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历史回眸

2024-10-13

制糖历史回眸(精选6篇)

1.制糖历史回眸 篇一

制糖厂工作总结

2017,制糖厂全体员工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和思想教育,严格遵守集团公司及制糖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全年围绕“创新引领,共享发展”的理念,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把握安全文明生产,狠抓宣传和教育,较好地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生产安全

制糖厂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以学习园地、黑板报、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生产知识。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检修期,加强对设备检修质量的管控。炼糖生产期,制糖厂全体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定期或不定期巡视车间。另,每天早上8点45分定时召开碰头会,把生产中存在的隐患及时安排予以排查、整改,节假日坚持轮值班。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的各项生产任务。全年无发生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1、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两期的设备大修、技改任务。设备检修质量达标。

2、炼糖生产方面:2017炼糖生产分两期进行,到目前(12月18日)共加工原糖约11.5万吨(尚有1.5万余吨在加工中),产品质量稳定。12月份第二炼糖期,加工的菲律宾原糖,工艺难度很大,加上新聘员工对流程的熟悉程度所限,给整个炼糖工作带来考验,厂部根据实际组织优势人力不断进行摸索、调整,目前产品质量稳定,产量日渐提升。

3、持续执行减员增效的有关方案:2017两个炼糖期,对招聘的临时工岗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有效减少了临时工的数量。另,对于离、退岗位,原则上不予补员,由厂内调整消化其岗位,以期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4、实施多项技术改造,积极推行创新技术: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制糖厂全体员工不断进言献策,2017共提出并已实施的合理化建议和课题共37项,在东糖报刊上发表文章32篇。在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管理多方面推行技术更新,经过生产实践,其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设备安全率、提高生产均衡率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5、严格执行相关标准,顺利通过多方认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2017制糖厂先后进行内部管理评审、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等工作。2017制糖厂先后顺利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ISO22000:2005/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可口可乐、徐福记等多家大客户大公司认证审核工作,顺利通过了市检验检疫局认证科、食检科的审核。顺利通过上述审核、认证为提升制糖厂的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制糖厂长期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严格按照“十三五”节能规划的要求推进各项节能工作。2017制糖厂的节能、环保工作按计划有序展开。

2017,由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制糖厂收获了一定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制糖厂将继续团结一致,改进过去工作中的不足,努力前行,争取更好的成绩,为制糖厂乃至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制糖历史回眸 篇二

【摘要】分析了当前甘蔗制糖企业的生化处理废水状况,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对生化处理出水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关

【摘要】分析了当前甘蔗制糖企业的生化处理废水状况,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对生化处理出水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关键词】制糖企业;生化处理;回收利用 前言

甘蔗制糖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但高耗水、高污染和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不少制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节水减排工作对于一家谋求长远发展的制糖企业而言已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某糖厂从事环保管理工作达十余年,参与生化处理废水项目运行近三个榨季,也自始至今参加了企业“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全过程,对于生化处理后废水的进一步回收利用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制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状况

为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及“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我区几乎所有甘蔗制糖企业均上了末端废水治理项目,其中绝大多数糖厂采用了包含活性污泥法在内的好氧-微生物处理法。这种方法是在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工业废水与好氧微生物充分接触而进行微生物代谢和有机物分解,使制糖废水最终达到排放水质标准要求。如今许多糖厂的好氧-微生物处理废水工艺流程比较相似,如图1。

图1 工艺流程图 由于目前糖厂普遍不再生产酒精,且制炼澄清系统配套了无滤布真空吸滤机,已基本杜绝酒精废液、洗滤布水等这两股高浓度废水,所以末端废水的进水水质变化不大,主要污染物 COD 浓度大多在300~600 之间波动,比较适合好氧微生物的生存代谢所需,为生化处理系统稳定达标出水奠定基础,并为制糖企业对废水的不断回收利用提供了条件。生化处理废水的回收利用

许多糖厂为了降低工业生产的新鲜用水量,减少废水的排放量,打好节能减排、节水降耗攻坚战,纷纷将废水回收利用工程列入到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中。随着制糖末端废水治理技术逐渐成熟,经生化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均能做到出水清澈透明,COD、BOD5、SS 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普遍较低,且远低于国家允许排放浓度标准,出水水质稍稍偏碱。笔者认为,生化处理后废水在不接触生产原料、成品等影响到食品安全前提条件下,这样的达标废水是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利用的。

3.1 回用循环冷却池

制糖企业的循环池冷却水大都进行闭式循环使用,主要用于生产过程的设备冷却降温、抽真空等,除了部分剩余的工艺热水进入到循环池冷却系统外,一般人为补水较少,所以工艺热水就成为循环池水溢流的水源。为了减少排水量,许多厂对循环池水采取“冷却→回用→再冷却→再回用”的循环用水方式,由于工艺水中含有一定糖分,这样不断重复利用势必导致冷却水污染物浓度的不断升高。作为生化系统处理的主要废水,循环池溢流冷却水浓度的提高将会给生化处理系统运行带来一定的负荷压力,甚至超出系统所能承受的负荷压力范围。有些糖厂为了降低循环冷却水水温和浓度以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直接向循环池系统补充新鲜冷水,这样做的后果是既增加工业新鲜用水量,又加大了企业的排污压力,对节能减排工作十分不利。怎样做到不用向循环池系统补充新鲜水,又能保证循环冷却水处在低浓度情况下运行呢,目前比较理想的办法就是将生化处理后的部分达标排放废水直接回用到循环水池,具体回用水量须根据生化处理系统废水实际处理量适当进行调整,从而可以将循环池冷却水的污染物浓度控制在较低范围,同时也可以对循环水池中的循环水进行辅助降温,可谓一举两得。

3.2 回用锅炉冲灰水池

许多甘蔗糖厂目前均对锅炉除尘冲灰水进行闭合式循环利用,灰水分离处理技术的成熟应用为冲灰水的回用创造了条件,不过由于锅炉产生的烟气温度较高,入水膜除尘器的烟气温度高达180℃,烟气在水膜除尘器除尘过程中已带走不少冲灰水份,加上打捞灰渣吸附带走的水量,所以锅炉冲灰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了损耗,只有通过补充水才能保证整个灰水循环系统的用水平衡。有一些糖厂为减轻企业的排污压力,利用洗罐水作为锅炉除尘损耗补充水,但因洗罐水含有一定的糖份,长期的循环回用会使冲灰水粘度越来越大,造成灰水分离器反洗困难、滤料顶罐等,影响到灰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用生化处理出水作为冲灰水损耗的补充用水实为明智之举,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

3.3 回用生化系统调节池

甘蔗糖厂生化处理系统设置调节池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工业废水水质(包括COD 浓度、酸碱度、温度等)、水量,使废水水质均匀,同时承受由于生产排水不规律产生的冲击负荷,确保整个生化处理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制糖工业废水水质成分比较单一,进入调节池内的废水COD 浓度大多在300~600mg/L 之间,BOD5 为200mg/L 左右,基本满足了生化系统微生物所需的碳源。但糖厂的生产过程也存在煮炼液位过高、物料满箱、管道泄漏等意外跑糖情况发生,跑糖后的制糖废水COD 污染物浓度一般高达1500mg/L 以上,往往超过生化系统设计值的 2~3 倍,即使设有调节池也很难将废水浓度降至系统正常进水水质要求,这时设置一条生化处理后清水回用管道就显得很有必要。将生化处理出水回用到调节池,可以稀释并降低池内的废水浓度,从而避免整个生化系统受到严重的负荷冲击。如果生产过程发生跑糖时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严重的冲击极有可能引发糖厂的生化处理系统污泥极度膨胀,继而导致崩溃,这是我们在生化处理废水运行过程中最不愿看到的糟糕情形。此外,清水回用还可以调节废水的酸碱度和水温,即使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糖厂也可以根据现场要求调节清水回用量来维持调节池的进水水质,以达到系统稳定运行的目的。所以生化处理出水回用到调节池,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4 回用作卫生清洁用水

糖厂的生产区内一般均设有公共卫生间,这些卫生间内的冲洗水多为常流水,且为新鲜用水。其实这股冲洗水可以改用生化处理出水作为清洁水,并将产生的这股生活污水排回生化池系统继续处理。因排入调节池的生活污水氨氮含量相对较高,已无形中提高了池内废水的氨氮含量,这样就可以适当减少营养物氮源的添加,每天少加1~2 包尿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化处理系统的废水治理成本。

3.5 回用作污泥浓缩脱水系统冲洗水

生化处理系统产生的大部分活性污泥都是进行回用的,而剩余污泥则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不过因污泥含水率高达 96%~99.8%,须经浓缩脱水处理后才能再综合利用。由于污泥浓缩脱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要消耗20~30m3/h 的水量用于冲洗压滤机滤带、调和絮凝剂等,如果生化处理系统出水回用至浓缩脱水机房,完全可以做到节省新鲜用水量及减少废水产生量。结语

生化处理后废水的回收利用,可以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为制糖工业生产用水做到“零取水、零排放”奠定基础,确保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减少、消除对周围河流的水体污染与生态破坏。同时还能节约工业新鲜用水量,降低甘蔗成品糖的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制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2、制糖工业废水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

制糖废水以及糖蜜酒精废水的治理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区的甘蔗制糖业,各制糖企业一直在寻找低成本的适用技术,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设备被弃置,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

应用复合微生物处理上述混合废水的技术恰恰解决了废水的腐败、酸化及发生恶臭问题,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废水中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减少了废水农灌的环境风险。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复合微生物能够高效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但由于蔗农用水急切,废水经处理还未达标就被用于甘蔗灌溉,导致灌入农田的废水仍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氮、磷等环境污染物,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灌溉废水对甘蔗生长和品质以及蔗田土壤和流域水环境的影响,为评价废水灌溉的环境和生态安全性提供依据。

3.制糖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篇三

糖厂中的制糖生产管理工作具有周期短,生产能力强等特点,但是制糖的过程中,制糖的生产量由于受到甘蔗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制糖生产能力有所降低。不过大部分企业受到国际企业的竞争压力,国内生产糖的总量远高于其他国家。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制糖生产管理系统的完美设计对于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1制糖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

1.1制糖生产管理系统设计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地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于要求节能减排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由于国家对于制糖行业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导致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各项食糖企业也不断生产出新产品,糖厂企业竞争越来越大,人工操作以无法达到产品保质保量生产的标准。对于制糖这种极其复杂的工作来说,由于工人操作不够娴熟、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不认真等情况,导致生产量及其不稳定,效益差,为加快制糖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率、多生产并能够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益,设计制糖生产管理系统是毋容置疑的,这样不仅能实现对于效益的增加,还能提高企业的发展步伐,实现企业生产自动化及信息化。

1.2系统的功能

糖厂的生产管理从糖分的来源一直到最后做成成品都属于制糖生产管理工作方面,所以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包括许多项目,比如甘蔗种植的规划、品种挑选、种植技术和制糖中的各种相关技术工作。根据糖厂要求,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1)生产管理系统中包括生产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并能将系统中各种任务模块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2)生产管理系统中数据库中的信息全面准确,外人不得修改,系统中错误信息只有系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校对和修改,以对糖厂企业有一个保密性。(3)生产管理系统可实现糖厂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功能,在全厂各部门建立一个局域网,该局域网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统计查询等功能。(4)生产管理系统保密性高,有足够的安全性,除信息管理人员以外的任何人对于数据库中的信息都无法进行修改及操作查看,只有授予权限的才能通过操作界面进入系统,并建立安全防火墙,以防病毒木马入侵电脑,破坏数据。(5)生产管理系统界面简单干净整洁,便于操作,使操作人员可以很好的掌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良好的维护修护功能。

2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生产管理系统模块大方向包含两个模块,一是甘蔗种植模块,二是加工生产模块,利用此系统建立一个标准的生产体系结构,实行高效的甘蔗生产,以及对于技工生产中的协调指挥、各车间、各机器之间做到平衡生产,以保证糖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顺利且高效的进行。

2.1甘蔗生产管理模块

甘蔗生产从蔗农到培育良好的甘蔗都在生产系统中实现,系统中有效的记录了关于蔗农的档案管理信息,对蔗农有全方位且准确的调查,主要包括:甘蔗的选种、种植、种植地的筛选、种植产量的记录、生产量的记录、之后留下做种甘蔗的数量等数据信息。其中对于甘蔗标准化生产也有一定的管理模块,根据甘蔗种植区域的气候等条件方面,并对甘蔗种类中常见的疾病、虫害等防御措施和施肥策略方面利用计算机进行筛选,研究出一套最佳的培育方案,以供选择和科学培育。最后收割方面以当初录入的蔗农档案信息作为基础,根据甘蔗的品种、种植日期、种植环境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和筛选,对甘蔗成熟早晚的情况进行分区收割,为糖厂企业提供最佳的甘蔗原料。

2.2加工生产模块

生产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糖分生产厂进行有序的指挥、操作、调度等功能,贯彻整个糖厂企业领导的会议调度,掌握全厂水电等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实现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管理、指挥管理,还可以对工作的生产信息进行查询及计算等功能最终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管理,实现糖厂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并从根本上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保质保量的提高生产力,提高企业在整个糖厂企业的竞争力。监督管理系统可以利用opc服务器作为一个通讯接口,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车间的生产数据都集中在一起并进行记录,可以使领导通过这个系统进行查询、调动指挥管理系统,为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工作提供了一个依据。该系统还提供生产信息、各类报表、生产记录表、销售产品入库登记表之类报表的查询。

3生产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对于生产管理系统的登录再说,该系统针对用户登录是通过用户名及密码来进行用户登录并进行身份验证的,登录系统之后的用户可以通过自身的权限来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系统设计了各种不同职位的人员登录到系统访问目录的不同。该生产管理系统利用SQL数据库中的功能对系统进行了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功能,当系统遇到某种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系统中的数据丢失或者损坏时,便可通过数据库中的数据恢复功能对损坏的数据进行恢复,以便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系统网站还采用了防火墙技术,以便方式网络上的各种木马病毒黑x入侵等,进入到系统内部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盗用或者损坏,建立防火墙阻止了外界对系统的直接访问,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4结语

制糖生产管理系统的实现对于糖厂企业在制糖过程中各种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及对于一些不准确的数据能够进行及时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并且减少了能源消耗。实现制糖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制糖过程中的效率,并且提高了制糖企业对于生产管理方面的水平,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突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华,张跃彬,刘少春.甘蔗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甘蔗糖业,2006(04):11~13.

[2]徐英田,潘丽,李凤霞.制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6,27(S).

4.制糖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篇四

第三节 制糖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制糖业大都是在产蔗农村就地煎炼,也属于农产品加工性质。据我们研究,它的生产,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商人资本支配。但在清前中期,主要产糖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制糖作坊,其情况与烟、茶等加工稍有不同,因此另作一节论述。

一、制糖技术的发展

西方国家通用的甜菜制糖,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在这以前,我国都是用甘蔗制糖。我国很早即曾用甘蔗计调味【1】,东汉时已有用甘蔗做馅汤的记载,亦称为糖【2】。而用甘蔗制成现代所说的结晶的糖,据说还是七世纪时唐太宗派人从印度学来的。【3】甘蔗在生长期喜高温和雨水,到成熟期又需干燥晴朗的气候,并不耐霜,产区有一定的限制,在我国以广东、福建、台湾、四川为宜,其他江南各省亦有少量生产。明代以前有获蔗,亦用以制糖,以后则皆用竹蔗。蔗中密节之种,则主要用作食蔗。

制糖工艺一般是制黑糖(红糖)比较容易,制白糖较难,而制冰糖(糖霜)属精致工艺。在杨罕的《异物志》中,即有将甘蔗汁“煎而曝之,即凝为冰,时人谓之石蜜”之说。到宋代,则确已有冰糖生产,实属可贵。不过当时制造冰糖尚无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很不稳定,工具亦简单,产量不多。南宋人王灼著《糖霜谱》,记四川遂宁的撒山一带,有糖霜户近400家。他们将甘蔗去皮,剁成小片,再碾碎或舂碎成泊。将泊入额蒸透,然后用榨床榨出糖水,所余蔗渣经煮后,仍可再榨。所收糖水,煎稠后放人瓮中,插入竹片,听其自行凝结,过五、六个月后将冰糖沥出。但是,“收功每异。自耕田至沥瓮殆一年半,开瓮之日,或铣两无获,域〕收数十斤近百斤”。并且,在山后、山左一带人家,“霜成皆下中品”,有的地方,还“不能成霜”,只好将糖水卖给山前人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山前和山右的300家糖霜户中,已出现拥有数十瓮的上户(小户只有一、二瓮人这种上户用工达“

一、二十人”。不过,这一、二十人只是用于削甘蔗皮和剁甘蔗这一工序,不需多少时间,若有雇工,亦是短工,很可能是地主雇工。

到明代,种蔗制糖,转以广东、福建为盛。据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其他地方产量合计只能占十分之一。不过,崇锁时,荷兰人占据台湾南部,在那里推行单一种植业的殖民主义政策,使蔗田面积达到稻田面积的三分之一,砂糖年产量达170余万斤,宋应星大约未予计入。

明代制糖业,照《天工开物》所述情况,在工具、技术和工艺上,都比宋代大有进步。首先是蔗车的使用。广东的蔗车都是木制,主要构件是一对坚木(荔木)制的轴辊,直径约2.2尺,高3尺,竖立在车床的上下两块横板(天盘、地盘)间。轴上端凿成阴阳凿,使两轴相接。其中一轴有长出1尺余的轴颈,出样于车床的天盘,接以担犁,用半拉着绕场转走,带动两轴相向转动。投蔗于两轴间,即压榨出汁,下有潜接收,流入缸中。压榨三遍,尽得其汁。这就比前述的削皮、剁蔗、碾碎、蒸熟再榨汁,工省而效率高得多了。蔗车的制造,也比用于榨油的各种榨槽(都是靠人力打入楔子)进步得多。

其次是炼糖。明代采取三级炼糖法,即蔗汁“经炼为赤糖,再炼燥而成霜为白糖,再炼而凝之则曰冰糖。”【4】按《天工开物》,糖灶设三锅,列如品字。先将蔗汁加入0.5%的石灰,除去杂质,依次人三锅煮炼后,凝成黑砂,即是红糖。将这种黑砂置于陶制漏斗(瓦溜)内,用黄泥水将黑渣淋下,溜内所存糖的最上一层变白,即为白糖,其下层仍带黄褐色。将白糖加水煮沸,用蛋清澄去浮渣,置于钵内,撒入约一寸长的竹蔑片作媒剂,使自行结成冰块,即为冰糖。每次煎炼,都要看水花火色,掌握时间、温度,须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天工开物》说:“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付,以供急用。”【5】这样,上述糖的生产过程,完全可以在农民家庭中完成,他们只是小商品生产者。不过,若说每家蔗农都置备用牛驾驶的蔗车,恐怕是不可能的。该书所说,大约是指富裕之家。在前引《糖霜谱》中说,“碾缺则舂”,即置备不起石碾的人家只好用石臼舂蔗压汁。在明代,碾或舂的这种原始方法,仍是大量存在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讲福建的制糖法就不用蔗车,而是“取蔗入硾杵烂”【6】。鉴于在明代史料中,还没有看到较有规模的制糖作坊的记载,我们只能认为明代的制糖业基本上还是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到清前中期,广东蔗糖的生产扩大到番禹、东莞、增城、阳春等县,而罗定州的糖厂林立,伊然成为制糖的中心。同时台湾成了重要的产糖地区,康熙末年产量达1亿斤,【7】嘉庆以后稍衰。而四川的沦江流域却逐渐成为新兴的产糖地区,由内江发展至资阳、资中、简阳等县。

在制糖技术上,清前中期没有什么大的改革,但在量上有发展。在蔗车的构造上,台湾、四川挪用石轴代替木轴,以加大压力。石轴上端凿20个孔,各镶硬木成阴阳齿,互相带动。同时加大了体积。四川蔗车的石轴直径有3.4尺,比明代的大半倍,高也加长为3.4尺。不过,这也使它变得十分笨重。明代蔗车,按《天工开物》所绘图式是一牛挽车,清代则是三牛,行动缓慢。在炼糖设备方面,四川糖灶用9口锅,为明代的3倍。其前夕口锅排成圆形,后5口锅排成一行,利用火力从第一至第九锅依次减弱,各有不同的用途。第一第二锅称泡子锅,煮蔗汁去泡沫;第三第四为糖锅,蒸发蔗汁水分;第五第六锅为紧锅;第七锅为出糖锅,糖饧至此成糖;尾部两锅供烧热水用。使用这些设备,产量增大,效率也提高了。

工艺方面,清前中期亦略有改进。原来糖作为商品运销,是以白糖为主,在明末即称洋糖,因“西洋糖绝白美,故名”【8】。《广阳杂记》有段记载说;“嘉靖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堕泥于漏斗中,视之糖之在上者色白如霜雪„„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云。【9】这里“偶值屋瓦堕泥”一段,未必可靠,不过白糖的制造,可能是明后期才通行。请前中期,仍沿用泥水淋漏这种原始的方法。不过,到道光初,在制白糖中已形成一套“蔗汁——水糖——糖清——白糖”的工艺流程,不必再由砂糖重炼。并在漏斗上铺纸,泥水自纸上淋漏,渐干后,连纸带泥揭去。所制自糖有上自、中白或上档、二档、三档等名色,其上等者,可与西洋糖比美。漏下之水,复制各种粗糖。制冰糖时,未凝结的冰水亦可复制成二档冰糖。这都扩大了原料的利用率,品种多样化,有利销售。

二、糖市场和商人资本的作用

总的说来,我国糖的资源并不太丰富,制糖手工业的发展也比较晚,长期以来,糖并不是人民每天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而是半奢侈品。但它的生产从来就是商品性的,并且体小价高,适于远销。清代以来,随着糖产量的增加,糖的市场特别是京畿、江南和海外等远距离的市场迅速扩大。虽然它在整个商品交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这种集中的、远距离的贸易,对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们专作一些考察。

清代糖的产销,以台湾的资料较多,我们先就白糖作一些分析。前已述及,明末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即把它作为掠夺糖产的基地。他们用贷耕牛、贷资金等办法发展蔗糖生产,然后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按指定价格收购,运往波斯、西欧等地销售。在此期间合糖出口额,崇须十二年(1639)为18.8万斤,顺治五年(1649)为30万斤,顺治九年(1652)为58.7万斤,顺治十八年(1661)为85.6万斤【10】,20年间增加3.5倍。因缺乏同期产量数字,无法看出各年出口比重,但可从一些年份的情况看出它的趋势。顺治五年(1648),台湾生产砂糖90万斤,其中30万斤运销波斯,60万斤运销荷兰,即全部砂糖都用于出口。十年以后的顺治十五年(1658),台湾砂糖的产量增加到170万余万斤,这年运往日本的有60万斤,运往波斯的有80万斤,留在台湾销售的只有33万斤,这就是说,出口部分达到80%。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后,他在台湾仍奖励种蔗制糖,并派人去福建带回蔗苗分给农民种植。这时。因兵燹之后,加以西欧、波斯销路断绝,糖的产量有所减少,年产量大约在100万斤左右。、台糖出口则转向日本、菲律宾等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台糖运销日本达99.2万斤,几全部为外销。【11】

次年,清政府平定台湾,糖产迅增,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超过5,000万斤【12】,康熙末期更达1亿余斤,雍正和乾隆年间,估计分别在8,400万斤至8,800万斤之谱【13】,嘉庆、道光年间约在7,000一8,000万斤的水平上【14】。清政府平定台湾之后,继续出口合糖,同时规定每年运销东洋200万斤【15】。康熙三十六年(1697),“台人植蔗为糖,年产二、三十万,商船购之,以贸日本、吕宋诸国”【16】。这里二、三十万是指银两,当时白糖每百斤值银1.3—1.4两,即合l,500至2,300万斤,约为产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同时,清政府放松海禁,大陆成为台糖的主要市场。康熙时,“福建、广东准用五百石以下船只出海贸易捕鱼”(当时台湾是福建的一个府)。乾隆时,又将准商人使用“横洋船”,这种船,梁头达两丈以上,装载量大,从台湾直驶天津,称为糖船,又称透北船【17】。此外,台糖还通过厦门运销东南各地。“赤色而松者,于苏州发卖;若糖湿色黑,于上海、宁波、镇江诸处行销。”【18】

贩运台糖的,有台湾商人,但很多“系江浙客民赴台湾买糖,装往各该地方销卖”【19】,而“海船多(福建)漳泉商贾贸易”【20】。漳泉商人从漳州、泉州、兴化、福州载当地土产运台湾,国船时载台湾的糖和其他物产到厦门、上海、苏州等地。在台湾,雍正初年就有了商人的组织,名叫“郊”。最大的有北郊、南郊和港郊,谓之“三郊”。其中北郊,主要是配糖兴贩华北诸地。此外,还有专门贩卖台糖的糖郊。乾隆以后,糖郊发达,商贾云集,糖市文渐由南向北转移,彰化一带形成新的糖区。糖的贸易利润很大。朱小阶在其所著《小琉球漫志》中说:“漫讶飞霜暑路中,舳舻货殖倍三农,海东千里饶甘蔗,何啻人间千户封。”又在其序中说:“糖之息倍于谷,台地富户每岁货糖吴越,所息不赀。”【21】

广东的制糖业历史悠久,制作较精,其白糖也供出口。“最白者以日曝之,细若粉雪,售于东西二洋,次白者售于天下。”【22】国内市场亦行销甚广。如“雷[州]之乌糖,其行不远;白糖则货至苏州、天津等处。”【23】“琼〔州〕之糖,其行至远,白糖则货至苏州、天津等处。”【24】潮阳“黄糖白糖,„„商般装往嘉[兴]、松(江)、苏州,易布及棉花。”【25】澄海之糖,“有自行货者,有居以待价者,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艚船装所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26】。这些糖货,经”海船(广东称增船)北运,说明它已经成大宗的贸易。福建的糖也是海运天津。直隶总督刘于义在《奏闽船到津拆》中,所列商货,首项就是“白糖、松糖”【27】,其价值可知。

四川的糖,除省内销售外,主要是沿长江经重庆、万县转口到湖北的宜昌、沙市、汉口等地。道光以后,川糖进一步发展,市场也逐渐扩大,竟与台糖争夺市场。清人刘家谋诗:“蜀糖利市胜闽糖。出峡长年价倍偿”,注云:“台地糖米之利,近济东南,远资西北,乃四川新产之糖价廉而货美,诸省争趋之。台糖因而减市。”【28】

这种集中的、远距离的贸易是促使制糖业扩大生产规模、以至出现一些工场手工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种市场的扩大过程,也是商人积累资本、并渗入以至支配生产者的过程。他们首先是通过预购、贷款等方式,来控制蔗农的家庭制糖手工业,同时,也会以同样办法控制一些制糖作坊,最后,他们还可能直接投资,开设一些雇工生产的手工糖厂。下面是一些事例。

(广东)“糖户家家晒糖,以漏滴去水,仓囤贮之。春以糖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旧糖未消,新糖复积。开糖房者,多以是致富。”【29】

(四川富顺)“种得万挺千挺蔗,预贷十万八千钱,始春得钱十胜千,半果饥腹半入田。”【30】

(广东澄海)“邑之富商巨贾,当糖盛熟时,„„持重资往各乡买桔,或先放账糖寮,至期收之。”【31】

(台湾)“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趋图息,莫此(指糖)为甚。糖斤未出,客人先行定买,糖一入手,即便装载”【32】。

这里第一个广东之例,是贷款给蔗农,他们是“家家晒糖”的小生产者。出贷者是“糖房”,广东的糖厂通称“糖寮”,这里所说的糖房大约是商人经营的糖栈,故说“旧糖未消,新糖复积”。第二例四川,也是贷款给种蔗的小生产者。出资人未详,看来也是商人,惟原注有“种蔗者皆以春初贷钱霜户”,这霜户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商人开的糖房。总之,蔗农经常是靠借高利贷作为糖本,这在以后的文献中就更多了。第三例澄海,明说是“富商巨贾”放账给糖寮。第四例台湾,是“客人”即各地来的商人向糖厂(在台湾通称糖廍)预买。这两则是商人资本控制糖厂之例,看样子也是普遍现象。

糖自始就是商品生产,在还没有巨大的产业资本投资制糖专业的时候,由商人控制生产,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以远距离贸易为主要市场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如台湾在康熙末年发生朱一贵起义事件,嘉庆初年发生蔡牵起义事件,这时海运受阻,商人裹足,台糖生产即大幅度跌落。不过,上举这些资料,还只反映商人资本通过买卖或借贷关系控制生产,剥削生产者,他们还不具备包买商的身份,因而不能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前面提到,明代的制糖业基本上还是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到清前中期,这种小商品生产仍然是广泛存在的,从上引广东“家家晒糖”的记载可知。但是,清代已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糖廍、糖察、糖房,这些糖厂的性质如何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它们的生产规模,再探讨其生产关系。

(台湾)“十月内筑届屋,二蔗车,雇募人,动廍硖糖。”

“每廍用十二牛,日夜硖蔗。另四牛载蔗到廍,又二牛负蔗尾以饲牛,一牛配园四甲或三甲余。”

“廍中人工:糖师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者),车工二人(将蔗入石车硖汁),牛婆二人(鞭牛陕蔗),剥蔗七人(园中砍蔗去尾去箨),采蔗尾一人(采以饲牛),看牛一人(看守各牛),工价逐月六、七十金。”【33】

这里所记台湾的糖廍,每廍用牛18头,用工17人,一般是分两班,昼夜生产。其中两人是糖师,他们要“知土脉,精火候”,属技师性质,也是生产的指挥者。其余15人各有分工,大约火工、车工需稍有技术经验,其余是粗工。每月工资支出银60—70两,平均每人3石一4.1两。榨糖季节是阴历十月至次年三月,约半年时间。如每廍可榨36甲(合407.16亩)的甘蔗(甘蔗采轮种制,另有36甲休耕)。如是上等的甘蔗,每廍可出乌糖2,400担,每担值银八、九钱,即总产值达2,000两上下。再加工成白糖,价值更高。我们不知道一个糖廍的投资有多大,但从雇工和产值看,规模不算小了。

广东的糖厂,也是入冬在场地“搭寮”。广东是用木制蔗车,较轻巧,也是三牛驾驶,炼糖则较精。其规模无记载,可能比台湾的廍要小。下列雇工记载,仅反映工人多来自雷州、琼州,一般有人身自由而已。

“煮糖佣工,雷、琼等处甚多”【34】。

(罗定州)“杨仕奕在马兰苗搭祭榨蔗做糖发卖,雇钟亚卯、钟蒂保赴寮榨蔗,言定每人每日工钱二十五文,按五日一次发给工钱,未有写立文约。”【35】

(英德)“钟统化雇吴书城在蔗察帮工,议明每月工钱五百文,未立文契年限,并无主仆名分。”【36】

四川的糖房,也无雇工材料。下面是内江的两个记载。

(艺蔗为农者)“平日聚夫力作,家辄数十百人。„„入冬轮护煎者,昼夜轮更,其雍资工值,十倍平农。”【37】

“按欓(糖)之类有六:曰欓清、曰红欓、曰白欓、曰结欓、曰水欓、曰漏水欓。业此者有三:曰欓房、曰漏棚、曰冰橘房。”【38】

第一条,“数十百人”是又种蔗、又制糖。内江蔗车、糖灶都很大,到制糖季节大约“数十百人”一齐动手。第二条反映制糖的分工过程。将甘蔗榨汁,除去杂质,即糖清。糖清经煎熬,成红糖。红糖或糖清经泥水淋漏,成白糖。白糖下面的黄色物经加工,即橘糖。漏斗淋下之水,即漏水糖。将白糖溶于水,加工成冰糖。冰糖下面未凝结的糖水,称冰橘水,用以煎橘枣等水果。这里是把全部作业分成三部分,即制红糖的糖房;制白糖的漏棚,制冰糖的冰橘房,好象三个专业化车间。不过,这个材料较晚出。

单从分工、雇工和规模上还不能断定它的性质,还需要从投资者或业主方面来考察。下面是台湾的情况。

“台湾熬糖之厂,谓之廍。一曰公司廍,合股而设者也。二曰头家廍,业主所设者也。三曰牛犇廍,蔗农合设者也。每犇出牛三,为园九甲,一廍凡九犇,以六犇运蔗,三犇碾蔗,照园轮流,通力合作。其法甚善,各乡莫不设之。”【39】

这里糖廍分为三种。先说头家廍。头家廍是独资经营的。投资人有商人,也有地主。他们自置生产设备,雇工生产,并有头目管理业务。如果是商人开设,向蔗农购买原料,加工生产,则其生产关系已完全是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了。如果是地主开设,给自己农场生产的甘蔗加工,所用雇工也可能就是自己农场的工人,则其性质尚可斟酌(见下面广东糖寨的讨论)。但是,这两种情况都不多,比较道行的是将廍租给蔗农加工,其中又有“大租廍”、“小租廍”之别。大租廍是蔗农将自己的甘蔗拿来加工,除割蔗是蔗农自理外,其余人工均由康主供给。蔗农付给廍的租金(包括工人工资)不是付现金,而是按事前订立的契约,分一定比例的产品即糖给廍主,通常是廍主分45%,蔗农得55%。小租廍是蔗农出甘蔗,由廍主组织生产,双方按事前商定的比例分糖。这使事情复杂化了,但仔细分析,它实际并未改变头家廍的性质,仅是业主的收入,名义上变成实物租而已。同时,由于采取租廍制,地主开设的廍,也和商人开设的廍一样,是给他人加工,获取收益了。从这些情况看,可以认为,台湾的头家廍,基本上已具有工场手工业的性质了。当然象资本主义萌芽中的许多事物一样,它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不完整的,有些地主开设的廍,可能还属例外。

公司廍又名公家廍,是合股组织。商人合股,商人与地主合股,有时也有蔗农以耕牛或提供运费的形式入股。它也是雇工生产,有头目管理,经营方式与头家廍相同。如果没有或只有少量蔗农的入股,那么,它的性质也可以和头家廍同样看待。

牛犇廍,是蔗农的合作社性质的组织,主要是加工自己种的甘蔗,也接受他人委托加工。因蔗车运转以三牛为一挂,故用犇字来表示股份,有一户出数犇的,也有数人合一犇的。后来,就不限于牵牛供役,而是在开工以前按当年牛价,折合现金入股。牛犇廍由入股者选出头目主持管理工作,蔗农参加劳动,有的也有雇工。这里边,大小户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劳动者合作组织,并主要为合作者加工,不能视为资本主义性质。【40】

台湾的糖廍,“系各就田园设厂”【41】,季节性生产,还是就地加工的性质。但因台湾人口密度较低,所出的糖历来是大量出口外洋和远销大陆,它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糖廍,农民家庭煎制的已居次要地位了。康熙中有人描述说:“蔗田万顷碧妻萎,一望葱笼路欲迷,捆载都来糖廍里,只留蔗叶响群犀”【42】。这种生产的集中,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雍正时台湾有蔗车350部,乾隆时有蔗车370部【43】,糖廍的数目,大体相同。前引资料说牛犇廍“其法甚善,各乡莫不设之”。三类廍中,可能是以小生产者合作组织的牛犇廍较为普遍。这说明,即使在台湾,制糖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还是微弱的。

广东的情况有所不同。前引屈大均的说法,“广人饮撰多用糖,糖户家家晒糖”,似乎农民家庭煎制还占优势,这大体是明末清初的情况。但广东的糖也是远销东西洋和京津、江南,糖察在清代颇有发展,其规模则较小。看下述记载,也有与台湾糖廍类似之处。

(广东东芜)“春月以糖本散种蔗之农,冬则课收其蔗,复榨为糖。其法:„„糖户之利,亦不逊氓山千亩,芋埒封君也。”【44】

(广东罗定州)“榨时上农一人一寮,中农五之,下农八之十之。”【45】

这里第一则是说糖户春天以糖本贷放给蔗农,冬天收蔗榨糖。这个糖户实际是个糖房,或者开有糖房的大户。从其“不逊岷山千亩”来看,他是个没有土地的商人;从其“芋埒封君”来看,规模不太小。这种糖户,看来可算资本主义萌芽了。不过,此例资料较晚。

第二例是说榨糖时,上农一家搭一个糖寮,中农5家合搭一寮,下农8—10家合搭一寮。下农的糖寮,有类台湾的牛犇廍,是小生产者合作社的组织。中农的糖寮,看来也是自己参加劳动的,即使雇工也不会多,顶多是小业主合伙。上农一家一寮,这不是地主,就是富农,雇工生产,有类台湾的头家廍。但是,头家廍常是将廍租给蔗农收取加工费(按实物计),这里的“一家一寮”,从文义来看,象是榨自己农场所种甘蔗。这些甘蔗亦不知是地租收入,还是业主雇工所种。因有这些考虑,这种“一家一寮”虽可能有资本主义性质,却是不那么肯定了。

在广东合浦县(今属广西),乾隆时,有个富农租地种蔗,并开设糖房,雇工熬糖发卖的例子。【46】这家的资本主义性质就比较明显了。

四川的糖房,规模颇大,但其生产关系如何,未见记载。若前引叙州府资料,有专业分工,其制红糖的糖房、制白糖的漏棚、制冰糖的冰橘房,若属一家所开,雇工必多,当属工场手工业性质。若分属三家,则漏棚、冰橘房不需榨车,用工无多,就可以是小作坊以至个体户了。场外专业化分工妨碍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这在清代手工业中是常见的。

福建的制糖业,未见集中糖厂制糖的资料。有个兴化的记载说,农家十月蔗熟,“入确捣烂”,熬成红糖;明年正月,把红糖加工成白糖,封存过夏;九月,“各处客商皆来贩卖”。【47】这还都是农民家庭手工业。【注释】

【1】《楚辞·招魂》:“腼鳖炮羔,而拓浆些”。应劭注:“柘(拓)浆,取甘蔗汁以为饮也。” 【2】杨孚:《异物志》:“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榨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

【3】《新唐书》卷二二一:“摩揭陀,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太宗迫使取熬糖法,即用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逾西域远甚。”按摩揭陀,即今之印度。又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是太宗时外国贡使所传。【4】王世懋:《闽部疏》。

【5】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甘嗜。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该书所记炼糖方法也与《天工开物》稍有不同,如制红糖是用草木灰洒蔗汁,用油滓点化,制冰糖用泥封等。

【7】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三载;“三县(即台湾)每岁出蔗糖约六十余万篓,每篓一百七、八十斤”。

【8】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甘嗜。

【9】见丁国钧:《荷香馆琐言》卷上,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册,1980年版第192页。

【10】徐方幹:《清代台湾之糖业》,载《台湾糖业季刊》1948年第1卷第2朔。所列出口额,指运往波斯、荷兰等地的数字,不包括运销日本等东洋的数字。

【11】产销数均见徐方研:《清代台湾之糖业》,载《台湾糖业季刊》1948年第1卷,第2期。

【12】郁永和:《稗海纪游》载;“又植蔗为糖,岁产五、六十万(担)”。按此系郁永和于康熙三十六年从福建去台湾采办硫磺期间的记事。

【13】据余文仪等:乾隆《续修台湾府志》卷五,赋役:雍正时台湾有蔗车350张,乾隆时有370张,按平均每张车年产糖24万斤计算,分别如上数。【14】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页四四四。

【15】“兴贩东洋白糖一项岁定二万担”,康熙二十三年部臣苏拜、总督姚启圣等会议疏,载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赤嵌笔谈。【16】郁永和:《稗海纪游》。【17】徐方幹:《清代台湾之糖业》,载《台湾糖业季刊》1948年,第1卷,第2期。【18】黄叔璥:《台海使搓录》卷三,赤嵌笔谈。

【19】《朱批谕旨》第六册,雍正三年十月初六日福建巡抚毛文铨奏拆。【20】乾隆《续修台湾府志》卷十七。

【21】徐方幹:《清代台湾之糖业》,载:《台湾糖业季刊》1948年,第1卷,第2期。【22】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按所记为乾隆间事。【23】嘉庆《雷州府志》卷二。【24】道光《琼州府志》卷五。【25】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一。【26】嘉庆《澄海县志》卷六。【27】载《文献丛编》第十八辑

【28】引自周宪文;《清代台湾经济史》1957年版第90页。诗中“闽糖”即台糖,当时台湾属福建省。

【29】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

【30】陈崇哲:《富顺蔗欓诗》,载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一。【31】嘉庆《澄海县志》卷六。

【32】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三,赤嵌笔谈。【33】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三,赤嵌笔谈。【34】嘉庆《澄海县志》卷六。

【35】清代刑部钞档:乾隆六年十一月九日管理广东等处地方巡抚事王安国题;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266页。

【36】清代刑部钞档;嘉庆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管理刑部事务董浩等题;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266页。【37】道光《内江县志要》卷一。【38】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一。

【39】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

【40】此外,台湾还有官府和驻军经营的官田、官廍,为数有限,不在我们考察之列。【41】丁日昌:《请将台属各项杂饷分别豁除疏》,《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十七。【42】郁永和:《稗海纪游》。

【43】乾隆《续修台湾府志》卷五,赋役。【44】宣统《东芜县志》卷十五。【45】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

5.制糖历史回眸 篇五

我国制糖(甘蔗)生态工业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在对我国制糖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业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制糖(甘蔗)生态工业模式,剖析了其生态学组成和结构、工业代谢类型及主要特征,并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引入生态工业理念,对制糖行业进行生态化重构,构建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网,可从根本上削减制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制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作 者:段宁 孙启宏 傅泽强 元炯亮  作者单位: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 刊 名:环境科学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 17(4)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制糖工业   生态工业   废物代谢   贵港模式  

6.制糖历史回眸 篇六

制糖企业转换2000版ISO9000标准的若干问题

12月,2000版ISO9000标准已正式颁布,在此之前,我区已获1994版ISO9000标准企业认证的制糖企业,有近三十家。这些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标准转换的问题。由于2000版标准的内容、结构、要求,较94版标准均有较大的变化。因此,企业在转换策划时,都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的`问题。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对制糖企业的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依据对2000版ISO9000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估计到的若干问题提出来研究和探讨,供与事者参考。 1 新版标准质量体系要求的删减

作 者:蒋福林 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广西评审中心刊 名:广西轻工业英文刊名:GUANGXI LIGHT INDUSTRY年,卷(期):”"(2)分类号:F406.3关键词:

上一篇:房地产住宅企业产业化,蓄势待发下一篇:重庆武警总队医院体检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