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看待教学写作(8篇)
1.我们如何看待教学写作 篇一
雅思写作范文:如何看待媒体
本文由新航道雅思整理发布
在备考雅思写作中的考生们,大多会参考雅思写作范文来进行参考练习。一是可以从中找到高分词汇,二是可以通过范文的写作思路来拓展自己的写作灵感。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如何看待媒体的雅思写作范文,供大家参考。
D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international media such as TV and magazine for example overweigh the positive effects?
International media such as TV network and magazine always gives people in an information age mixed feelings.Like many other things, media is double-edged.As primary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TV and magazine are convenient and economic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knowledge, entertainment, and shopping.Interestingly , sometimes the same piece of information varies considerably in its influences on audiences of different age.For example, in a TV commercial, a beautiful lady promotes a certain brand of perfume , which supposablely makes girls more attractive to boys.For potential grown up buyers, the ad is useful because they might be spending time searching for such products.We save time in shopping and making decision by making use of such advertisements.However, a teenage girl might get the wrong idea about the concept of perfume.She could get money from her parents to buy the advertised product.Worse yet, she might use the sex appeal strategy employed in the commercial to get ahead in the future.This is classic bad influence of media for young people’s overspending and inappropriate behaviors.However, we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weight between merits and problems of media because they are often closely incorporated.For instance, violent scenes in movies are believed to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violence-related crimes, particularly those committed by young people.But on the contrary, such movies also give people a channel to release their anger, anxiety, and pressure.Moreover, these movies show us bad and evil as well as punishments for wrong doings.Imagine we live in a world whose media is completely clean in such sense.The dark side of media does not disappear just because we do not talk about it.Nevertheless certain kinds of information such as porn are better kept away from young people.In conclusion, media should not be seen simply as bad or good because we need to use information properly to the best of our ability.But for certain segments of viewers, we should be very careful with regard to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and take measures to keep viewers from possible harmful influences of media.以上就是这篇关于如何看待媒体的雅思写作范文的全文,可以看出这篇雅思写作经典范文采用的是分总文章结构,同时长短句的搭配是值得借鉴的,同时一些小词组和词汇都用的很灵活和有深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查看新航道官方网站http://
2.我们如何看待教学写作 篇二
关键词:后进生,教学方法,能力差异
所谓“后进生”, 是指思想、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根据我们的估计, 职业学校的“后进生”约占50%左右, 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因此, 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提高整个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1.恨。
恨自己“笨”, “不成器”, “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 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
2.混。
不正视。这种学生虽是“后进生”, 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 而无紧迫感, 热衷于穿名牌, 交朋友, 追明星、玩电脑, 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的, 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3.诲。
这部分“后进生”, 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 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 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后进生”中绝不占少数。
4.灰。
自暴自弃。这也是“后进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 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 甚或“双差”, 如今已是积重难返, 他们看自己的前途, 一片黑暗, 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 缺乏前进的目标, 而采取自暴自弃。
5.毁。
这种心理的“后进生”是极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而恼怒, 或受到误解而形成的一种扭曲的变态心理, 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 这种人数甚少, 但危害极大, 若不注意防范, 妥善处理, 往往容易酿成极大的苦果, 造成极大的损失, 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
二、教学中的体会
1.教学中真心的尊重, 使其摆脱自卑感, 增加成功的信念
尊重是理解的前提, 理解是尊重的自然延伸。只有尊重, 才能理解后进生与其他同龄的学生一样, 要求人们尊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态度, 对学习差的学生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学习差, 在学校他们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嫌弃;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 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感觉是班级中的“二等公民”。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 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尊重差生。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完整的个性和人格尊严。这种尊重要发自内心的, 使后进生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
2.构建和谐环境, 培养学习热情
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后进生”这所以“后进”, 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 特别是学习、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为此, 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 要特别注意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有了学习上的兴趣就会乐于学习、勤于学习, 把学习当作生活中的大事。学习一上来, 其它所谓的“差”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戴高帽子”
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 也就是要求老师在学生获取某种进步, 即使是一点小小的提高或在某个方面有了新起色, 也要适时给学生以嘉奖和赞许, 使学生产生自信和要求继续学习争取更大进步的意识。但是, 给学生“戴高帽子”也不能太过随便, 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一般说来, 老师对学生“戴高帽子”都选取抓住适当时机, 给学生一个表示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友好的动作等简单又适用的方式, 或给学生以书面或电话方式奖励的。但所有的这一切措施都必须讲究适时和适度。适时, 即老师的“戴高帽子”应在学生获得进步的那一刻, 如果时间拖得过长, 则失去了给学生“戴高帽子”的意义;适度, 即要求老师在给学生“戴高帽子”的时候, 切记不要超高赞扬。
四、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指导
一般来说, 后进生注意力不持久, 学习技能不很熟练, 因此, 对后进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 多举典型事例, 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 使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类型大致有三种:第一种, 松散型。学习能力相对低劣型比较强, 但不会主动发挥, 学习不够踏实, 双基不够扎实。第二种, 比较认真型。学习刻苦认真, 但方法较死, 能力较差, 基础不够扎实, 成绩上不去。第三种, 低劣型。学无兴趣, 不下功夫, 底子差, 方法死, 能力弱, 学习成绩差, 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二种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五、教学中针对后进生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首先, 要针对在想象能力的差异, 提倡要“不求甚解”地多读一些书, 以开拓视野, 增强知识的广度, 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例如, 在讲《经济常识》中, 有许多问题是先让他们想象, 如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等;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想象的去表演, 来理解教材的内容。
其次, 针对在思维能力的差异, 经常把学生作业中的各种做法:简洁明白的、繁琐累赘的、井井有条的、杂乱无章的或一题多解的选出来让他们板演到黑板上, 进行对比、评讲, 让他们选择最佳做法。为了避免作业照葫芦画瓢地死抄, 让他们把前边做过的作业在课堂上讲解, 促其去理解, 做对的, 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 一方面, 强迫他们去思考, 另一方面, 也“避实就虚”地给他们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体验到只要上课专心学, 做作业肯动脑思考问题, 不会就多问, 是可以学会的。逐渐使他们战胜自卑, 培养“我也行”的意识。
再次, 针对在记忆能力的差异, 遵循“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 用对教课书中做过的作业, 隔些天到黑板上“再现”, 或让他们讲解的办法来督促多复习, 从“熟”中生出“巧”来, 同时也是利用他们机械记忆好的特点, 来弥补其不足,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逐渐从中培养意义记忆。
最后, 针对他们观察能力的差异, 采取两种措施, 其一, 让观察的问题尽量明朗化, 层次降低梯度;其二, 给学困生创造较多的动口动手的机会, 有时事先指明阅读后某问题要哪部分学生回答, 并指出由哪些学生来判定对错, 逐渐引导他们观察时集中注意力, 督促其多动手动口, 并且对他们做到优先提问、优先讲解, 甚至在排座位上也要他们坐在老师易注意到的地方, 以便及时地提醒、了解和指导。
总之, 对于后进生, 我们不能只片面地埋怨他们不努力学习, 也要承认他们客观上的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 对症下药, 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才生, 钟志贤.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3]谭项良.学习风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4]赵菊春.教学实用口才.中国戏剧出版社.
3.我们如何看待爱情 篇三
——素茗广东省湛江市
人生是一场戏,而爱情则是其中的重头戏。这出戏里有男主角,也有女主角,若有一方“演技”不好,就应该换人,不用心存牵挂。
——月江寒江西省上饶市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彼此真心相爱,无论对方是贫穷还是富有。爱他(她),就要爱她(他)的优点和缺点。我不赞成早恋,毕竟校园是一方求学的净土,没有经历过社会磨难的感情是难以长久的。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捍卫我们的爱情,也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一时的冲动或许会让我们亵渎了爱情。
——陈波广西桂林市
爱情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日渐平淡,也不会随新事物的出现而产生裂痕。爱情像文章,有时会出现精彩的片段,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爱情上也存在着围城现象,爱情还没有降临时渴望爱情,等到爱情真正来了,却又怀念以往的那份清闲与自由,爱情的到来是甜蜜的开始也是烦恼的开始。
——吴晓茜江苏省黄埭中学
爱情是人类在精神上的一种最高享受。它是一种自然的给予。是上帝的恩赐,值得我们去感激,去敬畏。罗兰说过,爱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我们因为它而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幽雨黑龙江省伊春市
不可否认,爱情是为懵懂的我们所追求、所向往的。但是,我们涉世不深,难以把握爱情的度,总是把喜欢一个人,当成是爱上一个人。我们沉溺于“喜欢一追求一抛弃一再喜欢”的轮回中不能自拔,喜欢不是爱,我们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却无法明白这二者的区别。其实,作为学生的我们,很难接触到真正的爱情。我们所接触的,不过是心里的一点萌动,一点跳跃。还未成年的我们,应该仔细审视爱情,不要被它华丽的外表蒙住了双眼。
——赵文娟北京市石景山区
大人们总是一概而论,为什么学生不能有自己的爱情7好像爱情是大人们的专利一般。早恋有可能会耽误学习,但并非所有的早恋都会产生这样的后果。谁说早恋了就不是好学生了?七情六欲人人都有,难道学生不是人?只要把握好尺度就可以!
——奋斗的民工河北省秦皇岛市
有人说高中时代的爱情是为了释放内心的压抑。的确,面对枯燥的试题、谆谆的教诲、殷切的期望,我们如同行走在沙漠中,渴望得到理解。当爱情如细雨般来临,就像沙漠中出现了一片绿洲,我们欣喜万分陶醉其中,却忘记了自己在沙漠中前进的方向。所以,请不要留恋沙漠中的绿洲,走出沙漠将会拥有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地,
——Pocahontas江苏省无锡市
爱情就像玫瑰,美好芬芳却也扎手;爱情就像牡丹,冠压群芳一枝独艳;爱情就像梅花,迎风傲立顽强心;爱情就像水芙蓉,出淤泥而身不染;爱情就像迎春,可爱娇小脆弱羞涩:爱情就像被人精心呵护的花,在漫漫红尘中悄然绽放自己的光彩。她们会倾尽所有绽放自己最好的一面。当爱情之花凋落时,终落红尘不复存。只是当年她们开放的地方又有千百朵花在竞相开放,诉说着她们曾经说过的海誓山盟。
4.雅思写作如何看待词汇语法和逻辑 篇四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is a main problem of youngster living in the cities. All of the costs, such as foods and accommodations are higher than in the urban areas. This is due to the competition of business among city dwellers is firm. In addition, another major problem is the traffic jam. As the city is the most densely occupied area, many of them prefer using their own vehicle to us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us, it is undoubtedly that the bottleneck is the problem that make the youngster struggles.
Turning to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he young people ought to live economically and manage their money efficiently. For instance, they not buy unnecessary items, more often eat at home rather than at restaurant, and so forth. Therefore, they are able to save deposit for a rainy day. Another possible solution is, they are supposed to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their daily pursuits. If the distance of destination place is nearby, walking is the best way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street. Hence, the problems of traffic jam could be diminished.
In conclusion, living in the big cities leads to the troubles for the young people. However, the problems they facing are a challenge, in order to they become a good citizen who are able to adapt in every hard situation.
雅思写作大作文预测及参考范文:罪犯重复犯罪
5.我们如何看待教学写作 篇五
世界各国留学生的母亲来美探望儿女,大多住在宾馆里,事先在自己出发前,把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以不打扰孩子的正常生活秩序为准则。
她们或者请孩子和自己一同在周末旅游,或者在自己宾馆下榻的地方同孩子共进晚餐。然后在市区里转转,很少大包小包带来生活用品,熟悉美国文化的家长,不会花精力带来并非孩子需要的生活用品强加给孩子。他们和孩子分手的时候互相祝福,祝你快乐,祝你幸福,祝你顺利,妈妈爱你等等。
中国妈妈就不同,虽然很多人也知道美国物质极其丰富,但来探望孩子一定带来很多东西,一定住在孩子的宿舍里,无论有钱没有,一定和孩子住一起,尽管沿海城市的商人有钱有经济实力住高级宾馆。这是咱们的生活方式,和孩子腻在一起住,那样才亲近。然后妈妈们开始操练起来,帮孩子洗衣服,给孩子做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都要做满一冰箱,包子,饺子,红烧肉。其实这些留学生,他们学习很紧张,中午没有时间回来吃饭,中国妈妈就眼巴巴地看着孩子,“那你就不回来了?”那表情就是,你就不能腾出时间多和你妈妈待一会?
孩子当然不忍心,妈妈远涉重洋来看他,自己就不能早点回来吃午饭吗?这样一个月天天回来吃午饭。下午自习后又回来吃晚饭。有时回家吃晚饭聊到兴头,中国妈妈在旁边又搓脚又拍背又给脖子按摩,弄得孩子陷入软绵绵的亲情不想去上晚自习。一个月下来三门功课全不及格。
有位中国妈妈是上海知名大学的英语教授,来探望她儿子。儿子在一所高中上学。我告诉她,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可以和5岁以上的异性儿女同居。别说同床。她笑吟吟地、温柔典雅地说,没有关系,我是他老妈,又不是别人。
我有一次郑重地告诉她,美国邻居的公民意识很强的,邻居会举报。她拒绝听我的话,说:我就住一个月。她和儿子同室同床。结果被室友举报,法院判决性虐待,驱逐出境。
中国妈妈在和儿子分别时大都会哭,并且千叮咛万嘱咐小心点小心点,好像周围全是骗子,生活全是陷阱。孩子上学也说小心点,书包电脑放好,而美国妈妈则常说have fun(开心点)。
没有钱谁能送孩子出国留学?有些中国妈妈由于有钱就很高调,穿的用的清一色名牌。在美国生活久了的华人就会笑她们“土包子开花”。土在哪?美国人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生活用品,分类很细。即使无家可归的人,捡破烂捡了此一类的东西,也会派在此一类的用途,不肯用混。就拿手提包来说,美国有钱人晚上出去吃饭和参加活动通常都用小的手提包,穿深色亮的衣服。闪光的衣服不能白天穿。去旅游不能用LV包,让人笑话,要用outdoor包,户外活动的包。中国妈妈LV包上街买菜、游泳通用。
中国妈妈喜欢穿睡衣走来走去,把睡衣当休闲装,孩子是几个学生合租房子共用厨房,共用卫生间,一定要住孩子宿舍的中国妈妈穿着睡衣睡裤出出进进。当有人劝阻,告诉她睡衣应该在卧室里穿时,妈妈们表情不以为然,这些孩子都是跟我儿子似的,我老太太没有关系。结果倒霉地被本地留学生起诉性骚扰,又被房东以不受欢迎的房客驱赶出去。美国一切都在法律之下控制。房东驱赶房客不是我们想象的就是不让你住了,下月搬走。要上法院申请驱赶令。一旦有这令,必须按限定的时间搬走,而且要做一个非常坏的记录,以后找房子、找工作都非常的难,甚至影响移民办绿卡。
一位来自海南的中国妈妈,大学教授,喜欢做饭。在美国,大多数人早餐牛奶咖啡,午餐三明治、水果蔬菜。开放式厨房不煎炒,关注健康,不乱吃东西,甚至不吃油炸的。中国海南妈妈早餐要煎鸡蛋饼,蒸鱼,煮粥,煲两个小时汤,每天很早起床做饭。美国住房都有烟敏感警报器,她一做饭警报器就响,为了不让警报器响,她搭梯子用塑料袋子把烟敏感警报器给遮挡住。结果被孩子室友起诉破坏设施罪。报警器都连接消防局,她孩子的室友眼睛手术视物不清,又加了一条重罪:侵犯残障人生存的权利。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
中国妈妈对孩子上大学选专业,常常很揪心,而美国人的人生是随时可以重新出发的,上了大学可以随时改专业,一般美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会改来改去的。中国妈妈帮孩子选择专业首先看重热门,以为好找工作,很少考虑孩子的爱好潜能,常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遗憾让孩子来实现。
一位从大连来的男孩,母亲从生下他就离婚,一个人工作赚钱,外出讲课省吃俭用,得了多种慢性病。儿子在美国选学了自己喜爱的专业,母亲就气得犯了心脏病,然后姑姑、奶奶、爸爸排成一个列队说服他改专业,孩子每天接数个电话听训示。这对美国家长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事。后来她妈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这个孩子听了妈妈的死讯也自杀了。这是一个曾轰动社区学校的中国妈妈的故事。
中国妈妈共同的说词是孩子是我的,我生的,我养的,我要为他的一生负责,我要为他的一生奉献。其实妈妈们实在不懂,每个人都只是别人一段生活的一小部分。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缠绵亲情,美国妈妈打死也无法理解。这是深层次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一位老教授到美国带了10万人民币,给孩子买房子,而她自己的头发都是对着镜子自己剪。
“中国妈妈”文化现象出现,也许不在于懂不懂某国具体的法条,而在于生活方式、观念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巨大差异。但无论如何,中国妈妈的初衷是最无私的,甚至可以说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孩子。
今年,5月10日即是母亲节。在这一天,许多人会送康乃馨给母亲。
为什么要送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礼物呢?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康乃馨花语是温馨。
大部分康乃馨都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浅红色代表钦佩,深红色代表深深的爱和关怀。纯白色代表了纯洁的爱和幸运;花纹康乃馨代表拒绝求爱时的道歉。粉红色康乃馨具有最重要的象征和历史意义,因此粉红色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康乃馨: 伟大、神圣、慈祥的母亲
红康乃馨: 祝母亲健康长寿
粉康乃馨: 祝母亲永远年轻,美丽
黄康乃馨: 长久的友谊
白康乃馨: 纯洁的友谊
6.如何看待说谎教学设计.doc 篇六
钟山区钟山小学 舒姝
议题:如何看待“说谎” 年级:二年级
选文:《狼来了》《撒谎的小壁虎》《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教学目标
1.阅读组文,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丰富对“说谎”的认识。2.能够区分“恶意的欺骗”与“善意的谎言”,初步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教学重难点
能够区别“恶意的欺骗”与“善意的谎言”; 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教学准备
阅读材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引入议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对吗?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一部很老的动画片,想看看吗?
1.播放动画故事《狼来了》片段,学生观看后发表看法。2.引入议题,板书议题。
(看来,同学们和小猴一样,都不喜欢爱说谎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又难免会遇到一些谎言,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这节课,咱们就来聊一聊如何看待“说谎”)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悟
1.师:刚才的短片是经典动画故事《狼来了》里面的一个片段。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答案就在你们的桌上。请大家赶紧打开桌上的阅读材料,读一读《狼来了》和《撒谎的小壁虎》这两个故事,看看有什么发现。但是在阅读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提示,请看大屏幕: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默读或快速浏览;2.边读边思考: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快速阅读《狼来了》和《撒谎的小壁虎》,反馈:故事中都有人物说了谎。4.讨论交流:故事中谁说了谎?为什么说谎?他的谎言导致了什么后果? 5.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并板书:
如何看待“说谎”
恶 意
对啊,一次恶意的欺骗不仅会永远的失信于人,而且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真是损人不利己。那是不是所有的谎言 都这样既欺骗了别人又伤害了自己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一位母亲与家长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交流分享
1.交流分享阅读结果,师适时评价:说得真好!老师喜欢(友谊、友情、亲情、母爱„„这些词,你们真棒!)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阅读《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这个故事,发现故事中的母亲说了谎,对此,你又如何评价?
4.二人小组讨论:为何说谎?如何评价? 5.分组汇报,师小结后补充板书:
如何看待“说谎”
恶 意 善 意
四、角色对比,提升认识,分组写话
过渡:同样是“说谎”,然而,由于说谎的目的和动机不同,造成的后果也完全不同。放羊娃和小壁虎撒谎既害人又害己;而母亲的谎言却开出了美丽的自信之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作文纸,把刚才你们说的话写成一段完整的话(写作要求看课件)
五、课堂总结,格言共勉
7.我们如何看待教学写作 篇七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地指出: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针对教育对象——孩子而言, 音乐教育应该是“乐”、“玩”、“动”、“活”。音乐教育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并指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应突出“美”。
但是, 在现在许多的音乐教学中, 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音乐课深受学生的喜爱, 但并不是因为学生爱上音乐的“美”, 而是爱上了音乐课的“活”。学生在音乐课上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 可以去唱自己爱唱的歌曲, 听自己爱听的音乐, 做许多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因此, 音乐课变“活”了!可是, 这样“活跃”的课堂, 经过时间的推移, 结果竟是让许多老师痛苦不堪, “活跃”变成“胡闹”!许多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成了课堂上带头说话、起哄、出怪声, 甚至有时音乐欣赏课变成了说话的伴奏课……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由原来希望的“动”变成了强制的“静”!教师对于乱了套的课堂只有强压, 连带着课堂的活动都要停下来去维持纪律。而这对于本身好动的学生来说, 教师要求他们“静”下来就会成为他们不可理解的做法, 更何况, “安静”的音乐课听起来又不是那么个味。“活跃”的课堂又太过于闹腾, 于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教师迷惑了, 学生放肆了……
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 音乐教学中的活动是必要的。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 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 而是一种内心体验, 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 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 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 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 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都需要教师的指导, 问题是这种指导是否恰当与适当。“恰当”指“质”, 就是说在音乐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所需的活动要求是必需的。如什么样的内容需要学生配合什么样的活动, 怎样去做活动都要精心设计和安排, 多了一点又太多, 少了一点又太少。“适当”是指“量”, 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艺术, 主要还是以欣赏为主, 它的主要途径是靠耳朵去听, 要静得心下来反复聆听, 反复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知和领略音乐之美。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 进行音乐听力的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凡是成功的音乐家 (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 , 无不具备超群的听音能力。如少年时期的聂耳, 所教过的曲子能过耳不忘, 瞎子阿炳无疑更是靠听力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因此说, 在音乐教学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 使他们能够在一种安静、深入其境的环境中得到音乐听力训练, 是我们课堂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由此看来, 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 其前提都应该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的“美”。如果音乐教学中只是“美”而欠“活”, 对于成年人或许可以, 但对于那些未成年的学生来说, 却很难使他们去主动亲近音乐;反之, “活”而欠“美”, 便难以完成美育素质教育的使命。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音乐教学中的“活”与“美”融合起来, 寓美于活, 融活于美,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获得音乐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8.我们如何看待教学写作 篇八
关键词:伦理;道德;环境;行为选择;义务论;功利论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98-03
在今天,我们所做的任何涉及伦理与道德的行为都会被拿出来进行广泛的评判、讨论,甚至发生激烈的思想交锋。在关于公民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有的人奉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为“怎么都行”,有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一切问题指手画脚,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伦理与道德行为?
一、理论基础:概念的厘清与三大问题
尽管我们全部是用伦理与道德并立的方式来阐述观点,但首先应该清楚,“伦理”与“道德”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厘清“伦理”和“道德”的不同含义对于我们进行伦理价值评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里要谈的并非是对“伦理”与“道德”两个词语的各种考据和引证,关于这方面,已经有很多老师们做了诸多工作了。他们会从同义论、存异趋同论、联系论、相似论、包含论、异质论等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和概括,还有从汉语、英语、中西等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可是,他们都是各言各家,没有统一的可以被广为接受的观点,而且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定义,又不敢枉然提出自己的概念。笔者认为,我们进行的是伦理学探讨,概念并不必然能够说清价值批判问题,但是明确的说明也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并不必须非要运用逻辑学和分析哲学。
在对比较伦理和道德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从两大方面出发。一是主体方面,二是层次方面。从主体看,两者主体不同:道德主体只能是人,伦理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组织——比如企业等。从层次上看,两者的划分方式不同。一个行为,可以把它归为三种: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最高层的,它是符合道义的,其次是非道德行为,它符合正义。而伦理就一个不可分的概念,没有“非伦理”和“不伦理”之说。换言之,伦理是必须的和绝对的,而道德是被鼓励的而不是必需的,是相对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伦理和道德的高下之分。道德是上一级的,而伦理是底线。这里的伦理似乎和法律有着某种微妙的相似之处。
从外在因素的伦理道德环境到我们行为选择的两种立场之争,已经思考了很多关于我们身边的伦理与道德行为,早就应该给出一个最后的价值评判标准。但是,一旦要给他们“贴标签”,就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关于对错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注意以下三大问题:自由、中间地带、公共理性。
首先,为什么要在伦理道德这一话题上讨论自由的问题?因为自由与否,直接关系着是否有资格谈论伦理道德。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1]一个行为我们是否可以按照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判,先要考察行为者是否是自由的,这个行为的产生是否是出于他或她的自由意志,而且应该保证这样的自由意志至少在生理的层面上是健全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的生理或心理有缺陷,尤其是在智力或精神上有问题的话,那么他所做的行为是否应该以伦理道德眼光来评判就要另当别论了。
更进一步,自由并不仅仅代表个人意志的健全,还在于是否出于自我意识,即是否有他人的控制和压迫。道德是介于绝对自由与绝对必然之间的中间状态的产物,绝对自由与绝对必然产生道德与责任。一方面,如果是绝对必然,那么个人是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和被动的。另一方面,在绝对自由下,也不会存在道德。绝对自由意味着没有任何约束——尽管这样的条件在现实中不存在而只能存在于思想实验中,那么充分自由的状况下,我们不必考虑任何后果。也就是说,如果处在两种极端情况下,无论他做出什么行为都不能用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
其次,如果已经满足了上面所说的资格条件,那么从“道德”与“伦理”不同含义的意义上讲,我们绝大多数的个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所做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处在伦理与道德的中间地带。我们没有践踏底线伦理,也没有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待身边的伦理与道德行为和进行价值评判的时候往往就犯了模糊概念的错误。我们会把底线的伦理当作是高标准、严要求,于是一些仅仅是做到了没有僭越伦理底线的人被歌颂为道德楷模,比如只是按照职业伦理要求做了自己本职工作,尽到了本分。而又把真正的道德标准放到下面要求人人做到,如果达不到,便会遭到唾弃和谩骂,比如只是年轻人没有给老人让座,老人就挥手打向年轻人的脸。这个时候,众多的他者只会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那个年轻人成了众矢之的,而恰恰是我们忘了“人非圣贤”的道理。所以,对于处于中间地带的行动者而言,我们应该是宽容的。
但是,只强调伦理与道德的中间地带是不够的,毕竟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告诉我们要永远去追求一个叫作“善”的最高理念,这个“善”也许很难达到,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未完成的个体,必须是有着开放的潜质的,必须是走在向善的道路过程中。抱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当前的伦理道德水平,而是要超越。只有个人的善的提高,才能促进整体的善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一种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绝不是对最高理念的一种头脑简单的吹捧和说教。它必须帮助我们所有的人变得更具批判性:能够更好地意识到价值,更加意识到社会进步的可能性的本性。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价值的信念和实践指南,是一种引向那种更好生活的意识,是存在于公共生活之中的公民伦理道德诉求。
最后,在现代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等构建起来的强大的体系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的一个行为可以在发生后的几秒内传出,几分钟就能全国皆知,并在未来的几个小时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几天当中都是舆论的焦点;甚至更为严重,发生的过程就被微博现场直播——这就是我们身边每天上演的故事。既然现代媒体有如此强大的能力,那么面对伦理道德行为,媒体应该怎样做?众所周知,“现代媒体以其公共责任的承担精神肩负着大众启蒙的作用。”[2]当然,现代媒体应该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和一定的舆论导向,但是要免于摆出一副某种官方意识形态代言人的姿态,应该允许多元的文化观点的阐述和广泛讨论。
二、外在因素:我们所处的伦理道德环境
我们当中鲜有人认识到所谓的道德或伦理环境,它似乎难以捉摸,事实上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行为也许都与它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被伦理或道德环境控制,成为它的附庸和奴隶。道德或伦理环境是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意识氛围,它决定我们的思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接受,什么令人向往,什么令人鄙视。在与人交往时,道德环境让我们知道该得到什么,该付出什么。它成就我们的情感世界,决定什么事令人骄傲或耻辱,什么事令人愤怒或感激,什么事可以原谅或无法饶恕。“它是无形的,但是作用是无比强大而奇特的”[3]。
在日常话语中,我们往往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伦理道德环境太差了!但是究竟什么是伦理道德环境?从语言学角度上讲,伦理道德环境和它的内涵核心——伦理道德一样,是一个中性词语,本身不带有任何褒贬色彩。所以我们才能说出“伦理道德环境太差了”这种评价性的判断性陈述句。伦理道德环境就是我们身处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那个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环境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在因素,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不管他本身是否是善的。我认为,要想谈论伦理道德环境的影响,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
宏观角度主要是指整个我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的大的伦理道德环境。众所周知,伦理道德是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同性与特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一般情况下,像善、智慧、节制、勇敢等道德规范,无疑都是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普遍道德规范,虽然我们难以把它们确定为是“普世价值”,但实质上它们确实发挥了所谓“普世价值”的功能。这些概念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就被人们广泛流传和接受的。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四卷中,对于国家和公民的正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国家的正义,包括三种成分,智慧、勇敢和节制。智慧,国家各类成员,都必须拥有自己所处于的职业所应有的智慧。同时,需要勇敢,国家与城邦,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抵御侵略。还需要节制,保持社会各个阶层的相对稳定,各尽其责。这一切需要正义的支撑,能够让前三者和谐发展,也就是国家与社会的正义。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修辞学》、《政治学》、《欧台谟伦理学》、《大伦理学》多次提到三类善的概念:身体的善、灵魂的善、外在善,其中灵魂的善中就包括节制、勇敢、公正、明智[4]。
但与此同时,这些大的概念其实是有着不能忽视的差异性,所以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独有的伦理道德。正如王海明教授指出的那样,例如,初民社会倡导“应该吃老人”;而今日社会则倡导“应该养老送终”。美国人谴责自杀,认可“失败后不应该自杀”的道德规范;日本人却敬重自杀,认可“失败后应该自杀”的道德规范。在大多数国家,妇女都可以露出面孔,而应该遮住乳房和臀部。可是,在非洲的许多地区,妇女却应该裸露乳房和臀部;火地岛的妇女不应该露出后背;菲律宾的塔萨代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是全裸的;而在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中,妇女应该遮住全身。如此等等[5]。作为每一个个体,我们大部分的伦理道德都是由我们出生和成长的那个社会的习俗决定的,正是这些社会习俗或传统确立了组织行为的方式。我们目前总的来说对这些方式感到满意,也最大限度地愿意保卫它们并将它们发扬光大。如果我们将伦理道德环境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时候,会发现其实那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当然,这里的意识形态还是一个中性词。不过,如果意识形态被异化了,它就会成为一种统治和控制工具。希特勒的纳粹统治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不要太过于苛责那些残害犹太人的纳粹军官,毕竟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他所处的伦理道德环境,如果不那样,才是“异端”的表现。因此,当我们在理解一个伦理道德行为的时候,必然要考察行为者所处的环境,而非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者。
微观角度主要是指在宏观上的伦理道德环境已经确立的前提之下,那些被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观念是如何具体操作和运行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一方面在伦理道德环境中的作用并不重要。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被漠视和抛弃,成为悬挂在高堂之上的一纸空文恰恰是因为我们缺少对那些伦理道德的坚持和对违反伦理道德环境的有效制裁。比如,考试作弊是明文禁止的,诚信应考是积极倡导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是会有很多时候因为作弊而获得好成绩的机会,作弊者没有得到惩罚而遵守规范者吃了亏,而有限舆论谴责的痛苦远远小于它违反道德而获得的快乐。那么在这样的现状之下,伦理道德环境必然是朝着恶的方面发展的。
三、内在诉求:义务论与功利论之间的选择
现在进入个体在具体行为过程中的选择问题的讨论。很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用他们的方式展示了关于行为选择的标准和结果的观念,但是哲学对关涉伦理道德行为的思考目标明确:“研究动机、理性、情感等激发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因,其意在研究维持我们生活的一整套法则或‘标准。”[6]关于伦理学的根基,我们大致回顾就能发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康德的普遍性原理、休谟的共同观点、罗尔斯的正义论、哈贝马斯的公共话语等等,甚至还有孔孟儒学的伦理教化、老庄道学的处世原则,都有谈论与行为选择相关的内容。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方传统伦理思想趋于成熟的时候,形成的两大对立的伦理派别——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和以边沁、穆勒为主要代表的“功利论”之后,他们两派的各自观点和相互斗争,构成了我们今天对伦理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看法。
行为选择其实是关于德行的情感实践,而提到行为选择,就不得不涉及行为的动机和意愿问题。亚里士多德说:“一项行为,如果其始因是外在的,即行为者就如人被飓风裹挟或受他人胁迫那样对这初因完全无助,就是被迫的行为。但是,如果人们所做的行为是由于惧怕某种更大的恶,或出于某种高尚的目的,它是出于意愿的还是违反意愿的就可能有争论。……所以,这些实践是混合型的,但是,更接近于出于意愿的。因为,在那个特定时刻,它们是被选择的,而行为的目的就取决于做出它的那个时刻。行为是出于意愿的还是违反意愿的,只能就做出行为的那个时刻而言。”[7]
康德是典型的动机论者,他通过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以及为道德进行形而上学奠基,为伦理如何可能找到了“先天”根据,这就是理性指导下的善良意志。康德是那样地坚定不已,认为理性足可以使人发现那个普遍的实践法则,并按照法则行事。他认为在这世界上只有善良意志或动机是好的,因此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要是为义务而实行的,不能把出于个人目的或本能的所谓好的行为称作善行。“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假如不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这些特性就可能变成最大的恶。”“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来看,它自为地就是无比高贵。”即反过来说,如果有了善良意志,即使命运不好,行为毫无效果,也并不影响动机的道德价值。
长久以来,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是目的论的、幸福论的伦理学,人们大多也会较为倾向于功利论和结果论。我们不易产生康德那种面对星空与道德律令的敬畏之情,但我们很容易达成以下共识:我们不希望什么和我们讨厌什么,我们希望什么和我们想要什么。功利论或目的论,众所周知,是与义务论相反的学说,它是把功利(而不是道义)奉为道德终极标准的流派,是把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而不是增减每个人的品德的完善程度)奉为道德终极标准的流派。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行为者在面临选择时就会秉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所以,在道德评价上,功利主义持效果论是务实的和实用的。
虽然我们很清楚功利主义有着自身很难修复的漏洞和局限,但我还是更倾向它,因此不认同康德的观点。在我看来,如果不以行为的后果而以行为的动机来确定,产生的问题会更多,得出的结论会更荒谬,甚至根本无法判断行为之善恶。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情境中,而非形而上学的理念世界,任何的后果都会对我们自身、周围甚至全人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怎么可能只说动机而不说结果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不法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动机是好的理由。我去赌博,因为我想赢得更多的钱,改善家庭生活,“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结果是输得家徒四壁,甚至后来因为抢劫偷盗而锒铛入狱。动机是好的,是出于善良意志虽然造成重大损失,但行为仍有价值,应给予嘉奖。这太荒谬了吧!所以,康德的义务论在我看来,只是一种君子的高尚道德追求,而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我们用动机来判断行为常常既困难又不准确。动机是私人性的、隐秘性的,而且即便是行为者本身也很难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
不过,有些时候,又会产生疑惑: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的善的选择,都能在事后用功利论的观点进行诠释,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就说在行为选择的那一个瞬间而言,究竟是什么起了作用?似乎真的存在着一个叫作“善良意志”的东西,我们在它的指挥下行善。用孟子的观点来看,就是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可是又不能被完全接受。那么,在考察行为选择的时候,可以折中地提出一个“与自我关涉度”的原则——这个原则事实上还是从功利论的角度出发的,即现实情况与我的关系的亲疏程度。我认为,有时候从法学的某些罪行的制定上可以反观伦理学的思考。在法律中,如果一个人没有阻止某件事发生的义务而放任它产生严重的损害性后果,那么他依然是无罪的。在这里,没有义务就代表着疏远的关系,这种疏远既可以是时间上的,也可以是空间上的。对于每时每刻都存在的那些危重病人们,我们不去关心或帮助他们,也没有人来指责什么,本身也不应该受到任何谴责。但是,我们在面对着生了重病的同学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会伸出援手,尽管这个时候不这样做仍然是免责的,但可能就在于此时此刻下那种亲密的关系程度和强烈的感同身受,让这样的善举得以实践。其他情况下我们的换位思考,或许抱着的就是“无人愿意作恶,也无人不愿意享得福祉”的复杂心态吧。
四、结语:永恒善的追求
“善”是一种永恒的道德理想,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怎样看待我们身边的伦理道德行为就是我们走向“善”的方式与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我们每人都抱着一颗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博爱的心,向着这些目标而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让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风气向着“善”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晏辉.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Simon Blackburn:Ethic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王海明.道德探本:道德的类型、性质和规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20)2.
[6]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我们如何看待教学写作】推荐阅读:
我们如何做到文化自信08-08
如何训练好我们的口才11-06
人生长路我们该如何把握11-18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要如何做?09-11
你如何看待职场评估测试06-21
如何看待家族制企业08-16
如何看待儿童英语学习难度11-07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0-11
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腐败的问题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