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2024-11-07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精选7篇)

1.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篇一

元朝的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元朝的统治

河北张家口市第6中学 郭素卿

河北张家口市第5中学高级教师 孙淑琴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文天祥的抗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②文天祥坚持抗元,从容就义。教育学生学习文天佯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③元朝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度,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3.培养学生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教师问:从北宋到南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学生答: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和西辽,党项族建立的两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

2.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两宋前后,我国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蒙古族也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是谁统一了蒙古各部?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哪些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本课标题)

3.讲授新课

一、蒙古的兴起(板书)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早年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部的密林里,7世纪时,他们走出密林,向西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人分成许多部,多数过游牧生活,称“毡帐中的百姓”,少数在森林中从事狩猎,称为“林木中的百姓”。(让学生看教材P108图画《蒙古帐幕车》)

12世纪,蒙古各部与邻近各民族,逐渐加强了经济联系。他们用马匹、皮毛换取纺织品和铁器。铁制工具和武器的使用,对蒙古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此,蒙古各部逐渐走上统一的道路。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统一蒙古各部的吗?(成吉思汗)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板书)

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奴隶、牲畜和财产,彼此展开激烈的战争。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完成全蒙古的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完成统一蒙古这一历史重任的是铁木真。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让学生看教材P109图画《成吉思汗》及描写争战情景的原始资料)

铁木真是斡难河流域蒙古族一个部的杰出首领。他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联合盟友,经过多年战争,打败了其它各部,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在本目标题后板书1206年)

现在大家阅读一下P109小字部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铁木真能统一蒙古各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其原因,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铁木真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成吉恩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各部之间的长期混战,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蒙古统一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不能因此而抹煞他的历史功绩。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就他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评说,不可苛求于古人;只要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就应给以肯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元朝统一全国(板书)

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完成的。当时,蒙古军队相继灭了西夏、金,降服畏兀儿和吐蕃,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板书:1.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1271年继承汗位,正式定国号为元,后来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让学生看Pll0《元世祖忽必烈》

板书:2.南宋灭亡(1276年):忽必烈在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便倾其全力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了。板书:3.元朝统一全国(1279年):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元军大举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如陆秀夫、张世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让学生看P111图画《文天祥》)板书:4.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才华出众,考取过状元,是南宋的丞相。元军压境时,他毅然把自己的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南宋政府曾派他到元营谈判。他面对蒙古贵族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元贵族将他押禁在军营中,后在押解路上,一位船工帮他脱险。临安陷落后,文天祥继续组织抗元斗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等地,1278年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俘。押解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千古名句。(让学生看P111文天样的名句及注释)同学们要牢记这个名句。后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忽必烈用宰相这一高官劝降,但他始终不屈,又在狱中写了《正气歌》,表达了誓不投降的坚强意志。1283年,他在大都英勇就义,享年47岁。

讲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提出一个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也给以肯定,这应该怎么理解呢?(让学生思考一下,试答,然后教师总结)第一,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是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方面谈的,而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则是肯定文天祥反对统治者民族掠夺、民族压迫的角度而言,二者并不矛盾,这是历史事实,并为历代人民所承认的;第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如何,给以历史地评说;第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天样抗元体现了我国人民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二者都应给予肯定。同学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

关于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我们还可以从它统一以后所实行的行省制度以及民族融合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板书)

请大家想一想,元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统一呢?(让学生说出秦统一、隋统一和两晋统一及它们统一的年代)元朝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统一,它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辽阔。(让学生看P112《元朝疆域》图)元朝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元政府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与管理,建立了行省制度。(教师指图讲)在中央所在的大都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区。(边讲边板书)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在图上指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同时应提一下唐朝的中书省,注意它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元政府还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引导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密切联系的史实)元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引导学生回顾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史实;并让学生看P112《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图画)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板书:2.民族融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P111最后一段大字,找出民族融合的几种情况。元代民族融合表现为四个方面:①许多汉人到边疆,开发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原先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④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让学生在书上把这4点划出)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促进了相互学习,也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蒙古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各族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五、民族分化政策(板书)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制造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分化瓦解人民的力量,来达到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那么,元朝是怎样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呢?请看P113《元朝划分的四等人》简表,注意各等的名称和包括的民族。(可指定一名学生读简表内容)请注意:元朝是以归附它的时间先后划分等级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则地位较低。特别要注意,它把汉族划入两个不同等级,这是分化政策的突出表现。事实上,民族分化政策并不能掩盖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阶级压迫的本质。因为,汉族地主也能担任官职,广占土地;蒙古族贫民也有破产流亡,甚至沦为奴隶的。元朝的统治,实际是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4.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其中主要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同学们要注意四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两件大事和一个意义。(依据板书提纲,用谈话法)

四个年代是:①1206年,铁木真做蒙古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②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开始;③1276年,元军灭亡南宋;④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这四个年代及发生的事件要牢牢地记住。

三个历史人物是:①成吉思汗(铁木真);②元世祖(忽必烈);③文天祥。要能分析说明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提问学生,帮助他对每个人物的贡献简要叙述出来)成吉恩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是他的主要功绩,他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中国,实行行省制度,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和巩固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推动了民族融合。(第17课还要讲他在社会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贡献)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南宋军民进行抵抗,兵败被俘后,囚禁于大都,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应该掌握。

两件大事是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要注意行省制度的内容与作用,民族融合在四个方面表现。

一个意义是指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

5.作业

①课文后边练习题。

②回答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的重要事迹。

③解释行省制度。(提示:行省制度实行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法建议

1.这节课内容较多,有五个大问题,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不可平均使用时间。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这节课的难点:对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作辩证分析。

2.这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抗民族压迫、弘扬民族气节的好教材。教师要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强化教育效果。但要注意:①蒙古统一后对西夏、畏兀儿、金和南宋的战争,是我国国内的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不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的提法,重在分清是非,反对民族压迫;②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发动西征,并向东、向南攻占高丽、安南、缅国,进攻日本、爪哇,是对外国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3.这节课图画图表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留给学生课下阅读。

4.教师可根据本地区、本校条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相、电影等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2.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篇二

(一) 政治方面

元朝实行的是民族高压政策, 将国民分成贵贱不同的等级, 蒙古人和色目人拥有各种特权, 可是汉族人则备受压迫。尤其是元统治者废除了科举制度之后, 造成了知识分子的极度分化, 一部分臣服于统治阶级, 而另外一部分选择了做隐士, 但是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地位无比低下。但是正是这样, 加强了他们和民间艺人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了元杂剧的发展, 并为他们的作品增加了丰富的人民性。

(二) 经济方面

元朝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远统治者习惯与畜牧业而忽视农业生产, 致使农业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统治者为满足武器和工艺品等消费品的需要, 导致了手工业和商业形发展和城市的经济繁荣, 故为杂剧、南戏的兴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 文化方面

元朝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在政治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 汉族的文化和蒙古族自身的文化渐渐融为一体, 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新纪元。

二、元朝的礼乐制度

(一) 元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作为统治者的蒙古贵族们, 他们深知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渐渐的认识到必须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来学习礼乐, 同时也知道了儒家的礼乐制度对于治理中原地区有多么重要的含义。早在大蒙古国时期, 元太祖成吉思汗就以西夏旧乐作为礼乐。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 但随着金朝的日益衰落, 蒙古国的元太宗窝阔台领兵一举灭金, 之后他下令收集金朝礼册、乐器, 并网罗精晓礼乐的乐官同孔子的五十一代的孙子元措一起“制登歌乐” (其中包括掌乐者许政、掌礼者王节以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 。元朝的建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 他登基之后, 将乐宫制编, 同时提倡练习文武二舞, 而且规模宏大, 达到了400多人。1276年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元朝攻灭南宋。灭宋后, 他下令秘书省, 将南宋的图书以及太常寺的祭器、乐器、乐工、法服、仪卫、卤薄、宗正谱碟, 还有天文地理图册等等, 凡是典故文字的, 一并户口版籍, 尽仰收拾。同时派人征集南宋的乐器和乐官。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最为鼎盛的时代, 国家疆土广阔, 并且崇尚雅乐, 历代皇帝都继承忽必烈的遗风, 在位期间编制舞节, 撰定乐章。

虽然元朝统治者们, 喜好雅乐, 也一直致力于国家礼乐制度的建立, 但是由于他们民族的特征, 都大多不懂音律, 也不熟悉汉族的礼乐制度, 因此在制定宫廷礼乐之时还是以本民族的音乐为主, 称之为“本俗”。

由上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在历代元朝皇都的统治期间, 他们都大规模的征集汉族精通音律者来进行乐章的撰写和礼乐的演绎, 例如, 元世祖时期, 将乐工人数扩大到三百八十四人。元六年, 元世祖不但大兴礼乐, 而且命礼官赵秉温、史杠向前朝熟知礼仪者学习朝仪。后来又命汉儒周铎、尚文、肖碗等人从金朝古典中, 参照现今国情, 定制国礼。

因为元代统治阶级重视礼乐, 并采取了有关措施, 所以虽然元代的礼乐制度是学习前朝所立, 颇有争议。但是礼乐制度的确立使的国家上下尽知君主之尊, 至高无上, 而且撰写的乐章雄伟宏大, 足以看到当时国家的繁盛以及一代帝王之象。然而就像虞集在《叶宗英自度曲谱序》中所说的那样:“太常乐工, 知以管定谱, 而撰词实腔又皆鄙侄, 亦无足取。”在举行的祭祀、释莫等活动上演奏之乐与雅乐大相径庭, 甚至在一些钦定的国宴上演出“采女为十六天魔舞”这样的淫靡之音。以常规来说, 释其仪式中所演奏的乐曲应与“以供春秋祭祀相应”, 但是实际演奏的乐曲竟是一些被称为淫曲的民间流行小曲, 与仪式实属不符。这是由于蒙古贵族们鲜知礼乐制度, 对于音律知识又很贫乏, 加上征召的汉儒之中, 大部分都不是专职的乐师, 与前朝的行家相比自有不及之处, 所以制定的礼乐虽有雅奏之心但都是俗乐之意。由此可见, 汉族皇帝和士大夫们所崇尚的雅乐在元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的地位越来越脆弱, 时常受到俗乐的冲击, 这是元朝以前的汉族王朝所没有的, 也是元朝礼乐的制度所独有的风格特点。

首先, 元朝时期, 在太常寺、教坊司等礼乐机构中任职的乐工们他们并不像前朝那些乐工一样常驻京城, 只为皇亲国戚或达官贵族演奏, 而是都居住在京都周围, 尤其是在被称为乐都的“东平”居多。平时他们都是民间艺人, 只在举行礼仪活动的时候, 才将他们集合在京城进行演出, 礼仪活动结束之后, 又命其返还东平。朝廷也会定期委派人员到各地监察乐工, 以备朝廷只需。而且宫廷的礼乐机构经常调整乐工, 例如在元三年时期, 由于东平离京都较远, 所以只留下其中优秀乐工92人, 其他的乐工重新划入平民, 同时在离京都较近的汉族儒户当中重新挑选384人为乐工。这样以来, 元朝的乐工既是宫廷礼乐机构中的乐者, 又是民间戏班的艺人。自然而然的, 他们的往来就给宫廷和民间的音乐提供了交流, 让民间俗乐与宫廷雅乐更好的融合到了一起。民间的流行小曲和杂剧戏文被呈现到了宫苑之中, 而宫廷的雅乐歌曲和供奉戏曲也传入了民间, 两者互相影响, 共同发展, 最后达到了雅俗共赏, 这也是元杂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 元朝统治者出于自身原因, 在其礼乐制度的建立大量吸收了其本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元素, 一方面丰富了宫廷雅乐的创作内容, 同时也促进了各个民族的音乐融合。例如原北方草原的民歌, 经过顾德阎的改编, 变成了著名的元教坊大曲《白翎雀》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少数民族的曲调大量的流入中原, 经过了艺人们的加工和润色, 在当时的成为了流行的新声。以至于在元朝的戏曲音乐的曲牌中有很多都是来自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曲调, 极大的丰富了戏曲的音乐表现力。

最后, 元朝征召汉儒制乐, 使得一些汉族的学者们熟悉音律, 为他们以后从事戏曲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原南宋的宗室成员文学家赵孟顺, 他所撰雅乐深受元帝喜爱, 因此, 每年朝会大合乐时, 都会演奏他所撰写的乐章。更有汉儒赵因, 他音律功底深厚, 是当时元代戏曲的代表人物, 可谓是独步其时的宗匠。以上所述反映了元朝汉儒熟悉音律, 喜好戏曲创作的社会风气, 这与元代的征召汉儒制定礼乐的措施有关。

总之, 礼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象征, 而礼乐技能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 又可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与有序是礼乐文化的真谛。

(二) 元朝礼乐制度与历朝礼乐制度的异同

礼乐制度主要是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的, 它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礼, 早在夏朝就已出现端倪, 到商朝之后进入神权时期, 礼法在信仰之下得到了巩固。到了西周春秋之时, 礼法更是贵族用来统治人民以及维护贵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即便是到了战国时期, 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出现, 统治者的需要, 所以更加重视礼法, 例如:即位礼、朝礼、丧礼、祭礼等等。礼乐礼乐, 除去礼法还有乐制。早在部落时期, 中国古代人就发明了诸如骨笛类的乐器, 而且还创造了音律。到了商朝, 乐成为了祭祀仪式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贵族统治者之中盛行开来。周朝时期, 周公为了巩固统治, 使得乐升华成了一种待遇, 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 礼乐制在这个时期才正式定型。而周朝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的国家。

礼乐制度的发展是曲折而又漫长的, 从西周的确立到战国的衰退经历了一个兴、盛再到亡的过程。战国时代结束后, 社会重新进入封建统治阶段, 礼乐制度所具有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等多种功能都是统治者迫切需要的, 所以它又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国的历史发展由西周的领主制到秦朝的地主制, 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必然会影响礼乐制度, 使它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变异, 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但是礼乐制度所具有的等级秩序和宗法观念是依然存在的, 并且逐渐发展的更加丰富。

到了两汉时代, 礼乐教化成为了主流的社会政策。首先, 人们所推崇的儒家思想, 要求所有有关政治的思想和制度设计都要得到全天下百姓的认同才能实现, 因此没有什么方法能比礼乐教化有更大的效果。其次, “礼乐教化”与汉儒的治世理想也有密切联系。儒家思想旨在“移风易俗”, 通过改善人性, 造就君子。汉儒们在面对前朝的一些文化观念的破坏和压制, 以及现实社会的堕落与腐败时, 意识到必须要重新建立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 这是刻不容缓的。礼乐教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手段。

汉魏六朝的音乐, 分为雅乐与俗乐两种。雅乐是郊祀朝会的贵族越长, 其词是《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

雅乐到隋唐时代地位就非常低微了, 在《新唐书礼乐志》中也有记载:“太长阅坐部, 不可教者隶立部, 又不可教者, 乃习雅乐。”

宋金时期, 由于城市更为繁荣, 产生了艺术歌曲、说唱音乐、百戏、歌舞音乐、戏剧音乐以及七月等丰富多彩、反应市民生活的艺术形式。雅乐渐渐推出了音乐舞台。

发展到元代, 由于各种原因, 雅乐又整装待发了, 在元统治者的重视下, 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共同的文化, 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雅乐系统。

三、结语

礼乐在中华厚重的音乐文化长河中只是沧海一栗, 笔者希望能通过该文让大家了解元代的礼乐制度, 从而更加了解整个礼乐体系, 为以后的中国音乐文化研究出自己的一份力。

摘要:1206年铁木真创立了蒙古帝国, 称成吉思汗。随着政治军事的不断强大和经济的发展, 1279年忽必烈灭宋, 统一中国改国号为大元, 从此元朝建立, 蒙古族没有完整的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 其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制度的建设。在此基础上, 元统治者将中原礼乐意识与蒙古民族情结结合在一起, 在吸收继承西夏、金、宋之乐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元代之乐。但由于蒙古贵族制定雅乐时以“以本俗为主”以及“征召汉儒制乐”, 直接导致了雅乐在元代发生变化, 经常受到俗乐冲击, 以至地位越来越脆弱, 体现出与以往汉族历代王朝不同的独特风格。并促使了各民族音乐、歌舞的交流与融合, 以及音乐创作和研究基础的奠定, 为以后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对后世礼乐既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象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元朝的礼乐制度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元朝,礼乐制度,宫廷雅乐,元朝戏曲

参考文献

[1]陈四海著.《中国古代音乐史》[M].人民出版社, 2004.3.

[2]杨荫流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下册) [M].人民音乐出版社.

[3]王光祁著.《中国音乐史》[M].中华书局, 1934.

[4]黄翔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M].汉唐乐府, 1997.

[5]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3.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篇三

总课时数()

课题

蒙古的兴起和元课型 第 1 教学

时间

教材简析学情分析

朝的建立

年 月 日 星期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教材通过三目内容来完成,第一目着重介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第二目主要讲述元朝的统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节课。

1、分析学生现

新课

班级

139

课时

人数

三维教学目标

存的学习问题。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2、分析学生目前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希望通过声、图、文等多种形式了解历史,得到启示;希望通过课堂讨论、合作交流,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期达到“以史为鉴”。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

统治和经济发展

情况。(2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

教学重点

史上的贡献,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地图、播放人物介绍录音等,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3结合探究讨论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及运用文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有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5)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高尚的气节的英雄精神。

“蒙古族的兴起

和元朝的统一”

教学难点

元统一全国的意

教学策略

出示材料、图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而得出

结论

教具学具 课件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师生双边活动

教 教 师

学 流 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民族生分别回答 蒙古包

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内容。然

备注

学 生

学生谈对 游牧的理解:逐水草迁徙,放牧的生活 此环节应该作调整 此处应进行精简

后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游牧民族

生讨论并分

析得出:

内因:各部

讲述:(学生回答后)其实当时混战 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

外因:女真

压迫

1206年 铁木真统一

蒙古,建立蒙古

(国)政权 蒙古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蒙古族古代的历史。请先欣赏几幅蒙古族的图片。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人民渴望和平安宁

强大的骑兵 坚强的意

志、机敏勇敢

1、蒙古的兴起

说说你对蒙古的了解

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促进了蒙古

族的发展壮大(加速封建化进程)为后来元朝

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分析:一分为二,辩证的、全面看待 成吉思汗是

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

2、蒙古统一的背景

出示材料请学生分析

蒙古统一前, 草原上的争战情景:

和军事家,最突出的星天旋转,诸国争战, ……

没有逃避地方, 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 只有互相杀伐.----谢再善译《蒙古秘史》

2、蒙古统一

谁来结束了这种战争不断的局面?这种局面又是怎样改变的?

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他过于崇

尚武力,在占领大片土地之后大肆屠杀,没能够主观的去推动社会生产力、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是用游牧部落的模式去统治这些领土,客观上又阻止了社会的发展。生答:忽必烈 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礼、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机构,建立年号。为了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欣赏视频,结合48页两个相

生明确

1、结束了我国历史关史事及所学知识,思考归纳成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

据局面,促进了国内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原因和意义?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

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还引导讨论:成吉思汗的童年都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和中西交通的发展。[]经历什么样的磨难?这对他产生

2、开创了明清长期

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什么影响?对你有什么启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

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评:对有见地的发言给予表,没有矛盾。元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积极意义。扬、鼓励.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对蒙古贵族大肆掠小结:成吉思汗的最大历史功绩

夺、虐杀政策的反是: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

抗,是为了保卫南宋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作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

全,是正义之举。

物,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及后代使蒙古政权走向我们应从不同角强大出示简图并介绍:对内征讨度来看待问题。金、西夏,对外扩张到俄罗斯等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帝国诞生了。

毛泽东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惋惜成吉思汗只懂武功,而不知文治。联系有关事实,想一想:应如何

评价成吉思汗?

[过渡]: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其孙子忽必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封建专政,建立了元朝。那么,忽必烈在位时期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出示忽必烈肖像,问知道我是谁?

2、请学生看书并指出忽必烈的统治政策:

3、群策群力思考: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

议的,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出示材料请学生分析,师巡视指导

4、元朝的建立即统一的过程

出示动画了解

想一想,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出示文天祥肖像及相关的史料

畅想天地:元统一是大势所趋。而文天祥抗元受到后人敬佩,这有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简评:对大胆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必要的肯定与鼓励,提醒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条理性。

备注栏里可写设计意图、活动反馈、教学随笔、时间分配等内容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达 1.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标 检

2正式建立起元朝政权的君主是()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目标对应点

考查生对成吉

思汗的功绩的掌握

考查生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史实的掌握

考查生对元朝与其它统一全国的政权的不同特点是否明确

A 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文天祥 D 蒙题 哥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 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 隋朝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的兴起

2、蒙古统一 书

3、评价成吉思汗

设 计

二、元朝建立与统一全国

1、忽必烈的统治政策、意义:

2、元朝的建立、统一的过程

3、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教 学 反 思 不足

成功

之处

之处

改进

4.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篇四

1、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在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还是在归纳描述元朝统一后的措施,均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整合资料表述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的不足。

2、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及提高

比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文天祥不识时务还是民族英雄”的辩论,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及表达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但是,当我们想想他们只是刚走进初中校门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时,当我们运用发展性评价体系进行评论时,不能不对他们的努力和收获感到欣慰。又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写作业:假如你是马可。波罗,请你给远方的威尼斯亲人描述一下你在元朝大都的所见所闻。学生通过不单要收集有关资料,而且要通力合作,思考、设计,由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在讲到行省制度时,充分结合今天的广州属于当时的哪个行省来讲,并且从分析史实中教育学生: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融合起来。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在设置辩论题目时,评价人物的语气要比较符合学生要求。比如辩题可改为:“文天祥抗元保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2、在总结时,引申的高度还不够。比如在讨论:“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保宋的关系”这个问题时,我用“合二为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在这里,我用了爱迪生的事例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例子的论证力不够说服力。并且对于“南宋虽然灭亡了,但是文天祥仍然是民族英雄”,对于这一点也表述不够充分。

3、在讲“元朝统一后实行的措施”这一方面设计得不够严谨、生动。过程简单、程序化了些。在学生展示作业方面,可以用更口语化的语言来描述,并且之后实行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这份作业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最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

4、课外知识补充得不够充分。

5.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篇五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鉴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四个自学提示的设置,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授课任务完成后通过试卷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当堂训练,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使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旋律中本课的1271次历史列车启程,这样很自然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已经置身于美丽的蒙古草原,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愿望。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任务,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两位人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如: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时,我通过抛出问题“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压迫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与元朝统一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达到了历史学科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如提问王汉青同学回答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以及父母为什么取名叫汉青?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时,通过自学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你能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有哪些表现?我让班级里的回斌同学(回族)来回答,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汉、维吾尔、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来源,知道自己很聪明,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

6.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篇六

一、四等人制的形成背景

“四等人制”是元朝时期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制度, “四等人制”的本质是民族之间文化差异、政治差异造成的不平等政策。民族不平等政策并不是由元朝建立, 早在契丹和西夏时期, 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民族等级制度, 元朝继承和发展了辽、金的民族分化政策, 更加凸显了民族之间权力和利益的差别。不论是契丹和西夏时期的民族不平等政策, 还是元朝“四等人制”的形成, 都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统治目的而实施的压迫手段。封建社会中, 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间的不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 其疆域异常广阔, 地域的差异给不同民族之间也造成了一定的隔阂, 为了实现对各地区各民族的统治, 根据各族人对元朝的贡献以及统治阶层蒙古人对各族人的信任程度, “四等人制”应运而生。造成“四等人制”产生的另一大原因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华夷之辩”, 华是指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 夷指边远的游牧民族。在“华夷之辩”中, 蒙古人长期的边疆生活和少许的文化生活造成其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带, 因此文化影响处于下风的蒙古人, 为了尽早地摆脱蛮夷的蔑称, 实现对汉人的绝对统治, 实施民族等级制度对于蒙古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四等人制的内容

1. 四等人的划分。

元朝建立之初, 世祖忽必烈下令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 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2]。蒙古族人作为国家的统治者, 自然将蒙古人归为第一类人, 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一类人;第二类人是古代西域的各个民族, 由于他们和蒙古人的交往过多, 投靠蒙古族比较早, 所以蒙古人将他们归为第二类人, 权利仅次于蒙古人, 是蒙古人来管理汉人和南人的得力助手, 也是拥有一定的特权的;第三类人是汉人, 汉人在当时一般指的是金朝所统治的各个民族, 包括高丽、契丹、汉人等, 是受蒙古人和色目人压迫和管制的;最后一等人是南人, 专用来指原来南宋统治下的人们, 南人是处于社会最低阶层的人。元朝统治者对人的分类有着一定的依据, 众多学者分别持不同的观点, 但是大都相似, 笔者认为, 四等人制是依照统治者的信任程度来划分的。第一个等级是蒙古人, 这已经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第二等是色目人, 前面已经说过, 色目人是较早归附蒙古国的, 在蒙古国急速扩张的年代, 色目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涌现了很多有贡献的色目人, 统治者对其有着较多的好感, 更加信任色目人对蒙古人的忠心;同样的, 汉人在忽必烈攻打南宋时期也立下了功劳, 因此汉人的地位自然排在了色目人和南人之间, 为第三类人;南人是南宋统治下的人民, 没有什么信任而言, 自然地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 饱受压迫。

2. 四等人的权利和待遇。

首先是在法律上, 各个等级的人拥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汉人如果侵犯了蒙古人的利益, 汉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果致使蒙古人死亡的, 汉人需要用生命来偿还, 而反过来如果在汉人和蒙古人的争斗中, 汉人受伤甚至死亡的, 蒙古人只需作出轻微的赔偿就足够。在盗窃罪的处理上, 如果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犯盗窃罪则可以免于惩罚, 而汉人和南人犯盗窃罪需要在脸上刻字以示惩罚, 可见法律在处置汉人和南人上是相当苛刻的。法律处置上的不公平直接激化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军事方面, 由蒙古人构成的军队数量有限, 蒙古人构成的军队就驻扎在最重要的地方, 而汉人和南人组成的部队驻扎在边远地区, 为了防止汉人和南人的奋起反抗, 元朝统治者下令在民间禁止使用各种武器, 未经允许不准自己饲养马匹, 也不允许民间的各种集会, 凡此种种的规定都为了确保元朝政权的长久。前面已经说过, 整个元朝, 汉人和南人的数量要远远超过了蒙古人和色目人, 因此在官员的任用上有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任用汉人, 虽然在忽必烈时期得到重用的汉人和南人比较多, 但是随着“四等人制”的不断苛刻, 元朝规定, 不允许汉人和南人做官员的正职, 只能是相应的副职。在行省以下的政府部门, 统治者规定由达鲁花赤担任最高职务, 即使有汉人担任总管也要听命于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由蒙古人担任的一个官职的称呼, 中文大概是“镇守者”的意思, 是地方官员拥有实权的象征。对于汉人和南人任用上的不公平, 在科举制度上就显现出来, 汉人和南人的考试不仅试题要难, 而且考试科目要多, 最终成绩公布之后, 其与蒙古人的成绩是单独列出的, 同样在任用官员上, 蒙古人相对于汉人和南人他们的初始官职要高一等, 况且即使被任用, 汉人和南人依然没有实际的权力, 只是充当统治者的统治工具罢了。

元朝统治者通过“四等人制”政策, 进一步巩固了政权, 加强了对汉人和南人, 甚至对色目人的统治, 但也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给国家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三、四等人制体现的政治文化因素

首先, “四等人制”展现的是元朝政治观。作为中国上千年封建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 元朝虽然前后不及百年, 但是其强大的政治实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在忽必烈时期, “四等人制”还没有那么完善和苛刻, 忽必烈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拥有超人的智慧, 他在那时候敢于重用汉人和南人, 这是突破“四等人制”制度的一种勇敢做法。《元史》卷42《顺帝纪五》也有类似记载:至正十二年三月, 诏“南人有才学者, 依世祖旧制,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用之”。禁止百姓持兵器是忽必烈特别重视的问题, 他要求严格实施管制, 为了达到政权稳固的目的。这里所指的百姓, 并非只包括汉人和南人等被认为低人一等的人, 而是指一切对政权有所威胁的人。忽必烈严格的管制, 也使得汉人和南人的强烈反抗, 体现了其几者之间不同的政治文化观和不同的生活习俗。也正因为在多方面的差异, 使忽必烈在位期间, 江南一带反抗元朝的活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其次, “四等人制”展现了元朝的文化观。元朝统治阶层蒙古人的文化是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对于蒙古贵族来说, 越远离草原文化圈, 就越意味着与他们的文化心理加大隔阂[3]。尤受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和草原文化的影响, 元朝统治者对国家合理经营与国家制度转变的认识比较浅薄。由于文化造成的种族之间, 抑或是不同地域人民之间产生了不小的隔阂。在这样一个时代, 谁是统治者, 谁就主宰这个社会, 给予其他种族不平等的待遇。受到了长期以来牧民生活的影响, 生长在马背上的蒙古人就颠覆了中原和江南一带人民的农业经济观念, 将土地改造成牧场, 势必造成了人们的强烈反抗。不得不说的是, 色目人的出现对于蒙古人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蒙古人与色目人的文化相近, 后来蒙古人又汲取了色目人文化中的精华, 色目人的贡献对于蒙古人进军中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也正因为如此, 色目人在元朝的地位相对于汉人和南人要高, 为“四等人制”的发展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等人制”的出现也无疑地体现了这一点。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 元朝统治者用不平等的政策来控制着汉人和南人, 甚至是色目人, “四等人制”是对文化差异的最好解释。

四、四等人制的影响

前后不及百年的元朝虽然在时间上和其他长命封建王朝不可比拟, 但是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文化财富和政治财富。元朝统治者独有的草原文化和游牧生活对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四等人制”的形成, 给汉人和南人带来了民族灾难, 元代特殊的民族关系、多元的文化心理和多样的政治形态, 给“四等人制”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四等人制”的发展有着时间的积累, 是统治者治国思想的体现, 统治者将人分为四等, 处于第二等的色目人虽然是上层人士, 但是色目人终究是蒙古人统治其他民族的工具, 色目人完全是为蒙古人巩固政权服务, 而处于社会底层的汉人和南人便成为被统治者, 长期接受统治阶层的剥削,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各民族与统治阶层的矛盾。总之, “四等人制”的划分既有维持大一统的需要, 也是对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承认[4]。虽然其制度的不科学给其他民族带来了不利, 但是其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余思璇.浅析元朝法定四等人制的成因[J].法治与社会, 2008 (5) .

[2]启良.中国文明史 (下) [M].花城出版社, 2001.

[3]李大龙.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J].史学集刊, 2010 (2) .

7.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⑵通过设疑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猜一猜,他是谁? 多媒体显示图片《朱元璋》。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历史上的一位平民皇帝。朱元璋(1328~ 1398)

太祖朱元璋,字国瑞,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统一全国后,朱元璋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并大兴文字狱。对明朝文化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很小时候给地主放牧牛羊,吃尽了生活的苦,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16岁的他在乡邻的帮助下,草草埋葬了亲人,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 开国皇帝:朱元璋

2、朱元璋加强王权

过渡语: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农民起义的斗争还在继续;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有功之臣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小组合作交流)知识点:⑴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⑵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⑶ 思想方面:八股取士。(看幻灯片)

教师点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能够民政、司法、军政)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三者互相牵制,各自直属朝廷;三司长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须秉承皇帝命令;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听命于皇帝。曾经丞相总揽六部事宜,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历史上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一来,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官员都能否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百姓是否背后说坏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门的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你有什么发现?三司长官听从皇帝命令;六部尚书听命于皇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全国所有的权利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

3、互动参与: 多媒体显示:故事一: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故事二:钱宰上朝后,低声吟咏做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朱元璋朝见钱宰问: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明太祖说:“现在就放你回去,好放心熟睡!”随机把他遣送回老家。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老师上台,强调)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了解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顺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特务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4、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明朝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隋唐时期,强调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阅读理解:

同学们,请你们通过阅读课文,归纳什么叫“八股取士”?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文体以及结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试卷文体:八股文

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动脑筋: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为什么? 辩证看待问题:

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②消极作用: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思维拓展:

过渡语:从以上我们讲的明朝统治机构的变更、设立厂卫、八股取士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已然强化到历史上空前的程度,多媒体显示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了什么? 学生议论: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封建帝王高度虚弱,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预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我们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5、经济的发展

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十几座商业名城。富人携带重金从事重要的商业活动;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商帮。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一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总结下一篇:思政新教材培训心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