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2024-10-12

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共18篇)

1.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篇一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陈湘涛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参加工作刚一年,接的是初三的历史。边摸索边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问题只知皮毛,而没有深入理解问题。我认为是在教学中没有突破重难点。只是把历史当做了记忆的一门课。从网上看到了很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觉得很好,现总结如下: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人,因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这样,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对美国内战的原因和性质就理解得更加具体了。

二、分设台阶法: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近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议会和政府、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学生沿着台阶步步深入,从而学得顺利,记得深刻。

三、列表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显得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革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那么无疑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

四、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1)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2)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3)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4)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揭示矛盾法:

世界近代史上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漫长斗争过程中,圣雄甘地曾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中的“手纺车运动”这一内容可帮助学生来认识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出问题“游行群众队伍中推的是什么模型?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人民还在提倡手纺车运动是不是社会的倒退?从而在设置矛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理解运动是保卫印度民族工业抵制英货的爱国运动这一性质。

六、数字计算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是个短命的王朝,在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数字计算的办法来说明问题:“打匈奴、筑长城,约征发了30万人;攻打越族、开发南方,约征用了50万人;筑阿房宫、骊山陵,约征用了70万人,这样就是约150万人了,而当时秦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如果男子占人口半数的话,那就是1000万人,再减去老的、少的、病的、残的,青壮年劳动力最多也就四、五百万人光景,男子劳力不够用的时候,甚至妇女也被征……”这些数字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通过数字的计算比较,进一步深化了教材,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秦末农民起义决非偶然,而是秦的暴政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秦王朝的短命也就极自然了。

七、形象类比法:

打开初、高中任何一册历史教科书,你都会发现为数不少的插图。众所周知,图画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图画对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所学的历史内容并形成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则无疑能够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为教材重难点的突破作铺垫。如“洋务运动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 “洋务运动”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洋务运动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洋务运动的本质所在,可以说这一插图正是教材深层次的隐性内涵所在,也是编者插图编配的意图所在。

2.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篇二

一、讲究方法, 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 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抓关键, 抓本质。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和磁通量发生变化。

三、认识要全面, 分析要细致。

对学生来说, 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 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

做练习题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 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 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3.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篇三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突破

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如何消除这种障碍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

一、讲究方法,注重实用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

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义的,我们就以此为例,进行类比,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锁的记忆。

二、抓关键,抓本质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

气球鼓起来;如果再把气球放入冷水中,会发现气球又瘪下去了。这也能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能运用这么多种方法证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时学生提出的办法并不能说明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他们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我们应正确地加以对待。

4.英语课堂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四

一、比喻说明法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就是运用人们熟知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巧妙的比喻,可以很快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所以说比喻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机智,难怪有人说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 二、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通常可以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体势语、板书、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因其集图、文、声、像等突出的综合表现功能,体现了直观教学法的优点。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英语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时空限制,而且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四、游戏活动法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

 

5.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篇五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让孩子能高效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一、自学与讲授结合,落实词句基础。要想高效地在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课标中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孩子在有序地自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孩子自己学习的方法。这样在学生自学能力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再来进行这些学习内容整理和分享,让学生在“含金量”高的课堂中用20分钟的时间,收获平时40分钟才能完成的三维目标。

二、和交流结合,提高阅读质量。孩子的阅读是必要的,让孩子用心去读,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地有效阅读,是必须的,否则,课堂上的10分钟课内阅读,也许会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带着宏观的问题和观点,去用心阅读,再与伙伴交流这种阅读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孩子会形成深入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思考与体悟的能力。

三、情境与习作结合,激发习作兴趣。阅读和习作不能是孤立的,要让孩子在阅读中感悟,进而有写作的欲望,应该,在阅读材料上下功夫,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或者感情元素多的文本资料,让他们在阅读材料中获得启示,作为老师的我们,再借机设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心流露出自己的心路轨迹。我们给予孩子的可以不必是精雕细刻地修改,这种修改是无意义的,这种评语,孩子根本无心去看,那样,我们的工作岂不是劳而无功。所以,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肯定,是放开手脚大胆地写,鼓励他们,鼓动他们自己去修改。也许孩子们的语言稚嫩苍白,也许孩子的内容缺乏推敲,但只要是孩子的真心流露,我们就给他自信,让真正走进自己的写作世界。

四、互评与欣赏结合,树立写作意识。动员孩子们互当评委,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们在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中,享受自己写作的成就感,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办法。作为老师,要想让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比较容易,要想把学生写出的内容都进行修改,进行评语,那是对老师的挑战。其实,这种工作意义也挺值得推敲。让学生们在评价和修改中享受自己的二次修改,在过程中掌握修改的方法,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积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尝试和体会。

6.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篇六

重力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力之一,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学生在学习重力时,往往不能正确理解“竖直向下”的含义,不少学生将“竖直”与“垂直”相混淆。原因是学生在接触“竖直方向”之前,已从几何中学习过“垂直”,当物理中“竖直”出现时,误以为就是“垂直”,造成了正确理解“竖直向下”的困难。

可用以下方法突破这个难点。1.让“竖直向下”先人为主

演示(1):将手中小球自由释放,学生观察小球向下落去。

老师指出:小球下落是由于小球受到重力作用,小球下落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称之为“竖直向下”。

2.使学生看到“竖直方向”

演示(2):将重垂线挂在铁架台上,如图1所示。

老师分析:重锤受重力要向地面降落,将线拉直,当重锤静止时,线的方向即为竖直方向,可见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通过“线”将重力方向“显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3.区别“竖直”与“垂直”

将挂有重垂线的铁架台置于桌面上,如图1所示,请学生观察:线与桌面垂直。演示(3):将桌面左端缓慢抬起,如图2所示,学生观察到:①重垂线方向不变,即竖直方向不受桌面影响;②重垂线与桌面不再垂直。

老师总结:竖直方向是一个确定不变的方向,它与桌面、地面或其它支撑面的形状无关。而垂直是两线之间或线与面之间互成90°角时的一种特殊的制约关系。竖直不同于垂直,只有桌面或地面等支撑面水平时,重力的方向才与它垂直。

4.通过事例巩固“竖直向下”

(l)画出如图3中各物体受重力的方向。

(2)如图4(a)中物块沿斜面下滑,重力方向画得正确的是()

(3)欲在如图4(b)所示地面上盖楼房,墙壁应该竖直还是垂直于地面?用什么方法来检查?

7.谈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难点 篇七

一、化抽象为直观

加强实际操作, 让学生在学具拼摆中建立知识表象, 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在感知中丰富感性认识, 从而保证其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 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想一想每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摸、看、想中建立知识的表象。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的计算公式。

二、搭桥铺路, 同化难点

教师在讲解中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用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三、对比分析, 类比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 类比相似的知识难点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知识作深入浅出的辨析, 以防止旧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形成干扰。如教学“化简比”时就应与“求比值”进行对比分析:“求比值”也就是求“商”, 得到的是一个数, 可以写成分数、小数, 有时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 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以旧生新, 巧妙牵引

在教学新知识以前通过复习等手段, 让学生获得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旧知识, 通过以旧生新、巧妙牵引的办法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五、分散难点, 各个突破

通过全面复习与所教新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基础, 系统地分析复杂问题的构成情况, 并对它进行适当的分解, 从而达到分解难点各个击破的目的。同时,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他们在学习中明确思维的起点, 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 为突破正确定商的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定商, 可以用“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方法来训练, 以此提高试商的准确性;正确运用口诀求商;强调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加强较大除数的除法练习。

六、改进方法, 增强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可能对某些重点问题讲述不清楚, 在关键之处对学生启发不力, 对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够等而人为造成教学难点。因此,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难点, 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解决,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综合运用化抽象为直观、搭桥铺路、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和策略, 以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8.浅谈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篇八

【关键词】重点与难点 知识的理解 归纳能力 多媒体教学 巩固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16

物理是一门规律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以及日常生活经验要求较高,因此一些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严重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授之以渔”,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从事物理教学十余年,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物理知识的大厦是由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构建的。对它们的学习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决不能只满足于对内容的死记硬背。要知其所以然,就不但要知道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容,还必须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知道它们是通过哪些物理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时,要重视对物理概念、规律内涵的理解,明确它们与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应用它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物理概念速度的学习,不少同学开始学习时,以为在小学数学中就已经学过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没有什么难的。

但实际上,要掌握速度这个物理概念,只知道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还必须知道它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通过例举观众和裁判员对百米赛跑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比较,学生总结出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路程的多少,还可以比较运动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采用的是观众的方法,即前一种方法,而裁判员则是采用的后一种方法。其次,还应知道速度常用的单位,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分析解决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物理问题。比如坐在高速路上运动的汽车里,能利用钟表测汽车的速度。这样学生就不仅掌握了速度的数学形式,而且加深了对速度物理意义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来突破重难点

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基本概念混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它是一个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它把变化电路联系起来,因而在电学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电阻的定义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的计算方法;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又如:电学中电功和电功率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多数学生在学到此部分时,经常把它们混为一坛,再加上计算公式多,所以学生感觉很吃力。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在新课教学完成后,我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两个物理量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及换算、测量工具或方法、计算公式上进行对比,总结出两者的不同及联系,这样学生头脑中对两者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也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所以要想學生能掌握好重、难点,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加深理解,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

三、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突破重难点

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过程非常短暂或非常漫长,现象很难观察;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的程度过于微弱,现象极不明显。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可以提高观察的可见度,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容易。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通过电脑制作的课件,可以把光的传播时间和路径“缓慢”地显示出来,不仅能使学生对光传播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长度测量时,使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利用投影仪可将透明的塑料刻度尺测量时的情况进行“放大”,使学生的可见度增大,进一步明确在长度测量中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及估读数字的物理意义。比如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1.80厘米与1.8厘米谁对谁错,说明物理是一门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说一句话:“要学好理科,必须多练,熟能生巧”,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运用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学生解题的思维常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如顾此失彼、想当然、生搬硬套、以偏概全等等,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缺陷,在设置习题条件时,故意设置一些圈套或陷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9.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篇九

甘安培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课堂上教师如何使用形象生动丰富的语言、直观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使全体学生都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开掘智力潜能,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1.课前细研究、把握难点

每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难点的突破首先在于把准难点。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熟悉,把简单内容作为难点来讲,既浪费学生时间,使课堂效率低下,又会影响学生兴趣;同时,对 真正的难点不作深刻引导讲解,一带而过,也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达布道教学目的,教学不到位,因此,把准重点至关重要。

2.课内巧教学,突破难点

课前找准了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就要解决这些难点,做到教学到位;如何突破难点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难点能否突破以及突破的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1)恰当比喻,促成迁移

迁移是生物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来,便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正迁移,为突破难点铺平道路。

(2)加强实验,直观指导

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各种有关教具的直观诱导启发作用来突破难点,常常可以事半功倍。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教具、演示实验或自做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

(3)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0.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篇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下面以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浅析一些个人看法: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藏新,又不断化新为旧,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三、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领会新知识。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要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先认识尺子上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度约1厘米。通过这些实际量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量法。

四、采用直观教具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应用直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又如在教学“6加几”时,手指就是直观的“教具”、“学具”,学生就可以用扳手指的方法计算。比如计算6+8=?,先伸出6个手指,在8的后面接着9、10„„,数一个数,屈一个手指,当数到10时。屈了2个手指,当数到14时,屈了6个手指,手指屈完了,得14就是6+8的结果,即6+8=14。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还可以用实物来数一数,使他确信6+8=14。

五、采用求证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难点,采取恰当的验证方法,也是突破难点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判断题,一般学生很难判定,若教师教会学生根据题目采用相应的求证方法,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判断43700÷24=1820„„2”是否正确,可引导学生利用求证方法来验证。1820×24+2=43682与原来的被除数不符,所以是错误的。进一步求得出18200×24+20=43700,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正确的答案是43700÷24=1820„„20。

六、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

从板书的内容上体现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板书的形式上,要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并通过学生与板书内容的沟通,真正理解本课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途径之一。

11.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篇十一

一、依托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概念的形成,进而使学生实现对相关概念的内化理解

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语言或者板书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多为机械记忆,效果十分有限,难以确保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养成。但是如果依托多媒体技术则大有不同。因为多媒体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技术,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与丰富的感性材料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认知,进而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之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概括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概念。同时,多媒体还能够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再现出来,使学生根据过程的观看,更为深入地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对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突破重难点,打好数学基础。

二、依托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轻松化解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会对自身能力产生否定性评价。针对此种现象的存在,教师应当依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多媒体图像等形式为学生进行直接展示,从而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轻松化解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进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形成稳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汲取速度。比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精美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了很多圆柱与圆锥的图片,并加以对比,引导学生去探寻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课上教学内容更为鲜活,并降低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实现了对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内化。

三、依托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需要学生有数学思维,而依托多媒体则能够充分地拓展学生思维,解决思维的难点。比如,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他们对于一些重难点难以真正理解和识记。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几何图形,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形成空间概念,突破难点。不仅如此,依托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高效学习平台,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以及便于学生实现有效的自我学习,同时此种模式能够改变以往教师中心主义的教学格局,进而在实现教师教学引导效用的同时,构建学生本位主义学习模式,从而契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其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当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而教材中的习题难以到达对学生知识巩固的作用,有鉴于此,数学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进行习题展示,同时注意所选择的习题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此外,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习题展示,还能够使教师合理地实现对习题类别的扩充,实现对习题难度的掌控,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因其声形并茂的特点为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这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提升素质教育践行以及教学有效性的层面看,依托电教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精细整合。基于此种考量,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充分依托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回顾与复习。

12.“五法”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 篇十二

一、精心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直接动力。教师若能在人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上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情境, 就会使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 去积极地思考、合作、交流, 那么重难点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的性质》时, 先让学生说出教师年龄与他们年龄的不等式, 再把5年后、10 年前、x年后的不等式与其比较, 观察不等式左右两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等号的方向有什么变化,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对比, 学生很快说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这节课上学生相当活跃, 效果很好。

又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项式》一节中, 我们可以这样开场:“同学们, 今天老师为大家作了一首诗叫《幸福》——天空的幸福是披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穿一身绿, 而老师的幸福是认识了可爱的你们。常言说得好, 心宽体胖, 自从认识了你们, 我的体重由原来的a公斤上升了5公斤, 老师现在有多重? (a+5) 公斤,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多项式。”顿时, 学生们对当天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比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 我们可以这样小结:“同学们, 我希望你们的烦恼像线段一样, 有起点有终点;我希望你们的智慧像射线一样, 有起点无终点;我希望你们的快乐像直线一样, 无起点无终点, 快乐无限、幸福永远!”学生们在得到精神鼓励的同时, 掌握了这节的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

所以说, 教师应在课堂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从而突破重难点。

二、设置铺垫问题, 逐步分解难点

在一节课中, 有好多重难点知识不是一下就会被学生理解掌握的, 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所以, 要设置层次性问题, 步步深入, 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100页中的“探究3”是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道应用题:“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 元的原料运回工厂, 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已知公路运价为1.5元/ (t·km) , 铁路运价为1.2 元/ (t·km) , 且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 元, 铁路运费97200 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已知从化工厂到A地要经过10km的公路和120km的铁路, 从化工厂到B地要经过110km的铁路和20km的公路) ”

这个问题涉及的量比较多, 内容也离学生生活比较远, 不易理解题意。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难度。

对于这类应用题可以这样突破难点:

(1)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基础是阅读, 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 对于关键词要作标记, 对于较长的关键句子要浓缩为主-谓-宾, 重点加以分析。

(2) 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把教材中的化肥加工厂的问题改为“一同学开的文具厂要加工笔, 需要笔芯笔帽等原料, 所以要从另一同学开的原料厂进货, 加工好文具以后再卖到B地”, 这样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3) 再问学生, 假如你是负责运货的, 那么运费的多少和什么有关。这样就很容易理解题目中的“1.5 元/ (t·km) ”的意义。由图已知运送的路程, 由此想到要表示运费需设运送的吨数为未知数。

(4) 让学生自己表示出各部分的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 这样方程组就列出来了。

如此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 有效地分解了难点, 使学生清晰了思路, 使整个课堂有序、有效果。

三、从旧到新, 建立联系,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初中数学系统性很强, 很多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延伸, 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学时, 教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比如,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 可以引导学生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解法, 从而归纳出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设法把方程化为x=a的形式”, 而一元二次方程与前面学过的方程比较, 差异在“次数”。因此, 将“二次”降为“一次”, 就能使“新方程”转化为“旧方程”, 这样就明确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所在, 难点也就有效突破了。

四、充分借助直观教学, 突破重难点

直观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它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呈现出来, 增加了知识的活力。

1.使用直观的教具。比如, 七年级数学下册“在数轴上可以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 所以教师自制圆在数轴上滚动的教具, 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演示, 很容易就找到了表示圆周率的点,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2.学生直观操作。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调动学习积极性,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比如, 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是初一数学的一大难点, 我采用的突破方法是:用小动物在数轴上走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只大象、两只小狗都从原点出发, 各走了多少路程?我们发现一只小狗走到了数轴上表示“+3”的点上, 而另一只小狗在“-3”的点上, 它们出发的方向不同, 但它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到原点的距离都是3, 这时候我们并不考虑方向, 而是只考虑距离, 这就是今天学习的绝对值。大象在表示4的点上, 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 所以4的绝对值是4。动画效果形象直观, 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攻破了这个难关。

又如, 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展开图”时, 运用玲珑画板软件演示各种展开图, 在突破难点的同时,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精选练习题, 强化重难点

学生对知识理解了, 并不等于就会应用了。所以, 多样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挑选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 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选择一些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例题, 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学生通过练习能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更能强化重难点。

13.美术课如何突破难点 篇十三

在如今学生围绕考试而读书的大环境下,美术科成了所谓的次科,自然对美术老师提出了更高的难题。如何使学生更加喜欢美术课,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让学生爱上美术课,首先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第5周我上的八年级美术课水墨画之(木棉花的画法),我在上课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画了几幅写意花鸟画,一幅梅花,一幅兰花,还有一幅荷花。在示范画木棉花前,我就一幅一幅地去展现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就觉得很好看也很好奇。这时就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再就是学生个个也想自己画一画,一显身手。这时就要画木棉花的步骤及颜色、墨色、水份的运用。我就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把复杂化简单,做到易懂易学,学生才会有兴趣。如果一开始就对学生说拿毛笔很难画,造型更难掌握,墨色更更很难掌握,这样学生就会知难而退了,兴趣没了。接下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老师走到学生身边进行指导,好的进行表扬,这样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起榜样,学生就越画越想画,不足的呢,老师要及时指出并示范,然后要求其改正过来。然后把好的作品在班上进行展览评比,画得好的学生有了动力,较落后的有了榜样也跟着画了。氛围就上来了。学生不想画的心态也就迎刃而解。

14.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方法 篇十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而多媒体技术可将一个个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形象化,提高识字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优化识字教学。如在一次教学中,我出示“巴”、“见”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写出另一字。

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 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巴”又写出“爸、爬、把、吧”等字,“见”写出“现、观、视、舰、”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在识字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形近字,让部分学生分辨不清。而多媒体的使用却能让这一难点迎刃而解。例:在区分“青、清、蜻”时,我投影显示一大片青青的草地,旁边写着:草地青又青。这时飞来一只蜻蜓,旁边写着:蜻蜓飞呀飞。

虫字旁用红色,并闪烁。蜻蜓飞到小河边,旁边写着:河水清又清。同样显示闪烁的三点水。生动有趣的画面,琅琅上口的儿歌,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而突出汉字部件及其部位,则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这种动态的演示,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轻松地突破了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而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可以把比较抽象的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范写时,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控制“描红”的速度,对于难写的笔画可以重复显现或者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让学生看了动画,加深留在记忆里的印象。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描写首都北京夜晚美丽景色的文章,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灯光夜景的词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做这课的课件中,找了很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什么样子是华灯高照、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等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记忆深刻。

再如:在教学《梅花魂》这节公开课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

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

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梅花品格的句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后,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

接着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课文《葡萄沟》,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靠教师采用传受、口述等一般媒体设境进行这一段语言文字教学,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还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

而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动画的动态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学们观看葡萄干过程的动画,通过看、读、议、想,顺利地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由此可见,计算机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运用,确实能促进课堂状态的和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使没有观察过的或很少观察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有具体的表象,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习作教学中的重难点

我在习作教学时也多次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形象逼真的习作练笔资料,让学生主动观察和思维。如在教学“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及远程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资源。

如:“小狗、小猫、鸽子,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用摄像机拍下的家庭小动物生活片段及录下一些小动物生活习性的镜头,汇集制成多媒体作文素材课件。

15.巧用“比较”策略突破教学难点 篇十五

《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会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直接引导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其实,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具体特征理解得并不深刻。于是,我尝试用反例与正例比较的策略进行教学,突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效果明显。

教学片段:

过渡:这些对称的物体真漂亮,如果把它们画了下来,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出示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图形。)(板书:图形)

师:这三个图形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三个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是不是所有图形都是对称的呢?我们又怎样来验证呢?在探讨之前老师还请来了两位朋友。

(出示杯子实物图和手机图,让学生认一认。)

师:如果把它们也画下来就是像这样的图形。这两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呢?

生:不是对称图形。

师:口说无凭,你能想个好办法验证出这三个图形是对称图形,而这个杯子和手机不是对称图形吗?

生:可以折一折。

师:怎样折呢?

(请一个同学到讲台前折一折)。

师:像这样的折法就是……

生:对折。(板书:对折。)

师:在小组里对折天安门、飞机和奖杯这三个图形,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对折后两边一样。

生2:对折后旁边没有多出来的。

师:对折后“两边一样”、“没有多出来的”这样的情况,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对折后两边“重合”了。

学生齐说重合。(板书:重合。)

师:再用对折的方法折一折杯子图和手机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有多出来的地方。

生2:两边不重合。

师:比较对折后的天安门图和杯子图。杯子、手机图对折后也有一部分合在一起了,可是和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重合有什么不同?

生3: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图对折后两边全部重合了,没有多余的地方,杯子、手机图对折后两边没有全部重合,还有多出来的地方。

师:像天安门、飞机和奖杯这样对折后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说,就是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而杯子、手机图片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板书:完全。)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吗?

生4:完全重合就是对折后全部重合了,没有多余的。

生5:完全重合就是对折后两边都一样。

教学反思:

16.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难点突破 篇十六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教学 因材施教

一、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且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34个行政区编成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海内重台福吉安,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又如二十四节气歌等。(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成灰烬。(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这种呈酸性的碳酸溶液。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二、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规律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1)例证法。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富含哲理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建国以来以来,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整治山东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借鉴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模式,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平面为立体、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例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类型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类型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大气环流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所谓“地高天寒”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难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方法,若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这时教师巧编故事,效果就大不一样。说有一只前进中的轮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姐姐的生日是6月1日,妹妹的生日是5月31日,试问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 教学有法,但亦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因材施教。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解决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17.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篇十七

时间:2014.11.27 铁河中心小学----胡由辉

21世纪是开放的、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影响各行各业。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遍了,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机遇,努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推动教改的深入发展。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的处理不仅关系一节课的成败,而且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要求和对象,会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效的一种方法是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突破重难点。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我们的教学应把知识融入情境,融入生活、回归生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课程提倡的是“将新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自主选择”。也只有如此,才可真正体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内在的而非外界强制的。当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下,要想达此目的,就需借助信息技术只管生动的信息展示方式,创设条件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确实,让学生置身于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情感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仍然按照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讲课,学生只会觉得枯燥无聊,昏昏欲睡,课堂缺乏活力,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解决十分不利。因此,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例如《经济生活》在讲:“学会合理消费”时,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贯穿重难点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一课的重点“合理消费与健康的消费心理”讲的清晰、透彻。情景一:开学初,小明看到同学穿新鞋,要妈妈买名牌运动鞋。

情境二:小明的爸爸是机关工作人员,妈妈开小店,准备贷款买一处商品房。

情景三:小明妈妈的小店打算买一冰柜,如果买无氟的有氟贵400多元,家人拿不定主意,假如你是小明,如何建议爸妈?

这三个情境都配以动画和人物对话,而且源于生活,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的情境中理解了应该客服四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做到合理消费,顺利突破重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以情感突破重点。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实质是关注人,是三维目标中根本。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也是教学中一对重要的关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探幽索隐,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好情感气氛,洞察社会现实深化道德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思想政治课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很多重难点问题正是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学问明智,意在导行,在政治课中知识目标和情感问题,依次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口,而信息技术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帮助。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重点内容,如果单纯给学生讲解理论,将依法纳税有多重要就显得的苍白无力。运用信息技术,先举出两则违反税法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然后播放法院案件审理违反税法的案例的录像片段,再举出一些明显偷税、漏税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使学生结合材料和录像清楚的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接着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我们中学生还没有参加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多做宣传,对于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举报。通过学生的讨论,结合前面的教学,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作为公民,应该自觉维护国家的税收制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纳税人“意识,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政治生活》中讲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时,播放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的视频资料,邓小平说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坚定信念。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残疾女孩金晶奋力保护火炬的视频自恋是同学们为之感动。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教师单靠讲述时间就可以达到,而是信息技术的魅力使然。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感氛围,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能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于信息技术,以时政突破重难点。

任何知识只有运用才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程只有结合时代,放眼全球、关注时事、联系生活,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价值,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政治课的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更要突出它的时政特点,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信息量要丰富紧扣时代脉搏。在教学中以鲜活的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不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经济生活》中“加强宏观调控”这个问题,看是去理论性特强,学生很难理解把握它的定义和必要性,而教材中的资料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说服力不够强。通过选取三峡工程、京津城际铁路的画面,以及国家发行特别国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一些资料,通过国家为解决金融危机投入资金救市的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图像分析、理解、讨论,学生更好的体会了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再如《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正值金融危机20国峰会召开,以时政新闻为资料,让学生探究峰会召开的背景、原因,进而思考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思,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主体加工信息时受信息特点和主体经验及需求等因素有关,教学信息新颖有趣必然容易形成独立而清晰的记忆痕迹。运用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四、运用信息技术,以练习法突破重难点

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展,这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精讲精练,把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多做多练,达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对于一个学期下来经常是紧赶慢追课时,联系的时间非常少。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课时少的缺憾,增大课程容量。写板书、抄题米的时间节省出来就可以多做习题。而且有些典型的题目直接以幻灯片显示。也没必要全班复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一来,几乎每节课都可以找到代表性强的题目大家一起做,选择题的思路更清晰了,材料分析得更透彻了,同学们在练习中还掌握了很多做题技巧,可谓收获颇丰。

五、运用信息技术,以活动方式突破重难点。

学习不仅是是一种个体获得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

18.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篇十八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 步明确教学目的,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全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的,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 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巧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发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接洽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量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精确看待,不要带有应付性的态度去应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八下一篇:刘晓燕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