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01

《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是系列口语交际活动--做一回小记者中的一个部分。之前,我们刚刚学了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明确了作为记者和答者必须符合的条件和要求,当堂还进行了对“二○○二年江苏省奥数竞赛一等奖”同学的采访训练。基于学生对真正的采访,记者答问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此节课效果不佳。洪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在《做一回小记者》后安排了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经典之作,大部分学生在新书发放的第一天就已经拜读过了,如果,还是采用老式的分析法来上课,也许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之鲁迅的作品往往因为文浅意深而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接收,改用“记者答问式”的学法可能更能促使学生走近鲁迅与文本作者进行直接对话,乃至于走进他的心灵。《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一课还为“记者采访”的下一环节--走出校门采访一位名人或普通人作了模拟的准备,只要教师调控得当,学生尽力而出,必然会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采访准备]:

(一)复习《做一回小记者》,了解记者采访的基本要求:

记者答者

了解对象耐心倾听

问题具体有针对性

自信放松从容大方

(二)分组分角色

1、2组的同学当记者;3、4组的同学及老师当鲁迅(成年)。

(三)访前准备

记者:(1)筛选问题;(2)提问要有层次,如由浅入深或由作品内容到作品艺术到作者本身等;(3)组长推选本组平时不爱表现的同学,给他心理鼓动,“勇”当小记者!

鲁迅:(1)精选答案;(2)熟稔课文,有备无患;(3)回答时的神态、举止、内容均要与文化名人鲁迅相仿;(4)先后扮演鲁迅的同学要口径一致,因为你们是“鲁迅”。

[采访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在自由的心灵里,世界是美好的,诡秘的,甚至是魅力无穷的。在少年鲁迅的心灵里,百草园是丰茂的,有趣的,甚至是知识充足的。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儿童乐园、生物园地、知识宝库;三味书屋也带给他无尽的回忆。让我们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走近鲁迅、走进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与鲁迅先生作一次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二、采访过程:

记:鲁迅先生,很高兴有今天的“一面”之交,更高兴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据说你把自己的一些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旧事重提》中,为何

又改名为《朝花夕拾》?

鲁:《旧事重提》收录的都是我童年及少年时代生活情形。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只能来个“朝花夕拾”。

记:《朝花夕拾》共多少篇?分别是什么篇名?

鲁: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记:看来你对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我想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向你探讨几个问题。

鲁:行!

记:你把百草园比作“乐园”,它“乐”在何处?

鲁:它曾给我带来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观赏之乐、口舌之娱!

记:前天,我读了《梦回“百草园”,梦回“三味书屋”》,您自己在一开头时也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个只有野草的园子,何足以乐?

鲁: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它又勾起我对往事不尽的记忆。是的,百草园中多的是野草,然而,在少年时代,百草园是我唯一的、也是最自由的

嬉戏场所。在此,我饱览了缤纷的菜蔬;品尝过紫红的桑葚,更有探险猎齐心理的满足--那就是按住斑蝥的脊梁让它喷出烟雾;徒手掘出何首乌,考证它是否像人形,是否吃了能使人成仙。这些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其中也不乏我在成人之后,在面临现实的复杂、沉重、压抑中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美妙幻想,也许真正的百草园没有我描绘得那么美,可能是“距离产生美感”吧,也或许是人性的本然。总之,“百草园”是我永远神往的精神家园。

记:百草园中还有别的趣事值得你回味吗?

鲁:那一定是冬天捕鸟了!

记:你曾经捕到过鸟吗?

鲁:也捕到过几只,但终究捕获不多,至今还是一种遗憾!(笑)

记:你遗憾的是什么?

鲁:润土父亲在教我捕鸟的同时也教给我实际的技能,并教导我做事要耐心、细心。而我却常常因为操之过急,导致收获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记:做事要耐心细心,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品质,谢谢你提醒我们。(笑)然而,百草园如此美丽又富有乐趣,却也有凶险的地方--美女蛇的出没,你怎样看待美女蛇的故事?

鲁:对美女蛇的故事,有许多人认为是一种迷信,而我却是宁肯信其有的。美女蛇当然是不可能遇到的,但像美女蛇这样的`人却是常常会遇到的。“美女蛇”的故事,自然是长妈妈希望“我”对待类似这类凶险之人时,要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美女蛇的故事”教给我最初的人生经验。

记:后来,你不得不离开百草园了,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呢?

鲁: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体验当时的心情,朗读第9段。

记:(朗读第9段)

记:你能描绘一下你的私塾先生的模样吗?

鲁:他长得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记:先生都让你们做些什么事?

鲁:读书、习字、对课。

记:先生教给你们的书都懂吗?

鲁:大部分不懂,唯有对对子,方能引起我的注意。我从对对子中习得了不少知识,寿先生也因此而比较喜欢我了。

记:对你提问“怪哉”一事,寿先生没有给予回答,你认为是他不会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

鲁:应该是不愿意回答吧!过去的教育,都是让我们读经、史、子、集之类被视作是正规的书,对“怪哉”这类旁门左道的问题,先生是拒绝回答的。

记:你刚才提到“教育”,那么你怎样看待你的先生,怎样看待当时的教育制度?

鲁: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宿儒,对他我还是相当敬重的,在他那儿,我学得了不少书本知识,这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他还很和蔼,这从他有戒尺而不用,有罚跪的规矩而不使上可以看得出来。至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它只顾传授书本知识而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体验,严重束缚了孩童富于想像的头脑和心灵。它用时也束缚了授课老师的手脚,使他们连“怪哉”之类的问题也不敢作答。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我是不满意的,这从百草园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乏味生活的比照中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记:你说得太好了。我们可否这样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要来揭示旧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进而表达您儿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情?

鲁:可以这样理解。甚至可以说,“百草园”不仅是我儿童时代的游戏场所,更是我成年之后,回首遥望家园时的一种精神寄托。百草园,永远是我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梦想,在那儿,我可以自由的玩耍、嬉戏、猎奇、生存;百草园永远是我心弛神往的精神乐园,在那儿,我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成长与成熟的快感!

记:鲁迅先生,你说得太好了!你诗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灵气而又富有纯美人性的你!那么,从文章本身来看,你最得意,最拿手的

是哪一段,为什么?

鲁:不敢谈得意,许多人都来信询问我对文章第2段的写法,你们的课本上也注明要背诵这一段,我就谈谈这一段吧。(1)从表达上看,描写

与议论相结合;(2)从表现手法上看,我用“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的句式来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色,其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这一议论句,由面而点,打开了百草园的生物世界之门。我还调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视、听、嗅、味、触觉),让大家跟我一起体验童年生活的美好神奇。(3)从语言上看,我尽力调用描写色彩的词汇;句式长短交错;读来音韵

和谐。你们可以尝试着与我一起来朗诵第2段!

记:(朗诵)谢谢!

四、总结采访得失:

师:感受着同学们的采访热情,我止不住也要做一回记者。请问,经过这次模拟采访,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好文不厌百回读。用记者采访的形式,使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如真因为鲁迅保持着天真无邪的童心,才有《一面》中对青年人关怀的热情。

生: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昨天老师让我向同学作采访,写采访稿时,我还一头雾水。现在我知道采访,不仅可以对今人今事,也可穿越时空,与古代人,未来人作心灵的对话!

生:我终于明白了作为记者所必需具备的要求和素质,充分占有被采访者的查关资料;热情、大方、不出怪问。

生:我很遗憾,自己作为“记者”没有勇敢地站出来直接面对“鲁迅”,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争取的。

生:……

师:鲁迅先生在答问中提到“教育”的事,那么你怎样看待现行的教育制度及老师?

生:现在的教育主张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我很喜欢。

生:综合实践活动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很受我们的欢迎。

生:大多数任课老师都能书本结合生活,让我们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生:我希望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值不要太大!

生:……

师:同学们感触良多!期望值太大的问题,也许正是现行教育里的一个弊端,作为老师我一定要争取转变观念,合理要求学生,为大家营造

一片宽松、自由、民主的学生环境。

五、收束全文:

师:一座百草园就是一个生物世界;一间三味书屋就一所综合学校;一篇经典名作就是一座知识宝库;一位优秀作家就是一本心灵之书。鲁迅,一个伟大的名字,它是形式与内容、行动与思想、精神与人格的完美结合体!让我们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切入点,去读更多的有关鲁迅的文章,尝试着从采访长妈妈、寿镜吾、阿累、闰土等一系列人物的过程中,更广更深的了解鲁迅,以习染他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

2.《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选自《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节课是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而设计的第一课时,旨在掌握对比手法及细节描写在文中的运用,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主题,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一、导入

[目的:创设情境,以使学生更快地走入文本。]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时亮出彩票)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它一夜而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暮人间悲喜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二、字词检测

[目的: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扫除阅读障碍。]

师: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齐读)

三、概括人物、事件、理清思路

[目的:课文很长,人物较多,情节复杂,学习概括情节,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为下一步感知艺术形象打下基础。]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有同学会说,这么长的文章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就是圈点出相关的人和事。

好,下面看谁读得快,故事情节概括好。(学生读书圈画)

师:好,第一个问题:有哪些人物?

生:范进、胡屠户、张乡绅。

师:他的回答比较全面,还有没有其它的人物?

生:娘子胡氏、范进母亲、众邻居。

师:他们两位的回答怎么样?

生:我认为娘子胡氏、范进母亲可以不算入主要人物,因为她们与主题关系不大,可以不计入在内。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有深度,非常正确。那么写有哪些事件?

生:痛骂、卖鸡、中举、发疯、治疯、挨打、受赠。

师:同学们,你认为她概括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她的概括较好,但还要增加一个情节:胡屠户“躲官”。

生:我认为她的概括较乱,缺乏条理。

师:依你怎么着?

生:我认为他概括的事件中有范进的,也有胡屠户的。

师:这位同学找着了要害,事件的概括确实比较乱。那么下面再请大家快速看课文,请分别以范进和胡屠户为中心,归纳文章主要事件。

(学生快速读课文)

生:以范进为中心,那么可以概括为挨骂、卖鸡、发疯、挨打,受赠。

师:那以胡屠户为中心呢?

生:可以概括为痛骂、贺喜、治疯、躲官。

师:同学们的概括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掌握得很好。同学们,你们哪个能以范进的口吻来复述故事,题目为“我的岳父大人”。

生:我的岳父大人胡屠户是个杀猪的,他经常训斥我。我参加乡试,跟他借路费,结果被他骂得狗血喷头,后来我中了举,他来贺喜,见我因喜极而疯,他便壮着胆子打了我一巴掌,把我的疯病给治好了。我从集上回来,他把我夸得好极了,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后来张乡来拜,他竟然吓得躲了起来。唉,我的岳父,是一个嫌贫爱富之人啊!

师:他的复述怎么样?

生:非常简单概括,无废话!

师:这位学生的评价较中肯、合理,很好!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感知艺术形象

(1)[大屏幕]A、范进从20岁开始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秀才。那么,范进中举前的家境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呢?

B、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C、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

[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研究,组长做好记录并列出发言提纲,使之条理化。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两眼看不见,乡试无路费。他的地位很低,胡屠户可以任意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癞哈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师:他的回答怎么样?

生:很全面。

师:好!那么第二个问题谁能回答?

生:范进中举后,他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争相送礼,胡屠户送酒送肉。他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对他也恭敬起来了,称他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他“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伸与范进称兄道弟。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范进中举后,他的经济状况的好转还有:张乡伸“赠银送房”。

师:他的补充怎么样?

生:很合理。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哪位同学积极发言?

生:他中举后发疯,是他长期屡试不中,受尽了邻居的嘲笑,胡屠户咒骂的结果,心中有一种不平之气,当他看到这喜报后,面对这特大喜讯,他的神经无法承受,因而他疯了。

师:对于他的回答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我觉得他中举发疯,还与他完全习惯那种饥饿、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有关,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他已经麻木了,当看到“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多年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于是他疯了。

师:他们两位的回答比较全面的概括了中举发疯的原因,看来这两组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赏析小说精彩处--范进发疯。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五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阅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想好了的请举手。

生:作者写范进发疯分为四个层次:一层写昏迷不醒,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踹进泥塘,第四层写疯走上集。很有条理。

生: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来渲染。动作:拍、踹、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反复出现,完全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

生:文中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用老太太的慌,来烘托范进昏迷不醒的可怕,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来烘托范进疯跑的疯狂等。

师:三位同学的发言,很好的概括了这段文章的特点,他们分析得很中肯,可见这三组同学的讨论很有成效。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很好的借鉴作者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第五段,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讽刺力量。

(3)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特点。

[学生活动]学习小组深入研读课文,讨论探究,组长列好发言提纲。

师:讨论好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范进非常猥琐懦弱。胡屠户那样咒骂他,他是不敢发一言,唯唯连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他还有圆滑世故的一面,中举后他与张乡绅平起平坐,称兄道弟,打起了官腔,可见他的圆滑。同时他还是一个感情不易外露的人,他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而一见报帖就欢喜发疯,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师:他们的发言很深刻,有理有据,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表扬。同学们,文中塑造的范进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性,文中哪一细节说了这一问题?请在文中找一找。

生: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解救方案,可见他见过类似情形。这也是范进形象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批“心艳功名富贵”的儒生形象。

师:那么作者塑造这类儒生形象的意义何在?

生:这些人的大量存在,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它腐蚀了当时的读书人,作者对它持批判态度。

师:是的,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就是狠狠地打他一巴掌,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也是作者写这篇小说的主题所在。同时,我们从这篇优秀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课内小结

课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对读书人的毒害;通过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课后请同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中有关严监生的章节,自己体会其讽刺的艺术效果。

六、课后反思

3.秋天(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是一幅美好的图画、秋天是一首动人的情歌、秋天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境。秋天是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杜甫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有云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难以琢磨的善变女人:时而萧瑟凄清时而丰收富足。秋天是个调皮捣蛋的淘气孩子,需要你睁大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何其芳先生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吧。

【导入时PPT播放秋天的图片】

板书课题:秋天 何其芳【PPT展示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介绍

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相信对于作者大家并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PPT上展示何其芳资料】

三、朗读感知【PPT展示“吟咏秋天”】

1复习朗诵方法:

这首诗歌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和体会。在朗读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朗诵的方法:读准字音、语言流利、停顿得当、富有感情(学生回答)。

2一读:读准。(全班齐读)

首先要读准字音,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

丁丁zhēng     背篓 beilu   肥硕shuò      栖息qī

归泊 bo        寂寥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梦寐mèi       乌桕jiù       鳊鱼biān

解决了生字词,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诵下这首诗歌。去感受何其芳给我们带来的秋之美。

2二读:读顺。注意断句和节奏。(请一位同学读)

如此美好的诗歌,如此美好的秋天,你们觉得自己读出了它本有的美感吗?(没有)

其实,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音调,才会让人感到悦耳动听。老师把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划了出来,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请注意听。

【PPT展示出本首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提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3三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听朗诵)

(请一到两个同学来点评刚才同学的朗读,然后老师总结点评)XX同学注意了节奏和重音,较之同学们第一遍的齐读当然是有很大的进步的,但是如果感情再更投入一些就更加完美了。那接下来让我们听一段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用心聆听,用心体会。

【PPT播放配乐诗歌朗诵《秋天》,朗诵同时播放秋天景色的幻灯片】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PPT展示“品味秋天”】

听这样的朗诵是不是一种享受?仿佛你自己就是那个诗人,徜徉于无尽的秋色中。

1、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a.那诗中所描述的秋天属于什么地方呢?(乡村)

b.那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景物)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也亦诗亦画。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他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而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你可以为它取上一个好听而又美丽的名字吗?

【PPT上展示文字如下:】

景物:

第一节:露珠、幽谷、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装满瓜果的背篓    农家丰收图

第二节:雾气、网、乌桕叶、芦蓬、白霜、小浆              渔人晨归图

第三节:草野、溪水、放牛娃                              牧女思恋图

农家丰收图是绚丽多彩的,渔夫晨归图是淡雅朦胧的,牧女思恋图是辽阔空远的。

2、联系想象,体会意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那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乘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切景物幻化成形象的画面,在你的“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想象后,请你把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用语言描述出来。

(放音乐并想象)

(请同学们描述其中一幅画面,老师点评)

描述内容参考:

农家丰收图

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散发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顺着他喜悦的脸庞悄悄落下,被汗湿透了的衣衫随着他一起舞动在田野间;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渔夫晨归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层的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牧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点评语言参考:)

你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秋的美好,也嗅到了秋的气息。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你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你的描述也情深意切。

同样作者也是饱含深情而写下此诗的。那具体来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呢?(对秋天的爱)。

五、品味语言、情感体验

也正是因为这无尽的爱,深沉的爱。让他用清新质朴又丰富多姿的语言将这一切描述了出来。接下来我们又一起来品味一下其中的经典语言。

【PPT上展示问题】

大家的疑难问题:

1.“满披”、“满载”、“满流”三个词用得好吗?请你说说他好在哪里?

2.品味文中的`“栖息”、“游戏”、“梦寐”三词,并分别说说其表达作用?

(小组讨论后,分别请同学来回答,然后教师引导点评。)

参考答案:

1.这三个词用得好。从形式上看他们都是以“满”开头的词语,并且分布各诗节中,前后照应。从内容上看他们都含有充满之意,“满披”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清晨晶莹的露珠披满大地的景象。“满载”则生动地描绘了秋天朦胧的白霜充满天地的景象。而“满流”和“香与热”“笛孔”相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意盎然。

2. “栖息”一词妙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人化了,写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收而兴奋的感情。营造一种喜悦、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一词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游戏本身带给人的是高兴、喜悦的心情。这一节描述的是渔夫清晨归渔的景象,“游戏”一词表现了渔夫打渔的心情也跟做游戏一样是喜悦的。所以他无所谓收获的鱼的多少,在乎的是捕鱼的愉悦心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游戏”二字也无不透露着美好和闲适。

“梦寐”的本思是睡梦。这里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恰如其分地展示出牧羊女对吹笛子人的思恋和她心中的那份甜甜的喜悦,那也是一种如痴如醉的微妙感觉。

六、美点寻踪、总结归纳

【PPT展示“欣赏秋天”】

这是一首很美的秋之韵律,是一曲让人心动的秋之赞歌。它的美让我们从各个角度都能体验感受。它是美在声音的:(直接说就能带出下面的部分了)

美在声音:露珠震落的“滴答”声,伐木飘出的“丁丁”声,开心、爽朗的笑语声,婉转悠扬的木笛声……交织成一曲“秋之歌”。

美在动作:撒网的干脆,收网的利索,摇船的轻快……挥洒着一支“秋之舞”。

美在神态:欣然的笑脸,忘我的陶醉,热切的痴迷……溢动着一段“秋之情”。

美在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凝练的语句……编织成绮丽的“秋之梦”。

你来  试一试

美在颜色……

美在形状……

美在味道……

最后,就让我们化身为诗人,带着这份对秋天的浓浓爱意再来朗诵一遍

4.散步(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四

《散步》导学案

教师寄语:

1、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2、机会是均等的,但常常是有限的。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感悟本文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3、领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写字:fēn qí( )   xìn fú( )   chāi sàn( )霎( )时

水波粼粼( )  熬( )过      嫩(   )芽

2、解释词语:各得其所                   熬               委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写了哪些人?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温情提示: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

(1)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什么这样说?

(2)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学法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五、拓展延伸   从下列内容中选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1、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吧!

2、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达 标 检 测

孝 心 无 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诚忠厚,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尽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

2、就“尽孝”而言,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3、时下有些孩子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点小脾气。其实拥有父母之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打算用什么具体行动来报答父母,力尽孝心?

课下作业、亲情再现--感受“美”

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写一写你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亲情故事。

5.《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舒城三中涂德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o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o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讲信礼

安徽省舒城县舒城第三中学涂德根

原创欢迎指正!邮箱:【tudegen@163.com】

6.《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 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 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宣读,可包括冰心的生平、性格、作品、风格等内容。)

学生活动: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教师活动:同学们找到的资料都很有价值。通过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收集资料一般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 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教师活动: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我们能否来说说作者通过这首抒情小诗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感情?请你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可见诗歌的感情就是诗歌的灵魂,要深入读懂读好一首诗歌光有适合的背景音乐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 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冰心叠了一只只的小纸船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带去女儿的一片爱和思念。我们同学今天也叠了一艘艘的小纸船,你最想把你亲手叠的这只纸船送给谁呢?纸船又寄托着你怎样的期盼、梦想、祝福……?

学生活动: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7.春(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3)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2)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你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

朱自清(1899-1948),原名自华,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二、疏通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根据课后练习一,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指导朗读

1.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录音朗读课文

3.分组朗读看哪组读的最好

4.品味探究:《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五、赏析作品开头与结尾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课文最后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六、与自我对话--体味春天

春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绝句》

春天,就是一张张

绽开的笑脸;

就是正在溶化的

冰雪和严寒;

就是嫩绿的小草

一片连着一片;

就是绿叶间

怒放的锦簇花团;

还有那撩人的

理想、希望、心愿……

--当代诗人

七、作业布置

1.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尝试着写几句。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交流仿写的比喻句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春景

春草:(草报春)

1.认识春草的质地与颜色等

2.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3.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草的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专门用来赞美小草的一首古诗(《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花争春)

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

(感官:“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2.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花的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描写春花的一首古诗(《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风唱春)

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风的___“的句式说话。

5.回忆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雨润春)

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雨的____“的句式说话。

4.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迎春:(人迎春)

1.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2.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与作者对话--领悟真情

1、谈景说情

生气勃勃的春草、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赞美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五彩缤纷的春花(结果的桃花、杏花、梨花)--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孕育了生活的希望,更赞美努力把希望变为现实的人们。

和煦芳香的春风、细密绵绵的春雨、雨中披蓑戴笠劳作的农民--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赞美勤劳的人们。

生气勃勃的春勤--热爱春天、热爱生命。

2、诵文悟情:读出作者由衷的喜爱与赞美。

3、习文写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就不会有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这种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以人为景、以景融情、以情动人,一片深情尽在美好的景色描写之中。

四、与学友对话--品味语言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3、仿造一个句子

五、与自我对话--体味春天

我们眼中的春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与自我对话,在下面一幅幅美景中寻访春天,体味春天。

我说春天是妈妈绽开的笑容,春天是爱人无微不至的体贴,春天是儿子欢快的身影。我们今天品味了朱自清的《春》,同学们对春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请你们来谈谈,在你们心中,春是什么?

六、课堂总结

《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2-7)绘春

草:钻、嫩、绿、满

春草图(3)人:坐、躺、滚、踢、跑、捉

态:赶趟儿

春花图(4)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

触角:抚摸

春风图(5)味觉: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6)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小草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7):城乡、老小

第三部分(8-10)颂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名称特征角度写法修辞

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

春风图和悦触嗅视听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8.山中访友(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

课  型:略读课

教  法:谈话法、启发法

学  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9.《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 鹤唳(lì)凹凸(āotū)

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明察秋毫想象奇特物外之趣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再举本文的例子。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10.《理想》课堂实录(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观舞记》教案

一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与文化艺术有关,鲁迅的《社戏》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激情。这节课我们将与冰心一起来欣赏印度舞蹈。

二新授:

1.首先请同学欣赏一段舞蹈《千手观音》然后谈感受。

老师:每次看《千手观音》心中初了震撼就是感动舞蹈总是拥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下面我们具体看课文来领略印度舞的风采。

2.配乐朗读。

3.读完课文同学们有何感受如果只能用一个词一个字来形容的话。你觉得用什么最恰当?(美)

4..美的感受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作者通过观赏获得,本文题目是观舞记,那文中哪部分是写观舞?观舞的前后分别写了什么?

5作者运用生花妙笔把印度舞描绘得惟妙惟肖,美伦美奂的舞蹈令世人为之惊叹,那同学们想观看印度舞的表演吗?(大屏幕)《天竺姑娘》

6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和课文中舞蹈的特点,归纳印度舞的`特点,关于印度舞,我们要了解一些知识(大屏幕)

7速读课文,看重点段落思考,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作者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飞动的美),是从哪几方面体现出来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

8舞蹈的美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好?说出喜欢的理由。

9读完此文,我们感受到了舞蹈与语言的双重美感,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下面请同学们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三拓展

1欣赏《雀之灵》,然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最好用上课文中的生词,写在练习本上

2口头作文,观看形象可感有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大屏幕)

四总结

老师:本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完成了奇妙的印度之旅,从中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在生活中寻求美,发现美,创造美!

2

上一篇:XX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持词下一篇: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优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