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10-20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共11篇)

1.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一

论文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当前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激发了环境专业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论文关键词:环境专业;创新成才;教学模式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能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给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各级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办工厂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办工厂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水、气、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产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保应用型创新人才。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好坏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环保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

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属于知识的验证和重复,缺乏试验技术、设计和方法等训练,缺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形成创新研究试验能力。与“985”和“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学经费的紧缺,长期形成试验设备少、学生多的现象。课程所开的实验中不少实验只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其他在旁边看的情况。在重要一个教学环节——实习环节中,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单位没有热情接待,学生很难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大多数情况属于积木式拼凑和模仿。这些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动手能力的人才。

2.思维能力差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现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讲授。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真理。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自然会发展,创新能力也随之具备,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形成了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普遍以模仿、重复练习和背诵记忆为学习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既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又磨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引导,缺乏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有积极作用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顾及或少有顾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满足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3.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

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为教学型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大众化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任务。这类学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体为本科生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承担者,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严重妨碍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了依赖书本的教书匠,耽误自己,耽误学生。另外,这类本科院校科研平台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请各类政府的科研经费也极其困难;还有,各级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学者也多数是重点院校的教授,从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时,也不相信这类学校的能力,因此,项目基本上都被各类重点大学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艰难度日,或者给重点高校打工。没有科研项目,许多教师的科研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没有很好的科研业绩,横向的项目也很难获得,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很难获得提高。呈现出教师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项目,越得不到项目教师能力越差的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考核评价存在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考核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以最终考卷的分数为评定依据,只要能够考出60分就认定合格;在各类推优、评先进等荣誉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荐中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参考。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一切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必然促使学生用尽脑力追求分数,背书本、啃书本的死记硬背现象普遍,无法实现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问题。在本科院校中,师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课程围得团团转,疲于上课;管理部门评价教学效果,一般都以班级的最终成绩为依据,考查班级的及格率、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课堂的一些讲课形式也有具体要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的互动等要整齐划一,要规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数量考核为主,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很难出现。教师的时间基本上在忙于上课,忙于写一些文章,难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难于培养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笔者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与同行探讨。

1.课程形式上的改革

笔者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课,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紧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两个部分。课堂讲授:每章开始都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情况和我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书本内容,加入当前发展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仅以书本为参考(PPT或视屏形式);每次课设计讨论题(1~2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或演讲(10~20分钟);设计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并进行讲解说明。

社会调查方面:布置任务(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大作业)调查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源头、收集、运输、中转站、回收处理、资源利用、最终处置等环节;分组和分区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区域划片进行;撰写调查报告和完成一篇文献综述;设计出自己思考后的最优工艺流程图或设备参数;自己设计完成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实验,以报告形式提交。

本课程最终的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60%),课堂讲授为次(40%)。通过实践,同学对这样的教学改革感觉很好,积极性很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引进上要把好关。引进在环保企业有较长经历的一线工程师(5年以上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是兼职的,学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一名教师做辅助工作。其次,内部加强培养。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中难以对接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师要寻找条件与企业接洽,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在选择企业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这些企业对技术的开发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师实践。

我们制订教师实践规则,主要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不要以收入多少为目的,如:垃圾电厂的教师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厂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实验工作服务,企业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实践培训。同时,教师培训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为宜。学校院系领导也要积极开拓环保市场,与企业对接,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服务;同时,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的平台,我系在江苏宜兴市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机会。通过不断的社会服务使得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3.考核评价方式

院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大胆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形成。仍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考核进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数的形成上分出几个构成部分:课堂讲授(40%)和社会实践(60%)。在课堂讲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补充平时成绩的权重(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60%)、平时测验(一个章节一次)(20%)、课后作业(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必考虑对错)、课堂演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出问题的新颖性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环保专业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逻辑能力的体现情况。其次,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时,以改革后成绩为依据,包容学生的个性,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师考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机制。

首先,不盲目扩大招生,基本上环境工程的各个专业都稳定在一个班的学生数。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全国“211”或“985”高校的博士为对象,大力引进人才,降低师生比例(逐步趋近1:16);院里领导要有包容心,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存在,既然引进就相信其知识的能力,给其正确引导和提供帮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数量为指标,以目标和进程为考核,院里学术委员会每年以科研的进程为考核内容,只要与所定目标吻合就通过,重点在研究能力和创新方面的思维和表现。在职称评审方面也可以过程材料为考核内容。为教师营造敢于创新、肯于创新、利于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环境。

只有大胆的改革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员工,也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四、总结

本科院校经过扩招后都面临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难题。以社会赋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坚持培养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学校各个专业都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办法,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二

1当前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1.1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在我国,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集中在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的部分单独院系的专业中。其中,当今最热门就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的出现,他们旨在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为当今社会培养最有用的专业型人才,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下的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特点分为以下三个:首先是在教学上,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其中,老师进行书本教学占据课堂而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时间,而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时间极其有限,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偏重现象;其次是学生素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受到高考制度和九年义务制教学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了可以的选拔和淘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高等院校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而这里主要针对其教育上的劣势做简要分析和改进,首先是教育的对象,优生被层层推送至高等院校,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进行专科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存在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突出等问题,这是人才自身的原因;最后是教学质量的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问题,与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任教的老师,其专业素养和高等院校相比是有差距的,而且,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指标不一样,如若没有硬性的教学指标也无法培养出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在高等院校的软件工程院系当中,其学生的学习素质和教师的专业素质都很高,但是,如若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面和日后社会所需的人才无法对口,或者知识面过窄无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再则,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无法形成互动关系,也无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的软件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其中有很多阻碍该专业人才发展的诟病急需解决。

1.2当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首先,教与学界限鲜明,没有将教学相长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中国的教学模式大概就是千篇一律的“老师教,学生学”,而作为新专业,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像研究国学一样透彻,而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具有局限性,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然也具有局限性,这就跟这一专业的创新性相违背了,同时,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其教学目标还只是局限于完成教学指标,并没有顾及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将来能够成为适用性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

其次,教学中实践性和理论性知识的教授分配比例不合理。软件工程行业理论是必不可少,但这毕竟不是学术性研究,其实践性才是最终目的,而我国实践性之所以少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实践场所的空缺,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在这里能够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和运用,但是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其设计的实践设备比较多,以现在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拨款还不能配备相应的实训基地,而另一个则是学校与相应社会单位的合作较少,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接触真正设备的机会,在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一个学期最多能够有一次的实训机会,而且实训时间短,能够接触到和运用到的知识也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了学不能致用,只是盲目地学习已有的知识,无法进行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最后,教学内容太宽泛。软件工程专业和文科专业不一样,它讲究“术业有专攻”,特别是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更是不能哪一个面都直至到皮毛,而是要将所学知识点学精、学透, 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还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基础知识的学习铺天盖地而来,而专业知识却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和学习,这是现存最大的问题[2]。

2如何实现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2.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态度和转变教学方法

这其中包括了三个点:

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学质量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则主要体现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教学技能的应用上、 教学方法上、学生的吸收程度上,而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切的教学技能的应用都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与否,其他的都只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是改变教学态度,很多教师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授课的时候比较敷衍,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所吸收的知识的量,从而影响到学生与时俱进的发展,除此之外,老师有责任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动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这主要是由软件工程专业变化发展迅速的特点造成的。

而最后一点转变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当前形势下,理论教学多于实践课程的现状而要作出的改变,软件工程行业技术更新快,学生所要掌握和操控的硬件设备复杂多样,学生只是在书本上是很难学到适用性知识的,因此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量,除此之外,教学模式还要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被动学习状态,老师和学生应当形成教学相长的状态,学生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承者,还要做未知知识的探索者,这样社会才会进步[3]。

2.2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就目前的教学质量而言,大多数高校还无力支撑庞大的实验室的建设,然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所用,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这些人才也是当下许多高新产业急需的人才, 因此,校方可以考虑和相关企业进行对口扶持[4]。企业能够为学校出财力或者现有的实训地点,而学校因时因地制宜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一来,学校不用担心没有实训基地,企业也不用担心招不到实用型人才,这是一举双得的好方法。同时这对当事人---学生也是很好的培养,不再只会纸上谈兵,这种方式为减少就业压力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型培养益处

时代的发展没有停滞,这主要得益于人才的创新型培养, 技术的创新型应用,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文化的传承,而是要放眼未来,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还要发展,而软件行业对于我国来说还属于新兴行业,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有机会在紧随世界发展的步伐中不掉队, 而我国的发展战略也由经济增长型向人才战略转变,这是在响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之下作出的伟大决定。

4结束语

3.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三

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结合医学与各种工程理论校本的新兴学科。继60年代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生先后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后,我国在80年代开始,有学校陆续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根据其基础理论型和应用型研究范围,对应分为研究型博士、硕士培养模式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已设置该专业的63所大学中,又分为理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两大类。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又各有特点。前者工程力量雄厚,能较快地将国外新的技术、方法引入生物医学工程,且大多集中在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等方法和算法研究,由于缺少医学背景,在真正的临床应用和解决实际医学问题上还比较薄弱。后者则医学背景深厚,与医学临床密切相关,所以能迅速发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型课题,但工程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也不足。

就拿南昌航空大学来说吧,创办生物医学工程已有6年,但没有给学生创造很好的专业训练条件,因而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上受到很大制约,在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上也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

在实验过程中,传统的实验方法和手段陈旧、内容简单孤立;实验经费紧张,仪器台套数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开的实验绝大部分属验证性的实验,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在实习过程中,由教师带上所有学生集中到一个医院或工厂去实习,由于人数较多,医院或工厂难于管理。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产,一般强调学生要服从医院或厂方安排,学生难于深入实际工作,了解不到具体的操作与管理。同时,医院或工厂把学生实习看成一种负担,既要学校负担一定的实习费用,又不能保证实习时间和质量,各方普遍反映这种实习已流于形式,经费开支大,达不到毕业实习的目的。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对方单位对学校要求不清楚,与学校交流与沟通不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及时跟上,也使学生收获不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教师申报课题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是虚拟课题,有些脱离工程实际,不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外科研活动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课外科研活动少,科研活动的参与率较低,科研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差,科研成果少,导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

3.医学基础薄弱,教学和科研与医院和医疗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结合不紧密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一直以来都没有医学专业,所以其医学基础薄弱,与医院和医疗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结合不紧密,很多医院现在采用的现代化的智能仪器设备系统及其操作方式、方法我们都不了解,给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不便,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很难融入医院和相关企业中去,对学生专业的发展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

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应改变以往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专业技能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科技制作环节,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整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包括电路原理设计、电路仿真、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的仿真和调试、数据测试、撰写申请书和结题报告等,教师在方案的合理性上和制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并提供所需的仪器、设备、元器件等物资,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过程中熟悉项目开发和设计的全过程,为毕业设计和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的过程中,引入DSP、ARM、EDA、 PLC以及触摸屏等技术,使学习自觉性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学习到当前就业市场上比较热门、就业前景好的技术。而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实施课程优化整合

我们组织有关教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整个培养计划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研究,同时参考兄弟院校做法,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和理论课安排情况重新修订了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了各阶段教学的具体任务、基本要求和操作规范。如将《医学仪器原理》《医学成像技术》和《医用电子学》的实验整合为《医学仪器专业实验》,这样不但将单个、凌乱的知识前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增加或新开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十六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等多门课程,将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技术引入到教学和实践环节,使之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

3.加强与医学院、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的合作

针对医学基础薄弱以及教学和科研与医院和医疗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我们先后与江西省中医学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深圳迈瑞、深圳安科、南昌百特等知名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实验和实习基地,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并且一起合作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起主导作用,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队伍。我们积极构建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提升了教学指导水平;还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或研究所锻炼、申报和参与科研课题,从而加强了年轻教师工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把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课程的优化组合,加强与医院和企业的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方法来实施创新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学科方向为向导,以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制作为依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也肯定了我们的成绩。◆(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自动化学院)

4.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四

【摘要】针对当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等,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4月18日.

5.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五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我国金融业在危机中获得了发展机遇,但金融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与人才配置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创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需求型人才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陷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认识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措施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者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融合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但是目前高校普遍重视的是教学研究工作,对于社会服务的功能认识上还不足,尤其是对于社会人的培养不足,容易忽视对他们社会责任的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措施之初,各高校一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二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长,对于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措施的具体实施,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各个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二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是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课程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度,而实验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不仅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检验,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现在高校的教材建设普遍滞后,理论课程的内容未能跟上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缺陷。实验课程基本上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的,难免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此外,高校实验、实训体系普遍较为单一,未能与金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相结合,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难调动起来。

(三)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培养不足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高校对金融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现有师资力量的`增强在短期内并不可能实现。在成本和效益的抉择中,多数高校愿意采用引进外部人才的办法,而对现有师资培养仍显不够。现阶段,一部分教师理论功底强而实践不足,另一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强而教学不足,教育部倡导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还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矛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最终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教学手段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运用教师讲授、演示的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其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受教育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够完全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当然,一味强调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误区。在现有条件下,若能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才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进社会人才的和谐培养为理念。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输送,还要注重不断加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为金融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的安全性。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灌输良好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高校需要进行反思,专业人才只有具备优良道德品质,才可能发展成为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高校还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获取金融机构拓展的信息,预测未来几年金融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将学校的整体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者、被培养者和培养计划之间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加强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个高校都按照计划每年修改金融学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对课程体系的重新修订需要一个较长的论证过程,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结果,那可能会使这一过程变成一个形式。积极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跟上金融业的发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入手,优化课程设计。在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序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假期实践的安排调整课程的开课程时间是有益的尝试。二是要克服教材建设周期长的弊端,尽可能鼓励教师根据授课讲义自编教材,边授课边做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跟进金融形势的变化。较便捷的办法是购买金融机构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基本上是一年一更换,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当然也可以根据授课需要进行改编,这样会更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上岗。三是要对理论与实践课时在教育部指导的范围内及时进行调整,本科阶段还应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多动手操作的标准,在授课过程可灵活掌握调整课时,改变实验、实训体系较为单一的缺点,增加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训过程,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三)加大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高校正鼓励教师加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鼓励他们参加各类金融资格证书的考试,最好还参加考前培训,接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教师并不仅仅需要有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真正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中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还可以选取派符合金融企业条件的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学习以更新自己的实践知识水平。高校专任教师要主动完成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同时也在与行业兼职教师的互动中去掌握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

高校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金融机构的内部培训,并将培训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有利于有效的培养措施的制定,将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还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培训讲师给教师进行课堂及实践培训,这里的形式可以不仅仅是讲座的形式,可以单独开出一些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能够针对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的问题向经验丰富者进行请教,这些都是高校可以尝试的做法。

(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内容

金融企业专门的培训讲师通常可以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体系中去。高校教师是可以有所借鉴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寻找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形成技能的有效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在综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个人的授课特点基础上得出的,教师通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授课形式,例如视频资料分析、案例分组讨论、网站信息建设等等,都可以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另外,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并将每天发生的最新金融信息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将其融入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当中,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应该说,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不景气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此时面临毕业的金融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与许多“海归”派争夺着就业市场,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企业的蓬勃发展又给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时间和机遇,抓住这次难得的契机实现创新,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人才教育功能,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功效,为高校赢得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王玲.从应对金融危机看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7).

3、徐异.金融“银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金融,2009(12).

2、王旭,邹睿蓉.浅析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J].今日科苑,(5).

6.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六

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在论述了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知识范畴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教学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了培养模式的验证。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深入推广及应用,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人才培养专业涌现并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电子制造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制造基地,社会对各类高级电子制造工程师需求强劲,微电子组装与封装人才需求迅猛增长,电子制造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7.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七

1当前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教学目标定位有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然而当下许多高校, 对于本学校的教学目标的认定上仅仅停留在学生毕业最后就业情况的评估上, 而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缺少关注与重视, 无形中使得教师对学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度不高, 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到位。

1.2学校师资水平有限。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水平, 好的师资水平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方向, 采取高效的方法突破各类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有一个很好的启示和开发的作用。然而, 当下高校在选聘教师的过程中, 往往重视教师的学历程度, 而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视度不高。特别是关于工程类专业的教师的选聘, 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应该成为选聘教师的重中之重。

1.3学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工程类专业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十分严, 为了提高该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方面需要配备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设备也应成为学校教学的关注重点。然而, 纵观当下的高校, 在教学实践设备方面有两大问题:第一, 设备不齐全, 往往设备只停留在实验室为基地标准, 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类型单一, 许多该有的实践没法操作训练;第二, 高校的实验室器材单一化, 往往不能达到教学实践中动手实践操作的要求。

1.4实习基地实践质量得不到保证。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保证, 它是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检验自身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平台, 也是学校根据学生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调整学校教学战略的一个重要标杆。然而, 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 对于工程类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上, 一方面不能找到与学生实践需求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 实习基地如各类企业、公司本身也未能从根本上重视提高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 而仅停留在廉价使用实习生这类劳动力的层面上。

2优化当前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方法

2.1学校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思想根本上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是当下高校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专业[2]。首先, 学校本身而言, 要从自身做到将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纳入学校年度教学计划目标, 引起教师教学的重视, 将此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主流方向。其次, 学校的思想重视, 不能仅停留在口头的宣传上, 要从实际行动中来加强, 如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纳入教师的年总考核机制中, 优化工程类专业教学方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最后, 学校要引导工程类专业学生对于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视度, 让他们想学, 愿意学, 紧跟学校的实践教学规划走, 励志成为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工程类人才。

2.2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师资水平。一支结构优化、认真负责且实践和理论知识能力兼备双师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各类专业需求的重点, 特别是对工程类专业。这样的教师队伍的选择上, 学校一方面要从最初的招聘上把好关, 抬高教师入职的门槛, 重点抓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 让高水平的教师能够被任用;另一方面, 对于高素质的教师, 学校应该给予相应的优厚待遇, 让那些能力强教学功力厚的教师资源不流失, 愿意留下来, 同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践行一致, 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同进退。

2.3加大对学校实践教学设备与器材的资金投入力度。学校应该能够提供设施齐全的实践动手操作的实验室。具备功能齐全的实验器材, 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学科专业对学生动手操作水平提升的要求, 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贯通于实验室教学中, 也同样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实践中体会专业知识的趣味性, 也能够很好地检验自身动手实践效果如何。

2.4高标准建设与选择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体现在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提供一个平台的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包括单项技能、综合技术应用等。学校对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要有宏观的大局意识, 加大对学生实习基地的资金投入, 建设高标准的实习基地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 同时在企业、公司的实习基地选择上, 要本着高质量的选择标准, 选择那些真正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习基地, 不是为了学生实习而实习, 重在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2.5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纳入年终教育质量评估。高校中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当下还有许多问题存在, 但如果各高校积极做好教学管理, 完善教学机制,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计划、又步骤地实施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的一系列措施, 则能够从根本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 对教学运行中的每一个环节要把握好;另一方面要将提高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纳入教师年终教育质量评估, 把好教堂课堂质量关。

2.6开展实践竞赛活动。工程类专业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课堂上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工程专业有关的实践竞赛活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活动的实际操作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

3结论

实践和创新能力一直是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不断探索的教育理念, 是衡量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是由于目前许多工程类专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了工程类专业的更好深入发展。各高校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工程类的当代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同弟.对我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0:155-157.

[2]何丽辉.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大理工, 2015, 2:25-26.

8.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协同创新;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36-02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对汽车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巨大。我校自成立车辆工程专业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2000多名,就业单位面向国内各大型汽车整车厂、零部件厂及其他相关单位,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均名列前茅。但在高就业率的同时,企业对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工程能力、试验测试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均做了更为实际细致的规划。为培养创新模式下的先进设计人才和具有一定经验、动手能力强的工程实践人才,需要进行车辆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

在国内各高校现有的教学计划中,不论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的模式设置还是按课程模块的模式或其他模式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在体现明显专业方向特征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用人单位受传统“专业对口”观念的影响及企业实际技术分工的影响,现行大口径专业按专业方向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专业方向越来越朝着拓宽和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二、“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坚持 “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工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线作用,主要教学环节及教学领域更加侧重于基于创新模式下的工程实践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及实验测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工程实践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科技活动。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作为学生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以机械学科为大平台,在学生掌握机械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和车辆基础技能知识,使学生具有宽泛扎实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车辆工程专业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步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群,形成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汽车数字化设计训练课程设计、汽车综合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按专业培养模式构建的专业能力培养路线,如图1所示。

以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有机组合,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炼。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培养设计能力的需要,又要根据实际,难度适中,渐进提高,使学生学而有所收获,提高其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根据课程特点,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弱化对理论体系的讲解。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实现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融合。在保证基础理论不减少的基础上,适当压缩课内学时,为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与实践环节腾出时间。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在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原理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设创新类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综合创新性实践,同时开放“汽车实验中心”,鼓励学生课外在实验中心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三是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使学生掌握科技发展动态,具备提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能力和全面素质。

加强基于产品设计过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产品设计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

突出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从大一到大四不间断设置体现设计能力渐进培养的设计实践环节。目前,三维工程软件在企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要求,我们在设计大作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中增加了以CATIA、ADAMS、ANSYS等工程软件为设计平台进行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运动分析、动力学分析及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教学、时间的场所和设备,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可在公司完成部分理论专业课程学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教育培养工作。

三、结论

学院通过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的专家请进来,让学生接触生产第一线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学校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生产实际。同时,也把本专业的学生送出去,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题目,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在各种大赛中获奖人数比前几年大大增加。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增强了,开放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或者研究实验,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此外,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都有很大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红霞,马晓霞.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7).

[2] 王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4.

9.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九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向要求使课程设置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作用,有很清晰的学习主线,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最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完整性和专业化。

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学习

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相对完整的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后提供课内时间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知识或布置必须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的综合型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与工作接轨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技能培养进行联系的中间纽带,在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完整内容和与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甚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一些有学习余力,喜欢探索创新的学生,以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激发学生多途径、多方向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拓展,通过参加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和专利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知识扩散应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

4 结束语

10.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十

作者:陈海永张磊邢关生杨鹏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题组制度 实践学习创新工程

论文摘要:针对智能专业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工程实践、专业设置等问题,在分析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差异性培养目标、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等观点,结合河北工业大学智能系三个年级的具体实施情况,在课外实践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和成绩。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把自然科学定义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阐明自然现象,发现自然现象之间的规律及定律。具体到智能科学,就是研究人的智慧,建立人机结合系统理论,并用其模拟人的智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科学从本质上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与理论,研究人造物的构成方法及原理的科学[1]。如智能技术是在智能科学的框架内创建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然而,除了智能科学和智能技术,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任务还涵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工程,即利用智能科学的理念和思想,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工具创建各种应用系统[2]。由于智能科学、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三个领域所强调的研究任务不同,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科学技术型(或称为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或称为应用型)。前者是研究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创新性;后者是工程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在工程领域中具有应用复合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应用性[3]。更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解决复杂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新专业的一种使命。

1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仅有短短7年时间,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两种模式:科学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因此,如何根据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培养目标来选择学生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即使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对人才的培养仍然偏重科学型,这就导致了目前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4]。

1.1缺乏实际的工程训练和实践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虽然重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工程实践训练和对学生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老问题仍然存在,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不紧密,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应对如今复杂系统的工程问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

1.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随着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深入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专业的重要性和光明前景。近几年,设置这个专业的高校正在迅速增加。然而,深入分析这一新专业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有“985”高校、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而地域分布更为广泛,在北京、天津、湖南、杭州等多个区域[6]。智能专业的这种不同水平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决定了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应该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多样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需要。因此,院校不问自身条件如何,不看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如何,使得智能专业的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大规模趋同的现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1.3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虽然近几年本科教育模式正在大力革新,如2010年国家层面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但是本科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创新意识薄弱,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实际需要的严重脱节。

2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索

根据目前智能专业中工程实践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面的解决方法。首先,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设置工程实践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课程设置的不足提出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作为课程设置的有效补充;最后,结合智能专业较新的专业知识实施创新型选题。通过有效实施这三个方法,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

2.1差异性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实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差异性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本质属性,孔子早就说过“因材施教”的理念。所以,对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来说,由于它仍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之中,尤其是不同类型高校又有实际情况,因此应该制定具有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比如说,研究型大学要致力于培养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以培养学术研究型的科学家、研发人员和设计工程师为主;而教学型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工程人才。

差异性培养目标不但体现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生立志学好英语,有的学生准备全力以赴考研不顾其他,有的学生准备把自己的兴趣当做追求目标。因此,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目标的差异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前提。

2.2改革培养方式与途径

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涉及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实施的问题,其核心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真正放到竞赛的赛场上,如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设计大赛、“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这些竞赛都是以创新为主要诉求,课题的名称自拟。因此,通过这些比赛,学生们可以从选题、制作、参赛、完善作品等多个环节体会工程创新的全过程,大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成为工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根据智能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各种创新竞赛,来实施这样的工程训练呢?通过下面两种制度可以有效实现。 第一,实施课题组制度。即把智能系的学生分成多个课题组。如我校的第一届学生分成了7个课题组,每组4~5人,在课题组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可带1~2组。课题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但是,有一个前提,课题组制度要保证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和最大范围地培养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因此,实施下面的以点带面制度,对保证学生的参与广度和培养质量非常必要。

第二,实施以点带面制度。随着智能专业的快速发展,学生越来越多,课题组越来越多,但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以指导太多课题组的学生。我们采用以点带面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横向方面看,我们采用组长负责制和核心组员制,每个课题组的组长和核心组员由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作为导师和课题组组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导师仅仅将相关的`课题任务传达给他们即可。这样既能够大大降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的能力。从纵向方面看,在课题组还涉及到不同年级的情况下,以点带面制度就是核心组员指导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实现了同一年级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良性循环,保证无论那个年级的课题组,总有一个核心组员在指导,而指导教师一般仅仅亲自指导核心组员,最终实现使用指导教师的有限时间,而使学生的收益最大化。以点带面制度保证了教学指导质量和学生深入、广泛、全过程参与工程训练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

2.3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的核心。对智能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选题。该专业学生一般会接触到最新的智能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执行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这些新的技术自然带来一批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因此,使用这些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结合我们的生活需求,就比较容易实现具有创新性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就可以采用课题组的方式和以点带面的模式,通过“实践学习”方式,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项目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最终培养一批兼具创新力和领导力的精英之才。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施,智能系的几个课题组在“挑战杯”、“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等创新类比赛中制作出很有创意的作品,应用了智能专业的许多知识,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初步达到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结语

在国内各个专业普遍重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笔者为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案。笔者提出差异性培养目标、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并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智能系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上,确立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学生做出了优秀的创新作品,通过在创新竞赛中的全过程“实践学习”,增强了实践动手、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等工程能力,最终成为能够提出创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良好的效果,初步达到了将智能系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新松.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J].信息与控制,1994,23(1):38-39.

[2]杨鹏,张建勋,刘冀伟,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9):11-14.

[3]魏秋月.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9):18-19.

[4]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5]王玺.如何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师[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7-11.

11.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最早于1993年招收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已有70余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专业。吉林大学于2000年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基础上着手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实现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连续跨越。专业成立之初,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按照机械类四年制本科培养模式进行的,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专业定位在哪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实施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本文密切结合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从市场需求、大学精神和职业生涯规划导向三个角度,阐释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实现这三种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市场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为了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制造业急需的工业工程人才为己任,因此,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懂技术、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课程设置为着眼点,提出市场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课程设置侧重于工程学专业基础课。但针对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分析表明:毕业生在企业所用无法尽其学校所学之长,用人单位大都把学生定位在生产管理部门,对于学生专业潜能的在岗开发比例较小。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对工业工程专业的“32程特性”认识不清;二是学生有强烈的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意愿。为了适应上述的市场需求,我们对学生加强了项目管理和团队精神等专业课的相关训练,这些专业课的设置强化了团队完成的大作业、专业课程设计和实习等环节,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大作业的组织。即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所需完成时间不同,由三到五人组成,并由组员轮值组长,负责分工、召集讨论等。每组写出工作总结,作为考核依据的一部分。考核成绩由论文、答辩、个人总结、自评和互评等组成。学生最后的成绩根据论文、答辩和自评与互评的排序给出,比较客观。

其次,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传统的专业课程设计是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被动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提出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课程设计拟题方法,即教师启发式自主选题。这种选题方法兼顾了学生职业取向,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实习和实践环节的组织。通过组建团队,到企业去实习,并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即任务驱动型实习。执行方法:指导教师先和企业有关部门沟通,了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产问题,然后让学生按自愿的方式组建团队,每个团队分配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中去实习,收集资料,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课程设计研究报告。考核方法:自评、互评、答辩。答辩委员会由现场专家和学校教授组成,最高成绩为团队成绩,个人成绩由队员按贡献大小互评决定。任务驱动型实习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大学精神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1大学精神与工业工程

大学精神肩负着社会价值的引导功能,因此,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大学精神由以下方面构成:第一是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大学校里,要时刻教育我们的学生,牢固地树立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第二是学术精神。洪堡在1810年备忘录里有这么一段话:“国家不应该把大学看成是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总的来说,政府应使大学在学术上有所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础,并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能,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眼前布置所能预料的。”这就是说,保持大学与社会的相对超脱,是大学长远发展的前提。第三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实际上是如何真正实现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大学不是只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一种精神。第四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很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一种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在科学上的探索与幻想。

就一门专业谈大学精神的培养似乎有点太大,然而工业工程专业确实承载着大学精神的信息,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信息。日本的丰田管理方式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在日本企业所能达到的产能、质量和效率,在我们的企业中也需要培养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因此,在我们提出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大学精神的培养。

2大学精神导向下工业工程专业的教育模式

学术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研究型大学工业工程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此,吉林大学提出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硕士生连读式的教育模式。

综观国内外,美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在工程学院,前两年的大学教育是不分专业的,后两年开始专业教育;美国淡化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多以推荐、自荐为主。我国现在的本科生教育实行的是四年制,前三年的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第四年才进入专业课教授的课题研究,第四年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实行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

工业工程专业中,工程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性质非常明显,实行本科硕士生连读,中期淘汰是比较适宜的一种教育模式,即按前三年的学习成绩排名自然淘汰三分之一或一半,其余直接进入硕士生阶段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本科生进入教授的课题研究,它可以解决由于研究生学制缩短为两年所导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弊病。

3大学精神导向下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工程专业人才大学精神的培养,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大部分,即工程通论、工程伦理学和工程方法论。

工程通论主要介绍什么是工程、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区别、各类工程师的职业范畴、社会分工及其实现模式等。这部分内容的开设使学生拓宽了解各类工程专业、各类工程师的职业,为今后择业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内涵。

工程伦理主要介绍作为工程师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基本的非技术性的素质。这些非技术性的素质涉及人、社会和自然诸方面的关系。这些素质会通过经济、道德、法律和艺术,传统习俗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与专业素质一起构成了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干预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对立。面对现实,人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不得不审慎地关注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近十年,英美各大学普遍开设了工程伦理课。我国工科学生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

工程方法论概括了诸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及应用计算机、设计基础、数的表达,图表使用、牛顿定律、热动力学、测量、工程交流方法以及团队工作等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这些内容的设置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社会需求导向,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前提,目标的实现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归宿;二是职业生涯规划原则的确定过程,既要借鉴成熟的职业生涯理论,又要从权变的角度分析问题,密切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社会动态需求;三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并在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原则指导下,实施有效的目标分解、运行与控制。以下是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块。

第一,完善个人职业生涯开发体系。①开展职业测评。职业测评分为自我测评和生涯机会评估。自我测评是对自己作全面测试分析,进而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其目的是寻找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为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生涯机会评估是针对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个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的评估。进行生涯机会评估可以采用PEST和SWOT等分析工具。②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通过自我测评和生涯机会评估,在充分了解环境机会与威胁、个人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成就动机等角度,遵循SMART原则,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然后实施目标分解,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路线。需要强调的是,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职业生涯路线可能出现交叉与转换。③激发和强化个人潜能。激发和强化个人潜能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实行导师制是手段,指导生涯设计是前提,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是保障。因此,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职业目标、生涯策略和生涯评估等环节,落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实施方案。

第二,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①强化高等教育理念。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从重塑教育理念开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智能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关系,这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又一出发点。强调综合科学的重要性,强调文理科的互相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人才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質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②提供相关制度保障。改革招生制度,允许学生有选择专业的权利,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实行学分制,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基础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要有个性化的特点,职业选择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准备设立专门机构,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

上一篇:特别励志的名言名句下一篇:各类规划内容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