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观

2024-10-04

申论写作观(精选8篇)

1.申论写作观 篇一

申论时政热点:新型生育观风行,该怎么看?

捐精、冻卵现象折射出什么

“冷冻卵子技术可以让女性超越生理局限,更自由地选择个人生活方式,如果近几年不结婚,我会考虑做这个。”在北医三院,前来咨询辅助生殖技术的北京市民赵女士表示,通过促排卵技术,把年轻状态的卵子“雪藏”起来,到想生育的时候再解冻卵子,可以让生活与生育两不误。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副主任李蓉告诉记者,近年来,咨询辅助生殖技术,包括冷冻卵子手术的人越来越多,咨询者一般以35岁以上的女性为主。“她们主要担心随着年龄增大,卵子质量下降,进而增加生育风险。”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变迁,捐精和冷冻卵子作为现代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男女比例失衡、环境变化等问题的日趋显著而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日前,41岁的女艺人徐静蕾向媒体公开了其在美国冷冻卵子的情况,她表示“冷冻卵子是全世界唯一的后悔药,别的事情不能反悔,但生孩子是可以提前做准备的”。“明星效应”让不少女性开始关注并咨询冷冻卵子手术事宜。

“有时候不是不想早点要孩子,确实因为现在工作压力大了。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要了孩子也没时间带,带不好反而让自己内心更愧疚。”31岁的福州 市民张小敏(化名)暂时没有结婚生育的安排,她认为,在事业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自己不会有生孩子的计划,而冷冻卵子技术的出现,刚好填补了她这方面需 求。与“冷冻卵子”一样,“团购捐精”也成为近期一个热门话题。7月15日至17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平台发起了一场名为“聚精会神”的团购活 动,其中包括在线预约捐精。网民只要填写信息就可以快速完成在线预约。而一旦捐精成功,将会得到3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上海市人类精子库官网的数 据显示,在活动时间内,全国有22017位“宅男”通过聚划算平台向国内七大精子库预约捐精,其中北上广三地男士以69%(约1.5万人)撑起了“半边 天”。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室主任康跃凡介绍,与过去不少人接触辅助生殖技术时“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态度相比,如今人们对于类似技术的看 法越来越开放、坦诚。“例如试管婴儿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也为千千万万不孕不育症家庭带来了幸福,社会 对试管婴儿也从排斥、质疑到如今的逐步认可。” 辅助生殖技术并非 “万金油”

记者采访发现,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冻卵、捐精、试管婴儿等技术均属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范畴,对于手术对象也有一定的要求与限制条件,并非推迟生育的“万金油”。

据介绍,2001年时卫生部曾发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并在2003年对其进行了部分修订。其中明确提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是指运用医 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应当在医疗机构中进行,以医疗为目的,并符合国家计划生 育政策、伦理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冷冻卵子技术属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范畴,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国家卫计委将会密切跟踪卵子冷冻技术发展,谨慎进行技术评估,以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康跃凡提醒,目前冷冻卵子疗程,需要人为服用或注射激素,用超过生理剂量的促排卵激素促使女性体内产生比自然生理状态下更多的卵子。这种状态有可能 导致一部分人产生“卵巢过激综合征”,并引起例如腹水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血栓。因此,不建议只是单纯想借助手术人为推迟生育年龄的女性冷冻卵 子,因为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同技术上比较成熟、采用较为普遍的冷冻胚胎相比,冷冻卵子技术选择的人还比较少。”四川省人民医院辅助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吕群表示,冷冻胚胎技术是 将夫妇俩通过体外受精形成的胚胎冷冻起来,从医院临床情况来看,胚胎解冻后临床妊娠成功率大概在60%左右,而根据目前临床观察,冷冻卵子解冻后成功受精 的几率不到50%。

业内人士称,捐精也有一定的门槛,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捐精者并不容易。上海市人类精子库负责人介绍,捐精志愿者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体检,最终身体状况能满足捐献要求的人寥寥无几,整个过程的淘汰率大概在70%至80%左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主任医师李玮表示,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未婚女性是禁止进行辅助生殖类手术的,包括冷冻卵子疗程也是如 此。已婚的女性若要做这种手术,需要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同样,做试管婴儿也有限制条件,尤其是女性年龄方面,对于40岁以上的不孕女性,做试 管婴儿成功率很低,医生一般都不建议。监管机制亟待与时俱进

生育观的变化,使得一些人对“生育与婚姻”的“捆绑”提出了质疑,同时表示冻卵和捐精两者都是个体的“个性化权利”,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选择结婚但不生育,有的人想生育但同时保持单身。

一些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一些法律法规等监管措施滞后问题也逐渐凸显。专家建议,现有的监管与准入机制还应与

时俱进,同时也应加强公众的健康生育常识普及工作,鼓励适龄男女性在最佳年龄结婚生育。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不孕不育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市场需求其实很大。”李玮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准入和 监管,尤其要加强对一些地下产业,如代孕、买卖精子卵子的打击力度。同时针对目前捐精人数少、多地精子库“告急”的现状,加强健康生殖方面的科普教育,逐 步出台相关政策探索,规范相关采集、档案管理工作,让不孕不育夫妇可以更安全、方便地获得捐赠的精子、卵子。

李蓉同时指出,女性做冷冻卵子手术最合适的年龄是在40岁之前。高龄产妇特别是超过40岁的产妇生育,会因为人体器官自身的功能老化,可能无法承担十月怀胎的生理负担。

国家卫计委妇幼健康服务司负责人此前也提醒公众,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4至29岁,35岁以上高龄妇女生育,发生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以及出生缺陷的风险将会显著增加,可能影响妇女和子代健康。

2.申论写作观 篇二

一.深化写作理论知识, 指导写作实践。

写作理论知识究竟要不要讲, 写作课是以教师的讲为主, 还是以学生的写为主, 讲与写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这些问题已在写作界争论多年, 似乎一直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其实, 写作课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 虽然它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实提高, 但它又必须体现理论知识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先进性和相对独立性。那么从写作理论自身独立的学术价值这个角度来看, 写作课应把讲授传播研究写作理论体系作为其中一个任务。毕竟高校的写作课与社会的写作培训班是有区别的。何况,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古今中外文人学士专家们研究、积累、总结出来的博大精深的写作理论知识、规律、方法和经验, 这些正确系统的理论知识必定能对学生的写作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没有理论指导, 情况完全不同。当然很多作家、文学家未必“科班出身”, 但他们无一不是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去研习吸收先进的有效的写作理论。唯有如此, 他们的创作才会更加成熟, 更加有生命力。所以说, 学生的写作要更有特色或更具潜力, 还是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底, 写作教学还是要讲授写作理论。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写作课的突出特点是写作实践, 但写作理论是基础, 理论知识的深化有助于实践的提高。

二.强调文章阅读, 从读中学写。

文章阅读在写作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写作要从读书中吸取营养, 一方面是写作内容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写作技巧的需要。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之一。我们不妨看看巴金在《赞歌集·谈我的散文》中的一段话:“老师平日讲得少, 而且讲得简单, 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 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 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 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巴金这段话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启悟, 强调了能从读中学到写的本领。可以说, 读写结合, 从读中学写, 是我国写作教学的一大传统。放眼国外的写作教学, 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视文章阅读能力为文章写作的初步。德国学者弗兰茨·海贝尔教授曾主编过一套《阅读·表达·理解》的教材, 不仅把阅读与写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而且还明确表明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关系。所以, 我认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增加阅读的份量, 即把阅读、分析文章作为写作课的一部分内容。至于如何安排学生阅读, 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定。

我把文章阅读设计为两部分。一是课堂阅读。学生的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二是课后阅读。学生的阅读是自由的, 但要求适当做读书笔记或写读书心得。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鉴赏过程中, 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同时自己去感悟写作中规律性的知识, 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技巧。对于写作, 阅读就是一种潜存的诱发和激励, 阅读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新的观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所以, 把阅读自始至终贯穿于写作教学过程中是毫无置疑的。

三.建立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 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写作教学如果只有理论教学, 没有实践操作, 就会抹杀写作学科的特殊功能和地位。写作教师要把写作学科的实践性落到实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

为了改变写作训练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 我积极探索科学系统化的写作训练体系。在一学年写作课中, 总共设计14个写作训练系列。第一学期7个基础写作系列, 包括观察训练系列、思维训练系列、想象训练系列、立意训练系列、选材训练系列、结构训练系列、表达方式训练;第二学期7个文体写作系列, 包括新闻写作系列、应用文写作系列、诗歌写作系列、散文写作系列、小说写作系列、杂文写作系列、戏剧及影视文学写作系列。这14个系列的写作训练的训练目的、要求、内容、方法都是与写作理论相对应的, 这就使到写作教学做到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互相结合, 互相促进。

我们知道, 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 写作往往会因外界刺激燃起灵感火花, 上述的系统训练可能未必能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机遇, 那么组织学生进行日常写作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方法是布置学生每学期25篇以上的课外自由作文。所谓“自由”, 就是体裁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 但每篇都能独立成文。我发觉学生在课外自由作文里真正达到了一种自由创作状态, 创作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上述系统训练和日常训练之外, 我认为还应该加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内在联系, 将口头训练方式正式纳入写作课。因为口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 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口头训练的方式可灵活多样, 比如口头作文、演讲、评论、课堂讨论等等。

四.改进作文批改方式, 发挥评判交流功能。

面对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 我们写作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呢?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全批全改, 生怕有不尽职尽责之嫌;而且一般只对文章的写作形式、技巧评判, 对学生在文章中流露的意向、情感等因素则置若罔闻;批语也是八股文式的“主题鲜明,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或“观点不当, 层次混乱, 表达不清”等。据了解调查, 学生对这种批改早已麻木, 多数是看罢分数顺手一丢再不问津, 作文批改在他们眼中是很难起到具体的积极的指导作用的。作文批改要具有引发学生重视的力量, 那么形式必须多样化一些。

传统的教师全批全改有其优越之处,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写作训练总体情况, 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自我批改作文不失为好方法。学生在互改或自改作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作文目的、要求的理解, 通过观照他人的文章或对自己文章的再审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价的能力, 同时亦会借鉴他人长处, 从而获得写作的本领。此外, 教师还可以运用个别习作研讨法, 即对个别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集体评改或引导学生研讨。总之,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目的是激发学生兴奋点, 发挥学生主动性, 使他们在作文批改环节中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作文批语的体式不应墨守成规, 而应有所革新, 教师应该做出一种内容实、形式美、创新性的示范, 使批语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为文师表”。首先要杜绝空话、套话、废话, 把批语落到实处细微处;其次不仅要对写作形式, 技巧做评判, 而且要对文章涉及的内容、情感等做出应答, 真诚的应答, 使批语不再是冷酷无情的, 而是一种探讨、理解、抚慰、交流和引导。面对这样的批语, 学生常常会再三阅读, 仔细琢磨, 喜不自禁。事实证明, 改进作文批改方式, 才能发挥其评判、交流功能, 使到作文批改不是作文的终点, 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五.积极打开写作课堂, 把学生引向社会。

写作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者获取材料、思想、情感、想象的源泉。没有生活积累, 即使把写作理论知识、技巧背得滚瓜烂熟, 也写不出好文章。相反, 生活积累越丰富, 创作的天地越广阔, 感情的焰火越炽烈, 思想的开掘越深刻, 想象的翅膀也更能够高翔, 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也就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 写作教师应积极打开写作课堂, 倡导学生自觉走出自我狭小的天地, 投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利用一切机会体验社会生活, 参加社会实践, 不断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我们相信有其人生才有其文章。与此同时, 写作教学还应恰当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写作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报刊投稿, 使文章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评价。这些方式可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 为写作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打开写作课堂, 把学生引向社会, 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3.申论写作观 篇三

【关键词】申论;立论;驳论;写作方法

打开十年的国考申论试题,我们可以看出,申论写作这种考试形式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灵活多样的文体写作样式,一般不能以其他文体的写作模式替代,尤不能将申论写作拘囿于自己写作的“老习惯”之中。近年来的申论国考试题,题目有要求考生写作评析类文章的趋向。例如,国考申论2005年的最后一道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2008年申论国考卷的第三题、第四题和最后一题;2009年申论国考第三题。评析类文章是说理性文章,它属于议论文的一种。它有两个大的分类,即立论性评析和驳论性评析。如写作“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考生可根据自己写作的“老习惯”,可以立论,也可以驳论。但国考申论2008年的最后一题,题目要求迥然不同:“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相对而言,这是自由度较高的一道题,但是题目本身要求“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又如2009年申论国考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针对某学术团体就粮食安全问题发表的四点对策作出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在掌握立论的同时,还要掌握驳论的写作方法。下面谈谈申论立论文和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以期大方之家赐教。

1.立论性文章的写作方法

这类文章主要是运用正面论述的方式兼以驳论,通过充分、有理、有力的论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因为它的主要论证手段是“立”,所以叫它“立论”。在申论写作中,以下两种方法是考生应该把握的:

1.1 突出分析说理

写作申论立论性文章的关键是“言之成理”,而不是拘泥于只写对策。命题者的意图往往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对社会上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评述,针对问题切中要害,从较大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现象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某一侧面作为“突破口”,并放到全局工作中去“鸟瞰”,经过评析、开掘,揭示其普遍的、深刻的含义,达到“小中见大”、观点鲜明正确、措施切实可行的效果。如2008年国考申论第四题,要求考生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就是这类突出分析说理的申论之作。这里所讲的“突出说理”包含这样三层意思:一是要集中笔墨,突出围绕中心论点所阐述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证,以防止面面俱到、不深不透;二是在阐述各方面的道理时,把笔墨集中于阐释问题的本质所在,这样就不致于隔靴搔痒,使文章的评析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能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三是不能偏题离题,任意发挥,或者随意变换论题。上面提到的2008年申论国考第四题,无论考生从哪个角度写,从大角度还是从小角度写,从政府角度还是从某一个机制、制度角度来写,都要锁定如何解决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即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如何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既综合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又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是文章评析说理的重要内容所在。

1.2 适当运用驳论

在申论立论性文章中,以立为主,适当运用驳论,就是以充足的理由来证明所批驳观点的错误,并在立论中纠正其错误倾向,它是在辩明是非曲直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通过论辩明理,可以使文章强化正面说理,起到支撑正面观点的作用。论辩明理有辨正和批驳两种方法:辨正的方法是对片面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辩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批驳的方法指的是正面提出理由,或通过辩论和批驳进而否定对方的错误见解。例如,2008年国考申论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根据“给定资料6”引述的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有理有据”地对C主编的意见作出不超过300字的答复。这是一道短小的评析类写作题,也是一道公文写作题,实际上是写一个下行“意见”。意见是一种兼有建议性、评析性和指导性的公文,行文方向十分灵活。虽然这次国考不要求考生熟悉公文格式,但在写这份答复意见时,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定一个“基调”: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批驳”为主。从给定材料6某学报C主编的意见来看,他的意见并不十分正确或准确,大部分内容有失偏颇。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国务院对法定公文“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阐释,还是要以正面立论为主,兼以反面批驳。

可从以下角度条分缕析展开答题:(1)怒江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是不可能的。这个答复实际上是针对C主编对怒江建坝定性不准而进行的辩驳,因为材料中大量事实证明:怒江目前并非原生态河流;(2)开发与保护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是针对 C主编提出的观点:对怒江“不予开发”就可以达到“永久保护”的目的而进行的辩驳。因为合理的开发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只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就可使水电开发有序推进,达到保护生态与形成循环经济相互协调的目的;(3)要根据我国国情,综合开发、保护、利用水资源。这个答复是针对C主编“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我们也要停止”这一说法进行辩驳。因为从国外的实际情况看,发达国家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高于我国,而修建水电站就是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关键是怎样在不破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是否停止水电开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有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以立为主、兼以驳论的方法在申论写作的大小作文中,都可运用。

2.驳论性文章的写作方法

所谓驳论性文章,是指考生根据申论题目要求,旨在否定、澄清给定材料中某些案例或事件的现象、行为、思想倾向的分析论证。这类文章,主要是以对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领会有误、对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认识不清、或阻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行为作为辩驳对象,以批评、反驳为基本论说手段,通过批评和驳斥错误的、片面的或不完全正确的论点来确立自己正确的论点。

写作驳论性文章的目的在于“破”,即辨明是非,批驳错误,同时使作者的正确观点树立起来。有三种最常见的写作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点,即针对对方错误的论点进行反驳,指出它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使对方论点站不住脚;反驳论证,即指出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错误,或驳斥对方论据方法中存在的逻辑错误,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申论写作中没有单纯的驳论,驳论与立论一样,是一种议论和说理的方式。立论和驳论是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的论述和评析,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确立一个正确论点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否定批驳与它相对立的观点;而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则必须确立与它相对立的正确的见解或主张。驳论不是简单地表示反对,而是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说明为什么反对。写作中考生应把握下面两点:

2.1 有针对性 以理服人

申论试题提出的、要求考生阐述、澄清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命题者分析、提炼出来的需要考生评析批驳的目前行政公务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考生要通过辨析材料,对错误言论、行为倾向进行周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抓住要害,有的放矢,集中指出它的症结所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驳论的要领。考生应根据材料,有针对性确定某一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然后再论述自己的正确观点。驳倒了错误的论点,正确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立”往往要在“破”的基础上进行,一般写作方法是先破后立和边破边立。首先要选准“靶子”,瞄准“靶心”,即选择适当的角度,批驳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这里所说的“靶子”和“靶心”,分别比喻驳论对象及其要害之处。所谓“靶子”即文章的驳论对象,一般指的是给定材料中的错误事件、现象、行为、观点等;所谓“靶心”,指驳论对象的要害,包括问题的危害、实质,矛盾的症结等。其次要从不同的角度,用充分、有力的论据论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如2008年国考申论的最后一题,题目要求“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考生应首先针对把水资源开发与破坏简单因果相连的错误倾向进行批评,指出盲目、无序开发将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并通过给定材料列举的国外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例证,以及我国三峡大坝的巨大功效来反驳开发就是破坏生态的错误认识;再阐明生态开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正确观点;再如2009年申论国考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这‘四点对策’内容和表述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这样的题目,也要采取先破后立、各个击破的方法作答。先指出对策“其一”不具有针对性,仅提到“加大农业收入”,却未指明其投入方向;后提出修改意见立论:应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大农资购置补贴力度,平抑农资价格,采取有效手段,提高粮食价格,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格,通过这些手段,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再指出“其二”和“其三”不具备可操作性;接着提出修改意见立论:应设立量化指标保障基本粮食需求和储备,合理转移粮食用途,对大量耗费粮食的能源等产业要加以限制和引导,鼓励其通过科技手段发展环保能源,减少粮食消耗。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重粮、节粮的意识。最后指出“其四”犯了常识性错误——粮食是发达国家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想要发达国家和金融组织放弃既得利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显然是不现实的。紧接着立论提出修改意见:我国要立足自身,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并对外加强交流和合作,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管理手段,引进先进设备和良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驳论的方法,最基本的仍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运用。写作申论驳论文章,离不开实事求是的、辩证的科学态度,不能用虚假的论据、错误的概括轻率下结论,必须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最忌在缺乏分析说理的基础上,武断、绝对地给对方意见下结论。考生自己的正确观点当然应该坚持,但也不能强词夺理,语气上要留有余地,要有乐于倾听对方意见的讨论式态度。要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除了讲道理、摆事实外,还要讲究论辩的方法和技巧,这一点与立论性评析说理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立论文的讲道理、摆事实,是要证明立论观点的正确性,而驳论文旨在揭示驳论对象错在何处。

2.2 “摆”“辩”为主 出语平和

申论材料提供给考生澄清、批驳的错误观点,一般都不带有针锋相对的敌我矛盾性质,而且近年来国考申论中提供的批、辩内容,除了存在的某些错误倾向外,还有正确之处。因此,写作驳论不是敌我双方的“亮剑”行为,不能以势压人,或用大话、空话、假话去强迫他人接受。写驳论重在分析说理,不加分析地批驳是没有力度的。文章应该以“摆”、“辩”为主,语气真切平和。摆——摆出对方错误观点,作为辩驳、商榷的内容;辩——进行驳论剖析。要有分析地、有分寸地对待对立面的意见,批驳中应肯定对方正确的意见,反驳的只是其确实错误的部分。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又不要夸大对方的错误。只有论述缜密辨证,合情合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入木三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我们应当懂得:申论驳论文是针对国家政务处理中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论辩双方意见势不两立,也要针对事实,出语平和,不能出语伤人或以骂代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言词激烈、措辞不雅,不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也不能对反面论点有所触动,有时候,反而会暴露出作者对反面观点的认识不清。即使是在申论中针砭时弊,批驳谬误,也要心气平和,析事明理,达到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目的。

4.申论写作观 篇四

近几年,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变革更新,为了测查考生处理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的能力水平和熟练程度,公文体裁的应用文写作在申论考试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已成为申论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备受青睐,并有可能成为未来文章写作题的发展主流。有鉴于此,国家公务员网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公文体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从平时做起、从真题练起,逐步提高各种公文体裁的文稿写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与公文题狭路相逢时能够战而胜之。

明确申论考查的公文范围

申论考查的公文体裁为党政机关常用文书,属于广义公文,此处的“公文”只是一个泛称,包括法定公文和机关常用的工作事务性文书两大类。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狭义公文仅指《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规定的文种;而广义公文则包括机关日常行政工作中所使用的各类文书,如讲话稿、宣传稿、新闻发布稿、规划、建议等,其外延无限宽广,几乎任何机关使用的文书都可以往“广义公文”的篮子里装。因此,考试命题不拘一格,通常只限答出“公文”的主体内容,考生作答时也不要过于拘泥形式,在一般政论文章的基础上,符合公文的写作规范即可。

国考市以下考生和省考备考要侧重公文能力培养

国考市地以下职位要求考查“贯彻执行能力”,从2010的考试实际来看,这种能力是以种类几乎无限的“软公文”写作来体现的,最典型的试题就是2010国考市地以下第三大题: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要求:

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

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

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题目要求写作的体裁为“宣传纲要”,“纲要”和宣传材料即属于法定公文之外的“机关事务文书”,写作依据是“政府精神”,目的是调动“全市各界的关心、支持”,以推动污染整治工作的顺利实行。显然,这里的政府精神,就是考试大纲中的“组织意图”,考生在把握材料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出其中蕴含的“组织意图”,即政府推进该项工作的目的、预期达到的效果、准备采取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宣传要点”也即答案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陈述”出来,即为符合公文写作规范的答案。

类似领会和贯彻组织意图、陈述执行原则和措施的文字材料,即为“贯彻执行能力”的载体,是国考市以下试卷必考的题型;而公文写作考查的具体实现形式,必将与广义公文的多样性相对应,形式灵活多样,题型多变,但基本要求万变不离其宗,核心要求是写出“体现政府精神”的工作要点,符合各类公文的基本写作规范,具备公文主体内容,一般无须写出严格具体的格式。

省级公考主要选拔市以下职位的工作人员,其申论考试与国考市以下试卷相同,也将广义公文的写作作为必考题型,例如2010年4月25日多省统一考试申论第二题,“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要求: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3.不超过400字。”命题思路与国考第三题完全相同,连文稿体裁、提问方式也基本相同。

今年国考对公文写作的考查发生若干变化之后,省考一定会紧跟其后,进行相应的命题调整和提问方式变化,因此,报考国考市级以下职位和省考的考生要未雨绸缪,加强公文能力的培养,对照真题,进行多种广义公文体裁的写作练习,弥补自己因缺乏实际公文处理经验而导致的能力短板。

软公文写作要注意切合软要求

广义的公文随着机关工作实践的丰富,其外延不断拓展,体裁种类不断发展,从前景来看,几乎是无限的。但从写作要求来说,有的公文是硬性的,比如工作计划、规划等安排计划性的,总结、报告等总结汇报性的,格式体例和语言风格高度程式化,只陈述事实、做法而不带感情,有时提出强制性要求而无须缓冲和修饰,措辞严谨,语气平实;有的事务文书则是软性的,要考虑接受对象和使用环境,如演讲稿、宣传稿、新闻发布稿、答复等,必须考虑诸如群众和答复对象的理解程度、心理感受、精神需要等,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这就要使用柔性的语言和有技巧的表达方式,可以抒情而不能只顾陈述事实,多加缓冲修饰,使之易于为受众理解和接受而不能提出强制性要求。

5.申论写作观 篇五

一、主体阅读法:定位主体(权威部门、领导、工作人员、专家、社会组织、企业、民众和个人)。

(一)权威部门、领导、工作人员、社会组织所出现的段落必有答案要点:

(二)【例】材料: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三)标准答案: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政策;科技。”

(四)企业的关键词有:自主创新、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管理、竞争。

(五)【例】材料:公用事业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显然难以填上,公用事业的供给严重滞后社会的需求,成为经济起飞的瓶颈。因此,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市市政投融资机制。

(六)标准答案:这段话的关键词是资金缺口。准确定位到关键词后,我们会发现有两个有效信息:一个是公用事业的资金缺口问题;另一个是解决资金缺口的有效对策。

(七)民众和个人的观点不能忽视,特别是涉及到群众舆论监督的事件也会成为申论答案要点,考生一定要注意。

二、多角度阅读法:通过多角度阅读可以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把握,尽可能的找出全部的答案要点。

(一)观点阅读:阅读申论材料时要着力把握其基本观点,因为观点就是主旨。与表达观点密切相关的词有: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包括群众的期望、专家学者的意见或建议、国外相同或相似事件、现象等的经验或教训、领导言论、政策理论。

(二)法律法规:只要材料中出现,必有考点。如果没有出现,灵活应对。

(三)制度与机制:关于制度与机制的规范性表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健全XXX制度,完善XXX机制,稳步推进XXX发展。”

(四)监督:内部的监督有行政问责和绩效考核;外部的监督有法律法规、社会舆论、专门机关(纪委、政协、人大等)以及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五)教育宣传:针对不同主体,可以有不同的教育宣传方式。我们要灵活把握和应用。

(六)国内外经验教训:是答对策题的来源。

三、关联词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作为辅助使用,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定位到重点段落后,对其重点句子或关键词的迅速定位。

(一)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总之,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答案原因的来源。

(二)转折关系:“虽然/但是,然而,其实”是答案问题的来源。

6.申论写作素材 篇六

一、公务员考试申论必须掌握的50个新名词

1.【中国梦】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的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7.【“五大思维”能力】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8.【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9.【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10.【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11.【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2.【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13.【三个维护】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14.【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5.【四个合格】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16.【三个确保】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7.【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18.【四个自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19.【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2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1.【新常态】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2.【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23.【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岗位,两种责任”,每位干部既要干事,还不能出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廉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4.【一案双查】在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一并调查发案单位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

25.【专项巡视】以问题为导向,形式更为灵活,哪里问题多、哪个部门问题多,就往哪投入更多力量,以便发挥巡视和监督的最大效力。26.【好干部“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7.【心中“四有”】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28.【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29.【双创】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0.【“两个倍增”】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31.【“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32.【雄安新区】位属中国河北省,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的国家级新区。

33.【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34.【长江经济带发展】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35.【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为了推动东北经济脱困向好,实现新一轮振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新时期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规划,自2016年11月7日发布之日起实行。

36.【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37.【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

38.【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39.【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40.【“三共”原则】“一带一路”建设是系统性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41.【五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42.【数字丝绸之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43.【丝路精神】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即“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44.【16+1合作】“16+1合作”即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指中国和中东欧16国共同绘制的一份中期规划。

45.【四个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46.【两免一补】指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47.【“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48.【“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49.【三权分置】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50.【互联网+政务服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用词。报告原文: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二、公务员考试申论名言警句积累

说起申论作文,很多考生头疼不已,不仅不知道怎么寻找立意,更难以下笔写作成文。万事开头难,开头很关键。考生在写作申论文章时可采用“引言式”开头,即列举一条与主题相关的名言开头。为此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整理了有关申论的名言警句,供考生参考。

(一)民生领域

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党存于廉廉乃大兴。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3、财须民生,强赖民力,戚恃民势,福由民殖。

4、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5、廉洁奉公公平公正方显公仆本色;执政为民民情民生应是为政所系。

6、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

7、正直无私公平公正方显法律威严,情系百姓民情民心民生是法援本色。

8、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9、立党为公贵在公开公正公平,执政为民旨在民富民强民生。

10、念念用之民生。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

11、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

12、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

(二)修身领域

1、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4、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5、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6、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7、见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

8、敬守此心,则心定;欲抑其气,则气平。

9、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10、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11、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12、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4、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

(三)文化领域

1、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2、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3、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4、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

5、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6、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7、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8、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

9、道德文化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名言积累是个集腋成裘的过程,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多积累与申论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名言,以备申论写作时使用。

三、申论备考:法治名言三十则

1.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2.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3.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4.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5.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6.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7.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9.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10.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11.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12.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13.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14.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15.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16.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

寿可大理寺丞制》

17.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18.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19.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20.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21.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唐)《天论上》

22.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23.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24.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25.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26.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27.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28.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29.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30.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四、申论备考技巧之名言警句积累

议论文作为标准的考试文体,在公务员考试中是必考题型,但同时也是考生最为头疼的题目。一般来说,衡量一篇议论文的优秀与否,关键就在于论点是否准确,论据是否充足,论证是否有效。在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经典案例、社会热点事件等一些事实论据,也包括名言警句、习李语录等道理论据。这些论据如果能够充分体现在文章写作中,会对文章的语言以及内容起到添彩增色的作用。因此,中公教育在这里为大家补充一些常用主题的名言警句作为论据的一种积累。

(一)政治主题: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3.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管子》

4.屋漏者,民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刘向

5.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二)经济主题:

1.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鲁迅)2.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清·谭嗣同)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4.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5.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歌德)6.只有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

7.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美国经济学家托宾

五、申论决胜秘技---15句作文金句

1、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环境美好的绿水青山

2、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

3、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4、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

5、化解土地矛盾中的利益冲突,理顺土地变革中的利益关系,政府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这就需要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达通道和平衡机制,维护大众的民主权利,保障人们享有体面的生活和人格的尊严。杞人忧天,我今忧地。

6、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7、三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8、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坚冰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

9、一方面要扩大群众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大舆论监督,特别是新闻媒体监督。乱收费者最怕曝光,批评教育对他们触动不大。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的监督作用,该曝光的要曝光,该通报的要通报,既教育违规者,也教育蠢蠢欲动者,进一步扩大了教育面;再次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

10、要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办事程序,逐步取消收费项目,改费为税,这是减少或杜绝乱收费的根本出路。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高效、廉洁、便民、诚信的人民政府,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取消或逐步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

11、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12、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方针政策,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以深入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重大水利枢纽和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水资源调配能力。

14、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

15、增强宗旨观念,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焕发进取精神,时刻保持那么一种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气概和攻坚克难促发展的劲头;做到廉洁自律,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真正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

六、申论名言佳句积累也可以“速成”

在申论备考中,很多考生都面临着热点、名言警句依然一无所知的尴尬,无从下手,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提供一些速成法,让各位考生能快速提升热点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考生在积累名言警句时,常面临的问题就是范围广,知识杂,难背诵,因此

考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背诵,提高单个名言警句的利用率,经过整理,申论名言警句利用率较高的方面分别为:治国、品德、法律制度、民生,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范围进行针对性积累,举例如下:(一)民生

1.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左传》 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二)品德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元史》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三)法律制度

1.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管子 2.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白居易

3.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四)创新

1.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2.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

3.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 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5.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归有光 6.智者不袭常。——顾炎武

申论热点框架梳理法,很多考生在积累申论热点时都会习惯于每天看新闻,但是这种积累方式太过于分散化,不能快速提升整体的热点素养,因此分散化的热点也就失去的价值,因此考生在积累热点时应先整体热点框架,具备热点思维,现将常见的热点框架加以介绍。

1.政治热点:政府形象,人民民主,群众观……

2.经济热点: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经济新常态……

3.文化热点: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

4.社会热点:民生幸福,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养老…… 5.生态热点:两型社会得以建立……

以上就是申论热点常见框架梳理,考生在积累热点时要考虑此热点属于哪一个框架,基于什么背景提出,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效果,与哪些热点有必然联系,都同属于这个框架,相信考生在积累热点时能有这样一个思考过程,那么热点就不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热点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利于申论的学习。中公教育专家希望通过以上两种的方式的介绍,能真正帮助考生快速提升积累,解决知识基础的现实问题。

七、申论时政积累“速成”大法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复习的时间却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国考复习已经到了中间阶段,相信,很多考生都面临着热点、名言警句依然一无所知的尴尬,无从下手,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提供一些速成法,让各位考生能快速提

升热点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名言警句范围速成法,考生在积累名言警句时,常面临的问题就是范围广、知识杂、难背诵,因此考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背诵,提高单个名言警句的利用率,经过整理,申论名言警句利用率较高的方面分别为:治国、品德、法律制度、民生,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范围进行针对性积累,举例如下:(一)治国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三国志》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贞观政要》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书》(二)品德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元史》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三)法律制度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后汉书》 明德慎罚——《尚书》

八、论写作如何运用好十九大报告中的好词好句

申论写作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点,而对于申论作文技能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考生一点一滴的积累。看的多了,学的多了,自然而然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对策有理有据,分析鞭辟入里,从而写得出一手好文章。十九大报告体现了四个新变化,即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目标。下面从新时代和新矛盾入手,告诉广大考生,如何将十九大报告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到写作中。1.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这个新时代,报告的定义是“五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关键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可用于作文结尾处,进行升华主题。第二个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关键词是现代化强国,当提及科技、绿色发展等有利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主题可适用。第三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关键词是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涉及到民生领域、经济领域可运用。第四个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关键词是民族复兴,在谈到经济、文化等领域可适用,作为作文结尾的升华部分。第五个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关键词是世界舞台,所以当涉及到对外交往、国际合作等主题时可适用。

以2016年山西省考作文结尾为例,作为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个时代民众的集体选择,它必将影响到公共服务,激发制度潜力,营造公平包容的环境,实现个人梦想,创造社会价值,为中国实现未来的辉煌找准新航向、迈向新台阶、奔向新征程。2.新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还有“非物质”的需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因此,在谈及到人民的“非物质”需求时,都可以运用这句话。

以2015年山西省考作文开头为例,作为参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还有“非物质”的需求。然而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停滞,文化软实力培养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此以往,文化强国梦想难圆。我们只有秉持“谋新求变”,才能真正做到“文以化人”。

以2014年山西省考作文开头为例,作为参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还有“非物质”的需求。如今我国经济虽然飞速发展,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不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环境的需求。因此,政府应切实行动起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大考生如果能从现在开始,注重细节,勤于积累,以非常之力,恒久之功备考,必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九、申论作文名言警句使用实例分析

1.名言警句法的作用

在申论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率,始终为论点服务。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画龙点睛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等作用。

2.名言警句法的实例

案例一: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主题的议论文。《左传》云:“信,国之宝也”。其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那么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富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亦或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日益关心的课题。

案例二: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的议论文。“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是关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大问题,而社会保障则是这个大问题中的关键一环。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百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

案例三:围绕“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议论文。伟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使一个人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阅读能使一个民族不断前进,不断发展;阅读能使一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富有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案例四:围绕“节约水资源”为主题的议论文。“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了水,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将会断流,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将会干涸;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将会逐渐走向灭绝;如果没有了水,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也不会存在。虽然地球上的水资源正一天天的短缺,但浪费水的现象依然严重。因此,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不难看出,名言警句法在开头的应用,足以令人眼前一亮,产生深刻的印象,更会让自己的文章升华文采,装点深度,博得高分。十、五大领域名言警句助申论作文一臂之力

申论作文是很多同学的“拦路虎”,本质的原因在于大家不知道应该写一些什么样的内容,或者说没有足够的积累,文章就算写了也是拼凑而来,缺乏一定的高度,多数表达为“口水话”,今天,中公教育就为大家呈现五大领域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好申论作文,提高申论分数。

(一)政治领域:

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2.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于谦 4.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二)经济领域: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2.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3.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习近平

4.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三)文化领域:

1.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

2.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四)生态领域: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老子

(五)社会领域:

1.天下之大,民生为最。

2.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史记》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自行积累文章写作素材,同时

思考这些积累能够用于哪些领域或主题,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

十一、从《习近平用典》学名言

广大考生摩拳擦掌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作文无疑是大家最头疼的题目,在申论作文写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时想不起名言警句的情况,从而无法增添文章亮点。在此,中公教育专家从《习近平用典》中特地整理出最实用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为政篇

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领导者如果自身的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的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2、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治理国家不可以随便调整政策,以免多混乱,但有了混乱也不用害怕。

(二)劝学篇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2、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如果胸中藏有诗书,你的谈吐就会很儒雅,气质就会很好;文化的流传是经久不衰的。

(三)任贤篇

1、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2、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3、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

(四)天下篇

1、计利当计天下利

义利观,不是从个别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3、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五)廉政篇

1、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于道德操守。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六)辩证篇

1、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石头排列分布险峻,人走在上面的时候很小心谨慎,一年到头也没听说有人落水。而在水流不急不险也没有乱石的地方,却经常听说里面有人落水。

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十二、国考申论冲刺:十九大知识划重点

近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十九大虽然结束了,但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蓝图,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不少“关键词”,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中公教育转接提醒考生,这些“关键词”对接下来的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至关重要,作为公务员预备队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明确国家发展方向、把握最新理论动向,用最新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在百万公考大军中脱颖而出!关键词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报告原文】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考点链接】

考点1:严肃党内政治生态,强化领导干部初心。习近平曾强调: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就会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一系列问题,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

考点2: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各个行业初心。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关键词二:新时代 【报告原文】 这个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考点链接】

考点1: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关键词三: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考点链接】

考点1:绿色发展铸就美丽中国愿景。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

涵。

考点2:打赢蓝天保卫战。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保卫蓝天推动绿色发展。

十三、国家公务员考试冲刺必看:十九大要点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在这次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许多新词、热词,这些表述对我们理解十九大有重要作用。1.“极不平凡”过去五年的,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绩不平凡。二是在当前的国内外背景之下,尤其是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等多重困境之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加不平凡。2.“新时代”

我们进入了一个变革时期,进入新时代,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变化”

新时期既有变化也有不变。矛盾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公平、正义、安全、民主、法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两不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十四、公务员考试重要申论热词解析:精准扶贫

2018年省考考什么?这是考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找准备考重点?这是考生最想听到的答案。而作为主观型考试科目的申论,无疑让许多考生感到了无从下手。众所周知,每年省考的申论主题都会选取当前最火热的话题。2017年的主题为“平衡”,考察的是供给侧改革,2016年主题为“创业者心中的山”,考察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这些都是当年的最热的话题和理论政策。那么,中公教育专家将带领广大考生来了解2018年又有哪些热点值得我们去关注?有哪些重大的理论政策需要我们记忆呢?精准扶贫无疑是重中之重。1.何为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2.为何要精准扶贫? 要想了解为何要推出精准扶贫,首先我们就需要了解它的“对立面”——粗放式扶贫。所谓粗放式扶贫指的是传统的扶贫手段,各地政府为了帮助当地居民脱贫,采取的重要手段就是发放扶贫款,简而言之,就是谁穷就给谁钱,是一种“撒胡椒面式”、“大水漫灌式”扶贫。我们会发现,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过于的一刀切,每个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相对于贫困人口的数量,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扶贫款项无疑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此以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底数不清。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而不了解当地的贫困人口数量,不知道谁是贫困户,扶贫也就成为了“笑话,”扶贫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情况不明。每位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不同,有些是因病致贫、有些是因灾致贫、有些是因为恶劣的生态环境致贫、有些是因为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如果不了解各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就难以真正有效的实施手段,帮助居民脱贫。

第三、针对性不强。针对性指的是政府的扶贫手段,过去传统的扶贫手段单一,而且效果不佳。在我国西部某地甚至出现“扶贫羊”变“小肥羊”的笑话。即政府盲目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发放扶贫羊,但是完全不考虑当地沙漠、戈壁的生态环境,连草都没有,谈何养羊?因此总书记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精准扶贫就是宜游则游、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而这直指的就是粗放式扶贫的针对性不强问题。

第四、扶贫资金指向不准。这指向的就是由于对扶贫资金管理不善,导致出现“贪腐”。个别领导干部对数字弄虚作假,骗取国家扶贫资源,牟取私利;扶贫过程中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现象频发,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3.如何精准扶贫?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指出,落实精准扶贫就必须要做到“五个一 批”,要锁定目前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分类施策,不留锅底。那么何为“五个一批”?具体如下:

第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生产指的是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构建特色产

体系,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手段,引导本土企业参与扶贫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从而鼓励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第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针对的就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致贫的贫困

区,如西南山区、西北荒漠地区等,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贫困居民难以通过自己的手段脱贫,这就需要政府规划指导搬迁,引领群众走出贫困地区,再创家园。

第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生态补偿针对的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重点保护的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

第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包括两种主要手段:一是发展基层教育,国家

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引来优秀师资,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从而从根本上遏制贫困。二是定期为贫困户举办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创业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居民收入。

第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当前,在贫困人口中存在着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脱贫的人群。针对这类人,就需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低保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十五、申论热词解析:规则意识

分论点的论证一直是广大考生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同学一到写作就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社会中很多热点事件都可以融入我们的申论写作中,只要找好角度,就能把热点例证法充分运用好。中公教育专家将通过申论热点可以从哪些角度剖析,如何融入到我们的素材里。高铁扒门事件经过:

1月5号,一名女子以等老公为由阻碍地铁发车,经查该女子是合肥某小学教导主任,从教近20年,现在已经被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碍铁路运输”的原因,罚款2000元处理。角度一:规则意识

为了等待丈夫上车,该女子在公众场合不顾规则不顾自身形象,耽误众人时间,随意干扰高铁正常运行,扰乱公共秩序,严重影响高铁运输安全甚至列车上乘客的人身安全,其表现极度自私任性全然不顾他人利益。一旦踏入公共领域就应当遵守公共规则,公共规则守护的是公共利益,用私人利益凌驾和绑架公共利益缺少对规则的敬畏是极度自私的表现。角度二:师德师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义务的第一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为人师表,不仅限于校内还要延伸到校外。只要是在公开场合,教师的行为举止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具有示范作用。该女子作为从教近20年的老师,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师德师风。角度三:应急管理缺失

高铁拦门事件折射出铁路方面应急管理的缺失。事件最终以铁路工作人员安排女乘客丈夫上车而收尾,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合理,值得追问。如果合理可以早一点采取措施,若不合理铁路方面也没有必要因为女乘客无理取闹而妥协。几分钟的处置时间内。没有有效的措施和力量应对非暴力安全隐患,充分暴露了铁路部门人员在处理公共安全应急事件时缺乏有效措施和力量,所谓的应急预案和处突运行机制,没有起到作用。解决对策:

(一)要树立公共规则意识。每位公民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都应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尊重公共利益维护公共规则意识。对法律心存敬畏,做事依法解决。

(二)加强普法教育,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用执法代替普法,可以在售票口、候车厅、列车内,通过语音广播视频等形式对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进行解读。让公民知法懂法,推进法治社会开展。

(三)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相结合。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机械执法。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和谐运转。面对危害社会公共的行为应该严厉惩处,同时应该具有柔性执法的一面体谅群众的难处,了解群众的诉求。在法律

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保障公民的利益。

(四)加强应急管理。铁路部门应开展应急工作,通过开展岗位培训、岗前指导学习如何应急突发。提升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在依法依规的同时提升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针对高铁扒门事件热点的几个解读角度和对策,希望大家从这篇分析中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论证思路,提升申论写作能力。

十六、2018公务员考试重要申论热词解析:“互联网+” 1.“互联网+”背景

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八次提及“互联网+”,可见此话题的重要性。中公教育提醒考生在平时备考过程中也应当着重注意相关热点信息,熟练掌握并在作文中应用。2.“互联网+”现状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可见互联网的身影,许多传统领域都搭上了互联网这艘快艇,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转型升级。因此,“互联网+”中指的就是与传统行业相加,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和升级。

目前各个传统领域都不断向“互联网+”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通信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以此促进传统行业向新形势迈进,促进经济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互联网的加入,例如:“互联网+教育”,线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普及,线上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让更多的人共享先进的教育资源;“互联网+医疗”,各大医院推出线上挂号的平台,方便患者快速就医;“互联网+政务”,许多地方政府推出线上沟通平台“市长信箱”等,与群众沟通更加紧密,促进政务公开......各行各业都通过互联网实现发展和突破。

3.“互联网+”影响

“互联网+”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发展;“互联网+”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互联网+”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例如支付宝、滴滴打车、共享单车......无一不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同时又带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便捷群众生活。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多领域的进步。4.“互联网+”热点应用

开头书写:

互联网,是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熟悉的名词。从日常通讯到转账付款,从网络购物到资源共享,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整个世界日新月异。而互联网所带动的发展变革中,经济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小到无现金支付,大到企业升级,无一不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繁荣,以互联网之翼,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分论点论证:

互联网为社会创新注入活力的源泉。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对呼吁号召大家,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在创业与创新的路途中,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是创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互联网对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如此,例如基于互联网实现的企业内部办公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各类软件使企业与用户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能够带动社会创新,如今像是

共享单车、滴滴出行等各类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创新的力量,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带动社会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繁荣。

十七、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近5年***新年“金句”

在申论备考过程中时,广大考生最发愁的是没有素材可写。怎么积累素材,有没有方法和捷径等等,文章写作尤其是素材的掌握和运用是公考成功路上的一只“拦路虎”,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将带领大家从习总书记的“元旦新年贺词”中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帮助考生丰富文章写作素材。

连续5年,每到新年前夕,我们总会如期收到习近平主席的新年祝福。“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些新年贺词中,那些脍炙人口,引发无数人共鸣的金句值得我们广大考生学习记忆,从而帮助我们在考试中拿高分。【2018】

1、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2、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4、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5、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2017】

1、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2、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3、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5、上下同欲者胜。【2016】

1、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2、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3、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4、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5、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

6、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2015】

1、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

2、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

3、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4、当然,没有人民的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5、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2014】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3、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4、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申论素材的积累,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考生要注重多关注热点,熟读热点,培养语感,这样才能在真正的考场上游刃有余地发挥出来。

十八、申论素材积累:《将改革进行到底》中的写作佳句

很多考生申论作文语言平淡无奇,毫无亮点,甚至口语化现象非常严重,如此作文怎能赢得阅卷人的芳心?因此必须要让自己的文章有吸引力、有亮点,而想要打造文章的亮点,方式有很多,不仅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方式——排比、比喻、设问等,还可以运用名言警句,凸显出自身的理论功底和文学水平,中公教育专家从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为考生选取了能运用到作文中的句子,帮助广大考生为文章增添亮点。

一、政治篇

1.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砥砺前行,才能淬炼成钢。

2.要从思想上补足共产党人逐渐流失的理想信念精神之钙,唤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3.党员如果不能增强自己的党性,如果不能面对现实的腐蚀的挑战,围猎的风险,那么就有可能背离自己的宗旨,把手中的权力用于非正当的用途。

4.伟大的改革时期,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刀刃向内,自我刮骨疗毒,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5.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

二、经济篇

1.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2.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3.要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形成了崭新的开放格局,在自身的深刻变革中,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有影响力的思考者、更有作用力的推动者。

三、文化篇

1.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拥有复兴之魂。4.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浸润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

俱进,总是在重大历史关头,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5.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是沟通心灵最好的桥梁。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要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

四、社会篇 1.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一个国家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3.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寄托着生存和希望。

4.教育,百姓高度关切,热点难点频出:学前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的“择校热”,中小学课外负担过重、中高考加分项目过多等等。5.健康中国其实是要从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地维护人民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它是精神的、身体的和社会福利的一个完美状态。让老百姓有更干净的水、更好的空气、更安全的食品以及更好的生活环境。

五、生态篇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4.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田家英“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观 篇七

田家英“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 他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 被毛泽东称赞为“立论正确, 旗帜鲜明, 切中时弊”。毛泽东认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 中国很需要有这样的文章, 给“大后方”那些因看不清国家前途而消极悲观、空虚颓废的人抽一鞭子, 促使他们猛省, 不要倒退。田家英说:“大后方确有那么一批空言国是, 实则营私的投机分子, 他们不正是今天的侯方域么?”在这里, 田家英“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观初见端倪。

田家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之后, 在极其丰富的秘书实践活动中, “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思想继续发展, 逐步完善, 以致提炼成精辟的格言, 成为他秘书写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最典型的例证, 就是田家英1956年为毛泽东起草的中共“八大”开幕词。“八大”开幕词起初是由陈伯达起草的, 毛泽东不满意, 说“写得太长, 扯得太远”。实质上就是不着边际, 空洞无物, 无的放矢, 缺乏现实针对性。于是毛泽东又找田家英重新起草。毛泽东对田家英起草的稿子比较满意。尤其开幕词中那句“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既是田家英的得意之笔, 也是毛泽东非常欣赏的格言。田家英起草的稿子之所以让毛泽东满意, 是因为言简意赅, 有的放矢, 密切联系党内实际, 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仅就这篇开幕词告诫全党戒骄戒躁、不断革命的内容而言, 这个现实针对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从大的时代背景看, 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因为胜利, 党内的骄傲情绪, 以功臣自居的情绪, 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 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可能生长, 因为胜利, 人民感谢我们, 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 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 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时的田家英做毛泽东的秘书已达半年之久, 对毛泽东的这种远见卓识和谆谆教导自然会有深刻的印象。再向前回溯, 1944年11月21日, 毛泽东给郭沫若的复信中指出:“你的《甲申三百年祭》, 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 大胜更骄傲, 一次又一次吃亏, 如何避免此种毛病, 实在值得注意。”这就是说, 在新中国诞生之前较长的时期内, 毛泽东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中共政治路线始终是一致的。这样, 在建国六年之后召开的中共“八大”上, 田家英在毛泽东的开幕词中写进“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之内容, 则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共政策的连续性, 因而受到毛泽东的称赞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情况看, 正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预言的那样, 确实出现了令执政党干部骄傲自满、进而产生腐败的社会土壤和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 从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当年写给毛泽东的报告看, 有许多普通民众, 包括广大知识分子, 出于对中共和毛泽东个人的热爱, 纷纷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致敬信、发祝贺电, 一些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还给中央馈送锦旗和礼品等等。这种状况, 很容易使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发生异化。事实上, 在“糖衣炮弹”的腐蚀之下, 不少地方的确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案, 以致中央不得不在1953年1月发出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的指示, 开展“新三反”运动。这个时期田家英正好具体负责中办秘书室的信访工作, 十分熟悉和体察这种社情民意, 非常了解党政干部队伍的这种真实状况, 所以, 他在“八大”开幕词中写进反对骄奢、提倡勤勉的内容, 实为有感而发、针砭时弊之举。

(三) 从当时毛泽东本人的心态看, 强调谦虚谨慎、力戒骄傲自满, 也十分必要。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过快发展和过于表面化的胜利, 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提前完成, 助长了毛泽东对个人意志的过分自信, 认为自己的主张总是正确的, 这是后来出现“左”倾思想和产生个人崇拜的先兆与基础。田家英这时受毛泽东的委托, 到山西、四川、湖北、河北等地“观高潮”, 即调查研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真实情况, 发现了合作社规模过大造成的许多严重问题, 因此他不仅没有迎合毛泽东当时急于“并社升级”的想法, 而且还向毛泽东提出了相反的建议。这也是田家英在“八大”开幕词中之所以能够写入“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此后全党在指导思想上改变“八大”路线, 发生“大跃进”、“浮夸风”等更左的东西, 那就不是一篇“开幕词”及其“文必切于时用”的秘书写作思想所能遏制的了。《“

20世纪60年代之初, 左倾思潮泛滥, “五风”的恶果已经明显暴露, 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人们在反思“大跃进”、“总路线”利弊的同时, 不得不研究和探索人民公社的成败得失。但经过1959年庐山会议的“反右倾”, 没人敢提人民公社“是否该办”的问题了, 只能在“如何办好”这个前提下想方设法。在这种情况下, 田家英在协助毛泽东整顿和完善人民公社制度的过程中, 其“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思想依然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说1961年1至2月通过浙江的调查研究, 田家英向毛泽东建议搞一个人民公社条例, 以解决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 克服“一平二调”问题, 毛泽东同意后并参与起草这个条例, 这对他来说还有些“被动”的话, 那么, 同年10至11月在山西调查研究后, 田家英未回北京就在太原晋祠起草《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指示》 (草案) , 该草案经毛泽东审阅后, 提交“七千人大会”讨论, 于1962年2月13日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发出, 从而解决了队与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两个“平均主义”, 他则显得十分“主动”和得心应手了。1962年3至6月在湖南、安徽的调查研究结束, 田家英返京后便主动召开座谈会, 积极酝酿起草《恢复农村经济的十大政策》 (草案) , 目的仍然是针对客观存在的严重问题, 提出应急对策, 以便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此举不合毛泽东的心意, 并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但实践已经证明, 田家英“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思想和他的许多正确策见一样, 光辉永存。

田家英“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思想, 正是他的科学世界观和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反映。文如其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田家英一再强调革命者要有“切实朴素”的科学态度。他在《改造自己》一文中说:“小资产阶级意识在工作上的表现, 就是好表面, 不踏实, 自高自大与畏难怕苦。要把人民的事业做好, 必须抛弃这些东西, 而代之以切实朴素、艰苦奋斗、眼睛向下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里说‘实事求是’、‘眼睛向下’, 就是说不是教条主义的。”他在《关于革命热情与实际精神—札记六则》中, 又说:“为人民服务, 没有热情是做不到的;但为人民服务, 只凭热情又是做不成的。一切在为人民服务中著有成绩的人, 他们之所以能干一番事业, 不但因为他们对人民对同志有着极大的热情, 而且还因为他们具备着为人民的事业埋头苦干、切实朴素的工作精神, 只有把‘革命热情与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那才是真正地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着的, 那才算在为人民事业的奋斗中是忠诚的。”

田家英情有独钟的这种“切实朴素”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其内涵是什么呢?他的回答是:

什么是朴素?朴素就是“有什么讲什么”, “有一分是一分”, 就是“老老实实”, 就是“真实”。朴素的反面是吹牛夸大、粉饰掩盖、装腔作势、华而不实、形式主义与风头主义。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面对现实, 要有说“老实话”的勇气, 他不需要任何的假话来欺骗别人, 安慰自己;只有“老老实实”, 才能把我们的思想与工作建立在确实的、坚固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什么是切实?切实就是工作切合实际, 就是根据对于情况的“老老实实”的认识, 来决定具体的工作, 来检查已经开始的工作。切实的反面是“凭热情”办事, “想当然”办事, 包罗万象的计划, 铺张表面的工作。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要言行一致, 说得出做得到, 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来办事, 而且不怕做“小事情”, 大处着眼却是小处着手。当然, 这决不是说无远见、无计划地应付工作问题, 而是说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正确地处理问题。

田家英这些关于科学态度、求实作风的精辟论述, 应用于他的秘书写作实践中, 不就是地道的“文必切于时用”吗?

田家英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 并且身体力行, 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他曾撰文《从实际出发》指出, 一切思想与工作方法上的错误, 追根究底, 又都是在于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所有这些, 都不断重复地证明着“从实际出发”这条真理的正确, 凡是我们把工作做好了的, 做对了的, 都是因为掌握了这个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凡是错误了的, 则都是因为没有遵循“从实际出发”的教训。如何从实际出发, 体察具体的实际情况呢?田家英认为最根本的方法, 就是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他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他做毛泽东秘书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到东北解放区调查研究城市工作;20世纪50年代前期受毛泽东委托, 到各地调查研究农业合作化情况;后期则先后到河南的新乡、修武和四川的繁县, 调查研究人民公社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初期, 又先后进行了浙江、山西、湖南和安徽的多次调查研究。田家英的这些调查研究, 不仅对协助毛泽东调整农村政策、完善人民公社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形成了他特有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是他在秘书岗位上能够不断提出卓越策见的客观基础, 也是他形成“文必切于时用”写作观的思想根源。

8.以“大语文观”引领写作教学 篇八

笔者认为,我们在写作教学上有一个错误倾向,即所谓在有限的几节作文课中教学生写作,而不是把学生放在广阔的天地中让其写作。“教写作”则学生被动地跟在老师后面,应付式的居多;“让学生写作”则多半是带有浓厚兴趣的,自发性较强的写作活动。写作教学上,一旦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那将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的写作成为表达生命的需要,那是一种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是有难度的。笔者认为,以“大语文观”引领写作教学,应该是大势所趋。

“大语文观”的提出是建立在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的基础上的。基于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寻求破茧化蝶之道。

一、立足大教材,拓宽阅读河床,增加写作积淀

如果单纯从语文教材的讲解示范来提高写作水平,那肯定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适应写作教学的需求。但是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更多的是在一本薄薄的教材里寻章觅句地耗费时间。课余时间又被各科作业塞满,很少有时间来进行自由阅读。即使阅读,很多学生读的也只是同龄人的作文选之类。文学价值有几多可言?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在学校课程安排中,不惜血本地安排专门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把那些重复机械的训练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的心灵在文学世界中遨游。唯如此,一颗写作的心才会不断充实、丰富,也才会逐步地敏锐、深沉。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由地阅读、大量地阅读,不仅会对写作教学,同时还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这当然需要我们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作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其次,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书海浩瀚,良莠不齐。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往往缺少鉴别力。我们应根据学生特点,列出一批阅读名录,不一定是大部头的文学作品,可以是散文集粹,可以是文学鉴评,也可是优秀的杂志甚至影视作品。但一定必须是精品、上品。在阅读过程中,可精读、可泛读;可研读,可娱读。最好是带着笔墨读书,摘录、写批注等。我们写作教学应立足于大教材,拓宽阅读的河床,引导学生走向深沉的文学之海。

二、投身大课堂,疏浚学习外延,丰富写作阅历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要引导学生跳出课堂教学的一亩三分地,将学生的家庭生活、课余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现实中,许多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积累,因而写作题材总是在学校和家中徘徊,很少有人将观察的视野推向社会生活。而面向社会生活,这是学习写作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很难迈出的一步。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诗人李白一生饱读经纶,年少时他便仗剑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那一段游侠经历,乃至后来辗转流放的社会生活经历,诗仙的诞生也许还是一个历史的问号。生活的经历、社会风霜的洗礼,往往是写作最可宝贵的源泉。

而当今学生,几乎被“关”在校园长大。难怪写作的境界拓展不开。我们应当主张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图书馆,走向大千世界,走向广阔天地。观世象纷纭,感社会沧桑。

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如文学社、广播、甚至校园电视。让它们真正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绚丽舞台。而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显得形有余而实不足,真正地浪费了可以发挥作用的教育资源。

三、着眼大教法,打破框框模式,寻觅教学佳境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各有特点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写作教学的大教法应该是立足于教师学识与个性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学情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灵活的,是变化的。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所谓某某“主义”,要少谈些主义,多面对问题;更要少埋怨问题,多开点“药方”。我们的写作教学思维既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同时也不能盲目追时髦,搞一些形式上的花头翻新。“于无法中取法”,这是写作教学大教法的精髓所在。

大教法离不开“大师”。语文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写作上的行家里手。我们不敢说作家一定能教好学生写作;但最起码说,教师懂写、能写、写得好,学生才可能写得更好。时下,不少教师出于面子问题,不敢轻易写下水文,生怕不如学生。其实“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禀赋有不同。教师如果有这样一种大胸怀来和学生共研学问、教学相长的话,那么写作教学必然会迎来一个大境界。

上一篇: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下一篇:《可爱的角》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