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

2024-07-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通用11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 篇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

分数:

A.家庭生活

B.主体活动

C.主观意志

D.直接参与

3、(C)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一、填空(每空3分,共6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纵横交叉)、(螺旋上升)。

4、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C)和其他的实践活动。A.参观

B.调查

C.游戏

D.课堂学习

2、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社课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D)为主。

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A)A.核心

B.基础

C.前提

D.目标

5、以下四条,哪一条属于情感与态度目标。(B)

A.保护环境

B.自尊自律、乐观向上 C.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D.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地域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结合学科教学实际,举例谈谈你是如何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的。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 篇二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 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 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 目标、要求, 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 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 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 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 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 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 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 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 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 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 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 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 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 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 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 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 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 实事求是、科学规划, 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 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 问卷调查显示, 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 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上马村地处侯马市近郊, 为本乡最大村, 人口多、土地多, 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 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 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 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 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 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 缺乏差异性, 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 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 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 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 主战场在农村, 主体是农民, 理论上讲, 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 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 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 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 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 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 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 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 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 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需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 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投入。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 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 分布不尽合理, 打击假冒伪劣,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消除城乡“二元差别”, 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 对种粮进行补贴, 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 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 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 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 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 帮助农村和农民, 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 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 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 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 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 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 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 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 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 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 缺乏公仆意识, 官僚主义, 作风漂浮, 说得多做得少, 工作措施不到位, 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甚至是陷于瘫痪, 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 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 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做“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 钻法律空子, “暗箱操作”, 挪用、套用资源, 严重侵犯农民利益, 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 影响干群关系, 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组织工作薄弱, 制度建设乏力, 监督工作缺失, 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 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政治过硬, 作风扎实, 业务能力强, 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 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 取信于民, 增强政府公信力, 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其次, 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 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 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有抓手, 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 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 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 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 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 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 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 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 是大有可为的。比如, 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 就发展生产而言, 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同处在上马乡的张少村、上院村, 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 水利设施较为完备, 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 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 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 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 就操作性强, 切实可行, 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四, 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 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 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 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 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 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 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 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 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 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 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 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开拓农村市场,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 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 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 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三

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

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A村致富的秘诀。

◆小记者们还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该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A建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力度。B举办4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C投资20万元,修建一座土地庙。D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账目……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A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予以评析。

◆村委会主任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将在打造未来农民新形象方面大做文章。”

3你认为未来的农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1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①工作要点A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②工作要点B有利于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③工作要点c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一种支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工作要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 篇四

与新时期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陆续出台的各项重大举措相联系,人们可以发现,经过前几年的经济实力、政策实践的积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局部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试图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尽管诸如“乡村建设”、“农村建设”这样的语汇,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话语中并不鲜见,然而,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知识分子更多地出于个人理想主义和激情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公共政策背景和全社会的共识;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农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有着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来20余年的经济积累,有着新时期领导层对当代“三农”问题深刻的定位、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政策措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改革的重心一直放在城市的各个领域,而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面对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所进行的国家宏观公共政策重心的又一次调整。可以预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公共政策议程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的综合改革,增强我国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以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级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大多数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适当时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改革,以提高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有力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更上层楼。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情境。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成功的农村建设经验:明确政府在农村建设当中的角色与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时机。作为后发国家,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启动阶段确实应当较为深入地介入其中,但也应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制度;当未来农村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自治机制时,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当与时俱进,顺时而变。

以务实态度开展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建设时,不应以此作为获取政绩的手段,从而推行华而不实的项目,要针对具体情形,帮助农民寻求能够突出自身特长、赢得市场差异竞争力的项目。关于这一点,在《意见》中也有明确体现。

后发国家开展农村建设运动,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这一点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来真正实现。今年我国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对提高人的素质十分重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 篇五

(一)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二)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

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 篇六

姓名:娄永飞

学号:0915104025

班级:09经济学一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现状

当前,各地都积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有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并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2、农村社会治安呈现稳定。各村多制定有涉及公益事业、计划生育、老人赡养、地界纠纷、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近80%的受访村民认为执行村规民约对村风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85%的受访对象认为近年来村内风气逐年好转,迷信、赌博等陋习总体减少;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锁门也不用担心被盗”。

3、村镇环境面貌有所改善。近年来,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村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首先是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以柯城区坎底村为例,近3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开展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实施了外墙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宽、改水改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停车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路面硬化面积达83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无公害化公厕1座;安装路灯35盏;新建景观亭2座,蓄水坝5条,恢复水碓1座;建造标准垃圾收集房1座,添置垃圾桶58个;配备垃圾车2辆,基础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提升。进而促使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村民认为村内卫生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其中85%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十分明显。而82%的受访村民则对党委政府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清洁家园”活动、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表示支持。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

3、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2、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

3、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

4、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5、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2、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7年,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 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以卫生事业为例, 2007年, 全国医疗机构费用8988.31亿元, 其中城市医院占73.74%, 县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仅占12.47%、3.22%、9.97%。可见, 卫生费用还是主要流向城市医疗机构, 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所得较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 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四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1997~2005年,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多年来,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1980年为65.7%, 1990年为53.1%, 2000年为38.2%, 2005年为32.9%。也就是说, 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社会1/3的消费品。

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 出路也在农村。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 “只要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中国就不愁发展的空间”。发展农业, 繁荣农村, 富裕农民, 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 有助于创造对原材料工业品的大量需求, 解决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 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 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特征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 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 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 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1) 生产发展,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 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 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 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2) 生活宽裕,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 衣食住行改善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3) 乡风文明,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崇尚文明、崇尚科学, 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4) 村容整洁,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 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5) 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 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见, 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 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 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 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 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 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繁荣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 培育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 引导企业和要素聚集, 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务, 增强县域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

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 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务工农民劳动合同制度,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建设新农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必然结果, 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系统工程。建设新农村要循序渐进, 扎扎实实的推进。而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仍然不足, 把建设新农村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在有些地方, 为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向前进, 实行了县领导分片挂村抓新农村建设, 把任务层层分解至乡镇, 有的甚至分解到个人头上, 有的领导为了使自已所挂的村办出亮点, 极少数地方甚至以“大会战”的方式要求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把新农村建设搞成“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

(2) 偏重“村容”, 偏重形象。

中央建设新农村决策给农村带来了春风和热情, 农民确确实实迫切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命运。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 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 而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体要求“村容整洁”片面理解为单一目标, 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 把建设新农村看成是搬新家、盖新房、修大道, 有的甚至设想建广场等等。目前新农村建设在基层处于探索阶段, 绝大部分安排的是当地相对条件较好的地方, 是锦上添花, 而不是雪中送炭。

(3) 模式趋同、做法雷同。

8.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八

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在“新”字上,虽然过去曾对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但那时的改造是以损失农业为代价,去发展工业,去建设和维护城市。时至今日,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城市也较之过去焕然一新,但农村却落伍了。城乡形成了反差,社会发展不协调。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国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富强、走向发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指明了方向,这一英明决策的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让城市支持农村,和过去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现在扩大到了3.28∶1,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分配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过去的取之农业转向支持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农业这个基础还很薄弱,可想而知,薄弱的基础是不能盖高楼大厦的。因此,要使中国走向强国之列,必须把这个基础牢牢加固。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民才从经济上获得了较大发展。种地不交税,同时还反获一免三补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初步放开了农民的手脚,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农村出现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农民,新农民的基本形象就是同于市民的现代化素质,即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目的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才有可能通过充足的经济实力去解决一切想要办的事情,否则一切计划、设想均属空谈。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祖国今后命运的大事。因此,首先要立足全国,统筹全局,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百年大计地搞好规划。长久创业,规划先行,切忌重复建设、浪费建设、无效建设、短线建设,要把珍贵的资产投得恰到好处,要与民有利,与国有利,经得起历史检验,就像秦朝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那样,让子孙万代永续受益。

我们已经吃够短期(破坏性)行为的亏了,我们不能再拿有限的资产、资源应付了事了。为了达到长远预期的效果,规划的全过程,不能单靠农民自身解决,要国家统一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共同规划设计,要全国联网力求做到农民满意、国家满意双结合。完成后的规划要做到家喻户晓,形成全民意识,作为历届各级政府长期奋斗的目标,切勿随意变更,半途而废。

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应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全国各地农村经济不尽相同,但以产业化为切入点应该是一致的。因为要使农副产品由产量型转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向高回报率型发展,然后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达到对产品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必须经过产业化的过程才能如愿完成和达到目的,除此以外,没有其它捷径可走。产业化的进程需要根据资金含量和市场的需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切不可违反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

(三)

从目前现实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缺的是资金。如何办妥这件事,我认为,应分初级、中级、基本完善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约需10年左右的时间,共需资金50—6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的含量就是可修建多座三峡电站,这是一个不容快速解决的数字,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应该是一场强国富民的全民持久运动。

中国农村虽然落后,但潜在的力量很大;中国农民虽然还不很富有,但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被称为世界壮举的“红旗渠”不也是近代农民的杰作吗?我们在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切勿忘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仍然是中国农民自身。像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化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胎换骨的改造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像山东寿光那样统筹安排,集约化生产,进行农业商业化,通过经典农业,车间化农业,把农民集体带入致富的大门。我们应根据形势需要,认真总结推广。

(四)

除了资金以外,产业化的另一要求就是人才。所说的人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单靠农村自身产生已不现实。我们应当出台政策从城市向农村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近期和中期的重大国策,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此人才汇集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重中之重,今后各级领导的选拔当然应该从此产生。现在的国家干部队伍产生基本都是机关化,既使强调到基层锻炼,也是挂职走形式,基本上没有深入下去。今后应号召有志之士,到一个村,到一个厂,到一个县,深入下去,办些实事,通过真正的实际经验,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和成熟经验,然后再逐级使用。这样的人才,肯定会有作为。为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公务员队伍应形成竞争制,县(市)级和以下的领导职务要有预备队,采取职数减少,一任双员,随时都可替补,在任和预备待补的工资要形成差别,在任的一旦工作有失误,出现问题,随时都有被能者、智者接替的可能。这样有工作、有监督、相互竞争、相互监督,一是提高效益,调动人才;二是减少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发生。产业化的另一方面人才就是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了造就新型农民,这些人员基本上要从农村中选拔,各地根据产业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逐渐把农民变成有技能的高素质工人、市民,这是解决眼前改造农民的最好办法。用短期培训解决眼前需要的,而为了保证今后形成高素质队伍,现在就要抓紧农村的教育。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农村去任教,这应该是改造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百年大计,是刻不容缓的燃眉之举。

(五)

除了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另一个制约农民的就是旧风俗、旧习惯、旧势力。这些旧的东西不除,新的东西就树不起来,新农民,新市民也就不能如期产生,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即使经济发达了,农民的素质不提高,新农村的标准也不可能是完善的。新农民的成长速度,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班子很重要,尤其是村级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去统领一班人,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通人和,我国已是人才济济,但人才虽多,两方面的人才尚有不足,一是高尖端的科技人才,二是基层的实干人才。尤其是因城乡差别大,农村条件远不如城市,因此,大量人才都挤在城里,却没有岗位,农村虽然工作量大,却人才缺乏,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人为的一种浪费。我们应出台政策把村级领导班子充实起来,为了更好地突出发挥各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作用,建议实施县对村的行政格局,实行大村制,县级直接领导到村,避免隔鞋搔痒的弊端,打破二元格局的城乡体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建议村级主要领导实行公务员竞争制,因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岗位,公务员不到位,这和实际是极不协调的。本地有能力有贡献的可以提到公务员,没有能力的把公务员充实进去。领导加强了,形成竞争制,那里的工作肯定会有起色。

领导加强之后,就是农民全员素质的提高。广大农民虽然素质低、文化低,但本质好,勤俭、勤劳、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通情达理是主流。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新的道德规范,树立新标志,经常进行典范教育。为了脱胎换骨地迅速造就大批新型农民,要强制性地树立新风尚,只要新农民形成主流,过去的旧东西,旧习惯,旧风俗就逐渐随之没了市场,没了立足之地。新风俗、新环境、新产业一旦形成,农民成为市民,乡村变成城镇,城乡差别也就会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到那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我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最广泛、最广阔地为国家培养新的税源,财税是国家一切运转的根本。二是为工商业最广泛、最广阔地开辟市场。八亿农民是最大的市场,一旦这个市场购需旺盛,他将带动全国的工商业走向无限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也是极大地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是两条腿同时走路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扎实搞好规划,广泛汇集财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化入手,加强农村领导建设,迅速提高农民素质,重点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但它也是有基础,有规律的,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重中之重的任务就会如期完成。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央提出“四万亿”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就达“一万亿”左右。如何更好地全面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调查研究欠深入,影响决策,资金投入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由于前期工作、调查摸底不够深入,基础资料情况了解、掌握不全,讨论研究欠充分,投资效果不理想情况。如农村卫生医疗站建设补助政策采用“一刀切”,经济条件好的村,新建的医疗站像一栋栋别墅,而边远山区经济薄弱的农村,医疗站只是利用原来村落里的房屋装修一下而已,并且由于交通相对不便,医生都不愿意来上班坐诊,医疗站只是一个摆设。同时,在投入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如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轻视了对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电网等的投入。

(二)镇乡规划变化频繁,设计方案不够合理,投资绩效需进一步提高 镇乡规划由于领导的调整,规划也随领导喜好而变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的随意性较大,投资效果不理想。如有些农村菜市场改造,原规划中的菜市场用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被企业占用,菜市场改造只能原拆原建,规模依旧偏小,交通依旧堵塞、拥挤。不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日益

增长的群众需求的问题,而且将来又要改造重建,浪费建设资金和社会资源。设计、方案不够合理,出现损失浪费,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其特殊性,其投资额和投资规模往往偏小,建设地点高低不平,设计单位不够重视,也不进行实地核实、测量、地质勘察。所以,建设方案、图纸设计显得有点马虎,出现方案不合理,投资浪费现象。如有的村级菜市场刚改造,钢柱、屋面等还是崭新的,群众、个体户都反映如要改造只对有点发锈的钢柱底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推倒重建不是浪费吗?有些由设计院设计的图纸却没有设计院的图章、没有设计人员及复核人员等签名,图纸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由施工单位个人设计图纸,荷载是否计算正确,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三)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质量、工程结算控制不到位

1、农村基础设施施工招投标困难。已经成为乡镇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影响稳定的“焦点”。几乎每个镇村都存在少量的不法势力;也有一些农村“包工头”,都会通过说情、拉关系、找门路求工程业务。由于没有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环境,镇村领导干部有的为了社会“和谐”,委曲求全,有的为了私利,暗箱操作。

2、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1)无规范合同文本,没有规范的合同样本,出现了合同签订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问题。(2)没有实行合同联审制度,即在合同签订之前必须履行民主程序,经过法律顾问把关,再办理相关手续,之后将合同正本报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核。(3)上级政府部门缺少检查,即不定期对各村签订的施工合同进行检查。所

以,往往存在合同条款约定不清楚,结算原则、概念含糊,有的条款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招标文件内容,存在显失公平、损害集体利益情况。

3、质量控制不到位。由于投资额小等特点,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也不会列入监督范围,监理单位也不愿监理,即使有监理,也不会足够重视。所以,许多农村工程都是委派村干部来监督工程质量、验收基础设施,由于村干部对基础设施不熟悉、不在行,质量控制、监督力度不足,无法达标。同时,有的承包商接到工程后,进行二次转包或多次转包,最后实际施工的就是本村的“泥水木匠”。这些“泥水木匠”由于没有正规的操作技能、国家允许的营业资格,工程质量较差。同时,一些“包工头”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优,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4、控制不够到位、不合法。一方面,工程业主标底委托个人核算,无单位资质,造价偏高,有的以设计院的设计概算作为标底,将设计费、晒图费等都列入标底之中。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合同一次性包干造价约定不明,结算原则模糊。另外,工程变更联系单数量多,存在问题多,有的与合同精神相违背,包干的内容又出具了变更联系单。

(四)重建轻养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较为普遍,难于长期发挥效益。如水利工程建后缺乏维护,农田整治工程和渠道防渗硬化建设竣工验收后,客观上是移交项目所在乡镇和管养所管理,但实际上,一些设施根本没人进行正常的维修管护工作,加上农民对水费征收意识淡薄,造成水费征收困难,不少管理单位长期处于困境,水利工程

建后管护的任务自然难以完成。又如沼气工程后续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民在管理、使用沼气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沼气的正常使用,另外,服务网络的不健全,沼气零配件供应点不足,不能满足农户及时更换零配件的需要,由于后续服务工作跟不上,挫伤了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有的干脆放弃使用。

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建设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

1、政府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设施招投标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无法可依情况,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操作依据,出现监督措施不力。

2、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混乱,职责不明,政出多门。如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有的由城建部门负责,有的由自来水公司负责,一个是政府部门,一个是自负盈亏的企、事业单位,其管理模式自然不同,效果也相差悬殊。又如,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有的是由农林局负责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的由环保局负责处理,前者按照专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地方性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后者采用国家环保部门有关规定。二者存在差异,如果二者协调不好,下级单位就无法操作,不知究竟听谁的。

(二)基层干部法制观念较为淡薄,造成损失浪费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但是,有的干部的法治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如有些工程项目施工按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却由村干部说了算,工程造价高,质量差,群众意见强烈。又如有的领导干部

根据自己喜好,无视国家颁布的《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擅自“修正”规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三)管理人员不足,经验不够,操作不规范,难以保证农村工程项目质量 首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但管理人员不足、编制不足。有的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职责不清,疲于应付,两种角色都不到位。如在农村道路建设,村镇建设管理服务站或县级公路管理部门,管理力量不足,不能抽调专门的人员对各镇村道路建设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监督,主要以镇村自行组织负责管理、质量监督和验收,导致部分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其次,镇村建设管理人员一般对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不够,缺乏相应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难以体现,整体效益受到影响。

三、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有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理顺机制,明确职责

1、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配合,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监督;发改委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财政局负责筹措配套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各部门统一合作,全力配合,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要用机制和制度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建成一个,收效一个,建成一批,受益一片。

2、制定一套适合农村项目特点的管理办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的各项工作内容要齐全,重要环节要把握,操作程序要规范,责任落实到位,考核奖罚分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明确标准,量化指标,标准的制定要在合理的基础上从高从严进行,不要在有限资金投入的过程中降低建设标准。

(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根据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科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对不同村镇的地理位置、居住人口、村级经济、甚至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了解,科学地做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策、实施办法,切不可搞“一刀切”,特别在确定经济补助方案、建设规模、范围甚至于建设地点等都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规划一经批准,不作随意变动和调整。避免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实现土地、人力、财政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三)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建设精品工程;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重点把握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1、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立项程序,对项目的选址、图纸设计、工程预算、投资计划等进行严格审核。

2、工程管理中的“六关”,即工程设计关、资金使用关、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决算审计关。

3、目管理推行“四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

4、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要跟上,建立到村到户的竣工验收档案。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五)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与服务并重的职能,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队伍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建立一个服务型机关和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的理念。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勤做后续服务工作。通过干部培训、科学调配、激励稳定等办法和措施,着力解决镇乡干部队伍的素质不太适应、结构不太合理、激情不太高涨等问题,积极探索鼓励镇乡干部建功立业的导向机制,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参考文献: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十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原因、重要性)

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怎样建设新农村?

宏观方面(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稳定,完善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严厉制裁破坏新农村的违法犯罪行为。

微观方面(个人):

(1)建设新农村,作为农民个人应如何努力?

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 新型农民;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做懂法、守法的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拓宽增收渠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2)建设新农村中作为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见言献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关心农民,热爱农村,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把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向农民传授,与农村同龄人结对子,手拉手,互相关爱;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捐款捐物等。

3、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分类建议)

(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文化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4、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举一、二加以说明。

农村思想相对落后与保守,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严重;在农村中,宗族观念较浓,重男轻女的思想仍较严重;管理不民主,家长制作风,一言堂仍较严重;对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仍时有发生;农村中的迷信思想,封建观念,黄、毒、赌仍较严重。5、21世纪的新型农民应具备什么素质?

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备的法律素质;艰苦创业的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等

6、请你展望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形象

①生产发展:农业生产井井有条,农田的庄稼丰收景象;果实挂满枝头,农产品加工厂立于村头,渔业、畜牧业兴旺等。②生活宽裕: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农闲季节出外旅游,名牌服装走进普通家庭,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③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人人讲礼貌,农民的孩子免费接受高中教育,农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④村容整洁:街道干净卫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⑤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取消农业税、取消教育杂费的意义。

有利于更多更好的接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 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8、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拟几条宣传标语

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建和谐新农村;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青山绿水好 农村要环保开发新能源 享受新生活;培育文明新风 构建和谐农村;发展循环农业 改善农村面貌。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说党和政府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

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取消农业税;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源:Z|xx|k.Com]

10、请你为政府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设计培训内容。

1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十分丰富,涵义十分深刻,任务十分艰巨。

意义重大 内涵深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要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农业和农村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支农政策落到实处。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具体政策措施。把中央确定的支农政策落到实处,就要着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激发农村活力。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关键之举,必须全力以赴。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既要讲求科学谋长远,又要广大农民得实惠,抓好试点示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特别要防止那种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的做法,坚决反对搞那些劳民伤财、干部务虚名而群众遭实祸的“政绩”工程,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起步,在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中实现良好开局。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目前中国农业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民收入近年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题。

尽管近两年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粮食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但总的说来,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因此,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05年11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农业生产方面,今后国家将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等重点工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同时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必须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

“转变”战略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加快转型,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加快转移。

“拓展”战略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

“提升”战略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农业政策支持保护水平。

为确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今年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迈出有力的一步,农业部近日已规划了今年要重点推进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构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十大行动”。

深化农村改革 新农村建设动力支撑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第一次调整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减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如何才能具备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关键的前提是把深化农村改革和深化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尤其是着力于中央和省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和县级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将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这对广大农民是一条重大利好消息,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改革并不会因“皇粮国税”的取消而结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改革所涉及的还不仅如此。今后的改革重点还包括,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让更多农民享有更多公共服务

河南省建设厅日前向省内外建筑设计单位和个人公开征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优秀设计方案”,中奖的设计方案将作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新住宅的样板进行推广。这个农业大省最近还决定“十一五”期间对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今后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2005年11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明确提出,国务院各部门要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调整工作思路,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目标虽已明确,但任务并不轻松。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尽管我国财政正在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投入已经涉及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各个领域,但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上一篇:医院绩效工资考核实施细则及奖惩办法医院绩效工资考核实施细则及奖惩办法下一篇:寒山寺烧香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