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

2024-10-04

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精选15篇)

1.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 篇一

,以郎平为主教练的中国女排,时隔后又带领女排取得里约奥运会冠军,再次将女排精神展示给国人,展示给世界。郎平为中国女排带来了更加科学的训练方式和先进的理念,但是能把中国女排从低谷带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不仅仅是靠这些。

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的最好代言人,浑身伤痛的郎平,做什么事情都拼尽全力。中国女排队员朱婷就曾说过,进入国家队以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苦耐劳的“女排精神”。有时候训练很辛苦,她就会想到,打排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集体荣誉的一部分,就会咬牙坚持下去。

郎平曾说:“每一次训练,我都是这样要求,要求她们努力,要求她们拼尽全力,要求她们团结,正因为平时训练是这样要求的,所以在场上比赛的时候,她们就可以做到。而不是说,平时训练很松懈,然后去到赛场上就一个劲儿喊口号,这是不行的。”比赛时积极向上,遇到困难时团结一致,这不就是“女排精神”吗?

在里约奥运会开始之前,中国女排并不被人们看好。在小组赛上也仅仅获得了三胜两负的成绩,最终却夺得了冠军。赛后,主教练郎平在微博里写道:“今天,姑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让我们再次荣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感谢奋斗拼搏的日子,感谢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女排精神”不是口号,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行动、力量和能力。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取得佳绩的重要精神动力保障,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正能量,学习传承女排精神意义重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排精神始终需要继承发扬。然而,女排精神该怎么发展,怎么打造,怎么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抛诸脑后。

首先,女排精神是为国争光。中国女排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它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数十年如一日,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把为国争光视为己任。只要入选中国女排,为国家争光每一名运动员的重要使命。中国女排队员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这种责任,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个点。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国争光的责任、志气,就没有中国女排精神。

其次,女排精神是永不放弃。中国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们被打趴下了,伤痕累累,她们还能不能站起来,还能不能继续往上冲。几十年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始终都会站起来。站起来并不是一个常态,有的时候站起来又倒下了,倒下了还能再站起来,这才是女排精神之灵魂。我可以失败,但我不能放弃,我可以达不到目标,但是我不能没有追求。

最后,中国女排精神就是团队协作。对于中国女排这个集体来讲,团结、奉献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生活当中的团结、训练当中的团结、参赛当中的团结、荣誉面前的团结、困难面前的团结等等。在球队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勇挑重担,敢于冲锋陷阵挑大梁。在痛苦中去求得团结,追求和谐,手挽手,一条心,一股劲,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

中国女排一路走来,数次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我们相信,“女排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的教练员、运动员夺取冠军、为国争光的前进脚步永不停歇。

下一页查看更多

2.感动中国,还是愤怒中国? 篇二

你被感动,还是首先被激怒了?

听到这样的报道、看到这样的图片时:小学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孩子们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就是用铁丝将木条绑在木杆上,没有任何其他安全措施,两个乡村教师,18年如一日,在上学、放学时,将孩子们一个个背上背下。

类似的报道、类似的图片,并不鲜见,甚至发生在经济特别发达、财政收入特别富裕的省份,几乎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我们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解决现实问题,纵然是整体的居住布局无法立刻改变,将学校外迁,给孩子们稍稍好一些的教育机会,给予困难者一定补贴,使得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不会被隔绝在稍稍好一些的教育机会之外很难么?至少,采取最起码的防护措施,便是在将孩子们留在原地的前提下,使他们上学、放学更安全一些可以做到吧,事实却是,18年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做。

好意思说钱么?其实大家都知道,早已不能再用穷来形容公共财政了,而上述种种花费,真的只需要拔公共财政的“九牛一毛”。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再苦不能苦财政、再富不能富教育、不能富民生罢了。

一位乱世军阀说:“哪个县的政府房子修得比学校好,哪个县的县长就应该枪毙。”这话早已成为网络名言,被许多人认同。因为这句话,站在我们心底的道德底线上,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便围绕着道德底线确立,深藏在粗疏俗语中的道理,是将政府房子当做个人、小集团挥霍的标志,将学校当做民生的标志,公共财政的钱应主要用于民生而不是具体使用者的个人、小集团挥霍,没有任何力量、任何人有资格在任何时候触犯这一原则。

类似学校的存在,类似求学方式的延续,在今时今日,是一个时代的耻辱、一个地方的耻辱。

如那两位教师,他们的责任担当,他们的艰辛付出诚然可敬,而导致他们如此可敬的前提,却是触目惊心的公共责任缺失,是不正义、不公平、不人道状态的延续。这是令人恐惧的一种感动方式,是建立在本来不应该存在的痛苦基础上的伟大,“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句中凝结着悲凉。

3.感动中国心得体会关于王峰 篇三

市区很多学校通知学生家长观看。南阳市九小向家长发送温馨提醒,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节目,感受王锋身上“舍身忘我”的人性光辉,传递“南阳好人”正能量。许多家长陪孩子一起流着泪观看了颁奖典礼,为十个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而钦佩。

“我是擦着眼泪陪孩子看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这虽是孩子的家庭作业,但却给我这成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家住人民路的家长方芳说,“观看王锋的英雄壮举时,我内心仿佛受到激烈撞击与神圣洗礼,在激动与眼泪交织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与动容,更多的是内心深处激发出的自豪与感动。”

“王锋荣膺感动中国人物,让我再一次热泪盈眶。他的英雄事迹是‘方城好人’、‘南阳好人’现象的再次有力佐证!”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方城县杨楼镇教师郭春鹏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先进典型,我为家乡好人层出不穷而感到由衷高兴,我要身体力行和大力弘扬王锋精神,用行动感染带动更多人教好书育好人!”

4.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 篇四

一是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有同学问黄文秀,为什么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偏偏回到贫穷的家乡?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有人要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贫困户村民问:“大家都说你是北京毕业的研究生,你为什么到我们边远的农村工作?”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体现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本色。在今后工作中,要学习她不畏艰辛、敢于勇于奉献的精神,时刻牢记党的嘱托,严格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办事、勤勤恳恳工作,倾其所有,尽其全力。

二是要学习黄文秀同志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精神。黄文秀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第一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的执着和奉献,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脱贫攻坚任务,黄文秀始终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致富奔走,为打赢脱贫攻坚奋力。这激励着我以后要勤于实践、不断奋斗,肩负起本职工作的责任。坚毅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人生正是一种敢于与现实较真,不断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敢于与自我较真、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不再坚守,战胜失败。人生始于有梦想的追求,基于有定力的积淀,成于有胆识的坚守,才能守住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脱贫之路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

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

5.关于地震作文:感动中国 篇五

摘要: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我们听到、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舍弃:有的人舍弃了自己的孩子,为的是救出更多别人的孩子;有的老师为了救出自己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家人。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女民警蒋敏同时失去了父母、女儿总共10位亲人。遭受重创的蒋敏,抹着永远也揩不完的眼泪,转身投入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蒋敏说:“道路不通,通讯不通,我回去也没有用,还不如在这里做些事,帮帮和家人一样的灾民。”

对于每一位地震幸存者来说,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第一时间里给家人报平安,看看亲人朋友是否一切安好,抢救身陷险境的家人。然而女民警蒋敏在地震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即便在得知10位亲人全部遇难的情况下,她依然是忍着巨大的伤痛,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和所有的战友们战斗在一起。蒋敏说:纪念亲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我们听到、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舍弃:有的人舍弃了自己的孩子,为的是救出更多别人的孩子;有的老师为了救出自己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家人;许多武警战士、消防官兵的家近在咫尺,可是为了挽救更多被埋在废墟的群众,他们甚至来不及回家看一眼;还有一位女民警,“狠心”丢下自己才6个月大的孩子,为地震灾区的孤儿喂奶,义务当起了几个孩子的妈妈。

每一份舍弃,都让人在心中涌起一阵阵的感动。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更何况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呢?然而当毁灭性的灾难降临时,总有一些人选择了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亲人,忍让自己的灵魂深处对亲人的无尽愧疚,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别人。

“舍”与“得”,永远是每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绕不开的选择。在舍得之间如何取舍,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它体现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当灾难降临时,我们难免要遭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要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就离不开像女民警蒋敏这样崇高的舍弃。

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篇六

20 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 , 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 10 年或者 20 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 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 248 面奖牌、证书和 36 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 1.5 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 1995 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 400 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 414 人、负伤 4134 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 1985 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 1.5 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 -- 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 年时间, 1.5 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 56 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 200 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 40 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 颁奖词 】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 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 24 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 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 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 60 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 150 项革新带来 8000 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 2001 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 15.8 秒,当年创效 1600 万元; 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 150 项革新,给国家带来 8000 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 30 年来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 30 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 30 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 1.3 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 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7 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 18 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2003 年, 15 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 82 个城市,行程 1.3 万多公里,向 30 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 2004 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 2 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 5 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 1 万元,湖南灾区捐款 5 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 颁奖词】

7.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 篇七

老毛的战场没有刀光剑影,却也凶险无比,他的课堂没有讲台话筒,却也教化心魂。高墙铁门,是要锁住邪恶与流毒,却并不遮挡他将正心正行的光亮照进人性的黑暗。即使这样的过程,如行走于坚冰,他也要破冰而行。

自从宁波市看守所设立专门的艾滋病犯监区以来,我就想去采访,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直到,才得到许可,走进禁区,也认识了老毛。老毛质朴、健谈,平实的语言里透着邻家大哥的亲和力,给人很强的信任感。在这坚壁高墙中,他像一股暖流,他那并不伟岸的身躯,总是散发着强大的磁场,有一种无形力量。

我们媒体的报道采写一开始定位在设立艾滋病犯监管的角度。但几次接触,我发现这个被大家亲切地唤作“老毛”的质朴警官,才更应成为焦点。

老毛是一位警营里的学者。在12年的工作中,他几乎每天都要和艾滋病在押人员谈心,每次谈话和心理疏导后,他都会将对方的心理反应、情绪变化等记录在册,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和研究素材,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而可操作的“五心法”。他五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笔记,无论从所耗费心血来看,还是作为可资研究的一手资料而言,都弥足珍贵。

老毛也像一位医者。他用学到的知识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做通了身边相关人士的思想工作。他更在工作中,为每一名监管对象寻找和研制独门“药方”。

老毛还是一位师者,对在押人员,既授业又解惑。比如有一批艾滋病犯是文盲和半文盲,老毛就给他们准备了纸笔和课本,还手把手教他们写字认字,给他们讲道理说文化,监室成了文化补习班。

老毛更是一位善者。病犯对老毛如父如兄如师如友的信赖,称老毛为“毛校长”“毛老师”“毛爸爸”,无疑是因为老毛的善心和善行。无论是拥抱狂躁,安抚哭泣的病犯,还是陪着病犯尽孝,善心和善行总是相辅相成。而每一次接近病犯,都如同接近黑色的魔障啊。

当然,老毛用时间和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忍者。12年来,监区里的在押人员一茬茬地换,不换的,是老毛。他很喜欢一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几乎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践行初志的最佳总结。

8.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 篇八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的心得体会作文【1】

女排世界杯第七轮,中国队3:0完胜美国队。9月23日的这场比赛,不仅一扫今年世界女排联赛江门站中0:3失利的阴影,女排的姑娘们也找到了抑制对手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严肃示人的郎平,比赛中不时地露出了笑容。1981年世界杯,初出茅庐的郎平跟随中国女排站上了世界杯舞台,同样是对阵劲敌美国队,同样是关乎奖杯的焦点战,郎平和队友们同样创造了七战七捷的成绩,最终拿下了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时至今日,国人对中国女排的关注,可以说超过了众多体育竞技项目,不只是因为比赛的“含金量”,更多的是因为“女排精神”。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比赛,举国关注、万人空巷。3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感受这样的氛围,再次因女排精神而心潮澎湃。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永不言败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不畏强敌、奋力拼搏,这比“五连冠”本身鼓舞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引领社会文化的时代符号。从郎平的灿烂笑容里,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众所周知,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女排经历辉煌、低谷和重生。重振女排精神,比卫冕世界杯更为重要。新一代中国女排的首要任务,不是急于出成绩,而是用女排精神激励队员刻苦训练,用女排精神凝聚力量,用女排精神创新先进技术,这才是中国女排重振雄风的动人力量。对于全社会而言,传承和创新女排精神,是对中国女排最好的褒扬。为女排精神注入新的,唤起亿万国人的精气神,在面向未来的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的心得体会作文【2】

中国女排一路走来,数次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9月23日,在日本札幌举行的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第二阶段A组循环赛中,中国队以3比0战胜“老对手”美国队。此次胜利不仅成就了中国女排世界杯7连胜,也打破了中国女排世界杯8年逢美不胜的尴尬纪录。中国女排团结拼搏、无惧挑战,在赛场上势如破竹的英姿再次点燃了国人内心的澎湃豪气。

说到中国女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

中国体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军,各种项目的世界冠军数不胜数,但冠军背后能够总结成精神的项目却不多。改革开放前,中国体育界有两面红旗:一个是中国登山队,另一个是中国乒乓球队。这两支队伍是当时中国体育界最优秀的团队,分别创造了“中国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而在改革开放后,“女排精神”叫得更响,更深入人心。

1981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杯上,中国女排同样以七战全胜的战绩,先后战胜美国、日本等世界劲旅,首得世界冠军。从排球运动本身来讲,东方人能够拿到排球项目的世界冠军并非易事。排球是集体项目,又是“高人”项目,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训练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种精神和动力的鼓舞和追求。中国女排队员在赛场拼搏的身影,让无数国人热血沸腾。

此后,以袁伟民指导为教练核心的团队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们,在“五连冠”(1981—1986年)中凝聚缔造了“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

袁伟民受到了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启发,他认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然攻克了这个数学谜题,靠的就是“迷”。于是,袁伟民将这股“迷”劲儿带入中国女排,要求队员们对排球也要极度专注和热爱。在训练时,他要求队员们拼尽全力,克服苦累和伤病等困难。在比赛中,他要求队员们极度专注,无论对手强弱都不能松懈。为了让队员记住比赛中的一个教训,袁伟民会在赛后把所有球员留下加练,一直练到很晚才离开。

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嘴里喊出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比赛中奋斗出来的,历练出来的,凝聚出来的。袁伟民一再强调“拼搏”“严格”“协作”,说出来感觉很虚,但这正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凭着在日常训练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和扎实的技术,中国女排连续拿下了五个世界冠军,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女排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传家宝”。

“女排精神”代代相传。以陈忠和为主教练的时期,是女排精神传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女排几十年来都是以“夺取奖牌,争取金牌”为目标的。取得“五连冠”后,中国女排成绩起起伏伏。教练换了好几任,但都没有夺得世界冠军。直到2001年2月,陈忠和接队。当时,中国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强队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队,这对一项需要“高度”的项目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的。然而,就是这么一群“小个子”,被陈忠和带到了一个新高度。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这支队伍取得了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以及大冠军杯的第一名。

陈忠和曾在袁伟民执掌中国女排教鞭时期担任过陪打教练。为了将中国女排的训练质量提上来,陈忠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训练”。如果没有中国女排精神的支撑,那么几乎没有人能承受陈忠和的“魔鬼训练”。

湖南郴州基地的苏仙岭,就是传说中的魔鬼训练场。苏仙岭的海拔并不高,但上、下石阶加起来有3600级。陈忠和要求所有的队员必须在22分钟之内跑上去,只要有一个人超过1秒钟,二话不说,全队一起下去,重新来。

登山既可训练队员们的腰腿力量、膝踝关节,又可以磨炼队员们的体能、意志和团队精神。这一“魔鬼训练”使姑娘们的身体和精神几近崩溃,但是每一个姑娘都告诉自己:不能掉队,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队,一定要坚持,哪怕有人坚持不住,也得两个人拖着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坚持、再坚持。每当笔者回想起年轻的队员们手拉手、强帮弱,汗水混着泪水,滴在一级级的石阶上,艰难地向苏仙岭冲刺的画面,仍然激动不已。

陈忠和时期,中国女排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女排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过三次奥运会冠军,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二次则是20年后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逆转俄罗斯女排取得冠军,无疑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发扬和传承。当时中国女排队员整体条件都不算太好,正是因为坚定地走中国女排的发展道路、发扬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为,再次取得了非凡成绩。

9.“感动中国” 篇九

由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原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办的“感动中国”——2008全国第二届新创歌曲、歌词征集选拔活动从9月1日起拉开序幕。本次活动为公益性质,不向参赛者收取任何报名费及评审费(详情还可登陆www.lovegdzg.com.cn查询)。

一、组委会名单(部分、排名不分先后):

顾问:乔 羽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名誉主席

主任:张丕基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席

副主任:任志萍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郭成志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副主席

成员:王香珠中国大众音乐协会秘书长

王玉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秘书长

许有仁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办公室主任

魏东明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外联部主任

二、参赛对象:全国专业、业余词曲作者、各级各类院校音乐教师均可参赛。

三、征稿时间:2008年9月1日—2008年10月20日(以邮戳为准)

四、作品要求:弘扬主旋律,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形象生动,切实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时代感强,易于传唱。

1.风格不限:美声、民族、通俗、校园歌曲等均可;

2.形式不限:以独唱为主,重唱、表演唱、齐唱、合唱等均可;

3.体裁不限:抒情歌、颂歌、进行曲、民歌、诙谐歌曲等均可。

五、作品评选:由全国知名词曲作家对所有作品进行严格评审,按一定比例产生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将颁发获奖证书,并被邀请参加主办单位举办的相关活动以及作品的出版,部分获奖作者将被吸收为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

六、来京颁奖、研讨:将邀请获奖作者来京参加隆重的颁奖仪式,并举办研讨、交流、专家讲座、优秀作品名家演唱会等活动。

七、作品推广:部分优秀歌曲、歌词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公开出版;部分优秀歌曲将制作伴奏并录音,拟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推广、发行。

八、来稿办法:每个作者限两件作品,需一式三份,请用A4纸打印,如用手写,请字迹清楚(有条件的可配录音小样),并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1号院2号楼2112室石文军 (收)

邮编:100085

10.观看感动中国心得感想作文 篇十

《钟南山》纪录片记录了中国著名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一生。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钟南山早年受到父亲钟世潘的影响,成为了一名医生,并且从他父亲的.身上学到了做人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根有据的道理。

因为如此,在后来两场疫情中(“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做出重大贡献。钟南山有国士的知识,也有战士的胆量,钟南山让世人敬佩。

钟南山是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抗击过两次疫情,他的精神让我们敬佩。钟院士在抗击非典的时候,他的那句:“把最重的患者送到我这来。”我不禁为他捏一把汗,最重的患者是传染性最强的,钟南山因为日夜劳累,生了病,但是他依旧还是在那里研究着。

钟院士就不怕被感染吗?他也怕,但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可以为每一个病人无私奉献,即使是付出性命的代价。

几个月前,武汉疫情正处于爆发之势,钟南山院士一边劝全国人民没有什么事不要去武汉,他自己却坐上了去往武汉的火车,火车票已经卖完了,钟院士还是要去武汉,他甚至宁愿坐在餐车里。

他真是有战士的胆量和担当。钟南山院士已经84岁高龄,但是钟院士老当益壮,不管是前的非典,还是如今的新冠肺炎病毒,钟院士都是无私奉献的。我非常敬佩钟南山院士

11.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 篇十一

立思想,抓长远。团结奋战、勇于拼搏的中国女排在辉煌中跌宕,在唏嘘中奋起,始终传承着优秀的女排精神。面对胜利与目标,“铁榔头”郎平教练说,我们的目标是升国旗,奏国歌!面对落后的分差,女排姑娘团结一心,队长朱婷一句“拿回来”,激起全队士气。每一次的暂停,备战的国手们化身“服务员”,帮忙擦汗、递水、鼓劲、出谋划策。就是这样一个有强烈的爱国心、团结心、进取心、奋斗心的团队,才能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一次又一次被世界瞩目,一次又一次被世界尊重。

立功底,抓基础。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朱婷的暴扣、丁霞的“二传”、袁心玥的扣球,每一次看,内心都会蹦出一个“爽”,每一次的胜利都会让人热泪盈眶。看似轻松的3:0取胜,实则是女排姑娘们经历质疑与失落、摔倒与疼痛后的涅槃重生,十几年的青春年华,扎实的基本功,健康的品格与心理,才能让她们在赛场上力克强敌,破茧重生、成就辉煌。她们从久久为功地坚持和勤勤恳恳地苦练中走出,用汗水与苦痛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用理想与成就丰满了如诗如醉的花季,在成年书写了为国争光的美好画卷。

立职责,抓协作。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仅仅依靠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排球一线的郎平教练,也不足以抵挡一个团队的智慧;即便是“全能王”朱婷,也扛不起一支队伍的猛烈攻击。只有教练团队、医疗团队、女排队员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练就过硬的本领,化作一团和气,才能凝聚最强大的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实现伟大的梦想。她们都是各自“功能区”的孤胆英雄,更是团队的“强力胶”,发挥着自己的最大潜力,紧紧抱作一团,朝着下一个目标全力以赴。

★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作文

★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活动总结

★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的心得体会

★ 感动中国精神作文开头

★ 感动中国人物陈陆先进事迹学习感悟

★ 感动中国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员事迹精神学习感悟初三年级800字精选

★ 感动中国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员事迹精神学习感悟初三年级800字

★ 五四精神个人学习感悟

★ 学习长征精神心得感悟

12.“南山风格”感动中国 篇十二

2003年春天,中国突发“非典”疫情,年过6旬的钟南山始终站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将最危重的病人集中收治到我们这里!”钟南山的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从那一刻起,成为“抗非”斗争中一面飘扬的旗帜。2003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5月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荣誉称号。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钟南山说:“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始终战斗在最前列,作出重要贡献,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坚定不移的爱国奉献精神

钟南山的父亲是中山医科大学儿科的一级教授。当年,他的父亲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在当时广州最大的中央医院任院长,掌管着医院一笔13万美元的巨款。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中央卫生署的一名官员到他家里来了四五次,动员他的父亲将这笔钱带往台湾。钟南山的父亲凭着一颗爱国之心,还是将这笔钱留在了祖国大陆。当时的情景给年仅13岁的钟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因为出身问题,钟南山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这些并未影响钟南山对祖国的挚爱。1979~1981年,钟南山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研修。长期学俄语的他为了尽快克服语言障碍,每天起早贪黑地听,如饥似渴地学,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语言关,顺利学成归国。

20世纪90年代,身为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在南粤大地已非常有名,成为侨联的先进典型。作为归侨侨眷的一员,他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殷切期望。无论是出国进行学术交流还是探亲访友,钟南山都利用一切机会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鼓励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在2003年5月,他受遨到美国西雅图全美胸肺大会上讲课,当地华侨团体请他介绍中国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他的演讲有理有据,赢得了侨胞们热烈的掌声,他也被侨胞们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所感动。“我始终认为,只有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做事,我的事业才有价值。”

妙手仁心的医生本色

钟南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医的。年幼时,他的父亲为了研究脑炎病毒买来小白鼠做试验,由此开始了钟南山的医学启蒙。“我们家那时候住在中山大学,三楼全都是老鼠,都是自己去喂,去观察。”钟南山从小在医院里耳闻目睹父亲对待病人的态度,晚上也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家里看病。孩子经过治疗恢复后,家长非常高兴,那时钟南山就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1960年,钟南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1971年,35岁的钟南山离开北京医学院,来到当时的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

来到急诊科不久,他接受了一项任务,随急救车到广州某社区医疗站接一个“结核咯血”病人。在接诊路上,病人血压不好,咯血、血色暗红,年轻的钟南山“先入为主”,不假思索地给病人使用了止血药和升压药,并把病人送到结核病防治院。可是第二天,结核病防治院打来电话,称这位病人根本不是咯血而是呕血,是上消化道问题,手术证实病人的确为鱼刺刺破小动脉引起胃出血。病人生命挽留了,但急诊科主任却因此不想留下钟南山,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从那以后,我知道,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钟南山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在急诊科的半年多时间内,他瘦了4千克,但写下了4本笔记,每一个病例的资料记录都很长很长。半年后,急诊室里的所有急病,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高血压意外等,钟南山都能够应付自如了。

此后,钟南山一直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逐渐成为一位敬业、高尚的医生,而钟南山的名字也印在了他救治过的患者心中。如今,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看专家门诊的日子这也是钟南山雷打不动的规矩。对于他来说,门诊是绝不能耽误的。“归根结底,我就是个医生。”那么多社会角色中,钟南山认为“医生”才是自己的根本。

不断进取的学者风范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呼吸疾病的临床疑难教学组织和研究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及省市科技进步奖。用“著作等身”“声名显赫”这样的词来形容钟南山并不过分,在他重点研究的医学攻关项目中,钟南山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

几多付出,几多收获!如今的钟南山,在外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但他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抗击“非典”后,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是钟南山仍然对医学研究保持着灼热的追求,从未想过停止下来小憩,躺在荣誉簿上睡觉。2009年1月24日,《柳叶刀》杂志评选的年度最佳论文揭晓,由钟南山领衔,国内23所医院协作研究的文章《羧甲司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作用(PEACE研究):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以最高票数被评为“2008年度优秀论文”。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

这个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病人减少急性发作,最重要的是,他找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研究方向,那就是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大力提倡的“发展简单、有效,安全,低廉的药物和医疗手段”。钟南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这条道路,他要一直坚持走下去。

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2004年8月23日,钟南山的心脏发生小面积心肌梗死。虽然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很快康复,但心脏“问题”给钟南山敲响了警钟。慢慢地,他明白了“想要健康、先选健康生活方式”这个道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至此,钟南山开始关注“养生之道”。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2点忠告:

1一级预防失败后,二级预防很重要紧张忙碌的工作,再加上喜食油腻等不健康饮食习惯,使钟南山的血压稍微偏高,血脂也高(属于家族性)。但他—直没有把它们当回事,既未服降压药,也未服调脂药。心肌梗死发生后,他开始重视这件事情。他说,一级预防失败后,二级预防就很重要。他认为,在身体好的时候就重视防治,可以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回报。他还说,我们不能保证永远健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病的19%,但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如今,钟南山坚持服用小剂量抗凝药和调脂药,以防止心肌梗死再次发生。

2学会主动安排工作,而不是被动应对工作心肌梗死发生后,钟南山开始注意“劳逸结合”。虽然他每天的工作量仍然很大,但和以往比较,在这些忙碌的工作中,现在的钟南山已经比较注意“取舍”了。他说,在同一时间的多项工作中,他逐步懂得了主动地安排工作,而不是被动地应对工作。同时,他比以前更加注意合理饮食,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心肌梗死发生后,喜爱运动的钟南山放弃了激烈的竞技运动,但仍然坚持每日在跑步机上跑步,还常做游泳、体操,拉力锻炼等节奏缓和的运动。他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

13.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心得作文 篇十三

身为一名从小处在风柔水也柔的江南女子,樊锦诗同样具有江南赋于的特性--温柔,在她的身上小家碧玉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喜爱漂亮的衣服,说话柔和,如此如诗般的女子却被分配到黄沙漫布,条件恶劣的敦煌,难道命运如此不公吗?不,不是的,这倒是她蜕变成蝶的艰难一步。难道樊锦诗不想放弃吗?是的,她也曾无数次午夜梦回中穿上绸缎般的衣服与丈夫团聚,但这些问题却折断在樊锦诗的“温柔”上。

“温柔”使得樊锦诗在研究中柔中带刚,兼揉并济;“温柔”使得樊锦诗在决策中顾全大局,循序渐进;“温柔”使得樊锦诗在发展中内外兼收,以退为进。可以说,“温柔”是樊锦诗在敦煌能够坚守的关键,但“温柔”究竟是什么呢?樊锦诗在报告中提到:国家的志愿就是我的志愿!呜呼,“温柔”就是爱国之心所带给瘦弱的她坚守敦煌的原因!前有常先生,后有樊先生,而身为后辈的我们,怀着一腔长大报效祖国之热血的中国青年,这难道不是报国的榜样吗?

14.关于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 篇十四

关于感动的作文:大爱无疆,感动中国

她,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她,因忙于工作,八年只见过四次自己的孩子;她,在每个寒、暑假,都会将学生安全护送到家。她,就是格桑德吉,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却默默无闻地做着不平凡的事。

从她大学毕业那年说起。毕业后,全班四十多名同学,只有她回到了家乡,做了乡村教师。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要回家乡时,她坚定地说:“我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出这座大山!”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打动了每一个人。

在她工作的几年里,她每个寒、暑假都将孩子们安全送回家。当下雨遇上泥石流时,她也毫不退缩,更加小心翼翼地护送孩子们走过危险的悬崖峭壁;就是身怀六甲时,她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又坚强地挺了过来。每年寒、暑假她都不回家,而是劝说退学的孩子们重新返回校园。就这样,学校从原来四十多名学生变成一百多名。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有二百多名学生已经走出了大山!

她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哪个母亲能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格桑德吉也一样。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她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乡村的“花朵”。正是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了中国。

在其他几位英雄中,每位都有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虽然贫穷,却为失学孩子多次捐款的刘盛兰爷爷;九十八岁还继续努力工作的胡佩兰奶奶;身患癌症、用三年零八个月为孩子绣“清明上河图”的姚厚芝妈妈;还有那位为了救人,导致高位截瘫的方俊明伯伯„„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

15.《感动中国》 篇十五

授奖辞

《感动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感动人物”,设置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重拾并弘扬善良和信义。节目强化了主流价值观,也为观察社会的各个侧面提供镜鉴。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播出。十年时间,《感动中国》由一个梳理年度人物的节目发展为广为人知的公益品牌活动,“感动”的力量超越了节目本身,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

在十年弘扬“感动”的过程中,《感动中国》共评选出一百多位年度人物(群体),他们当中既有栋梁之材,又有普通百姓,有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也有朴实无华的打工者,有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也有身残志坚的青年模范……

新华社曾发表评论称:“《感动中国》的评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目前中国媒体中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威的人物年度评选活动。”

《感动中国》节目雏形诞生于2002年年底,“央视新闻评论部梁建增给我布置任务,做一档梳理当年度新闻人物的节目。但我在梳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不可能回避的年度新闻人物是负面的。经过反复策划论证,节目开始朝着‘影响中国、改变中国、感动中国’的方向发展。”现任《感动中国》节目制片人朱波回忆,“经过反复‘排比’,我们发现‘感动中国人物’是能承载最多内涵的东西。”由是,有了《感动中国年度新闻人物》的提法,后来又改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启功应邀题写了片名。

2003年2月14日,《感动中国2002》首度在春节期间播出,之后的十年,每年2月《感动中国》都会如期而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感动中国》的十年,是中国身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元、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激烈变革的时期。与经济发展相伴,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混乱、社会诚信缺失等负面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感动中国》通过寻找、筛选、聚焦、放大“感动中国人物”,弘扬和强调了主流价值观。

有人说,《感动中国》正在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朱波却认为:“重塑这个词太过了,弘扬似乎更贴切。因为我们所传播的并不是新的内容,节目中表现的每一种感动,每一种价值,都是这些感动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他们用生命、用意志或者用一生的努力去实现的。而这些感动或者价值,归根结底,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与全人类的理想价值是相通的。”

十年,活动编委会成员未变,白岩松与敬一丹的主持组合未变,节目所体现的感动价值观始终如一⋯⋯同时,节目的舞美、灯光、音乐等技术性环节一直在进步。“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我们始终不变的是对善良愿望的坚守。再过十年,这个核心还是不会变。”朱波说。

制片人自述

制片人自述

很多人认为,“感动”就是一定要流下泪水。我说,这是偏见。

在“感动”方面,我稍稍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我们已经埋头做了十年。

关于“感动”的偏见我还听过很多。当然不是说只有我的想法才是正见,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感动”这个概念专注已有十年,那么你一定不会简单地理解“感动”。

我们的“感动”,实质上是在传达一种价值观。

感动中国要“评选”,比谁比谁更感动,这本身就不合理,因为感动是一个主观情感,我们只能去看感人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在感动我们,是勇敢、正义、真诚,这才是核心。

取舍“感动”是一件折磨人的事。遗憾肯定有,比如2005年的老人白方礼,在2011年的活动里《感动中国》送上了迟到的致敬。对于已经离去的老人来说,荣誉的有无、迟到與否本无所谓,但,观众中有非常多的人在乎,这种在乎是人们对良心的在乎,对感动的在乎。想到这,我越发觉得,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努力从事的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感动就一定落泪?说真的,这是偏见;但这十年,年年我都掉泪,这也是真的。

上一篇:论文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下一篇:我变成了一只小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