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精选8篇)
1.生命化课堂 篇一
构建生命化课堂 尝试阳光教育
汪疃中学 鲍京源
阳光教育是富有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它主要表现为口头表扬、书面鼓励性评价、肢体爱抚、创设表现机会等方法; 阳光教育是正面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与反面教育、挫折教育一样都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又体现为许多的具体方法,甚至形成一定的操作规律;阳光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心态,它指的就是以欣赏的心态赏识学生的整个人,一个具有灵魂的生命体,而不单单是赏识学生的优点。但总的说来,我们更应该把“阳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赏识寻优、正面激励。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我校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阳光教育。
一、阳光教育与我校的课程改革
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远离学生、不切实际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为真正的了解学生,我校都要向学生进行如下问题的问卷调查:“你喜欢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老师对你说什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你最不愿看到老师的哪一面,你最不喜欢老师对你说什么?”“你认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和你喜不喜欢老师有关系?”并将问卷调查情况反馈给教师。
从所有学生的问卷中,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在老师那里得到尊重、理解、重视和爱!即得到阳光教育。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保证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我校办学目标的应
有之意,而客观的审视我校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师权威者的姿态、俯视的目光和永远严肃的面孔在我们的课堂中还普遍存在,师生间的距离在扩大,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阳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强调学生的成功体验。老师的赞赏、鼓励,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这是学生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所说的阳光教育。
基于以上认识和我校的实际,我们将阳光教育作为打造具有创新、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的突破口,并在课改实验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
二、阳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老师把阳光洒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1)阳光环境,强调制度跟进,保证阳光教育高效开展
“我努力,我进步,我自信。我成功”;“我敢大声地说,今天我表现很棒” 如今,在校园里,在一些宣传牌上,阳光教育的标语随处可见,真正起到了随时随地都能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作用。
学校制定、完善了《关于把阳光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来的有关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学校经常对广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阳光教育的运用情况,对反馈上来的一些情况,学校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老师更好地搞好教学。
我校苏国粉老师在教学反思本上记录这样一件真实案例: 我班有个男孩叫于
祥鹏,他思维活跃,口齿伶俐,缺点是做事没有思维性。有一阵,因为连续几次的粗心我批评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男孩沉默了!这一周,我看到他写了这样一篇作文“面对你严肃的目光,我真有些害怕,难道我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吗?我知道您对我很失望,说实话,我也很讨厌自己”看着这消沉的语句,我知道自己的教育走入了误区,思考良久,我提笔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没想到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让你伤感了这么久,真对不起!其实,我一直很欣赏你能言善辩的口才,但我更相信你会努力使自己言行一致,对吗?短短的几句话,他又变得像以前一样了开朗了。
(2)不断学习、反思,引导教师深层次的领会阳光教育的理念。
2008年,学校召开专题会议,正式提出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课题。为了便于广大教师学习、领会、把握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学校购置了朱永新、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的大批著作供教师阅读、学习。同时,学校还从《山东教育》、《人民教育》等报刊摘录有关阳光教育的理论性文章,印发给教师,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以往教学行为,留有反思笔记。在初期我们将阳光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日常的课例研究和课堂教学“树标、学标、达标”活动中都将课堂教学实施阳光教育的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这些都有力地强化了教师阳光教育的意识和理念。(3)开展专题活动,引领阳光教育走向深入
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赏识产生了一些疑惑,陷入了迷惘。为此,每学期,学校都召开“阳光教育”专题研讨会。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谈对阳光教育的认识,交流个人实施阳光教育的做法与体会。通过研讨大家明白,赏识不等于一味的表扬;廉价的表扬不是赏识;赏识需要批评,需要有理智、灵活的批评… …随着研讨的深入、实践的深化,阳光教育的策略不断优化,阳光教育的方法不断丰富,阳光教育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
2.学校领导以温暖的目光看待教师,建立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生需要阳光。对于老师来说,更需要来自领导的温暖关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指出,领导的关怀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金创军老师至今还记得自己刚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他既高兴又担心。领导这样对他说:“让你带这个班,因为知道你是有能力的,一定会干得很出色,学校信任你,你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领导的信任与鼓励,让他坚定了信心,也有一种特别的兴奋和感动。几年的历练,如今,金创军老师已经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骨干,师德方面的典范。
2008年学校让丛晓红老师担任初四的数学教学,并任班主任工作。面对领导的充分信任,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克服自己在知识上、经验上的不足,丛老师自费购买了大量有关教学的书籍,认真钻研教研教材、研究习题;在班级管理上,她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吸取班级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爱心+诚心”的班级管理之路。“我们更多的是把她当做朋友,我们愿意和她交流、说自己的心里话。”班级的学生在谈到她时自豪的说。在当年的中考中,她所带的班,普高录
取达22人,录取率达50%,得到了领导、同事、家长的一致认可。
正是在这种温暖的关怀、赏识的目光中,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也使得学校更加和谐。
三、阳光教育让我们的校园熠熠生辉(1)课堂教学明显优化,生命化课堂开始显现
创造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最终形成高效的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着重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命化教学的运用情况,并将这一情况,列入到教师的课堂考核中,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我们所倡导的“生命化课堂”就是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怀,通过师生的努力来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差异,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情况与氛围的创设,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思,思中有所得。“生命化课堂”不是神秘的、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在我们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音容笑貌之上、一言一行之中,于是在教师的课堂上,“能让我也来发表一下想法么?”“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你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你提出的问题,我现在不能回答你,我需要查一查资料,你也可以查一查,我们比一比。看谁查的快,好吗?”… …这些尊重学生、亲切的语言就成为了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平台。于是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熠熠生辉。
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改实验工作实施以来,学校先后有20多人在文登市、威海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2)赏识教育营造出了团结、和谐、进取的校园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收获了阳光教育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惊喜!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变化是显著的,成果是辉煌的;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正在我校逐步得到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用赏识去发现、洞察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已经成为我校的教学策略和基本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阳光教育开始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发现、赞赏、认同每一个孩子已经成为每一名教师的习惯;学习正在变的更加主动,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了合作、探究、交流;新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飘洒着浓郁的书香、阳光化的人文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每一个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多的学生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的良师益友;干群之间更加团结,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目前阳光教育开始在我校开花、结果,尊重、赞赏、赏识每一名学生已经成为我校每一名教师的习惯,校园成为每一名学生展示自身才华、奏响人生华丽乐章的舞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深化实施阳光教育,不断优化阳光教育方法与策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办人民满意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2.生命化课堂 篇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社会性的, 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 学生处于这个小社会中, 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对话交往。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各种知识、经验与体验都是在交往中获得的。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学生在交往中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 可以弥补因材施教的不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目前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因此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就显得很重要。此外, 合作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聆听别人的发言, 反思自己的想法, 可提高元认知水平。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 而且能发展相应的能力, 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自我肯定等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小组实验等建立合作学习方式。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生命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表现在:每一位学生都想亲自实践每一件事, 都期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学习的自主权, 在学习中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主体参与的活动, 如实验、讨论、提问、学生自主看书等。此外, 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使学生多一些安全感, 少一些危机感,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使其体验主体参与的成就感。总之, 实践是主体性生成的机智和源泉,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三、促进全面发展, 关注生命的发展性
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的发展需要决定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人的发展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能力、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层面上, 也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化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 知识繁多, 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现, 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结论, 而且能发展相应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尊重个体差异性, 体现生命的个性
文化背景、自身特点、认知特点等的不同, 决定了人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相信每位学生都可以学得好, 都有发展的潜能。此外, 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师可创设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让教学适合每一位学生;采用适合不同个性学生的教学评价, 特别注意活动表现评价, 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多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发挥学生的特长。
五、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体验, 体现生命的体验性与实践性
人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决定了人都想自己亲自去做某件事或去体验某人的经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只有亲自体验, 才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去实践, 满足学生的体验性与实践性的需要。例如, 通过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 学生不仅能亲自参与钠的有关性质的发现, 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而且能发展其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课堂是生命对话的课堂,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 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属性, 构建生命化的化学教学课堂, 从学生的生命属性出发,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 满足学生的生命属性需要, 让化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而塑造学生的灵魂, 赋予教育更多的生命意蕴。
摘要:本文对教师如何构建生命化的化学课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生命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4.
[3]唐力.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1.7.
3.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三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化英语课堂;生命活力;终身发展
[作者简介]薛伟民(1972-),男,陕西韩城人,教育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和教育基本理论、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2009年12月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员”,2009年7月担任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究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新课程高考研究与资源开发项目英语学科组专家”。
生命是人的现实本质。教育就是关注、完善人的生命的活动。“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因此,学生生命意识的充分唤醒,生命潜能的充分开发,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建构学生生命意义活动的核心,应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的快乐。
一、引言
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之一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体系中主要语种之一。作为人文学科,其功能不仅仅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同时还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3]英语课堂应该关注个体生命的差异、个性的健全和素质的提高,始终以成全生命形态中千差万别的个性的学生的自我完善为宗旨。
从课堂教学的本真状态出发,关注课堂教学主体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建构生命化的英语课堂,焕发出课堂教学主体生命的活力。建构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最应关注的,是生命形态各异的学生。
二、生命化英语课堂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人的超生命的生命——价值生命的特有存在形式[4]。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质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为育人的活动的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把促进人的价值实现,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作为自身的重大使命。课堂是教育的主要表现形态,提升课堂的质量无疑是提升人的价值生命的直接途径,而依据生命价值的本来意义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是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和质量的主要方式了。那么,生命化英语课堂的特征是什么呢?
(一)学生生命的生长性得到理解
生命即运动,生命即生长。学生的生命是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英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注重学生生命的生长特点,注重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感受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过程,并牢固地掌握综合运用英语能力。
首先,英语教师要肯定学生点滴的成长和进步。英语教师应从长远的观点去考察学生,去发现学生的在英语文化素养方面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性,而不能仅以学生现在的表现和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
其次,英语教师不要用细碎的、固定的目标来约束学生。高中学生依据其成长规律和外界条件不断变化的的学生群体,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的成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第三,英语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皮格马利翁”精神的真谛,肯定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进步和成功。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满怀信心和希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力。
(二)学生的生命的独特性得到尊重
生命化英语课堂主张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旨在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个性独特性的现实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① 接受和尊重学生的言论。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们的提问,鼓励学生们的点滴进步;② 理解和欣赏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了解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强项和不足,知晓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差异,善待学生的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偏好,做到因材施教;③ 尝试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肯定会伤害许多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能只满足少数学生的利益。所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定会让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都得到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学生生命的自主性得以善待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自主性,都有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心,都有去认识、去追问、去探索、去创新的冲动。由于外界的力量的特殊性,每一个生命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可能充分发挥,抑或受到压制。生命化的英语课堂,理应善待学生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力图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三、构建生命化的英语课堂
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倡英语教师要创建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英语教学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结合,创设完整的、逼真的、易操作的生活情景,建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必定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他们愉悦地地合作、自主地学习,使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环境
在日常教学中,我竭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课堂环境,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按照需要将教室装扮成商场、派对、学生的家等情境,努力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锻炼能力。我还组织学生在教室的墙上建立学生英语佳作展、每周笑话、英语连环画,让英语文化萦绕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此时的老师是学生们英语学习的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生活导师,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张扬的生命。
在教学《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这一单元时,课前让他们搜集关于西方国家重要节日的信息,写成英语报告。课堂上我利用课件出示中国春节的图片和录像,再播放了几首春晚的歌曲,顿时营造出了浓浓的中国年的氛围。学生身临其境,立刻产生了学会新知识,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针对学生的这一愿望,我就组织了一个介绍外国节日的竞赛活动。让全班同学分成6-8人小组,组内各成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施展特长,共同商议和确定参加全班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在经过5分钟准备后,每个组派出他们的代表参加全班性的竞赛活动。学生们踊跃参加,全心投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竞赛活动巩固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积极活泼的人际环境、适宜的心理环境以及认知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
(二)倾注富有生命活力的爱生之情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都是特定地不可预设的生命历程。因此,课堂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同他们的生活世界对接,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使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同时,教师对学生独特生命的价值意识,对知识的渴望、追求,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隐形课程。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在学习时肯定会遇到问题。不同学生个性千差万别,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方式和策略也有很大地不同。他们在最初学习的瞬间,都有一种“愿被老师肯定”的愿望。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我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的一切尝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真诚地称赞他们,或摸摸他们的头,或对他们翘起大拇指。学生从我的举手投足中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意和鼓励,体会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逐渐克服了用英语交际的胆怯心理,树立了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
(三)面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高中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的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学生应该形成的英语共同基础是持续学习的动机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创造适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环境,提供必要的语言帮助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5]
1.帮助学生打好共同基础。高中学生普通认同和喜欢亲身实践、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因为他们感到这种学习方法。教师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凡是参与意识强、课堂活跃的班级,英语整体成绩都比较好。
2.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目前的大班额授课环境下,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加强了解学生,掌握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就成了关键问题。按照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学内容和目的,合理地组合和设置课堂活动方式和组合方式,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都学有所得。教师还应按照教学任务的不同,变化教学程序,使学生在充满刺激和挑战性的环境下富有激情地学习。
3.调整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对于性格不同和学习风格迥异的学生,也要变换策略,是他们发展自我,顺其自然地学习,又可以使他们改变自我,进行适应性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让英语课堂丰富、有趣、有生命。英语教师不应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也不是教材的注解者,而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开发者。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的课堂必定是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教师轻松、学生快乐、幸福的课堂就是生命化的课堂。让我们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努力构建生命化的英语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体验生命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42-45.
[2]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琳. 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 教育研究.2006,(3).
4.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之整体认识 篇四
面对生命化课堂,面对“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它们呢?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建立科学世界观为目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强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也就是说,“建构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与新课改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同时,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欲望,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长远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三、与高效课堂一致
什么是高效课堂?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摘自《天津教育》5月刊)生命化的课堂是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课堂,即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状态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广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力求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且在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中,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与高效课堂也是一致的。
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致
生命化课堂的理念是“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更承认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据此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强调教学内容与方法与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
五、与语文学习规律一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茅盾背《红楼梦》,沈从文背《资治通鉴》,苏步青背《古文观止》,巴金背三百多篇古文等。这些熟语与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语文就要“听、说、读、记、思、写”。“以个性为核心的生命化课堂”大力提倡这些,特别是“思”与“写”。
六、语文课堂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一致
5.生命化课堂 篇五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
姓名:宫波
乳山市畅园学校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
乳山市畅园学校
宫波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往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能力低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等,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的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
叶斓教授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者鲁洁曾说,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空间里,用充满智慧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的面对明天!所以,在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中,作为一名执教者,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角色的本质变化,教师是引导者,是合作者,是评价者;如何设计好每一节课的驱动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多元评价,使数学课堂更充满生命的灵性、智慧的火花、情感的流动和价值的体现,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尤显得重要。一、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动力源泉。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我们要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我们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更要能够收获情感和意志。
实现“三维目标”优化整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三维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三维目标”.优化的教学目标与传统单纯知识传授目标不同,应由若干目标组成,应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表现在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知识技能);要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我们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从具体的事例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4)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目标设计是动态化呈现的,是在“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下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抽象的素质发展目标,而是可观测的行为性目标,包括表现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优化要避免刚性统一的传统思维,要避免“一刀切”,重在设计底线性目标,留有余地并保持适当弹性,强化弹性目标设计,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尽可能为所有学生预留自主生成的学习空间,真正通过目标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生成空间的预设关键在于降低统一性目标,明确提出分层目标,同时提出发展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不仅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应注意在“双基”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等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重点关键。
(一)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能使学生尽快地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1、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如在研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师手拿自制的三角形模型问学生:“谁能画出一个与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问:“请告诉我们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师说“这个三角形有一条边是,或有一个角是,你能不能画出来?”学生说“不一定能,大部分画的三角形和老师手中的三角形不全等,但也有可能全等”。师问“有一个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六个条件全要?还是能少一些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个三角形具有几个条件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2、生成性的探究性问题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即兴提出的或自己即景想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研究。
例如: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的 中点,点F在BC上,且FC= BC。图中有
几对相似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
明理由。(图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三对相似三角形(ADE∽ ECF∽ AEF)
这时,有一学生问:“老师,图1中有4个三角形,其中三对三角形两两相似,只有 ABF与它们不相似,是否存
在某种条件,使得图中的4个三角形都相似?” 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发现这是一次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立即调整教学计划,将上题改编成如下探究性问
题:如图3,在矩形ABCD中,E是CD的(如图2)中点,点F在BC上,且AE⊥EF交BC于F。
(1)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2)设,是否存在 的值,使得 ABF与 ECF相似。若存在,请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3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角色,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实行兵教兵。教师要做认真听讲的学生,还要善于观察,组织管理到位,融入到各组的交流中,及时点拨、释疑。在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争取教师和同学们帮助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他们可能提出和想到的问题很多,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呢?我认为,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议时。如在引入方差概念时,我增设了这样一个实际情境问题:
我班两位同学李军、王宏为了竞选参加运动会的参赛资格,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成绩(单位:环)如下:
李军:7、8、6、8、6、5、10、9、7、4 王宏:9、5、7、8、7、6、8、6、7、7 根据上述成绩,你能判断出谁应该取得参赛资格?
我先让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谁去参加比赛?学生立即进入角色,问题迅速内化,并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被调动起来,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军应该去,因为李军最多能打十环;另一种观点认为王宏应该去,因为王宏的成绩比较稳。在学生争论激烈、难解难分时,我公布了答案:应该让王宏去。一语既出,学生马上陷入了问题思索中:为什么应该王宏去?从而产生了心理矛盾,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空前高涨。此时,我抓住时机,立即转入新课,让学生独立学习教材内容,若是存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对所有方差知识的学习,而且思维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时通过对例题的深层次挖掘和有效处理,可以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善学的境地,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双赢。“让蜗牛爬得更远,让雄鹰飞得更高”,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吧!
三、评价方案的科学有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后继保障。《新课程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除了提出“了解、理解、掌握、能(会)、熟练”等行为目标外,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作业情况、独创性等。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考试、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观察、学生成长档案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做数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数学思维过程。
(4)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或等级)+评语(说明或建议)+成长档案材料。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多样性的。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
在进行生命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在想,当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要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我们只有做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6.生命化课堂 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课“道德课堂下的生命化教育”教案设计幸福的收藏
设计者:方洁
【设计说明】
本课教材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根据六年级学生出现的“独”的行为现象,我设计了本节活动课,希望学生通过回忆往事,观察身边的事和物来寻找幸福,从而学会珍惜,学会感激,并且能够改变“独”的行为理念,处处能够为他人着想,真正理解“给”永远比“拿”幸福。
【“生命化”学习目标】
1.通过回忆往事,观察身边的事和物来寻找幸福,从而学会珍惜,学会感激。
2.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幸福,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给”永远比“拿”幸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激。
教学难点:是学生改变“独”的行为理念,理解“给”永远比“拿”幸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
让学生准备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特殊意义和有纪念价值的物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情释疑,温暖生命。
一、创设情境,揭示话题。
1、教师用一则催人泪下的公益广告,使学生们的感受幸福。
合作展示,润泽生命。
二、走进生活小场景。
1、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的四幅生活小场景的画面。
2、四人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合作讨论画面当中人们是否幸福,他们的幸福来自什么。
3、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
(学生每说完一幅图,教师点击图片,图片转换成文字)
4、教师总结。幸福是相互的,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即使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能让人品尝到幸福的味道。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懂得珍惜,幸福就无处不在。
5、品味生活中的各种幸福的图片。(随机播放音乐《雨的印记》)
6、图片播放完后,出示以上图片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形式以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中间是个大大的“幸福”。)
文字内容:朋友的陪伴家人的关爱老师的鼓励付出的快乐
诚实的回报分享的喜悦帮助的满足奋力的拼搏
灿烂的笑容成功的喜悦学习的愉悦无忧的玩耍
遨游书海聆听音乐收获快乐全家团圆
三、感情升华,增强幸福意识。
1、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幸福,此时让大家来分享各自的.幸福故事。
拓展延伸,提升生命。
四、朗诵诗歌。
1、补充诗歌。
2、让孩子给诗歌起个名字。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小诗的题目。
(在诗歌上方点击出示题目)
4、配乐诗朗诵。(随机播放《感恩的心》直到课件结束)
五、感恩幸福,总结活动。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大家一定懂得了如何留住幸福,学会了如何表达感激之情。总之,希望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真正发现幸福,珍惜幸福,感恩幸福,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出示“学会发现,学会珍惜,更要学会感激,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六、诗歌设计。
幸福的收藏
幸福是成功的喜悦,
幸福是学习的愉悦,
幸福是朋友的,
幸福是家人的,
幸福是,
幸福是,
……
【教后记】
7.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篇七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太忠于体育教材, 而缺乏创新性、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对体育知识技能的认知, 忽视了人的多种需求与整体人格的成长;教学形式因太讲究规范而约束了个体生命表达的多样性。这种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缺乏情感、意志、创造性等其他方面生命活力的开发。因此, 学生的激情、意志、合作、竞争、责任等品质得不到有效体验与发展。新时期生命化体育课堂在我国悄然兴起, 然而要真正实施好生命化体育课堂,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在看到当前体育教学生命化缺失现象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到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概念和特点, 并逐步创设条件, 将生命化体育课堂付诸实践。
2、体育教学中生命化缺失的表现
2.1、忽视学生精神生命的存在
人的生命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然生命是后两者的物质基础。只有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才能实现精神上的 追求, 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在体育教学中, 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体育教育强调锻炼身体, 增强学生体质, 这是关注学生自然生命的体现;体育教育要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是关注学生社会生命的体现。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强化显示了教育的功利性, 体育教育不过是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强健身体的社会发展的工具。对精神生命的忽视, 正是漠视学生精神生命的存在, 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却不关心学生是否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是否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快乐。
在教学项目安排上忽视学生生命个体的需求,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2.2、对生命化课堂的错误理解
在世纪之交我国展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提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从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情趣特点出发, 进行了新一轮体育课程的编制, 并围绕“五个领域”目标,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开发课程源, 开展校本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顾及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 在保证学生拥有健康体质的基础上, 将学生的动机、兴趣、个性、态度、情绪、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融入课程标, 关注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但是, 由于新课标对课程内容做了开放性规定, 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具体操作的指导, 体育课程因此充满生活化、劳动化, 非技术化等成分, 体育课又变成了“放羊课”, 不再强调基本的运动负荷, 也不要求运动技术规范。可见新课改, 虽然意识到学生生命的存在, 却因对生命化课堂的错误理解, 并没能真正实施好生命化课堂。
3、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概念
生命化教学就是要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 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 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化课堂”就是以充分释放师生生命的活力为手段, 以师生生命成长为目的, 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课堂。“生命化体育课堂”就是能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 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 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并能促进体育教师生命发展, 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生命价值的体育课堂。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体育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 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点,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生命因此被激活, 课堂因多样化生命的存在而丰富多彩;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学生学习的环境是轻松自在的, 学习的方式是自主的, 学生因此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价值得到提升;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师生与生生的交往互动, 能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 学生因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体育教师不断获得自我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构建”就是如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高中生命化体育课堂。通过对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整合, 建立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课堂。
4、生命化体育课堂的特点
4.1、适应多元化目标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这几个目标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体育教学不再仅仅为了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目的, 而且要能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能锻炼身体、学习一定的体育技能, 而且情感能得到宣泄, 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团体凝聚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多元化的目标要求多元化的模式与之相适应。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能满足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要求, 亟待改革。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偏重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 而未能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4.2、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对于技术动作不要过分要求学生整齐划一, 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能力、习惯不同, 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 教师要有一个包容心, 容忍学生差异的存在, 要知道学生所做的可能正是适合他们的动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学习体育心理学理论和体育教学实践,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体育教育背景和喜好, 并能接受学生的建议。另外多开设选修课, 让学生选择项目学习,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把体育课堂比作一台戏, 那么这台戏的主角要从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不需要整节课不停的讲解示范, 而是引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毕竟靠教师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生若拥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在走出校门后仍能自学新知识;在遇到问题时, 也会通过学习得到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发现者, 教师与学生是交往互动的关系。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观察, 了解学生, 发现学生的潜力, 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实现。例如让体育技术好的学生指导其它学生、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 正直诚实的学生担任游戏的裁判、健美操课上让学生分组编排动作并展示等。
4.4、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生命化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师生关系上应该是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师与学生作为各具特点的生命个体, 其认知、情感、行为在交往中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问, 教师给予帮助, 通过语言上的交流, 学生获得了知识, 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哪些知识普遍有疑问, 可以集体讲解。师生在交往活动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对师生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肯定,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学生学习动机会更强。这种良性循环最终使得师生的生命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蔚华.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郭上达.生命化教育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8.借力信息技术,打造生命化课堂 篇八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景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课本剧表演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课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带领学生走进生机勃勃的新课堂,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信息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中的山泉叮咚、林木摇曳、山鸟啼鸣。。。。。。并让学生描述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象。乘着学生兴致正浓,再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 接下来在感知过程中,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实现“视”“听”同步,既给学生提供了范例,又帮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在学生朗读时,呈现能够反映课文脉络的图片,让学生在给课文内容配图片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语文信息,形象具体,让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身不由己的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信息资源,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仅仅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
学完《叶》专题后,让学生在网上选读写叶的古诗词,并自选一组写叶子的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然后在班上进行学习交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扩大了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阿里山纪行》时,紧扣教学重点,首先请学生欣赏一组有关阿里山风光的画面,并品读精彩段落,渐入阿里山绮丽世界,而后就“阿里山的神奇秀美”,进行美点追踪;接下来再就“美丽的事物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要求学生给图片配上优美的解说词。最后又以 “我来当导游”进行口语训练。播放视频,请学生来介绍。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充分感知、理解,课堂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展现自我的过程,更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语感及训练其阅读能力的过程。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欲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收集、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奠定创新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观察,指导学生写作
写作课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声音、图象等媒介,创造生动活泼的可以激起学习兴趣的情景,有效地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们的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带来可能,学生完成作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学生的作文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自我介绍,互相评议,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比如在写作“人物外貌”片断练习时,如果老师仅仅简单空洞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写起来必然会很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图片来帮助其写作文。这时候,老师向学生提供了有关某个人的不同角度的一组图片,有整体的,有局部的,有正面的,有背面的,有侧面的。这些直观、形象、感染力强、可视性强的图片调动了学生观察、思维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了学生写作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同时这些图片很容易使学生的习作做到:描写时有次序,整体描写和细节描写相结合,因为这些图片的选取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生命化课堂】推荐阅读:
构建生命课堂感悟07-04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06-21
将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11-04
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07-04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习体会09-07
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11-0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26
《生命化蛹成蝶》演讲稿10-09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分析07-17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