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问题学生(精选8篇)
1.怎样读懂问题学生 篇一
读懂“三好”不容易: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学生
“三好生”,这个沿用了50余年的“老牌”荣誉称号,这项正式实行了25年的“王牌”学生评价制度,让今天的老师皱起了眉头。
确实,时代的变迁,给“三好”出了不少难题,“三好”正接受新时代、新变化的考验……
一、从精神荣誉演变为加分工具,功能在转变
1961年就开始在小学执教的马叶英老师回忆说:“学校开始评‘三好生’时,对品德要求很高,班里有好人好事记录本,那是评选的主要依据。那时,虽然评选结果没有很多物质奖励,但班里的同学都争着做好事,‘三好生’确实是个很大的精神荣誉。”
“现在去问学生,什么是‘三好’?‘三好生’意味着什么?恐怕十个有九个的第一反应不是这个‘三好生’的德智体有多优秀,而是他的中高考能加多少分。‘三好’本身已很少被关注了。”北京某中学的王老师说。
今年刚进入北京某重点中学的黄同学介绍,在她小学升初中时,有的重点中学在提前招生时要求小学阶段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三好学生,到了初中后她又发现如果初中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三好生就能评上市级三好生,并且中考成绩可加5分,高中规则亦是如此。
“虽然学校还有其他评优的奖项,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三好生’,毕竟能加分嘛!”正就读北京某重点高中的辛同学说。
从单纯的精神荣誉到择校、中高考加分的重要砝码,“三好”的功能渐渐发生了改变。
“最初的‘三好’只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但随着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制度的不断恢复,这一评价制度又逐渐地增添了筛选与选拔的功能。此后,三好生评选制度便与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制度结合起来,并且愈来愈为紧密,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三好”评选制度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发展性内涵,并被赋予了愈来愈多的筛选与选拔的含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苏君阳说。
二、功能变化,催生“蝴蝶效应”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学生评价制度过多侧重于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使得本应促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反为应试教育“服务”,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三好”便是一例。其评选功能的变化,特别是筛选与选拔功能的过度强化,使得“三好”变身为“一好”——学习好。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与此相应,《决定》进一步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及时有效地弥补“三好”变“一好”的缺陷,发生了一系列问题,“三好”的“蝴蝶效应”不容忽视。
从现实情况来看,选拔功能的增强使得“三好生”评选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在“三好生”评比中混乱是非、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王女士坦言,她曾为上小学的女儿能评上“三好”给老师送过礼,但“这是没办法的事。” “没有办法”的事情不仅增加了社会腐败,也给孩子幼小纯净的心灵带来阴影。苏君阳说:“评价的主观性愈来愈大,‘三好生’的评价也就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三好生’评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的实质性含义,有时,它甚至已经成为某些人炫耀自己社会资本或政治资本的机制与平台。”
三、小学到大学,存在“温差”现象
与中小学炙手可热的“三好生”相比,大学的“三好生”几乎无人问津。采访中,大学生们多数表示他们更关注“奖学金”。
学生冷淡,一些学校也“马虎对待”。某重点大学刚被评为校级“三好生”的宋同学介绍道:“学校规定,获奖学金的同学只要体育成绩达标就可被评为‘三好生’,‘三好生’对没拿奖学金的同学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利益成了这个“温差现象”的“调温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质疑大学生要不要再评三好。苏君阳认为,在中小学生争当“三好生”的目的中,由于受升学考试加分政策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而到了大学以后,大学生的“出口”增多,研究生招生、就业政策上也没有对应加分的规定,大学三好生的功利性丧失。而一旦争当“三好生”的目的缺少了功利主义的驱动,就可能会产生三种结果:其一,这种制度将会被废除;其二,相应腐败现象会随之减少直至消除;其三,一定程度上,“三好生”评价的标准与水平将得到提高。这三种结果在我国的大学中都发生过。
四、如何评价新时代的新学生
“‘三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特定时代政治话语的一种标志。当前社会的时代背景与以前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几好’的标准评价学生太概括、太模糊。在新的形势下,应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一种新的标准或赋予‘三好’以新的、更丰富的内涵。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文化理念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的由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性的做法,充分地考虑到家长与社区的意见,把对学生进行的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三好生’评选制度的促进功能,淡化甚至消除‘三好生’评价制度的选拔功能。”苏君阳说。
今年是教育部、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的第25个年头。在时代的变迁下,作为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评价制度,“三好生”应当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评价标准、评价功能、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恰当评价新时代的新学生。
五、相关事件链接
●1957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1982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三好学生”评选正式形成一项重要的学生评价制度。新时期,三好学生的相关待遇再次被提高。
●教育部在2001年规定:各地在省级“三好学生”的基础上,按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优秀学生,享受普通高校的保送资格。
●四川省威远县教委将威远中学高三毕业生卿桃的“省三好学生”称号暗中换给其他“有背景”的学生,失去15分高考加分照顾的卿桃,与盼了多年的“清华梦”失之交臂。(《天府早报》2000年8月31日)
●北京海淀区清华育才学校某高一学生是“区三好学生”候选人,他的老师以“打理意外情况”为由,向其家长所要1500元沟通费用。(《现代快报》2004年4月3日)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教体局向该市第十四小学下达了6个区级“三好学生”指标,该校却将其中的5个分配给了教师子女。在分配指标时,有的年级因教师子女多无法分配,竟然用抓阄的办法产生。(《大河报》2006年4月11日)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常志一项成绩优异,但是在朝阳区三好学生的评选中,他认为因自己拒绝了班主任让他“让出”三好学生的意见而逐渐受到老师们的排斥。随后,他成绩下滑,不愿面对同学和老师,两年多来一直在休学。(《人民日报》2006年12月7日)
六、家长看
家长孙吉人女士:“三好”应反映出日常评价
孩子(五年级)读的重点学校三好生名额很少,所以争的人也很多。我希望“三好”的评比过程和奖励手段适度一些,多一些激励的精神荣誉因素,少一些人为操纵的因素,多强调对学生的日常的引导激励。学校发给孩子的《日常联系手册》上,家长、老师都对孩子进行日常的综合评价。但由于结果不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就没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张阁家长:荣誉称号应该面向更广大的学生群体
我们的孩子(初二)成绩中等,评不上,也不怎么为这个费心思。孩子的进步是各方面的,当不上三好学生,我们不会责怪他。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积极上进,荣誉要争取,但量力而行。如果有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荣誉称号得到认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更高。
家长赵练先生:评价标准再全面些会更好
三好生是个光荣的称号。如果能评上三好学生,我和孩子(高二)都会很高兴。但是现在“三好”有时候过于强调学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评度不高。有些孩子可能成绩很好,但在文明礼貌、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缺陷。所以,“三好”一方面要变的纯粹些,另一方面要改进测评方法和标准,让孩子尽可能得到全面的测评,也让“三好”变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动力。
七、老师话
小学教师徐长明:学生在思想观念养成期急需正确引导
现在的小学生娇气、个性、自我,“西化”得严重,但对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一知半解,对父母、老师、朋友没礼貌,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应从小学开始就应该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在评价学生时加入这方面标准的考量,在学生的启蒙时期就把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植入学生心中。
初中教师王老师:脱去“三好”“外衣”社会各方均要努力
我认为现在“三好”日趋功利化、实用化,是与社会观念的大环境和学校管理的小环境密切相关的。整个社会观念、价值观的改变给“三好”加上了功利的“外衣”。另外,由于“三好”欠缺改革的动力,一些老师难免“简单行事”,让容易量化的学习成绩来说话。
大学教师何一冰:用多元评价标准引导学生
“三好”的“三”如果放在古文中理解,不是确数,代表“多”的意思。现在的“三”的标准更应该符合现在大学生多元发展的特性,体现多元评价标准的特征。一项学生评价制度,最重要的是通过树立典型,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现代的大学生欠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精神,应该在设立评价维度时在这些方面多给与考虑,使大学生评价制度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评价标准、评选的操作过程、评价结果令学生和社会信服,扩大学生评价的影响面。
日前,山东滨州实验学校改进学生评价制度,用赏识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掘学生成长中的亮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受到家长好评。“亮点卡”上写满学生的闪亮时刻和老师的殷切期望。
八、学生说
天津小学生杨同学:“三好”是我幸福源泉
只要拿到了“三好学生”,每个寒假或暑假我都能开心地度过,要是拿不到,那可就“惨”了,别说父母不高兴,我自己都感觉很丢人,一整个假期都没有了光彩。所以,每个学期,我都会在老师和同学中好好表现,然后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拿“三好”。
河北高二学生卢同学:“三好”,我努力争取
“三好对我来说应该是势在必得的,可能有点虚荣吧!作为班干部,选不上是很丢人的,它不仅仅是荣誉的问题,也是检验自己人缘的时候,更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还可以提高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虽然现在有些不足之处,但三好仍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只是希望它能够更完善、更公正。” 北京大三学生章同学:“三好”不再是唯一目标
现在,我很少看见身边有人象以前一样关切“三好学生”的评选。在大学里面,学生获得自我价值认可的途径很多,与其获得一纸“三好”证书,也可以发表一篇文章,拿一次奖学金,或者考下一个资格认证,何况社会也更看重这些。
2.怎样读懂问题学生 篇二
一、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 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题目交待了内容 (送别) 、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 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二、读“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 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 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 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 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如李白的飘逸洒脱, 杜甫的沉郁顿挫,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的柔美婉丽, 等等。了解了诗人的风格, 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鉴赏诗歌时, 也不能机械地用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来套到具体的作品中去, 而要从作品的本身出发, 具体分析其思想内容。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 即“惜别”之情。
三、读“意象”
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 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 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 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 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 调动积累, 揣摩意象的含义, 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了解“柳”这一意象的特定含义, 知道因“柳”与“留”同音, 古人折柳话别, 寄托深情, 就不难知道,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由“何人不起故园情”又可知此诗抒写的是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读“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 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 情与景和谐统一, 不仅是情景交融的, 而且能情景相映, 也就是, 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 鉴赏者在欣赏诗歌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 写出九种典型事物, 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 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 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 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 荒村茅舍逸然自适, 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 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 实则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情由景显, 情和景融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 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 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五、读“典故”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 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 了解这些典故, 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的“陶家”究竟是不是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呢?如果熟知陶渊明平生最爱菊, 家中种了很多菊花, 而“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更是他在《饮酒》中写下的, 我们就可以推断元稹把种植菊花的地方比作陶渊明的家, 秋菊开满家院的繁盛景象就不难想象了。正因为有如此引人的佳景, 才使诗人专心致志“遍绕篱边”赏菊, 连太阳西斜也不知道。
六、读“诗眼”
古人写诗词, 尤其注重炼字炼句, 力求一字传神, 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 诗有“诗眼”, 词有“词眼”, 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 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 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 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 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 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 。
七、读“文体”
各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 如果掌握了诗歌、词、曲的平仄、押韵、对仗, 并对诗的严肃庄重、词的清丽妩媚、曲的诙谐幽默有所了解, 我们才能从诗歌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把握诗歌的内容, 而在这基础上, 才能对其艺术形式、意境风格有正确的分析、体会。如《山居秋暝》 (王维) 的“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按事理关系应为“浣女归竹喧, 渔舟下莲动”。作者这样写有两个的原因:一是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二是诗人在“浣女”、“渔舟”之前先写“竹喧”、“莲动”才符合现实感觉的顺序, 吻合审美情趣,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 渔舟被莲叶所遮蔽, 等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莲叶的摇动时才发现浣女、渔舟, 从隐处显现真象, 才显出情趣, 才富有诗意, 也更显出诗人用语的含蓄、构思的巧妙。
八、读“手法”
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 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 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 才能使诗歌成为具有一定普通必然性的艺术品。而“赋、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的具体途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始于《诗经》, 是文学创作中最早的表现手法之一。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先借助别的事物引发, 然后转入正题。托物起兴, 它是先借自然界的事物, 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 先起个头, 然后借以联想, 引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总之, 文学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能重视上述的几方面知识的积累, 并养成多读名作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的习惯, 开拓思路, 扩展知识, 掌握方法, 培养语感, 提高素养的话, 相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鉴赏分析实践后, 诗歌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军民.鉴赏古诗词.作文周刊 (教师版) , 2007, (8) .
3.谈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篇三
一、迁移导读法
一组教材中,第二类、三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第—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阅读知识,技能以及自学能力,“迁移”应用到这里。举一反三。一篇课文中结构基本相同的几个段落,也可以重点指导学生读懂一段,然后用这段的读法去读懂其他段落,强调指出一定要抓住两者之间“类似”,实现“迁移”,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二、质疑问难导读法
质疑问难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抓住关键词语进行问难;从课题人手,启发学生问难,引导学生问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矛盾”进行问题,等等。例如紧扣“借”字导读《草船借箭》:
1.扣“借”字整体感知
教师揭题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谁借箭?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循“借”字深化理解
教学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诸葛亮使用妙计,借箭成功了。周瑜对此是什么态度?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课文以周瑜要诸葛亮“造箭”展开情节,接着写诸葛亮巧妙地作好借箭准备,又知己知彼,善识天文地理,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最后点明借箭结果和课文中心。
3.品“借”字展开讨论
在总结课文时,教师再次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借”是指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为什么取“借”箭,而不是取“骗”箭?
三、顺序导读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如:《沙漠里的船》这篇课文的导读,就可以顺着思路弄清因果,抓住转折。返顾全文。
1.弄清因果,了解骆驼的特点作用
课文第一节,基本上采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来介绍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弄清了因果,就读懂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及其作用的内在联系。
2.抓住转折。认识骆驼的特殊本领
课文的第l、2、3、4节,基本上采用转折关系的甸子之间的关系的句式来介绍骆驼的特殊本领,抓住了句子中的表达转折的词语,弄清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也就读懂了骆驼的特殊本领。
3.返顾全文。整体明确骆驼的用途
四、变序号读法
引导学生采用改变课文标题、词句、情节、结构、人称、体裁等有趣的形式,激发兴趣,加深理解,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变序导读,可以有多种形式:篇末逆式。纵横交叉式,中间切人式等。如《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的结尾,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阅读课文的重要线索。
1.读结尾、解课题
课文结尾“狮子妈妈说: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指导学生读这句话,并体会两只小狮子的区别在于勤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懒狮子什么也不干”。.
2.读结尾、解词语
联系上文,理解“生活的本领”,“才能”“真正的狮子”这些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课文的内容。
3.读结尾、解句子
从结尾旬联系到小树的发问:“怎么不练功?”“以后怎么生活?”联系到懒狮子答话,思考:靠父母将来会生活得好吗?进一步理解“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的句意。
4.读结尾、解文意
从结尾词联系上文,引导学生弄清懒狮子不练功的直接原因是怕吃苦,根本原因是想靠父母的地位和本领生活。怎样对母狮的教诲认识也逐渐深化了。
五、点拨导读法
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或联系课文对比自己,或假设采访得出答案等等。如用点拨导读法读《太阳》:
1.联系对比、引导讨论
教学时把问题分为两组,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或感触深刻的、自由谈论。
2.假设采访、诱导探究
通过采访、讨论、对比,让学生得出问题答案。从中悟出怎样读懂课文,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总之,教师若能运用以上导读方法恰当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则事半功倍,速度达到“教是为了不复需教”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授之以渔——小学生记忆单词策略 颜云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的自觉性、刘苦性较为欠缺,加之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母语与英语差异较大,致使有相当多的小学生记忆单词困难。但是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多总结,培养学生记忆单词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单词记忆;规律;比较法;发音
在英语学习中,词汇积累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策略,就犹如身处汪洋大海之中,对如何记忆单词一筹莫展,茫然无措。长此以往,他们就难以树立自信心,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记忆单词的策略。
三年级是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对单词的要求侧重于说。在教单词的时候可对同一类单词拓展,让学生能够归类记忆。比如在3 A Unit 1中出现动物类单词时,可向学生介绍lion,rabbit,pig,duck等动物类单词;在3AUnit3教水果类的单词时,可拓展grape,lemon,cherry,strawberry等常见的水果。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单词,学生有交流的愿望,掌握情况会相对较好。
在学生记忆单词的初期,应强调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侧重听、说,兼顾读写,把词汇教学放到具体情景中。借助汉语拼音的正迁移规律,建立音形对应规律,进行“直呼式”记忆英语单词。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刚开始记忆单词的时候,有部分学生经常会把字母b和d搞混,这时候对他们强调字母b在单词中发[b],而字母d在单词中是发[d]的音,让他们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犯错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又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四五年级的学生经常会搞混gril,write,friend,first,Friday等這些单词中的ir和ri。有的学生就完全靠死记硬背,但收效甚微,遗忘率非常高。这时候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单词。发现ir和ri的发音规律:ir在单词中发[?:],而ri在单词中肯定有[r]的音,理解这点后,学生犯错就少了。
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多留心,主动发现单词的一些构成规律。比如。在数词中,13-19以teen结尾,20-90以ty结尾;几个球类hasketball,football,baseball,volleyball等都是以ball结尾;疾病类的单词earache,backache,stomach ache,toothache,headache都是以ache结尾;星期名称Sunday-Saturday都是以day结尾;一些副词quielly,carefully,beautifully,quickly,loudly,slowly等是以ly结尾,如果去掉结尾的ly,它们就变成了形容词;dragonfly,butterfly,firefly等昆虫名称是以Ⅱy结尾的;一些职业名称driver,farmer,worker等以er结尾,把er去掉又分别有不同的意思,由此还可以向学生拓展sing-singer,dance-dancer,write-writer等单词;描述天气的单词cloudy,sunny,rainy,snowy,windy都是以字母y结尾,去掉y后又都变成了名词……这些规律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
在单词的记忆中,还可以用到一些比较法,如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比较:busy-free,before-after,low-high,slow-fast等。同音词的比较:there-their,here—hear,our-hour,right-write,pear-pair等。
当然,通过发音规律对单词进行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字母ar在单词中大都发[a:],由此可联想出单词:arm,art,supermarket,bar,car,card,far,garden,large,park…字母ur在单词中大都发[3:],由此可联想出nurse,purse,Thursday,surf,rurn,hurt等一系列单词。或者将几个字母看成—个整体,如ight,可以联想出light,night,right,eight等。又或者ion,可以联想出question,station,accordion,lion.字母ear,可以联想出hear,pear,bear,dear,learn等。字母air,可以联想出airport,hair,pair等。将这些单词归类。也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记忆单词的乐趣与成就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单词记忆方法。让学生能够具有主动和丰富灵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英语词汇量迅速扩大,实现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
4.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篇四
古代诗歌,有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更多的在阅读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有时读一首诗,看了几遍还是不甚了了。遇到这种情况,可尝试以下的方法,或许对理解诗意能助上一臂之力。
一、注意诗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二、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三、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或者省略散文中不能省略的句中成分,或者改变正常的语序。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典型的语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当然语序正常了,诗的节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诗韵律的要求了。
因为诗在语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诗歌的解读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读懂它。这方面可以做些翻译古诗的练习,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比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此诗描写诗人闲居的山间小屋清新幽静的美景,表现了闲居生活的恬淡自适,抒发了期待着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心情。首联中的“带”与“生”是富于想像力的用词,阅读时要通过想像再现其景象。诗中颔联的两句与颈联的出句都是语序倒置的。颔联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倒置后,将竹与山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坐落于竹林边、山脚下。颈联的出句按正常语序应为:闲鹭常早栖。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对句中的迟是韵脚,只能放在句尾,这就使得出句要通过倒置来与对句构成对仗。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诗歌的解读需要想象与联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也使得诗意呈现多义性。读诗时的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四、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见意象:
1、杜鹃:常用于表达难以抚平的思归的愁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湘竹: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3、哀猿:常用来表达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4、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表示美好的时光。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常用于表现伤春、惜春之情。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5、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阮籍《咏怀》:“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悲秋)
6、雁:寄寓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对亲人音信的盼望。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7、登临:这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用于表达叹老、思乡、怀人等多种情怀。杜甫《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8、折柳: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刘绮庄《扬州送人》:“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9、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柴望《多景楼》:“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10、南浦:表达送别的伤感。祁德渊《送黄皆令》:“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
11、春草(芳草):表达思念与惜别伤离之情。王昌龄《出塞》:“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12、枫:表达怀人与惜别的愁思。李百药《途中述怀》:“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13、浮云:象征奸佞势力。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用以表现游子的漂泊不定。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转蓬:表现漂泊的孤寂与哀伤。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水:最常用的涵义是表示时间的流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6、月:月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涵义有约定性的,也有非约定性的。约定性的含义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的象征、永恒的象征、美的象征以及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等。刘绘《有所思》:“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张文光《清淮晓发》:“五更月照他乡影,万里河流故国声。”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上介绍的均为常见意象的约定性的涵义。这些常见意象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五、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此诗末两句,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昔日座中客,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5.浅谈“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篇五
张正杰
素质教育呼唤教师走“减负增效之路。”减负增效关键是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高效地学习。
“九义”的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的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呢?对刚升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是要理解字词的含义,读懂每一句话,能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读每篇课文都要从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训练重点,除采用常规的初学课文,了解熟悉字、词;泛读课文,读懂句子;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精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随着儿童的年龄在增长,儿童的无意识记忆减弱,而有意识记忆增强,教师还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善于归纳、总结,把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记忆。
如:《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1、“我”在泰山上发现挑山工身担重物,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多一倍,却常常走在游人的前面;
2、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3、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副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因为“我”需要挑山工这种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归纳成这样的顺口溜:
挑山工,登泰山,身挑重物往上攀,辛苦劳累真乐观。游人前走他后赶,不知不觉前面现,归家画画常思念。
再如:《可爱的草塘》也可归纳成: 初到北大荒,心里闷得慌。小丽看出了,领我去草塘。草塘真美丽,恋情顿生起。下塘去捉鱼,河边观景象。依念上了岸,难忘北大荒。
6.怎样从QQ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篇六
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怎样从 QQ 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首先从笑声说起 喜欢把“哈”当成习惯的人大部分都比较聪明,但会与对方保持一种距离 感,有时也仅仅是为了客套而装作感兴趣的样子,常用者大部分保持在 20-25 岁的年纪,几乎不带有感情色彩。喜欢把“哈哈”挂在嘴边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较豪爽开朗的人,他们在打出这 个字的时候很有可能真的在屏幕后咧开嘴巴笑了起来,任何年纪的都有,基本上 可以判定为这是一个乐观的家伙。经常“哈哈哈……(甚至更多)”的人,要么是真的碰上了好笑的事情,同时 也说明了这是个对待朋友心理不设防的人;要么就是闲的无聊,只能用手指连续 在 H 和 A 之间跳跃来掩饰自己的无所事事并假装精神充实异常乐观。最讨厌的就是“呵呵”的人,如果是陌生人或者工作关系倒无可厚非,但如 果是你的同学或网友,还是尽量远离他/她吧,因为他/她的心里已经把你判定为 比陌生人还陌生的人了。——大多数情况下,“呵呵”基本上跟“我是一个傻 逼”传递出来的是一个意思。
然后从标点说起 说话基本不加标点符号的人有许多,他们大部分都用空格来代替。这种人有 点小聪明,在一些事情上会尽量走捷径,甚至有些懒惰。比较抠门,无论是对待 他人还是自己。当然,也有例外,但并不常见。标点符号异常整齐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连一个句号都不会落下。这帮人的 年纪基本上都在 25 岁以上,通过工作的关系可能会经常遇到,他们做事严谨,为人成熟,朋友很少(工作关系之外的)。喜欢用“……”和“。。”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 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不过两者还是 有细微差别的,前者更容易被未成年人所钟爱,后者更经常被应用于好朋友之间 的谈话,配合上“哈哈哈。。”。具体的心理就不过多阐释了,这是一种很微 妙的现象。善用(*^o^*)、O(∩_∩)O、o( ̄ヘ ̄o#)、o(╯□╰)o……之类表情的人,大部分都是年轻女生,用以更为生动的表达自己的心境。但只有一个表情是例外,那就是 ^_^,这个表情被应用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人便是罗永浩,你可以在他的
英语学校里的招聘启事上无数次遇到。——它是比“呵呵”还要欠揍的一个东 西,但用起来非常爽,不信下次试试。聊天时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就是说话像连珠炮似的人,跟他们聊天,QQ 可以 一直响个不停。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便是要说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他/她也会一 句一句的说。事实上,他们并不需要你的认同,但你如果在每一句后都跟上一个 “嗯”
或者“然后呢”,他们也会非常高兴。这种情况与现实里的聊天还有些不 一样,如果你在热切聊天时也希望得到频繁的回应——即与上述描述基本相同的 话,那么十有八九,很不幸,大家都是一类人——在现实里遇到陌生人时都有些 不善言谈,除非遇到了非常好的朋友,或是你在心里已经将对方归类为自己的朋 友时才会像网上一样滔滔不绝。而那些在现实里同样口才绝佳的家伙们,在网上 说话时虽也像连珠炮,但绝不会期盼你的回应,他们把话说出来,就舒服多了。
聊天打字速度 有的人打字并不是很快,但说的话却幽默风趣,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比较有城 府,下次再遇到的话,你可以将他/她刚刚说出的比较有意思的话利用 google 或是 baidu 搜一下,有可能会是别人的牙慧。如果任何搜索引擎都搜不到,而这 个人的话又确实很有意思的话,这起码可以说明一点,他是个精神成熟的老网虫,可惜思维有点儿慢,故作一下幽默得耗死不少脑细胞。不过,这批人后来大部分 都在新浪微博上成名了…… 如果碰到打字超快的,让你连回复都插不上话的,那么恭喜你,他/她对你 应该是很有好感的。这类人在 20 岁以下的年轻人里经常出现,他们打字偶尔还 会有错别字,隔两三句就会发一个表情作为挑逗的讯号。有时候,说话,并不只 是为了说话,互相用表情回复上几十个回合的事儿也经常会在他们之间发生。
7.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篇七
一、鼓励学生提问, 营造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有问题才有思考, 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有所疑, 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才会产生兴趣, 形成动力。可见,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 要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敢问。
学生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 奇思妙想, 甚至是异想天开。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应该用心倾听, 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 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态度去引导学生、鼓励他们, 使他们的思维在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积极开动脑筋, 不惟书、不惟师, 有十足的勇气发问, 有百倍的信心探究, 做到敢想敢问。这样, 教师才能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 容忍学生的“出格”想法, 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完“十几减9”新课准备总结算法时, 突然有位学生发问:“老师, 15-9, 5不够减9, 我是反着减 (倒着减) , 就是先用9-5=4, 再用10-4=6, 所以15-9=6, 这样算可以吗?”教师在备课中并没有把这种情况考虑到, 一下子愣了。但是很快, 这位教师异常激动, 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 表扬了他敢于提问, 发表问题独到之见的勇气, 并当即师生一起探讨, 最后, 达成共识, 发现了这种算法不但合理, 而且很有独创性。有了教学的民主, 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质疑的勇气, 而且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火种。
二、引导学生提问, 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 问到要害处, 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 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 提出数学问题的注意点: (1) 问在知识的“来龙”和“去脉”; (2) 问在知识的“为什么”; (3) 问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
2. 引导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常见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追问法和类比法。教师要根据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三、提供机会,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发表看法, 提出问题, 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孕育问题意识。
1. 学生对教材的质疑。
教师教学要语言精炼, 叙述严谨, 科学性强的特点, 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 诱发新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里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 王师傅2小时做15个, 李师傅3小时做20个, 谁做得快一些? (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教学时, 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 教师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 不化成带分数就不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更是难得, 不惟书, 敢于挑战权威, 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可见, 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 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学生对解法提问。
目前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看学生解答的结果,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要尽量避免忽视对学生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如在讲授四年级“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 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加工一批服装, 原来每天加工60件, 需要6天完工。现在要想提前一天完工, 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6÷ (6-1) -60=12 (件) 。评价后,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解法:“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好在哪里?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两名解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解题的过程:60÷5=12 (件) , 并交流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 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体现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
3. 学生提问教师。
某些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激烈争论, 在争论中教师再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 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 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4. 生生互相提问。
让学生互相提问, 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5. 学生对生活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就在学生身边,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提问者。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 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 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怎样读懂“习作要求” 篇八
(小博士)
同学们,习作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写下一段话,让我们读完这段话后,自己拟一个题目习作,这段话就是“习作要求”。有的同学读了“习作要求”后,觉得它太难了。其实,读懂“习作要求”并不难。
一、 学一学
[素材]
每当我们听到下课铃声的时候,心里一定很兴奋,一定做好了“放飞”的准备。请你认真地想想,在课间十分钟里你都做了哪些游戏。你最喜欢什么游戏,能写一写你喜欢的游戏吗?写的时候要写清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会说些什么,脸上会有什么表情,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审题]
1.明确玩儿法。写文章前我们要明确游戏的分工及规则。比如,在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中,谁做了老鹰,哪些人做了小鸡,鸡妈妈又是谁来扮演的。如果老鹰抓到的小鸡较多,那就算老鹰赢了;如果抓不到小鸡,或抓的比较少,那就算老鹰输了。这是写好游戏作文的基本要求。
2.把过程写具体。写文章时要抓住游戏的各个环节,按照顺序写。比如,用“先……接着……后来……最后……”等词语将游戏的全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步一步写具体。
3.点面结合。游戏是集体性活动,因此写一写游戏中大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很重要。不仅如此,还要重点写游戏中某个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既写个体,又写集体,点面结合,交替描写,才能把游戏写得生动,具体。
4.写出自己的感受。写课间的生活,要以“我”为主,不能只写别人。要将自己在游戏过程中和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
[素材]
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习作,请你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你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你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一评你写得怎么样。
[审题]
1.写人还是写事?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它既写人又要写事,它是写“人的事”,所以,我们不能写“小壁虎断了尾巴,它去借尾巴,大家都不借给它,它哭着回家找妈妈”。虽然这也是一件事,但这不是“人的事”,而是动物之间的事,所以不行。
2.这件事有什么特点?这件事必须发生在“我们身边熟悉的人”的身上,我们不能把看到的一些名人故事写下来,如“华盛顿砍了樱桃树主动向爸爸承认错误”“周总理的睡衣很旧了可他却舍不得扔,补好了再穿”“诸葛亮巧使空城计”“武松打虎”等,这些虽然也是我们熟悉的人发生的事,但不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的事。哪些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呢?我们的亲戚、邻居、同学、朋友、老师等,要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这件事最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人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或者说明一个道理。
3.写几件这样的事?材料中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只能写一件事。
4.我们将习作要求浓缩一下,就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但是,我们一般不直接将“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作为作文的题目,最好将这个“熟悉的人”的身份指出来。如果写爸爸的一件事,标题就是《爸爸的一件事》;如果写张老师的一件事,标题就是《张老师的一件事》;如果写伙伴淘淘的一件事,标题就是《淘淘的一件事》;如果写同桌的一件事,标题就是《同桌的一件事》……
二、练一练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习作要求,找出写作范围和关键词。
如果问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画画、游泳、滑冰、照相……请你回忆一下,你是怎样学会这些本领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你有什么体会。请你选择你会的本领写下来。写的时候,你要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怎样读懂问题学生】推荐阅读:
浅议怎样管理好问题学生08-15
怎样回答“谈谈你自己”的面试问题?10-03
四级阅读理解技巧怎样回答细节性问题07-14
怎样读懂一段话08-20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07-11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你会怎样写的问题07-25
怎样教育学生06-16
初三学生怎样复习数学07-16
怎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07-08
怎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