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

2024-07-25

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通用8篇)

1.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 篇一

对我院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王伟明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教务处,广西 柳州 545002)

[收稿日期]2009-09-24

[作者简介]王伟明,男,体育专业学士,助讲,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地性调整和设置专业。”的工作思路。针对目前我院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学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深度发展提供建议。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思考;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我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对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行探索。

一、对我院校企合作的思考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工作当中,存在着三个不相适应。

1.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不相适应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提高,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目标更明确。但是,在现实当中,学校教学资源严重的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训条件的不足。满足不了学生技能的操作和训练,只能采取“边做边学、学做合一、或者采取轮换制,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训课”的办法,以此来解决实训场地不足的尴尬。

其次,学校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以我院五个系部五个重点专业的教师调查为例;这些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8人,平均年龄31.7岁;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9人。其中机电工程系的制冷空调专业外聘5位教师。特别是在“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大多数仅参加一次培训、一次考试、拿到一本证书的“三个一”工程,缺乏可持续性的的进修和学习,这样与市场脱节和不了解企业的现状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也就更不用说跟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功能。

第三,在校企合作当中,学校的负担过重使学校的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都是学校主动寻找企业合作伙伴,合作的过程中从组织机构的组成、制定各种校企合作文件、相关表格,到与企业商谈学生的实习劳务费,再到教师的选派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等等各种事无巨细的工作,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特别是对学生实习质量好坏的监控仍是个薄弱环节,耗费的精力也是最大的,得到的效果也最不明显。

2.浅层次的合作方式与现实追求的不相适应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合作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但在现实的环境里,大多数学校都是与几个企业签订了实习合同,推荐部分学生到几个企业就业或者是到实习基地里顶岗实习等等,这无疑也是校企合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而且在寻求合作伙伴时仍套用过去安排实习和工作的模式,应该说,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这样浅层次的合作,其表现为“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即学校各系部把学生送到实习基地,由基地进行安排工作岗位,带队的指导教师时不时到基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在此期间,学生实习计划、任务、措施能否得到充分的实施还是个未知数。其次,对企业来说,由于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还不成熟,认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是学校的事情,企业只管安排工作岗位。因此,一些企业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不是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就是外出跑业务,其结果在学生的印象里造成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再加上实习中碰到的挫折,给学生心理期望值打击很大,为其日后的就业埋下隐患,这只会使校企业合之路越走越窄,离现实当中要求做到的“产、学、研”的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单一固定的专业建设与多元化的发展不相适应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要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调整设置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管理上必须是动态的,是在一个开放的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由于我院由三所中职和一所电大合并而来,一些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长而缺乏实时的动态调整,导致专业建设和培养的目标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行业企业的岗位技术需求。随着城市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使第三产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预示着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城镇建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原有的一些专业的管理工作明显滞后,具体体现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的传授、轻实践的训练”;而且教师们也已经适应了“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授课模式,这些已经适应不了职业教育和专业的定位、市场的需要和城市的发展。

二、对我院校企合作的建议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院也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先导,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学生的产学结合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地性调整和设置专业,把校企业合作推向更深层次的阶段,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把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生产场地设施及技术人员的利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甚至产品的合作生产等层面,这样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1.进一步增强学院自身实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随着城市业已成形的规模化工业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文化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向和人力资源需求,许多工作岗位的技术内涵越来越丰富,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的中职培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而要将一部分高智能熟练操作工人的培养任务转移到高职中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性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强化自身“素质”。首先,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岗位的适应性,做到“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其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到四围绕,即围绕支柱产业办专业、围绕特色经济办专业、围绕建设新农村办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办专业。2.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实训和实习的资源,促进学院实训基地规模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学院合并了几所中职学校,不仅使学院办学规模增强,而且也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合并而来的几所学校的专业面存在差异,结构设置也不相一致,因此,学院必须对现有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优化,并在现有基础上上一个层次,形成适应学院在实训和实习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专业与专业群结构。确保教育过程始终围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的总目标进行,将企业文化、技术力量、场地设备等融合、吸纳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带动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专业建设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化。例如,学院艺术与传媒系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作了一个良好的尝试。在市场调研中,该系部与企业合作,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

3.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与“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进行,提升学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需求。学院当前面临着资源整合和规模拓展的基本现状,但同时也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院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与发展。对此必须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核心抓手就是要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同步推进。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上,学院各系部要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首先要改革老专业、开发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把专业发展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动态的管理,主动与企业沟通,实现错位对接。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品质,使学院的师资水平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整体上促进学院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通过基地合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4.完善教学体系,让企业参与系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教学,把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主要体现在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对相关的技术领域或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学院利用企业提供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职业核心能力、技能水平等,组织校内教学和管理人员开展教学分析,制定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模块,开发课程,实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首先,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技术交流室和攻关研究小组,依据不同的合作项目内容,有层次的选择开展相应合作方式,密切双方的教学合作。其次,组建由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以项目管理形式开展课程建设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建设内涵。第三,建立开放型的专业建设机制,吸纳更多的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4]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5] 赵昕、宿琳琳.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 篇二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扩大社会合作, 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 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 实现互利共赢。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 共同参与教学及培训, 共同研发课题, 并实现校企文化共融。学校只有坚持让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才能有效推进校企全方位、多形式的深层合作与融合, 才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政策因素

目前实行的种种政策不利于调动教师主动深入企业, 为企业服务。例如, 评价一个学校的地位主要看它的规模大小、教授多少、论文数量等。从企业来说, 由于技术创新、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 投资高科技的风险很大, 缺乏国家在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 因而企业不愿或不敢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与高校合作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 体制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 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办学体制以公办为主, 多种办学体制并存。从高职院校来说, 尤其是公办学校, 一方面缺乏办学自主权, 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僵化办学模式和观念较难转变,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仍显不足。从企业来说,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 影响企业成败的因素还十分复杂, 很多企业还可以借助体制上的漏洞来获取竞争优势, 因而对加强技术改造, 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投入不足。据统计,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除少数领域外, 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20年。我们已经认识到, 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 在生产或工程中进行教学,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观念因素

受传统观念影响, 社会上仍存在着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 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愿报考职业技术院校, 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持怀疑态度。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出现毕竟没有多少年的历史, 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而对于为企业服务不屑一顾。教育与经济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企业来说,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欲望不够强烈, 还满足于以增加资金、资源、劳动力投入来扩大生产。竞争压力增大, 对科技的需要显得急迫, 但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 尚未意识到这一步, 因而与高校合作的动力不足。有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高职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高职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 所以缺乏办学的主动性。

二、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施策略

(一) 建立健全相应的政府法律法规, 提高合作

教育意识

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教育法规的建立状况, 如联邦德国政府除了颁布《职业教育法》等基本法外, 还逐步在此基础上发布了针对企业的《企业基本法》, 还颁布了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以及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促进法》等等法律法规。其次要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 逐步加强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控作用。政府以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社会氛围, 以此来推动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全民教育意识, 并积极探索相互间的科学共建, 最终形成相关优质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教育的力度与效益。

(二) 建立和推进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维系运转的纽带。因此在校企合作这个教育系统中, 企业和学校、学生这三大主体之间构成重要的人力资本资源的供求关系, 看其本质, 就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学生需要就业和逐步成长, 高职院校又需要发展教育。这三个主体在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过程中也逐步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支持。因此, 高职教育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 积极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机制, 逐步使企业树立“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型教育理念, 使企业真正成为教育主体, 这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

(三) 建立符合合作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校企合作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从事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师要求既懂基本的理论, 同时还要会基本技能, 并且能随时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宽思路, 要通过多种渠道来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师队伍。首先要逐步完善教师聘用制度, 应该积极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一线高级技术人才来充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 并且通过他们来培养年轻教师, 适时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和技能水平。其次是学院要建立专业的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学校教育部门要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的工作实践, 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环节教学能力。最后是建立示范性的高职学院以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并且利用这些基地来专门承担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

(四) 以企业需求来设置相关专业

高职院校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 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入手, 合理地开发和确定学校专业设置,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服务, 以此来缓解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来靠近企业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 学校传统专业逐步更新以及设置新专业, 这样就使得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 并且贴近企业发展。此外还要不断调整专业学习内容, 不断创建新专业, 使专业建设处于动态之中。最后, 学校还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 重点建设一批品牌性的专业, 办出特色, 提高水平。

(五) 适时开发适应岗位变化的教学课程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 直接关系到学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内容, 也关系到学生未来工作的能力结构。因此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职业岗位基本任务分析来入手, 逐步把该岗位或者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等基本素质与高职学生的实践过程结合起来, 进一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经济现代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 最终使得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相适应。二是由于很多企业的岗位或者工作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计划的内容要适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六) 加强学生的企业实训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以及相关的企业资源, 积极与企业共同来建立实训基地, 而企业因为在生产设备方面具有优势,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机会。学生通过这些实践,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也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 高职院校的学制也应该灵活设置, 使学生可以工学交替以及半工半读和分阶段来完成学业, 这将使得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频繁, 最终使得学生可以在高职院校毕业之后, 很快甚至直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服务中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促进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要继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依托政府支持、创新办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 拓展办学空间, 优化资源配置, 切实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致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肖玉梅, 欧晓彦.加强校企合作, 发展“学历+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8) .

[3]李进.高职校企合作运作的思路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 :37-39.

[4]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43-44.

3.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 篇三

摘要:本文以梧州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梧州职业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探索梧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模式(2012JGA441)

第一作者信息:黄湘寒(1982-),女,广西蒙山县人,梧州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陈森英 (1967-),男,广西梧州市人,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

一、校企深度合作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既要遵循教育特定发展的规律,也要兼顾行业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合作的双方需要形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校企深度合作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 更是过程的合作, 校企之间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链条加长,另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面扩大, 双方接触点增多, 相互依赖性也增强, 合作程度自然加深。当然, 校企深度合作也是有前提的, 即合作模式应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相适应。【2】

二、高职学院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

梧州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高职院校,2008年开始招生,截止目前,现有25个专业,除了广西以外,还面向广东、贵州、云南等地招生。梧州职业学院前身为民办院校,2010年梧州市政府全面收购,同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同意梧州职业学院变更为公办职业学院的批复》,同意梧州职业学院变更为公办职业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梧州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也是梧州市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重要条件。为此,梧州市政府提出了整合职业资源的目标,是办一流的职业教育、建一流的职业学院、育一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努力为我市“两城市一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梧州职业学院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梧州经济腾飞提供人才支撑。梧州职业学院的学科建设适应梧州市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探索具有梧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让梧州职业学院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梧州职业学院与梧州进出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签订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框架协议,不断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和满足梧州市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根据职业教育实践性强、与产业对接紧密的特点,响亮地提出了“把校园设在园区、把课堂设在企业”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办学的特色和理念。同时,梧州职业学院还和中恒集团、梧州恒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滨国际大酒店、国龙酒店等企业都签订的校企合作模式。但还是未能实现真正的深度的校企合作融合,还存在很多值得深究的问题。

梧州职业学院虽然开办才有短短的8年,但恰好赶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大好形势,大环境好,政策扶持,这正是高职教的春天,踩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梧州作为百年商埠,在梧州职业学院诞生之前就只有中职教育,由于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而高职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不能简单的把中职的校企合作模式移植到高职教育上来,所以梧州职业学院开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寻求符合高职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目前,我院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机制尚未健全。政府、学院、企业之间的合作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也没有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所以在校企深度合作的運行和具体操作方面,问题还是相当的突出。二是由于企业和学院没有找到恰当的利益共同点,所以企业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合作的内容比较肤浅和狭隘,甚至很多时候校企合作形式流于表面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层次还较低。

三、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以梧州职业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这也是高职教育的必走之路,尤其对于年轻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学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走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的。

3.1任何的的平等合作都是必须是共赢的,所以校企深度合作要有效的开展,必须让参与的各方都受益。企业需要储备人才,学校培养人才,人才需要发展,人才发展了经济才能腾飞。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里,首先政府要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如对参与合作的企业在税金方面的优惠,在技术开发上的大力扶持等。学院方面必须要有“一头热”的劲头,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上,课程改革上,专业设置上,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主动寻求企业行业的支持和参与,高职教育就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作为校方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学生负责,学生真正学到技能了,才能回报社会,才能为地方经济服务,所以校方在这方面必须把工作做到位做细了。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本位是铁的定律,所以只有参与到人才培养里面来了,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人,你的企业才能更快更高的发展。其实政府、企业、校方三方的利益是共同的,对于新生的高职院校,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必须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必要的桥梁,这样三方才能在利益上最大化的共赢。

3.2学院必须把校企深度合作真正的贯彻到人才培养上来,如在专业设置上:根据梧州市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医药、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再生资源、陶瓷、石材、不锈钢和电子信息等产业。梧州职业学院2008年开办以来,不断的对开设的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梧州经济产业调整。但我们现在仍需要做的就是把企业行业的一线技术骨干请到学院来,然他们参与学院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我们要把改革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请他们参与我们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一起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企业行业的骨干参与。梧州职业学院年青教师偏多,实践经验的不足,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工作,所以学院必须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把我们的青年教师放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学习,让青年教师尽快的成长起来,这样我们的校企深度合作才能更有效的开展。

4.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 篇四

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在呼叫中心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注重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和校企共建等方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联盟的办学优势,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相衔接,增强了人才培养针对性,为呼叫中心产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夯实基础,选好重点合作企业

呼叫中心专业是教育部在2010年为解决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应对80万人力资源需求市场而专设的专业。学校在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设了这一专业。由于这是新设立的专业,市场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为高起点建设好该专业,选择好合作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多年校企合作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企业:一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既要着眼全国,又要立足地方;二是从企业实力来说,要么是专业建设领导者,要么是行业标准制定者;三是从合作程度来说,重点企业要深度合作,其他企业要广泛合作。

根据上述原则,通过调查筛选,我们选定两家重点合作企业。第一家为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旗下的华唐教育集团——一家致力于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领域职业教育、实训系统研发集成和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科技集团。华唐教育集团是全国职业院校呼叫中心专业建设的领导者。在华唐教育集团的帮助下,学校对呼叫中心产业和专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学校组成了考察组到了北京、洛阳和广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大量呼叫中心企业和一些学校。经过调查论证,学校确认呼叫中心专业是一个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产业契合度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学校就下定决定,大力建设该专业。

第二家为客户世界机构——呼叫中心行业CC-CMM国际标准的制定者。CC-CMM国际标准是国际呼叫中心产业最具权威性与产业价值的国际标准体系之一。在客户世界机构的带领下,学校与包括百度客服中心,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客服中心、中英人寿和中国联通等大型呼叫中心进行了联络,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动态,了解了呼叫中心产业人才需求规格。通过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的交流合作,学校呼叫中心专业建设站在较高的起点上。除重点合作企业之外,学校还积极与长沙本土的呼叫中心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增加对企业的了解,也努力提升自己服务产业的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打造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多条渠道打造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是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建立了呼叫中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该行业的领军人物作为指导专家。其中客户世界机构总裁赵溪和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BPO主任曹明元就是学校的特聘专家。学校每年定期召开研讨会,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按照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来动态调整专业课程。

二是加入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是由在长沙从事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的企业和从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服务外包领域其它的机构等自愿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在协会的领导下,学校就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经常性地与长沙当地的呼叫中心企业交流,学校逐步地融入了产业当中,并且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2014年学校当选为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三是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在市教育局、市商务局的指导下,学校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学校专业优势,发动了15家企业和19所职业院校成立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我校任理事长单位。联盟旨在为职业院校和服务外包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联盟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更好地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成立大会上联盟举行了“呼叫中心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通过这些平台的交流,学校专业建设基本上做到了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呼叫中心产业发展,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的学校在今年9月份以“基于校企合作联盟的呼叫中心公共培训平台”为名申报了长沙市服务外包公共平台项目,项目将为长沙市呼叫中心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目前项目通过了市商务局的初步审核。联盟还将建立“长沙市服务外包人力资源银行”,以构建联盟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联盟企业用工招聘信息交流平台,将其打造成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库。

三、建立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是校企合作中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建立了一种合作共享、共建共赢的合作机制。

一是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争取长沙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建设了拥有22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专业实训基地。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实训基地既可以用于学生实训,又可以为公司盈利,成为一个真正地企业实体,就需要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洽谈,学校与华唐教育集团合作,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将其建设成“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成性实习实训基地。

二是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学校千方百计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不断地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呼叫中心专业招生中,学校与华唐教育集团共同制定了一套面试标准,只有符合面试要求的学生才能够报名该专业。此外,在实习实训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训的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在2014年暑假,实训基地进行了两个月的试运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试运营引进了“伽丰呼叫中心的数据清洗”真实业务。100多名学生开展了实习,近10位老师参与了实习管理和项目运营。两个月来,学生进步明显,实习效果显著。学生从当初每天完成1-2单业务提高了每天完成到30单左右。学生在实习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工资收益,教师团队也得到了锻炼,公司也有一定盈利,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是横向联合,与当地呼叫中心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学校在学历教育的同时,与长沙当地的大型呼叫中心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其中包括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鹰皇商务、欧柏泰克软件科技园、湖南海普科技、神舟商务、快乐购和仁丰可森等数十家公司。在培训中学校负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企业负责业务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培训。由于培训效果好,培训规模大,学校在2014年上半年成为市商务局认定的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5.校企合作七大模式 篇五

南京信息技术学院张旭翔、王钧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一期撰文《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

一、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

1、“企业引入”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7、“实训承包”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二、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点

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通过合作和“订单”培养,优先获得适用的高职毕业生;利用学校的设备、师资和场地,进行员工培训,降低内训成本;借助学校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在学校里推广企业的产品(新设备),培养潜在的客户等。

高职院校要善于分析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渠道,充分挖掘学校在场地、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以赢得企业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双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稳定的。

6.“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篇六

题记:不改变做事的方法,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那是异想天开!

职业教育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的幸福职业生涯奠基,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近几年,各职业院校试图突破陈规,大胆尝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中“一头热”、无实质进展、合作无法持续等问题一直困扰职业教育界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xx教育通过3年的实践探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强势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先后与龙门浩职业中学、渝北职教中心、荣昌职教中心等8所国家级中职学校、重庆信息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开创了校企合作4.0模式,暨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现总结如下:

一、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学校主要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为了便于记忆,本文将现存的校企合作模式用1.0版本、2.0版本、3.0版本呈现。

(一)校企合作1.0版本:用人合作。

以用人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中国60%职业院校普遍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操作方法非常简单,职业院校主动联系一些企业,签订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普通劳动者。这是最初级的校企合作模式。

此种合作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学校可以批量解决就业问题,企业可以批量获得大量的廉价拉动力。

(二)校企合作2.0版本: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又称“课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学校大量开设“企业冠名班”,招生大肆宣传,企业每年派遣部分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几次讲座,上一部分专业课程。学生毕业时从中录取部分优秀的学生作为冠名企业的员工,其余学生由学校自行消化。

订单模式可以让部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可以找到适合本企业的基层劳动者。并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校企合作3.0版本:生产线引入式

拥有大量实习实训设备的学校,缺乏专业市场运作人才和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做后盾,无力承担高昂的耗材费用,加上商业竞争异常惨烈,因此引入相关企业的生产线到学校,给予进入企业的极大的优惠条件。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给学生一些观摩和实际操作的机会。

生产引入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能让部分学生深切感受企业环境,并获得一些操作技能。

二、校企合作合作的作用和瓶颈

校企合作1.0-3.0模式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目的可以归结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客观上能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解决部分企业部分的岗位人才需求难题,但由于其目的单一,合作层次太浅导致无法取得校企双方真正期待的结果,会出现下列瓶颈:

(一)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目前中职学校对外普遍宣传学生就业率普遍达到甚至高于99%,但内行只要稍加追问,就会发现诸多问题:虽然学生就业率为99%,但学生对口就业率不足50%,学生就业1个月就失业高达40%,学生就业3个月就失业高达60%,学生能在企业1年的稳定率通常不足20%。

(二)校企合作停留在理念层面的多,进入落地操作的方法甚少。

学校做校企合作总结和汇报时通篇都是雷人的理念,但缺乏可执行的操作方法,其效果可想而知。校长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深刻,但老师各唱各调的学校大量存在。加上学生无法对口就业,老师缺乏执教积极性,课堂缺乏吸引力,“普教化”的职教课堂让基础本来就较差的学生觉得如履薄冰,困难重重。

(三)校企合作无法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精神,实际上只能让少数学生受益,大量学生缺乏“职场竞争力”。

学校的设备和双师型教师总是有限的,1.0-3.0版本的校企合作模式只能少数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技能,多数学生离行业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进入职场后明显发现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获得幸福的职业生涯。

(四)合作企业频繁更换,校企合作寿命一般不超过2年。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价值观无法统一,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学生都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半成品”,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过高,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年。学校不断的签订新的校企合作企业,企业不断地寻找职业院校,最终进入恶性循环。大量学生抱怨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企业却抱怨人才匮乏。

三、校企合作4.0(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的xx探索实践。

xx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数控机床研发、制造、销售、维修、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装备制造业。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数控机床设备的同时为客户提供训练有素的“xx技工”。2007年12月与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校开展深度校合作,专门组建了专业培训团队—xx教育(一级法人机构)。全国拥有5500家客户网络,通过资源整合,巧妙的将客户网络变为学生的就业网络,3年累计为3000余名数控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高品质的“职业化”训练和高品质的对口就业。同时为1000余名大中专院校教师提供了数控专业实践培训和企业理念培训,与xx合作的学校均把xx作为校企合作标杆企业,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专业团队—xx教育,配合合作学校为学生提供“职场竞争力”训练。

xx教育高管团队由“既精通企业管理又熟悉职业教育”的“跨界人士”组成,xx教育执教团队由行业技术专家、工程师、以及人力资源工作者整合而成,均为专职人员。

xx教育的愿景是“成为一家可持续发展60年的教育训练机构,始终保持实用特色”。xx教育全体员工把“让学员带着竞争力走上岗位”作为职业使命,并致力于打造“追求卓越、激情、坚韧、用心、合作”的运营团队,企业文化浓郁。这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氛围。

(二)公司投入巨资,打造浓郁的“职场环境”。

xx公司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成才与环境、导师、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密切相关。2007年以来,重庆xx科技累计投入训练场地5000余平方、训练设备1000万元,打造“职场环境”,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企业氛围,真正做到了产教结合。

(三)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制定行业训练计划,创新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职业化”训练。

xx教育根据5500家客户的要求,将行业需求准确解码为训练计划,并响亮的提出“职场竞争力”理论,暨“强壮的体魄、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

改变以单一的职业技能为标准的评价模式,xx不仅为学生提供职场训练,还为学生解决高质量的就业。学生就业的标准是1)18分钟内完成3000米长跑;2)人文素养积分达标;3)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可行,并具备职业操守;4)职业技能达到岗位标准。

xx的教练把学生当客户,学生可以评价老师,学生可以要求公司更换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等大大的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以及训练的效果。

(四)xx与学校的合作站到战略的高度,与学校打造无障碍的沟通体系。

xx教育与学校的合作有着非常具体可执行的操作模式,xx教育和学校共同编写训练教材,为学校提供教师企业素养和行业发展知识培训,和学校科学分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同时还参与学校教师的考核和评估。xx为所有参加xx培训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体系。

7.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 篇七

一、“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以宝马经销商员工能力指标为标准, 结合宝马最新的技术和培训理念以及学校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通过小班化、双元制教学培训, 将招聘入选的BEST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宝马经销商需要的员工。

培养采用“2+1”学制和工学结合的“双元制”教学模式。“2+1”学制是指前2年主要由学校培养, 学习基本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 第3年开始, 学校培养和经销商实习交替进行。“双元制”教学模式是指校企共同参与教学, 学生入选宝马英才教育项目后, 先在校培训40天宝马专项课程 (一期培养) , 接下来去企业实习2-3个月, 再回校培训20天课程 (二期培养) , 再下宝马企业实习3个月, 最后回校参加宝马的IBT认证。学校一期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保养工作, 企业实习就是对第一阶段学习的巩固和实践, 而学校二期培养的目的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 强化安全、规范意识。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和实习之后才能参加课程的认证, 认证合格后将签约成为宝马经销商正式员工。

教学采用宝马企业全球统一培训教材, 针对性强。在校期间采取小班制教学, 平均12-17人一个班, 依托配套齐全的教学设备和实训设施, 以学员为中心, 教师是“帮手”, 真正实现在实践中教、实践中学的教学方法,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 及时改进并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学生下厂实习阶段, 培训师定期跟学生沟通交流, 发现他们的问题和优点, 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 为二期的学习做好铺垫。实习期间每一位学生都需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并认真记录和填写, 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纸质反馈。认证结束后, 还需定期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 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 确保学生能够很好的定位自己和发展自己。宝马班课程体系见图1。

目前, 经华南区温州、深圳、福州、厦门等地的14家宝马经销商选拔, 学校首期3个班已正式运作, 每班17人, 采用了宝马全球统一的培训模式, 已完成WBT网络课程学习、宝马技术模块的学习, 下一阶段将进入宝马企业实践。

二、“双师型”宝马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阶伍建设是入选与宝马校企合作的前提, 也是宝马英才教育项目成败的关键, 从选拔、培养到认证, 到再提升、再认证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 由校企共同培养。

1. 师资选拔及培养流程

(1) 入门面试:入门面试考核教师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动手实操的能力, 分为笔试、实操和试讲。教师必须先通过入门面试才能继续进行以下流程。时间:一天。

(2) 自学习:老师需要自学宝马技术导入培训IBT所有教材和在线学习网络课程WBT自学程序。并撰写自学报告。为了验证自学效果还需要通过在线测试。时间:一个月。

(3) 参加宝马技术导入培训 (IBT) :老师通过IBT自学测试是参加培训的前提。老师要以培训助教的身份参与IBT培训。如有可能老师在指导下可以承担1个模块的培训。时间:十五天。

(4) 经销商实习:老师需要按照经销商作息时间和管理规定进行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深入了解一线企业员工的工作, 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时间:三个月。

(5) 校内实习:老师在学校布置培训场地, 设施和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培训演练, 车辆实践练习。时间:一个月。

(6) 资质认证:老师将参加理论考试、信息查询、讲课、说课、实践考试等多个认证环节。只有全部通过认证, 才能作为企业员工培训或者订单培养班的老师。时间:一天。

2. 师资考核要求

为保证BMW培训的质量, 培训学院每年都会进行培训师的评估。并将根据评估结果规划培训师在BMW培训系统中的级别和发展方向, 总结培训师优势及不足, 给出个人发展计划。

师资的考核由学员满意度、专业能力和培训师行为组成。其中学员满意度占30%, 专业能力占50%, 培训师行为占20%。

学员满意度主要考核项目有:讲师课前准备充分, 培训当日提前到达教室, 迎接学员;指导学员按标准填写签到表;讲师组织培训结构清楚, 逻辑性和目标性;涉及的培训内容及信息讲解正确, 操作标准;所有设施设备已经调试完毕, 能完全满足课程需求;以学员为中心, 关注学员的反映;讲师拥有丰富的技术知识, 能有效解答学员的疑问;能指导学员按标准流程操作;培训内容与工作相关;培训满足了学员对该培训的期望等。同时还要进行电话回访, 了解培训结构, 培训的逻辑性、目标性, 培训的内容和实用性、培训的时长、信息量和深度等等。专业能力主要考核项目有:培训传递能力、专业知识、实际操作、业务联系、培训媒体使用技巧、课程设计等。培训师行为主要考核项目有:培训筹备、培训课堂管理、课后反馈文档、培训师着装等。

3. 师资后续培养规划

培训师在通过认证后可参加培训师培训技巧培训、新车培训、课程升级、课程研讨等多项培训, 以提高培训师的各项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后, 若培训师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还可参加宝马更高级的培训师认证, 即机电工培训师、技师培训师、高级技师培训师。通过BEST项目的合作, 学校的教师得以接触最一线的培训理念与方式, 掌握最先进的汽车技术, 通过宝马中国培训学院阶梯形的培养与认证, 提高了整个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 并将学校的汽车教育与汽车市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链接。

经过宝马方的严格考核, 目前我校有4位专业老师获得对宝马经销商员工培训资格的认证, 1位专业老师获得对宝马英才教育项目培训资格的认证。

三、“理实一体”的培训基地建设

宝马英才教育项目的培训基地由我校与宝马共同投资建设,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装修, 再到设备、设施的配置和采购匀由校企共同完成。基地第一期双方各投入约450万元, 建成3个培训单元, 每个培训单元配备一间理论教室和三个工位, 教室与工位之间距离近, 适宜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理论教室配备多媒体、针板、海报夹、白板等理论教学设备, 实践工位配备车辆、工具、专用诊断设备和总成台架等实训教学设备。教学需要的工具设备按照宝马标准采购, 专用诊断设备和总成台架由宝马公司提供。目前建成的一期宝马培训基地, 占地1500平方米, 拥有6部宝马车, 9个培训工位, 4个技术教室, 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 为宝马英才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四、“精细化”的选拔和管理模式

1. 学生选拔

宝马英才教育项目面向的是有一定汽车专业基础的在校学生, 我校是三年制中职学校, 该项目面向所有我校汽车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前两年, 学生需要学习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汽车专业课程。只有完成以上课程学习之后, 才能参加宝马班的选拔。

为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刻认识宝马品牌, 宝马每年在我校举办一次宝马品牌日活动, 该活动包含宝马项目介绍、宝马历史、车型科技、实车体念、宝马之悦和快乐组合等环节。通过一天的活动, 让学生对宝马产生兴趣, 认识和了解宝马, 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参加接下来的选拔流程。

商招报名遵循自愿原则, 经过班主任、学生管理老师、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评估合格之后, 方能参加综合能力测试环节。该测试包括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英语水平等等, 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 通过者可以参加校内的选拔面试环节, 该环节主要由宝马培训师负责, 严格执行宝马的面试流程, 为确保公平、公正, 全程录音并备案, 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选拔的学生参加为期一天的经销商招聘会, 由宝马授权经销商对学生进行面试考核, 最终合格者参加为期一年的培养。

2. 基地管理

为了让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更好的运营, 在运营和工具设备管理方面由专人负责, 具体要求如下。

运营助理:负责统计合作院校实际授课信息;根据培训学院课程信息表进行教室及本校培训师授课安排;协助培训师布置教室;常规耗材申请、领用、收回及库存管理;收集培训学院需求的相关信息;考核培训师的着装、授课情况;其他与合作院校日常运营相关事宜。

车辆设备管理员:负责统计合作院校车辆设备使用信息;根据培训学院课程信息表进行工具、设备及车辆的授课安排;车间网络诊断系统维护;协助培训师布置;维修保养工具、设备及车辆;专用耗材申请、领用、收回及库存管理;收集培训学院需求的车辆、设备相关信息;其他与合作院校工具、设备、车辆相关事宜。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宝马英才教育项目的成功运行, 全面促进了我校汽车专业的改革, 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新途径, 并以此为平台, 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建设, 形成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共融的办学模式、学生与员工一体的培养模式、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与技师同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培训基地建设模式, 成为了我校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其它专业建设的重要窗口, 服务汽车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示范平台, 为宝马经销商培养和储备了大批具有宝马初级认证资格的优秀员工。目前已经开办3个宝马班和一期企业员工培训班。尽管这个项目门槛较高, 却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 人员爆满。福建日报、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大公报等媒体对宝马—学校“双元制”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 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福建省机动车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亲临我校指导, 对这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 该模式初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 7.

8.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 篇八

【关键词】课岗融合 校企合作 酒店管理

“课岗融合”是指根据主要工作岗位来开发设计课程,根据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这需要学校与企业更深入地合作,本文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课岗融合”模式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形式

目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上处于中层次合作阶段,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与酒店签订毕业顶岗实习协议,酒店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岗位,学校为酒店输送实习生;二是酒店为学校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但仅限于酒店在不影响其营业的条件下,并未让学生参与其实际经营及对客服务;三是在酒店营业旺季或大型接待时,学校为酒店提供短期帮工以缓解酒店用工压力。

在课岗融合模式下,学校与酒店之间的合作应是深层次的“全方位深度合作”,酒店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校企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连体关系,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和酒店实际经营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与酒店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1]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一)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学校应聘请酒店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与其共同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深入校企合作酒店进行市场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

2.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对应的职业岗位,深入酒店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调研活动,分析出各岗位主要工作任务。

3.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以合作企业为依托进行任务分析,进行工作过程描述,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技术复杂程度,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学习领域(即学习课程)。

4.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完成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各岗位对应的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各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

5.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基本按照先通用知识、后职业基础知识、再职业技术知识的顺序,考虑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层级进阶因素,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二)校企共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首先,在新生入校时聘请合作企业专家对新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并安排学生深入酒店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践,由专业教师和酒店专家一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酒店职业。其次,校内任课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正确的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热爱酒店行业的职业观念。最后,通过毕业顶岗实习,酒店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表现和学生自己的职业意愿,指导他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并能为之不懈努力。

(三)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

“课岗融合”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学校必须邀请企业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来。分学习领域成立由酒店实践专家、校内课程负责教师和骨干教师一起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我们分别成立前厅、客房、餐饮、酒吧4个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各小组首先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去酒店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该工作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并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案及教学课件,在此基础上课程建设小组共同编写课岗融合式的教材。

(四)校企共同开展教学

“课岗融合”式教学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校企共同开展教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合作酒店为学校课程教学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并派遣优秀员工为学生进行技能指导;二是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短期课程实践的岗位,让学生亲身体验餐饮服务工作;三是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毕业顶岗实习的岗位,并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指导。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携手酒店共同开展教学。一是聘请酒店一线技术员工为兼职实践教师,教授学生实践技能;二是聘请酒店资深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担任部分有关企业经营实践及企业文化方面的课程教学;三是聘请酒店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传递酒店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四是邀请酒店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探讨酒店专业教学教改工作。

(五)校企共同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岗融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标准。[2]学校要建立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课程评价标准要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标准体系。

(六)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课岗融合”式教学的关键。当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任教师均为青年教师,他们大多从高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但由于相关制度措施不健全,部分教师仍未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下一步主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一是在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时,派遣专业教师一起去酒店挂职锻炼。教师一方面担任实习生的带队老师,负责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与实习生一道进行实践锻炼。二是大胆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他们吸收进学校的教学团队,辅以相关教学能力的培训,能对校内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七)校企共同进行科研课题研究

担任“课岗融合”式教学的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应不断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酒店的经营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与酒店管理人员研讨,结合学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共同进行课题开发。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专任教师了解了酒店的经营管理情况,为教学工作搜集了广泛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于实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注释】

[1]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13.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岗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课题编号:XJK013CZY137)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检验公司员工转正申请书下一篇:ai、ei、ui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