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学设计教学

2024-07-22

《阳光》教学设计教学(精选8篇)

1.《阳光》教学设计教学 篇一

《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它自然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受阳光的时候并不多。课文插图色彩鲜明,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认识竖提新笔画和偏旁双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体会阳光是不能用金钱购买的,是一去不回头的。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ppt课件;学生课前观察阳光,充分感受阳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师: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谁知道这是什么? 2.师:阳光照在身上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说。(暖和、舒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阳光》这篇课文,去感受阳光的美好。

3.随课题学习“阳”字,认识新偏旁双耳。

出示图片:太阳照在山坡上,太阳从山丘中升起,阳光照耀暖和之地。(让学生知道阳字是象形字)

二、随课文识字

1.初读课文

要求: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读课文。

2.ppt出示:课文中的认读字。

阳、像、金、野、更、面、长、早、晨、拉、进、谁

⑴自己在文中圈画认读字,再读一读。

⑵小老师带着读认读字,指名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3.给课文标记自然段,先让学生自己标记,再投影展示。4.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句子。

⑵学习“像”字,偏旁是单立人,右边是大象的象。⑶学习“金”字,偏旁是人字头,出示词语:金子。⑷读句子:阳光像金子。(个别读,齐读)⑸学习“野”字,出示词语:田野 ⑹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5.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语: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光首先给了田里的禾苗。

⑴出示句子:“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自己读句子。

⑵学习“更”字,读词语:更绿了。让学生理解更绿了的意思。再读句子。⑶过渡:阳光不仅给了田里的禾苗,也给了山上的小树。出示句子:“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自己读句子,结合小树的图片,理解更高了。再读句子。

⑷练习说话。出示:花园里的花儿,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__。

果园里的苹果,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__。自己说,小组内说,指名说。⑸过渡:阳光不仅给了禾苗,小树,也给了小河。出示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指名读句子。学习“面”字,读词语:河面。能在图上找到河面在什么地方。学习“长”字,读词语:长长。知道“长长”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片理解“锦缎”一词的意思。说说感受后再读句子。

6.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阳光不仅给了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小河,同时也给了我们。出示句子:“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自己读句子。学习:早晨,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什么地方相同。“拉”字让学生说说偏旁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字。读词语:拉开。“进”字让学生说说偏旁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字。读词语:跳进,并理解意思。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谁也捉不住阳光,这是为什么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⑴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⑵小组讨论:阳光比金子宝贵在什么地方?指名说。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阳光是不能用金钱购买的,是一去不回头的。】

三、写字指导

过渡:课文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要学写四个生字,比一比谁能把字写得规范、漂亮。

1.学习“也”。

⑴观察占格。指名说。引导学生:第一笔写“撇”,第二笔写“横”,第三笔写“竖提”,第四笔写“捺”。

⑵认识新笔画“竖提”。提示学生区别它和“竖钩”的不同。⑶教师范写。学生练写。⑷投影展示,评议交流。

四、拓展练习

可以画一幅图,表现阳光的美好,还可以创作句子、儿歌、小诗。

2.《阳光》教学设计教学 篇二

一节是七年级数学。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把课本合起来,听老师讲例题。老师边在黑板上板演边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不少学生心不在焉地齐声回答“是”或者“对”。我在后面听课,看到两个学生在玩耍,三个学生在打盹,一个已进入梦乡,嘴角流着口水……,讲课老师仍然滔滔不绝地边讲边板书,三道例题写了满满一黑板,还不罢休, 把例题擦掉, 又板演了两道练习题。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没有一点活力, 直至下课铃声响了, 他才头上汗涔涔地走下讲台……。◎

课后,我问老师:“为啥让学生合住课本?”答:“学生一看例题大都会了,就不注意听讲。”问:“会了还要讲?”答:“不是所有学生都会了,这里学生基础差,不这样讲不行。”问:“你这样辛辛苦苦讲了一节,学生都会了吗?有的学生睡觉了,你看到了吗?”他一脸尴尬,无言以对。旁边的校长却说:“教师好好讲学生都不会,不讲就全完了。”

一节是八年级语文。一上课,老师就先出示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高声朗读一遍,并根据学习目标,分小组带着问题读课文。顿时,学生很投入地开始朗读,教室里一片琅琅读书声。接着,各小组学生又开始围绕学习目标上的问题热烈讨论,老师在教室里检查讨论情况,不时加以指点。然后,各小组派学习较差的学生上台展示,出错的地方让优秀学生纠正,对每个小组展示中出现的错误,老师再重点讲解。最后又进行当堂训练,从检测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所学内容。整个课堂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而且思维活跃,踊跃展示,大胆发言,课堂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阳光。

两节课,两种教学方法,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陷入沉思——我认为,教师应当是有良知的人,整天看着孩子们上课时候厌倦学习的痛苦,难道不为孩子们难过?不为自己的课堂难过吗?学生厌学以至辍学,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对学习没兴趣,这是课堂死气沉沉造成的,这是教师最大的失职。教师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下面无动于衷,昏昏欲睡,这是教学最大的失败。如果说一天听课难受还可以忍受,那么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则是难以忍受的。学生更多时间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不阳光,长期的沉默与压抑,会让人精神垮掉。

课改十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感改革的艰辛、遭遇的阻力甚至嘲讽、谩骂。我认为,这一切是值得的。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做,一是把别人的钱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在别人的脑袋里。我想,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里的事,是很难的,不然为什么面对课改,还有那么多的学校无动于衷呢?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有的学校课堂上孩子们时时绽放出的笑脸,看到了学生奔放的激情,看到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阳光和自信。有了学生的快乐与幸福,教师也就自然有了快乐与幸福。课改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是新思想对传统思想的否定和替代。有了心动,才会有行动。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现在,不少学校老是担心改不好会影响教学质量,其实,不改革教学质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就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换来的那点考试成绩和名次,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有人说课改是解放学生的学习力,一旦课改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力,教学质量不会比当下低,反而会提高。其实,改革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改,不是你想改不想改的问题,而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课改,不但要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也要让教师的品格提升起来!你今天不走近课改的大潮中,明天也必然会被席卷进去。走得越早,付出的代价就越少;走得越晚,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先知先觉者领先潮流,后知后觉者追赶潮流,不知不觉者被潮流所淘汰,这是一条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真理!

3.《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本组课文以“温暖的家”为题材,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有年老之日。《棉鞋里的阳光》一课讲述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妈妈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儿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像阳光温暖奶奶的心。课文赞扬尊老敬老的好风尚,教育学生懂得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学会“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人物情感,增强关心长辈的自觉性,学会用实际行动体贴长辈。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和自读、自悟课文。

教学难点:从妈妈帮奶奶晒棉被的行动感染小峰,小峰也自觉为奶奶晒棉鞋中,悟出尊老敬老的新风尚。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放大的课文插图。

2.用来出示课文中人物语言以及难读的长句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看图说故事激情

1.板书课题;教师读课题,学生认读课题中的生字后再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阳光怎么会跑到棉鞋里去了呢?)

3.让我们先看插图,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

4.学生看插图后,练习说故事。

5.指名说故事。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进入课文情境,在自由说故事中产生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难读的字词。

2.小组同学互读互听互评,看谁读得好。

3.各小组挑选一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

4.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5.想一想:妈妈怎样帮奶奶晒棉被?小峰在妈妈的感染下,怎样帮奶奶晒棉鞋?

观察: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由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的顺序仔细观察图。

表达: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妈妈帮奶奶晒棉被——奶奶午睡——小峰帮奶奶晒棉鞋——奶奶很感动”的顺序表达图意,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读后“说一说”、“想一想”,以及再看图,说图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内容,为后面掌握生字,精读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多媒体出现课文全部生字(带拼音):棉、照、晒、被、盖、干、收、脱、躺、合、眼、睛、摆。

2.学生挑选出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并介绍自己识记的方法。

3.识记生字。

(1)注意读准翘舌音“照、晒、收”;后鼻音“躺、睛”;前鼻音“棉、眼”。

(2)借助“被”字认识衣字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和衣服有关的字,一般都有衣字旁。例如:袜、袋、装、裳。

(3)识记生字举例:“说—脱”、“很—眠—眼”、“清—精—情—睛”、“给—合”、“目—青—睛”、“衣—皮—被”。

4.请小老师范读领读生字,多种形式读生字。

5.学生互相读互相纠正。

6.出示田字格纸或小黑板,学生临字,看谁写得最好。

7.学生练写6个字(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妈、奶、放、收”)。

(设计意图:通过识记生字和练习读、写,把课文中的13个生字全部熟记,会写6个字,为后面精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

四、精读课文,感悟思想情感

1.(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峰的妈妈晒棉被的彩图)图上有谁,她在干什么呀?请大家快速把第1~4自然段读一读。

2.小峰的妈妈为什么要晒棉被?把妈妈对小峰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多媒体课件出示妈妈对小峰说的话。)

3.奶奶脱下棉鞋去午睡说了什么话?(读第5自然段)

4.奶奶睡着了,小峰想什么,怎样做?(学生轻快地读第6自然段。)

5.奶奶起床以后发现什么?很奇怪地说了什么话?(学生有表情地读第7自然段。)

6.小峰听了奶奶的话有什么表情?说了什么话?把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来,大家齐读一遍。

7.分组选代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例如,妈妈怎样帮奶奶晒棉被?小峰怎样帮助奶奶晒棉鞋?晒棉被、晒棉鞋有什么好处?体现了妈妈、小峰什么可贵的品质?)

8.请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贤惠的妈妈,可爱的小峰,可敬的奶奶。

9.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晒棉被的好处。(暖和,紫外线杀菌等。)

10.仿写句子。

给奶奶晒棉被。给__晒__

这被子真暖和。这__真__

棉鞋里有好多阳光呢!

____有____呢!

11.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感悟尊老敬老的好风尚。

师:同学们,通过看插图,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妈妈为奶奶晒棉被,在妈妈的感染下,小峰也为奶奶晒棉鞋,温暖奶奶的身体,体现了小峰母子俩孝敬奶奶,尊老敬老的思想和品德,这是社会提倡的新风尚。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看插图,分角色表演,一方面体会人物品质和文章语言,另一方面感悟尊老敬老的好风尚。)

五、拓展练习,尝试由知到行

1.你读了课文,了解了小峰母子为奶奶做好事。你平时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过哪些事情,请课后讲给大家听,进行小组交流,看谁做的好事多。

2.回家后,每人做一两件关心、体贴长辈的事。

作者单位 福建省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

4.阳光教学设计 篇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生字词语,会认会写。

2、2、通过句式训练来品悟语言。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感受阳光带来的美好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自由与惬意,感受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生活。

课时重点:

通过句式训练和造句等方法来品悟语言,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

1、想象:教师播放音乐,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阳光很美,很宝贵)(板书课题)

2、今天的生字宝宝又要和我们见面了,谁想读读他们。呀!大家都想读,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吧。

3、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开火车去找找他们吧!

4、看生字宝宝带着他的伙伴又来和我们见面了,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开着火车读一读,领读的同学,读对了,大家就跟读两遍。

二、深入课文,寻找阳光 1.了解阳光,认知变化

既然阳光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那我们赶紧到田野、山上、小河边去看看那里的阳光吧!(点击课件)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阳光照到田野、高山、小河,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1)谁来说说,田野里、山上有什么变化。追问:因为有了阳光,什么?怎么样了?

出示句子: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生:阳光让禾苗比以前还要绿,让小树比以前还要高。

师:是的,你读懂了“更”,你来读一读。

预设二:生:阳光很伟大,植物离不开阳光。

师:你说的真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填空)你能照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吗?

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_________了。

_________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____了。现在,你想对阳光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请小朋友们再读句子,读出你的感受。

(2)阳光照在河面上,小河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小河像长长的锦缎呢?

(课件展示)在阳光照耀下微波粼粼的河面,体会河面的绚丽多彩。(展示实物“锦缎”),让学生说说闪着阳光的河面和锦缎的相似之处。

从这句话中你会想象到什么?(在阳光照耀下,山水、田园、树林、庄稼……更加美丽了。)你能把小河的美丽读出来吗?

教师: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都发生了变化。田野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闪着阳光,……这些都是因为有了谁?(阳光)。是的,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换成“因为有了金子”你觉得行吗?这说明了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2.感受阳光,体会珍贵

阳光不仅洒遍田野、高山、小河,还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家里。(课件出示)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齐读)

小朋友们,你觉得阳光怎么样?(很可爱,很活泼......)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跳”的朗读)

这么可爱的阳光,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捉住它吗?为什么抓不住呀?(认识阳光是捉不住的;阳光是大家的,它给每个人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就更加说明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齐读最后一段)a说说阳光和金子相同的地方。b阳光比金子宝贵在什么地方?(预设: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买不来的......)3.再读阳光,情感升华

请小朋友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1、出示 “长”这个生字,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字的笔顺和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3.指导书写,认识新笔画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写一个生字。(课件出示:“长”)

指导写“长”。学生交流容易错的地方。笔顺书空。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小朋友们,这里也有一个新笔画“竖提”要我们认识的。跟我读“竖提”(注意区别“竖钩”)注意:“长”的第一画是“撇”,第二画是“横”,第三画是“竖提”,第四画是“捺”。师范写,学生练写,学生作品展示指导。

课后反思:

公开课后,组内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使我受益非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设计、制作课件、试讲等花了两星期的时间,原本以为教材钻研的挺透彻的,设想也挺周全的,顺利地上下来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到了真正进入课堂,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的,我把这节课的要求拔高了,致使同学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的提出使同学难以接受(脱离同学的实际: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接受能力不强等)。具体到教学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重点段的处置。教学时,我为了让同学读懂理解这段话,我采用了朗读比较、实物展示的教学手段。

理解“更”,进行朗读比较。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绿了。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高了。

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我想通过句子的朗读比较出两个句子的不同,从而理解“更”的意思,结果大部分同学很茫然,体会不了,也读不出味道。课后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我觉得很有道理。

她们说,可以把教学坡度降低点,教学手段形象化一些,比方,采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没有阳光的禾苗是什么样的,有了阳光的禾苗又是什么样的,让同学说,老师画,通过形象的简笔画,同学可以很轻松的理解“更”的含义。再如,理解“锦缎”,可以让同学看图上的小河,有阳光照射的小河是怎么样的,同学会观察出来,波光粼粼,金光闪烁等,锦缎也是这样的,所以说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

老师们的点评生动形象,连我们都爱听,更何况小朋友们呢?其实,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喜欢听,乐意学。

5.《阳光》教学设计 篇五

《阳光》这篇短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与美丽,说明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朗读课文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一猜: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

2.看一看:(课件展示:万丈光芒的太阳)

3.说一说:太阳有什么作用?哪些小朋友能给大家讲讲?

4.导入课题:阳光

二、整体感知,自主读文

1.运用课件图文结合,配乐朗读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生字拼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开放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读书和识字,并且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自主识字,在自主识字中发现识字方法,在识记中鼓励学生为生字多找朋友,多积累词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巡回指导,如重点指导读准金、进、晨的前鼻音,阳、像、更的后鼻音,早、长、谁的平翘舌音。]

三、研读句子,提炼主线

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句子: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①理解更。

②体会阳光的伟大:

让学生结合动画情境,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阳光下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_________了。

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_________了。

你想对阳光说些什么?

让学生带着对阳光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情感,把第2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此教学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同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

2.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1)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①课件展示在阳光照耀下微波粼粼的河面,体会河面的绚丽多彩。

②展示实物锦缎,让学生说说闪着阳光的河面和锦缎的相似之处。

(2)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①说说阳光和金子相同的地方。

②用像连接的前后两个事物要有相同点。请学生发挥想象实际运用:

弯弯的月儿像。

()像()。

③阳光比金子宝贵在什么地方?

a.谁也捉不住阳光。

体会阳光是不能用金钱购买的,是一去不回头的。

b.拓展阅读:(体会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太阳太阳照四方,

它的好处不平常。

太阳不晒草不绿,

太阳不晒花不香。

太阳不晒果不熟,

太阳不晒苗不长。

被窝也要太阳晒,

太阳晒了暖洋洋。

身体也要太阳晒,

太阳晒了才健康。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先质疑,后顺学而导,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围绕阳光的宝贵这个主题提供给学生拓展性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深化自身的感受。学生对阳光的感受逐渐由平面趋于立体,由单薄趋于丰满,学生在进行语言量的积累的同时,语言的领悟力也在不断提高,阳光的宝贵也逐渐地立体呈现出来了。]

四、换位思考升华主题

1.既然阳光这么美好,你想对阳光说什么?

2.设想没有阳光的地球将会怎么样?

3.选择题(任选一)。

①画一画有阳光的世界。

②画一画没有阳光的世界。

6.《阳光》教学设计 篇六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初步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2、认识竖钩、竖折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双耳朵,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字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4、能工整、正确地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字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课前准备】教学插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实物锦缎、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2、认识1个偏旁双耳朵,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学习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导入

画时圆,写时方,是什么东西?(日、太阳)你们看,红红的太阳照亮了什么地方?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学一篇关于太阳的课文──《阳光》。

⑴认识阳字,认识偏旁双耳朵

⑵给阳字找朋友。简单理解阳光。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你喜欢阳光吗?为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

2、听教师范读,你认为小作者对阳光的感受是什么?

3、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拼拼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朗读反馈

⑴文中哪个字或哪句句子你觉得读起来有困难?(阳、更、长是后鼻音,长、晨、谁是翘舌音。)(课文第2自然段的3个长句朗读较困难,注意停顿。)

⑵教师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⑶指名分段朗读(教师说明段落)

⑷师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声音是否响亮,教师指导的重点词句是否读好了)

5、全班齐读,再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阳光像金子,洒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看,阳光洒到了哪里?(出示阳光照亮大地的图片)。

2、田野、高山、小河分别在哪呢?请小朋友来找一找。(找对了,请该生在边上贴上词语卡片,并带着其他小朋友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⑴预设问题: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

⑵教师点拨:金子是怎样的?(金黄色,闪亮的,很宝贵)

(阳光也是金黄色的,也是闪闪发亮的,也非常宝贵,所以说阳光像金子。)

⑶教师小结:因为阳光和金子颜色很像,都很宝贵,所以作者说阳光像金子。那你说,太阳像什么呢?(完成随堂练习第4题)

洒是什么意思?(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4、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1自然段,一起再来感受阳光的宝贵。

5、当太阳洒遍大地的时候,大地上的一切便开始有了生机与活力,到底有什么变化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轻轻地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大地有了什么变化?(田里的禾苗更绿了;山上的小树更高了;小河像长长的锦缎了。)

6、质疑:对这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⑴预设问题:更是什么意思?(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

为什么说: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利用实物锦缎和水面波光粼粼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锦缎和水面都相当平滑,而且都能反射太阳光,看起来非常亮)

7、小朋友们再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

8、现在,你对阳光又有了怎样的感受?(阳光很宝贵,它能使植物生长。)

9、课文最后说阳光像金子,但比金子更宝贵。这是为什么呢?(阳光能使植物生长,能使小朋友们长高,可是金子不能,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四、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7.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阳光 篇七

一、联系生活实际,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他们心理、生理的特点,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很枯燥。这说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他们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大扫除举行了一次擦课桌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擦课桌活动的同时,又设计了“1分钟做口算”、“1分钟测心跳”两个体验活动,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二、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逐步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展开教学:(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面积差别很大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2)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3)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4)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能了解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结合生活实践,展现数学活动的多样性

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学习形式。教师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同时,丰富的活动形式能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多样性,从而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 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当演员。我曾看到过一位老师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老师在领着他们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2. 体验活动

体验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很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他们提供感性认识。

3. 实践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树立“大课堂”观念,使数学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延续、向课外拓展。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贯彻这一要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活动中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本身,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再现生活画面,体现数学评价的发展性

现代的评价主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作业与考试是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怎样真正地体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的发展,真正发挥现代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改进等教育功能呢?我认为作业与考试急需改革。在改革中,如何体现作业、考试类型的多样性,如何增强作业、考试要求的人文性,如何提高作业、考试卷讲评的参与性……都是值得我们深思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从如何结合生活、体现数学评价的发展性这一层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1. 题目素材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作为编写题目的素材。例如:小春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2看成27,结果得到的商是58,还余18。想一想,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像这样把数据看错,导致结果错误,是学生做题时常见的错误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

2. 知识应用实践化

知识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应多关注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实际问题”,这是新大纲强调的。因此在学生的作业中、卷面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实际的能力。

8.让语文教学沐浴人文阳光 篇八

语文课程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是这样界定和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不仅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也强调了语文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文学科的特点,增加文化内蕴,改变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因而无论是从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还是新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都是当前语文教改所应努力的方向。

一、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内涵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发挥人的主体性和潜能放在显著的位置上。而张扬人文精神,则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以及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健康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是指发挥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灵性、悟性,优化其知、情、意等方面素质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策略

1.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人文教育的土壤。一个“专制”的“唯我独尊”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因为他自身就缺乏人文素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也应如此)应当改革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改“教学”为“学教”,变专制为民主。民主的教学氛围体现为:教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生长”的幼苗,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欲放的智慧、晶莹透明的情感、鲜活分明的志趣,也爱惜他们各不重复的个性、单纯烂漫的天真;不但赞同他们与已和谐的求同思维,而且也褒扬其新锐有余、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简言之,民主的教学氛围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等、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教师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压抑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教学中有的是掌声、笑声,消灭的是体罚和训斥;教师追求的是“人”的发展,摒弃的是机械的知识的学习。

2.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要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必须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语文教材中那撼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激情、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气贯长虹的人格魅力、催人泪下的世间真情、多姿多彩的人间万象……都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义务感的感性材料,都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良好的人文内蕴。人文内蕴不仅显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它同样闪耀在议论文、说明文等应用文体中。谁能说《谈骨气》《俭以养德》比《最后一课》《纸船》的人文内蕴弱?谁能说《向沙漠进军》《中国石拱桥》中就缺少人文内涵?因此,重要的不是课文,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自己的情感融进教学,联系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思维,通过思维的发掘去更深更细地品味语言,才能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思维品质一起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从而形成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

3.探索人文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直面教育,不能脱离语文这个母体而空谈人文。语文教学应因“文”悟“道”,因“道”学“文”。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追求的是“润物于春风化雨”之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通过熏陶,收到潜移默化的实效。“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无一不是把人放在教学本位,在“春风化雨”中润入了人文的内涵。

4.人文教育应蕴含在语文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应使学生虽地隔千里,而能同作者神游;虽时隔百年,而能与作者促膝长谈。阅读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足以让读者泛舟其中,感受山川之美、领悟人生哲理、聆听自然之音、品味生活真谛、体验生命流程,继而培养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增厚人文之底蕴。在写作教学中,关注人的发展,抒写真善美,诉挚情,仔细观察、倾情写作。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抒情真善美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语文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拓宽其文化视野,锻炼其语文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或演讲、或辩论、或欣赏名著名篇、或朗读名诗佳作、或访谈先辈业绩、或游览名川大山……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上一篇:BCP使用方法数据库下一篇:机动车尾气移动检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