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2024-08-13

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精选14篇)

1.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一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不着工作服离院外出。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要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建议使用洗手液,如使用肥皂应悬挂保持干燥,防止再污染。

五、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周固定卫生日。

六、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七、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治疗室、换药室地面、物体表面等每日定时清洁、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及时消毒。如采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应记录使用时间,累计时间应小于1000小时。

九、抽血、输液实行一人一针一带,操作前后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手部无明显污染时)。

十、无菌镊子罐每周高压灭菌2次,戊二醛浸泡液面要求达到镊子的1/2—2/3,一罐一把,并做好使用情况的登记。如使用干罐,应每4小时更换。

十一、所有的灭菌物品均标明“科室、物品名称、包装者姓名、消毒日期、失效期”,失效期一般季节7天,霉季5天。

十二、体温表、湿化瓶、雾化器等医疗用品按要求更换、消毒。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十三、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共用座式便器每日进行消毒。

十四、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五、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六、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生活垃圾置黑色垃圾袋,医疗垃圾置黄色垃圾袋,感染性垃圾置黄色垃圾袋中并做好明显标识,锐器应及时置于锐器盒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七、定期清洗空调过滤网,保持新风机房清洁,严禁堆放物品。

2.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二

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1.1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影响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大家在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接触新生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1.2 患儿本身

作为新生儿,各个免疫系统本身就不够完善,抵抗力低,易感染;另一方面,在新生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他们的生长发育更差,免疫力更低,更易感染;还有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皮肤屏障功能也比较差,皮肤中的含水量相对较高,所以皮肤容易被擦伤,且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在需要给新生儿做吸痰、气管插管、洗胃等一些操作时,同时可能造成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功能降低,从而增加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机会;在做各种穿刺(如输液、采血等)时也可增加皮肤感染的机会。

1.3 环境因素

如病室内的一些医疗仪器及设备(如新生儿暖箱、蓝光箱、吸痰器、呼吸机、小床、包被衣物、操作台、婴儿磅秤等)被污染也是造成感染的途径之一。另外,病房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也可增加新生儿病房的院内感染。

2 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

2.1 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首先建立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洗手制度、探视制度、配奶室工作制度、院内感染监控制度,并对各项制度进行监测。由于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使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2.2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

在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必须在进病房工作前首先要经过消毒隔离培训和健康体检,然后在工作中再做定期的体检和考核各项制度的掌握与执行情况,如无菌操作以及正确洗手的方法等。每月进行消毒工作质量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工作中发现有感染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防止感染的蔓延。严格无菌观念,进入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换鞋、洗手、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并将一切饰物取下。凡是工作人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感染病灶、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者应暂时离开新生儿病室,待康复后再回病房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及接触新生儿前后都要用洗手液认真洗手,并用消毒毛巾擦手,每位新生儿床旁或温箱旁均备有快速手消毒液,可方便再次进行手的消毒。为了提高洗手的质量,护士长组织科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六步洗手法,使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熟练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步骤,并定期或不定期对洗手效果进行监测。

2.3 加强环境设备物品的管理

2.3.1 为新生儿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康复。病房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将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每日通风换气2次,空气消毒2次。对于恢复期的患儿每天可听轻音乐2次,这样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康复很有利。

2.3.2 新生儿病房的地面、家具、各种医疗设备(暖箱、监护仪等)各台面、门把手、水龙头、病历夹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对新生儿使用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如床单位的所有用物,包括衣被、枕头等,每日更换,保证一人一用消毒;新生儿奶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流程;使用中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备用,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洁消毒后更换蒸馏水,并每月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

2.4 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2.4.1 皮肤护理

每日认真进行沐浴,保持皮肤清洁,特别要注意观察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每次大小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涂擦护臀油等,预防红臀。注意更换体位,防止局部受压过长,造成皮肤压伤,在取下胶布时要用消毒石蜡油,防止表皮受损,对于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患儿,要每隔4 h更换氧饱和度探头部位1次,在每次测量血压后要及时取下血压袖带。

2.4.2 眼部护理

为了防止结膜炎的发生,每日沐浴后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双眼,并注意眼部的分泌物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用托百士滴眼液。

2.4.3 口腔护理

每日常规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和霉菌感染。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儿,遵医嘱用碳酸氢钠和制霉菌素涂擦口腔,对于鹅口疮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2.4.4 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在消毒时特别要注意脐根部,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的分泌物等,如有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及时处理。

2.4.5 喂养

原则上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抗体,若因病情需要人工喂养者,特别注意所有奶具的清洁消毒工作。

2.5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操作台、奶具、监护仪、磅秤等)、工作人员的手、空气培养等,如有不合格,分析找原因,重新消毒处理,再做监测,直到合格为止。病房工作人员每年体检1次,包括胸透、乙肝表面抗原等项目。

2.6 加强个例院内感染的隔离措施

如发生个别院内感染时,立即将患儿放置在单独病室或相对隔离区,用物专人专用,护理人员相对固定,根据不同的感染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并有明显标志。

3.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三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控制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2-01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我院是一个县级基层医院,儿科为综合性病房,病种多样,易导致院内感染。因此要把院内感染的管理及控制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医院成立三级医院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护士长要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坚决把好医院感染这一关。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监督、重点监控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科实行每月一次监测:物体表面监测(医务人员的手、治疗室操作台、使用中及备用的暖箱、蓝光箱内以及湿化瓶内),空气监测(治疗室、抢救室、病房),对病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效能、消毒效果与质量,医疗垃圾的处理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不断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执行者、检查者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纠。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依照新的行政法规及顺应新的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注射、输液应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并做好手的消毒。对置有留置针的患儿要经常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症状。

2.2环境管理:病房环境卫生必须保持清洁,空气保持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向陪人宣教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不可过久,护理人员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督促卫生人员每天0.25%的消佳净溶液一床一巾擦拭床头柜、房间门把,每日湿拖病房一次,注意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拖把分开,拖把用后悬挂。出院后病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3物品管理: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专放。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配制的药液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四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1-2次。治疗车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使用中的兰光箱、暖箱每日用清水从里到外一箱一巾擦拭,并更换水槽内的溶液,溶液为蒸馏水。使用后的箱用0.25%消佳净进行终末消毒,倒尽水槽内的水,晾干待备用。兰光箱每次使用均有登记入箱时间,出箱时间,累计时间 ,终末消毒者,使用超过1000小时更换灯管。使用氧气的患儿每日更换氧管及湿化瓶内溶液,用过的湿化瓶用0.5%消佳净浸泡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时应注意产品是否合格,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

2.4医疗废物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回收,专人专车专线的管理宗旨,并制定了医疗废物泄露应急预案。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袋收集,输血完毕废弃血袋及时统一送回输血科集中处理,并且做到人人明确分类标准,按规定分类收集处理。

2.5人员管理:树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观念,工作中特别强调: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护士长随时抽查“七步洗手法”执行情况。培训督促保洁人员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洗手、预防针刺伤的方法,识别区域划分的标准。另外加强对实习生洗手的指导与督促,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科人员不定时对科内人员进行督查。

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科室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医院下发的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住院时间和使用高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认真观察口腔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对科内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再教育,经常灌输医院感染的新知识和新观念,目的是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说明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在不断强化教育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工作中能主动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配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各项监测,虚心接受和采纳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把关,共同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易文华,张永成,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40.

[2]石娜,徐卫,舒雪芹,等。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01-602.

[3]刘阳,郭代红,陈超,等。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00-1402.

[4]秦元梅。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06.

[5]缭素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79-180.

[6]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4.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四

除执行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外,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环境及用品

1、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和监护区、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污物处理区,环境保持清洁安静。

2、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

3、治疗室内应设流动洗手设施,非手触式水龙头、消毒性皂液、干手纸巾,每间病床旁皆设手卫生设备(或速干消毒剂手剂)、听诊器和手电筒。

4、保洁人员每天清洁物体表面3次。

5、监护区和治疗室每天定时用空气净化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每月对环境、物表进行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手卫生学进行监测,效果必须达到Ⅱ类环境卫生标准。

6、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7、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措施。

8、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9、加强对各种留置管路的临床观察和局部护理,加强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

10、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和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11、病人转出、死亡后床单元须终末消毒。

(二)工作人员

1、诊疗过程中须戴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污染后应立即更换。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3、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4、当医务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时按医院相关流程处理。

5.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五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m2,床间距应大于l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6.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入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入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10.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 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入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3.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6.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六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室内清洁、通风布局合理,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洗手设施,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健全,坚持湿扫。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患者的安置应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锐利器械用后进入防渗漏的锐器盒,不得重复使用。开展预防医院感染健康教育。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垃圾至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进行焚烧,不能焚烧的进行深埋达到无害化处理。

7.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七

1 ICU常见的感染原因及高危因素

1.1 ICU常见的医院感染原因

呼吸道感染, ICU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原因与患者原有肺部基础疾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介入性操作及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患者的分泌物如痰液, 血液, 飞沫等携带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目前应用呼吸机患者呼出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病室内, 使大量致病菌弥留在并使捏形成气溶胶, 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 院内感染程度于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有一定关系。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切口感染, 主要与切口受污染情况、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类型、局部血运、围术期护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切口护理等有关。为患者进行伤口及导管护理时严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时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遵守引流管, 各种导管的操作规程, 预防感染。

1.2 ICU常见的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自身因素, 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弱、伴有严重的潜在性疾病或经历严重大手术和创伤, 极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可成为感染源, 如侵入性操作、各种插管如尿管、吸氧管、气管插管等不及时清洁更换, 将致病菌带入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 呼吸机的应用对呼吸道的倾入性操作, 如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等, 损害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加上外源性消毒灭菌方面的忽视,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致肠道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的产生等都可致患者感染。

2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强化全科上下感染控制意识,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理论知识, 坚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1CU工作人员应对ICU常规感染类型有明确的认识, 对ICU内感染致病原因、致病菌株的种类、防治或降低耐药性的措施, 以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等要更清楚的了解,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使菌群失调, 且菌株耐药性增高, 造成二重感染、真菌感染等。

2.2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制度进行工作。

严格消毒灭菌及监测。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凡患者使用过的器械均需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耐高压的尽量采用高压灭菌法, 如吸痰瓶、治疗盘、病员服;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瓶塞浸泡消毒24h;各种抢救或监护器械在更换使用者时, 应使用有效率氯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对一些导连线、连接管路、呼吸机湿化罐可进行熏蒸消毒6h;床单位进行臭氧终末消毒处理。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一般采用医院感控科抽测和科室自测的方法, 科室管理者随时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指, 消毒后体温表、湿化瓶, 使用中消毒剂等, 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 紫外线灯管用75%酒精擦拭每周一次, 灯管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每日测试各种配置浓度一次 (化学方法) 以上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备查。

3 小结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与诸多因素有关.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来保证, 更需要每位医护人员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协作中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督察考核, 反馈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进行千预,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控制和预防ICU的医院感染, 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曹晓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79-180

[2]俞森祥.危重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23-236.

[3]付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6 (8) :914~915.

8.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八

【中图分类号】R963.12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68-01

新生儿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是院感的易感人群,所以防止医院内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护理人员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更突出。

1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常见类型和原因

1.1皮肤感染 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易于破损,自身又处于不透风的房间,皮肤排汗不畅容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尿布皮炎,红斑等。常发生在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医护人员和探视着常为传染源。

1.2脐部感染 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布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污染而发生感染。

1.3口腔感染 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以出生一周以后及早产儿多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及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尿布,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可引起白色念珠菌入侵并大量繁殖。

1.4肺部感染 由于新生儿抵抗能力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尤其是早产儿吸吮力低,如果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误吸、呛咳而引起肺部感染。

2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止院内感染的保障

2.1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体检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肝脏、胃肠道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病房工作。

2.2坚持对陪护、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帽子与患儿接触前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2.3坚持手消毒制度: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之前认真洗双手,在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常规床边手消毒。坚持新生儿病房每日的清洁工作分区进行,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

2.4坚持清洁卫生消毒制度:每日通风,采用紫外线、空气净化机、化学消毒剂喷雾等方法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新生儿床、暖箱、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拭一次。

2.5新生儿病房内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奶瓶、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患儿出院后对使用的温箱、用具进行终末消毒。

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关键,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基础。

3.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 注意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自觉履行严格消毒措施。

3.2 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 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护士要做到眼勤、手勤对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发现局部渗出要及时拔除。

4总结

9.换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九

1,无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先手消毒液浸泡,再刷洗、擦干由中心供应室下收下送高压灭菌消毒。

(3)每日整理、刷洗各种器械、弯盘、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4)其他同《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2,有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的消毒方法同无菌换药室。

(3)特殊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所用器械敷料固定专用,器械用毕浸泡在消毒液后,再刷洗、擦干,由供应室双蒸高压消毒。

10.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

2、针刺类相关技术针具是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使用前应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可重复使用的针具,遵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要求,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并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遵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

5、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6、针刺部位皮肤消毒选用复合碘,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棒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根棉棒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7、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8、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具按照损伤性废物处置。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留罐技术、闪罐技术、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及刺络拔罐技术等。

2、操作前应检查清洁、无菌物品,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且在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3、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选用复合碘,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棒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根棉棒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4、操作中遵守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及出血。

5、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覆盖。

11.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260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患者男73例, 女57例, 年龄21岁~78岁, 平均年龄 (52±2.37) 岁;住院时间最长1年, 最短1个月, 平均住院时间为 (5±0.12) 个月。观察组患者男76例, 女54例, 年龄20岁~79岁, 平均年龄 (53±3.12) 岁;住院时间最长13个月, 最短21 d, 平均住院时间为 (4.5±0.22) 个月。2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以卫生部2010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患者由呼吸重症监护室转入到普通病房48 h内发生的医院感染均算作是呼吸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指对临床使用的不小于3种抗菌药物同时表现出耐药的细菌[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26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 占总感染人数的27.69%,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见表2。

3 讨论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 因其病情比较危重、年龄较高、免疫功能相对较低, 会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并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 所以同普通患者比较, 其发生感染的因素较多, 且概率也相对较高。所以, 我们结合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以下几方面干预措施, 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 加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工作, 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 (2) 将发生医院感染和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分离管理, 避免出现交叉感染[2]。 (3) 听诊器以及体温计等应尽量做到每例患者专用, 并予以及时的消毒。行气管插管、吸痰以及在对气管导管进行更换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对病室环境以及物体表面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于呼吸机等外源性装置应每48 h进行1次更换, 并采用环氧乙烷进行消毒。强调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前后彻底洗手, 使无菌观念得以强化, 特别是对于一些侵入性操作诊断的无菌操作。 (4) 使医院感染监控网络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每周科室以及每个月医院都应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 对发生超标现象予以分析, 同时给予有效的处理。严格遵循抗菌药物选用以及调整指征, 并且按照实验室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使耐药菌发生尽量得到有效的避免。 (5) 加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工作, 对存在或者是潜在的一些感染危险因素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达到预防同控制相结合的目的[3]。

综上所述, 对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立新, 李轶男, 温伟标, 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708-709.

[2]王东浩, 王伟, 王勇强, 等.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细菌感染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2) :151-152.

12.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二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工作人员

1.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私人物品一概不得进入无菌区。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上呼吸道感染者,如必须进入手术室时,应带双层口罩。

2.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衣裤、鞋、帽、戴口罩,头发、内衣领及袖边、裤边不得外露;外出必须穿着外出衣鞋。手术完毕,衣裤、鞋等需放到指定地点。

3.手术室一切物品概不外借,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4.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5.穿好手术衣人员暂时离开洁净区时,应外罩一件背后打结、一次使用的长袍(外出衣),回洁净区前将外出衣脱下,放入污染衣袋内。

(二)清洁与消毒

1.手术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及一切卫生物品要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2.每周彻底清洗手术间一次。室内物品全部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3.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器械车、升降台、麻醉桌、无影灯、窗台等。保持地面、桌面、墙壁及手术间各种物品清洁,无尘,无血迹。4.手术完毕及时打扫手术间,桌面、地面,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并行空气消毒。

5.应定期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空气、手、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再次复查。

6.无菌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由专室或专柜保存,并有明显示灭菌标记及灭菌日期。无菌物品一经开封不得超过24小时。干式无菌持物钳有效时间为4小时,并注明开封日期及时间。7.手术间使用原则为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应在专用手术间进行。手术开始后,各手术台的一切物品不得交叉使用。

8.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使用前必须经两人核查灭菌日期或灭菌标志。

13.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三

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存放区要更换拖鞋,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二、供应室分为生活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又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三、各室床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月大扫除一次,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四、凡回收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五、供应室无菌物品运送与回收车分开,并有明显标记,用后冲洗、消毒后备用。

六、各种包布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无破损、无污渍。

七、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每季空气培养一次,记录完整。

八、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证明无误方可下发。

14.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ICU收治危重患者103例,发生医院感染26例占25.2%。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7~78岁。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对于无明显潜伏期、收入ICU 48h后发生的感染,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X线检查等方面确诊。其中重度颅脑外伤5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8例,多发伤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ICU治疗时间6~30d。

1.2 方法

统计不同因素的医院感染率,包括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年龄,并对感染部位、病原菌、基础疾病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因素分析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年龄≥65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高于无上述因素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无相应因素者比较,*P<0.05

2.2 感染部位

医院感染呼吸系统18例(69.2%),泌尿系统7例(26.9%),皮肤感染1例(3.8%)。

2.3 感染病原菌

本次调查共检出病原菌287株,G-杆菌15例(57.7%),其次为真菌8例(30.8%),最后是G+球菌3例(11.5%)。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改善ICU的工作环境

ICU应设在环境清洁、相对独立的区域,布局合理,建筑材料应便于清扫、消毒,进入ICU前先经过备有更衣、更鞋、洗手设施的缓冲间,并应保证手的清洗、消毒质量,保持室内整洁,可采用自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0~28℃,相对湿度60%~70%,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次30~40min。有条件的医院可安装空气净化器,持续进行空气净化[2]。

3.2 加强人员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同时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时要避免盲日滥用,尤其是预防性用药。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有效地控制感染,不引起宿主体内菌群失调,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菌株产生;当患者疑为感染时,应及早行细菌培养+常规药敏试验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抗生索的应用及其使用时间亦是影响ICU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3]。所有有创导管拔除时均要做细菌培养,以协助病窜内流行病学的调研。

3.4 缩短入住时间

实践证明,住监护室的时间越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越高,所以一旦患者度过危险期,应及时转到普通病房。

3.5 加强呼吸机的管理

如无禁忌,均抬高床头45°;一般患者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罐。对有明显感染者每周更换两次。螺纹管和湿化罐均为一次性。及时倾倒螺纹管内冷凝水,将其倒入含氯制剂中浸泡30min。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24h更换1次,以减少交叉感染。

3.6 减少导尿

导尿是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原因。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身体内定居的内源荫或医院环境污染的外源菌,这些细菌可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导尿管引起泌尿系感染。另外,导尿管表面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留置尿管为细菌提供了逆行感染的机会。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导尿增加1d,感染危险增加5%。对小便失禁的男性患者可采用保鲜袋接尿;女性患者使用尿不湿,并在每次小便后清洗会阴部。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口使用氯己定清洗尿道门2次,每周更换引流袋2次,每周更换尿管1次。应及时拔除尿管,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书会,于子旭,郝俊萍.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统计分析[J].齐鲁杂志,2010,16(28):30.

[2]付忠丽.基层医院IGU院内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10):32.

上一篇:服装设计教材目录下一篇:专题二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