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2024-06-23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通用10篇)

1.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一

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内容 各位教育部门领导你们好:

我们梅州五华县从去年开始,大规模的撤并学校开始了。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被撤并了,不得不跑很远的路去“求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是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如今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温饱解决了,义务阶段的学费也不收了,但一些边远山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致富无门,往往单靠种些粮食养猪养鸡弄点零花钱很难富起来,最多也只是解决了个温饱问题。尤其一遇到天灾人祸,很快就又陷入了贫困之中。尽管这几年(义务阶段)不收学杂费了,对群众来说减轻了一点负担,可让他们孩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小学,虽然实行了寄宿制,但还要人陪读,学生生活和学校管理成本陡增,这部分负担大部分被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许多家长不堪重负,叫苦连天:一个月下来没四、五百元的开支是不行的。这样,一年下来也得五、六千元。这点钱对那些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但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太难了。要知道,这是在贫困山区在落后的农村,还是上个小学一、二年级就得付出的代价!如果一直这样上下去,得有一个人专门挣钱供养学生恐怕还不够。否则,就只有放弃上学了。好在现在一个家庭最多只有两个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当农民,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读书。

二是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太小上学太难,一些偏远贫困山村,一些教学点、村小被撤并后,学生只能出村上学。加之交通不便,有的孩子每天甚至要步行往返几十里路,虽然这样锻炼了孩子的吃苦精神,但会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还有,许多适龄儿童因路途遥远,家长无法专门接送,无奈推迟入学时间。这样,孩子的学习时间缩短了,学习成绩上不去,将来到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也会产生不小的压力。另外,虽然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但孩子从小离开了家,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家庭的爱,亲人关系淡薄,心理上肯定有负面作用。加之没钱,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会产生自卑等心理。

三是有些孩子被迫辍学而造成新的文盲,甚至走向堕落。由于学习费用增加,路途遥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的成绩肯定跟不上。这样,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恰恰家庭也没有经济来源供养,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村小、教学点被撤后,校舍闲置,维护保障工作无人负责,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为这些地方有的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属于国有资产,学校不能轻易卖掉。有的属于集体财产,许多村还希望重新把学校办起来,因此不想处理掉财产,只有闲着,慢慢等待改变政策。另外,把教师都集中到一个学校去了,许多人无事可干,少了进取之心,这样也浪费了资源。

早在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以免造成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此失学。”

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介绍说,“目前,农村中小学数量依然存在下降趋势,要重点遏止盲目撤点并校现象。要把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如果撤并学校的数量比较多,要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凡是要撤并学校的,必须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家长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坚决不允许撤并学校。

2.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二

一、闲置校舍的基本情况

根据农村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需求, 为逐步实现相对集中、规模化办学,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市政府2007年11月3日教育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将对学生300人以下的小学和教学班不足12个班的初中校纳入撤并计划。从2000年到2011年底我市已撤并184所 (其中小学176所, 整合初中校2所, 华侨捐资助建学校46所) 。

二、闲置校舍处置和利用的情况

由于已撤并学校所在位置大多分布在偏僻乡村, 道路交通不便, 以及个别村的村委会、老人会本位主义严重, 认为学校用地及建设大多是由当地集资, 理当归他们所有, 所以很难公开拍卖。在加上有部分学校是华侨捐资兴建的, 在处置时, 也遇到不小的阻力。到目前为止, 撤并后目前只拍卖柳城办事处榕桥二校、霞美镇邱店小学、康美镇青山小学、省新镇善星小学等4所小学, 租赁省新镇阳星小学, 部分由所在地村委会、老人会管理使用, 一些甚至闲置荒废, 造成校舍失管失修, 被当地村民私人占用的情况也有出现。闲置校舍得不到充分利用, 如何寻求最合理的利用方式, 盘活闲置校舍校产, 保证教育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成为目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撤并后学校财产的管理及建议

(一) 加大管理力度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福建省农村中小学闲置处置的意见》 (闽教财[2006]66号) 、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校撤并后闲置校舍和土地管理的通知》 (南政文[2005]213号) 对闲置国有资产可以出租兴办公益事业和企业, 出租时由管理学校提出出租意见, 经所在地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签署意见后, 报市教育局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后实行公开出租, 必须签订租赁合同或协议书, 所得租金全额作为并入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专用资金。对处置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收益, 设立学校专用资金, 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若撤并校的土地是村集体无偿提供的, 可适当补偿为村公益资金。动用处置资金时须报市教育局和财政局审批。属于华侨捐助的闲置国有资产若需要盘活的, 管理学校必须充分征求、尊重捐赠者意见, 方可进行处理。

(二) 建立撤并后学校财产档案

对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撤并, 撤并校闲置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并入校进行管理、维护, 并入校必须做好清点, 作为固定资产予以造册登记, 载入学校固定资产账内进行管理使用。闲置国有资产的处置, 由管理学校提出处置方案, 经所在地乡镇政府签署意见, 报市教育局、财政局审查同意, 校方可委托评估备案后, 由市教育局会同乡镇、财政、监察和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进行公开处置。闲置国有资产处置后, 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好相关变更手续。

(三) 教育系统内部调整使用

对建筑质量较好的闲置校园校舍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比如撤并后的中学校园校舍改成小学的校园校舍, 小学的改造成幼儿园的校园校舍;或兴办镇村幼儿园或村文化活动场所、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等公益性事业, 让闲置校舍继续发挥教育功能和繁荣社区文化功能, 即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文化先进县 (镇) 建设, 也符合绝大部分群众的意愿, 消除不和谐因素。

(四) 加大招商、拍卖、租赁力度, 提高并校后的资产利用效益

3.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三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市教学点伴随着义务教育普及进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从2002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布局调整力度逐年加大,全市农村教学点、小学、初中持续大幅减少。到2008年底,我市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已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3224所调整到目前的886所。其中初中142所,小学740所,特殊教育中心校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317所(其中农村小学210所,农村初中107所)。农村小学197个,教学点13个。

尽管影响布局调整的因素很多,我市各县、市、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几个主要动因是共同的。

首先是农村学生减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市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再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因素相叠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在广大农村地区,多子多福、生儿养老的生育观念正在悄然改变,避免子女缠身、追求生活品质的行为日渐普遍。与此同时,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伴随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流动,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招生数、在校生数不断下降。在一些地方,村里人锐减,往往只有老年人在家守着,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学龄儿童迅速减少,学校和教学点规模迅速缩小,有的只好开展复式小学。

其次是期盼优质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自身观念的变化,农民群众在子女“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满足这种诉求。2000年,我市虽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但是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基础还比较薄弱,急需加以巩固和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过适度集中的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是现实的选择。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同时提醒“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我市针对农村适龄儿童数量减少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成本高的现实,把解决农村学校布点过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和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同时结合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项目,有计划地削减、整合、撤并了一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对于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愿望、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产生了积极效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改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状况。生活殷实起来的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也愿意并有一定能力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农村家长希望子女上“县城学校”、“镇上的学校”愿望强烈。

第三是我市积极推动。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需求与城乡间教育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市各级政府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推进,成为布局调整的直接推动力。于是,很多地方根据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结合当地实际调整了农村学校布局,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投入,并将其逐步纳入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体现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的地方在理解政策上出现一定偏差,布局调整工作确实存在过快过急、推动力度过大的情况。有的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缺乏系统调研和科学论证,未将农村义

务教育学校布局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人口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考虑不够。有的地方把学校布局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学校”,提出规模小于某一标准的学校就要撤并,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学生就学困难等实际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超越实际,急功近利,把追求扩大学校规模作为教育政绩或形象工程,制订出不切实际的学校撤并“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都应予以深刻反思。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若干成效和突出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在我市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伴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进行的,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制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并入学校班额过大、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增加等突出问题,必须尽快加以纠正和解决。

(一)若干成效

1.改善了办学条件

据教育部门统计,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市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场馆面积、自然实验教学

仪器、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生均图书均有提高。

2.提升了教师水平

结合布局调整,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并对教师进行了重新配置。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农村初中、小学生师生比2001年下降;农村专任教师合格率比2001年提高。

3.提高了教育质量

伴随着布局调整,中小学的校均规模发生了变化。据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增加。规模化办学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课程,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学校明确了办学思路,加强了管理制度建设,有效提高了办学水平。一定规模的学校有条件和能力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组建学生社团,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突出问题

1.上学路途变远,交通未能跟上

学校撤并后,农村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上学路程普遍变远。据估算,如把寄宿与非寄宿学校一并测算,全市农村初中、小学服务半径显著拉长。上学路程变远使得走读学生起早摸黑上学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学

校或教学点撤并不当,致使低年级小学生也要长途跋涉去上学,令人辛酸。

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虽然少数地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解决了部分学生上学的问题,但受车辆数量、经费、线路、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只能自行解决上学交通工具等问题。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情况日趋复杂,学生在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在国家《校车管理条例》出台前,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很少;学校租用、家长租用车辆较多。农村学生上学乘坐农用车、三轮车、拼装车等无客运营运资质的车辆和接送学生车辆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给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2.农村学校萎缩,城镇学校班额过大

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的不确定性,很多地方不愿改善其办学条件,忽视小规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师配置,使得一些家长担心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不能保障教学质量而陆续将孩子转出,加速了这些学校“自然”消亡。据了解,很少有县、市、区提出适当保留教学点的措施。

一些县、市、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2010年,全市农村地区小学大班额比例比2001年明显增加。随着农村小学的撤并,城市、县镇的压力越来越大。

3.挫伤了少部分乡村的办学积极性。

由于农村教育事实上还必须依靠乡村两级来办,寄宿制学校撤销了一批村级学校,村干部思想认识转不过弯,一部分村民抱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村的办学积极性。

4.寄宿条件较差,管理人员缺乏

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寄宿生规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学远的问题。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初中、小学寄宿生人数比2001年大量增加。农村寄宿生的大量增加,对寄宿制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地在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上倾斜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寄宿制学校办公经费严重短缺,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生活设施配置不足,缺乏生活管理人员,难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由于经费短缺,多数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设施很不配套,图书室、仪器室、音体器材室都没有。“普九”时留下的图书、仪器、音体器材也已陈旧老化,几乎不能为新课程所用,信息技术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随着中央和省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实地调研中,厕所不足、缺乏澡堂、床铺紧张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更让人

担心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缺乏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缺乏专职的保安人员。很多情况下是专任教师排班值勤。有的教师晚上值班,白天上课打不起精神。也有的地方聘用了临时工,但没有用工合同,也没有稳定的工资渠道。

5.家长负担加重,陪读现象增多

农村学校或教学点撤并后,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增加了交通费用。寄宿生还要承担部分或全部伙食费。调查显示,2008年,由于布局调整,住宿生一年额外花费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平均是133l元,走读生额外花费的费用平均是950元。从教学点、村小、中心校到初中,学生额外付出的教育费用都有所增加,以住宿生为例,每生额外支付的教育费用:教学点为769元,村小为1113元,中心小学为1356元;初中是2041元,九年一贯制学校为2112元。虽说日子渐好的农民群众通常愿意多花一些钱让孩子吃好、住好,但仍有部分群众感觉负担较重,对家庭经济影响很大,负担不起。此外,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吃好睡好,到寄宿制学校所在地方租房陪读,另需支付房租等生活费用,加大了开支,往往也有抱怨。这对农民来说依旧是不小的开支,相比较于在村小学读书,负担明显加重了。按最低标准每月生活费10元(不计粮和蔬菜),住宿费每月5元,全年以10个月计算,寄宿制学生比在家食宿的学生每年最低要多出150元。一般学生每年要多交纳350元,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与工作思考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利益相关者都应按照国务院总体要求,依据各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提高质量。

1.方便学生就近上学

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关键是应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和覆盖范围。小学1—3年级学生年龄小,应能在本村就近走读就读。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应能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才安排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综合考虑学生家长需求和负担、学龄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规划完善学校布局,不要让学生每天把太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上学路上。

2.严格撤并学校程序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确因生源减少等原因撤并学校,当地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应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广泛听取学校师生、学生家长、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并举行听证会。多数群众不答应的事,就坚决不要做。听证环节通过后,应把撤并方案上报审批。经批准的方案要先建后撤,平稳过渡,好事办好。在今天,无视多数群众意愿的决策、不顾广大群众切实利益的行动,都是非常危险和必须尽量避免的。

3.办好村小和教学点

有必要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应予保留和办好。首先,应建立村小和教学点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于规模很小的学校或教学点要成倍地核定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其次,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并使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具,保障具备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开发和输送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再次,中心学校要统筹所管辖和辐射教学点的课程安排和教师配置,通过教师巡回教学等方式,保证教学点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最后,教师的配置应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设立特殊岗位津贴。

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首先,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其次,要提高现有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再次,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实行校长聘期制,促进校长、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

5.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满足国家义务教育的整体要求,不能靠降低质量要求来贴近农村。但是,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感染力,课程应适当体现农村特点。尤其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生产、生活、自然、文化实际。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又要让学生有机会与城镇同龄人交流。另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倡导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6.解决其他突出问题

首先,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通过车辆接送学生上学的地区,要考虑发挥公共交通作用,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增设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发放学生车贴,方便学生乘坐。其次,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学生寄宿的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应尽快出台文件,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职责,制定资金筹措分担比例。寄宿制学校的公用经费应在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足额拨付,保证到位。要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为寄宿制学校配备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设施和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再次,做好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闲置校园校舍再利用,应本着统筹兼顾、教育优先原则,在满足了当地学前教育、成人培训、学生实践等教育需求前提下,明确权属,妥善处置。

4.撤并学校财产处置措施 篇四

(一)市政府成立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叶勍兼任。抽调教育、财政、土地、房管、物价、审计、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撤并学校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

(二)各乡镇(办、场)按照市政府要求。具体负责辖区内撤并学校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

二、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方法和步骤

(一)处置方法。

1撤并学校可动资产(包括课桌椅、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远程教育设备等)移交给并入学校。

2撤并学校不动资产(包括校园土地、房屋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

3撤并学校勤工俭学基地无偿划拨给并入学校。

4没有办乡镇成校的乡镇在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时可优先考虑将个别撤并学校闲置校舍和勤工俭学基地用于创办乡镇成校。

(二)处置步骤。

第一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清理、核查、评估。

1以乡镇(办、场)为单位。对辖区内撤并学校资产逐校进行清理、核查、评估,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市撤并学校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审批。

2由市政府牵头。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市撤并学校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处置。

1各乡镇(办、场)和城区撤并学校资产评估处置方案经市撤并学校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

2市撤并学校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对乡镇(办、场)撤并学校资产清理评估处置方案未批复的由市撤并学校资产处置领导小组牵头组织专班公开进行处置。

3市政府组织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前已将撤并学校资产处置的须将学校资产处置详细情况报市撤并学校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审查。并由专班人员依法进行处置。

三、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收益使用

全部用于偿还辖区内学校债务和改善办学条件。乡镇(办、场)所辖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收益全部用于偿还各撤并学校债务,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收益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结余可用于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含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城区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收益用于偿还撤并学校债务,结余用于城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四、工作要求

(一)学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否则将追究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并追缴处置所得。

(二)专班人员在撤并学校资产处置过程中要深入调查。依法处置,既不得暗箱操作,也不准随意作价处置。

(三)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12月底前完成已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

5.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五

今年,我省将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实施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工程,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行政村,推进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使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做到幼儿园全覆盖,入园率达到80%以上。

今年,兰州市共有120所学校作为试点启动了标准化建设,完成建设后将大大改善和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包括实施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增加必要的教学仪器和合适的运动场地,保证每位住宿生有一套床铺,并按男女1:3设定厕位。信息化是衡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之一,我省今年还将推进全省学校信息化工程,年内实现3万个班级“班班通”,今后3年实现信息化覆盖。

目前,我省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不少“空壳学校”“麻雀学校”,目前全省一人学校有219所,5人以下学校1800所左右,10人以下学校3700余所,而百人以下的学校数量更是达到接近7892所。基于此现状,我省将进一步减少“空壳学校”“麻雀学校”,通过撤点并校等方式城乡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西部商报 记者 马莉 实习生 安慧)

比分直播、足球赛事分析、足球比分

http://

6.对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篇六

教学实践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调查报告

名:魏存梅

号: 1464001253248

工作单位: 彭阳县古城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 所在分校: 川口小学 指导教师:王春翔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调查报告

调查概述

为了改进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数学课的教育教学更有目的性和时效性,一直以来我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的尝试与改进。为了更大范围的获取第一手实际材料,笔者彭阳县几个乡镇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教育教学,对部分授课教师和部分学生以调查问卷和问答的方式进行了随机的考察和分析,找出了一些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的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然而这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这一问题反应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要比教的文化知识重要的多。教学中明显的反应出是学生在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想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的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老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很抽象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说理的初衷是好的。但以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特别是因此而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教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要他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的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的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外化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为了创造教学气氛而进行以说为主的教学。这往往又是一个人说大家听,使得数学所独有的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被认为的外化。怎么想的要说,怎么做的要说,甚至连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也要说,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为学生了?教学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需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他们和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是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正真发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再出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育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法。

7.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七

——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去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今年1月,省政府制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月26日,我市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次日,XX区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深入各基层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此项工作。截止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已在XX区施行半年有余,成效如何?笔者带着这一疑问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但由于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这一改革在落实过程中有喜有忧。

一、农村教育有三喜:XX区获中央、省、市转移支付1265.4万元;6.4万中小学生中有4.45万人免交学杂费;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能力提高;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局面有望缓解。

喜之一:农民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促进了农民政策性增收

新机制前,XX区除城区半岛外,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收费分别为130元/期、190元/期,新机制后全部免交学杂费,仅今年春期即可为家长减负690万元(只含学杂费、信息技术费),预计全年可减负1380万元。XX区37.05万农村人口,农村九年义务制在校生约4.45万人,如果按一个学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计算,农民人均为此可减少支出37元。

喜之二:农村学校正常运转得到有效保障,教学条件趋于改善

这次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保障性质的改革。“保”的是什么?是学校的正常运转。改革带来的效果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两高”:一是生均保障能力提高。XX区半岛以外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新机制以前每年小学生均保障水平20元,新机制后为40元;新机制以前每年初中生均保障水平为40元,新机制后为80元,中小学生均保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教学条件向高标准迈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发展,校园建设要配套,设备要更新,没钱不行。以前农村学校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想办事”,但“无钱”办事,最终导致“办不成事”;学校领导没有把心思用在抓好教育教学上,而是用在了找钱上。以前学校的运转主要靠杂费收入,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由于规模效应的作用,尚能维持,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则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一般学校仅能维持现状,基本建设完全停摆,教学设备如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无资金投入,农村电教设备更无从谈起,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自新机制实施后,上级保障经费补助如期到帐,学校不用再为学杂费的收缴费心费力了。手中有了“粮”,学校的正常运转就有了保障,不少学校表示首先要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把校舍、办公桌椅的维修、电教设备的采用等提上议事日程。

喜之三: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正在得以重构

中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75%,但是只享受了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一半的基建投资。新机制实施后,按照生均平均标准进行补助和拨付,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国家增大教育投入而对学生低收费甚至免费,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正在得以重构。对于XX区来说,新机制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城乡教育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望得到改善。一是有利于农村学校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校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城乡教育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助,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村适龄儿童入学、支持更多的贫困儿童就学,降低农村儿童的“失学率”和“辍学率”。

二、农村教育有三忧:伴随新机制的实施,一方面资金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能力提高,教育的公平性正在逐步体现;另一方面新旧体制交错,一些在旧体制下隐而未发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忧:学校欠债还债无门

“普九”达标及验收期间,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各项验收指标,各乡镇、学校纷纷向外贷款或由施工队垫资修建校舍,后来,为加快现代远程教育进程,又通过借款等方式购买仪器设备。这些举措虽然客观上改善了办学条件,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但却使不少乡镇、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本可以通过群众集资、农村教育附加和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偿还,但农村税费改革和新机制的实施,禁止收取农业税、禁止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用于偿还学校债务,使学校偿还债务的资金链条断裂,债务危机立即显现。目前,XX区农村中小学有14所学校负有债务,占农村学校总数的54%,学校负债最高达到了11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XX区农村学校负债总额达到了506.5万元。

沉重的教育负债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为了还债,不少学校不得不寅吃卯粮、旧债新偿,甚至有的校长被威胁,有的学校被锁门,政府也屡屡成为被告,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受到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置疑。

二忧:农村平价民办学校进退两难

XX区共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8所,分布于华阳、泰安、况场、弥陀等4个乡镇,共有小学37个班、966人,中学3个班、82人。学校性质可分为公办村小拍卖转制型、公办村小租借转制型和个人出资举办型三种类型。民办学校大多地处偏远,采取参照或略高于当地公办学校收费标准收费,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当地群众子女就近入学,为缓解政府办学经费不足作出了一定贡献。但自新机制启动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影响运转;退,多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心有不甘。一是民办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学历教育学校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后按审批项目和标准收费。而这些民办学校地处农村,办学条件差,如果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项目和标准收费,民办学校的学生必然向公办学校流动,民办学校生源难以保证。在学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民办学校聘请的教师不能减少,教师工资的支付不能减少,学校将难以运转。二是《四川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享受免收学杂费政策的范围和对象为“在农村地区收费标准不高于同类公办学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根据规定,XX区对以上8所民办学校均给予了105元/小学每生每期、140元/中学每生每期的经费补助。但根据规定,享受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补助的民办学校的收费将不得高于同类公办学校,意味着民办学校除了收取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它费用。民办学校虽然得到了补助,但也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办公,教师工资仍然难以保障,造成民办学校教师人心不稳,教师纷纷辞职,学校面临停课的局面。

三忧:农村教育效率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效率,就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指的是在教育资源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政策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作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政策取向,农村教育效率普遍比较低下。新机制实施后,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农村教育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但与此同时,新旧矛盾交织,又影响了农村教育效率的提高。

1、旧弊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两化”:一是结构老龄化。XX区共有农村教师1628人,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580人,占总数的1/3以上,经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年轻教师有所增加,但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也只占教师总数的39%。二是知识陈旧化。农村教师层次不等,有的原来是民办教师,有的是代课教师,只有少数是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再加上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改和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2、新旧体制交错带来新的矛盾。一是学校“断奶”,教师收入减少,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新机制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与资金保障都是以县(区)、乡(镇)为主。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可根据需要适当收取学杂费。在这种背景下,各校均有一定收入改善教师待遇,将部分资金用于教师地方津贴、课时津贴、教师绩效考核、“两保一金”的学校承担部分以及学校日常管理支出。新机制后,财政转移支付学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取消了学杂费、信息费、托管费、借读费等,只能按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和寄宿制学生住宿费,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支出。这样,学校收入来源被取消,一方面教师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少,特别是部分偏远学校,有的教师仅靠基本工资生活,生活处境艰难;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成了一纸空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取消代管费、补课费等收费项目,学生放学时间提前,作业辅导和练习册等教辅资料也随之取消,学校下午放学后一段时间成为学校、家长的管理“真空”,学生安全难以保证;同时,学生自行购买的教辅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统一辅导,增加了教育难度。三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考而优”的思想仍然占据了一定市场。相比于其它省份,四川省的素质教育比较超前,这种“区域性”的素质教育,使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高考中失去竞争力,影响孩子的前途。

三、农村教育有四盼:新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对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如何根据地区实际,探索与新机制相适应的配套机制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导向机制

四川省落实新机制,率先取消托管费、取消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新八条”,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沉疴,向素质教育迈出了坚实地一步。但实施素质教育难,难在高考仍然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难在改变小环境容易、改变大环境难,难在家长不理解、学校阳奉阴违。所以,当前要自上而下,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建立导向机制,从转变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入手,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为目的,通过媒体宣传、文件规定、会议座谈等多种形式形成舆论导向,使大家形成落实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共识。

二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投入机制

消化学校债务。从学校负债的渠道可以看出,学校负债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政府财力不足,是政府欠群众的“教育债”。既然农村义务教育是政府办,政府理应为过去的教育欠债“买单”。一是要积极化解“旧债”。建议对现有学校各类负债进行排查清理,明确债务主体,做好偿还计划。对于政府负担部分债务,可从地方财政收入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还债,同时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做到偿还学校债务和促进学校发展“两不误”。二是要有效避免“新债”。教育、发改、招监等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学校基础建设中的监督职能,避免学校盲目扩张建设和超预算建设。三是建议中央加大对偿还普九欠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地方政府“松梆”,使教育负债不再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绊脚石”,促进教育发展良性循环。

化解民办学校危机。民办学校尽管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客观上也带来了一定社会效益。随着新机制的实施,民办学校的处境将会越来越艰难。为了方便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一方稳定,对XX区8所农村平价民办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类型、地理位置及群众意愿,采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法,加大投入,分别予以解决。对于由公办村小租借转制、又确有保留必要的学校,如确实无法维持办学,可由就近中心校收回作为村校继续办学,确保现有学生不流失;对于由公办村小拍卖转制的民办学校,可根据有无保留必要,再行定夺,如不适合保留,应切实做好家长的宣传解释工作,将学生向就近学校分流;对于个人出资举办的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但却有保留必要的,由财政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办学条件达标但无法维持办学的,由附近公办学校接收入学。鉴于民办学校这一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建议中央、省、市在划拨保障经费时增加针对民办学校的转移支付。

三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调整校点布局。近年来,XX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将部分农村小学校和农村初中合并为九年义务制学校,优化了资源配置。但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效益差的情况,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必须从合理规划入手,对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作中长期考虑,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工作,对一些办学条件差、生源少的学校有计划地实行撤并,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办学,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扶助农村薄弱学校。一是在核编、评优、评先、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手拉手”扶助制度,每年组织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示范讲课,实行“强弱联合,以强带弱”,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积极推广农村学校住宿制,解决调整校点以后农村学生入学问题。

四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动力机制

农村教师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神圣使命。关注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

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一是严把“入口”。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畅通学校进人渠道,提高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二是制造“出口”。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的用人制度。三是重视“楼梯口”。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选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优先输送一批农村学校校长学习、培训和进修,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8.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八

调查与思考

奉化电大

姓名卓威金

1***9

一、调查起因与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妇女逐进入决策管理领域,与男性一样享有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权利。农村妇女是推进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要提高农村妇女的地位,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农村妇女和妇女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文化素质,就离不开教育和培训。为此,我通过这次宁波电大统一对农村妇女调查问卷,开展对本市的农村妇女教育和培训现状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所得数据为主要分析资料,力求通过这次数据研究。把握宁波市农村妇女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做好农村教育规划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本市经济发展。

二、调查的方式时间及对象

根据宁波电大的要求,对宁波大市、农村户口,要求专科及以下学历,年龄45周岁以下。且在农村生活、工作为主的妇女;以宁波电大设计的《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调查问卷》为依据,采取了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围绕“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需求”问题。先初选7名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后经指导老师的审阅最后确认4位妇女成为调查者。4位被调查的妇女分别为:李阳、李恒、李赞、莫鲁燕4位农村妇女培训的基本情况作一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个人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四位农村妇女中,李阳,年龄31岁、户籍农村户口、政治面貌群众、学历初中、现婚、家庭成员3位、工作单位于奉化加贝超市、职业商业管理人员从事理货工作、业余时间一般用聊天看电视、月工资收入1100—1500左右、年家庭收入3—5万元。李恒、年龄

35、户籍农村户口、政治面貌群众、学历、初中已婚家庭成员3位、工作单位浙江造船有限公司、职业个体企业从事行车工 1 作、业余以聊天看电视、月工资收入1500—2000、年家庭收入5—8万元。李赞 年龄31岁、户籍农村户口、政治面貌群众、学历初中、现已婚、家庭成员3位、无工作在家带小孩、业余时间一般用来看电视聊天、年家庭收入3—5万。莫鲁燕、年龄

29、户籍农村户口、政治面貌群众、初中、现已婚、家庭成员3位、工作单位奉化蒙达服装厂、职业个体企业打工、月工资1500—2000。年家庭收入5—8万元之间。

(二)接受教育培训的状况

在被调查的四位女农民工中、大多认为自己学历与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他们或周边女性参加教育,主要是不知道该学什么对自己好、有帮助的,关于参加教育培训的经费她们都需要自费,社区举办的妇女教育培训少与工作中晋升机会少致使存在农村妇女对提升自己学习需求动力不足。她们希望社区能短期举办妇女的学习培训使她们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

(三)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情况

通过对四位农村妇女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她们都想提高自己的学历,1位初中学历的妇女想提高到中专学历。3名初中学历的妇女想提升到大专学历。另1名妇女己在公司内报考成人高中。4位农村妇女她们都想在业余时间学习,有3位想在广播电视大学学习。都想在计算机、网络方面专业学习。

(四)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在四位农村女妇女调查中发现,她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大多数都认为,1、农村没有好的医疗设施,看病难,看病看不起病及没有好的医生。

2、农村妇女技能培训问题,农村没有培训机构,没有时间学习。

3、农村就业不容易,农村由于缺少工厂,企业、生活物资缺少。造成就业困难

4、子女升学问题,农村教育条件差,农村子女学习比跟不上城市子女。

(五)希望和要求

在松岙由于缺少工厂,企业、生活物资缺少,经济来源收入少,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消费层次上远远低于城市及其它乡镇,呈现明的落后状态。通过对四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无论是素质还是学历她们都意识到,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她们在内心都愿意接受教育,参加短期培训。希望能把自己的技能层次提高,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提升自己在社会的竞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改变落后面貌。从而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妇女心理受到社会与自我双重影响。自卑感强、自我压力大是农村妇女的最大心理障碍。她们的创造力在长期的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被压抑。由于父母总把女儿视为家庭中的“过路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好比泼出去的水,使她们从小就产生了思想上隔膜。

(二)大部分农村妇女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太困难,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求进取,缺乏自尊、自强、自主的意识。她们心安理得地尽“贤妻良母”的职责。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要她参加各种学习也怕耽误时间,花时间去看书学习,不如教育小孩,在家搞点副业的思想。

(三)在乡镇,大部分妇女想参加技能培训,都受到培训设备,资金短缺、师资问题、培训机制不全等影响;由于缺乏培训基础条件和资源,与城市相比较,在乡镇农村的技能培训发展缓慢,适合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机构少之又少。

四、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对于农村妇女教育和培训,对于这些农村妇女教育和培训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

(一)呼吁政府及各个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培训,定向培训,岗位培训。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二)明确妇女培训需求;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相结合,开展分类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农村妇女不人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作用。

(三)加强宣传;宣传创业成功女性典型事迹。宣传农村妇女培训优惠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对广大妇女就业创业的作用。希望宁波各培训机构与农村多开展一些与企业合作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对培训进一步宣传,这样也能提升培训的可信度。

(四)加强合作,推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农村妇女学校在妇女群众务农、务工两项培训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加强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县区农村妇女学校的普及规划和教育培训计划,明确重点,精心实施。各级妇联要主动加强与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各级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大力支持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扶持农村妇女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注意在务农和务工培训中,让农村妇女学校也享有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各部门要各司其职;

五、总结

9.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九

棋坪九年一贯制学校孙太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信息技术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服务人们。社会需要信息技术,教育也需要信息技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近年来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师资、硬件资源利用程度还只停留在因为起步阶段。因此,发展和普及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一、绪论

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将在全国中小学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一举措令全国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振奋不已,同亦感任重而道远。毕竟信息技术教学相对于传统学科来说还是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它的体系尚未完善,对其教育规律的研究也较为薄弱。现本人就从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几年来的经验,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浅薄分析以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浅薄分析。

(1)硬件配置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数量的硬件设施,而这些硬件设施的配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以我校为例,计算机教室可用电脑仅20台,1—8年级每班学生平均50人以上,上课时,三人争一台电脑,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课堂教学组织管理难以实施。即使教师也被安排了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但没有实践和检验,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据我所知,我们周围的兄弟农村学校均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学生家庭自已拥有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即使从学校的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中学到了一些知识,但由于没有足够时间的练习,一学期下来学得的一些东西也荡然无存,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数量不足,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

(2)教师信息技术素质不高,且兼课太多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来看,农村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可以说没有一个是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科班出身,大多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知识和能力上,大多数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认识的肤浅,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有些教师甚至于把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成了打字课和游戏课,甚至在一堂课中任由学生在键盘上敲击;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兼职信息技术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教所有年级,并身兼数职,没有时间静下来对教学进行思考,思考教什么内容,怎样教。有的甚至从来不备课,不按教材上,得过且过,应付差事。而本人则同时作为学校打字员,有时虽然有信息课,但同时又有一份重要文件需处理,两头不能兼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事,而应当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把信息技术教育同自己的本学科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业成绩。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工具的操作应用知之甚少,甚至有的教师还对计算机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惧感。这都是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3)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关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安排得太多,有的教材甚至完全是从信息技术本身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于是就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开始,到计算机的系统构成、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编程语言等等。

(4)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随意性大。

信息技术课在一些学校成为了最好上的课。一些非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因知道学生喜欢上机,只要将学生领近微机室,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就算上课了。结果,无关计算机本身的知识确实学了不少,但是却不能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如用计算机写一封信,画一幅图等。这就像一个学生在写字课上学了大量的关于笔的知识,但却没有学会用笔来写字一样荒唐。学生一节课练下来,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多少呢?而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键盘的操作及软件的使用上。且由于指导纲要中对各学习模块的课时没有明确,教学内容也没有按学期划分,使得实际教学无所适从。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怎么练,练多少,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教师教学内容自由,讲课形式随意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一大通病。同时,信息技术课做为一门非升学科目,人们对它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非常重视。由此,导致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不高,课程流于形式。

(5)农村家长对信息技术课有抵制现象.认为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学会了玩游戏、上网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游戏中特殊的游戏规则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多学生都过度的热衷于打游戏,上网。因此,“严重影响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对以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出现的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一整套技术。其中也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中信息处理的工具之一,它不能等同于信息技术。同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另一类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显然作为中小学校计算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当属于后者,对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与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有区别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更多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兴趣到能力,由熟练到创新,让学生先动手后明理,先起步,再放眼的方法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操作练习。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不要教给学生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说应该在分清两者的区别的同时,在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中适当地根据学生兴趣,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引导,使部分学生学有所长,为向专业化方面发展作好准备。

(2)结合实情,创新教材。

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课程的主线应该是:紧紧围绕“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这个核心,学习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类信息(文字、数据、图形、声音、视频等),学习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检索、接收、加工、传送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各类有代表性的应用软件的实际使用上。同时,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例如:在字处理软件、绘图与图像处理软件的教学中,要结合农村实情,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三教统筹”的意识,紧密联系小动物的饲养、植物小株的栽培养护、家庭产品的了解与开发、对家乡环境、土地的保护、对农民利用空闲外出打工的具体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亲自去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帮助农民,从小养成爱家乡,爱祖国,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主题,既有效实施了信息技术教育,拓展了常规课程教育的领域,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小学教育也染上了少量职业化的色彩,使学生的农村情结得以培养。但这并不是说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要求尽可能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内容。

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内容是更新最快的,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停滞的迹象。而某一类软件的发展往往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期。同样,一个掌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人,他所学的内容肯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用。应用软件更是如此,某一类应用软件一旦成熟,就会较长期地稳定下来。比如,微软最初推出的所见即所得的Word,到今天的Word2003,虽然界面和习惯上有很大改变,但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并没有多大改变。

(3)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要提高农村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的力度,确立 ③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科学地规范课程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体系。同时,发挥各级学会、教研部门的作用,深入探讨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次,明确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此认识不深,课程内容过于随意,仍以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的方向上来。马克思曾经讲过,最蹩脚的工程师永远比蜜蜂的高明之处在于盖房之前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关于房子的图纸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不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上机学习不能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任务,上机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在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逐渐养成提高学习的效率,节约学习时间的习惯。上机练习之后,要让学生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方法做的,哪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效率最高的,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归纳和综合的学习习惯。

四、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里,信息技术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信息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如果说课程改革是正在开发的沃土,那么信息技术就是耕耘在其中的“神州七号”。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改变不了大的环境就从改变小环境开始,从改善课堂开始。从我们自身找找原因,对待学生的表现我们到底是怎么做的?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莫不关心?还是麻木不仁?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更不能恶性循环!“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而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一蹴而就,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仍将是我们前行的准则。” 希望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前沿努力探索新路,愿农村教育事业出现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10.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篇十

由于受旧的生活习惯影响,中小学生卫生意识还很淡薄,良好的卫生行为尚未形成,是导致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于199十期间,在农村卫生示范点学校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示范点学校选择条件从我国南北地区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经济不发达的区县作为试点,每个县选择1所小学和1所中学作为健康教育示范点,同时选择未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而其他条件类似的1所小学和1所中学作为对照点。

1.2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首先进行健康教育师资短期技术培训,按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要求,参考健康教育讲义内容,采用简单易懂的音像、图片、影视等多种形式授课,强化卫生知识教育。

1.3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在示范点学校实施改水改厕措施,修建卫生校厕,增设洗手池和自来水龙头,方便学生饭前便后洗手向学生供应开水无条件的小学要求学生自带卫生饮水杜绝喝生水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定学生卫生清扫保洁责任制和卫生检查监督评比制度,小学低年级实施手卫生晨检制度。

1.4卫生知识问卷调查以统一试题答卷方式分别进行干预前后2次调查,采用记分法(60分以上为及格)判定知晓率。

1.5卫生行为形成率调查参考全国卫生城市检查评比标准中健康行为形成率调查表,进行干预前后2次调查,判定卫生行为形成率。

1.6口腔卫生(牙菌斑)检查按《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中软垢指数的检查标准及记分评定方法进行,判定口腔卫生合格率。

1.7手卫生检查以检查手掌、手指甲、指沟处有无污物等指标,判定手卫生是否合格。

2.结果分析

2.1干预前后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采用问卷答题方式共调查5819名中小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前,示范点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4.23%和51.8观,平均卫生知晓率为49.45%。对照点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36.02%和29.43%,平均知晓率为31.59%。示范点学生知晓率略高于对照点,其原因是干预前示范点学校部分班级开始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很快,分别为91.20%和80.83%,平均为84.70%对照点提高较慢,分别为42.70%和41.67%,平均为41.95%,两组比较,差别极显着(p<0.001)说明在中小学中强化个人卫生为主的健康教育能很快提高学生卫生知识和卫生意识,促使学生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认识,并促进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

2.2卫生行为形成率比较干预前示范点和对照点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平均分别为62.45%和38.12%,干预后示范点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提高到86.26%,对照点学生形成率平均为44.45%,两组比较形成率增加了32.3%(p<0.001)结果充分显示在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后,促进了卫生行为的形成,提高了学生卫生素质。

2.3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牙菌斑)合格率比较干预前口腔卫生合格率示范点和对照点学生平均分别为22.15%和21.15%,处在同一水平上,而小学生则更低,仅分别为14.5视和15.31%干预后示范点中小学生分别提高到68.05%和53.63%,平均为58.40,而对照点中小学生平均分别为42.73%和18.85%,平均为27.73%,两组对比合格率提高了1倍以上,同组相比,中学生口腔卫生合格率高于小学生,因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结果显示出强化个人卫生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干预时间短,但也能收到较好的卫生保健效果。

2.4中小学生手卫生合格率调查本次共检查了5564名学生手卫生情况,干预前示范点和对照点学生手卫生合格率平均分别为54.69%和51.02%,差别无显着性(p>0.05)干预后示范点手卫生合格率提高到76.62%,对照点为62.84%,示范点合格率比对照点提高了6.57个百分点(p<0.001)结果说明增设洗手设施和健康教育措施能促进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保持手的卫生,是防止病从口入的重要措施。

3.讨论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阶段,特别是少年儿童卫生意识和行为能力较差,同时也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从小抓好健康教育,易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不注意培养,也易形成不良的坏习惯。因此,强化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卫生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全民卫生素质。按国家教委健康教育大纲要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和学时(每周05学时)的前提下,开展以个人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短期(1年)内也能提高学生卫生知i识^态度-行为的转变,本次调查结果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学生卫生知识的提高,增强了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了卫生行为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同时学生卫生素质的提高,对搞好家庭和社区卫生也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健康教育是一项提高全民卫生素质的跨世纪系统工程。对于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较差,常见病多发病高发的农村地区,在学校、社区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师资是实施全民健康教育规划的基础力量。当前学校健教师资不足,而对任课教师进行短期技术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有效途径。建议所有的

上一篇:政府单位领导新春贺词下一篇:全面解决酒店餐饮营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