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教学反思

2024-09-15

边城的教学反思(共8篇)

1.边城的教学反思 篇一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2.边城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边城>节选》选的是首尾两章,学生学的前提是要阅读整部作品,而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的是第三至第六章,我认为苏教版选得好,更适合高一学生的学习水平,更有利于完成局部内容的高质量学习。《边城》究竟应该当成小说学,还是散文学,很值得研究,因为从文体价值出发的教学更有实际意义。为此,我先做了一个学生的民意测验,尊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愿。我遵循的学习原则是学生没有预学就不授新课。

[问题提出]

如何学美文?借助人文环境和人物品质学出美来是学习难点,解决难点有两个抓手:一是文化含量,二是思维品质。美不只是语言,更在于人情。课前,我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设计成一个问题链,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品味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对联:雄黄驱瘴千门福,碧水竞舟十里欢。

这是一幅和什么节日有关的对联?端午节。今天我们来看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端午节发生了什么。

环节二:整体感知

选文写了几个端午节?请为第三至第六章分别拟一个小标题。第三章:端午赛船——第三个端午节,边城的人们紧锣密鼓筹备舟赛的热闹场面。第四章:邂逅傩送——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形。第五章:巧遇天保——上一年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舟赛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憧憬爱情——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渡河,引发了翠翠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边城》本来是一部小说,因为节选的这四章内容没有典型的完整情节,也无较大的矛盾冲突,结合语言特点,尊重民调意见,我们把它当成散文学。

设计意图:沉浸文本是学习的前提,整体把握文章要先从整体感知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入手。把握情节、概括事件能培养学生基本的概括能力,也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当然,在预学时,我已让学生对文体的选择进行了思考。

环节三:沉浸体验——古朴的风俗

1.赛船场面(第3节)

三个节日在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的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古朴。

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下文喝雄黄酒)——防蛇和蚊虫叮咬,有驱邪作用。

2.捉鸭子

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天保傩送两人皆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在水下就抓住了鸭子——热闹、开心、喜悦——人与鸭子的竞赛——个体英雄。

3.放烟火(元宵节)

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箄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军民和乐的集体项目——祥和欢乐的节日文化。

这些风俗和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有人称沈从文为中国湘西的“风俗画家”。教师板书:古朴风俗美(解读“朴”)。

设计意图:层进式风俗文化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习俗流程中做什么事和怎么做事的描述,更进一步诠释了节日文化的精髓——祥和欢乐。学习散文不仅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更要在思维深处见作者的构思艺术,以点带面,面上开花。不但见环境,见事,更要见人,见个人的精神品质,见群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

环节四:品味感悟——淳朴的人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解读文本时请注意语言的钩挂关联,不妨从事件推究人物性格。

1.爷爷(顺带帮忙看渡口的那老人):善良——有同情心,淳朴——有责任心

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关心孤单老人)。

祖父就说想替他一会儿故意把翠翠留在河边,自己赶回来,好让他也过河边去看看热闹(让老人看龙舟赛)。

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

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上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守渡)

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不要钱)

“外祖父对外孙女的疼爱有加”也是一种责任心。

2.顺顺:淳朴(区分“淳朴”“纯朴”)——有责任心、善良——有同情心(乡情)

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乡情)

顺顺是什么身份的人?船总、船老大。与细微处见品质——爷爷、顺顺等一群人都具有质朴的共性。

教师板书:淳朴人情美。

3.翠翠:淳朴——通情达理,纯真——情窦初开

揣摩翠翠的心理——

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是翠翠诅咒爷爷吗?绝不是,那是什么?相依为命的深深的眷恋,血浓于水的纯真亲情——怕出事儿。

“大鱼咬你”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邂逅傩送时他说的这句话,潜台词是别掉到河里被鱼吃了。他说这句话是吓唬翠翠吗?不是,是一句“关爱”的话。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追问:祖父知道傩送说过这句话吗?)

“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明朗化。

翠翠念念不忘这句话,说明她有怎样的一种心理?

翠翠对傩送有好感了。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端午到了,傩送送翠翠一个爱心粽子,第一层,体贴!第二层,关切!

翠翠对傩送不忘怀了(有情意了)——“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两人皆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

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情窦初开——憧憬爱情。

设计意图:金介甫说,“不靠日历时间来记录岁月的消逝,靠民间节日、人的纪念日来说明季节的到来”,就是说通过民俗、仪式中的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风景就是人。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必须引领学生抓“待人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何、心理如何、性格特征如何”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多方位解析,尤其是细节之处的到位品味,更要注重从性格特征来品味人物的典型语言,品味出画外音和潜台词。

环节五:交代创作动机

边城人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解读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思考、审美判断的过程,刘西渭先生称赞《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诗。

设计意图:进一步清晰作者的写作意图——世间自有真情在——人性本善!

环节六:布置作业

必做:1.了解沈从文其人;2.比较上海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边城》节选的特点和不足,写出理由。

选作:课外完整地阅读《边城》,给《边城情未了》诗歌写鉴赏文字,不少于300个字。

设计意图:读完作品再读作家这个人,有时可能比直接先了解作家再读作品效果更好,因为前者是带着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来印证心目中的作家,而后者是人物先行的知人论作,不利于考查读者的推断能力。必做题是比较阅读,这是阅读的较高思维层次要求。给《边城情未了》写鉴赏文字是对阅读整部作品的引领,引导学生通读整部作品,因为读出“我”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自我反思]

借助说文解字解析了“朴”,辨析了“纯朴”和“淳朴”,深入解读了汉字文化,值得弘扬。抓牢文章关键词句来深入剖析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抓手。

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质疑:翠翠和顺顺两人的情感是否正常?可见学生已动了脑筋。教学要“目中有人”,既要有文中的“人”,更要有学习着的“人”。人性的美在于善待他人,人文教人求善。文中的所有人都做到了,我希望学习者也能传递善,努力做到心灵美。

[专家点评]

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实在、实惠,体现了曾宪一老师追求的“尚学·善思·求实”的教学风格。整个教学设计流程遵循“沉浸——体验——感悟——思辨”,课堂结构环节丝丝入扣,问题逐步深入驱动了整个课堂教学,精彩的对话演绎了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临近尾声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出新的问题,实属难能可贵——在语文课上发展学生思维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引导——点拨——开窍,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聪明的教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脑筋,有智慧地学,学出智慧。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的第一要务,体现文体核心价值的目标一个即可,不在于所谓三维的三个目标。

3.边城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爱情题材 教学 边城

中学语文课本选取了很多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以2003年人教版高中课本为例,有《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孔雀东南飞》等九篇,在2010年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中,又加入了柳永的词《雨霖铃》。爱情题材的文章所占比重较大,其教学的意义和方法都是不能忽视的。

高中生本来就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向往,如果老师见爱情题材的篇目而避之,只打擦边球,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来分析,不能切实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有时还会被一些调皮的学生故意刁难,不仅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编者的用意,反而会起到不良的效果。学生总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如今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下,面对爱情题材的教学,教师更应该把握重点、讲究方法,注意到教学的对象,有取有舍,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真情、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纯洁美好的感情。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下面我将主要以《边城》这篇课文为例,同时结合一些其他爱情篇目,谈谈我的理解。

一、从“真”入手,体会感情的真挚

一篇篇动人的爱情课文,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爱情作品,情感真挚,动人心弦,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篇目的编排根据的是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正确对待这一题材的篇目,无论什么篇目都是学生生活中的教科书,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急剧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社会上的不良文化常常会误导和诱惑他们,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不能因为是爱情题材就避而不谈,老师应顺势而导,而不是回避禁锢。

爱情这个话题的敏感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就会让课堂变得无聊低俗,老师成为学生早恋的点火者,其后果不堪设想。我认为,对于教材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课堂上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让学生能体会到真挚的情感。例如在《雨霖铃》中,可以让学生配乐结合动作朗读,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品味凄美动人的离情美;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苏东坡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感受断肠的思念;在《孔雀东南飞》中,讲一讲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情境,尽情地享受爱情的真与美,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都有一定的提升。

《边城》虽然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但它主要表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的善良美好。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始终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展开讲解,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一堂课下来学生不能理解小说的内涵,也没有把握主人公的特征,只是对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一知半解。作品丰富饱满的内涵,是它广而流传成为经典的原因,除爱情之外,作品还描述了湘西地区淳朴的民风和质朴的乡民,宣扬了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如果教师盯着文中的爱情不放,忽视了其他情节和内涵,轻则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则是语文学习方法的误导,这不仅是对教育时间、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教师的失职乃至语文教育的失败。

二、从“美”突破,赏析语言的魅力

爱情饱含丰富的情感和人文气息,爱情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自然地渗透在语文课堂中。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情节,引导教育高中生认识爱情、理解爱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从而最终达到欣赏文本,完善情感态度的教学目的。

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语言优美,抒情自然,手法多变,形象生动,意境深广,不仅有丰富的个人情感世界,也展示了世间百态,尤为美妙。再看《边城》这篇课文,翠翠喜欢上傩送之后,她的语言、神态都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选文中寻找相关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优雅自然地表现爱情之美的,如何表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情的,品析这些文字的魅力。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翠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的爱慕,这正是一个15岁的少女展现出来的美感,它有一丝忧伤又带有几许甜蜜,这种感觉穿越了湘西、跨过了时光,直达我们的心灵世界,带给读者阅读的美感,这种含蓄温婉的表达方式,正是我们可以学习,也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对比今天的爱情快餐,粗俗的字眼、盲目的追求,少了美感而多了疯狂,少了温暖而多了炫耀。我们学习《边城》或者其他的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挚,学习情感的表达。当这些学生长大想谈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而不是“死了都要爱”、“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课文语言的琢磨、分析,如《长亭送别》、《边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著名的篇目,其中有不少优美深刻的语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的深意,而且也学会了赏析文段。笔者认为课文就是阅读理解中的精华篇目,我们在分析课文的同时也是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只有学会了阅读才有可能达到理解的功效,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不是迅速地上完课文,然后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阅读成绩。在课文中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就应该让学生试着学会表达,如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写一段小短文,内容不一定要与爱情有关,可以让学生运用到亲情、友情中来,想想什么时候适合直抒胸臆、什么时候适合委婉含蓄,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表达的恰到好处又不失优雅。

nlc202309010136

三、从“情”提升,学习文化的特点

“情”是文章主线,但一段情感的发展往往与当时当地的环境以及政治文化因素有关,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传达的也许是国仇家恨、也许是文化制度、也许是爱国之情,通过情感来探索文化的特点,正是学习爱情为题材的篇目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关系的表层,而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相恋的结果,探求结果背后的风俗或者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学习到文章的精髓。

还是以《边城》为例,《边城》这么美,边城中的人也这么善良,关系纯真。作者一方面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为什么一面又要把翠翠的爱情处理成一个悲剧呢?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原因,这也是爱情题材的教学为什么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深入文本的原因。在翠翠爱情的悲剧中,最能撼动人心的是翠翠爱情生命自然萌生和对自由生命的本真追求以及这种自然萌生与本真追求被无端的“阻隔”及被动消解的悲剧性。翠翠和傩送对自己爱情的把握,是作者从生命无为到自觉的人生体验,他表现出少数民族在封闭的农业文明中人们精神的孤寂,这是备受压迫而又赋予生命激情的湘西人民心中的隐痛。他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它的深刻之处。又如老船夫一生渡船而不被人理解,是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被压迫和歧视的写照,以及作者作为一个“乡下人”,在大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有所压抑的情感流露。

除了《边城》、《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众多爱情篇目,不论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名著,都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分不开。《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对美好爱情的破坏,此外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长亭送别》中,作者让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成为喜剧,正是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并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的进步思想。

语文学科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关爱情题材的选文要兼顾两者,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格的健全发展。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才能更大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当注意爱情题材中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文化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古典爱情名篇,搜集国内外有关于爱情题材的经典名著,使学生在阅读品鉴名著的同时,激起对爱情、对生活的向往,熏陶个人情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4.沈从文《边城》教学反思 篇四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5.《边城》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篇目: 《边城》(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

执教年级:高二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主题,突出人物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熏陶下所呈现的自然纯洁的人性美。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距离今天年代较远,考虑高中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环境、文化因素,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但是对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文化因素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勾勒、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翠翠这一灵魂形象,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勾勒、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通过翠翠这一灵魂形象,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梳理探究训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细读文本,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分析了《边城》中如诗如画的美景、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今天我们将要通过《边城》中的灵魂人物——翠翠继续探究《边城》的另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人性美。

二、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梳理:

(设计意图:给学生明确的方向性引导)

 人物描写,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两大类。

 直接描写又分为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三、翠翠形象的探究(设计意图:《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其中涉及的人物林林总总,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逐一分析,而应当以某个人物作为切入点,突出人物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熏陶下所呈现的自然纯洁的人性美。翠翠作为《边城》的灵魂人物,她正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浸染下“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典型代表。分析翠翠形象,探究她的人性美可以起到一个很好地示范作用,学生也就能举一反三,继而分析探究其他人物形象极其蕴含的人性美。)

探究

(一)请找出课文中有关翠翠的细节描写,指出属于哪方面的描写并对人物形象做简单的分析点评。(学生独立探究)

明确:

1、单纯、天真、调皮、善良

(动作、语言)2、孝顺、体贴、重情轻利、依恋爷爷

(语言、神态)3、矜持、敏感、忧郁

(心理)

学生对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分析比较准确,但对心理描写的涉及较少,恰当引导学生分析翠翠的心理描写,体会翠翠在花季年龄特有的矜持、敏感与忧郁,通过对翠翠的心理分析体会她爱情的萌芽与发展。

探究

(二)翠翠的形象中并不涉及我们当前重视的外貌描写,请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谈谈作者这样塑造“翠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学生合作探究)

明确:

1、翠翠的单纯、天真、调皮是优美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晶

2、翠翠的孝顺、体贴、重情轻利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熏陶的结果

3、翠翠的矜持、敏感、忧郁符合花季少女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翠翠的美是一种内在精神的纯粹美。她率真自然的天性、纯美质朴的性情和合乎自然与人性的羞于言说的少女心事,是优美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晶,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熏陶的结果,更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下身心、个性自然发展的结果。作者通过翠翠展现的正是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传统农业文明孕育和浸染下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态”

四、学以致用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训练)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巩固相关知识)

请运用人物形象分析的相关知识,试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明确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②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他是中国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的典范。

板书设计:

语言

单纯、天真、调皮

动作

→ 翠翠 → 孝顺、体贴、重情轻利

→ 人性美 心理

6.《边城》教学设计 篇六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 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 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7.《边城》中的爱情美 篇七

爱得自然

翠翠是15岁的山村姑娘, 随着年龄增长, 青春的觉醒, 萌发了一颗爱情的心。那年和爷爷一起去看龙舟竞渡, 划龙船比赛和泅水捉鸭活动已经结束, 翠翠在一个码头等待爷爷一起回家。突然河水中冒出一个英俊的少年, 抓住河面上最后一只鸭, 在翠翠等爷爷的码头上岸。翠翠当时不知道这位少年是傩送, 又因一时言语误会借身边大黄狗骂他。傩送不但不介意, 反而让家里的人打着火把送她回家。这时她从他人口中才得知这位少年是傩送。从此心中种下爱情的种子, 内心开始微妙地不安起来, “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这使她的精神世界顿时丰富起来, 精神气质呈现出别有风韵的迷醉感、羞涩感、孤独感。她明确正在爱着傩送, 因此有时竟然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 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 而是二老傩送的船在青浪滩。翠翠不由自主地悬念着傩送, 这一句无意的话袒露少女挚爱的情怀。

她爱的二老傩送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 茶峒人赞扬他为“小岳云”。他在父亲的教育下, 学文习武成为“结实如老虎, 却又和气亲人, 不骄不惰, 不浮华”英俊有为的少年。自那次在河岸上与翠翠初会那一刻起, 他就钟情于翠翠。他借给老船夫送酒, 特地来看望翠翠, 并邀请翠翠到自家楼上去观看端午节龙舟竞赛。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 半夜里他到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 遵照当地的习惯, 很诚实与坦白地去为一个“初生之犊”黄花女唱歌。

爱得朦胧

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 喜欢看新嫁娘, 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 喜欢听缠绵的情歌, 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 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通过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朦胧的爱情感受揭示出来。后来翠翠路遇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 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 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 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再也不说什么, 默默地随火把走去。“吃惊”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 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 心里还是有几分羞涩, 几分难为情。。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 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朦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爱得执着

翠翠对傩送的爱, 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 没有因为人事出现周折而改变。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 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 相反时而掩饰, 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 无意中促成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 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 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天保的托媒提亲, 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 爷爷掉头来为翠翠与傩送的婚姻撮合, 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 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 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 最后独守渡船等待未有归期的傩送归来。由此可见, 翠翠对傩送的爱是经得起考验的, 是执着的。

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执着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 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 从船老大手中接过那条渡船, 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 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 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碾坊, 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后表态时, 他说:“爸爸, 你以为家里多座碾坊, 你可以快活, 你就答应了。若真的是我, 我要好好想一下, 过些日子再说吧。我不知道是应得一座碾坊, 还是一只渡船;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 但选择却是明确的, 态度也是坚决的。

爱得如水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 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 有的只是蕴含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这偏僻之地, 两颗年轻的心靠拢, 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对方。大老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 二老傩送聪明而富有感情。兄弟都同时爱上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 他们没有反目成仇, 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 感情没有价格, 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于是他们分别通过“车路”和“马路”向翠翠求婚, 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 这里没有裁判, 没有评委, 没有公正人, 只有良心和道德, 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 天保外出闯滩, 不幸遇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 离开故乡……

沈从文描写青年男女爱情不落俗套。以人的本能欲望为前提, 自然而然地产生纯朴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人本能的爱, 对人性美的诠释, 对爱情本色的赞美。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在人性美中,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来, 更爱得自然, 爱得朦胧, 爱得执着, 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沈从文的《边城》以人的本能欲望为前提, 自然而然地产生纯朴的爱情, 这种爱情是人本能的爱, 对人性美的诠释, 对爱情本色的赞美。

8.《边城》(节选)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师(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进行预习,了解了写作背景,掌握了作者生平,熟悉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边城》自1934年问世,距今穿越了八十年的悠悠岁月,那里有绵绵青山,沧桑古城,吊脚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有人说,边城那里的山是归根山,那里的水是忘情水,那里的石是三生石,那里的人是有情人。这节课,就让我们紧跟着沈从文先生,去看看那山、那水、那人。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三个学习目标:1.品读重要情节,感受湘西的风俗之美;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人性之美;3.探讨小说主题,领悟悲剧的艺术魅力。

师: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再来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今天这节课,是以大家的展示交流、合作学习为主。我看了大家完成的导学案,一组是做得最好的,给一组的整体预习加4分;其次是四、五、六组,各加3分;给三组加2分,二组加1分。二组有同学有部分题没有做完,请及时补上。除了奖励分数之外,还特别奖励一组两次答题机会。首先是把导学案上第一题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请一组同学派代表。请大家看题目,第一题是关于小说情节的,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导学案,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请注意课文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一组同学代表迅速在黑板上板书:

第三章:庆端午 赛龙舟 第四章:看划船 遇二老

第五章:因躲雨 见大老 第六章:忆往事 谈未来(其它组同学看自己导学案)

师:下面请其它组的同学看看自己写的跟一组的答案有什么差距,(生看黑板片刻)其它组同学有意见吗?(学生表示没有)

师:看看他们写的,第四章“看划船,遇二老”省掉的主语是谁?

生(齐答):翠翠

师:因躲雨,见大老,又是谁?谁忆往事?

生(齐答):翠翠

师:实际上在这部作品当中,主人公就是翠翠,除了翠翠,还有与她相依为命的(生答:爷爷),也就是祖父。现在看看我们一组代表展示的预习成果。请大家评价一下,如果满分是2分的话,大家看一组能不能给满分?(生答:能)好的,给他们加2分。

师:因为一组的整体预习非常好,还有一个机分给他们,当然,这个机会给一组之后,其它组还可以质疑。那就是第二小题,小说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起到什么作用?请一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节选部分情节结构采用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形式上的跌宕美,交待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的内容。

师:那你的关键词是什么?(生答:插叙)现在能不能告诉我,根据王佳思同学写的内容,哪些是插进去的内容?

生:第四章的端午节是两年前的端午节,第五章的端午节是一年前的端午节。这两部分是通过第三章写端午节插进去的部分。(师: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大家肯定了一组的意见,还有没有新的意见?(生答:没有)那毫无疑问要给一组加上2分。

师:一组的同学总结了小说情节的特点。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生:人物、情节、环境……

(接下来采取站立交流的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分组展示,质疑。老师笑容亲切,学生表现积极,对人物概括简洁明了,板书速度快,质疑气氛热烈,并伴有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很好。)

师:我们看到了,边城的人都是善良的人,那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生激烈讨论,发言精彩,老师相机引出了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学生口头展示续写故事的梗概并提出极有深度的新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并鼓励学生写下课后反思。)

上一篇:管理学基础判断题汇总下一篇:瑞鹧鸪,瑞鹧鸪汪元量,瑞鹧鸪的意思,瑞鹧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