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介绍

2024-11-09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介绍(通用10篇)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介绍 篇一

学习“学案导学”后的教学反思 乌伊岭区中学 祁亚红

我们学校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通过两个学期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的学习气愤也与以往有了根本的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以前相比也迥然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大幅度上升。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个人对《学案导学》的认识: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理念

1、理顺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

4、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借助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学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较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载体,体现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按照课堂预习、小组交流、展示提高、达标训练、巩固练习的程序进行,教师再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点拨,从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以自主权。

总结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我以为: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学生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和对不同学科特点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3、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不容乐观。应该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设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导学案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充分利用导教学改革的东风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学案导学的优点很多,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我们老师有成功,有收获,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学案中的优点,弥补不足,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体,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介绍 篇二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具体采用以下模式:依案预习 (依案复习) →收集问题→学案导学→依案考学→拓展创新。

一、依案预习

提前两三天将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 学生依照学案中介绍的“使用说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来预习相关课题, 查阅相关资料以做到心中有数, 熟悉上课内容、思路, 并且将“课堂探究”栏中空白部分填写完整。不会做的问题学生上课时自然会集中精力去理解分析, 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学习状况。学生提前明确了老师上课要讲的问题, 抓住了自己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就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 学生还需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在“我的疑惑”栏上, 便于教师明确教学时的资源分配优化, 也便于学生自己的后续复习。

二、收集问题

提前一天将发放的学案收集好, 教师认真阅读回收的学案, 了解学生的预习或复习情况, 明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备好学生的基础上备好课。教学时, 何时松、何时驰要有度, 何时组织小组讨论、何时个别提问、何时精讲精练要有序。

三、学案导学

上课前几分钟将学案发给学生, 便于他们记录, 依案思考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灵活调整、准确把握课堂的学习节奏。教学时, 学生预习得比较好的地方快速带过, 普遍存在疑问的地方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如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教师需有效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在自主尝试中灵活解决问题。例如, 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煤炉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很少去思考, 但是经过交流, 三个简单方程式是可以推出来的, 这种问题就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对于“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用一盆水来防止CO中毒”这个话题可以采用全班辩论的方式来解决。另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可以直观地解释许多问题, 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最后, 教师要选准时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将知识梳理成串, 形成网络, 加深记忆, 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个人情感, 将成功情感历程铭记于心, 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心理。这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长期坚持能逐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依案考学

学案中设计的“当堂检测”习题, 难易适当, 比较典型,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查和巩固,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比较难的题, 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讲评, 展示解题思路, 拓展学生思维。

五、拓展创新

学习完一课题的内容后, 要求学生将仍存在的疑惑和想了解的相关知识记录在“我的疑惑”栏。教师收集问题后, 可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解答等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自学水平的目的。

另外, 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学案的编制工作。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 学案是教与学的裁体, 学案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学案的编写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清楚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前题下进行。个体所设计的学案必定有其局限性。在编制之前, 多参照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思路, 编写好后, 请学校资深老师多给意见、评价及修改建议。多开公开课, 将整个教学过程展示出来, 通过其他教师的听课、评课来发现不足, 集思广益, 进行修改。这样做出的学案才能高效, 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载体作用。另外,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还发现, 有时内容的容量和难度很难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多求反馈意见, 多思考, 多修改。

2. 教师的引导工作。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他们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 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应以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低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而不仅仅是靠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念, 多鼓励学生,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及时发现问题, 尽快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提高教学效率。

3. 学生的主体工作。

3.初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篇三

通过对“学案导学”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恰当运用“导学学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导学学案的设计

一份好的“导学学案”通常应包括本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给出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自学检测”、“探究活动”、“课堂例题”、“课后习题”、“课后小结”、“提高探究”等栏目。在实际操作中,学案的格式与模式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完全由教学需要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处理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基本上要求按章节进行,以章节为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启发性,应当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和理解能力,由浅到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拾级而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学案的设计无论是在自学预习部分还是课堂的讨论,直到课后小结,都应该体现出教师适当的引导,以利于学生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程序

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提前2—3天发给学生。学案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导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学案的导学功能,又实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2.课堂探究阶段。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课后巩固、小结阶段。在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都应该预留一定空间,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当然,教师应该提示小结什么),然后在其后给出教师的参考小结。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的小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教师要通过晚修辅导或者部分批改学案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以便下节课讲解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四、学案导学的体会与反思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学案导学”的优点有了一定的体会,不过也发现了实施学案导学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前期实施阶段,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工作量大,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要借助学案提前自学,做好学习笔记,一时不适,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案导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略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篇四

摘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模式,它同其它任何教学模式一样都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学中应做到也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使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关键词:“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082-01

函义

1.1 学案:即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材料体系。学案突出学生自学,教师导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

1.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由教师编写学案,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相互讨论,若有疑点,再由教师点拨的一种教学过程。学案编写

2.1 学案结构。

2.1.1 学习目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标。

2.1.2 学习重,难点: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2.1.3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1.4 学习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从而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是学案的主要部分。

2.1.5 达标练习:根据学情设计练习以巩固新知。

2.2 编写原则。

2.2.1 探索性:学案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所以编写学案应突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

2.2.2 启发性: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学习方法。

2.2.3 梯度性:问题设置应小台阶,低坡度,逐步升,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同时,要精心筛选问题,避免过多过杂。

2.2.4 创新性:要有好的创意,注重学法,教法的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操作程序

3.1 自主学习:上课前,将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也可板出示学案主要环节)。上课后,教师用简单导语。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然后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

3.2 发现问题:学生自学过程中,必然发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自己解决,有的无法自己解决,其中包括在学案中设计的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3.3 质疑讨论: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桌及前后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质疑,讨论,解答。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一些问题可得到解决。

3.4 问题反馈: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向教师反馈,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控。

3.5 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反应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点拨,而是将问题分解,增设台阶,减少坡度,重新展示给学生,再由学生讨论,及时在关键地方“化龙点睛”。

3.6 达标练习:这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检测,也是为了寻找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偿教学的重要措施。所以要限时完成。

3.7 归纳小结:课上师生对本节课或一个章节共同总结和课后教师自身总结两部分。前者指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结构,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后者指教师在课后对本堂课或一个章节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利于今后改进。

5.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探究 篇五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探究

作者/李云

摘 要: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制定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居于被动地位。理论依据通过对“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探究,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理论依据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和老师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学案导学”模式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专门为学生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学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学案导学”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让学生通过学案的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三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起到巩固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高中数学教学要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能只是老师的单向传授,而是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再创造,知识要实现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双向流动。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自主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先通过介绍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将上节课学的知识与将要讲授的课程联系起来。

2.制订学习目标

老师要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概括和总结。

3.老师设置问题

在学习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设置问题。

4.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和课堂听讲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对疑难问题汇总,老师进行解答。

5.课堂检测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介绍 篇六

一、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的几点误区

1. 导学案设计照搬教案模式

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较深,总是将着眼点放在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还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 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既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说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

( 2)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

( 3) 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 4) 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2. 导学案设计照搬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来精选,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选题时,既要让学困生有所收获,又要让优等生通过解题有成就感。

3. 导学案设计“问题浅显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 1) 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2) 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 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参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 4) 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

4. 导学案设计模式统一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的课型导学案的设计模式也应不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现总结各课型导学案设计模式如下:

1. 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链接】

【新知学习】( 可划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

【跟踪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2. 习题课导学案模式

【练习目标及重点】

【梯度练习】( 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

【反思小结】

3. 复习课导学案模式

【复习目标】

【复习重难点】

【网络梳理】

【梯度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 形成“初案”) ———备课组“集备”( 形成“共案”) ———个人“复备”( 形成“个案”) ———课中“续备”( 形成“续案”) ———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 形成“共案”) 到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5. 导学案模式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 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 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使用误区

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下节课上课前课代表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然后交给教师。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对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1. 教师需在实施讲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按照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体会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 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时坚持自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自动按照“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故弄玄虚。

3. 讲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利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做到学生本人能处理的问题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点,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构成“错题集”。

4. 按期地巩固复习。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操练。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摘要: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路线图,它是判断教师的业务功底和敬业态度的试金石。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落实和课堂是否高效,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因此,加强导学案的编写指导和使用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篇七

“学案导学”的概念与达成目标

“学案导学”课堂是师生共同以学案学习为主线,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体验、经历为核心),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写的学习方案。

“学案导学”的达成目标包括: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平台),通过自主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主体性,达到学生“会学”的目标,落实新课程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笔者所在学校教师们的理解是: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意见,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合作交流(对学)的基础: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他们可以在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对问题形成更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目标导学法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其核心是目标导学,以学定教,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学案导学”的推进策略

课堂破局的关键取决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弱对教师教学的依赖,进而打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发展的框定与抑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式和死记硬背。只有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断实践和体验,他们的学习过程才会更为鲜活、灵动。只有让教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样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明确有效。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一旦失去了灵魂,课堂教学何谈效率,效果又从何而谈呢?

行动从理念转变开始 一是“师资理念现状”。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39.6岁,青年教师和男教师严重不足,经深入常态课堂与调查得出,观念新的教师有15名,占20%;观念较新的教师32名,占45%;观念滞后的教师25名,占35%。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开展以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为目的培训;深入教学一线把脉会诊,促进教师课堂行为改变;搭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多种评比平台;组织开展现场观摩和主题研讨会,为教师们搭建“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丰富家校教育内涵,搭建家庭、学校教育两条腿走路的平台。二是“学困生困在哪里”。通过家长问卷、学生座谈、任课教师交流研讨。从内外因因素,将学困生划分为:不想学的占33.84%,不会学的占62.30%,学不会的占3.86%。由此可以得出,所谓的学困生并非困于智力因素,更多的是因为教师没有授之以“渔”(方法)、授之以“欲”(兴趣)、授之以“遇”(平台)。

行动从改变学习方式入手 一是学习方法与成效对比分析,见下表。二是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整体呈现:导思后,在一定时间内以学生自主完成全部学案学习目标为主线,以学生“对学”完善学案为内化过程,以检测达标为主要反馈评价手段,建构“会学”体系。主要针对“因果型学案”“迁移型学案”。主要有“先导后学”“先学后导”两种策略。主要针对“概念型学案”“多向型学案”。

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始 语文学科积极推行“大语文”教学策略,每天安排15分钟以上的晨诵和一节阅读课,并有选择地把经典诵读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了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一节写字课,以写促读;结合学校每月一事开展了每月主题墙报刊发评比活动,达到了促思、促读、促写的目的。数学学科积极推进数学日记策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英语学科以创设应用英语的语言环境、浓厚的英语氛围为教学目标,以情境教学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构建了以口语为主的活动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体育学科调整授课内容,在各年段确定技能训练重点,每周一节课用于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一、二年级跳绳、小篮球;三年级至六年级趣味田径、足球,使学生在每一个年段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音乐学科在课堂上着力对学生进行合唱能力的训练,实行乐器进课堂。endprint

“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

在认知阶段,拟定符合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规定,出台《具体的操作流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规范》《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组织骨干教师参观学习。

在学习培训阶段,采用集中、分组、自学以及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学习《城关小学有效课堂资料汇编》《学案编写与使用》《高效课堂质检管理与评价》等文件。

在初步尝试阶段,设定三年级至五年级各班语文、数学学科进行尝试,选定学科教师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尝试,基本掌握“学案”的编写方法。重点工作包括:每周五总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收获与困惑;对照《城关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做好“课堂评价反馈”工作;建构“家长、学生、教师”交流体系;开展“高效课堂展示课”。

在细化与推广阶段,建立“学案导学”理论体系,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全面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创建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明确“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目标,熟练运用“学案导学”策略。包括夯实常态课,建设精品课,注重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有效运用理论依据、实践成果指导课堂实践。

在总结提炼阶段,一要注重总结反思。学校层面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典型经验和策略予以总结和提升;对于困惑,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二要建立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高效课堂构建,形成制度和创建长效机制。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保障机制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杠杆与标尺,没有科学的评价作指引,任何教改实验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对目标导学实验的评价,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课堂上的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学法、学习效果、课堂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及时性的评价。二是检测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对单元目标导学、学案利用与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有作业评价等。二是对教师评价,因为对于目标导学实验,学校教师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发挥教师的作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总结、获取,常规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学案、单元目标导学的运用、教学反思、作业、辅导、测试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性评价,就对教师在目标导学实验中研究的成果,反思、案例、阶段性总结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教师自主探索实践,形成个性化的目标导学策略。

在物质保障方面,逐步配齐一套现代化印刷设备,实现每班一个平板显示器,每个年级学科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主题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馈交流制度。在激励机制保障方面,根据创建要求,完善评价考核制度,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加大对课堂教学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权重,听课、评课及参加教研活动情况要纳入教师考核范围。

8.“学案导学”模式下物理实验课 篇八

“学案导学”模式下物理实验课

周 到

修武县第一中学分校,河南 修武 454350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分析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要学好物理必须要重视实验。因为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某个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深化理解物理知识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能独立面对社会挑战,具有主体意识、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人。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的每一个细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时,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得出实验结论。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精心制作导学案是学生能否自行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关键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南针,如果不从所教学生特点出发,直接应用所买的资料,可能就会造成问题太难学生做不成或者太简单达不到学习目的,所以,教师应该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制定适应本校学生的导学案。

一份好的导学案要体现四个特点: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然而,在实验当中,导学案承载不了那么多内容,所以在制作实验导学案时,要注意导学案制作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可操作性,计算不要太多,重点在于培养方法和技能上的要求。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二、抓好自主课和导学案信息反馈,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自主课上,要留大部分时间给学生研究教材以及完成导学案内容。自主可不是自习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比如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强调四个内容:1.注重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平衡摩擦力的方法。2.复习打点计时器结构及原理。3.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作为重点。4.处理学案上习题。

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对于物理的实验结果,如果只注重结果,在展示课上只用十分钟就能讲清楚,但科学知识的获得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导演作用和学生展示环节就显得要求更高。因此,在实验前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朝着认识事物的某种性质、建立某种概念、归纳出某种规律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处理《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课前我分别在20个实验桌上摆放以下器材:干电池三节、开关一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条,坐标纸一张。对于每件器材要重新检查、订正。例如: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电池的电量足不足等,以免在实验中现象不明显或误差太大,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错误的认识。

四、及时订正、归纳,是学生形成知识和运用的保证

教师在实验中,不只是提供实验器材,还要能观察到学生的实验情况,对于错误和不妥的实验步骤要加以指正和点拨,使学生们从通过实验得出规律,并从大量的感性积累中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3.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4.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5.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9.刍议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 篇九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0,<0,>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

A.(0,1) B.(1,2) C.(2,3) 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

A.至多有一个 B.有一个或两个

C.有且只有一个 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2.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学案和教案的关系: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用来自主学习的方案,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案必须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10.“学案导学”教学法之我见 篇十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教学法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优点

1. 学案导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是时代的要求, 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学案导学的核心。

3. 学案导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案导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无论什么问题, 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学案导学”教学法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1. 学案内容习题化。

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 有的教师盲目跟风, 只是每节发给学生自学学案, 然后就无事可做了, 使每节课变成了习题汇报课。这样反而会使学生浪费了时间, 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2. 把“教学目标”当“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 是给教师看的, 是课程标准的体现。一般较为专业。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 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 构建起知识网络, 明确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3.“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 走老路”。

重教轻学, 包办代替养成习惯, 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己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 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 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 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

四、“学案导学”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经过一年的摸索, 我们基本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农村学校“副科”的教学特点的一套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

1. 成立生物学习小组。

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不会的要会一点, 会的要多会一点, 学得精的要再精一点。要做到这三个“一点”, 关键是教师如何调控管理小组。还要监督班级中有没有不学的, 有没有学也学不懂就要放弃的。这么多事务要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做得面面俱到是不大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力量, 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 这样就把一整块任务给分散了, 调控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了。

小组长是小组里的灵魂, 他不但要起到领导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起到表率作用, 也是使小组成员遵守小组制度的监督者, 教师只是起到监督、调控、评价的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授课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各个问题要能够体现出上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的连接与过渡, 不能使每一个环节相互分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自学。

(2) 授课环节设置要合理。一节课的各个知识点都要通过一定的环节来体现, 各个环节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接受特点。这样才能体现出学案既为学生的自学服务, 也为教师的教案服务的特点。

(3) 无论是学案导学式教学还是传统模式的教学, 备好学生都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备学生不光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哪些,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家庭境遇。这样, 教师的学案设计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接受, 乐于去自学。

2.教师集体备课, 精心编制导学案。

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 有的教师对于学案只是应付了事, 不是认真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作出来的, 这样反而会使学生浪费了时间, 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因此, 既然要做这一模式的教学, 就要做到实处, 不能只看表面。否则的话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得好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发挥集体的力量, 精心编制导学案。

上一篇:文物政策下一篇:忠诚胜于能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