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
今年的4月15日是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国家安全这个话题,虽然感觉离我们遥远,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谨记居安思危,国家安危系与民族崛起系于每一公民,我们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国家安全教育的学习,我们要更加的意识到要不断增强自我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真正的学法,识法懂法,守法,不做任何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并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利益。
2.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二
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当年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后来的“人民教育政府办”, 再到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虽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城乡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还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经费不足仍然是困扰教育发展, 特别是困扰经济欠发达省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实际上, 早在1993年就已经提出了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但十多年来这个目标一直未能实现。与此同时, 由于办学条件有限, 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普通民众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中负担也越来越重。教育虽然没有产业化, 但教育产业却已经形成, 教育的商品属性在很多时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使得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均衡发展无从谈起, 教育成本持续走高, 成了不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但对很多家庭而言, 也只是减轻了部分负担, 因为这些减免的费用只是他们教育整体支出的一部分, 而他们用在择校、补习、特长培养、陪读等方面的费用, 要比学杂费和书本费多得多, “因学返贫”现象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并不少见。而在一些发达地区, 教育成本更是高得惊人, 如北京不少家长为了能上一所好点的小学, 不惜血本在学校附近高价购买“学区房”, 让人叹为观止。
在当下应试教育仍为主导的大环境下, 要引导人们实现对教育的理性消费是十分困难的,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 仍然是很多父母一生最大的愿望, 而能够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就成了他们最大的追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政府如果不能提供充分、优质、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务, 必然会将教育导向市场, 加大普通群体接受教育的成本, 加剧接受教育方面的两极分化, 动摇社会公正公平的基础。
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大幅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应该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走出教育现实困境的不二之选。我们知道, 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因素有很多, 但最基本的离不开两点:一是完善的设施, 二是优良的师资, 两者缺一不可。而要做到这两点, 必须以充分的投入为前提。学校硬件建设自不必说,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 要想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要让优秀教师能够安心任教, 必须以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为基础, 即便是偏远农村地区, 如果待遇足够吸引人, 照样能留得住好教师, 照样能办出高质量的学校。
一个时期以来, 我们把教育当作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政府投入没能及时跟进, 拉动的结果是接受教育的各种费用不断上涨, 把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教育成本, 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 就像失去控制的房地产一样, 畸高的房价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 却让消费者负债累累, 在几十年之内失去了正常的消费能力, 从长远看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而教育早已成为仅次于住房消费的重要支出, 如果不能改变由于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缺乏导致的受教育成本过高的现状, 所谓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现在不少人都在谈论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问题, 而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 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 应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之一。只有不断强化政府办教育的责任, 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公益性特征, 才能从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的角度, 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才能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在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的情况下, 切实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3.《江西教育》(教研版)全新升级 篇三
赣鄱名师:介绍全省专业出众、学识高超的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和专长。
校园风采:介绍全省优秀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亮点。
刊首语:关注当前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教研教学新理念的观点性文章。
政策聚焦:发布有关教研、教师培训、教师招聘等工作的行政性文件、通知等。
学习评价:中小学考试与评价,教学质量测评,中高考、学考等考试政策、标准的解读,试题结构及评析性文章。
课题研究:中小学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动态、典型课题展示等类型文章。
特别报道:全省教研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报道以及优秀课改经验的宣传推广性文章。
动态速览:省内外教研教学最新资讯。
名师讲坛:全国知名中小学教师或者课程专家的教研教学新成果和新思考类的文章。
杏坛沙龙:围绕某一教学热点话题展开的一组观点讨论式文章。
课程视野:对中小学各学科各版本课程、教材的解读和评价性文章,阐述新教法的文章。
教学赏析:中小学各学科名师优质课及获奖优质课精彩教学片段的欣赏和评析。
教研视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新举措、新思路。
教学探新:以论述形式书写的课堂教学反思及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经验性文章。
学前教育:反映当前幼儿教育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的文章。
读写天地:关于阅读、教育写作的体会、经验和指导性文章。
师路心语:以散文笔法写的教学叙事。
征 文:每年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评奖性征稿栏目,2016年征文主题为“精彩一课”。
公共投稿邮箱: jxjyjxb@sina.com
联系人:王 慧 0791-86765719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048/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70X
4.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全新摘选 篇四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回顾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能自信地挺起我们的脊梁,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撑。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
5.医院实习心得体会全新摘选 篇五
在临床工作的这一个月以来,我对护士这个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工作是很繁忙,夜班是很辛苦,但是这些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康复出院。娴熟的操作并不是重中之重,三查七对首当其冲,任何时候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我的感受。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已经会一些操作,懂得一些治疗,每周老师会组织小讲课,传授我们知识与经验,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我目前要做的是细心,耐心,不给自己惹麻烦,不给患者惹麻烦,不给老师惹麻烦,平安顺利度过实习期。很多人对护士有一个不正确的认识,这一个多月我见到了之前没有见过的人,从刚开始的玻璃心,受到一句冷言冷语就受不了,如今已经好很多,何必因为别人影响自己,耽误了该做的事情。当然,我还遇到了一些暖心的患者,记得我第一个打皮下的患者,或许她看出来我紧张了,她居然安慰我说没事,你打吧,我不怕疼。当时真的是很暖,同时也鼓舞了我,也为我之后的操作增加了许多勇气。从那之后,我就努力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不自信,因为我的不自信会换来她们的担惊受怕与对我的不信任。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一点都不错,24小时都有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为患者治疗,总而言之,我越来越意识到护士的重要性,希望我可以做的越来越好。
6.廉洁自律心得体会全新摘选 篇六
一、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准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对待《准则》应当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不能做“本本族”。“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大量案例表明,诸多腐败案件的发生都是部分党员干部意志力薄弱,才走入贪污/腐败的禁区。因此,要保持清正廉洁,应当从思想根源入手,通过自己不断的深入学习,加强自己的廉洁自律意识,使自己从内心上抗拒腐败、抵制腐败,真正从思想上预防腐败现象、从纪律上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将落实《准则》与自身工作相结合。我们常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觉得要做到“外化于行”,就要在日常工作中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找准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公司的发展做自己能做的事。在工作生活中加强自律,深刻认识到党员自身的廉洁自律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要能顶得住歪理,能抵御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时时刻刻都以党纪法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到廉洁、清白,使自己永远保持“一身正气”的美好声誉。
7.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七
赖绍聪, 国家级教学名师、三秦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陕西省“三五人才”, 岩浆岩岩石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 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基性超基性岩学科召集人,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等职。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两项)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两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在"Litho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Science in China"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4篇, 36篇论文被“SCI”收录, 22篇论文被“EI”收录, 出版著作3部。先后担任岩浆岩岩石学、岩石物理化学、理论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指导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担任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期间, 组织实施“十五”和“十一五”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并取得重大进展, 地质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3次评为全国优秀基地;在担任地质系主任期间, 地质系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地质系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问:自“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启动以来, 西北大学在实验教学理念、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有哪些新的转变, 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何影响?
答: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长期以来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改革一直是我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自我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准建设以来, 我们大力加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建设, 我们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验证性、单科性、继承性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实施了从灌输式到开放式, 从验证型到设计型, 从单科性到综合性, 从继承性到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具体措施上, 我们特别注重突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实施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的交叉融合, 体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将地质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中, 更新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 实施研究性、开放性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70多年来在中国中西部典型造山带、盆地及黄土高原研究领域的积累, 结合当前国际地学发展趋势, 将科研优势融入实践教学,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新体系,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为天然实验室, 构建了在教学上循序渐进, 在内容上密切协调, 在地域上相互关联, 特色鲜明的野外现场实践教学和野外综合实习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性质, 采用不同教学新模式, 将研究探索的思维意识融入实践教学建立了研究探索性的学习模式, 实质性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科研群体, 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我愿学”和“我会学”的转变。通过推动和实施中-美学生联合野外实习, 开设全英文地质课程, 加强国际交流, 实质性地推进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从而初步实现了实践教学内容从验证型到设计型, 从单科性到综合性, 从认识性到创新性, 从传统地质实践教学到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专业的转变。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 中心始终坚持“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地质学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的主导思想, 牢固树立实验室、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思路, 带动实验室建设上档次。使学生逐步实现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开展测试, 为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质创造条件, 对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 中心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主导思想。使专业实验室不仅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本科及研究生实践教学, 而且能使师生在较高层次上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不断积累资料和经验, 逐步改进实验方法, 提高实验技术, 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专业水平和档次。同时, 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将科研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 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将高质量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达到了提高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目的, 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的全面改革。
问:请您介绍一下中心在仪器设备配置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经典案例, 并简述其功用。
答:1.地质学数字网络显微互动教学系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新技术、新手段的广泛应用, 地质科学逐步从传统的地球表层地质发展到深部地质, 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在此形势下, 建立相应的新实验体系以适应对学科创新性的需要是当务之急, 为此, 实验中心投入260万元, 建设了地质学数字网络显微互动教学系统。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通过使用新型的教学设备来推行全新的教学理念, 解决了传统显微形态实验室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这一系统将传统的由教师个别地、手把手地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观形态, 变为师生互动的、图像共享的、高效率的实验教学。此系统通过计算机可以存贮显微镜下的图像信息, 还可与网络系统连接实现图像和资讯的异地实时共享。该系统设有“学生通道”和“教师通道”, 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到课堂上每位学生的显微界面, 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对讲模式, 同教师一对一地通话, 及时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真正实现了师生在第一时间交流互动, 使原来的被动式教学变为主动式教学。
2.特种显微镜教学实验室
中心投入420万元建设完成的特种显微镜实验室可广泛用于基础地质、古生物及基础油气勘探、开发与应用领域各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学, 还可以作为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环境地球化学等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红外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其配套的显微图像系统、冷热台系统、阴极发光系统以及连续变焦多功能实体显微镜+描绘系统。红外-荧光显微系统利用率很高, 主要用于各种岩石、矿物及矿石的显微鉴定、精细结构研究及图像分析。冷热台系统主要用于沉积盆地分析课程及矿床、矿相学课程中流体地球化学成矿机理的设计性、研究性教学过程以及较大量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阴极发光系统可用于锆石内部结构研究, 对矿物学、岩石学研究性教学改革, 特别是本科学生广泛开展的创新基金研究计划意义重大。
问:在贵中心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野外实习和课程实习两种实习方式, 请您谈谈在这两种实习方式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答: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 对以实践性为突出特点的地质学而言,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1.野外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示范中心按照本科4年教学的阶段性, 在合理安排不同阶段专业课程内容并与野外实践教学交叉协调的基础上, 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从单科到综合的规律, 并根据野外教学基地的客观实际, 设置了贯穿本科4个年级的不同的教学内容, 建立了认知—技术方法—研究、创新—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思维循序渐进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1) 一年级实习——由认知向实证的转变。将现代技术纳入一年级华北区实习, 小组配备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 将GPS在现代地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纳入教学, 学生完成4张地质剖面图, 对剖面的地层、岩石组合、沉积特征等进行实际观察。在总结报告中要求学生充分理解野外实际观察内容, 用自己的方式总结实习区地层体系和岩石类型等内容。使一年级实习不再是通常的地质认识实习, 其难度、内涵均较传统认识实习有飞跃性的变化, 初步实现了由认知向实证的转变。
(2) 二年级实习——传统地质填图与现代数字化地质填图的有机结合。中心自主开发了科研教学密切结合的数字填图系统, 二年级扬子区实习学生在传统地质填图训练的基础上, 实施数字化填图。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技能训练。目前, 这一教学方法已获得成效, 配套的数字填图实验室硬件设备配置到位,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3) 三年级实习——将生产 (毕业) 实习提升为科研实习。三年级科研实习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独立科研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生经过一、二年级不同阶段分别以实证、技能为重点的基础训练, 在初步具备了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 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从选题到实践、实验再到总结、提高的完整科研过程训练。以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也可申请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 完成研究性学习。
(4) 四年级实习——专门增设地质创新综合实习。在完成了一年级华北区实习, 二年级扬子区实习和三年级研究性实习基础上, 四年级学生进入以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为实习基地的跨大地构造单元, 完成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地质综合实践。在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地层系统和构造变形的实地观察、研究、分析基础上, 进行点、线、面结合的同时异岩、异相、异构对比分析, 构建区域时空地层—构造格架, 探讨区域地质演化过程, 以此培养多学科交叉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习实验教学体系
在课程实习教学改革过程中, 改变以验证为目的的教学, 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 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性课程实习教学模式。
(1) 基础课程——综合实习教学模式。一方面突出重点, 精简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引入一些学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并介绍相应的参考文献, 由学生自主阅读, 了解学科发展脉络, 形成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在标本的实习中, 为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只提供基本地质素材, 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对所提供的化石、岩石、矿物等采用多种方法鉴定, 在标本鉴定基础上, 对所提供的地质剖面进行分析, 最终做出地质分析报告。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 专业课程——现场实习教学模式。以矿床学教学为例, 课间野外实习教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坚持的实践教学环节, 并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不断继承、调整、改革而建立起了新的教学模式。中心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选取世界著名超大型金堆城斑岩钼矿床为基地, 继承秦岭大剖面区域地质综合野外实习, 在教学中穿插课间野外现场教学, 使矿床地质实习教学举一反三, 重温秦岭地质, 强化了矿床学专业化实践的训练。
(3) 专业选修课程——研究性实习教学模式。鉴于地球科学领域近年来出现的大量新成果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专业选修课程特别制定了旨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地利用各种资源的阶段式考核, 以教师命题和学生根据学科发展自己提出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专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课外利用各种渠道-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查询等, 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 并严格按科技论文的要求撰写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 如学科发展综述、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自己的看法与认识等。通过这些措施, 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收集阅读文献以及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 还锻炼了他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采取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给学生创造上讲台讲解问题的机会,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小组为单位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当前本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讲解答辩, 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 充分结合学院本身特殊的培养模式,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网络教学模式, 请问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在教学上还做了哪些改革?
答: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我们在网络教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等方面均做出了较大的努力, 我们投入重资建设了配置高容量交换机的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局域网络管理中心, 局域网络已覆盖了我们的所有实习室、研究室和教室, 将示范中心全部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CAI课件、多媒体电子教案、电子讲稿、教材、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表、教学素材库、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设置、实验设备简况、实验室功能等) 纳入局域网络, 开设网上答疑及讨论区, 统一管理适时更新, 并向全社会开放, 初步构建了示范中心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这一重大举措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督促乃至相互监督, 为学生课后自学、深化理解课程内容, 真正地参与教学互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我们将研制的网络教学课件安装在服务器上, 方便了学生自学和复习, 学生也从单纯的知识被动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在参与、交流的交互方式中更加有效地汲取自然科学的营养。全方位、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也成为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天地, 为学生开创了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拓宽了学习的视野, 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贵中心在维护和保障现有设备正常运行,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效果如何?
答:实验中心严格遵守学校的设备仪器管理制度所有固定资产设备仪器均有明确的账目, 与实物一一对应。仪器说明书及其他有关资料有完整的技术档案, 并有专人予以妥善保管。各专业实验室对各自使用的低值耐用品亦有详细记录。对于大型设备, 采用专人管理制度, 负责其教学和日常维护, 并有开机和运行状态的使用记录。由于实验室人员的认真负责, 在教学实验中仪器设备很少有损坏和重大故障的情况, 仪器设备总的完好率不低于95%, 近年来新购置的仪器保持完好。对于设备自身的消耗和使用中发生的问题, 由实验室人员及时处理或与有关部门联系维修, 进行合理解决。学校教务处每年按固定资产总值的0.5%下拨款项, 用以保障耗材和基本维修费用。
实验中心长期坚持全面开放式教学, 地质学系学生实行灵活的实习、实验机制。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实行预约制, 学生课外科技实验活动实行项目申请制。实验中心每周开放6天, 每天开放时间为7:30~22:30。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 也面向参加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学生全天开放。如计算机实验室, 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 它还是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的控制和管理中心, 负责管理和维护地质学系计算机网络, 为地质学系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稳定高速的上网环境, 提供充足的软件实习环境。计算机实验室还为学生免费提供系列英语语言学习光盘、普通地质及科普教学光盘, 并在服务器中建立了专业软件支持中心, 提供数十种专业软件的实时下载,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使用效率。对于精密显微镜及高档显微结构摄 (照) 相系统, 采用分段管理模式。由指导教师负责实施的开放性、研究性实验工作, 教师直接负责学生使用显微镜操作资格的培训和论证, 如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创新基金研究工作及学生参加导师科学研究项目所涉及的实验工作等, 并由教师直接负责实验设备的使用安全。对于学生自主选定的实验工作, 如课程实验报告、实习附加作业、选修课程开放性课程作业等, 则直接由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论证学生的上机操作资格, 经登记注册后, 进入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工作。我系各专业实验室配备了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 (教授、副教授) 的教师, 负责实验室的技术开发和长远规划设计, 同样实行全天及全方位对本系教师和学生开放。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中心近期取得的建设成果, 发挥的辐射及示范作用。
答:自地质学实验中心建设以来, 我们开拓性的努力和创新性实验已成为西北大学教学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排头兵”和“示范田”, 并在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界引起了一定反响, 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1) 在校内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近年来, 学校多次在地质系召开本科教学工作现场交流会, 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地质学实验中心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性教学先进经验, 参观教学档案室、图书资料室等。各院系对照地质学实验中心教学改革的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对全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在地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们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方案在地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已初步为社会所认可。美国林肯学院的师生曾考察我们的研究性教学实习剖面,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科学院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所已将我系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研究性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其研究生实习基地, 北京大学地质系已派教师随我系实习队共同赴野外考察, 已将该研究性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北京大学地质学基地班野外实习基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曾专程来我系学习交流教学管理、教学建设经验。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系级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26人, 长安大学工程学院22人, 分别专程来我中心学习交流。桂林工学院阮百尧副校长带领各系教学主任及教务处管理人员18人, 从桂林专程来我系学习交流。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全体院领导, 专程来我系交流学习。近年来, 先后有中国地质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安邮电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等50余所大专院校专程来我系学习交流。陕西省教育厅曾组织在陕30余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及校长50余人, 来我系听取了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方面的经验介绍。
(3)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地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3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 地质学一级学科评估并列全国第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三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二等奖4项, 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 一等奖1项。目前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 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本科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连续12年就业率100%, 连续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8.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八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等多维媒介传播形态的兴起,媒介素养教育逐步被纳入教育视野。“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当前,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形式正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形态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种基于母语形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反哺效应”的开放平台和体系。多维媒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入,将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的追求。而这与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殊途同归”。
一、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背景解构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以课堂为唯一平台的“教—学”单向流动体系。“中学文学社、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比赛等”成为在主课堂之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嫁接要素。然而,我们长期忽视的一点是,语文能力是一种基于母语能力培养的诉求,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课堂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以及传递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习惯、审美构造和诉求,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圳青少年报社和特区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中小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媒体,而他们对媒介素养一无所知。历年来,在高考试卷作文答题中不断出现的“网络名词”、“词句表达的简化结构”、“哈韩、哈日的俗媚文化的追求”都体现着媒介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格道德培养中的烙印。在对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一学生的100份作文的抽样调查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其中有37位同学具有雷同的文字风格,与时下网络文学流行的孤独、无奈、冷酷、决然和凄艳的表达风格相似。同时高考中“文章阅读理解、古文意义的解读”实际上是对中学生整个知识构成要素、知识覆盖领域的考察,这远非简单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的提炼所能达成。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将媒介传播的文本形态、咨讯信息、审美意识与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培养目标嫁接起来,通过规范、整合以及加强引导,把它纳入中学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能力培养目标中去,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学语文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延展和突破
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是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封闭性的“文法、句读、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和“中心含义提炼、文化道德熏陶”的两个主要功能。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贯通了中国古代文化、现当代文化的庞大体系,也是一个以社会的实际评价和实际使用效能为主要舞台的教学体系。这就迫切要求培养中学生对于信息的敏锐感知力、良好的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是回归到社会对于中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考验。从本质上,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诉求和中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偶合性,媒介素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运用”的重要通道。
我们要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引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着重在“理解”、“建设性地使用”、“批判意识和能力”、“迁移和发展能力”上下功夫。中学语文教学要不仅仅满足“识、记、背”能力的培养,而要在“知其原理”上下功夫,具备自主的批判意识,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并能够将“教材文本”的解读迁移到其他文本的分析中,使之在原有基础上有所递进、有所发展,并且努力形成再创造的能力。教材中的范文必然是结合了一定作者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个人的情感羁绊,我们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的理解范文情感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能力,能够理清作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思想抑或其他方面的局限性,通过范文学习,逐步培养理解类似文章或者其他文章情感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并逐步尝试自我创作的可能性。
以高一语文第二册的小说《荷花淀》为例,该篇小说是在抗日战争的社会大背景,作者孙犁以其独特的细腻、清新、质朴的文字表现形式和表达风格传递着我抗日军民的果敢、智慧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不仅仅关注于该课文本身的习读,而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孙犁独特的文笔运用和人物造型,与传统的战争题材那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差异,进而形成对不同风格文本的感悟、牵引能力。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尝试逐步培养学生对“诗化小说”的语言在自我习作中的运用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之于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将课堂之外的富于新闻要素、媒介因子、时代感的文本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视野,和写作教学、段落鉴赏、语言运用规范紧密结合起来,拓展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以中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为基点,有效整合社会环境中促导和形成语文能力的媒介要素。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反哺效应”,批判、扬弃、继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到“之、者、也”,也能够了解例如“楼主、灌水”等网络时尚用语,通过我们的教学,将“不规范、不合理”的文本运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予以疏导解决。使中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指向下,能够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弊害,既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有效避免对规范用语的误读和审美追求的歧解。
三、几点余论
中学生和任何社会受众一样,他们自始至终生活在一定的媒介环境中,而这种媒介环境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推动作用。作为一种母语体系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除开有意识将一些最新的社会资讯文本纳入语文教学视野外,我们所承载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如何在多元媒介环境中对中学生的媒介判断、鉴别、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使之成为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也是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本”上着手,通过媒介素养的培养,使之形成对媒介良好的判断、运用和拓展能力,能够应对多元媒介信息、媒介传播形态、媒介传播信息的变革。这种媒介素养培养,既可以纳入、分解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各级指标体系中,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专题讲座和辅修课程来实现。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完全等同、可以替代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全新的内涵、途径、要求、方式方法论,它丰富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诉求,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国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目标。如何构建覆盖小学、中学、大学以及职后培养的“媒介素养”的“终身教育”教育体系,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也希望“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素材。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银行实习心得体会全新优选09-24
哈利波特读书心得全新摘选07-04
材料购销合同全新10-17
初二演讲稿全新10-11
全新版综合教程1习题09-15
笔的说明文全新10-07
煤矿新工人培训教案(全新)10-09
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10-25
全新感恩母亲经典致辞300字07-11
销售岗位个人述职报告全新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