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共8篇)
1.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 篇一
1.越王勾践在吴国受辱后返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后消灭了吴国,称霸中原。(√)
2.位于金华浦江的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稻米遗存,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
3.距今9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4.良渚文化是史前著名的青铜器文化的代表。(×)
5.早在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中考古学者就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已经用上了丝织品。(√)
6.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独木舟有8000多年的历史,有“中华第一舟”的称号。(√)
7.青田石,地质学称“叶蜡石”,是一种不耐高温的矿物。(×)
8.浙东史学派的开山鼻祖当首推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
9.小说《春蚕》的作者茅盾先生是浙江富阳人。(×)
10.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
1.因擅长经商而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指的是(B)。A.宁波人B.温州人C.湖州人D.嘉兴人
2.“双鸟朝阳”图腾表明了双鸟育阳创世、百年和合昌盛的主题,刻有这幅图画的艺术品出土于(A)。
A.河姆渡文化遗址B.跨湖桥文化遗址C.良渚文化遗址D.上山文化遗址
3.古人喜欢用来作画的“宓家绢”产于(B)。
A.杭州B.嘉兴C.绍兴D.湖州
4.胎质细腻、釉色光亮、纹饰简朴的越窑瓷器制作业主要分布于(C)一带。
A.宁波、宁海、台州B.温州、永嘉、苍南C.上虞、余姚、绍兴D.嘉兴、湖州、杭州
5.浙江现存最早的两部文言长篇历史小说是(C)。
A.《越绝书》和《世说新语》B.《搜神记》和《吴越春秋》
C.《越绝书》和《吴越春秋》D.《齐谐记》和《续齐谐记》
6.代表元代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是(B)。
A.赵孟頫B.黄公望C.沈周D.王蒙
7.杭州人沈括在(A)里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梦溪笔谈》B.《笔溪梦谈》C.《西京杂记》D.《金匮药方》
8.被梁启超誉为“中国的卢梭”的杭州人是(D)。
A.章学诚B.章太炎C.王国维D.龚自珍
9.“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一出剧指的是(C)。
A.越剧《红楼梦》B.京剧《定军山》C.昆剧《十五贯》D.婺剧《西施泪》
10.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是(D)。
A.花朝节B.端午节C.重阳节D.七夕节
2.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 篇二
小李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他每周末都会在篮球场打球,而那时是留学生苏菲和中国学生小颖学排球的时间。小李从小就喜欢打篮球,篮球打得非常不错,是球场上的得分小能手,常常是场内外观众们的关注焦点。苏菲和小颖也很喜欢篮球,在排球课课间她们就会在篮球场边看小李他们打篮球,小李得分时,苏菲她们在场外有时也会鼓掌加油。有一次,小李打完球后到场边的铁衣架上取外套。由于大家的外套都挂这一个衣架上,而小李的外套压在最下面,所以根本拿不出他的外套。于是他开玩笑地问道,“有人吗?小李来取衣服啦!小心我把你的也一块儿拿走哦!”小李边问边在衣架周围溜达,好一会儿都没有人回应。于是小李就把他衣服上面的其他衣服都抱起来准备拿自己的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排球场跑过来。小李看到她们跑来于是很礼貌地向她俩打招呼,虽然小颖朝他微笑回礼,但是苏菲却没有理他,并且显现出一脸不高兴的表情。这时候小李根本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以至于他不小心把苏菲的风衣掉在了地上也都不知道。苏菲眉头皱了起来,显得很生气。小李看到苏菲的表情吓了一跳,再加上还没找到自己的外套,一时有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他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衣架,但是由于太过紧张,接连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时苏菲也伸出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小声说着什么。小李听不懂她说什么,只听出苏菲说的是外语,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小李更加慌了。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把衣服拿过来给我!”接着就把衣服很用力地拽走了,表情非常严肃,而且没有正面对着小李。由于苏菲的身材丰腴,在拽的过程中,小李的手一不小心碰到了苏菲,吓得他条件反射似地赶紧把手缩了回来,而且满脸通红,表情显得非常尴尬。看到小李这种反应,苏菲直接转过头来瞪着小李,小李感觉很不好意思,都不敢看她一眼。这时小李的同学把地上的衣服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却被苏菲顺势拦住并接过。苏菲把自己衣服挂好后,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但苏菲还是没有理他。这时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不满地看了小颖一眼。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用很抱歉的神态和幽默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a beautiful girl,I am an ugly guy,so please forgive me!”球场周围的学生们都笑了,但是这办法对于苏菲完全没有用,小李只好很无奈地耸了耸肩,并且没有再说一句话。然而事情并没有就这样不了了之,第二周的星期一,小李正在去上课的途中,这时有个女生向他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走到小李面前时,苏菲笑了笑,主动对小李说,“你好吗?”小李终于认出来是苏菲,连忙回答,“我很好,谢谢!”于是,两人又重归于好了。
二、跨文化交际阶段分析
小李与苏菲之间发生的这一小摩擦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大学生,都不是低素质的人;其次,苏菲既然来中国留学的,说明她对中国文化也是有一定了解和认同的;再之,小李本身也并不是性格孤僻怪异的人;最后,是对体育的共同爱好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小李和苏菲都展现了各自好的特点。比如,小李是一个幽默、大方、有活力的男孩子。而苏菲则是一个细心、友好且善良的女孩子。因此,小李和苏菲他们两个的友谊很自然就产生了。
第二阶段:由于小李是一个中国人,并且还是男孩子,他当然不介意别人拿自己的衣服甚至是弄脏自己的衣服,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其他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这些事的。尽管小李在拿衣服时先问了一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衣服的主人是个女生且是外国人,加之他刚打玩球,手必定不是很干净。接着,在他不小心碰到异性身体后,又流露出一种容易让对方产生不好的误解的神情。最后的一系列想缓解气氛的行为举动在苏菲看来不但没有歉意,甚至可能还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意思。故苏菲越来越反感和生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次,小颖代替苏菲说没关系,显然也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的。作为中国人,她认为小李的行为很正常,因此也是完全可以原谅的。另外,小颖是苏菲的朋友,她对苏菲必然是有一定了解的,她一定知道苏菲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所以肯定苏菲会原谅小李,因此说出了代替苏菲回答小李道歉的话。但是,毕竟小颖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她不是苏菲的同胞,所以她并不了解苏菲国家的民族文化,因此她的看法仅能代表她自己或者其他中国人的观点,而并不能代表苏菲和其他外国人的看法。
第三阶段:小李是导致这一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导火索,因此,小李积极地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当时在气头上的苏菲并不买他的账。小颖是这一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催化剂,由于同是中国人,所以文化背景上是站在小李这边的,因此很容易理解小李的行为。相信在这之后,她也会跟苏菲耐心地解释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当然也会跟他说明小李这些行为的原因,使苏菲能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入乡随俗从而更加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难发现,苏菲本人也是个心胸宽广且素质比较高的一个人,她的修养和思维方式使其通过价值判断,最终还是理解小李并原谅了他。于是当她再见到小李时,就主动跟他打招呼,让小李知道,她已经原谅他了。
三、跨文化交际现象分析
小李不懂苏菲国家的语言,只能说几句简单的英语。加上当时他犯错了又很紧张,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并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歉意,只是通过一些其他自认为可能有用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作为一个外国人,苏菲很难立刻读懂小李所传递的信息。同时,作为留学生的苏菲,她的中文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当时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母语,当她生气的时候,小声念叨的依然是母语。小李听不懂苏菲的话,无法明白苏菲生气的原因,故很难作出相应的正确回应。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忌讳是不可触碰的。一旦不小心触碰到,就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国家的文化忌讳。虽然他并不是故意的,但是依然造成了对方的不满。小李主要触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忌讳:第一,打量异性的衣物并伸手抱到身上,这侵犯了对方的隐私;第二,身体对于一些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赞美的事物。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待异性还是比较忌讳触碰的。在中国文化中,当男士不小心触碰到异性,表达尴尬是种礼貌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反应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四、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对策
任何人想要完全避免跨文化交际问题都是不现实的,因为是人都会犯错,跨文化交际问题在所难免。因此,学会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不同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中,任何情况都是互动的,一个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解决方法,首先要求我们的交际必须具有有效性、恰当性以及灵活性,同时要求我们有广博的知识,尊重不同思维方式和解决冲突的方式,此外还要求我们应高度注意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模式的异同点。
第一,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交际情景以及不同场合,我们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对策,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能使自己迅速适应当前面临的环境。掌握灵活适应性可以使我们对事情的突发状况、人物的突然反应作出及时的反应。
第二,耐心和宽容心。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时不能心急,对异文化对象要有耐心和宽容心。跨文化交际问题不是数学题,也不是简单的语文题,而是一种涵盖了文化、宗教、道德伦理各方面的问题。
第三,自信和自控。自信是能否成为一名成功跨文化交际者的关键。我们得花一定的时间来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在碰到紧急情况时应该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
第四,幽默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幽默感可以使自己显得随和、友善,这样不仅可以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还能缓解尴尬的气氛。
参考文献
[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周忠华,易小明.原初态与生成性:对文化差异的考察[J].大理学院学报,2008(9).
3.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 篇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现象 对策
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人们虽然掌握了英语的单词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在交际中仍然会存在交际障碍或误解。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不得体、不合时宜而导致的失误,并非一般遣词造句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这种失误就是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如果犯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这样就可能会使对方产生误解,导致交际障碍,双方不能顺利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种语用失误问题。因而,探讨这一课题,对英语教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早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83年撰写了《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为日后分析文化迁移和语用失误建立了理论框架,同时为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的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并非常规的遣词造句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运用问题,而是说话没有掌握好分寸或表达的方式不恰当、不符合文化习惯等造成交际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他研究发现导致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是母语的迁移。
笔者主要阐述常见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情况分析提出实施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有效对策,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尽量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二、常见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
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指的是由于未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造成表达的不准确和不规范。
(1)寒暄。见面打招呼、彼此问候,中西文化相同,但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容易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吗?(Did you have dinner?), 你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或你到哪里去了?(Where have you been?)。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人们见面应该使用的是简单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 Hello, Hi, How are you doing?/ How have you been? Lovely day, isnt it? 等等。
(2)感谢。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例如:A: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 B: Never mind.由于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错误使用 never mind, 导致了语用失误,其本意表是没关系/不用谢,误用了Never mind,事实上Never mind在英语中表达道歉,于是A困惑,自己没做错事,只是想表达感谢。B却使用Never mind表达不用谢、不客气之类的意思,实际上应该说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
(3)赞扬。交际的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闲聊。例如,在中国,人们广泛使用“帅哥”、“靓女”等词汇赞美男士或女士。但是在英语国家,如果一位男士使用handsome赞美另一位男士的容貌,对方不但不高兴,反而会吃惊。原来在英语国家一般说来男性之间是不会互相赞美容貌的,除非双方是同性恋。
中国人对于别人赞美的回答,常常表现出谦虚和不好意思,却是另外一个交际障碍。当来自英语国家的人称赞一位女士漂亮的外套:“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这位女士应该欣然接受赞美,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而不是谦虚或不好意思地说:“Really? I bought at the big sale. Its very cheap.”这会让英语国家的人难以理解,难道自己没有欣赏能力?
(4)滥用完全句。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会话含义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 CP)。也就是说,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事实上为数不少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倾向使用完全句忽略特定语境中的言外之意,从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不得体,带来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例如:Teacher A: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Student B: 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此例中B应该回答Yes, I have.如果死板地用完全句应答,听起来让人觉得对方不耐烦,也有失语言的合作原则。
2.社交语用失误。正像托马斯所指出的那样,相对于语用语言学判断提出质疑,学习者经常对社会语用判断更敏感,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基础。社交语用失误主要由不同语言所依附的文化差异或社交文化习惯引起的。英语学习者如果欠缺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社交语用失误也会经常出现。
(1)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胡文仲(1994)在《文化与交际》一书中指出:“所谓惯用法,就是英语国家的人惯常使用的方法。”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语言运用习惯,即使英语学习者已经掌握语言的基本表达框架,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2)欠考虑语境因素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语境是语用分析中重要的因素,它影响人们说什么、怎么说及其他人如何作解释。因此不同的语言交际对象和不同的交际环境需要我们清楚地明白语境信息以便采用不同的语言交际策略。
(3)母语负迁移影响导致社交语用失误。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 transfer)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 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规则和表达习惯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令听话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造成误解。
三、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文化差异是目的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会造成负迁移,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另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大都脱离了语境学习英语,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英语文化环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缺乏不同文化习惯差异的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笔者对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语用迁移易造成交际中语用失误。目的语文化除了受《圣经》影响外,更多源于非现实题材的神话、寓言故事,如源于希腊神话的“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而母语文化许多是源于中国的经典书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方民族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倾向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西方人则善于逻辑思维,思维模式是直线形的,一般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构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甚至误解,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3.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使用的语言不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也有所不同,因此,就有了价值观的不同。英语国家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核心,人们强调个体,注重个人价值,强调自我独立精神,不愿谈论有关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提倡谦虚,注重礼貌和伦理道德,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所不谈,会谈到家庭、事业、婚姻等话题。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双方的价值观取向,必定会给彼此的交际造成障碍。
四、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
1.加强目的语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的,那么,文化知识的教学显然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跨文化知识渗透方式而不是单一讲解方法。加之,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英语教材缺乏合理性,因而教师要增加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常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识渗透,不断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引导其熟悉目的语文化,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让学习者知道一种语法规范并不是只有一种交际功能。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当英语学习者充分地明白和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对语言影响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和鼓励学习者通过书籍、图片、歌曲、电影等多种渠道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习者可多与目的语国家的人士交往,即使是通过网络,也可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创设目的语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Little Wood这样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就越模糊。”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语言环境,不断开展交际活动,锻炼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他们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语用知识。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大都没有机会接触目的语环境,不习惯在母语环境中去运用目的语,因此,教学中可利用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各种方式尽量创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习者近真实地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风俗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加深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印象,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注重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对比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实际情况看,很多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因此,加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显然,只有当学习者善于将母语同目的语进行对比,足够地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差距,如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词汇用法的差异、句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等等,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避免母语和目的语的混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当然,这也同时对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自身懂得跨文化背景知识,而且能够指导学生通过母语和目的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目的语,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策外,还需改善教学模式,灵活整合教材,二次开发校本教材,利用语料库,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加有针对性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2]张小燕.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谈英语译员的交际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129.
[3]刘春阳.浅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9):87.
4.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篇四
一、判断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2、元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
宋代
3、从生食向熟食的转换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宋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专论()
5、《吕氏春秋 本味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6、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7、鲁菜即山东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8、曲阜的孔府菜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9、五滋指:香、松、软、肥、淡()
10、素菜是以植物类和菌类食物为原料制成的菜肴()
11、全羊席是土家族的上等宴席()
12、一般来说,面食可分为南味、北味两大风味,京式、广式、苏式三大流派()
13、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14、六味指酸、甜、苦、辣、咸、鲜()
15、傣族不吃鱼类()藏族
二、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论是()
A、《随园食单》
B、《食疗本草》
C、《千金要方》
D、《备急千金要方》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A、清
B、明
C、宋
D、元
3、下列不属于淮扬菜的是()
A、叫花鸡 B、虾仁锅巴 C、炸蛎黄 D、三套鸭
4、我国历史上一篇烹饪理论文章是()
A、《吕氏春秋 本味篇》 B、《食珍录》
C、《随园食单》
D、《千金要方》
5、下列不属于湘菜的是()
A、红烧全狗 B、红煨鱼翅 C、麻辣子鸡 D、七星丸
6、宫廷菜南味以金陵()、鄞都为代表。
A、临安 B、广州 C、开封 D、长安
7、“驴打滚”是()的著名风味小吃。
豆面糕
A、天津 B、北京 C、山东 D、陕西
8、()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
A、朝鲜族
B、满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菜的饮食原则
A、谭家菜 B、孔府菜 C、随园菜 D、红楼菜
10、擅长制作蜜制品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 B、蒙古族 C、回族 D、藏族
11、()族人称奶食为“白食”,肉食为“红食”。
A、蒙古族 B、傣族 C、回族 D、壮族
12、()族嗜食白煮猪肉
A、满族 B、藏族 C、朝鲜族 D、回族
13、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是()
A、素菜 B、地方风味菜 C、宫廷菜 D、少数民族菜
14、我国最早阐述“医食同源”理论的书籍是()
A、《皇帝内经》 B、《千金要方》 C、《饮膳正要》 D、《本草纲目》
15、()菜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
A、鲁菜 B、川菜 C、淮扬菜 D、粤菜
16、()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讲究火工,火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实惠。
A、皖菜 B、沪菜 C、京菜 D、豫菜
17、()菜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
A、川菜 B、浙菜 C、粤菜 D、淮扬菜
18、宫廷菜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代表。
A、天津 B、大同 C、沈阳 D、杭州
19、()菜是我国最著名、最典型的官府名菜。
A、孔府菜 B、谭家菜 C、随园菜 D、红楼菜
20、()菜常用辣椒、熏辣制品多,口味偏重辣酸,讲究实惠。
A、浙菜 B、湘菜C、川菜 D、粤菜
21、下列菜系既是北方菜的基又是御膳组成部分的是()
A、川菜 B、徽菜 C、浙菜 D、鲁菜
22、()菜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
A、杭州菜 B、宁波菜 C、绍兴菜 D、福州菜
23、下列不属于随园菜特点的是()
A、极其讲究富贵和滋补 B、注重原料选择和搭配
C、讲究色、香、味、形、器及进食艺术 D、注重筵席
24、()菜的烹调方法以江浙地区的技法为主。
A、孔府菜 B、谭家菜 C、随园菜 D、红楼菜
25、()族不吃鱼类。
A、满族 B、回族 C、蒙古族 D、藏族
三、多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下列属于“藏北三珍”的是(ABD)A、冬虫夏草炖血鸡
B、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
C、马奶酒
D、蘑菇炖羊肉
2、下列属于朝鲜族传统菜肴的是(ABCD)
A、冷面 B、狗肉火锅 C、泡菜 D、生拌鲜鱼片
3、下列属于“塞北三珍”的是(BCD)
A、羊肉
B、醍醐
C、酥油
D、马奶酒
4、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包括(ACD)
A、自然环境
B、历史文化
C、生活方式
D、风俗习惯
5、下列属于孔府菜的是(ABCD)
A、诗礼银杏
B、八仙过海:鲁菜
C、怀抱鲤鱼:鲁菜
D、一品锅
6、中国十大菜系是在八大菜系基础上新增了(AB)
A、京菜
B、沪菜
C、湘菜
D、浙菜
7、鲁菜以(ABD)而著称,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A、清香 B、鲜嫩 C、爽口 D、味佳
8、下列属于朝鲜族传统菜肴的是(ABCD)
A、冷面 B、狗肉火锅 C、泡菜 D、生拌鲜鱼片
9、下列属于川菜特征的是(ABCD)
A、用料广博 B、调味多样 C、菜式繁多 D、适应面广
10、下列属于鲁菜的代表菜的是(CD)
A、宫爆鸡丁 B、怪味鸡 C、糖醋鲤鱼 D、炸蛎黄
11、浙菜以(ABD)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A、杭州 B、宁波 C、温州 D、绍兴
12、北京菜擅长烹制(CD)为原料的菜肴。
A、山珍
B、海味
C、羊肉
D、猪肉
13、下列属于官府菜的有(ABCD)
A、孔府菜
B、红楼菜
C、随园菜
D、谭家菜
14、下列属于随园菜的是(AB)
A、百玉虾圆
B、鸡粥
C、油炸排骨
D、红烧鲍鱼
15、下列属于满族传统点心的是(ABD)
A、萨其马
B、玉米面
C、小窝头
D、打糕
16、(BCD)一起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A、艾窝窝:北京
B、耳朵眼炸糕
C、狗不理包子
D、十八街麻花
17、(ABCD)被称为山西“四大拉面”。
A、刀削面
B、刀拨面
C、拉面
D、拨鱼儿
18、下列属于浙江风味的有(AB)
A、猫耳朵
B、莲芳千张包子
C、蟹黄汤包:苏菜
D、太后饼
19、面食可分为(ABC)三大流派。
A、京式
B、广式
C、苏式
D、川式
20、下列属于北京风味的是(ABD)
A、都一处烧卖 B、艾窝窝 C、肠粉 D 豆面糕
21、闽菜起源于闽侯县,由(ACD)三个地方菜构成。
A、福州 B、泉州 C、闽南 D、闽西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A、唐代已能用发酵技术制作馒头 B、唐代出现“点心”的名称
C、早在 3000 年前,中国人已学会制作面食
D、面食可分为南、北两大风味
23、下列不属于江苏风味的是(AC)
A、过桥米线 B、蟹黄汤包 C、鸽蛋圆子 D、黄桥烧饼
24、下列属于粤菜的是(AB)
A、龙虎斗 B、烧乳猪 C、龙井虾仁 D、佛跳墙:闽菜
25、鄂菜由(ACD)地方菜组成。
A、武汉 B、宜昌 C、荆州 D、黄州
26、上海菜的特点(ABC)
A、汤卤醇厚 B、咸淡适口 C、保持原味 D、制作精细
27、关于京菜的说法正确的是(AB)
A、取料广泛,烹调方法独具一格 B、口味以脆、酥、香、鲜为特色
C、注重本色,以质取胜 D、咸淡适口,保持原味
28、下列不属于川菜的代表菜的是(ABCD)
A、红煨鱼翅 B、麻辣子鸡 C、红烧全狗 D、板栗烧菜心
29、下列不属于川菜的代表菜的是(AD)
A、三套鸭 B、宫爆鸡丁 C、鱼香肉丝 D、叫花鸡
30、湘菜主要由(ABC)三地风味组成。
A、湘江流域 B、湘西山区 C、洞庭湖区 D、黄河流域
答案:
一、判断题 对错对错对
对对对错对
错对对对错
1、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 二是 三是
2、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宠大的工业系统,这个系统犹如一座大厦。构成这一大厦骨架的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四大系列。
3、中国烹饪原料的属性可分为:动物性原料、植物
、菌类
、人工合成原料四类。
4、熟制的目的是使半成品或生坯成为卫生
、容易消化、熟食品。
5、四川风味由
成都
风味
重庆
风味
风味组成。
6、黄酒是以
大米
或
黍米
为主要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压榨而酿成。
7、干白葡萄酒含有醇
及多种氨基酸,有
强身
等功效。
8、酒礼是饮酒的确
、,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
9、中国对食品的审美标准,传统上一般概括 品质、色泽
、味道、香味
四大要素。
10、养生之道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大学问,他的目的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使人
5.企业文化课程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有限责任公司、(D)。A.外资独资公司
B.私人独资公司 C.无限责任公司 D.国有独资公司 2.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项原则是(A)
A.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 C.目标原则 D.创新原则
3.(B)是美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赋予了美国民族文化倡导个人的生命和幸福 是终极价值的内涵。
A.清教主义 B.个人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4.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C)的人。A.企业所有权 B.企业经营权 C.企业家精神 D.冒险精神 5.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A)万元。A.3 B.5 C.7 D.10 6.(B)是企业进行战略变革和制度创新时必须加以尊重的重要遗产。A.核心价值 B.企业战略 C.核心技术 D.规章制度
7.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有限责任公司、(D)。A.外资独资公司
B.私人独资公司 C.无限责任公司
D.国有独资公司 8.(B)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行为文化 D.制度文化 9.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C)的人。A.企业所有权 B.企业经营权 C.企业家精神 D.冒险精神 10.名牌的一半是质量,另一半是(B)。A.广告 B.诚信 C.包装
D.价格
11.企业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和(A)三个方面。A.生活环境 B.学习环境 C.技术环境 D.营销环境
12.“企业文化”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的时间是二十世纪(D)年代。A.七十 B.六十 C.九十 D.八十 13.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项原则是(A)A.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 C.目标原则 D.创新原则
14.任何一个企业文化都是以(C)为基础,离开了它,企业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A.物质文化 B.行为文化 C.民族文化 D.现代文化 15.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C)的人。A.企业所有权 B.企业经营权 C.企业家精神 D.冒险精神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ABCD)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 D 管理科学 E净收益最大化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教材主持的基本原则有(ABCE)A 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C 目标原则 D卓越原则 E创新原则
3.企业核心竞争包括以下几方面(ABC)
A 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 B 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 C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D 管理系统竞争 E 价值 观系统竞争
4.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AB)A 有限责任公司 B 股份有限公司 C 两合公司 D无限责任公司 5.企业制度持续演进需要(ABC)三大条件 A 产权原则 B 法治原则 C 合约原则 D 民主原则 6.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ABCD)
A导向作用B激励作用 C辐射作用 D 约束作用 E 法律制度作用 7以下属于企业物质文化体现的有(ABDE)
A产品设计 B 产品包装 C 企业精神D员工服饰 E企业标志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ABCD)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 D 管理科学 E净收益最大化 9.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教材主持的基本原则有(ABCE)A 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C 目标原则 D卓越原则 E创新原则
10.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历史,管理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ABC)
A 经验管理阶段 B科学管理阶段 C文化管理阶段 D 信息管理阶段 E 价值管理阶段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如何理解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答:企业家是企业先进文化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企业精神的人格化代表
1、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2、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精心培育者
3、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设计者
4、企业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
5、企业家是企业文化转换和更新的推动者 2.如何理解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关系? 答: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1)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
(2)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成功的深层原因
(3)能否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今后能否成为世界500强的关键
(二)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通过对内部员工的激励约束促进经营业绩的提升。3.中国跨文化管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民族主义敏感性的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凝聚力。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称为“民族主义敏感 性”。西方人所指的“民族主义敏感性”暗示中国人狭隘的沙文主义与本民族中心主义
2、大家庭制式的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涉及一个人对别人应负的责任以及一个人对别人的幸福应不应该承担义务。
大家庭制的基本管理理念是以整个组织为一个大家庭,大家都为同一理想与目标而奋斗、献身。这 个大家庭自然也要照顾和保护其每一个成员。这一理念便衍生出人人听命、依附和归属于自己的组 织(大家庭),而组织则对每一成员一生的工作与生活的各方面负责的体制。
3、关系导向型的行为方式问题
中国人十分看重非正式渠道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其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本。外商在中国的商务活动的 成功有赖于与中国客户、伙伴乃至政府的关系程度,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特别值得关 注。务虚先于务实的思维问题
4、交际方面的问题
5、时间观念问题
四、案例分析(共20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0月。合资中方以陕西省医药工业公司为代表,外方为美国强生公司的成员比利时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投资1.9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比例为外方占52%,中方占18%,合资期限50年。
一、严格管理,注重激励
合资企业的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是由几家中方合资单位提供的。起初,他们在管理意识上比较涣散,不适应严格的生产要求。有鉴于此,合资企业在管理上严格遵循杨森公司的标准,制定了严格的劳动纪律,使员工逐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员工尤其是较高层次的员工中,价值取向表现为对高报酬和工作成功的双重追求。优厚的待遇是西安杨森吸引和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不断丰富的工作意义,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功的机会则是公司善于使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创建初期,公司主要依靠销售代表的个人能力,四处撒网孤军奋战,对员工采用的是个人激励。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原则出发,选用那些具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争强好胜又认同企业哲学对企业负责的人作为企业的销售代表,主要是医药大学应后毕业生和已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医药代表。此时,西安杨森大力宣传以“鹰”为代表形象的企业文化,“鹰是强壮的,鹰是果敢的,鹰是敢于向山颠和天空挑战的,他们总是敢于伸出自己的颈项独立作战。在我们的队伍中,鼓励出头鸟,并且不仅要做出头鸟,还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作为企业,我们要成为全世界优秀公司中的 雄鹰。”
二、注重团队建设
在1996年底的销售会议中,集中学习并讨论了“雁的启示”:“……当每只雁展翅高飞时,也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由于组成V字队形,可以增加雁群71%的飞行范围”。
当某只雁离队时它立即感到孤独飞行的困难和阻力,它会立即飞回队伍,善用前面同伴提供的‘向上之 风’继续前进”。
三、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每当逢年过节,总裁即使在外出差、休假,也不会忘记邮寄贺卡,捎给员工一份祝福。在员工过生日的时候,总会得到公司领导的问候。员工生病休息,部门负责人甚至总裁都会亲自前去看望,或写信问候。员工结婚或生小孩,公司都会把这视为自己家庭的喜事而给予热烈祝贺,公司还曾举办过集体婚礼。公司的有些活动,还邀请员工家属参加,一起分享大家庭的快乐。主办的内部刊物名字就叫《我们的家》,以此作为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相互关怀的桥梁。
经过公司的中外方高层领导之间几年的磨合,终于形成共识:职工个人待业、就业、退休保险、人身保险由公司承担,由部门专门负责;员工的医疗费用可以全部报销。在住房上,他们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并结合中国房改政策,员工每月按工资支出25%,公司相应支出35%,建立职工购房基金。
四、加强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
1996年11月22日,西安杨森的9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和销售骨干,与来自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及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代表一起由江西省宁岗县茅坪镇向井冈山市所在地的茨坪镇挺进,“进行30.8公里的‘96西安杨森领导健康新长征’”活动。他们每走3.08公里,就拿出308元人民币捐献给井冈山地区的 人民,除此以外个人也进行了捐赠。公司还向井冈山地区的人民医院赠送了价值l0万元的药品。1996年冬天的早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一支身穿“我爱中国”红蓝色大衣的30多人的队伍,中国人、外国人都有,连续许多天进行长跑,然后观看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高唱国歌。这是西安杨森爱 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部分。前任美籍总裁罗健瑞说:“我们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使员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们企业更有凝聚力。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祖国的人怎能热爱公司?而且我也爱中国!” 请分析下面问题:
(1)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理论,西安杨森是怎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哪几点值得学习?(2)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如何才能搞好企业文化的管理,谈一谈你的看法?
(1)西安杨森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方面,主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本原则,共识原则,目标原则,创新原则。西安杨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体现的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正确的认识人,充分重视人,把企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2、有效地激励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把员工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西安杨森的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一、严格管理,注重激励
二、注重团队建设
三、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四、加强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
6.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 篇六
试题内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张颐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化。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文”。
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现在我们往往觉得写字简单,一个字还不会写吗?但是一表达就会出问题,就拿140个字的微博来说,很多人的表达都非常的单调,只会赞,只会拍砖,这是简单地表现好恶情绪,但是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会认字,但是不会用,这种情况很多,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太具有表现力。我们需要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汉字如果写不好,对汉字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遣词造句方面就很难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运用文字的能力提升就会造成障碍。所以,不仅仅专注于汉字本身,同时也要多学一点相关的汉语知识,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修辞,都会对今后的表达有益处。
(节选自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6.下列表述,不属于“汉字文化当下意义”的一项是
A.承认和尊重汉字书写方式的变革,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
B.既尊重繁体字具有的传承价值,又珍重简化字的现实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实价值。
C.体悟汉字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充分认识汉字独特、独立的审美价值。
D.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学习汉语知识,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
7.下列对“汉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既是文字符号,又是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
B.汉字历史漫长,承载许多历史记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从未中断,与汉字发展密切相关。
C.汉字是一门艺术,具有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具有其它文字所不具备的审美价值。
D.汉字是表意文字,一点一划,精妙组合,都有自己的内涵和演化传承。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很多字我们虽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写。
B.两次书写工具的变革,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也使得笔在日常生活中日渐消失,书法文化
变为“小众”艺术。
C.当代文献以简化字来呈现,古籍文献使用简体字出版,这些都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
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D.只要我们多认识汉字,多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就会提高使用汉字遣词造句水平与表达能力。
试题答案:
7.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 篇七
1 跨文化交际概述
1.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与校本课程一样都不是由我国首创,但是在我国受到的关注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对中国式外语教学进行完善,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并且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展开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的听力进行锻炼。简单来说,跨文化交际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让交际双方都能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并且在沟通交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培养出更好的语感,掌握更多的交际规律、语言习惯。
1.2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2.1 文化的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的双方在文化方面必须具有差异性,交际双方一般来自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这里说的文化差异更多倾向于文化背景,也就是研究人员经常提到的文化圈。在实际生活中,我国学生主要学习的外语为英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引入跨文化交际理论时,会将跨文化交际的双方设置为英国(或美国)和中国。这样就可以让中国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对英美文化进行了解,对英语口语进行练习。英国、美国与中国处于不同的大陆之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差异性较大的历史文化。这些差异性的历史文化不仅对社会大众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语言交际方面也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习惯,包括民风民俗、交谈禁忌等。如果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能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就很容易导致在英语交际上的错误,影响英语的正常使用。
1.2.2 语言的一致性
应用一致的语言进行交谈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与基础[1],如果参与各方应用的语言各不相同,那么彼此将很难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对自身的外语应用能力进行提升。语言交流是双向的,所以跨文化交流实际不仅以英语为主,有时双方还会应用汉语或者参与交际各方共同掌握的第三方语言。就高职院校来说,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国学生被放在首要的位置,所以学校的跨文化交际一般均以英语为主。
1.2.3 口语交际的时效性
跨文化交际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实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日常口语交际。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文化背景不同的两个人会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一般来说这些话题会与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能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包括电视、广播等,但是口语交际在众多方法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广泛。因此,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考虑,口语交际应该增强时效性,进行实时交流,强化互动效果。
2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必要性
2.1 强化学校特色,促进学校转型
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很多学生都因为大学的扩招而选择进入大学进行学习,使高职院校在生源方面受到影响。同时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虽然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符合,但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却并不顺利,究其原因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过于陈旧,现代企业人才应用标准有所提升有一定的关系。鉴于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始主动对自身发展进行反思,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转型的愿望。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学方面的能动性,能够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发挥;其次可以让学生的口语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实践能力、英语应用水平等都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最后高职院校的转型需要从教育教学方面入手,并且将创新放到首要的位置,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对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对高职院校的转型进行有效的促进。
2.2 面向人才市场,提升学生能力
在实际的生活中不仅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外语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大量的外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国际间的交流将日益明显,旅游、加工、金融等多个领域都需要复合型人才进行支持。就高职院校之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会接触到英语的实践与应用,在英语口语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工作的质量。校本课程设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部分高职院校开始针对学生的专业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进行校本课程的设置,学校还增加了对人才市场的关注,进而使校本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为高职院校现代人才培养创造有益的条件。
3 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应用
3.1 结合教材内容,增加教材特色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发现,校本课程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方面确实有着突出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时,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的设置不能与英语教材内容相违背,并且要与教育部门提出的英语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合理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的教材并不理想,很多教材过于普及化,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除英语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全部相同,没有将学科特色与英语教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难以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进而难以在口语交际方面得到提升。鉴于此,高职院校在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要避免违背教材宗旨外,还要对各英语教材进行弥补,抓住各专业的特点,对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进行针对性设计,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就教学而言,高职院校应该将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的重点放在服务与应用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和服务用语,进而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与人交流[2]。
3.2 改善学生地位,增加实践机会
通过对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旧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很多一线教师都没有对升本思想进行切实的落实。尤其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多半以引导为主,知识的灌输要多于知识的实践,很多学生甚至在通过英语资格考试之后,仍然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简单的口语交际,更谈不上利用英语对工作进行辅助。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弊端,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避免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出现同样的错误。实际通过对其他国家以及国内一些优秀院校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主要以实践为主,学生在进行该方面课程学习时,会有很多机会进行口语练习,并且可以在多种情景中进行口语交流。这种做法实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促进,能够对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综合发展的有效助力。
3.3 扩充教师队伍,优化资源利用
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接触一些真正的外国人,而不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的练习。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尝试对外聘请一些外籍教师,让这些教师负责跨文化校本课程的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口语交际的真实性,让学生可以有个明确的学习对象,能够在模仿外教的过程中,逐渐对自己的发音、听力等进行提升。当然在各大高职院校之中普及外教,增加外教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对高职院校内部英语教师进行培训,让英语教师能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深入的认识,并且抓住校本课程的精髓,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收获[3]。
4 结论
高职院校要想取得大的突破,在今后进行永续发展,就应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教育进行转型。针对外语教学问题,要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融合,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应用,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让高职院校内部的英语教学可以发挥出更多的作用,进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正向的推动。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外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将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设置校本课程的方式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让自己的外语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颜静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1):138-145.
[2]杨阳,张宇斐,李锐.实践创新型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4):131-133.
8.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 篇八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状分析;培养对策
To university student Trans-Cultur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rais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our country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rans-Cultur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rais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simultaneously has discuss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deficiency. Furthermore, bases the high rainbow to propose that the Trans-Cultur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s raise divides into the culture “the spanning” and “surmounting” two stratification plane ideas, proposed to university student Trans-Cultur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raise certain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Trans-Cultur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Rais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6-03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之间交流不断增加,跨文化交往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实。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也融入了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去。在中国,尤以北京的奥运会和上海的世博会为典型,众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为这些多元文化接触事件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例如,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2063名特殊语言志愿者,从2010年4月到10月底期间,在世博园区内提供外事接待和新闻中心服务。对于外语的语言教学和研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的新课题,即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跨文化交流的需求。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地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目标。显而易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1 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1.1 现状评述
自1959年Edward Hall 出版《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在美国兴起;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胡文仲教授主编的《文化与交际》一书。该论文集有相当的篇幅介绍了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并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敏感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胡文仲,1994)。
到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主要在三方面:第一,论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孙晓慧的《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2002), 黄跃进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004) 等,这已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得到体现;第二,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与实证调查分析,如赵赟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与交际能力调查》(2009),钟华等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2001)等;第三,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高一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2002),束定芳的《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1996)等。以上的研究描述了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比较欠缺,如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落后于语言能力,并未认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等。同时也强调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等(高永晨,2005)。
1.2 现有研究不足
上述的研究也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征,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数量明显少于定性研究(李炯英,2002)。而实证分析法,恰恰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第二,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和培养上,过分地强调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例如学生作为交际主体,是否能脱离“民族中心主义”,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外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等。但Hall 在《无声的语言》中说道,真正的跨文化研究工作不是仅限于理解外国文化,而是通过理解外国文化,更加了解自身系统的活动状况。因此,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还应强调本土文化的构建,达到目的语与本土文化平等交流的能力。
第三,对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调查方面,多采用问卷的方式,参考相关文献,罗列若干有关问题,推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体现的调查与研究廖若星辰。搜索中国知网,只查到了一篇李翠英、孙倚娜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2006)。该文调查和分析了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情况。
第四,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方面,大多提出了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课堂英语训练,辅以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营造跨文化氛围等基本策略带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鲜少提及体验型训练(胡文仲,1999),这可能是受限于客观环境不允许导致的。但事实上,只有积极地去感受现实事物,亲历跨文化情境,与来自外来文化的人实际接触和交流才是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外学者有诸多探讨。例如, Ruben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成7种要素(详见贾玉新,1997:474-476);Hymes 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及实际操作性四个参数;Canal 和Swain 进一步把此能力描述为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Gudykunst的有效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三要素等;我国学者贾玉新在Gudykunst的三要素理论上,提出了增加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的五要素理论等等。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做理论划分时,更多学者采用了三分模式(高一虹,2002)。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人在不同文化间通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也是个人在交际中的目标,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跨越”与“超越”理念
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高一虹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文化的“跨越”与“超越”两个层面的理念,全面地诠释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本文将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文化的“跨越”是指:1)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的获得;2)立场、情感、行为模式从本族文化转移到目的文化。对大学生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属于这种范畴,它包括跨文化非言语沟通、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等内容,目的在于描述目的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利于学习者进入目的文化,达到文化“跨越”。
文化的“超越”是指:1)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或定型的存在,但不为其束缚;2)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3)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Productively)建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 “超越”是高于“跨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要实现从 “跨越”到“超越”的质的飞跃,还有待于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
3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以调查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的本土理论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发展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不能总是用西方的理论观点来解释或阐述中国的实际,需要建构本土理论来指导本土的交际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本土理论构建似乎成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当务之急(任瑞,2009)。依托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和“器”的概念,我国学者高一虹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上述的文化“跨越”与“超越”两个层面。
如何丰富当前的理论,还需要不偏不倚的研究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是当务之急。我国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章主要是采用思辨式的方法,基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实证研究很少。从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来看,实证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张珣,2009)早在1995年哈尔滨举办的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上,我国学者林大津就指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始于具体事实的描写,进而概括理论。
不言而喻,理论是导向性的。可以说,没有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我们将不知道如何阐明、解释、预测、探索跨文化现象。当然,在构建理论时,既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更要注重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理论框架。只有全面反映我国文化的交际现实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2以课堂学习 奠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越”
3.2.1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举
高一虹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 —“超越”,是以培养文化意识为中心。而文化意识,既是指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也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样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绝不仅限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更强调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学习英语时,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母语文化,才能比较出它和外来文化的异同。
事实上,目前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际交往中,不仅要知彼,更要知己。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国际交流舞台上,不能纯粹迎合外国,它们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国际公关,既要熟悉国际游戏规则,也要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含量缺乏,导致了国际交往中存在交流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匮乏的状况,对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李翠英、孙倚娜(2006)对154名志愿者的调查表明,学生感到突出的缺憾是母语文化知识的匮乏。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导入外来文化时,更要弘扬本土文化。
3.2.2 确立大学英语教学中综合文化教学的理念
改变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确立综合文化教学的理念。教师以培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充分挖掘现有外语教学课程中的文化因素。在有意识、有目的直接介绍文化意识的同时,创造语言与文化环境,使学习者在外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体验外来文化。教师既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还重视跨文化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养,使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还是学习与了解异国文化的窗口。
3.2.3开设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选修课程
作为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选修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尊重学习者的各种差异。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很多,其中最能动的差异因素是学习动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动机理论指出,当学生出于自己的个性、爱好和个人的发展目标或要求而自由选择课程时,学生内部动机可以诱发期望值,形成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导致自愿坚持学习和注重发展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自我控制和自主性,更容易实现文化上的“跨越”,从而带来更有效的学习。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外,还有必要开设其它的特色课程,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如:影视赏析、西方社会与文化、英国国家文化等课程。
3.3以志愿服务 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超越”
高一虹提出,在目前的中国英语教学中,“跨越”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关注点,但“超越”应是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同时她提出,无论是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是开设跨文化交际课,都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跨文化意识,要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超越”层面,还有待于长期广泛地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
显而易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跨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素质。学校积极探索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最佳途径,组织学生参加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将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切实地转换成“行为能力”。例如,随着世博会的举办,上海将成为21世纪亚太地区的重要会展中心之一,上海每周都要举办5.5个展览会(王小伟,2009)。上海庞大的会展业,将涉及到范围大、面广的跨文化沟通,这无疑是上海大学生的“地利”。如果能建立有效的上海会展业志愿者服务培训机制,让广大的大学生融入有组织性的稳定的志愿服务体系,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在“做”中学,“用”中学,将大大地有利于上海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高。同时,高一虹等(2008)对奥运志愿者的研究表明,志愿者比一般大学生更愿意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建立亲近关系,而且对不同群体的态度趋于平等。志愿者的开放心态,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服务带来学习,实现“由器而得道,得道而忘器”—这将是大学生课外熏陶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特殊途径。
参考文献
[1] Lusting, M.&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Second Edition [M]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 陈隽. 英语专业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社会文化差异意识调查.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 戴凡、Stephen L.J.Smith.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越”与 “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 高一虹、林梦茜.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对世界英语的态度—奥运会前的一项主观投射测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6] 高永晨.试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7]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8] 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5).
[9]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0]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12]黄跃进.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4)
[1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4] 李翠英、孙倚娜.大型国际会议中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5]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评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16] 任瑞.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17] 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18] 孙晓慧.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19]王莹.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性研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0] 张珣.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回顾[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5).
【跨文化交际试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跨文化交际学08-23
电影跨文化交际10-22
中英跨文化交际差异07-05
跨文化交际障碍论文11-08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06-20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09-24
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09-16
口语交际综合试题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