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一丛花令》

2024-10-10

张先——《一丛花令》(3篇)

1.张先——《一丛花令》 篇一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字词解释:

⑴伤高:登高的感概。怀远:对远方征人的思念。穷:穷尽,了结。

⑵千丝:指杨柳的长条。

⑶东陌:东边的道路。此指分别处。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嘶骑:嘶叫的马声。

⑸小桡:小桨。桡,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双鸳,一对鸳鸯。常用以比喻夫妻。 北周庾信 《彭城公夫人尒朱氏墓志铭》:“偃松千古,无寡鹤之悲;文梓百寻,还见双鸳之集。” 倪璠注引《列异传》:“ 宋康王埋 韩冯夫妇,宿昔文梓生,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声音感人。” 宋高观国 《玉楼春》词:“棹沉云去情千里,愁压双鸳飞不起。”此处暗示爱情圆满。通,暗示“船通情难通”。

⑹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画阁:彩绘华丽的楼阁。 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 唐王建《宫词》之九:“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 。”

⑺栊:窗。

⑻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不如桃杏”二句:这是张先的名句,当时人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唐代诗人李贺在《南园》诗中写道:“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出嫁是女子一生大事,而桃杏花嫁给东风时连媒人都没有,李贺的诗意是十分沉痛的。张先此词反其意而用之,为桃杏能嫁给东风而庆幸,意在为思念离别的女主人公尚无归宿而感叹。

翻译:

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试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图景2分;情感3分。)

(2)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手法及其体现2分;用意1 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2.那一丛花叙事作文800字 篇二

那一丛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心里,即使现在取代它的是一棵苍翠欲滴的松树。

那年我们一家都还没搬家,还是住在那个绿白相间的房子里。

还在那住时我大概也就大班的样子,可以说大半个童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因为相处时间长便和那儿的男女老少都很是熟悉,总是喜欢每家每户地去串门。小区里大多数住的是上了一定年龄的老人,他们都十分和蔼、好相处,他们总是喜欢在大热的夏天里穿着背心坐在房子对面的那个长廊里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和身边的人聊天,偶尔也照顾一下在他们身边追逐打闹的小孩子们。

而我们这些到了一定年龄段,变得会耍小聪明的小孩自然是不愿意下去的,多半是呆在自家靠长廊的那间房里,坐在座窗边一边凉着空调一边趴在窗户上光明正大地听他们这些老人说话。现在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那时候总喜欢这样听别人说话。

那时候,长廊上便总是开满着一种花——紫藤花。也不清楚这花种是谁洒下的,反正在记忆里小区其它地方的长廊里是没有缠着紫藤花的。

紫藤花,紫藤花,一听名字便知道是紫色的一种像藤蔓一样会绕上柱子的花。远看的话不注意还会认为是一串的葡萄,但仔细一想哪有葡萄是这时候长出果实的.呀。

一串串的单子挂了下来特别惹人喜欢,它的香气也很浓,住在四楼的人都能闻得很清楚,更何况当时我们是住在二楼的,那一阵阵的香气重视扑鼻而来,挡也挡不住。受不住诱惑的小孩便会一个劲的让大人一定要帮自己摘上一串。

但不是是在什么时候,花香消失了,取代它的是一棵松树。

原本松树就是有的,就种在紫藤花的旁边。可这松树好像一直长得不好,树主人便很不高兴,认为是因为紫藤花抢了松树的养分,便把紫藤花的根拔了!我们这些小孩当然是十分生气的,但松树确实也因为紫藤花没了的原因变得茂盛,变得苍翠欲滴。

小学的学校那儿也有紫藤花,可是那儿只有一根藤,但是香味也是很浓,让我看到便想起了赛格特小区以前的紫藤花。每次早操结束后我们排着队回教室,抬头总能看到那一片幽紫的紫藤。

3.张先——《一丛花令》 篇三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赏析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三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在“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这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张先——《一丛花令》】推荐阅读:

张先生家庭理财规划09-11

上一篇:卫生健康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规划下一篇:农产品抵扣企业税收专项整治阶段小结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