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2024-07-08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一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做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3.方法步骤:

(1)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

(2)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分钟(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多次。4.实施计划:实验过程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二

施用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方法,但由于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的最大化,导致化肥用量迅速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比重不断下降。有关研究表明:有机肥料中的钾和磷等营养成分对我国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表明,单纯的使用尿素等氮肥,由于挥发、淋失、反硝化、径流等原因,氮素的利用率大大减少,只有30%~50%,而且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采用生物有机肥可提高氮素的植物利用率,与单独使用无机肥相比,生物有机肥不会因施入土壤中产生有污染的不溶性化合物,其中有机酸可与钙、镁、铁、铝等金属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减少磷的固定和铁、铝的毒害,明显提高磷的利用率。

2 生物有机肥的发展现状

生物有机肥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生物有机肥W(生物有机质)≥35%,W(N+P2O5+K2O)≥6%,才符合商品有机肥产品质量标准。生物有机肥的原料经过生物反应器连续数天高温腐熟,有害杂菌、害虫基本被杀灭,肥料的卫生标准明显高于农家肥。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生物有机肥无恶臭,发酵过程中的热量可使有机原料水分大量蒸发,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与普通的农家肥相比,生物有机肥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促进作物生长;生物有机肥发酵时间短,腐熟彻底,养分损失少,肥效相对较快;生物有机肥经过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基本消灭了畜禽粪便中原有的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病虫危害,经过发酵,不会造成因农家肥腐熟不彻底用量稍大就出现烧苗、烧根等现象。

生物有机肥在无菌条件下生产各种菌剂,固体有机物料可以在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反应器中进行发酵、腐熟、脱水、除臭,粉碎后按不同需求加入不同的菌剂生产不同用途的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所用的微生物菌种主要包括。

(1)适用于原料降解腐熟去臭,如纤维分解菌、半纤维分解菌,尤其是木质素分解菌以及高温发酵菌等。

(2)丝状真菌、芽孢菌、酵母菌、醋酸菌、木腐菌以及放线菌等。

(3)添加植物营养型的菌,关键是每种生物有机肥具有各种特效,可以抗线虫病害、抗土传病、去重金属毒害,具有高铁载体等。

尽管生物有机肥在常规菌肥基础上,增加有机物或者在微生物加入条件下加大有机物质的比重,突出微生物和有机质的作用,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化肥或者有机肥,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肥效、减少流失的辅助作用[1]。生物有机肥与某些化肥混合后肥效会降低,硝酸铵等硝态氮肥在生物有机肥发酵过程中,由于反硝化作用,容易引起氮素损失;发酵的生物有机肥氮素都已经转化为铵态氮,不能与碳酸氢铵等碱性肥料和硝酸钠等生理碱性肥料混合,会造成氨挥发损失,影响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的肥效,导致作物因养分不足而减产。

3 生物有机肥的应用

3.1 提供作物全面营养

生物有机肥是一种完全肥料,它不仅含有大量元素和许多微量元素,而且还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激素和多种土壤有益微生物,在其正常分解过程中,平稳地供应植物各种养分,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如猪粪含有全氮2.91%,全磷1.33%,全钾1.00%,有机质77%;鸡粪中含有全氮2.82%,全磷1.22%,全钾1.40%,有机质68.3%[2]。

3.2 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和调节pH值,使土壤保持充分的水分和透气性,通过吸附和代换能力可以净化土壤中的部分重金属元素,降解农药残留,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指标和生物活性,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气性,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达到免耕的作用,有利于作物生长[3]。

3.3 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长期向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料可使土壤生物量提高[4],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磷细菌、自生固氮菌等增加显著[5]。

3.4 提高作物品质

生物有机肥可广泛地适用于各类土壤结构的农田,作为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等大田作物和果树、蔬菜等底肥和追肥,同时也是无土栽培、花卉草地、温室大棚、立体种植、漂浮种植的良好基质有试验证明,生物有机肥使马铃薯长势好、出苗整齐、叶片数增加[6],坐果率高、收期长,作物茎粗、叶大、果大色鲜、自然味道口感好,保鲜期长,不再施用单一化肥和复合肥,品质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如与化肥配合施用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出产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增施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硝酸盐积累[7],有机肥之所以能提高作物产品品质,主要是其含有较多的磷和钾,有利于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钾代谢[8]。

4 生物有机肥种类

4.1 污泥堆肥

污泥堆肥是利用污泥中好氧微生物进行好氧发酵分解的过程,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类腐殖酸堆肥污泥混合原料主要控制因素包括50%堆料的含水率、通风系统、温度、pH值为5~9,C/N25~35∶1,有机物含量20%~80%,粒度12~60mm,调理剂。因此,在堆肥过程中如何根据污泥的特性和当地条件对堆肥所需的各种物料包括调理剂(锯末、秸秆、树叶、粪便等)和膨胀剂(木屑、秸秆、花生壳、粉煤灰等)以及重金属钝化剂(粉煤灰、过磷酸钙、含钙镁钢渣粉等)进行配比及筛选适当的特异种属的微生物菌种进行高温动态发酵是关键所在。

4.2 生物有机复合肥

生物有机复合肥是根据根际土壤微生态和植物营养学原理,以优质肥料型有机质为载体,再配以少量的有机养分及微量元素合理组合,采用现代先进工艺设备及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加工而成的具有无污染、无公害,适于生产绿色食品原料的新型肥料。这种肥料可以作为农作物肥料,又可向土壤提供有益微生物优势种群,达到肥田壮苗、促生长防病虫害及高产优质的目的。

生物有机复合肥可以提高化肥的肥效,如过磷酸钙等容易被土壤固定而失效,与生物有机肥混合后,减少养分的固定,同时化肥也可被生物有机肥吸收保蓄;减少化肥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单独施用大量化肥或施肥不均匀时,不利于作物生长,如过多的酸性化肥作种肥时,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化肥只能为作物提供一种或几种养分,长期使用,作物会产生缺素症状,生物有机肥养分全面,肥效长,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质,增强土壤中酶活性,有利于养分转化。

5 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工艺

5.1 生物有机肥生产原料

根据生物有机肥配方和工艺要求,生物有机肥的原料主要以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为主,包括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渣、城市生活垃圾等,无机质选用一些天然矿物质等,微生物选用以EM为主的有效微生物菌群。原料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全部采用物理方法、活化造粒和微生物分解技术,实现配方科学、工艺合理。在生产配料中,要考虑到大量元素和中量元素和有益微生物菌群,保证营养全面、易吸收,有效微生物种类丰富、量大、不拮抗。但随着饲料添加剂的滥用,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减轻有机肥料中的重金属毒性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5.2 堆肥和污泥生物有机肥工艺

生物有机肥工艺主要是确定优化适宜的调理剂、堆料配比以及适当比例的回流腐熟污泥等控制参数。在高温动态发酵式堆肥阶段,依照无害化堆肥温度-时间标准,运用自控通风控制技术,确定使物料在堆肥过程中的最适宜工艺气量;污泥堆肥过程中特异种属微生物的种类提纯及其优化组合,可选用固氮菌、解钾细菌、解磷细菌以及回流堆肥中的高温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群。

微生物发酵剂和固体发酵设备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推动我国生物有机肥的产业化发展,不但为农业供给优质的无公害肥料,而且还为城市垃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有力途径。果树类作物和园林、花卉及特种经济作物使用有机肥料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可以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且效果显著。发展生物有机肥生产工业化,在有效利用有机资源的同时,可以治理和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有机肥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满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生产需求,是目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摘要:指出了生物有机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经过科学配制和无害化加工处理,是发展有机农业,建立绿色食品安全工程体系的有力保障,在综合分析我国生物有机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机肥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了生物有机肥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有机肥,生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效应的初步研究[J].土壤肥料,1997(4):11~14.

[2]刘更另.中国有机肥料[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3]孙洪德,肖延华.试论有机肥料的增产作用[J].吉林农业科学,1995(2):59~61.

[4]Witter.A M,Martnsson F V,Garica size or the soil microbialbi-l mass in alongtermexperi ment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N-fertiliz-ers and organicmanures[J].Soil Biol Biochem,1993(25):659~669.

[5]Ndayeyamiye,D Cote.Effect of long-term pig slurry and solidcattlemanure application on soi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ds[J].Canada Jourmalor soilscience.1989,69(1):39~47.

[6]王慧中.有机菌肥在马铃薯上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2,14(1):41~43.

[7]李登武.施钾和AM真菌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30(5):63~68.

3.金融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篇三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其中,生物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环境系统由无机元素、气候、物理条件等组成,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系统。金融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系统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内的机构呈现出多样性且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金融系统可以看作是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所组成有机链条,与其他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有机组合。

然而,金融系统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它仅仅是一个仿生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特性。

首先,“生物系统”是一个仿生系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体系之上。社会组织由各类金融主体构成,以资产链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成为各主体之间的利润纽带,主体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连锁关系。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基本功能是金融主体通过提供融资产品、产品买卖、支付结算等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金融不能脱离经济而追求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体系之上,拥有很强的社会性。

其次,金融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既是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需求者,同时,还会强烈地影响作为金融主体活动环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之间的划分及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立体的、多样化的。

第三,金融生态具有自我调整和自为调整的双重特性。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金融主体产生不同的约束,从而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出现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性。有效的监管制度则促使金融主体不断改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使得金融环境得到不断的进化,使其拥有超越自然生态的自我调整能力。另外,为避免出现金融市场恶化,避免对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金融机构通常会请求政府或者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必要的担保和措施,使得金融生态又具有自为调整能力。

二、金融生态系统构成

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认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详见图1。

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包括能够创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进行监管为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全体;分解者包括处分不良资产的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企业发生并购、重组、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时的裁决机构。

金融生态环境,则指的是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提供了整个生态系统需要运转的基本资源,包括货币、科技、信息、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环境因素通过决定各类资源的运转方向,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由此形成了职责和运作方式截然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则通过吸收、配置和交换资源,满足各类资源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各类资源在同业之间的横向流动和本系统之间的纵向流动,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和互不共生的关系。金融生态模型见图2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环境因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平衡,促进金融主体的发展,稳固资金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政治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在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是制度的提供者,通过政策制度确定金融体系的基本运行准则,建构金融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和发展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政府又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实体,进入金融体系获取金融资源,通过买卖金融资源如国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和协调其他金融主体。政府既是立法者,又是制度的推动执行者,这样,政府的干预程度、扶持程度以及透明程度对金融生态的状况和发展的方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经济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最重要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产生和配置。金融机构是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使资源转化为投资效益,引导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而经济环境能够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影响着金融机构职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通、转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潜力。不同的经济结构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不同,面对特定风险的特征不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同。

不断发展的实体经济,则能够为创造更多的金融资源提供货币基础,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增强金融业的盈利性。另外,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了金融业的安全性。

经济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是该经济系统及其环境具有活力的表现,对金融主体的经营环境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区域内实体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其开放程度,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体系自身机能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市场化程度,可以代表一个地区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商业诚信的建立,并且有利于保障金融機构的独立性。

第三、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金融法治,即依法治理金融,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和调整金融行政管理行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等一切金融活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关系。金融法治环境就是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法治是实现金融生态良性循环的保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能够作为金融生态的保护者,通过法律的引导和裁决,实现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如通过制定金融法律、准则,有效防范事前违规、违法经营,通过事后制裁,有效控制违法犯罪行为等。

其次,金融法治影响着金融生态的构建。金融生态的每一个位置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而法治影响着这些条件,通过制定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让符合条件的主体加入到金融生态,将不符合条件的主体剔除出去。法治指引着金融生态中各主体的行为,规范着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提供,使其行为模式和经营范围严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四、诚信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诚信可以理解为是广义的信用,是对承诺事项的遵守和履行。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一个地区是否恪守诚信、文明经商,会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诚信是经济环境的命脉。在金融行业,诚信则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信用,是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诚信环境好的地区,金融资产的坏账率普遍较低,合约违约率普遍较低,金融环境更加健康,体系更加安全,反之亦反。

四、金融环境的解释指标及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系统的作用,可以确定衡量金融环境的指标体系。见下表:

每一类都是由一系列最具有代表性和包容力的基层指标构成,基层指标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由于金融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指标数量非常多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划分指标权重时时常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重复性。为此,应当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所谓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就说明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分析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要按照一定分值转换成具体分数,通过因子分析法算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诚信环境、政治环境的得分,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得出环境因素的总得分,将基层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金融生态的影响量化为具体数值。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大;由于经济开放程度、政府扶持程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扩大;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造成收入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市场规则不够成熟,征信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高,经营管理效率低、成本高,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证券市场价格有悖于市场规则剧烈波动,与金融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优化我国金融运行环境、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健全法制环境和征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四

① 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 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 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 把A、C、B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 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

(5)若将以上四个锥型瓶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

中的金鱼,原因是

以上的试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相信会从中学到很多的,希望同学们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一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目标

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能力;

2、通过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ldquo 中考;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一生物复习资料之植物组织属性

【―初一生物之植物组织属性】,细胞具有持续分裂新细胞能力的组织,其衍生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组织。由于分生组织的活动,使植物在整个植物阶段可以不断地分化出组织和器官。

植物组织的属性

对于形态结构简单、没有器官分化的低等植物而言,组织是其进化发展历程中的最高形式;对于形态结构复杂、具有器官分化的高等植物而言,组织是构成复杂有机体的一种结构层次或结构单位。它是处于细胞和组织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层次。组织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同时又是构成器官的基本结构单位。高等的多细胞植物,尤其是种子植物,都是由多种类型的组织构成的。每一类组织的细胞在空间上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态、结构相似,共同完成相同的生理功能。

在高等多细胞植物体内,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配合、紧密联系,形成不同的器官(organ),不同的器官之间互相配合,更有效地完成有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因此,由细胞到组织,由组织到器官,再到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对多细胞植物体而言,细胞、组织或器官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全息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生活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都可发育成完整植株。组织与组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化。

植物组织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它们的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例如,叶肉细胞含有许多叶绿体,执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茎干具有发达的管状系统,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根系的根尖部分表皮细胞外壁凸出,形成毛状结构,扩大了根的表面,能够更多地接触土壤,从中吸收水分和溶于水的无机盐养分。这些都说明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高度统一的。

总结:由顶端分生组织延续下来的维管形成层,是一种侧生分生组织,由它产生次生维管组织。有些植物,还可在节或其他部位的成熟组织之间,保留着一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称为居间分生组织。

初一生物试题之食物

【―初一之食物】,食物是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或水构成,能够藉进食或是饮用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

依下图分析:

(1)每天人摄取最多的食物应是含__________较多的食物 初三。

(2)每天人摄取最少的食物应是含__________较多的食物。

(3)青少年每天应比成年人多摄取含__________较多的食物,即金字塔第__________、__________层的食物。

(4)李伯伯近期患了冠心病,你帮他分析一下,他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第__________层的食物,适当多吃第__________层的食物。

总结: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发酵产品像是酒精。

初中生物实验之病的遗传

【―初中之病的遗传】 初中地理,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玉米正常植株叶片为绿色,患一种遗传病后植株的叶片具白色条斑,或为不能成活的白化苗。显微观察发现,白化苗和白色条斑处的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有人为了探索该病的遗传机理,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一

P 条斑叶 × 绿色叶♂

F1 绿色叶 条斑叶或白色叶

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①实验结果显示,母本患条斑病时,该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方式遗传。

②实验中后代不同性状的个体的比例是随机的,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

P 绿色叶 × 条斑叶♂

F1 绿色叶

↓(自交)

F2 绿色叶 条斑叶或白色叶

表现型比例 3 : 1

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始终为3:1。

实验二结果显示,母本正常时,该病的遗传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总结: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初一生物教案:常见的动物

一、水产动物

教学目标

性目标:

1.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出水产动物的概念。

4.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技能性目标:

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 应的学观点。

3.关注 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组织教学

引入:在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田野动物,在水产品市场上我们还能看见许多水产动物,谁来举几个水产动物?(虾蟹、鱼儿、牡蛎等)今天我们就来水产动物(板书)

1.了解水产 动物 的定义、分类等

(引 )那么什么样的动物可以称之为水产动物呢?

出示龟、鳖、贝类、虾和蟹等图片让观察并说出是什么动物。问这些动 物生活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途,然后归纳:这些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叫水产动物。(板书)下面我们认识几种水产动物,看课本58页。

扇贝:扇贝的贝壳色彩多样,肋纹整齐美观,是制做贝雕工艺品的良好材料。到海边、旅行或休养的人们,都很喜欢搜集一些扇贝的贝壳作为送给朋友的纪念品。扇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与海参、鲍齐名,并列为海味中的三大珍品。扇贝的闭壳肌很发达,是用来制作干贝的主要原料。

鲍鱼:鲍鱼是名贵的海珍品之一,肉质细嫩,鲜而不腻;营养丰富,清而味浓,烧菜、调汤,妙味无穷。鲍壳是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因此得名。石决明还有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的作用,可用于医治头晕眼花、高血压及发烧引起的手足痉挛、抽搐,其他炎症等。鲍壳那色彩绚丽的珍珠层还能作为装饰品和贝雕工艺的原料。

鲍鱼是八珍之首:参(海参)、翅(鱼翅)、骨(鱼明骨,也称鱼脆)、肚(鱼肚)、窝(燕窝)、掌(熊掌)、筋(鹿筋)、蟆(蛤士馍)

水产动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么今天我们以鲫鱼为代表动物来学习水产动物的结构、生理特点。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鲫鱼各部分的结构。

2.认识鱼体各部分的结构,描述鱼鳍的的着生部位和划分身体各部分的界线。

(引 )观察鱼缸中鲫鱼,能看到哪些结构?让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如从前向后、由整体到局部)。

大家看鲫鱼可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

鲫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讨论后回答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如何划分)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

(引)我们都知道鱼生活在水中,仔细观察鲫鱼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

体型:纺锤形或扁梭形,减少对水的阻力。

体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不容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害发现,是 一种保护色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可分泌黏液,减少对水的阻力。

有鳍,游泳。

(引)鲫鱼长有鳍,可用来游泳,鲫鱼在水中游泳时,这些鳍具体起到什么作用呢?请每组同学参照技能卡,在不伤害鱼的情况下,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些鳍的作用,并将设计的实验方案填入教材57页空格中。

方案一:1.在3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然后灌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3条鲫鱼作如下处理:

用木板条和绳子束缚住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放入A缸

用木板条和绳子束缚住第二条鲫鱼的尾和尾鳍后放入B缸

第三条鲫鱼对坐为找,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放入C缸。3.观察并记录每条鲫鱼的运动情况以及身体平衡情况。

预期结果:

A缸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翻滚,无法平衡身体,最终鱼腹朝上,B缸中的鲫鱼能保持身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运动。C机能平衡身体, 有能自由自在的向前运动。

结论:

胸鳍:保持鱼体平衡,控制方向。当尾鳍不 运动时,胸鳍向鱼体两侧张开作前后摆动,鱼体前进。(成对存在)

腹鳍:保持鱼体稳定 (成对存在)

背鳍:维持身体直立,防止侧翻。

臀鳍:维持身体直立。

尾鳍:控制运动方向、推动前进或保持身体平衡等

(引)以上我们探究了鲫鱼鳍的作用,我们在探究时都看到了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干什么呢?鲫鱼怎么呼吸呢?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鲫鱼在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在水中相对缓缓游动的时候,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滴红墨水,观察鲫鱼吞入的水从哪里流出来?并结合小辞典的内容,推测鲫鱼吞水的生理意义?

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呼吸。

学生实验、观察、回答:张开口吞水――闭口――鳃盖活动,鳃孔张开――水流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利 用鳃来进行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排到水里。

(引)其他部分 在鲫鱼的生活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口:捕食

鼻孔:鱼的鼻子是它的嗅觉 器官,鱼的嗅觉不仅能感觉食物的存在,也是用来鉴别水质、寻觅配偶和察觉敌害的手段。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不一样,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 中考,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进,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眼:鱼还是天生的近视眼,加上水本身的透明度就比空气差,鱼在水中不会看得很远,多数鱼只能清楚的分辨1米之内的物体,它们能看到的最远距离不会超过10~15米。

侧线:感知水流和温度,测定方位。

鳃:呼吸。介绍小词典。

鱼鳍:游泳,

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举例:鱼类:淡水――鲤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海域――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 *** 哈鱼、鳕鱼、比目鱼等。

练习:海马是鱼吗?

有些水产动物比如海参、牡蛎等虽然和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知道是什么吗?出示鲫鱼的骨骼图片,让学生观察。

鱼有脊柱,有许多块椎骨构成,叫脊椎动物。其它的虾、蟹、贝类等没有脊柱叫无脊椎动物。

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水产动物,是不是我国的水产动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不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恢复和保护我国的水产资源呢?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水质受到污染、酷渔滥捕。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治理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二,杜绝掠夺式的捕捞野生水产资 源,如毒鱼、炸鱼。第三,有计划的发展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想一想:

1.池塘里养的鱼,有时成群地浮到水面,不断地向外探头张口。虾池里养的对虾和鱼缸里养的金鱼,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原因吗?该如何处理?

2.水产动物和水生动物是不是一回事?

开眼界:

观察教材61页插图,学生阅读“开眼界”:混合放养。

总结:在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鱼类的形态特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水产动物的概念,同时我们会发现,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常见动物中除了水产动物外,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会学习其它类动物。

作业:测评。

初一生物试题之动植物细胞

【―初一之动植物细胞】,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界的种类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就植物体的构造来说,除了低等的类型(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6.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 )

A、看到物像后,调节图像的明暗程度

B、看到物像后,调节图像的清晰程度

C、迅速的找到图像 D、慢慢找到图像

27.植物细胞在其生长过程中,液泡的变化将会是( )

A、由大到小 B、由少到多 C、由多到少 D、从有到无

28.对光时应使视野亮度( )

A、有光亮即可 B、尽可能白亮刺眼 C、稍暗些 D、白亮而不刺眼

29.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发现它们的主要差别是动物细胞没有( )

A、叶绿体和细胞核 B、线粒体和叶绿体

C、细胞壁和细胞膜 D、细胞壁和液泡

30.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几乎看不到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D、细胞质

31.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小小的字母“d”,会在显微镜中看到放大的( )

A、 q B、d C、b D、p

32.下列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霉菌 初三 B、大肠杆菌 C、月季 D、烟草花叶病毒

33.达尔文的一篇巨著( )成功的通过选择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A、《生物进化论》 B、《物种起源》

C、《用进废退论》 D、《自然选择论》

34.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的是( )

A、林奈 B、拉马克 C、哈维 D、达尔文

5.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篇五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其一,要注意及时而客观的学习及实验评价;其二,必须要求学生尽力备好鼠妇,对于我这里的学生,捉鼠妇的好奇心有,但极少学生能捉够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里有,捉不到,一个班有时只有一两个同学抓到三五只,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学生很容易准备的材料――小鲮鱼,这样保证了每组都能参与。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同学就会对生物课有失落感,一节课尽是看别人学习探究,改材料后学生也很喜欢小鲮鱼,很有成功感,气氛热情高涨,更自觉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提高生物学的兴趣。

课前还让学生把采集小鲮鱼或买鱼的过程用相机录下来,让学生体验小鲮鱼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鱼买鱼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事半功倍。生物学贴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还不具备完善的生物科学探究的技能时,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渐出真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6.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六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课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由事物的两面性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生态因素),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展开讨论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保护色时,展示三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保护色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苍蝇、北极雷鸟的保护色等,让学生围绕其讨论保护色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使的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见解各有不同,最终通过看书又获得了一致的意见。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得到一些进一步的结论,如保护色的局限性,当北极雷鸟冬季换羽后,却没有下雪,这时对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种危险。

三.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三个概念后,提供给学生黄蜂、毒毛毛虫、北极熊、枯叶蝶、蝗虫等各种生物的图片,分析他们在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三者的区别。通过填表的`方式完成检测,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检验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进行点拨

通过上面的检测,找出学生上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后,需要进行点拨及反馈纠正。这时我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帮助其进一步加深对各个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蜥蜴体色随不同环境而改变、雷鸟在降雪前就换上了白羽、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不动、蜂兰花瓣吸引雄黄蜂帮其传粉几个例子的分析,指出在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体色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生命科学,是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这个家园。

7.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七

1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桉树的大面积种植和发展, 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 为广西林浆纸一体化提供了足够的工业原料, 促进了整个林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对大面积种植桉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产生顾虑, 即认为桉树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 破坏生态环境。但是从目前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观点来看, 桉树并不是所谓的“抽水机、耗肥机”, 关于种植桉树后土壤肥分被耗尽、不能再种植其他农作物的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实践证明, 桉树对氮磷钾养分的消耗量比相思树、玉米等作物低。从石和镇桉树种植情况来看, 种植桉树十几年的林地, 土壤及地上植被并没有太大变化, 同时也缺乏证据证明桉树能产生毒害。关于桉树是否有毒等生态问题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验证。

2 桉树生长的影响因素

2.1 林地立地条件的影响

石和镇的林地全部都是红壤地, 林地植被都是铁芒基、桃金娘等普通杂木, 没有其他罕见杂木。从具体的种植情况来看, 即使土壤有微小的差异, 桉树的生长也会有所不同。究其原因, 可能是土壤肥分含量不同, 或者所含矿物质的不同。土壤中这些微小成分都影响着桉树的生长和发育。由于条件所限, 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2 坡向和坡位的影响

坡向坡位不同, 对桉树的生长也有不同的影响[2,3]。同一座山, 同时造林, 同时施肥, 同时抚育管理, 上坡桉树的长势比下坡的好, 生长快速, 枝叶茂盛, 主干通直。东南面的桉树长势比西北面的好, 生长快速。据笔者初步分析, 可能是上坡位的阳光比下坡位充足, 东南面比西北面的阳光充足, 使得桉树有效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促进养分的吸收, 从而促进桉树快速生长。

2.3 肥料种类的影响

不同肥料的含肥量不同, 树木吸收后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可供桉树施肥的种类很多, 有桉树专用肥 (一般氮磷钾含量为35%) 、贵港市农宝 (一般氮磷钾含量为35%) 、玉林市分林复合肥 (一般氮磷钾含量为40%) 、四川老人头复合肥 (一般氮磷钾含量为25%) 等;还有群众自己按照一定的比例拌合不同肥料配制, 如按磷肥4.5 t/hm2+尿素2.25 t/hm2+钾肥750 kg/hm2拌匀后施用, 有的还加入少量硼等其他微量元素。施自制肥料比施成品肥经济, 生长效果也不错, 甚至比施成品肥更好, 但是繁琐费时, 而成品肥相对更方便实用。玉林分林厂生产的肥料虽然不是桉树专用肥, 但是效果非常好, 缺点是该肥价格相对较贵。石和镇多数都是施桉树专用肥, 使用方便, 价格也合理。

2.4 火灾的影响

桉树成林后比较抗火, 不易发生火灾。但是幼林非常怕火, 特别是一至两年生的幼林, 一旦发生火灾, 损失非常严重, 无法挽救, 所以桉树的防火重在预防。有效控制办法有5种:一是每年将林内茂密的杂草灌木砍光铲除, 减少林内易燃物;二是万一发生火灾, 要及时召集人员用钩刀砍出一条防火林带, 从而隔断火源;三是加强巡山及宣传;四是开设防火线;五是清明重阳等重大节日要加强看守, 严防失火烧山。

2.5 病虫害的影响

截至目前, 发现桉树病虫害312种, 其中病害30种, 虫害282种。广西发生的主要包括:一是生理性病害 (即缺素症) ;二是寄生性微生物引起的病害, 如青枯病、焦枯病等;三是虫害, 有根部害虫如白蚁、蝼蛄等16种, 叶部害虫如桉袋蛾、白裙赭夜蛾等148种, 树干害虫如荔枝拟木蠹蛾和桉材小蠹等12种[4]。石和镇发展桉树生产12年来, 最严重的一次虫草害是2008年的油桐尺蠖虫害。二年生及三年生的幼林均受到尺蠖虫危害, 受害的桉树林像火烧一样, 一片火红。树顶秃头分枝, 严重影响了桉树的快速生长。桉树病虫害的防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 一般都是药物人工喷洒。由于树木高, 用工量大, 操作困难, 且效果也不理想, 还有待相关技术专家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2.6 风害的影响

广西的风害主要是台风。如果遇到风害, 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60%以上的植株被风折的要考虑放弃, 重新造林;30%植株被刮倒, 且是幼林的可及时扶正、培土;同时进行林间杂枝清理、补肥等工作。

3 结语

桉树生长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除上述因素外, 在种植桉树的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到种苗的培育, 种苗的选择, 造林地的整理, 植苗的条件和时间, 幼林抚育的次数、方法、时间等。从种苗上山造林至桉树成熟采伐整个桉树种植管理过程中, 每一步都有着科学的培育和管理方法, 只有认真、细心、细致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做到科学、合理地种植和培育, 才能真正使桉树达到速生丰产。

摘要:介绍了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分析了桉树生长的影响因素, 包括:林地立地条件、坡向和坡位、肥料种类、火灾、病虫害、风害等, 以期为桉树的人工林建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朱小娟, 仇银燕.广西北部湾桉树人工林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0) :5857-5859.

[2]庞正轰.桉树人工林丰产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出版社, 2010.

[3]杨昌尚.速丰桉萌芽林抚育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3) :203.

8.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脱氮除磷;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经济与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逐渐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其中,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凭借着其结构简单、处理效率高、应用投资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原理

曝气生物滤池(简称BAF)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与过滤技术有机结合后,形成的好氧废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曝气生物滤池自身就是一个生物反应器,生化氧化降解与过滤均在其中完成,这也就免去了二次沉淀池的设置,实现了基建成本的降低与水处理流程的简化[1]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的主要特點在于活性炭、陶粒等小粒径物的使用,其表面存在高活性的生物膜,池底提供曝气,污水经过时,其中的有机物会被充分地吸附、截留以及氧化降解。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污水的二级处理以及深度处理中,效果较为稳定。如下图1所示即为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原理示意图。

图1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原理示意图

(二)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

(1)温度因素

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其脱氮除磷处理的效率直接受到污水温度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新陈代谢在不同的温度下存在一定差别。当温度较低时,微生物的酶促反应效率降低,曝气生物滤池脱氮除磷效果也随之减弱;当温度过高时,酶分子化学键会出现断裂现象,失去活性,不利于曝气生物滤池工作。根据相关实验发现,当污水的温度处于30-35℃,曝气生物滤池脱氮除磷效果最好。但是实际应用中,污水进水温度并未达到该范围,并且若采取直接加热进水的方式提高脱氮除磷效率,成本过高。其次,应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提高进水温度。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因此,在进行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可通过收集厌氧发酵生产的甲烷,对反应器进行加热,从而用最小的成本提升水处理效率。此外,在曝气生物滤池脱氮除磷过程中,应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动态调整。

(2)pH因素

在曝气生物滤池进行水处理的过程中,污水pH值的不同,会导致微生物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影响到脱氮除磷的效率。通常情况下,应将污水的pH值控制在6.5-8.5,其过低或是过高均不利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导致硝化、反硝化作用降低。

(3)微生物种类因素

对于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而言,若是污水的种类不同,其脱氮除磷效率也会存在较大区别。这主要是因为不同行业污水所含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处理效率高,易于繁殖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2]。在进行上述几个菌种的选取与培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进行聚磷菌的选取时,必须对其吸、放磷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实现吸、放磷的最优组合(以最少放磷量得到最大吸磷量)。(2)反硝化细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其一般是在缺氧段进行反硝化反应,去除硝基氮。该细菌的培养要求较高,只有在DO<0.5mg/L时,可获得足够数量的反硝化细菌,提高除氮效率。(3)微生物的培养时间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微生物的成熟最少需要10d。(4)DO值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微生物繁殖速率。因此,必须有效控制DO值,提高微生物颗粒污泥形成速度,从而得到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4)营养元素因素

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营养元素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种类与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反应池的脱氮除磷效率。在具体应用中,曝气生物滤池必须存在大量的C、N、H、0、P、S等元素,以及部分微量元素,例如:Fe、Zn、Mg。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元素含量应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中,以确保微生物处于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获得较高的繁殖速率。例如:污水中氨态N与P的去除均在好氧区进行,此时硝化细菌与聚磷菌处于竞争的关系中,当硝化效果好时,除磷效果难免受到影响;当硝化效果较差时,除磷效果则相应提升。对此,应通过营养元素的控制,实现两者的最佳组合。其次,在曝气生物滤池中C/N比的控制也极为关键,只有当其处于15-20:1的范围中,方能保证除氮率。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进水分配的控制,实现曝气生物滤池含碳量的调节。另一方面,可采取添加含碳源物质(如:甲醇)的方法提高C/N比,提高除氮率。

(三)曝气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

(1)污水站概况

本文以某污水站为例,具体分析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实际应用。该污水站采用的是生物陶粒滤池,处理对象为乳化废液预处理系统出水与厂内生活污水混合之后的综合污水。如下图2所示即为该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流程,表1则是进水水质表。

图2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流程

表1  进水水质表

(2)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

(1)检查曝气生物滤池配水、配气情况,确保其水路、气路畅通,能够满足正常曝气与反冲洗的需求。检查合格后,方可装填料。

(2)微生物挂膜。微生物挂膜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自然挂膜,其主要适用于夏季水温较高、或水中含有较多的可生化成分的情况;二是接种挂膜,其主要适用于水温较低,或水中可降解的有机物较少的情况[3]。在挂膜过程中,要求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与氨氮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只有CODcr的去除率达20%~30%,或氨氮的去除率超过60%,方可确认挂膜完成。通常情况下,挂膜的时间需要持续30d左右。在此过程中,温度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较大,因此水温较高的夏季或是秋季最适合挂膜。

(3)运行维护。微生物挂膜完成后,曝气生物滤池也就开始了正常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实现滤池稳定运行。曝气生物滤池自身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但长期的不稳定运行也会影响到微生物生长。对此,必须控制好滤池运行状态,即使出现了填料干枯的情况,也必须保证滤池有水。②控制供气稳定。生物滤池中,细菌的生长离不开溶解氧,对此曝气稳定是确保水处理效果优良的重要方法。③严格进行反冲洗。在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过程中,若是过滤周期过长,极易导致滤料内累计过多的污泥,从而使得水头损失与能耗增大,甚至生物膜表面的生物体会因为无法及时更新而出现局部厌氧,最终影响滤池的水处理效果;若是过滤周期过短,也不利于曝气生物滤池的经济运行,极易造成生物膜脱落加快,水处理能力下降。

(3)应用效果分析

该污水站中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实现了水质净化效果的显著提升,且因为曝气生物滤池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大幅提高了污水站的运行经济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膜水处理技术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越来与广泛,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更是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对此,必须加强曝气生物滤池应用研究,从而获得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灿灿,沈耀良.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特性及运行控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39(2):20-23.

[2]赵雪娇,程胜高.优势菌曝气固定生物滤池技术在处理饮料废水中的应用[J].有色冶金节能,2008,24(6):54-56.

9.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九

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实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感知进化与适应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幻灯片出示落叶,其中有一只蝴蝶,谁能最快找出来?这种蝴蝶叫枯叶蝶,善于伪装自己,防止天敌的侵害,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其实生物不光适应环境还影响着环境,那么它们是如何去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的呢?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沙漠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沙漠中环境的特点(缺水)。

展示沙漠中的骆驼和骆驼刺,引导学生分析骆驼和骆驼刺是如何在沙漠当中生存的。(骆驼通过减少汗液和尿液的量来减少水分的散失,驼峰内的脂肪在供能时也会产生水;骆驼刺通过减少地上部分的体积来减少水分的散失,通过根系深入地下来更多的吸收水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南极的环境,并分析海豹如何适应南极的寒冷环境。(皮下脂肪很厚)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导入中枯叶蝶的离子,思考还有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变色龙)

教师展示莲花的图片和黄山迎客松的图片,学生感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于环境的影响

教师展示两个沙土分层明显的烧杯,其中一个烧杯放置蚯蚓另一个烧杯不放置蚯蚓,引导学生思考将烧杯放于暗处一段时间后两个烧杯中的变化。(放置蚯蚓的烧杯中沙土界限变的模糊)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讲解蚯蚓在土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吞食土壤再排出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三)巩固提高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出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大树底线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小结作业

小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共同作用造成了如今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10.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第六单元是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十大主题的第三大主题。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已有知识,在活动中获取新知。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通过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地衣和演示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理解生物对环境是如何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举出相关的例子,但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很模糊,往往会忽视“适应的普遍性”,并且对“适应的相对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直观、有趣的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相对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凡是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并且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列举出一些实例,但是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动脑考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识不到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尤其是相对性。

本节课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理解难度不大,这部分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对于基础不还是很好的同学而言,理解本节难点部分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节的难点要加大讨论力度和精讲力度。

为完成教学目标,课前应让学生搜集一部分资料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生物依赖环境的例子,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概括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分别出示野鸡、石蛙、蝈蝈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图片,进行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学生思考它们隐藏自己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引出本节内容。

参与“找一找”游戏,思考动物隐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继续进行“找一找”的游戏,分别展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观察图6.1-7中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小组讨论这六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动画播放骆驼刺及旗形树形成过程,图片展示青蛙冬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适应环境。

4.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总结出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吗?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适应具有相对性。请学生观察图6.1-8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生物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特征。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自主阅读课本,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图片、视频、课件等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问题。

跟随老师的总结思路,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结论。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对环境有适应性,那么相应的对环境也能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P49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演示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并请学生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动画播放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自主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得出蚯蚓能够疏松土壤结论。

根据老师的小结,得出生物影响环境有有利和有弊两方面。

4.小结

请一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正是因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荣。

跟随老师的小结,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

2.生物的适应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有相对性。

11.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析 篇十一

一、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知识的抽象与琐碎

生物不同于语文可以随意联想,不同于数学有固定的计算公式,不同于历史可以“死记硬背”。生物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很细碎,导致学生面对生物时有些不知所措。

2.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

随着生物课程标准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除了增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外,更加重视对实验、实践的投入。实验是直接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变为实物的过程。不得不承认,生物实验能够巩固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学以致用。但是,很多学生做实验是为了玩。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我记住了实验内容、步骤、工具就可以了,他们误解了实验本身。所以学生是出于好奇而玩实验,并没有达到巩固和学习知识的目的。

3.学生有效知识数量的局限

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接触新事物的数量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知识的有效认识还是很缺乏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某些现象与过程不能够理解。在学习“植物的生殖与发育”时,老师就会举例说马铃薯块茎的繁殖,很多学生就会比较难理解,“马铃薯是长在地下的吗?它的茎的结构是什么?它不是种子繁殖的吗?”由于学生有效知识数量的有限性,就会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4.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与观念,往往这也是最难的环节。当代是一个有个性的年代,初中生对事物与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上课时瞬时的跑神,就会导致整节课的不在状态,云里雾里,导致知识的不连接,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对生物课就会失去兴趣。

二、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控制教学节奏

控制教学节奏要从控制讲解概念语速开始。对于学生来说,概念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而生物学科本身就是利用一系列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观察生物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直接明白概念,从而推进知识的传递。例如,叶绿体的定义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讲解叶绿体时可以把“植物”、“双层”、“含有”、“光合作用”重点突出,在讲到这些词的时候,语速慢些、重些,一方面可以提醒没有注意听讲的同学,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点。

2.变“抽象”为“具体”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会让生物教学更容易进行。视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直观明白所学的内容。如种子的萌发、生长片段都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抽象的文字说明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工具使其具体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在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部分细胞有叶绿体、中央大液泡,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教师可以选6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细胞都有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站在讲台两边。挑选班上穿绿色衣服和胖胖的同学分别扮演叶绿体与大液泡站在中间。那么绿衣服的和胖胖的同学左右移动,让学生判断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选择特点鲜明的映射能够刺激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更能够让抽象变具体。

3.引导学生以感性的眼光认识生物课堂

生物物体的抽象,生物过程的难以想象。生物概念的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生物本身的优势去认识、学习它呢?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通过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可以使粮食产量明显增高,那么当我们看到粮食的时就会想到光合作用的过程,想到叶绿体结构,想到能量的转化。再如学习“细胞”时,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后,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细胞。以不同的眼光、目的去观察细胞,学生们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析 篇十二

一、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 知识的抽象与琐碎

生物不同于语文可以随意联想, 不同于数学有固定的计算公式, 不同于历史可以“死记硬背”。生物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很细碎, 导致学生面对生物时有些不知所措。

2. 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

随着生物课程标准的不断创新与改革, 除了增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外, 更加重视对实验、实践的投入。实验是直接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变为实物的过程。不得不承认, 生物实验能够巩固知识,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从而学以致用。但是, 很多学生做实验是为了玩。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我记住了实验内容、步骤、工具就可以了, 他们误解了实验本身。所以学生是出于好奇而玩实验, 并没有达到巩固和学习知识的目的。

3. 学生有效知识数量的局限

对于初中生来说, 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接触新事物的数量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但是知识的有效认识还是很缺乏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某些现象与过程不能够理解。在学习“植物的生殖与发育”时, 老师就会举例说马铃薯块茎的繁殖, 很多学生就会比较难理解, “马铃薯是长在地下的吗?它的茎的结构是什么?它不是种子繁殖的吗?”由于学生有效知识数量的有限性, 就会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4. 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与观念, 往往这也是最难的环节。当代是一个有个性的年代, 初中生对事物与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上课时瞬时的跑神, 就会导致整节课的不在状态, 云里雾里, 导致知识的不连接,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学生对生物课就会失去兴趣。

二、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 控制教学节奏

控制教学节奏要从控制讲解概念语速开始。对于学生来说, 概念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而生物学科本身就是利用一系列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观察生物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直接明白概念, 从而推进知识的传递。例如, 叶绿体的定义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 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讲解叶绿体时可以把“植物”、“双层”、“含有”、“光合作用”重点突出, 在讲到这些词的时候, 语速慢些、重些, 一方面可以提醒没有注意听讲的同学, 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点。

2. 变“抽象”为“具体”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会让生物教学更容易进行。视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直观明白所学的内容。如种子的萌发、生长片段都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抽象的文字说明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理解,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工具使其具体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 在学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在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部分细胞有叶绿体、中央大液泡, 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教师可以选6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细胞都有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站在讲台两边。挑选班上穿绿色衣服和胖胖的同学分别扮演叶绿体与大液泡站在中间。那么绿衣服的和胖胖的同学左右移动, 让学生判断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选择特点鲜明的映射能够刺激学生的记忆力,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更能够让抽象变具体。

3. 引导学生以感性的眼光认识生物课堂

上一篇:寒假生活话题作文下一篇:净资产评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