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2024-09-03

成人高考历年试题(共8篇)

1.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一

一碗一筷诠中华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竟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好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全。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目,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目浮云将被吹薄,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本文作者选择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关键词,向读者介绍自己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在文中多次点明“从胃开始,读懂中华”“中国人”“中华传统”“中国特色中国味”等,符合题意。

该文中心鲜明,寓意深刻,层次感强。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写中华美食,赞美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接着叙写各地的美食,称赞美食样式丰富多彩,并提到人的“多元”;然后进一步挖掘美食及食具(瓷碗和木筷)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出了美食背后的隐患一一食品安全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得到了控制及整治。文章内容丰富,论证层次严谨,逻辑性强,分析辩证。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从胃开始,读懂中华”。结尾三段归结全篇,并进一步扣题,使主题得以升华。文章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句式变化较多,并时而引用或化用名言名句,书写也十分漂亮。

当然,文中也有不足。如开头引用白落梅的话,查无出处;“元旦吃饺子”提法不当等。有的语言表述欠妥,如“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等。但瑕不掩瑜,此文仍然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优秀作文。

中国,中国

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度,我身处其中。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他是老人,亦是婴儿。

中国,他有着老者古朴的褐色,风风雨雨,岁月打磨,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站立着,将往昔记忆温柔抚摸;中国,他有着老者沉默的智慧,经年走过,年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万水,脚踏实地。

看长城,多少个风雨如磐的年头,塞外的马蹄不能将它踏破;冰冷的子弹不能将它击倒。那是中华儿女用血肉建造的脊骨,一砖一砖,千年垒砌,斗转星移,青山不变。它沉默着伫立在高山之上,只为守护、抚平儿女们心底的浮躁与不安;只为凝视,东方的旭日升起,面对新的征程,人们启步出发。

看丝绸之路,黄沙阻挡不住文明交融的冲动。张骞的骏马应迎着朔风嘶鸣过;班超的笔下记录着旅途的艰辛。长安繁华,塞外苍凉。风沙过身,唯有脚步才可安抚内心,唯有脚步才可通向远方。

看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人们依赖于自然,脚下的土地浸着丰获的希望,屋顶的月光寄放着游子的归心。这样的夜晚只适合酣眠。

当老者转身,中国,他有着婴儿的热情,时代正好,变数诸多,唯有不断地探索、尝试、突破,才能保持生长旺盛的活力。

长城的烽火狼烟已随风雨散去,如今,只有白鸽飞过山头,只有历史镌刻在人们心中。正因为走过坎坷之途,我们更加明白和平之可贵,我们也更加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世界相接,沉睡了百年的丝绸之路再焕生机。前途依旧未知,但婴儿的品质即在于探索,以及坦诚。列车取代了骏马,互联网取代了文字,但无论以何种姿态,世界的东方与西方都在呼唤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

乡愁情思,在工业文明时代似乎总是脆弱的。当高楼大厦升起,月光不再浸着瓦当上的青苔,湿润的土地变成坚硬的水泥,我们感叹,两者不可以相容吗?当然可以。古老的时节依旧存在,人们竖着一个一个的节气,春游人如织,看小巷沸腾,我们依旧在古老的土地上耕耘、收获,以年轻的容貌融入这个世界。

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家,我身处其中:他以五千年的智慧为世界写下中国特色的注脚,他以创新探索的精神推动时代发展。老者与婴儿,这就是我认识的中国。

农家度过的一天

小小的房屋旁有一瓜架,瓜架上开出了_的小花。架下,一只母鸡正在率领小鸡觅食,瓜架下的一角还种着几株花,小鸡们总是躲到花中让母鸡找。

这时,传来了几声欢呼:“好啊,赢了!”原来是几个小姑娘跳绳,稻草搓成的绳子十分牢固,两个女孩分别站在两头一手握绳,有规律的甩着。当中两个女孩在跳还数着节拍:“一、二跳。一、二跳”。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跳绳时辫子上下动着,十分有趣!旁边的女孩看见了她们那样儿,要求一起玩。有的还啃着苹果在一旁观看,直到两人跳错了,才站起来悠闲的离去。连枝头的鸟儿也飞下来凑热闹了:“喳喳,喳喳喳”。形成了一首跳绳交响曲。

看看大树下,爷爷和爸爸正小口的喝着酒,脸微微有点泛红。谈论着一天发生的事情,神色是那样的祥和。爸爸喝了一口酒说:“瓜架上的花长成黄瓜后,把它们卖了,一定有个好价钱。”爷爷也喝了口酒说:“是呀,今年的黄瓜一定能卖好价钱。”说着看了看瓜架忽然瞧见了那只母鸡,说:“这只母鸡过年时给杀了,味道一定非常的好”。“我也这么觉得”。爸爸边说边喝了一口酒。

奶奶在门口洗菜,用大拇指在菜里来回搓着,然又放到水里洗净,并一片片仔细剥开,像这样洗了数十只菜后就把菜按住,然后把盆里的水倒掉便端着盆进屋了。突然,奶奶把头探出窗户对爷爷爸爸说:“你们少喝点”,说完便有缩了回去。

天边的太阳渐渐落下了山头,夕阳把天边染的火红火红的,风拂过爷爷的白发,又调皮的带着掉落的叶子乱飞,又忽然停下,落到衣服上,瓜架上,小女孩的辫子上。

只听见奶奶的一声招呼,大家便走到房里端出椅坐好,奶奶端着菜走出来放到桌子上,大家便开始吃饭。风忽然又吹起来,不过是微风,给人一种凉爽,夕阳照着大地,鸟儿也回巢休息了。

这一天在欢声笑语中慢慢的沉睡了。

藤蔓 人生 懂得放下

麻纸粗糙的纹理带着原始树木的粗犷,香火味和着纸张燃烧的味道仿佛是从远古吹来的风,带着厚重呛鼻的气息,灰烬升腾,摇曳,又无力委落在尘埃里。瞳跪在满是荒草的墓前,按下手机上单曲循环键,低吟浅唱的越剧缓缓溢出,不知不觉,她也跟着哼唱起来,寂寥而落寞。

每个人的喉头都卡着一根鱼刺,那是一种咽不下去又无法言语的痛,只得等着岁月这味陈醋的浸泡,慢慢软化。瞳的那根。鱼刺”却坚硬而固执,母亲便是她一生的心痛。

十年前。小镇总被薄雾所包裹,一切都朦朦胧胧,看不真切。发黑的乌蓬船靠在岸边,昏黄的灯沿着河流一路闪烁,瞳撑着一把泛黄的油纸伞,趿拉着雨鞋走在回家的路上,青石板上的苔藓几次让她险些滑倒,屋檐将天空割裂成不规则形状,指尖所触及的墙体,片片剥离,逢着.丁香般的姑娘”,瞳在心中自嘲了一下,只有为生计而忙碌的.侏儒”。她恨透了这样的天气,心想:诗人真是矫情。远远地,母亲轻唤:.囡囡回来了,头发有没有湿,有没有着凉……”一串的询问打断了瞳的沉思,抬头便望见,母亲斜倚在厚重的木门上,古朴精致的木簪将发轻轻束起,嘴角噙着几丝温暖人心的笑,周身总是散发着江南女子所特有的温润与体贴,这薄薄的雾更是平添了一份美人如花隔云端的诗意。

“嗯,没有”。瞳冷冷的回答。我给你熬了碗姜汤,喝了暖暖身子”。“不用了。”

屋内又是死水一般的沉寂,母亲放上磁带,坐在一旁静静聆听越剧,手不断揉着膝盖,捶着肩膀,江南潮湿的气候使母亲早早患上了风湿,梅雨天气里,又犯的紧。童起身原本去帮母亲捶肩,身子顿了顿,抬手关了录音机。.嗞嗞,嗞嗞”声在空气里颤动,童望着窗外,一字一句缓缓的说:.学校填志愿表,我填了北方的一所学校。”母亲猛地停了手中的动作,停在半空的手,紧紧握成了拳头,几乎用恳求的语气说道:.为什么去那么远呢,填省内的吧,你可以多回家看看那我也可以照顾你啊……”.我想去!”她不想再听下去,仅仅用这三个字就让母亲从今往后只字未提。

瞳如愿以偿,到了心心念念的北方。她爱晃得人眼疼的蓝天,爱北方姑娘的豪爽与洒脱,艾沙漠瑰丽奇绝似火晚霞,爱明媚阳光渗进骨骼,爱冬日大雪纷飞,明艳的红和_调占据整个眼球,她疯狂的想要忘记一切有关潮湿气味的记忆,包括母亲与那绵软越剧,撞击耳膜的一直是嘹亮的秦腔,这才是最惬意的生活。她自私的活着,贪恋这样的人生。以致四年大学毕业后,仍固执决定留在北方。

母亲一人守着江南的老房子,望着大门前奔跑嬉戏的的幼童,几十年如一日的断桥。六年匆匆而过,瞳与母亲的见面只限于参加婚礼那次,平日的嘘寒问暖。.囡囡,以后想干什么就随心而做,快乐就好,不要被太多的事牵绊……”母亲这次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可也成了最后一次说这么多的话。

她跪在墓前,感觉失去了整个世界,明明最讨厌的是呢喃似的软语,明明最可有可无的是母亲,明明一切的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完美到了极致,可这一刻,心好像被掏空了,空洞洞的,这下自己真正成了孤儿。

妈妈,我喜欢这个声音。”女儿跌跌撞撞跑过来,趴在瞳耳边笑着说道。这一刻,瞳泪流满面,好像在哪里,她也这样说过,很久很久以前……

月河镇的一天

五月的月河镇已进入暖春,依旧是白墙青瓦老房子在晨光中透露着岁月抹不去的韵味,石板桥下的小河向东流去,像一条丝带环绕着月河镇。

市集上传来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各类早餐的香味牵动着早起赶集者那疲惫的胃。“滋滋”,食物在油锅里翻身,发出阵阵声响,那是杂菜香煎包,早餐的必备。“咕噜咕噜”,文火上的瓷煲里是滚着新鲜鱼片的白粥。加入几撮姜丝,洒上几粒细盐,入口满满是鱼香味。

镇上的人谁都认识谁,生得俊秀的小孩儿总被相识的阿姨们塞给各类早餐,“拿着吧,小心别饿着。”这是月河镇日常的交流,人情在早上的晨光中尽情地表现出和谐友爱。

中午,太阳渐渐高升。每家每户的厨房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食材,自家后院种的各种蔬菜都会在这里变样。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

每到这时候,香气又再一次散满整个小镇。门前的大黄狗都张开了口,馋得深深吸一口。嗯,有宫保鸡丁,清蒸鲈鱼,鱼香茄子,啊,还有那甜酸猪蹄。

家里的小孩这时都会帮忙摆碗筷,等着菜肴上桌,迫不及待地对家里的长辈说一句“起筷吧”,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着碗里的还望者锅里的,满脑子都在想怎样吃得最多吃的。

下午,烈日当空。镇里的人们躲在家里凉快。有些老人坐在树下的藤椅上,听着那收音机里咿呀咿呀的京剧,不成调地跟着哼唱,不时点点头,挥挥手,想象自己便是那剧中的人物,收复江山,气若江河。小孙子尚不懂事,摇着老人的手臂问道:“姥爷,这是什么调子?”老人笑嘻嘻地道:“小滑头,这是京剧,咱们国家的国粹。”小孙子又问:“什么是国粹,可以吃吗?”天真烂漫的样子引得老_笑,“国粹是国家的宝贝,不能吃。”“但能听对不对?那我以后去学,学了唱给姥爷听好不好?”小孙子的一番话让老人十分暖心,抱在怀里连声称好。

晚饭后,作为娱乐活动的广场舞在小镇的中心广场开展了起来。相识的人们聚成一片跟着节拍舞动了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引得他人喝彩。

刚好是十五,天空中挂着一轮满月,有人家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拿出自家酿的米酒,扇着蒲扇,赏着月色。有文化的人脱口而出一句诗,十分应景。

夜色渐深,小镇又将恢复宁静,月河镇的人们在睡梦中等待着新的一天。

亲爱的外国朋友,你愿意来月河镇一游吗?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二

1. 试题特点

这类试题出示一种历史观点, 要求学生判断这一观点的正误, 或同时要求论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其中的选择题, 一般表现为对观点的确认。而主观题的答题模式则基本为:“观点判断+观点论证”。

2. 概念分析

观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根据其所处的立场, 从一定的角度出发, 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论证就是用确切的论据, 证明命题、论题的真实性、正确性。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9题)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 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 则专制权高一度, 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这是观点确认类试题。材料中的“则专制权高一度, 愈积愈进”, 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 所以材料的观点与C项相符合。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不正确。B项不正确, 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不一定是分裂动荡。专制制度的基础是君权神授, 故D项不正确。

【例2】 (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38题)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 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论证“就世界大势论, 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是典型的观点论证类试题。工业革命后, 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 抢占原料产地, 在全球扩张。鸦片战争前, 清王朝日益走向衰弱, 而此时中国市场广阔, 必然成为英国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 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英国对华走私鸦片, 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 就世界大势论, 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参考答案】

史实: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 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 亟须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 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 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 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 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 在这样的大势下, 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略。

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答案3:罗列史实。

【例3】 (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37题) (其他部分略)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 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 绝非偶然, 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 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 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有学者认为, 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 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 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 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 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 (或文化观念) 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结合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事实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在论证过程中, 要明确材料论证了物质活动和“精神与制度”发展的辩证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 分别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史实, 来论证材料的观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其要求思想上的解放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而思想上的解放, 又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评分标准】能结合材料和史实, 言之成理即可。

【例4】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 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 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 细研他的思想之后, 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 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 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 才摆脱…… (某种) 史观的阴影, 对康氏有新的认识, 所谓“假民权”、“假维新”, 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 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所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 (某种) 史观的影响, 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要及时修正历史认识;同时, 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在此基础上, 要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 对康有为的认识逐渐发生改变。他最初认为“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后来改变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 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再后来是“对康氏有新的认识, 所谓‘假民权’、‘假维新’, 原来都是真的”。按此顺序, 逐一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略。

4. 解题方略

对观点论证类选择题, 必须准确把握材料观点的内涵和外延, 把四个选项逐一与材料对照, 排除错误项, 去伪存真。观点论证类主观题, 一种是观点判断论证类, 既要判断还要评析;另一种是只论证材料所出示的观点。观点论证类试题中的观点一般有正确、错误、片面等三种情况, 可根据材料所出示的观点分析;论证过程包括运用事实依据、理论依据等多方面的条件, 指出其原观点正确或错误的根源、实质、危害等, 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 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 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材料二光绪三十四年八月 (1908年) , 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它强调君上大权, 首先肯定了君主的神圣不可侵犯, 进而规定了君权的至高无上———从内政到外交, 从军事、政治、经济到司法、立法等, 皇帝有颁行法律、召集解散议院、统帅军队、总揽司法等大权;对“臣民”则规定必须负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 给予一些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 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享受。

章太炎说这个《钦定宪法大纲》大部分抄袭于日本, 其目的一不为民, 二不为国, 只是尊崇皇室而已, 不过是清王朝垂死挣扎的表现。

———依据《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整理

请回答:

(1) 恩格斯曾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请依据材料一论证恩格斯的观点。

(2) 材料二中章太炎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第 (1) 题, 只论证材料中恩格斯“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的观点即可, 可以运用罗马法中的保护私有财产, 论证它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第 (2) 题是观点的判断论证类试题, 既要判断正误, 还要进行论证。本题是开放性论证题, 可认为章太炎的观点正确, 也可认为章太炎的观点不正确;可结合论据《钦定宪法大纲》相关条款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层面, 分别进行论证说明。

【参考答案】

(1) 罗马法承认个人有自主处理财产的权利, 《人权宣言》明确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说明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2) 正确。《钦定宪法大纲》强调君权至上, 皇权专制严重;人民权利少义务多, 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只为君不为民。

不正确。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皇权, 本身就体现法律至上的精神;也规定了人民有一定的权利。

【变式训练2】在全球化形势下, 关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 有人认为会趋同化, 有人认为会走向多元化。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解析】本题为观点论证类主观题, 可以选择“趋同化”, 也可以选择“多元化”, 也可以选择既有“趋同化”又有“多元化”, 说明其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在论证过程中, 注意所选择观点要与论据相一致。选择“趋同化”, 就要以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为论据;选择“多元化”, 就要以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发展为论据;选择既有“趋同化”又有“多元化”, 就要把两方面的论据结合起来论证。

【参考答案】第一种:趋同化:科技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迅速传播, 全球化推动了世界不同文化的融合。

第二种:多元化:世界由不同的国家、民族组成, 其文化各具特色;各国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

第三种:既有趋同化又有多元化:全球不同文化的融合中, 不同国家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文化得到了发展。

二、背景目的类

1. 试题特点

背景类试题, 要求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 概括和提炼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背景。从考查的知识内容看, 背景类试题往往选择某一进行中或终结时的历史事物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典章制度、思想观念等) , 要求对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从考查的基本能力看, 突出对学生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的考查;从组织答案的限定看, 要求学生进行较大跨度的思考。

目的类试题, 要求学生根据目的的不同属性, 阐述、提炼、归纳、概括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需要达成的主观、客观、直接、间接或主要目标。

2. 概念分析

背景就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包括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国际背景、国内背景等。背景是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 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 预先设想的行为或结果;作为观念形态, 目的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目的包括主观目的、客观目的、主要目的、直接目的、间接目的等。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天津文综卷历史第12题) (其他部分略)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 慢法者弱。”

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解析】本题根据三段材料, 可以分析出以上材料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此基础上,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分析政治背景;从生产工具的进步、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等角度, 分析经济背景。

【参考答案】 (1)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经济上, 铁犁牛耕推广, 井田制破坏。

【例2】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 (其他部分略) 在历史发展中, 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 (1854—1921) 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据材料, 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严复的经历考查其思想形成的背景, 答题时要注意表格中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新式学堂的创办等加以概括。从角度上看, 要立足于社会背景———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严重;思想文化背景———西学传播, 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政治上———清王朝统治危机严重, 统治者内部出现洋务派, 其领导洋务运动, 创建新式海军、新式企业、新式教育。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 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 创建海军, 兴办新式教育。

【例3】 (2012年海南历史卷第25题) 1960年8月, 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 在今后5个月里, 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 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解析】本题是目的类试题。在解题的过程中, 一要注意题目中的“1960年8月”所体现的时空因素, 二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关键词“直接目的”。当时, 国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粮食减产, 市场供应紧张, 因此其直接目的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而根本目的是克服困难,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选A项。

【例4】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10题)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 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分割相权, 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

【例5】 (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9题) (其他部分略)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 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中国, 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 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 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 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 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 营制造者, 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 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 将science译为“科学”, 呼吁“从事科学, 讲求政艺”。民国初年, 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第一问, 根据题目中的“宋人”、“自科学之兴”等, 可以得出与科举制度相关。本题第二问, 联系程朱理学的核心“存天理、灭人欲”可以得出, 程朱理学的目的是“究天理”, 也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统治秩序。

【参考答案】与科举制相关。

目的:“究天理” (或“明道德”, 宣传封建伦理道德) ,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

4. 解题方略

背景类试题, 要分析被考查的历史概念 (历史主体) 的基本属性, 明确其究竟是事件、现象、制度, 还是观念。由此, 可以初步判断该历史主体产生或存在的时间的长短, 为下一步作答奠定基础。然后, 确定材料中的历史主体从何时说起, 以历史主体进行中或终结时为主要时间界点, 回归定位于教材, 将界点以前的主干知识 (或章节, 或黑色子目, 或概括性知识) 进行归纳整理, 再结合主体属性及试题的分数进行综合分析。

目的类试题, 要认真厘清各类目的的内涵, 如根本目的、直接目的、间接目的、主要目的、次要目的、主观目的、客观目的、重要目的等。根本目的是指要求达成的最重要的目标;主要目的也可以是根本目的, 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除根本目的外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 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重要, 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重要, 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重要, 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重要。直接目的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等。根据以上目的的内涵, 解题时按图索骥, 概括、提炼或找出所需要的目的来。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

1887年3月26日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 一般称《中葡里斯本草约》。主要内容包括: (1) 中葡在北京商谈签订友好条约, 葡萄牙要求利益均沾, 得到同西方其他国家同样的在华权益; (2) 葡萄牙永驻澳门, 管理属澳之地; (3) 未经中国政府允许, 葡萄牙不能将澳门随便转让他国; (4) 关于对鸦片税厘的征收, 港澳相同。

———引自《澳门问题资料汇编》, 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编

请回答:

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葡里斯本草约》签订的主要背景。

【解析】解答本题分析背景时, 要结合材料中的“1887年”所体现的重要时空因素。分析19世纪80年代的历史可知, 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加剧了对华侵略, 这是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而清王朝日益腐朽, 国力衰落, 对外妥协, 卖国求荣, 这是条约签订的国内背景。

【参考答案】背景:19世纪80年代, 帝国主义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清王朝统治腐朽, 国力衰落, 被迫承认葡萄牙在澳门的特殊地位。

【变式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卢梭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 其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他只想到他的国家而不及其他。他生着只是为他的国家”。

———引自[法国]卢梭1773年《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

材料二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在进行革命战争许可的范围内, 应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

———引自《苏区教育资料选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卢梭关于教育的核心思想。作为启蒙思想家的著名代表, 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有哪些?请指出卢梭以上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共苏区的教育政策。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政策制定的主要背景。

【解析】第 (1) 题第一问, 是概括类问题, 可以根据材料提炼出卢梭重视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问是再认再现类问题, 联系教材, 可以得出卢梭的政治主张包括人民主权说、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论等。第三问考查背景。从思想文化层面看, 启蒙运动兴起, 近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从政治上看,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朽;从经济上看,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落后于英国。第 (2) 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 苏区推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第二问分析背景, 联系当时的形势可知, 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 需要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教育的发展, 人才培养, 是苏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必须重视教育。

【参考答案】

(1) 核心思想:重视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政治主张:人民主权说、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

背景:启蒙运动的兴起,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英国。

(2) 政策: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

背景: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 需要巩固政权;教育关系到革命根据地的可持续发展。

【变式训练3】在梭伦改革之前, 雅典行使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 对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人们指责它不是用墨水写的, 而是用血写的, 梭伦改革了这一酷刑。其主要目的是

A.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B.打破贵族对法律和权利的垄断

C.维护广大平民和奴隶的利益

D.巩固工商业奴隶主的统治

【解析】题中A项是直接目的, D项是主要目的。B项的表述不正确, 梭伦改革主要是稳定工商业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并不是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所有法律和权利的垄断。C项没有正确分析梭伦的阶级属性。故答案为D项。

【变式训练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重建理学的正统地位

B.提高民众的个人修养

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D.巩固统治, 缓和矛盾

【解析】D项是根本目的。A项是目的之一。B、C两项与题意无直接关系。故答案为D项。

【变式训练5】1985年, 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 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 工资总额增长0.3%~0.7%, 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解答本题要着眼题中的时空因素“1985年”。这时, 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是, 实行厂长 (经理) 负责制,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题中材料是国务院规定企业上缴税利总额增长与工资总额增长的比率, 其主要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故答案为C项。

三、结果影响类

1. 试题特点

结果类试题, 主要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 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向或得失。结果类问题是高考材料解析题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其主要答题指向通常是“指出”、“概括”、“简述”等。在分析结果类问题时, 通常要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直接结果、间接结果, 积极结果、消极结果, 等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 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必须分别对待, 逐一说明;对于没有具体指向要求的题目, 则要进行全面分析, 角度多样, 详略得当。影响类问题, 多分为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积极结果或影响、消极结果或局限性, 对本事件或本国的影响、对其他事件或其他国家的影响, 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局部地域和整个世界的影响, 等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 紧扣题意是前提, 分门别类是关键, 根据要求是基础, 全面、综合、深入分析, 得出答案。

2. 概念分析

结果是指特定的策略和自然状态相结合产生的得或失, 特指在一定阶段, 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从词性上看, 结果是中性词, 在主观题中是常见的求答词。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 在历史问题中, 对于作用或影响, 一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 即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作用或影响。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海南历史卷第20题) 1917年7月, 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 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 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 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 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同结果”。题中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以后,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由于临时政府对内、对外的软弱无力, 使其陷入困境, 故B项是共同点。A项在二月革命时就已出现, 与题意不相符合。C项与题干无关。D项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 应排除。故答案为B项。

【例2】 (2012年天津文综卷历史第14题) (其他部分略)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三1899年, 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 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 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 那么, 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 没有强大陆军, 没有强大海军, 而要获得幸福, 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 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解析】第 (3) 题第一问, 是内涵式问题, 从材料中的“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可知, 德国要参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第二问, 是外延式问题, 德国为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疯狂扩军备战,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 1882年意大利加入, 形成三国同盟。第三问, 是外延式问题, 考查德国扩军和组成军事政治集团的结果, 导致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激化, 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对第一问的准确分析和提炼答案。

【参考答案】 (3) 重新瓜分世界, 争夺世界市场。

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例3】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13题) 与辛亥革命相比, 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近代化的障碍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即扫除了当时中国近代化的阻力北洋军阀统治。故答案为D项。

【例4】 (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36题) (其他部分略)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 合一炉以冶之, 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 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 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 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 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 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解析】第 (2) 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汉、满、蒙、回、藏五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倡导“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华民族武装起来, 赶走侵略者, “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第二问, 分析这些主张的进步意义, 也就是“正面影响”, 可以从推动民主革命、维护国家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第 (3) 题第一问, 是内涵式问题, 答案从材料中提炼, 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二问, 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可以从巩固国家统一、开发边疆、推动经济发展、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等角度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 (2)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 原则: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列举相应史实, 亦可酌情给分)

【例5】 (2012年海南历史卷第26题) (其他部分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 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 入海为盗, 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 日本、安南 (今越南) 、暹罗 (今泰国) 等15国, “限山隔水, 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 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 “于是所在连结为乱, 溃裂以出”。嘉靖年间 (1522~1566年) , 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 走私贸易兴盛, “海禁愈严, 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 (1567~1572年) , 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 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 “农贾杂半, 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 且饶富”,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 (今菲律宾) 者甚众。学者估计, 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 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第一问, 是内涵式问题, 答案来自材料。从材料一看, 朱元璋推行“禁濒海民”的目标, 是消灭张士诚、方国珍余部;材料二调整海禁政策, 是因为“海寇”被消灭, 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 这表明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第二问, 分析海禁政策实施和调整的影响, 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从主观方面看, 开禁促进了中外海上贸易的发展, 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活;客观上促进了“移居于吕宋者”、“输入中国的白银”大增, 迫使“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 (2) 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 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 促成制度变革。

4. 解题方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 要从成功、失败、两者兼而有之等三个角度观察和分析。如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胜利而告终, 而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 既有成功之处, 也有失败的地方。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 一般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一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一般来说, 影响类试题的答语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褒贬立场。如对积极影响类试题的回答, 在句式上一般选择这样的模式, “有利于……”、“提高了……”、“赢得了……”、“促进了……”、“推动了……”、“打击了……”、“动摇了……”等, 这些句式能够表达一种肯定、赞扬、认同等方面的思想, 因而增强了答题意向,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同样, 如果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消极影响或者局限性的话, 答语一般使用“未能……”、“阻碍了……”、“保留了……残余”、“破坏了……”、“脱离了……”、“过于……”、“失去了……”、“不利于……”等句式。此外, 在词语的运用方面, 一定要选择有弹性的词语, 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等程度性短语, 避免极端性语句的出现, 如“完全错误”、“彻底清除了……”等。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944年7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 来自45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就聚集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结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 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围绕着这个问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史称“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凯恩斯与怀特二人虽然私交甚好, 但在谈判桌上都为捍卫本国利益而努力。……凯恩斯主张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承担责任, 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机构, 发行300亿美元的货币, 无偿地提供给各成员国, 用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 即“谁有黄金, 谁来制定合作规则”。目的是由美国来重整国际货币体系, 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 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

由于这两个计划是针锋相对的, 因而凯恩斯与怀特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异常地激烈。最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方案为基础, 以凯恩斯计划为参照, 形成了一个折中的货币合作协定, 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要求:内容应围绕“凯恩斯与怀特之争”的背景、实质、结果、影响展开评述。答题应成文, 无需罗列材料, 限180字以内。

【解析】本题第一问要求归纳“凯恩斯与怀特之争”的背景, 答题时, 要联系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还要联系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和美国二战后经济实力增强。第二问回答实质, 可从美元和英镑的兴替, 分析出英美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第三问分析结果, 要联系材料中的“一个折中的货币合作协定”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来分析说明。第四问分析影响, 是一个外延式问题, 可联系教材上的有关内容, 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概括。对积极性要从世界货币体系、世界经济稳定的角度分析, 对消极性要联系美元控制世界货币、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确立、有利于美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英国经济实力的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实质:英美对世界经济霸权之争。

结果:双方达成妥协, 形成一个有利于美国的折中方案, 即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

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 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有助于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和经济势力的扩张。

【变式训练2】《全球通史》中指出, 新航路开辟后, “西欧城市化、人口增长、大量农田变为牧场, 这些都刺激了西欧的粮食和原料的进口, 东欧开始大量出口粮食和原料给西欧, 而得到西欧的工业产品和美洲的商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促进了人种和物种全球性交流

C.加快了世界工业、资本国际化

D.推动了国际性社会分工的发展

【解析】A项的表述与题中材料无直接关系。B项只反映了材料的局部内容。C项不正确, 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推动了欧洲的工业化以及资本国际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由于西欧、美国逐步工业化, 亚非拉国家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故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变式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1919年日本工业发展部分数据统计表

———引自维基百科全书

材料二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 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 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 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引自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1903年《黑人的灵魂》

材料三大战结束后, 协约国集团对德国的战争赔偿问题要求大致基于两个方面的目标:第一, 通过向德国索取战争赔偿起到对德国的惩罚作用;第二, 通过索偿, 削弱德国的经济能力, 加强协约国各国自身的经济力量。……从惩罚德国发起战争这个角度来看, 在法理上来讲有其进步的一面, 它也丰富了国际法中关于战争赔偿的内容, 并成为以后关于战争赔偿的重要法源。

———引自《试论国际法视野中的战争赔偿及历史演变》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 评价一战后战争赔偿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 (1) 题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从材料看, 日本工业实力增强及国家崛起, 改变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国际政治的格局;促进了被侵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一战后, 黑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 和平主义思潮得到发展。第 (2) 题, 要联系多角度分析和说明。如对战争发动者的惩罚,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国际矛盾, 促使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思想泛滥,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等。

【参考答案】 (1) 影响:使日本工业实力增强及国家崛起, 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推动了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高了黑人的社会地位;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传播, 推动和平主义思潮的发展。

(2) 影响:一方面, 对战争发动国起到了惩罚作用, 成为以后关于战争赔偿的重要法源,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另一方面, 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 激化了国际矛盾, 引起了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思想泛滥, 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变式训练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5~1970年日本进出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变化示意图

———根据《简明日本近现代史》中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 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 (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 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 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 60年代政府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 70年代上升为约30%。……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长期保持在1/3左右, 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 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引自《中外管理》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评价二战后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影响。

【解析】对本题, 要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答题。从材料看, 日本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改变了二战后美国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形成西欧、日本、美国三足鼎立局面;加大了日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给世界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参考答案】主要影响: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经验;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也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大了日本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但此后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归纳概括类

1. 试题特点

归纳概括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 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但答案的字数却不多。其题型主要有: (1) 全面归纳给定材料的内容, 其重点落在“全面”二字上, 即通过阅读材料, 对材料中所涉及的事实、问题、原因、对策、影响等各个方面要进行通盘的了解和掌握。 (2) 准确归纳概括给定材料的含义, 其重点落在“准确”二字上, 即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其字面的含义, 对于其指代含义、隐喻含义、引申含义的理解也要无误、到位。 (3) 准确提炼材料所包含的观点,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材料中的事实, 并从中提炼出事实所能反映的观点, 即明确该事实所表达的态度、表明的立场。 (4) 揭示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 要求学生就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概括, 并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这需要学生揭示的往往是问题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本质和核心。

2. 概念分析

归纳概括类试题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特定部分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 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述的试题。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概述”、“简述”等关键词。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重庆文综卷第37题) 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 特设宾贡科, 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 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 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 交结其他国家使节, 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 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 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学习。……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给了他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孟德斯鸠的作品主要给玻利瓦尔以思想上的启迪, 而卢梭的著作则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玻利瓦尔访问意大利期间, 到蒙特萨克罗远足, 想到罗马的光辉和贫困, 激动得脸色骤变, 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可以说, 这就是解放者诞生的时刻。

———摘编自[委内瑞拉]奥古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

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后,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 重新探索救国真理。1901年, 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到日本后, 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 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 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 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 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

(2) 根据材料二, 回答玻利瓦尔的思想来源和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玻利瓦尔作为“解放者”的巨大贡献。

(3) 根据材料三, 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解析】第 (1) 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 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二问考查唐朝的教育和科技知识点, 依据教材和所学知识, 列举相关内容即可。第 (2) 题第一问的解答, 依据“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来概括;第二问, 要依据所学知识简述其对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第 (3) 题第一问, 依据“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来归纳概括;第二问, 从他的著作《革命军》的历史意义来分析。

【参考答案】 (1) 入唐留学生来自多国;宾贡进士在唐朝入仕做官;推动了国际交往;将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

设立国学, 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2) 欧洲启蒙思想;争取美洲的独立。领导了西属南美独立解放运动, 推翻了西班牙在南美的封建殖民统治, 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

(3)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历史;投身民主革命斗争;著《革命军》。为以后革命军的兴起制造了舆论;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思想准备。

【例2】 (2012年天津文综卷历史第14题) (其他部分略)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 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 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 同期英国增长1.3倍, 法国增长1.9倍。1913年, 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 英国为14%;这一年, 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 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中卷) 等

依据材料, 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本题第一问归纳德国经济发展特点, 是内涵式问题, 要立足材料概括;第二问要求归纳原因, 要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科技、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特点:经济飞速发展, 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 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 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例3】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35题) (其他部分略)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 除旧布新,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2) 依据改革的措施, 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第一问, 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进行提炼, 从制度创新、对中原文化的借鉴等角度概括。第二问, 注意在比较的基础上, 从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等角度, 找出其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 (2) 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相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4. 解题方略

归纳概括类试题, 在组织答案时, 要根据题目不同的要求, 突出各自的重点。按照归纳概括类试题的基本类型, 这些要求大致包括: (1)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要抓“准”。 (2)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要抓“全”。 (3)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本质、实质, 要抓“质”, 而不是立足于现象。 (4)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经验、教训, 要抓“主要”。

具体而言, 归纳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含义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区间;其次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体;再次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实施动机;最后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这样, 能够比较完整地概括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含义。

归纳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性质或实质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 (时限) ;其次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体和客体;最后确定其根本属性。其模型是“时间+主体+客体+内容或目的+根本属性+事件属性”。

归纳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阶段特征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从纵向或横向的角度去比较而得出结论, 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一定历史阶段上量变或质变的程度, 准确把握特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特殊方面。

归纳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影响 (评价) 和启示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首先从当时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产生影响的程度, 立足于“当时或当地”;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产生影响的程度, 立足于“发展”;再次从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不足及其局限性, 立足于“局限性”;最后从当代和将来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现实意义和经验教训, 立足于“当代和将来”。

归纳概括历史材料的具体内容、论点或核心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运用属性归类法, 把属性相同的材料及其观点分门别类地列出;运用单段材料概括法, 把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及其论点概括出来;按试题要求采用提取法, 把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提取出来。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 具体施行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 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 背对着投票者, 每人背后一个票箱, 红票意味着同意, 绿票意味着反对, 投票人对每个候选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 其法以豆粒 (什么豆子都可以, 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 作为选票, 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 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 背对着投票者, 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 投票人鱼贯而过, 认为信得过的, 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 豆多者当选。

———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二一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选举照片: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

【解析】本题是内涵式问题, 可从群众参与、花费、公开、公正、群众对民主权利的享受程度等角度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群众参与面广;选举方式因地制宜, 花费小, 具有廉洁、贴近群众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变式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之长沙属有醴陵土碗, 器质甚粗, 体甚厚, 釉色淡黄而糙、或微黑, 碗中心及底足皆无釉……正如吾昌南 (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改名为景德镇) 在汉时”。

———摘编自《景德镇陶录》

材料二明代从洪武三十五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 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 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 繁花似锦, 五彩缤纷, 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 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 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 层次分明的青花。清朝“九域瓷商上镇来, 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实通洋外, 国使安南答贡回”;“镇瓷通商天下, 迄今来镇贩者络绎不绝”, 表明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 施及外洋”。

———摘编自《中华之“瓷都”》

材料三清乾隆之后,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 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 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 战事频繁, 政局动荡, 外贸入侵, 市场缩小, 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 社会仍不安定,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 景德镇多次遭到日寇飞机的轰炸, 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到破坏, 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 处于奄奄一息境地, 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 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 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 如出现脚踏辘轳车, 手摇碎釉机, 石膏模型铸坯, 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 (1909年) , 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 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餐具一口气连夺三块国际金牌, 艺术瓷厂的“福寿牌”粉彩瓷远销120多个国家, 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获莱比锡国际金奖, 彩虹釉获第39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发明奖……民营瓷厂如雨后春笋, 所有产品千姿百态, 五彩纷呈, 古老的瓷都到处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新景象。它们当中, 有的恢复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既生产古老品种的瓷器, 又为旅游事业创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使外地人特别是外国人大开眼界。

———摘编自《话说景德镇》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战国秦汉时期景德 (昌南) 镇制瓷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 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朝乾隆之后, 景德镇制瓷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景德镇制瓷业在衰落中又有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 根据材料四, 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解析】第 (1) 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 要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逐一提炼;第二问也是内涵式问题, 概括得出答案, 言简意赅。第 (2) 题第一问是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 解答时既要联系材料, 还要结合教材上的知识, 难度较大;第二问, 要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分析作答。第 (3) 题是内涵式问题, 从材料中找出政策、技术、结构、模式、体制等因素, 整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 (1) 特点:制作粗糙, 器体厚重, 颜色单一灰暗, 行销不畅。因素:明朝重视, 设立“御窑厂”;技术水平高且不断创新, 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确立;民营窑厂的发展和推动;国内贸易、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2) 衰落原因:清朝推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技术缺乏突破;外国商品的竞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战乱破坏和政局动荡。有所发展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 清朝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外国先进技术的传入, 机器生产的引进;现代经营方式的转变。

(3) 原因:改革开放的政策;技术创新, 连获国际大奖, 影响扩大;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模式的重大调整, 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研析高考试题 给力高考复习 篇三

纵观历年全国二卷数学试题,可以发现,源于课本例习题的试题占了一定的分量,有些高考试题是对课本例习题的改编,有些试题是对今年高考原题的变形. “注重基础,能力立意”,“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做到两个有利”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今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全国二卷的14,15题再次给每一个奋战在高三战线的师生久久的思考.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回归课本,多研究高考试题,其实不然,在复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只关注创新,陷入题海之中,而冷落课本,喜新厌旧似乎是学生共有的天性,对于高考试题只关注做对答案,而缺少反思和研究,致使考试中屡屡在基础题,热点题上失分.到底如何真正认识到课本学习的重要性,做好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分析,使高考复习有的放矢呢?下面结合近三年全国二卷试题,谈一些高考复习策略.

一、 巩固基础知识,经常回归课本

课本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能力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的.课本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它包含了重要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近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到许多试题在课本上的“影子”,因此,在高考复习时应当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尤其是对课本中典型题目要加以延伸、拓宽、变化,做到举一反三.

分析 案例1只是将课本习题的分子与分母颠倒,分母的多项式展开,结果完全一样;案例2将课本例题的“+”改为“-”其余都未变,答案也就多了一个“-”号而已.

启示:笔者曾经进行过一次题为“从课本例习题看高考试题的影子”这样一个专题学习,专门罗列了近几年全国二卷数学试题的“影子”,学生上完之后目瞪口呆,原来课本如此重要.因此,为了使回归课本更具有说服力,高考第一轮复习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高考试题寻影的专题学习.

二、 注重高考试题研究,努力提高复习实效

高考仍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高考试题是用好教材,回归课本的根本保障.在高三复习阶段有人一直在问,高考到底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失为一本很好的答案书,研究高考试题的变化更是提问者最满意的答案.

分析 高考二轮复习中,在一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认真研究了这两道题,学生经过分析不难发现,2010年已知e=32,AF=3FB,求k. 2009年已知k=3,AF=4FB,求e. 在讲解了2009年这道题之后,2010年几乎是全部抄袭其过程,无不让每一个学生感到震撼,高考原来如此.

启示 在我们还沉浸在欣赏这道题的巧妙的时候,曾经让98%(这是官方数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2010年全国二卷16题:已知球O的半径为4,圆M与圆N为球的两个小圆,AB为圆M与圆N的公共弦,AB=4,若OM=ON=3,则两圆圆心距离MN=,再看看2008年全国二卷理科12:已知球的半径为2,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分别截球面得到两个圆,若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则两圆的圆心距等于.感兴趣的话不妨试一试看看有何不同.

2. 加强对过去的,特别是近三年全国一卷及课标卷的研究

案例4 (2011年全国二卷理14)已知α∈π2,πsinα=55,则tan2α=

影子1 (2010年全国一卷文14)已知α为第三象限角,sinα=35,则tan2α=

影子2 (人教实验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下P47例1)已知sinα=513,α∈π2,π,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分析 今年这道三角函数填空题不仅是课本例题数字的改编,也是全国一卷文科试题sinα值的改变,其他条件都未改变,属于基础题.

启示 拿到这道题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题目有多么独特,新颖,而是显现出题人的良苦用心,数学高考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另外,全国一、二卷在命题模式,思想上完全一致.因此,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全国一卷的复习,从两者中找共性,从历年的变化中找动态,进而提升复习的时效性.

4.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四

姓名:工作单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出生医学证明》是,它是证明婴儿出生、,申报国籍、户籍,取得公民身份号码的法定医学证明。

2、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基础职责包括:的保健指导、早孕妇女的发现和咨询指导、正常孕妇的、高危妊娠的早期与、孕产期健康教育和新生儿喂养护理指导等。

3、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是:、、、。

4、产后出血的原因是:、、、。

5、产后出血的后果是、、。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医疗废物分为哪五类??

2、自然分娩的好处是什么?

3.简述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

4.羊水栓塞处理原则是什么?

5.妊高症治疗:利尿指征,扩容指征及禁忌症是什么?

5.成人高考高升专试题 篇五

第1题单选 小说《苦恼》的作者是()

A.高尔基

B.屠格涅夫

C.契诃夫

D.莫泊桑

参考答案:C

第2题单选 曹禺的第一部多幕话剧是()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参考答案:A

第3题单选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曾巩

参考答案:B

第4题单选 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A.马致远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朴

参考答案:A

第5题单选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A.不忍登高临远

B.叹年来踪迹

C.渐霜风凄紧

D.是处红衰翠减

参考答案:A

第6题单选 《论毅力》一文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

A.七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七言排律

D.七言绝句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诘修辞格的是()

A.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参考答案:C

第9题单选 以下词人的风格是“雄劲豪迈,悲壮沉郁”的是()

A.柳永

B.辛弃疾

C.李清照

D.苏轼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礼记》

C.《大学》

D.《中庸》

参考答案:A 第11题单选 老舍是我国现代()

A.著名诗人

B.著名文艺评论家

C.著名作家

D.著名游记作家

参考答案:C

第12题单选 下列传记作品中,带有寓言色彩的是()

A.《张中丞传后叙》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李将军列传》

参考答案:B

第13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的“则”表示顺承关系的是()

A.兵强则士勇。

B.既来之,则安之。

C.若是,则与吾业者。

D.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参考答案:B

第14题单选 描写按对象分类,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

A.细节描写

B.直接描写

C.心理描写

D.环境描写

参考答案:D

第15题单选 下列作品中,充满了象征意蕴的散文诗是’()

A.屠格涅夫《门槛》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冰心《往事》(一之十四)

D.茅盾《香市》

参考答案:A

第16题单选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象征意义是()

A.心绪茫然

B.壮志难酬

C.前途暗淡

D.道路凶险

参考答案:B

第17题单选 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司马光强加给王安石变法的罪名是()

A.在位日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B.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C.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

D.一切不事事,碌碌无为

参考答案:C

第18题单选 茅盾参与倡导并组织成立的是()

A.新月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语丝社

参考答案:C

第19题单选 在先秦诸子中,文风以想象丰富、词藻瑰丽、汪洋恣肆而著称的是()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参考答案:B

第20题单选 曹操《短歌行》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的“杜康”所用的修辞格是()

A.借喻

B.借代

C.比拟

D.比喻

参考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9分。

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诗句,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21题简答 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参考答案: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第22题简答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共建功业的心情。

第23题简答 哪几句用了比喻修辞手法?(4分)

参考答案:这八句中,前六句都是比喻,前四句以乌鹊择枝比喻贤才寻找明主,后两旬是以山不厌其高,海不厌其深比喻明主不厌贤才之多。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24题简答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实行王道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对“涂有饿莩”的现实,不应该归罪为年成不好,而应该是对人民施行仁政。

第25题简答 如何理解本段的比喻句?(4分)

参考答案: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第26题简答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4分)

参考答案:类比推理。“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结尾两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问者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日:“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日:‘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日:“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1

第27题简答 郭橐驼的种树之道可否移为为官之理?扣紧课文回答。(4分)

参考答案:可以移为为官之理。因为种树之道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唐代官吏,是与此相反,政令繁多,扰民到极致。郭橐驼要求的是“有暇生产”、“生活安定”。

第28题简答 郭橐驼是怎样批评唐代官吏的政令繁多而扰民的?(4分)

参考答案:郭橐驼批评唐代官吏:“好烦其令”,令多扰民,朝令夕改,让百姓忙于应酬、接待,无暇生产。

第29题简答 柳宗元“传其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柳宗元“传其事”的目的是表达他不满唐代官吏的令烦扰民,他完全同意郭囊蓑对唐代官吏的批评。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9分。

阅读屠格涅夫《门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第30题简答 “姑娘跨进了门槛”象征什么?(4分)

参考答案:象征革命者决心投入艰苦的革命事业。

第31题简答 “傻瓜”的咒骂象征什么?(4分)

参考答案:象征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诬蔑。

第32题简答 最后一句评价表现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表现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赞美与崇敬。

阅读《我爱这土地》中的下列诗句,回答下面小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第33题简答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4分)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假设的手法,说自己是一只鸟。当了鸟,仍然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表明诗人要用自己的诗作唤醒民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去。他要表达的是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激怒,对未来黎明的向往之情。

第34题简答 怎样理解假设与排比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诗中先运用了假设的手法,变“我”为鸟.具体抒情。然后又连用了由“这”开头的三个排比旬:“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三句诗充满了对侵略者(暴风雨)的仇恨,对被侵略者奴役、欺凌的同胞的同情,以及自己和中华民族对敌人的愤恨。排比句正是诗之精华,加强了全诗的力度。

第35题简答 诗人为什么强调“鸟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2分)

参考答案:这既是假设,又是进一步的推论。用以表现“鸟”(诗人)对“土地”(祖国、人民)的永久的依恋,死了也不离开“土地”,让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阅读茅盾《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第36题简答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2分)

参考答案:场面描写。

第37题简答 这段文字分为几层?各层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分为四层,每句话为一层。第一层,着眼于整体,说明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和“玩”。第二层,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的热闹情况。第三层,从多种感觉的角度,描写庙里的红火情景。第四层,从听觉角度,表现声响的嘈杂。

第38题简答 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写昔日香市热闹的场景,是为了通过今昔对比的方法,衬托今日香市的冷清。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香市变化的原因是军阀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入侵。

四、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以《捷径与美景》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6.高考政治试题-政治试题 篇六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政 治

第I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责任制,将______再延长30年,同时抓紧制定关于农村上地承包关系的法律,使农民的土地______权得到进一步保障。

A.土地承包期所有 B.联产经营期所有

C.联产经营期使用 D.土地承包期使用

2.中国政府将于____ 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被葡萄牙人占领了____多年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A.1999年10月1日500 B.1999年12月20日400

C.1999年12月31日300 D.1月1日 200

3.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____。美国不放弃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障碍。

A.贸易问题 B.人权问题 C.台湾问题 D.环境问题

4.____多国统一货币____正式启动,这对稳定欧盟内部的金融市场,加强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具有重要作用。

A.1999年1月马克 B.5用埃居

C.1999年1月欧元 D.195月法郎

5.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____,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侵略。5月8日,竟然又以多枚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致使我外交人员和驻南记者三人罹难,二十余人受伤。北约的野蛮行径,践踏了联合国宪章和人道主义原则,侵犯了独立国家的主权,严重危害了欧洲和世界和平,遭到我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A.波黑冲突 B.科索沃问题 C.北约东扩 D.全融危机

6.“五四”运动距今己整整80周年,”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____的精神,至今仍鼓舞着青年一代为振兴中华奋发图强。

A.自由平等 B.争人权、反封建

C.反帝、反封建 D.民主、科学

7.年,中国政府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市场的变化果断地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保持____稳定,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增长目标基本实现,全年国内主产总值增长____

A.人民币利率7% B.人民币汇率 78%

C.国民收入增长率 8% D.进出口贸易增长率 87%

8.上题材料表明

A.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C.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是相辅相成的

D.经济对政治具有决定作用

9.在当代,英国,日本、比利时、西班牙、挪威等国家政体的共同特征是

(1)议会是国家的立法机构 (2)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具有最终政治决策权 (4)内阁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A.(1) B.(1)(2) C.(1)(2)(3) D.(1)(2)(3)(4)

10.某中学高三年级同学就”如何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宗教者而言的

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11.近一年来,九届全国人大先后组织了六个执法检查组,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预算审查工作质量增加预算监督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增设了预算工作委员会。以上材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既是权力机关也是执行机关

B.既是立法者也是执法者

C.既行使立法权,也行使监督权

D.既产生行政机关,也监督行政机关

12.1998年6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实行公开审理,公民只需用身份证换取旁听证即可旁听:1998 年7月11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10家电影厂起诉版权侵权案的庭审过程。这表明

A.我国正在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和加强司法监督工作

B.审判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

C.司法监督主要靠舆论监督

D.依法治国需要群众有一定的法制观念

13.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决定的。

A.产品结构 B.产业结构

C.所有制结构 D.消费结构

14.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等价交换”

A.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C.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D.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

15.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是通过____实现的。

(1)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7.民国时期有趣的“高考”试题 篇七

第一则是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题, 题目不难, 但其中有一道怪题———“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 要求考生对下联。据说后来只有3人答对了, 他们对的都是“胡适之”。“孙”对“胡” (猢狲) , “行”对“适”, “者”对“之”, 答案用的是时髦人物胡适的名字, 十分有趣, 大大出乎出题者的预料。但据一位考生透露, 这样答其实也不是十分准确, “胡适之”的“胡”与“孙行者”的“孙”平仄不协 (都是平声) , 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祖冲之” (南北朝数学家) 。

这道怪题的始作佣者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陈寅恪,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 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 而且还都以为是陈寅恪有意为之, 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 其实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 (清代学者) 和“祖冲之”。

陈寅恪如此出题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 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却很不理解, 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推行白话文1余年之久, 尽管社会上坚持使用文言者依然不少, 但白话文已占据了主流地位, “对对子”在当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已销声匿迹多年。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陈寅恪此举是有意复古开倒车, 后来甚至还有人将这次考试当作笑谈, 所以“对对子”这种形式没有再应用, 更没有推广。

第二则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 (今山东大学) 时, 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 一个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 另一个是“杂感”, 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 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 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 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 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后, 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 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 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学。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 其他学科成绩平平, 也是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赏识。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 可能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1946年度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 这份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 让人看了有不可思议之感。题目共两道, 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8.感悟高考历史试题 篇八

【关键词】 感悟 高考 历史试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54-01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分析史实、理解史实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记忆与理解应该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历史主观题命题方式的发展演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试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新情景,充满一股生气,令人耳目一新。以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为例,试题材料越来越多样化,如第38题选取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历代节妇烈女柱状图、1919年《大公报》报道,第16、48题有地图,第20题《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条,第39题学者的著作,第46题皇帝的诏书,第47题《革命的寓意》画作等。二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学生在下了考场以后通常会觉得历史本来是拿分的科目,到头来感觉历史这三年跟白学一样,因为基本上没有课本上现成的答案。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再者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学生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第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繁琐,其它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一要点记忆得非常熟练;第二:东拉西扯,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却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你问他自己答的是什么意思他自己都不知道,只是求一个目标:字数多,心理安慰吧!第三:书写潦草,惹人生厌。高考改卷子是流水作业,全省那么多份卷子就几天的时间,时间短任务紧。所以如果你卷面不整洁的话,那么你一科试卷就和别人可能差上三到五分。各科算下来总分可能和别人差十到二十分。学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一层一层意思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还有,不要产生恐惧畏难心理,有时候你不是不会这道题,而是被你习惯性的思维吓到了。你总感觉这道题太难了,太难了——那么这道题就真的很难。现在中学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高考题既注意检验基础知识,也注意检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那种死板、毫无活气的试题多半不会出现。学生思想上应有这种准备,从而镇定自若应考。回答这样的“变化题”,实际上就是要依据自己所学知识,加以重组,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比如看到新材料新情景你就要联想到所学的知识点:2014年的山东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中国古代史3道,12分,考查了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唐宋时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近代史4道,16分,考查了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现代史1道,考查了“大跃进”运动的相关知识;世界古代史1道,考查了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世界近代史1道,考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世界现代史1道,考查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等。非选择题部分,第38题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切入点,涉及必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变迁等内容;第39题以“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奴隶贸易”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题目虽变,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史学原理没有变。

总之,不管高考历史试题如何变化,它都是要求你从纷繁复杂的微历史中品味出她的变迁,她的个性,她的博大精深。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在能力考查上呈现的时髦特点突出体现在第38题上,“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研究性学习课题。素质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已提倡多年,但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情况却参差不齐,很多学校还是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熟练应试技巧的反复练习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没有发挥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此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各个试题也充分体现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使人感觉很有味道。不管它是以何种方式来考查你,都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来解决问题,这就ok啦!但整个文综试题长度长,难度大,阅读量大,据了解有不少学生本来会做但做不完,这样就导致文综在高考中失去了应有的信度和效度,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希望引起高考命题专家的高度关注。

上一篇:网上招聘简历下一篇:小学思品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