叹时光匆匆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 但同一题材用不同文体去表现, 会各具特色。开课伊始, 教师从内容入手,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 让学生感受“相同”中的“不同”, 从“表达”的角度, 为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文体特点, 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 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但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 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听读, 发现散文的表达特点
师:看, 不论哪一种表达方式, 目的都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明白。 (板书:清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 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板书:散文) 让我们通过学习, 感受这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吧。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 请大家拿起笔, 边听边动笔, 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 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师播放朗诵音频, 生听读并做记号)
师: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 我们来交流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有感觉?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 或者一段话都可以。 (生汇报交流, 过程略)
师:非常了不起, 你们都很善于倾听, 甚至发现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零散地遍布全文, 但又集中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 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点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家诉诸声音之后, 听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更清晰的意义, 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一扫语言障碍, 使学生直接关注文体特点, 这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 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从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点拨、总结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以学习“表达”为重点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感性到理性, 对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然在胸, 显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细读, 感受经典的表达特性
(一) 在“明了”与“疑惑”中感受
师: (板书:明了) 大家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受, 这就是领会了作者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意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有十四条定义, 其中一条就是每一次读, 都能让你有所发现, 有所感受。看来, 《匆匆》就是这样的经典。 (板书:经典) 再看看, 全文中是否有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呢? (生读问句, 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经典, 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 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 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课件出示)
【点评】“明了”的自然不用教, “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 学生有了“疑惑”, 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 这也正是何老师教学设计的“圈套”。学生在质疑中发现, 在发现中领悟, 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二) 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
师:问题最集中的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我们先从课文前三段中试图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默读课文前三段, 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你所熟悉的事物。 (板书:熟悉)
(生默读)
师: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熟悉的事物有哪些?
生:燕子, 杨柳, 桃花。
师: (师生接读第一句) 这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能失而复得。这个意思, 从第一句“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又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再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生:排比的方法, 不断强调。
师:很好, 可是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 写“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的特点和其他事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 这是在对比。
师:对比后, 你发现时间的特点了吗?
生:一去不复返。
师:很好, 通过这样的对比, 你对时光的流逝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惋惜, 希望抓住时光, 不要这样溜走。
师:带着感觉, 带着理解去读, 会读得更有滋味。 (生读)
师:再接着看。对比之后, 作者为什么连续三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其实, 这些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 时间去哪了?而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强调这个意思。
师:很好, 大家不仅关注到表达的内容, 也发现作者表达时采用特殊的形式。 (板书:内容, 形式) 真会读书。现在, 请每个同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一段, 关注作者的表达。 (生读)
【点评】“熟悉”的事物找一找、读一读, 领会一写再写、反复强调的作用, 在这样的领会中, “话锋”急转之后的“陌生”忽然变得不陌生, 学生赫然发现这“陌生的事物”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而也领会了作者的表达之妙。教师的设计, 巧就巧在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教散文, 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三)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走进经典
师:看, 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来表达, 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 (板书:陌生) 再请大家先看看第三段, 这一段让我们更熟悉。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 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 这段就是个例子。自己默读, 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生:洗手, 吃饭, 睡觉, 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 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 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 时间过去;玩游戏时, 时间过去;像这节课一样, 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在我们看书的时候, 时间也过去了。
师:让我们再看看, 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 相反, 是逃去如飞的, 找几个词来说说, 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生:跨过, 闪过, 伶伶俐俐……
师:是啊, 用词多么准确, 多么形象啊。孩子们,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 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生读)
师:这就是经典的表达。在熟悉中发现陌生, 在陌生中寻找疑问, 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 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经典, 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 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 各种方式, 不厌其烦地读。 (板书:读) 接下来, 请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内容上, 你读懂了什么;形式上, 你发现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自由读)
生: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 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 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 所以很惆怅。
师:好, 你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时间匆匆。请你说说, 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 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 让他心痛, 这是他的八千多个日子, 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啊。请你读出作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惆怅, 惋惜, 悲痛。 (生读)
师:是啊, 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 不管是谁, 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 都会害怕, 怕得冷汗直冒, 热泪直流, 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 (读)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得好!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种切实的感受, 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受。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 让我们也感受一下 ! (生再读第二段)
【点评】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向朱自清学语言”, 练习表达;在教师的影响下, 学生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 还能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便是能力的增长, 是思维的进步。
四、延伸, 沉入经典的表达世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 发现了一些经典特有的表达方式。其实, 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博物馆, 是值得我们深入其间, 沉醉其中, 不断涵泳咀嚼、反复品读的。就像卡尔维诺说的——
(课件出示)
(生读课件中的文字)
师:课后, 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多关注经典, 多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点评】通过本课的学习, 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向经典学习表达, 是完全正确的, 但语文学习从来就不能用纯理性的思维模式, 如果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同时, 再次回归到经典所传递的思想, 回到开课时关于《匆匆》一课慨叹时光流逝, 不能在这世界上“白白走一遭”的主题, 笔者以为, 可更加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可使这篇“指向表达”的设计, 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总评】
感动于何捷老师在以《匆匆》一课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之后, 仍能不断思考、改进、创新, 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怀着崇敬之心认真阅读了他“指向表达”的《匆匆》最新版教学设计, 我以为, 这篇教学设计很有现实意义, 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多关注课文内容而忽视表达方法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注文体特点, 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的课文, 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何捷老师善于抓住本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表现手法, 并通过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准确的文体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关注年段目标, 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何老师的教学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 因此, 与这一学习重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师则不惜时, 反之则略讲。这样的处理, 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 关注学习主体, 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
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何捷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之所以思维活跃, 几乎每一个结论都来自学生的发现, 那是因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每个教学环节都遵从“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8.去的匆匆,来的也匆匆? 篇八
当听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辞职了!”的消息时,并不令人惊讶。理由很简单。按照自民党人的传统游戏规则,他早该在今年7月29日自民党在参议院大选惨败时就宣告下野,那样反而留个不恋栈政权的好名声!
无奈娇生惯养、学生时代从未经历过日本竞争剧烈的“人学考试地狱”,在政界则仅凭其显赫的豪门家族势力扶摇直上的安倍,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与此相反,他选择了苦苦央求叔辈、兄辈放他一马、延长其首相“试用期”的道路。
但从他成立一个毫无清新气息的“人心一新”新内阁的当天开始,谁都看出其内阁不可能走太远。何况新内阁一出炉,新阁员曾涉入金钱丑闻的事件就接二连三地被揭发。在内有虎视眈眈的兄辈与叔辈伺机以待,外有熟悉自民党权术内情与善泳于宦海的前自民党红人、现民主党掌舵人小泽一郎喝称要拉垮其百孔千疮的新内阁的情况下,被喻为“稚气未除”、只知高喊“修宪”和“摆脱战后体制”等鹰派口号的安倍少爷所承受的压力不能说不大。
不过,各方万万没想到样样想仿照其外祖父岸信介强硬作风的安倍,选择下台的时机是在他刚刚发表施政方针(9月10日)之后、临时国会辩论有关方针(9月13日)之前的9月12日。难怪日本各大报的社论都对其临阵逃跑的决定,用尽了与“不可思议”相关联的关键词:“异常”、“异例”、“前代未闻”、“不负责任”与“稚拙的政权经营”……
为此,《每日新闻》甚至愤慨地指责自民党,认为在探讨其他课题之前,该党首先得负起制造如此这般“不负责任”与“不成熟的政权”的责任。该报指出,自民党只有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恢复人们对该党“担当政权能力”的信心。日本传媒:推波助澜难逃其咎
不过,平心而论,在去年秋天掀起“安倍风”,制造“战后最年轻的首相”之“国民人气”的过程中,日本的大众传媒其实也扮演着功不可没的重要角色。
有关这一点,倒是同行的《朝日新闻》的一名专栏作者说得比较公允:“传媒参与剧场政治所犯的罪责是重大的。在迄今为止的总裁选举过程中,电视(主持人)反复向候选人提出简单的问题,要他们在‘是’与‘否’的两张牌卡之间作一抉择,举上其中一牌卡,政治遂成为作秀。至于历史认识、亚洲外交、财政重建等复杂的问题,却未获得充分的探讨。如此这般的体质应该改变。”
当然,在制造“不成熟的政权”与“塑造政治大明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电视有其罪责。风行日本全国的大报刊何尝不在推波助澜?徒有“改革”之名而无其实,或者说避重就轻的“小泉风筝”是怎样腾空飞扬的?小泉标榜的“摧毁自民党”究竟摧毁了自民党的哪一部分?在小泉声色俱厉的怒骂与喊打声中,作“挨打状”的党内抵抗势力与改革派的小泉,为何能获得双赢?对于这些奇妙的现象,均未见大众传媒给予具体与详尽的深刻分析。
与此相反,在前年的众议院大选中,大众传媒热心报道与渲染的是美女和名士的“刺客”如何追杀反对“邮政民营化”的自民党“叛徒”。正是在名士、美女与叛徒的搏斗和叫嚷声中,小泉再度被塑造为“改革的英雄”,而躲在小泉“改革”招牌后的党内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农林族”、“道路族”等(除了公开打擂台的部分“邮政族”)皆一齐蒙混过关。
同样的,被视为小泉剧场续集的主人公安倍,之所以被抬入首相府,除了位处权力中枢的保守势力重视其政治基因(即坚定的修宪决心与国家主义色彩)之外,大众传媒对其“年轻”之“活力”与“魄力”之“人气”的炒作,及对其“美丽的国家”构想几乎没有保留地吹捧,不能不说是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至于年轻的安倍的活力与魄力具体体现在何处?其“美丽的国家”构想究竟将带领日本前往何方,却未向读者或视听者清楚交待,更遑论以批判的精神和态度对此“不成熟”的政权发出警号。
还是传媒:胡乱造势自圆其说
从这角度来看,要不是这回白民党九个派阀中的八个派阀已清楚表态,支持前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主政,谁敢保证日本传媒不会再为剧场政治第三幕的主角,即被形容为“有失言癖”的外相麻生太郎,掀起另一阵有助麻生支持率上升的“麻生风”?
实际上,在谈论“后安倍”的政局时,一年来不少日本传媒就已有意无意地在为“与首相宝座距离最近”的麻生造势。在以往,对于一名口不择言、口出妄言或者明显发出歧视弱者的“失言”者,舆论界首先是对其作为政治家应具有的资质提出质疑。但曾几何时,“失言”却已被不少传媒淡化为无伤大雅的癖好,进而延伸为“坦率性格”的洋溢和体现;甚至有人曾将之演绎为“人气”源泉之所在。
针对后来自民党内一边倒向福田的“雪崩现象”,日本传媒的评论倾向有二。一是派阀政治有全面复活之虞;二是各派阀为其自身之权益计,争先恐后向胜算高的一方迅速靠拢。
认真分析,所谓“派阀政治复活论”,有其虚构的一面。因为,在战后的自民党党史上,迫于形势或为配合“改革”的需要,派阀政治有时确曾退至幕后避难,但始终并未放弃其举足轻重角色的扮演。君不见假以时日,当“改革”不再成为主旋律时,派阀政治就如日本媒体所形容一般,“旧态依然”地堂堂正正重搬至幕前上演。因为,说穿了,“改革”只是为夺取选票的花招与假象。出自同样的道理,前年被美女、名士的刺客追杀的自民党“叛徒”们,在为小泉的“改革”剧作出重大贡献之后。不是也已纷纷向安倍的自民党报到归队?
谈到向胜算高的一方靠拢,替新首相大唱赞歌、鸣锣开道的问题,也并非只是政界特有的现象。翻开战后日本传媒对历代内阁换届时的报道史,类似的特征和倾向就屡见不鲜。
实际上.,对于福田内阁,已有迹象显示将会有一连串配套出笼的赞美曲调:“沉着”、“稳健”、“协调”、“鸽派”、“在美国与亚洲有良好人脉”……
福田康夫:既非“鸽派”更非“亲华”
与浮躁的小泉和麻生,或者稚气未除的跛脚小鹰安倍相比较,71岁的福田确实是沉着、稳健与协调能力颇强的务实型政治家。他曾在森喜朗与小泉两届内阁负起官房长官重任长达1289天而赢得战后“官房长官在职期间最长者”的纪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说福田是“鸽派”却与事实相去甚远。森喜朗与小泉两届内阁诸多派兵法案是在福田长官精心策划或参与下出笼,是一个例子;福田长官当年曾放出重新检讨“非核三原则”的试探风球,是另一个例子。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至于日方渲染的福田重视亚洲论,重点是放在他继承其父福田赳夫的政治遗产。有关论点有二,一是赳夫在位期间,曾于1977年在马尼拉发表“福田主义三原则”;二是赳夫系签署1978年中日和平条约的时任日本首相。
不过,应该补充的是,“福田主义三原则”中最受东南亚各国高度评价的“日本保证不成为军事大国”的原则,早已被东京所遗忘,而只剩下空壳的“心连心”等二原则的联欢曲。
至于中日和平条约的签署,与曾在佐藤时代担任外相、力图阻止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当时的赳夫相比,1978年赳夫的魄力和表现,确有极大的转变。不管他是迫于客观形势,还是出自其他的考虑因素,赳夫当时这一稳定亚洲和平的决定,是深获亚洲各国之佳评的。但这与“亲华”扯不上任何的关系。
【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推荐阅读: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08-04
《匆匆》教学反思08-12
匆匆教学工作反思09-12
2.匆匆-教案设计08-10
课文匆匆09-08
时间匆匆日记10-06
美文:匆匆过客09-06
匆匆如流水诗歌10-03
匆匆两课时教案10-19
有关时光匆匆作文初中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