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必修文言文复习资料介绍

2024-09-13

高考语文备考必修文言文复习资料介绍(通用5篇)

1.高考语文备考必修文言文复习资料介绍 篇一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备考指津

1、 误答原因探寻

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语句背诵量少得可怜,文言底蕴薄弱。有的考生平时学习古文满足于对照注释能看懂课文,不肯在背诵原文上下功夫,更有甚者,以背诵译文代替阅读古文,其结果,文言语感非常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浅薄,做题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把题做错。

(3) 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确发挥。有的考生平时在做题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厌读的心态,失去了做题的自信心,影响了正常思维,自然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掘。

(4) 不能科学运用应试技巧。近年来,有些文言文阅读题除用语境法做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训法、组词法等,这此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题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时的训练与考试分割开来,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有关的应试技巧。

2、 备考方法点拔

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读书、背诵与积累,在夯实文言基础上狠上功夫。具体来说,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20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

(3)掌握六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在具体文言语句的理解中学习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不要死背定义和概念。

(4)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要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序有着很大差别,翻译时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识,注意语句通顺,语气贯通,语言连贯得体。

(5)平时阅读古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要习其句,还要注意分析综合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整体的高度把握文言文。

(6)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段落,充实文言仓库,加强文言语感建设。

(7)经常翻查工具书,及时扫除阅读语言障碍,不轻易放过一处疑难问题。

3、 临场应试技巧

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大都是浅易的纪传文,其得分,关键在于对原文的读懂与理解,即通过阅读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达到从宏观上把握原文之目的,就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仔细品读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可操之过急,以先入为主,仓猝应付,读不懂原文就急于做题。

值得注意的是,要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来说,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在善于借助试题中的已知题项,帮助对原文的理解。例如,阅读、、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最后两个小题,就可以为文段内容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帮助。考生要在把握了文段的内容之后再做题。做题时,可广泛采用再现法、组词法、代入法、互训法、排除法、语境法等,把题干中的语词与翻译放在原文的整体认知中深化理解,从而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

2.高考语文备考必修文言文复习资料介绍 篇二

随着现行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考语文的复习备考要讲究策略,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近年来,笔者一直参与高考语文评卷工作,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颇感兴趣,对学生语文答题技巧略有领悟,对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规律略有见解。本文拟就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和2016年全国卷3的选做题得分情况做一简要的比较分析。

一、教无定法、教学得法

语文教学,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才能既减轻老师的压力,又能够引导学生更大限度地学好语文?在高考紧张奋战的过程中,浩如烟海的题库里,如何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富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训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引导和重点选择。

高考语文全国卷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即第11题和第12题的选做题,学生当选那一道题好,众说不一。如一些专家认为,希望学生多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即第11题。理由是:做这个题,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他的建议不无道理,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但又有专家(某高校组织高考评卷的博士、教授)认为,应提倡学生选做12题,理由是:从题型设计和答题要点角度进行分析,比如,2016年全国卷3的第11题的第(4)小题,答案只有三个点,要求是学生答对一个点得2分,答对两个点得5分,答对三个点得8分(满分),且第三个点不容易找到;而12题的第(4)小题,则是四个得分点,每个点2分,且学生容易找对3个点,得6分,自然就多了1分,我们现行的高考选拔是以分数论高低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分为什么不去争取呢?再比如一些省市、地区、重点学校,在平时复习备考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只做12题。我们先以某省全国卷2015年和2016年的得分情况作一分析对比:

某省2016年选做11题的考生为73730人,占总人数的21.6%;2015年选做11题的考生为44534人,占总人数的14.4%。

四个小题的平均得分情况是:

从这个表可以清楚地看出,2015年学生在选做12题比选做11题高出2.24/2.35分;2016年学生在选做12题比选做11题高出3.92/3.62分。因此,在现行高考招生政策下,暂时还以分数论优劣的情况下,一分也可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引导学生做好选择。

二、培养学生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就“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而言,无论选做哪一题,都有规律可循。

(一)分析比照,辨出差异。

第(1)题是客观题,分析概括文本有关内容;五个选项,选择其中最恰当的两项。做这个题的技巧和方法,和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通常的情况,命题者常常将原文句子在语序、用语上作些改变,变换说法,设置迷惑,从而考查考生对处理过的信息的理解及判断能力。解答时,需把选项放到原文中逐一加以对比,细心分析,分辨出叙述的差异,或者是概括不全有遗漏(叫“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此题5分,选项分别是3分、2分、1分,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个题目应该可以得满分。

(二)合并归纳、组织语言。

第(2)、第(3)、第(4)题是主观题,共计20分。学生应分点作答,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然而很多学生不会归纳要点,不会“合并同类项”,即相同的点,不会进行归纳合并,总是分开叙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再者,不会概括要点,大多数学生只会抄写文中语句,也不会概括性地组织语言,这也是一种“通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组织语言。学生在解答时,先将观点概括出来,再结合文本内容,根据要点进行分析,答案才显得条理清晰。另外,学生在平时备考训练中,可找一些比较规范的参考书,按照平时做题的速度阅读文章内容,在大脑中构思出答题要点,最后再和参考答案作对比,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一些术语或者题目的答题思路,以及答案的语言组织等问题。

(三)抓住关键,不留空白。

答题时,只要抓住关键词,意思表达正确,就可以得分,评卷教师也是按点给分。如2016年全国卷3中第12题第(2)小题,第一个要点的关键词是“创新”;第二个要点的关键词是“求真”,或“认真”、“一丝不苟”等;第三个关键词是“笃实”。找到这三个点或者相近的词,就得满分。主观题的解答,在于意思答对即可,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评卷教师就可以酌情给分。学生作答时,既要避免遗漏采分点,又要避免在同一考查点上重复作答。评卷老师是找点给分,即使分析全都扣不上,分析得多,认为学生答得认真,也会酌情给分,切记不能留空白。

总之,通过不断训练、归纳和总结,答题时下笔会很快,回答问题也会得心应手。注意: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二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三、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语文素养提高了,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第一、语文素养的形成,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勤于阅读,广泛涉猎;勤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所看到的、模糊的、不熟悉的记录下来,再仔细揣摩、思考、领悟;勤于动笔,把自己所看、所思、所想都付诸笔端;勤查工具书,把自己不懂的,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经过长时间养成训练,就会产生一种量的积累,质的变化。

第二、语文素养的形成,在于广泛阅读经典,文学名著。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语文,要广泛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当代中学生,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阅读的量可谓欠缺,如一次在高一新生的调查中,一个古诗文默写题“在《论语》中,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端正自己,‘其身正,_____;其身不正,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仁政思想。”全年级一千多学生,还不到十人答对。这可以说是孔子《论语》中一句耳熟能详的句子,却没有几个人知晓。难怪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为此,应提倡学生多读书,读经典,读名著。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文学的素养也就逐渐养成。

第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提高综合能力。如约翰·罗斯金的《痕迹》: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让学生阅读这首小诗,学生只感觉到云里雾里,不得甚解。而这首诗是一首通俗而又富含人生哲理意味的诗。学生之所以不知要领,主要在于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积累。而实际上,当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里面有无穷的乐趣。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去探究字里行间的深意,去揣摩言外之意的内涵,去吸收文学作品的精神营养,陶怡情操,开启智慧。

3.高考文言文复习对策及写作备考 篇三

高考文言文复习对策及写作备考

今天能有机会与同行们一起畅谈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高考语文复习,心情格外激动。在这里我谨作为宝坻一中高三语文组的代言人,就文言文和写作这两方面,讲一下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文言文的复习

目前我们高三复习基本进入第二轮,这期间我们的复习目标是彻底掌握基本知识,使各个知识点整体化、有序化、实用化,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进行思维训练。经过解题复习,提升实战能力。在文言文复习中,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大量做课外篇目,甚至猜题、押题。其实这种复习方法忽视根本,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我们认为重视教材,回归课本,才是古文复习的要旨;立足根本,夯实基础,才是古文复习的可行之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总体思路是抓基础,促能力。依《考试说明》制订复习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关于词语理解:

一、钻研教材,牢记要点;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我们说的要点,包括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很浅近,但是是最根本的。”叶老的话是针对古今所有文学作品而言的,对于古文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忽视或离开了最基本的词义理解,那古文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高三教师更应该理直气壮的采用合适的方法强化对词义的把握和理解。

复习中我们结合高考语文“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命题特点,确定了《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等20篇课文作为复习的支点。使学生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落到实处,对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现象理解到位,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时对一些语言现象敏感,才能“参透”选文,在高考考场,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手足无措。基于此,我们把一直被忽视的《天津总复习》拿出来作为高考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重要材料,精选其中内容,讲练结合,督促学生熟悉课文,更好掌握内容要点。

紧接着的一项活动就是归纳总结。对常见实词(120个),常见虚词(18个)的用法及含义归纳整理。实词的复习以学生识记为主,教师指导督促,传授识记方法。①采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这样的思维习惯去记,并且还要明了古汉语实词词性的多样化,一个词既可以有名词义,也可以有动词义,还可以有形容词义,副词义,记准其本义,就可以根据语境判断其词性,掌握其意义。②由字典义判断具体的语境义,准确揣摩语境义,并强化语境义的理解与训练。③要强化词义活用的意识,准确把握活用义。这样在翻译文段时,我们遇到这类实词就可灵活处理,准确运用。

18个虚词我们要无一遗漏地认真分析。吃透教材中的例子,同课比异,异课比同,弄清意义和用法,由此分类归纳整理。虚词大多是“身兼数职”,一词多用,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把握其规律。拿“以”这个高考考查的高频词为例:、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

第一句“以”是连词,表目的,因为这句话有动词“和”并且前面的动作为了实现后面的动作。第二句“以”后紧跟名词“楚”,而“和”是动词,并且这个动作不是“楚”发出的而是“王”发出的,所以这个“以”是介词,“跟,和”。

这样归纳整理后可以说学生完成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是一旦考场上遇到不熟的知识,该怎么办?还应交给他们一些应试策略:

选校网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一)依据语法功能分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

1、先主将何之 .

2、拔剑切而啖之 .

3、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

4、公子勉之 .

我们依次分析每句中“之”的语法位置,识别它的用法。1句中“先主”是主语,后面只有“之”充当谓语才能解释通顺,所以“之”是动词“到,往”。2句“啖”是动词,“之”应是代词作宾语。3句“集”是动词谓语,宾语是“少年”“精技击”是对“少年”的说明修饰,此句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起标志作用。4句“之”好像是“勉”的宾语,实际是侯赢鼓励信陵君的话,让公子努力,而“之”就成为音节助词。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判断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二)采用删换替代补看变化,通过比较辩用法

5、皆知大王贱人而马贵 .

6、吾常终日而思矣 .

7、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8、虏太子申以归 .

9、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11、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

我们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首先将句中的“而”删掉,如果读起来仍然通畅,不影响句意的表达,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其次采用换位法,将“而”前后词句交换一下位置,就会辨出差异。换位后不影响原意的就是并列连词,那么5句是并列关系。然后再看前后特点,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判断出6句是修饰,“终日”是“思”的状语;7句“但是”转折。同样的方法分析出8句“以”是连词,先“虏”后“归”,表承接;9句是连词“因为”;10句是介词“因为”。11句“以”是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翻译成“用”,而不是连词“来”。

我们介绍了两种推断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介绍两种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且举例有限,要掌握还要举一反三。

二、由“内”到“外”,适度迁移;查漏补缺,再回文本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当我们把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掌握之后,就应该精选文段,适度迁移。一方面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强化应试技巧。但时间紧,任务重,多多益善我们可能做不到了,那就要注意选择不同的体例的文段2到3篇,进行训练检测。可是有很多学生常常是这个语段涉及的实词虚词会做了,换到另一语段就不会运用了。那就应该迅速回归文本,找出课文中类似的例子或用法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对其意义来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总结归纳。这样以文本为载体对生疏词义进行强化理解,形成“有的放矢”的阅读训练,学生掌握起来方便快捷,并且这种能力是靠“拔苗助长”式的题海战术是无法养成的。

有关翻译的复习对策:

如果说理解是由“言”到“意”,那么翻译则是由“意”到“言”,由心知到文达,是理解的“外化”。文言文的翻译自02年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并且分值增加了,所以我们要下大力度去复习。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同时将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相结合。

①翻译的标准为“信、达、雅”,对中学生而言,主要侧重前两条——“信”和“达”。一定注意不要随意增删意思,译完后一定要梳理译文,不要出现病句。

②翻译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尽量依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字字落实。

但像“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就不能直译,应意译为“管吏到任”、“处理政务”、“退休”,若译成“下车了”、“看事情”就影响原意,令人费解。

③注意词类活用。例如:高先生之智,“高”字应是意动用法“认为„„高”。认真分析语法关系判断真正含义。

④注意文言句式尤其固定格式的翻译。“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其中“得无„„乎(耶)?”要译成“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⑤不通则变,考虑通假。如:“何为为我禽”“禽”通“擒”,否则会误解“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是不符合文意的。

⑥注意修辞。翻译时经常会遇到“互文”、“比喻”、“借代”、“婉辞”等修辞方式,应注意翻译形式。如:“何故怀谨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应译为“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翻....

译出比喻义。

不论何方法都要注意读面译点,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同时注意翻译时语境的制约作用。除了这些方法,还要配以适当练习,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方法。

文言文分析综合部分复习对策:

《考试说明》对这一部分有三点说明:

1、筛选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筛选信息”要求考生能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事、言、理、情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发观点和态度”是对文意的综合考察,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

复习时讲练结合,注重方法:

一、审清题意,抓住题眼

这里说的题眼指的是题干的关键词语,抓住这信息点,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筛选。是筛选主人公“清正廉洁”还是“节俭孝道”等等。注意有关主人公的性格判断强调的是直接描写,而别人的评价和言行是侧面描写不在其中。

二、胸有全面,逐项排除

作题时首先让学生记住命题陷阱,即错误干扰类型,常见的有“张冠李戴”,“夸大其实”,“正误相杂”,“颠倒事实”等。做题时指导学生对每一选项依据错误类型审视选项内容,通过分析准确判断。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增强感悟力是十分重要的,希望各位老师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强化记忆,传授解题方法。试想将士心中有了百万雄关,何愁战而不胜。

下面简单讲一下高三后期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备考建议:强化基础,注重发展

作文素有语文试卷“半壁江山”之称,在高考语文科中地位举足轻重。《考试说明》将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04年开始作文的发展等级分由之前的10分升到20 分。所以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复习计划。

一、强化“基础”技能,把握写作底线

明确作文考试要求具体内容:

① 符合题意

② 符合文体要求

③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 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①②属于审提、定体,③④属于立意、谋篇,⑤⑥属于书写、成文。基础等级的写作要求经过规范训练是完全能达到。它并不要求考生有多高的文学造诣,也不需要有多高的天分,只要有意识地做到以上几点,高考作文就不会有多大的失误。但是我们还有必要强化基础。首先注意符合文体要求。试题不限文体是给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不要信手拈来写成四不像。每一篇具体的文章都是离不开特定的文体的制约的,文体制约着整个写作过程,如果文不对“体”或“体”不对文,那么即使有较多的可取之处,也很难说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为此,我们采取整体训练方式灵活多样的办法,将一文多写,一个话题写成两种甚至三种文体的文章,或是多文一写,两个话题用一种文体来写。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自己擅长写何种文体,也能区分不同文体的要求。找到优点,发现不足,便于今后练笔。其次注意内容充实,有条理。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且条理清晰。切忌假大空,无病呻吟,一些话翻来覆去说,绕来绕去,不知所云。一定有清晰的行文线索,行文脉络,让读者一目了然。

基本的,规范的我们掌握了,当然要进一步追求把文章写得精彩,有新意,有深度。要力求写他人能知却未必能写的文章,要力求写55分以上的文章,所以我们就要做到第二点:

二、注重“发展”训练,提升作文等级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除了靠平时“多读、多练”以外,关键还是思维的锻炼。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思考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作文素质,所以要注重发展等级训练。“发展等级”考查认识问题、创新精神、表达技巧等方面的才能。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也就是说作文写完不能是一潭死水,不能“水波不兴”而应是一湾可以激起心海浪花的小溪。我们认为从深刻、有文采下功夫,能实现作文的等级升格。

(一)深刻,是就文章内容而言的,见解富有深刻性,说理具有逻辑性,思想具有哲理性,能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包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为了训练“深刻”的具体要求我们给学生印发材料进行分析和续写训练。下面材料就是我们其中的一次练习:

画出下面各文段中议论的文字,并思考是从哪个角度议论的。

人生处处是选择

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更多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的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选择„„

伟大的人物因为伟大的“选择”而永垂史册。在对生命作出承诺的同时,他们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一个声音——祖国人民!于是,选择才变得如此凝重而深刻,他要付出的不是喊一句口号,抒一腔激情,他需要的是严肃的态度,一生一世的实践甚至是生命的炼狱。

是的,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使你举步维艰,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旋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

读完材料学生都能看出第二段是举例,第三段是议论,分析举这些事例的原因,挖掘他们这样做的本质,第四段是议论说明人生选择的意义。这段文字也让学生明白了举例后的分析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析道理的环节,只是观点加材料,就会造成文章不深刻。通过几段文字训练,学生能抓住如何去分析事例,还要进行实际训练。

在下面各段文字后,加上适当的议论感谢“曲折”

没有“曲折”的河流不叫河流,没有“曲折”的道路不叫道路,没有“曲折”的追求不叫追求,“几”字形黄河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历史,蜿蜒长江哺育炎黄万代子孙。从原始森林到辽阔草原,从幽幽山洞到茫茫大海,从树上到树下,从刀耕火种到“星火”科技,从愚昧走向科学人类前进的步伐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感受何等吻合!“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正是“曲折”给人类留下的深沉的思考。清华的尴尬值得反思

宋楚瑜5月11日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赠送一幅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小篆书法《赠梁任父同年》,念到“离分裂力谁任”的“”时被卡住了,相当尴尬。他还把向宋赠送礼物说成是“捐赠”礼物,引起学生的一片嘘声。然而,清华的尴尬到此还没划上句号。12日夜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宋楚瑜大陆行》节目中特邀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除将“”字读错外,还将小篆说成“小隶”,闹出更大的笑话。

所加议论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观点要具有启发性。材料1可以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启示人们在困难层出不穷的人生面前要做好准备。材料2我们可以通过探究这些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问一个为什么,明白做事要认真严谨,作为公众人物做事要精心准备;我们的理科院校要加强文科方面的教育;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如果再远些做反面推测我们会想到危害甚至灾难。经过一番思考我们就抓住了本质,文章也会因之而深刻。

另外,保证学生每天20分钟看新闻时间,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每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师生一起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锻炼学生的思维,形成深刻的思想。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了能够对客观现象进行本质的理性概括,注意探究事物的本源,能引发别人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起到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的作用。

(二)有文采,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最具有操作性的。尤其是文章的开头,若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无疑对发展等级的评定大有裨益。我们曾进行作文开头的训练:

1、妙设比喻,化腐为奇

比喻开头法,是用具体浅显的事物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其操作过程是运用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鲜明的形象,构成一组排比句或一组博喻,然后提出观点或话题,使文章优美、形象、有光泽。如:

诱惑是一盒包装精美的糖,尝尝未必是甜的;诱惑是一座海市蜃楼,摸摸未必是真的;诱惑是一座虚幻的桥,走走未必是实的。聪明的你请你不要吃诱惑的糖,摸虚幻的楼,走不归之桥,因为不值得。——《素质与诱惑》

2、精心铺排,气势磅礴

排比开头法,是根据话题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语句连起来运用的一种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加文章气势,使语言具有一种气势磅礴之美。如:

面对诱惑,嵇康化作一缕悠长的琴音,在空中飘散;面对诱惑,文天祥化作一股浩然正气在狱壁上铭刻;面对诱惑,谭嗣同化作一腔滚沸的碧血溅洒在史册上。面对诱惑,个人的信仰左右着他们的选择。——《信仰与诱惑》

3、恰当对比,泾渭分明

对比开头法,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从而肯定一方的一种修辞方法。其作用是营垒分明,气势旺盛。如:

雏鹰在猛烈的风雨中冲向天空,因此它炼就了丰满的羽翼;麻雀在暴雨来临时躲进屋檐下,因此它

注定寄人篱下;同样,如果我们在逆境中勇于拼搏,将会拼出精彩的人生;回避逆境,选择坦途,终将一事无成。——《环境与成长》

总之,增饰文采的修辞方法还有很多种,希望训练时尽可能多通过各种修辞方法,生动、鲜明地表现思想内容。这一点的复习和仿句,句式变换结合起来。进行片段练习,开头,结尾,一段话,学以致用。除此我们还印发了02——05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丰富学生词汇,丰富学生的材料库,丰富学生的情感。

这些训练使学生的文章“活”起来了,到处闪着灵动的光芒。如此下来,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云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以上是我们的复习备考的真实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也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4.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总结 篇四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召有司案图(同“按”).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

秦王(同“缶”)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要项伯(同“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使: 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使臣奉璧(派). user 第 2 页 2013-06-25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出没于长淮间(之间).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买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载歌载舞(又).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user 第 3 页 2013-06-25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盖在殷忧(因为).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拜送书于庭(叩拜).见: 徒见欺(被).于是王召见(接见).我见相如(看见,遇见).不见水端(看见).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计: 计未定(计策).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主意).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沛公起如厕(往,去).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闻: 闻道百(听见).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始吾弗信(开始).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时不与法俱至(时代).幸: user 第 4 页 2013-06-25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侥幸).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不幸短命死矣(幸运).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负其强(倚仗).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肉袒负荆(背负).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车避匿(调转).秦军引而去(避开).引酒且饮(拿).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具告以事(介词,把).请以剑舞(介词,用).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以益所见(连词,来).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user 第 5 页 2013-06-25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寡人之过也(的).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岂取之易(天下).择善而从之(它).代百司之职(的).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董之以严刑(人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user 第 6 页 2013-06-25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代词,这).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贪于财货(对于).长于臣(比).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为:

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为天下笑(被).相如为上大夫(当,做).„„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为一击(替,给).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君为我呼入(替、给).为之奈何(对,对于).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 .. user 第 7 页 2013-06-25

4、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承天景命(古:大;).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虚;).简能而任之(古:选拔;).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位在廉颇之右(古:上;).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现,进献;).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故臣复取璧(古:再;).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窃计欲亡走燕(古:逃跑;)..王必无人(古:果真,如果;).臣请完璧归赵(古:请你允许我„„;).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百川灌河(古:黄河;).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user 第 8 页 2013-06-25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user 第 9 页 2013-06-25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文言句式(例)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二、重点语句翻译(例)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 user 第 10 页 2013-06-25 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6、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7、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8、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现在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19、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所以抛弃古代君王的现成的法令,而效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20、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译:雍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黑夜趟水过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们惊骇的声音如同高大的房屋倒塌一样。

3、解释下列词语。user 第 11 页 2013-06-25 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眺望:往远处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道。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改变了。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自诩:自夸。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二、作家作品。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user 第 12 页 2013-06-25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

苏联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2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22、魏徵(580—643),字玄成。他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徵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 user 第 13 页 2013-06-25 《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4、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艺术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祖国山川颂》: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作者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4、《发现》: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极端苦闷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6、《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1961年的作品。诗人受到了迫害,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骚》: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写于特定时代,特定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的真挚的感情。

10、《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用领航的船长象征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呼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作技巧:反复咏叹,象征。

11、《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写作技巧: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user 第 14 页 2013-06-25

12、《五人墓碑记》: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写作技巧:夹叙夹议,层层对比,步步深入,前后照应,反复唱叹,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

13、《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写作技巧: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侧面描写 对比衬托

14、《老王》: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写作技巧:于冲淡中显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15、《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东西,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18、《拿来主义》:文章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写作技巧:运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词极为灵活。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写作技巧:前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21、《谏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作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写作技巧: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

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刘邦;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哙等。写作技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24、《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5.高考语文备考必修文言文复习资料介绍 篇五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10班

邝凯欣

秋天特有的明丽阳光被窗棂分割成了小块,碎金铃铛一般摇曳着洒在地上。那个始终微笑着的女孩轻轻走过我的身旁,略稍徘徊,随后优雅地坐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她说你好的时候,声音如婉转的夜莺浅吟。

南方的九月到了末梢才有点凉意,风开始掠过地面卷起几片落叶。春夏间艳丽的花朵变得黯然失色,小雏菊微微显露出气色来。她在画册上不断描绘着菊花优雅的身姿,眼睛里漏出一些悲伤。

她说她家里的菊花一直没开。含苞却不能吐露出芬芳感到有些许压抑,花儿的头都快垂到略带腥味的泥土里。我安慰她说九月过后,大概都会开放了吧。她苍白的小脸上露出淡淡的浅笑,深深的梨涡显得异常可爱。

“那么九月结束后,一定要来看哦。”她的笑脸像是看见满园婀娜多姿的美菊,少女特有的甜蜜。我轻声应和,期待能与她一起观赏这秋天独有的美丽景色。

她非常的喜爱菊花,我与她相识不久就了解了她这个爱好,她对菊花的研究甚至比百科全书还要完整,由于菊花通常用于祭祀,所以我经常打趣说她总是弄得像个葬礼一样,她顿时皱起眉头一整天都不理睬我,但她偏爱的纯白棉布衬衣,穿在她瘦弱的身体上,以及她总是过于白皙的脸孔,都像道旁掩抑着悲伤开放的小雏菊。

她常常会说,花儿大概是睡着了,我要叫醒她们。我不紧不慢的回答,别急,九月再过几天就结束了。

我常常会想象她或许是菊中的精魂,飘渺地在秋夜里淡雅地发着光。一点也不像我们凡间那样的污秽。

终于走过了九月,随后她像是消失在我的人生里。她躺在病床上浅浅的呼吸着,却依旧惦记着家里的菊花,是否已经苏醒了。我笑着说起那些花都非常漂亮时,她也在淡笑中落下了泪水。

秋日的风跌宕在空气中,飘散着矢车菊的淡淡香气。从我第一眼对她的印象开始,我觉得她就是一瞬间苏醒的最亮丽的雅菊。

于是我也像梦在现实中留下淡淡痕印。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8)班

林嘉玲

人,头顶天,脚立地。看似承天地之灵气,继自然之韵味,其实,现实并非如此。

飞鸟拍打着双翅寻找归路;树伸长着根部寻找归源;小溪平躺着身躯寻找归处;人翻阅着记忆寻找归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有规律地流逝着,我则习惯性地回忆着。回忆那往日与家人在院里常话家谈的日子;回忆那小时与同伴在树下嘻嘻哈哈的时光;回忆那旧时与恩师在办公桌前奋斗拼搏的岁月。那美好的场景如清风般徐徐沁入我的心脾,让我久久难以醒来。九月似乎很迷人。

在思念的长河里沉浸愈久,心情便愈发地沉重。九月的天,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如同一只纸飞机,在缓缓地以诱惑般的面孔把我迷住。我在里面,看到我的成长,听到我的心声,体会到我的改变,感受到我的心情,感悟到我的未来。我随着九月的风而飞,随着九月的雨而落,随着九月的光而逝。我茫然地面对着未来的路,我由身至心感到惶恐。我伸出双手试图抓住一块浮萍,但黑暗已把我侵蚀掉了。“我已逝去了吗?”我问自己。九月似乎很骇人。回声在我的耳边刺耳地回荡着,我这才感到我的存在。我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但疼痛的心使我止住了脚步。我立在原地,不敢前进,我想得到安慰,我想倾诉,我想发泄。渐渐地,我睡去了。九月似乎很惊人。

待我醒来,明媚的阳光,清脆的鸟叫声,路人的脚步声„„那熟悉的旋律回来了,我为此感到雀跃。仰望着蔚蓝的天空,九月已过去了,我为何还要逡巡不前呢?前面的道路更加平坦,更加宽阔,前面有我的新同学,也有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此时此刻,我感到体内燃起了一股热量,我感到兴奋与激动。请叫醒我,我的潜意识,请等等我,我的同伴,我要与你们一同在青春年华里挥洒汗水,一同在伤心难过时互相扶持。我不要沉浸在九月的世界里,我要突破,我要挑战,我要为我的人生寻找终点。我不要灰暗无助的九月光阴,我要有情有泪的当下时光。

只要人踏踏实实地前进,稳稳重重地驻扎,人便是顶天立地的。九月过去时,请叫醒我,不要把我遗漏了。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1)班

谢淑芬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稚嫩的九月已褪去,迎来了秋风萧瑟的深秋。

但,请别忘了叫醒我。在这硕果丰收的秋季,我要体味着生命的成熟,感受着那美好的生命气息„„偶而降下的毛毛秋雨,轻轻地吻在行人的雨伞上和窗户上,它虽然没有阳春三月烟雨的温柔,但它却有一股隐藏在内的成熟。

生命也应当如此。生活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就像在这金黄满地的秋季里,你并不可能找到早春的烟雨连绵,夏季的绚烂热情,但你却可以找到成熟生命中的深邃与美丽。生命的成熟,是怎样的欢喜。

在这金黄色的晚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成熟。回忆起多年前一样的秋天,我曾和你一同手牵手走过被落叶铺成金黄色地毯的过道,我们曾一同拾起那精致而带有朴素没的落叶,曾经,我们是多么地快乐。但多年后,我们都长大了,都没有以前那份稚嫩的童真与烂漫,都各自奔向了东南西北。也许,人就是这样地无知,在拥有时并不珍惜,那么失去后的感觉会使你明白拥有的宝贵。当你在黑暗中勾勒黎明的天空时,才明白已从眼前过去的东方朝霞有多美;当你人过中年时,才明白年轻时代荒废了多少光阴;当你默数浑浑噩噩的往日时,才明白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当你踽踽独行在人生路上时,才明白同行的幸福。

秋季就是这样让人觉得伤感,它独有的悲伤萧瑟总是让人忆起许多往事。或许,已逐渐成熟的我应抛开以往的一切,尽情享受这金秋的美好。我渴望,多渴望重返我曾留下欢歌笑语的青草地,仰对晴朗的天宇,聆听大地的心跳。多渴望,多渴望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回忆昔日欢乐的阳光„„

九月过去了,别忘了叫醒我。我是多么地渴望,渴望在我的生命中的第十七个金秋留下不再稚嫩的脚步,寻找那份属于我的朴素与美丽,那份热情与感动,那份成熟的青春„„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11)班 陈志斌

英雄,剑起了风尘,在一望无垠的荒野中,心若重生。请叫醒我,让我为这场战争做好准备。

热情的我们,仍无法在短暂的九月沉淀出贪玩的冲动。脱绳的心,犹如野马,无法平静下来。一年半后,我们将亮剑高考,奠定我们的人生。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梦,不断地延伸。遥望着心中的理想,用一生不停地追问。路在何方?请叫醒我,让我别再沉醉于梦中。让我们回归现实,路,就在我的脚下。音未觉,纵马置身疆场。

这一生,谁为我指点江山?十几载的寒窗生活,笔尖划破长空,曲为谁唱?请叫醒我,让我清醒地知道,我为自己而存,为自己而歌。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来路或前程。彩虹终相伴,对酒笑谈江山。

立誓言,誓言说透了明天。让昨天的悲重演在今天。今天,我是否仍重蹈覆辙?请叫醒我,让我看清昨天的岔路,铭记于心。今天,我将重新开始,踏上属于自己的路。

彩虹在潆洄,决心被包围。请叫醒我,释放我心中的翅膀。飞出重围,飞向广阔的草原,飞向无际的苍穹,飞向心灵的归属。

九月结束前,一切已枉然。回想从前,后悔莫及。但,既然无法扭转乾坤,不如顺水推舟。用从前的悔,化作而今的毅。把每一天当作一生来过。将一生的理想付诸于每一天。

九月结束后,难解心中的结。生存或是毁灭,答案定会在沙尘暴后揭晓。如今,我们需要的是与沙尘暴抗衡。请叫醒我,让我披上金甲银缕,仗着金戈,纵着铁马,闯荡„„

我已醒来,继续面对着往后的每一分每一秒。专注,成就梦想。我会凝视着,洞悉着这一切中的一切。机会,将无法再逃出我的五指。

指尖滴血,我会用我自己的双手,编织出美好的明天。

汗如雨,泪始干,收获的明天,始终会降临。我将用自己的成就迎接丰硕的明天。

虽天堂无路,地狱无门,但我能逍遥地走自己的路。即使风霜掩饰不了最深的脆弱,但蔷薇终会盛开。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四)实词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2)无乃尔是过与?

(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贪于财货;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因击沛公于坐;

7、樊哙覆其盾于地

(三)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

(四)固定句式

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

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

《陈情表》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通“又”,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5、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6、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7、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8、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9、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汾阳王以副元帅

凭借„„身份 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因为

2、用作连词

夫夷以近

又、而且,表并列关系 谨拜表以闻

来,表目的关系 今不忍人无寇**,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目的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

(地,着),表修饰关系

(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

1、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戍卒叫,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示被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示被动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示被动

5、不拘于时

“于”表示被动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3.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4.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4.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

“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

“(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

“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2、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4、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5、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6、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7、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8、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

3、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5、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6、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置

对曰:“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

其是之谓乎!“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

2、状语后置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

(二)判断句

制,巌邑也。蔓,难图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报任安书》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

6、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二、词类活用

1、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三、一词多义

(一)重点实词

重点掌握望、非、盖、胜、走,请参看《导学大课堂》113页

(二)虚词“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三)虚词“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即为名词性意义,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固定用法

1)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2)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四)固定句式

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以„„为:把„„当作„„

2、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是以:因此

3、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宁得:怎么能„„

4、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无乃:恐怕„„

四、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后世”作状语后置

(二)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于”表被动

2、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幽”表被动,被幽禁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拘”表被动,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放逐”表被动,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膑脚”表被动,被施与膑刑

6、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囚”表被动,被囚禁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为„„所”表被动

附:文言文学习知识体系梗概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见《导学大课堂》)

三、一词多义(18个重点虚词,120个重点实词)

四、偏义复词

五、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 动词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项伯杀人,臣活之

★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侣鱼虾而友麋鹿

六、文言句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为”字式:„„为„„;为„„所„„;„„为所„„ “于”字式:„„于„„

“见”字式:„„见„„;„„见„„于„„ “受”字式:受„„于„„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字式:„„被„„;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四)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一般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1、宾语前置句(如《鸿门宴》所示)

2、状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

3、定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

4、现代汉语正常单句语序:

(定)主+[状]谓+(定)宾,若文言文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语序,皆视为倒装。

上一篇:母亲节赞美母亲的句子下一篇:品鉴会主持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