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收入情况报告

2024-09-07

工程收入情况报告(8篇)

1.工程收入情况报告 篇一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08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07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范文网】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2.工程收入情况报告 篇二

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据临沭县农村住户36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669元, 比上年实际增加865元, 增长14.89%, 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从农民收入结构看, 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79元, 比上年增加288元, 增长13.16%;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3823元, 比上年增加528元, 增长16.03%;财产性纯收入人均160元, 比上年增加68元, 增长73.95%;转移性纯收入人均212.08元, 与上年持平。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四大块中,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一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家庭二三产业, 实现经营多样化;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支农惠农暖人心, 农村居民增收有保障。我县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增加农村居民生产性收入的同时, 落实和兑现了种粮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和“家电下乡”补贴等, 确保农村居民政策性收入到位。

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吃穿用住全面改善

1. 食品消费讲究质量, 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食品消费得到格外的重视, 饮食营养化, 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日趋合理。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1677.77元, 比上年同期的1480.22元增长13.35%。其中营养丰富的副食类食物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 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趋势, 肉禽蛋奶及其制品人均消费量比去年增加较多。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有所下降, 2010年我县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03%。

2. 衣着消费大幅增加, 向成衣化、高档化发展。

农民的衣着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2010年, 我县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96.80元, 比上年增加38.90元, 增长15.08%。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县农民对服装的选择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成衣和新款服装的消费比重明显上升, 中高档穿着用品的消费逐步扩大, 农民衣着的商品化程度也在提高, 时尚新颖的服饰已经成为农村青年的首选。

3. 居住面积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 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逐步改善。

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 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往往是有了余钱就盖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舒适、配套好的住房正在由奢望变成现实, 住房消费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我县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923.61元, 比上年同期的865.90元, 增长6.66%。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30.04平方米, 其中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达到6.0平方米, 人均砖木结构面积达到23.98平方米。住房装饰也已经点缀了农家院落。

4. 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生活用品消费日益高档化。

随着农村基础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村村通上了公路、电话、自来水;村村都接入了有线电视;一部分村家用计算机已接入互联网。农民家里的设备也是不断更新, 大型家具购买量增加, 手机、冰箱等一些高消费物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步放开, 201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33台, 洗衣机75台, 电冰箱、洗衣机每百户分别增加7台, 2台;交通通讯更加便捷, 2010年末,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5部, 移动电话150部, 摩托车59辆, 自行车206辆。交通、通讯设施的提高, 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也带动了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的上升, 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达613.16元, 增长23.51%。在满足正常生活消费的同时, 农民更加重视文化娱乐活动,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人均379.81元, 增长1.94%。从数据看出, 我县农民生活消费结构趋于理性, 逐步向更高的消费层次扩展, 呈现出多层次的消费结构。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抓住国家加大支农投入的机遇,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 就能增强抵御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民因此造成的损失就会减少, 农民增收就会落到实处。

2. 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 保护农民利益。

一是从生产环节入手, 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支持, 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二是从商品流通环节入手, 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农资市场监控, 稳定农资价格, 降低农民的投入成本, 使广大农民增产又增收, 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

3. 继续做好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 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技术, 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优产品。

4. 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

5.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拓宽增收领域。

当前, 传统的农业种养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 二、三产业所得到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源泉, 也是农民增收的新领域。

6. 推进科教兴农, 实现科技致富。

3.工程收入情况报告 篇三

在省委的正确领导,省人大、省政协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责任部门的全力推进,以及各市县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五大百亿”工程实施进展顺利,成果喜人,多数项目已建成投用,发挥效益,超额完成五年投资计划目标任务已成定局。

一、投资计划超额完成,工程效益不断呈现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实施计划)和(关于实施“五大百亿”工程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发[2003]16号),确定了54个单项或打捆项目,总投资3704亿元,2003年至2007年投资3087亿元。2004和2005年,又根据浙政发[2003]16号文关于“‘五大百亿’工程项目按照突出重要性、公益型、可操作性和滚动计划性的原则确定”的要求,先后增加了诸永高速公路、大唐乌沙山电厂、国华余姚燃气发电厂、杭浦高速公路、龙丽高速公路和丽龙高速公路等6个重大项目。由此,“五大百亿”工程最终共包括60个单项或打捆项目,总投资4281亿元,本届政府2003年至2007年计划投资3493亿元。

投资计划提前超额完成。2003年至2007年9月,“五大百亿”工程已完成投资3771亿元,完成五年计划总投资3493亿的108%,是过去五年重点建设投资额的两倍。各项工程按照实施计划滚动推进。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39亿元,占五年计划投资的105%;“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26亿元,占五年计划投资的105.2%;“百亿科教文卫体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19亿元,完成五年计划投资的143.7%;“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79亿元,占五年计划投资的95%;“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08亿元,完成五年计划投资的121.8%。

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五大百亿”工程的60个单项或打捆项目中,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湖嘉乍铁路和温州大剧院等四个项目由于国家规划和建设标准调整等原因,推进计划略有调整。到目前已建成投产或完成五年建设目标任务的项目有36个,其中20个项目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其余24个项目预计到今年底都能够建成投产或完成五年计划目标任务。随着一批项目的建成投用,工程效益日益凸显。

(一)“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

通过“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到2006年底,全省新建和改造铁路营运里程789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6公里。公路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547.6万千瓦,提前一年实现全省装机容量翻一番目标,新建高压电网10358公里,有效缓解了电力供求缺口和配电输送瓶颈;沪杭、浙赣铁路电气化工程建成投用,时速由8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大大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客货运能力;宣杭铁路复线工程建成,时速由80公里提高到160公里,有效缓解了京沪、沪杭线运力紧张状况,其中电煤运能提高了近一倍;北仑港区四期工程的竣工投产,使宁波港向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合龙,将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公路网布局;滩坑水电站按计划顺利推进,为明年3月下闸蓄水奠定了基础;一批重大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投产,大大提高了全省防洪、治涝和抗旱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等建设与应用全面展开。这一大批工程项目的实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优化了全省的发展环境,提升了浙江的环境竞争力。

(二)“五大百”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

“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加快了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加快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扶持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引进一批大院名校科研机构、培育一批国家和省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2007年9月底,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4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46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94家,引进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科研机构300多家。通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杭州、宁波、温州等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高校层次,增强了高校实力,目前全省高校拥有博士点259个、硕士点750个,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推进了和谐社会构建

“五大百亿”工程不仅强调“经济建设”,而且还强调“社会发展”,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等方方面面。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全省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全省共有敬老院1168所,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对象45748人、城镇“三无”对象6923人,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了92.37%和97.13%。杭州、宁波、温州大剧院以及西湖文化广场等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大省”建设。全省疾控系统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全省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了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对保障群众身体健康,降低国家、社会、个人的疾病负担,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在“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中,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管理成效显著,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省域内的大部分水系近两年水土流失现象基本杜绝,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基本达到II类以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野生动物、鸟类随处可见;森林蓄水能力增强,地下径流不断流。据统计,2006年全省森林火灾呈大幅度下降态势,火灾发生次数比上年下降54%,受害面积比上年下降70.2%,伤亡人数比上年下降

37.5%,取得了近年来最好的成绩;同时,万里清水河道、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城市绿地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全省主要骨干河道的疏浚、护岸、筑坝、清障、截污卓有成效,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大幅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全省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居全国前列。

(五)“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滩坑水电站、洞头半岛工程等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丽温高速、通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同时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提供下山补助、完善下山小区基础设施、加强下山后农民转移就业服务等举措,引导农民下山脱贫、异地发展,大批山区农民通过异地搬迁实现了脱贫致富,走上了致富奔小康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山海协作工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达成了一大批合作项目,有效地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步伐。欠发达地区不仅引进了大量的资金,还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更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市场意识。发达地区实施“腾笼换鸟”,为自身引进、培育新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促进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积极探素管理机制,及时总结工程经验

“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不但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综合效应,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工程实施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我省重点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理念科学,导向正确

在“五大百亿”工程谋划之初,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建设项目涵盖水利电力交通、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环境、帮扶致富等工程,涉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中,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大对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科教强省和文化大省建设;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改善,加大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投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的进步,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促进发达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的培育,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二)领导重视,政府推动

省人大十分重视“五大百亿”工程。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时度势,审议通过了2003年至2007年我省实施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龙头的重点建设,经常听取省重点工程情况汇报,每年组织1至2次工程项目视察,对项目存在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各专业委员会关心、重视工程推进情况,2007年11月初还专门组织了专项督促、检查。

领导重视,狠抓实施。2003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重点建设暨‘五大百亿’工程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五大百亿”工程建设工作,明确提出“五大百亿”工程由省长负总责,分管副省长协调配合,各位副省长在各自分管领域积极推进,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还决定建立省政府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协调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具体项目的第一责任人。2005年4月、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又两次召开“全省重点建设暨‘五大百亿’工程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实施“五大百亿”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推动、集约建设”的原则,切实抓好“五大百亿”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目标任务。省政协也十分关心工程进展,积极建言献计;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都将“五大百亿”工程列入重要议程,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支持,在资金、土地和政策处理上重点倾斜,合力攻坚,确保“五大百亿”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在“五大百亿"52程的实施中,各责任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通力协作、合力推进,保证了"22大百亿”工程高效有序地开展。2003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工作责任书》(浙政办发[2003]16号),将“五大百亿”工程的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到各责任单位。各责任部门根据工作责任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五大百亿”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和高效运行。省发改委牵头建立了计划制度、目标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通报(报告)制度、年度考核和奖惩制度、省市县财政性资金与“五大百亿”工程年度计划配套协调机制,以及廉洁保障制度等“七项制度”,有力保障工程有序推进。省农办就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深入调研,按照“建得起、用得起、管得好”的要求,提出加强农村供水设施管理的指导意见;省交通厅制订了关于高速公路、农村通村公路和乡村康庄工程等建设管理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省水利厅出台了有关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要求;省信息办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浙江省“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形成了三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省协作办在全省协作系统建立起“山海协作”工程规划体系,同时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备山海协作项目库和企业档案,为市县协作办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四)加强协调,有效推进

加强协调与服务工作,促进“五大百亿”工程顺利实施。从省里到地方,形成了多层次的协调工作机制,重大项目的难点问题,如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台温铁路、温福铁路、滩坑水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等,省政府领导亲自协调,各市县领导深入一线,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资源要素保障。省财政每年提前研究、安排“22大百亿"HI程省级财政性资金计划;省国土资源厅每年安排一定计划指标用于,“五大百亿”工程建设;省环保局加快项目环评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每年还以省政府名义召开银企座谈会,积极为工程项目融资,并努力向国家争取国债资金、补助资金和企业债券额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针对工程征迁工作的难点问题,省发改委牵头,每年多次召开重点工程征迁联席会议或专题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督促各部门、各级政府和项目业主加快征迁工作。进一步规范“22大百亿”工程招投标工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浙江省招标投标条例》,根据我省实际使招标投标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加强对“五大百亿"35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对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各环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检查,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五)创新管理,和谐共建

在“五大百亿”工程建设中,一方面,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制定实施《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重点建设工程发包承包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确立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度、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制度,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的协调、监督和服务,形成了依法有序的推进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创新管理,推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如省委党校迁建、浙江美术馆和省疾控中心等工程都实行了代建制,同时积极开展项目后评价制度,先后完成了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绍兴小舜江引水工程等后评价工作。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管理,努力实现工程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逐步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接轨,全面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追踪国内外技术前沿,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动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保障了“五大百亿”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扎实推进,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继续抓好项目推进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实施计划的考核督促工作,确保“五大百亿”工程计划的全面完成。

(二)分析存在问题,为我省下一步重大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积累经验。重点在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加强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预防工程建设职务违法违纪,以及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确保我省重大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三)做好“五大百亿”工程宣传工作。认真总结“五大百亿”工程的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编辑《辉煌的成就——浙江省“五大百亿"SE程》画册,加强对“五大百亿"5E程的宣传。

(四)认真研究,加快谋划下届政府重大建设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抓紧谋划布局好下一届政府的重大建设工程。

4.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经过将近半月的走访,我圆满的完成了关于“农民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的调查,通过对沂水县南上位村部分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农民生活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多少的原因,农民增收途径,收入成分,消费的大小及消费途径。

南上位村由于资源等某些因素,没有发展有力的实业,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产品,以及在外务工收入。通过调查显示近年来,各户的平均收入均稳步提高,年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变化较大,而主要消费支出为农资成本,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调查了一下几点:

(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二)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西张庄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靠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卖难,天灾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农户收入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2、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

4、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5、农村群众办事不便。

6、管理与服务跟不上。

(三)调查后,我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觉得制约农户增收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

1、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也曾为改变这种局面而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是同时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生刺激,造成农资价格也随之上升,结果依然是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然而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

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并且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3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

4、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

5、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这些限制因素既影响了在农村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来自于农民自身的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

(四)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归结起来,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收入过低

据调查,大部分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

2、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

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大部分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3、消费观念倾向保守,准备把收入节省下来存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变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变化的不稳定性。这使得农民在消费行为中也更加关注收入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暂时收入对其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而农村社会的低市场发育和农民生活的诸多非正常因素使得很多农民依然会选择储蓄,以防不时之需和进行预期消费。

(六)追寻农民增收的出路

针对上面分析出的造成农民增收的原因,我认为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难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负担减轻后,使其更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活动,进一步增加收入,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2.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市化道路。同时可将政府补贴直接与农户棉粮产品挂钩;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3.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在教育上要加大投

入,把好乡村教师的师资水平这一关,树立起一种加强教育的思想;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养成有病就医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整治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文化项目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在农村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靠自身努力,进一步勤劳致富。

5.工程收入情况报告 篇五

社 会 调 查

题目: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层次: 年级:学校:工作单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石台寺村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收入情况、经营状况

调查时间:2012年2月25日—4月8日

调查对象:部分农村家庭,主要是成年劳力

调查地点:石台寺村

调查方法:个人走访座谈以及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相结合。

石台寺村地理位置:石台寺村隶属于榆林市清涧县,地形以山地为主,紧邻210公路,有河流通过。

石台寺村具体情况:石台寺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石台寺村共有耕地1000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石台寺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石台寺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

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00元左右。

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0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0000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石台寺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00元左右。

从以上石台寺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石台寺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亩地。因此,石台寺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石台寺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石台寺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0.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1.3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惊人的6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2)吸纳人才。

其实,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负责乡镇企业的建设,这样农民就可以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红利,乡镇企业红利,以及个人工作收入等三个收入来源,这样就能大幅提高石台寺村农民收入水平。经过初步的计算,每位农民每年能从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分得红利1500元,从乡镇企业获得红利5000元,个人工作可获收入8000元,这样算来石台寺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近万元。与原来人均年收入4400元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基本达到了中小型城市的收入水平。由此可以直观的发现,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走向富裕最有效的出路。

二、石台寺村与许多其它村庄最大的不同是石台寺村紧邻着县城,农副业和手工业市场比较活跃。

经过对石台寺村的具体调查发现,石台寺村存在很多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因素。

首先,石台寺村虽然距公路干道只有1公里左右,但是短短的1公里却没有一条真正的公路,还是落后的土路。一旦下雨,土路将会泥泞不堪,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与物资的进出。因此修好这条公路是石台寺村致富的前提。

其次,石台寺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90%的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村民的人数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农村的教育观念使然。大多数家长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过早让孩子放弃了读书,而选择了出外务工。而农村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也使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因此,尽快完善农村的教育制度,使离开校园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当前工作的重点。

再次,一个精明的领导人是石台寺村,也是我国大多数农村所缺乏的。通过和当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几年前村里将川道水浇地转让用以建筑用地,这就等于掐断了本村人的粮食、副业之路。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精明的领导人。细看我国目前的几个富裕村无不是有一个精明而有决策力的领导人。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工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

6.农民家庭现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源起

芷江县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存在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统计局芷江调查队通过120户抽样调查的指标,截止20xx年上半年,芷江农民现金收入20xx元;一个是由调查队提供,县统计局上报市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指标,截止20xx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1929元。两个指标长期并存,虽然差距只有几十元,但对外形成了很大的误导。芷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到底怎样?根据县人民政府刘拥军副县长的指示,该局组织人员对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开展了调查。调查工作为期一周,于20xx年7月26日至8月2日进行。

二、调查经过

这次总共调查乡镇17个,它们是罗卜田、晓坪、禾梨坳、罗旧、岩桥、大洪山、杨公庙、土桥、洞下场、碧涌、大垅、板山、罗岩、麻缨塘、竹坪铺、木叶溪、五郎溪,包括21个村、84家农户、302口人。调查按照上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人员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所设计的问题提问。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汇总显示,今年1-7月份,被调查302户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人均达5306元,比今年同期预计的全县农民现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长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长了17.6%;是今年同期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96元的36.9%。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4193元,占现金总收入79%;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为950元,占现金总收入17.9%;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63元,占现金总收入3.1%。农民现金收入呈现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3、转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种政策性补贴为主。粮食补贴人均10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61.4%;报销医疗费补贴人均47元,占转移性收入28.8%;亲友赠送(人情往来)人均8元,占转移性收入4.9%;养老金收人均4元,占转移性收入2.5%。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这次调查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进行,数据来源是真实可靠的。所调查的17个乡镇中,一类乡镇4个,二类乡镇7个,三类乡镇6个,农民外出务工数和收入数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302人占全县32万农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镇人口和贫困人口数进行推算,芷江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速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二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保证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7.工程收入情况报告 篇七

但是, 自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 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产主义。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 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上学、看病、经商、做官都应该是平等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 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贫富差距, 进而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与迸发。这种情况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 “大锅饭”与“铁饭碗”制度造成人们收入差距不大, 大家都过穷日子, 也就没有仇富心理, 百姓心中也就没有更多的怨气。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 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飞跃, 每个人都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只是分享的比例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既有合理的因素, 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既有合法的因素, 也有非法的因素。出现这种情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所以需要改革进行调控, 缩小这种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概念

国民收入分配广义上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成果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

二、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 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多的人 (只以工资类收入计算) 每年可达到几十至上百万, 少的不到一万元。几年以后, 这种差距就更明显了, 特别是在如今物价水平猛涨, 教育、医疗费用奇高的情况下,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让人担忧, 更不用提低保户等特殊群体了。

(二)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主要是各类资源丰富人士、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 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 社会影响不良。

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既有合理的因素, 包括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阶段性等原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包括对资源享有的初始不平等、行业或部门垄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原因。

(一) 最重要的原因是机会的不平等

现在的社会环境没能给所有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没能提供公平的增加收入的条件。那些掌握生产要素较多, 尤其是资本较多的人或垄断部门及行业的存在, 收入就会较高, 他们以这样获得的“第一桶金”为基础, 增加收入的机会就更多。

(二) 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 依托自然资源和资本优势的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 更快于第三产业, 而政府和企业在重工业的收入分配中占有天然优势。

(三) 二次收入分配用于民生方面的比例过低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提出在进行个人消费资料分配之前, 必须进行必要的“扣除”, 其中有“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如学校、保健设施等”,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四) 城乡、区域、群体的发展不平衡, 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人才、产业集聚效应, 经济发展快, 收入水平提高得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建议

(一) 降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

1. 减少初次分配所得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

2. 利用税收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

3. 打击商业贿赂、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

4. 让高收入群体从“为富不仁”到乐善好施。

(二) 加快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

1. 提供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

机会平等的意思是, 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 其就业、投资、职务升迁、赚钱盈利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作为竞争主体他们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机会平等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起点公平。不要只是口号上的平等, 而要做到实质上的平等, 对相对特殊的人群要减少歧视, 多加关照。

2. 让更多的人拥有用公共生产资料收益的机会

中国人在就业选择时有一个传统, 愿意“接班”。很多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做同样的工作, 到单位一看都是“世交”。特别是传统垄断行业更是如此, 如石油、电力、金融等, 这些行业的负责人将员工们的子女优先录用, 使得这些人的收入越来越高, 同时减少了其他社会成员依靠共同占有的垄断生产资料先富起来的机会。而且, 大家都是熟人、亲属, 也不利于企业发展。所以, 希望能让更多的人,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中的人, 能够参与到公共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收益中去。

3. 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初次分配所得

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 尤其是提高城市贫困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我国的城镇普通职工、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等, 是低收入者的主体。因此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退休金标准, 提高下岗补助标准。我国大多数人口还是在广大农村, 解决农村人口的收入是根本, 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内容, 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开发农业科研项目并由国家投入扶持资金使这些成果能够真正投入使用, 发挥作用,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加大再分配投入比例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百姓的心理很简单,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收入分配问题处理不好, 贫富差距过大, 就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因素,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力, 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让国民实现普遍的安全感和幸福, 愿意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梦想而去付出努力。“有梦想, 有机会, 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百姓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自从原始社会就有分配关系, 但那时是平均分配。自从私有制及阶级社会产生以来, 就存在着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 那时因为存在着剥削阶级, 贫富存在着巨大差距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我国目前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 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 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贫富差距, 进而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与迸发。出现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既有合理的因素, 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既有合法的因素, 也有非法的因素。出现这种情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所以需要改革进行调控, 缩小这种差距是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不公,成因,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 .人民出版社, 1963.

[3]胡亚莲.马克思收入分配公平观与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行政与法, 2008年, 第12期.

8.工程收入情况报告 篇八

王小鲁认为,调查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收入户进行调查并取得真实数据面临种种困难;特别是高收入居民有相当大量的灰色收入。他的研究报告,将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他来源不明的收入统称为灰色收入。为了摸清灰色收入的真实情况,王小鲁的课题组于2005-2006年对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县两千多名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进行了家庭收支调查。调查采用社会学方法进行,调查对象全部是调查员关系密切并了解情况的亲属、朋友、邻居。结果发现,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可能达到4.8万亿元。

王小鲁根据“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与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对应”的原理,将样本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数据进行了分组比对。结果发现,在恩格尔系数相同的情况下,统计局样本中各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都低于此次的调查样本,而且收入越高,差异越大。统计收入的遗漏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遗漏收入的四分之三。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国家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由于数据不充分,难以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肯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0.45的水平。

大块的灰色收入从哪里来?王小鲁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公共资金的流失,包括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拨款;第二是金融腐败,主要是官方贷款和民间贷款巨大的利差给金融机构提供了寻租机会;第三是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的寻租行为;第四是土地收益的流失;最后是垄断行业的收入。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的估计:垄断行业的工资加非工资的收入大概相当于其他非垄断行业人均收入的5-10倍。

王小鲁认为,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健全。因此,单靠再分配改革并不能解决巨大的收入差距。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改革,最关键的是透明机制。从长期来看只有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进程,才能形成公众对政府管理的有效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和公共部门管理的合理化。

声音:加深对现代化文明普世核心价值的认识

进入1990年代以来,80年代形成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统一的启蒙阵营,开始出现分化。这一分化,无论在现实批判和学理表述层面,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激烈的交锋和错综的关系。作为一种“启蒙的自我瓦解”,对于启蒙的不同理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启蒙的反思,从根底上看,既是理论论争,也是史实的考查之争。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近日在《经济观察报》上撰写长文《民初宪政挫败与启蒙》,对民国初年的宪政及英失败这一历史个案做了重新检讨。

袁伟时认为,民国十年中国宪政实验的失败,从思想渊源来说,是鸦片战争以降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启蒙运动成败的记录。尽管民初宪政在否决行政系统的违法建议等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但是,由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压倒了公民权利诉求,特别是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给知识准备带来的不足,使它在两方面存在根本缺陷:第一,它没有为公民的自由权利建构切实的保障;第二,它没有建立彻底的互相制约的制度。

上一篇:科研副院长工作职责下一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战略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