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2024-07-11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1.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以学校音乐会上的唱歌、器乐比赛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产生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想假设的情境,比如:可以带来吉他为学生弹奏,可以指导学生在说话时,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在这个环节,学生猜想出声音是摩擦、敲击、击打、拨动等产生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学生直接说出: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此种情况,是我没想到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那怎样证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本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够简单地说出证明的方法。这时我因势,出示小鼓和一些碎纸屑,帮助学生验证想法。在实验验证环节,给学生时间去玩音叉,在玩音叉时,学生可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这再一次证明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是教师该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些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选取,实验记录的填写。

2.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二

全文总共400 个字, 读一遍就知道文意, 可以说是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 没有文字上的障碍。既然学生自己都能读懂, 那还有什么好教的呢? 40 分钟的课堂, 如果教师走上了一条“浅语文”之路, 原地踏步, 没有提升学生的认识, 那么这节课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课。寓言如何浅文深教呢?笔者结合《纪昌学射》的教学, 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紧扣文眼, 悟出“深”意

对于寓意的把握, 是寓言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很容易陷入说教的境地, 而且学生未必能心领神会。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紧扣文眼“成功”, 辐射全文:通过读悟“功夫”, 引出“一万小时定律”, 感受纪昌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 明白恒心与毅力对学习的重要性;紧接着, 聚焦飞卫的语言, 在品读鉴赏中获悉“基本功”的重要性, 从而引出“功到自然成”这一深刻哲理。课文教到此, 学生对于“成”和“功”的关系已经有所感悟, 内化于心, 一切都水到渠成。继而, 再以课文为生发点, 紧扣“成功”主题开展群文阅读, 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 推荐他们大量阅读经典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在同主题阅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从而更深地体会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魅力。

二、品析词语, 培养“深”读

精彩词语是文字作品中的珍珠, 绽放光彩, 辐射全篇。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交融、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 笔者以“抓关键词读悟”为主线展开全文的研读过程:首先紧扣关键词“功夫”, 聚焦词语群“注视”“盯”“睁大”“两年”……深入、丰富地了解人物特点, 促进学生在词语鉴赏中理解寓意;接着通过品析关键词“牢牢地”“紧盯目标”“极小的”“很大的”, 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然后, 紧扣关键词“成功”开展群文阅读, 将本课中习得的“抓关键词读悟”的方法迁移运用, 加以巩固。通过几个环节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深读”的能力。

三、体味语言, 促其“深”品

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语言表达, 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事情之一, 也是落实对言语作品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全盘吸收的一个原点。本课的寓言语言特色最明显的一点, 就是使用了夸张手法:“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课文运用极其夸张的语言, 表现纪昌下苦功夫练习眼力的效果。教学中, 笔者通过关键词语“相当到家”引出寓言“夸张”的语言特色的品读、仿说, 由体味寓言语言特色入手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 深入文本语言的深处, 使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同时能更多地去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表达方式。

四、引发质疑, 唤起“深”思

读一则寓言故事, 能引发一段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从单向思维方式走向多元思维方式, 这就是寓言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地方。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并组织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本课的教学中, 在体会“基本功”的重要性这一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质疑:“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 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 他会百发百中吗?”“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 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 会成为射箭能手吗?”……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深入文本, 了解寓意, 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不仅提高了质疑能力, 也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

3.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篇三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教给学生“先算什么法则”“再算什么法则”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做题量和对数学题的熟练度,但是长期的机械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有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充分,内容丰富,会找很多的课外内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生动的教材内容,既能够立足于课本,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练习,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然后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经过独立思考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加深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进行四则运算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本,也需要以课本教材内容为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强调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将课堂学习的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也需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在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四则运算是需要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能够熟练的应用,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多的题练习,也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练习掌握得更加透彻。所以,在四则运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进行完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足,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及时改正,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徐颖.如何处理好“脚踏两只船”:浅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4.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学生通过猜想、活动,在对比试验中了解玻璃与塑料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怎样找出它们的优缺点,怎样去设计一些新型产品的方法。

以人为本,自主探究,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体现的方向和目标。“找出玻璃与塑料的优点与缺点”这是不太难但是又不大好回答的问题,我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课前交流的教室对比,让学生有了一个对比的概念,为下一步对比实验做下铺垫,在实验中,通过小组合作,亲自探究,亲身感受研究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的方法不同,经历的过程不同。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找出了许多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并能找出优缺点,而且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设计一些新型产品。正是这些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成功经验,有了不同程度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自行探求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5.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篇五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导体与绝缘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和猫叔简单的实验现象。换而言之,本节课的大部分教学目标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即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第二部分:检测区分多钟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三部分:是教室里电气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第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采用观察简单电路的连接,复习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随之提出“导线剪断,如何重新接亮小灯泡,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从中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学生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虽然学生会很快地学会且节省了许多的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制定探究计划,让学生经历了“预测——检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是否通过电流能使小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书本上是要求检测20种物体,由于地域限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减少数量至8种物体。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张检测记录表以及安排了给予学生温馨小提示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强调,会存在许多学生会凭借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而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四、拓展内容,即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一部分设计的活动是针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对插头、老虎钳等物体分离导体和绝缘体与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四部分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做一个小开关》

《做一个小开关》这节课是《电》单元的第六课,学生逐步从连接简单的电路到较复杂的电路,随着电路的复杂,必然需要有一个更方便的控制电路的办法。前面几节课都是用断开连接或者拿掉电池的方式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学生已经感到这些办法比较麻烦。基于这些原因,做一个能自如控制小灯泡亮与不亮的器具显得有必要。这一堂课,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开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物品,学生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这一节课内容,我感觉还是比较简单、内容相对也比较少的,由 “手电筒的结构”作为课堂的导入;观察“手电筒的开关”画出其控制小灯泡亮与不亮时的简单电路图,从而体验开关室如何控制小灯泡的;并引出开关的概念:开关可以连接或者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对于“做一个小开关”理论上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却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没有学生关心过它的原理和运用。因此,我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细化,首先让学生互相说说小开关的作用,根据小组的思路设计一个开关,将自己的思路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根据自己的“设计图纸”做开关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整个环节下来感觉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学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存在。所以,就让学生回家继续动手探究。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了要抓住关键,让学生动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把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学生不关心的事物转化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并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根据《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该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

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推测出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接线盒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这样,观察、思考、探究三点成一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探究有序

在对串并联电路分析比较的探究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讨论和探究,在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活动时,我给予学生适时、适当地点拨,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通过这样的课堂探究历程,学生不仅仅获得一定得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对教材细致讲解

6.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六

在今天的课上,我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在第一部分中,为了探讨水分在种子浸泡过程中的需要,我曾经用学生在讲台上用量筒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我的前提是通过两个学生测量两杯水的体积,以反映种子浸泡过程中的水分吸收,但用测量管测量水是一个三级实验。许多四年级学生使用圆筒有问题,当我们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但是在学生在错误的数据的前提下,有必要把水的种子浸泡一个科学的真相。在这里,我想我忽略了一个问题,两天后,烧杯的水也有一定的蒸发,学生的测量结果可能是由蒸发水造成的。

2,第二部分:解剖蚕豆种子,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让学生一组 实验,用蚕豆种子的蠕虫剥离,以及记录表中记录的实验结构。这部分程序我计划在10分钟后完成实验,让团队成员在舞台上报告;但是学生们报告说,其他学生并没有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对豆类的解剖及其记录的结果,所以这部分我认为没有安排,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物理投影仪使用,让学生更直观以查看每个学生的解剖结果。

3,解剖花生和绿豆种子。这部分实验实际上是在蚕豆种子的基础上消散的,是种子结构的再巩固,但同时解剖两个种子一点拖延,让学生选择两种种子一个实验。

4,萌发的种子,这部分我单独教学,观察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但是因为这是本课的第四部分,所以整个时间掌握足够,这部分内容是压缩的,时间不够。因此,我认为这部分可以放在蚕豆种子的第二部分,解剖后的学生没有让学生端解剖观察蚕豆种子的结构。

7.《科学》课堂教学结构四周期 篇七

一、第一时间周期:复习巩固承上启下

《科学》课堂教学要掌握好复习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和措施,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一般采用提问的方法,既可以让同学单独回答,也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回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进行必要的矫正,并导入新课。

二、第二时间周期:课堂揭示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整个《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的能力,从全面、准确的教学目标出发。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对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有非常清楚、具体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确了教学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思维,激发学习动机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能力培养目标。教师揭示教学目标的方式,可采用幻灯机或使用投影技术将教学目标投射到银幕上,也可以在上课前将教学目标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挂起。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目标展示在学生机上,效果当然最好。其次,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时,教师应该加强监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督促学生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自学时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巡视、个别询问、参与讨论等方式获取第一手信息,清楚地知道学生对重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哪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哪些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并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实施第二阶段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第三时间周期:紧扣双基系统授课

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科学》教材的前提下,围绕本节课的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进行讲授,同时注意学生自学后所产生问题的普遍性、倾向性和个别性。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教师要讲到、讲好、讲透。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运用概念要精确,论证原理、结论要严密,定理、定义、定律的证明要充分,引用材料要确凿可靠,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通过讲授,使学生彻底掌握双基,并能促使学生查漏补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第四时间周期:课堂测验反馈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教师减负,特别是为学生减负,把学生从课后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回归他们孩子般的天性,是课堂练习和测验的目的所在。练习的内容重在能力的培养,每个练习题都要精雕细刻,题量要少而精。练习或测验的形式要和正规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快节奏地完成,并及时检查,得出结果,评价本节课的《科学》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这样严格的练习和测验,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堂测验和练习的方法有多种,可以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将题目投射到银幕上,也可以把检测题事先抄写在小黑板上,还可以采用做练习册或问卷的形式,效果都不错。如果使用多媒体交互型课件进行教学,既方便了教师测试后对成绩的统计,及时反馈矫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会更好。

8.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八

一、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课一直被视为副课。这种主观上对科学课的忽视导致科学课的课时数偏少;另外,科学课还总是被挪用为主课的复习课,更加削弱了教学效果。长期以往,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认为科学课不重要,进而影响学习热情和兴趣。

科学教学方式存在误区。科学是一个在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作出解释的过程。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概念改变的过程。为达成概念转变,学生要通过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去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做出解释,而不是直接背记答案或者现成的知识。科学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

科学课考查形式也欠规范,仅仅以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显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实验教学,并且将其逐步纳入考查范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如果单纯将科学原理灌输给学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将科学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等结合起来,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就可把各式包装的食品带进教室让同学们辨认识别以获取信息,再同书上内容相对照,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苏丹红事件、三鹿毒奶粉等),以讲述案例或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提醒学生时刻注意食品安全。又如《天气》这一单元,教师在课上播放学生们所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作为引子,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各种天气现象符号及概念。

三、鼓励探索性学习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和教学科学的方法。探索性学习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行。

1.提出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教师除了从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问题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询问父母、搜索网络、亲自实验等途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分析问题。这就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上所做的工作。带着之前的提问,学生们已经对问题有所思考和研究,那么这些探索的正确性验证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着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如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游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大问题进行多角度假设和分析:其中一些小问题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当场进行假设与验证;一些关键问题可以开设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以解决。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3.解决问题。通过课上的讲授和实验,问题解决了,但是教学任务还没有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有联想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科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其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抽出时间,进行展览、评比、交流,使学生们感受和体验创新后的乐趣,激发其创新的欲望。

四、学习国外科学教学

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McGraw-Hill的一个分公司Macmillan/McGraw-Hill于2005年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科学》(SCIENCE),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关注儿童的身心和思维特点及发展需求,通过问题和故事方式呈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资料库使用。另外,科学课的考查方式也可以向国外学习。学生平时可能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做小研究课题,课题的题目和完成目标由教师酌情而定,课题的最后研究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看著名的科技探索类节目DISCOVERY来拓宽知识面,激发兴趣。

9.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九

饮食与健康这节课,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学生们积极的举手发言,十分踊跃。而且学生的听课情况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我想这就是我这段时间以来对于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与学生进行交心谈话的结果。

首先在课堂上,使学生时刻遵守课堂纪律。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应该严格的予以教育批评。当然也不能光进行批评还要需要进行谈话。这个谈话是非常大的重要的环节。通过谈话和同学交心,使学生认识的自己的错误,使他们心服口服的去改正错误。而且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上的困难予以帮助,使学生真正的进步。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对这门课的建议和想法,以便我进行改进。在谈话的过程中,没有训斥没有声色俱厉,只有师生之间的真诚的对话。我想在对话过程中问一问学生:你是否能够听明白了?老师讲课你能够听懂吗?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将他们的想法和困难说出来,以便老师进行改进。我想这种对话是非常好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不可忽视的。该批评就必须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惩罚。

通过以上的措施,我的教学过程就非常的顺利,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得到的激发。我想这是好的开始。

10.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

第一单元 骨骼和肌肉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11.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98-01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觉得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又觉得科学课堂上的表扬似乎太多了,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如果单采用过多的褒扬,孩子会感觉是“虚情假意”,就会对孩子经历失败后的重新奋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三、用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其实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象哥白尼、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的故事。这些可是一笔可观的人文资源。对激励孩子学科学,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五、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角色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兴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才会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们在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探索时要注意挖掘每个孩子的个性,时刻注重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2.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二

探究教学活动是以问题的提出为开始的过程, 提出的问题一定是与学生的元认知结构相矛盾,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并教会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物理教学中的质疑, 主要是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 或从那些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我们在教学中要适时地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多思多问, 自问自答, 刻苦努力, 创造发明的故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质疑, 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就尤为重要了。总之, 科学创见始于提问, 没有提问是不会有所创新的。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 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不要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立

奥苏泊尔的研究表明,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 二者只是相对而言。从接受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 其间还存在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且从教育实际看,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 而不是突发式的, 而接受学习对知识的积累又是重要的。笔者认为二者既在理论上相区别, 又在实践中相联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 尽量利用传统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 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愿望。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展视野, 孕育创新。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来的, 所以, 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原理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形成良好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 在国际青少年数、理、化竞赛中, 中国的学生成绩最优秀, 但实验能力最弱, 究其原因, 我国学生的知识和理论的形成都是靠学来的, 靠想象推导出来的, 不是动手、动脑总结出来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想象, 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1、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 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例如, 用我们身边随手可得的矿泉水瓶能演示压强、惯性、重力等实验;鸡蛋能演示压强、浮力等实验。通过演示实验,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演示实验时, 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演练, 确保在课堂中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以便为开展探究学习作好准备, 而且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讲授。我们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 尝试将探究教学引入学科必修课和活动课, 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同时给其它科目的教师以教学上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三、探究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即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探究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 它本身也需要与其它教学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促进和完善, 即它要求教师对探究教学本身不断反省反思, 使其更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 才能建立与学生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探究教学变式, 而不是模式化和单一化, 所以探究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正确看待它与其它教学方式, 如创造性教学、掌握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的关系, 不仅不应排斥, 反而要善于从中汲取长处, 对探究教学进行调整, 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四、不要将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相混淆

许多人认为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只是提出的角度不同, 二者本质上大同小异, 不用区分。我认为不同之处在于: (1) 发现学习重视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再发现,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而探究学习则重视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即前者强调知识的再发现, 后者强调知识的可变性。 (2) 活动过程不同。发现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上升为概念和原理, 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 探究学习包含发现学习。 (3) 结果不同。发现学习中有待学生发现的结果一般与书本上的结论相符, 而探究学习中学生探究的结果则不一定相符。 (4) 心理机制不同。发现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归纳思维、假设-演绎思维、直觉思维, 而探究则还要有分析思维。

科学探究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在这里, 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以期能给同行的探究教学带了一些方便。

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

◇吴明全

一次成功, 效果明显, 切忌用多媒体课件仿真实验替代真实实验, 多媒体可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物理过程。

2、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演示实验多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比如:学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探索, 既巩固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又与同组合作探究实验结论。初二物理的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也可让学生利用学校的铅球在沙坑里探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效果非常好。初二物理的平面镜成像也可改成探索性的分组实验。

3、改进演示实验。

13.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开始联系学生吃饭,然后定义两种食物,找到学生说一点,让他们注意加工食品和天然食物的区别,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食物,加工食品,这是天然食品,似乎不太忙,然后通过药物的定义导致添加剂和色素,例如,让学生了解它的作用,就是让色彩有吸引力,我也让学生看到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的色差,然后看看食品包装袋中的添加剂,对书中的例子看了各种添加剂,并了解他们的口味,颜色,保水性,保存作用,通过这些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添加剂对食品的好处,我说添加剂吃更多的麻烦,目前的食品问题主要是添加剂超出安全范围,当然,保质期的问题,然后谈谈自然的安全食物问题,因为前面花了太多时间,所以只说了两点,然后再把措施说一点,这一课就下课了,对于本课,已经谈过很多次了,但是也包括在学校的外国竞争,也使用了几种方法,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也许有机会回来后来

14.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常见的力》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力与运动”单元的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各种力和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通过教学我想谈谈对自己上这节课的看法:

1、初看教材,只是几幅常见的力的运用的插图,简单枯燥毫无新鲜感。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动画图片力的课件来认识各种各样的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

2、四年级的学生初次设计表格,我采用“扶放”教学法,课上先给出学生表格样例,进行必要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设计起来就比较轻松。

15.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篇十五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思维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许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创新和大胆尝试,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 实验器材选择不当

成功的实验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具和器材, 但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教师实验器材选择不正确或者欠妥当的情况。

比如, 教科版小学《科学》 (下同) 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这部分内容, 通过白醋与小苏打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 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化学反应。有些教师用一次性塑料杯充当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的容器。但实际上“酸”和“碱”是不能放在塑料容器中的, 应盛放在玻璃器皿 (如烧杯、玻璃杯) 里。

再如, 在《磁铁》的实验中, 为了说明“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 磁铁有两个磁极”, 必须将磁铁悬挂起来做实验。可是有些教师用铁架台悬挂磁铁, 有些教师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仪器甚至让学生用手拎着磁铁, 这些做法都是欠妥当的。

2. 混淆基本的科学概念

对科学概念的误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即使对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概念, 很多人也是一知半解。

有一次在五年级下册《光与热》的实验教学中, 有学生问“为什么太阳光照在身上热, 而月光不热呢?”有位教师回答“因为太阳光是热光, 月光是冷光”。显然月光并非物理学上的“冷光”, 是月球反射太阳光形成的。这种错误的解释使学生认为“冷光就是不热的、冷的光”, 科学误解就这样产生了。

科学领域中“测量精确度”的概念也是很重要的,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科学结果的精确性与准确性, 也关系到科学成果交流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有些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忽视测量的精确度, 不但质量与重量不分, 而且记录数据时也非常随意。

以5.0cm与5cm为例, 从数学角度讲它们的数值相同, 但在科学上的意义不同, 它们反映了两个不同的精确度, 5.0cm表示十分位数是不确定数值, 个位数是确定数值, 也就是说它的精确值应在5.0~5.9cm间。而5cm则表示个位数是不确定数值, 所以它的精确值在0~10cm之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虽然提倡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 但是“通俗科学概念”并不等于“科学误解”。教师一定要注意科学概念的正确性, 千万不可草率了事, 从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演示实验时违规操作

演示实验时, 教师的一切操作都应该符合实验规则, 并运用熟练的技巧进行演示。绝对不能出现手抓药品、手取砝码、用手或手帕擦拭光学镜头等违反操作规则的现象, 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很坏的影响。

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违规操作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如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中,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有些教师直接将温度计插在水中, 不但使玻璃泡接触了容器的壁和底, 而且读数时视线也没有和液面相平。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拿住温度计的上端;观察温度计的刻度时, 视线要和液面相平;测量液体温度时, 温度计要插入被测的液体中, 不要让玻璃泡接触容器的壁和底, 观测时温度计不要从液体中拿出。

再如, 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有些教师在转动转换器时, 用手指去扳物镜;还有些教师观察目镜时一只眼睁, 一只眼闭, 这些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用左眼观察目镜, 右眼随手进行记录。

4.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强调组内的互相帮助,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团队精神, 是新课标非常提倡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教学中,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里热闹非凡, 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 每个实验小组每次探究活动总是那些成绩较好或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实验, 其他人则成了旁观者, 有的讲话聊天, 有的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有的甚至嬉笑打闹。由于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 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 实际上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少, 实验效果甚微。

走出“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误区, 关键在于合理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应尽可能将学习能力、性格、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组, 并明确规定小组内每个人的职责, 各职责必须定期轮换, 这样才能实现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目标。

5. 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创造一个探究性的、安全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每个科学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是学生或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时, 往往会由于仪器失灵或其他原因, 使教学和探究过程出现意外。例如, 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的实验教学, 有时一个简单电路连接好了, 可不知为什么小灯泡就是不亮, 有些教师在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浪费了许多时间, 导致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 实验中学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化学物品和带有潜在危险的物品, 如酒精、水银温度计、剪刀、小棒、玻璃等, 而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加上好动、好开玩笑等心理特征, 使他们会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 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实验中被刀、玻璃割伤, 在奔跑打闹中从椅子上摔下或滑倒等, 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经验, 不得不中断正在进行的教学。

二、问题反思

我国小学科学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2002年才开始在一些高校开设小学科学教育专业,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现任小学科学教师职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 造成知识面狭窄、科学知识匮乏、基本概念模糊。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跨学科性给未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教师带来较多困难, 尤其对那些职前教育是文科背景的教师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混淆基本概念”的情况, 比如什么是溶液?牛奶、豆浆、食盐水、咖啡哪些是溶液?类似很简单的科学问题, 很多教师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能做到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非常少。

近年的各种调查更是表明, 绝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学技能训练, 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普遍较低, 教学中“只会说不会做”现象普遍, 导致实验教学中违规操作、器材选择不当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要根本改变小学科学教育落后的现状, 必须做到职后培训和职前培养两手抓, 夯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加强科学技能训练, 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学校层面:直面现实, 搭建好教研平台, 提升在职教师专业水平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科学教师的教学管理, 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 合理确定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一方面, 学校应当规范现有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制度。首先, 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要与语文、数学等学科错开, 这样才能为兼职科学教师创造活动、交流的机会, 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学困惑的教学研讨。其次, 现行的集体备课往往备、教分离, 由于没有统一的备课体系, 使备课极为简单, 只有教学流程没有教学反思, 或者有超前备课却缺乏二次备课。因此备课一定要常态化、务实化, 通过说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勇于、勤于自我否定、自我反思。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针对本学科实际, 创新教研方式, 通过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来大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强调的是动手操作, 有别于传统的校本培训、资格培训、岗位培训等。因此职后技能培训应突破传统的封闭模式, 大胆创新, 搭建一个由高校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组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利用这个平台,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到高校实验中心培训, 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能直接参与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小学科学教育专业亦可得到小学名师名家的现场指导, 提升专业内涵;同时, 小学还能提供教育实践基地, 师范生能深入小学, 拜师学教, 大大缩短上手时间。这必然是一个多赢的发展平台。

2.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立足长远, 加强职前培养, 为改进师资水平结构未雨绸缪

上一篇:剖宫产率高原因分析下一篇: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作文800字 欢乐“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