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第二课时

2024-10-08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共10篇)

1.我的老师第二课时 篇一

《人类的‚老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4)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5)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2)再读3-5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D.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

解决的方法呢?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G.总结。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A.对这一段感兴趣的站起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4.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交流资料)

6.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再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

1.学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

2.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板书设计:

7.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7、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简单列举 坦克设计

……

2.我的老师第二课时 篇二

教学重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 齐读课题。

(2) 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3) 那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 万无一失了吗? (不是) 它存在什么隐患?

出示: (万一蜡烛烧到金属管……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 梳理脉络

过渡:一天晚上意外出现了, 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 其中一个点燃了这支装有秘密情报的蜡烛, 放到少校面前。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3~7小节, 让这个故事以一个个情节呈现在我们眼前。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 交流、板书。

3. 品读感悟

过渡:在保护秘密情报的战斗中, 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 文中多处对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刻画, 从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呢?

1) 学生默读、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哪些词句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伯诺德夫人:

(1) 心理活动:万一……就会……就会……就会……意味着…… (内心紧张)

动作:急忙轻轻 (表现沉着)

语言:这盏灯亮些 (机智)

(2) 小结。

(3) 指导朗读。 (配乐)

杰克:

(1) 心理活动:厄运即将到来了。 (害怕)

动作:慢慢端起

神态:从容

语言:天真冷 (机智)

(2) 引导体会心理。

(3) 指导读:“烛焰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杰奎琳:

(1) 动作:端起来道晚安上楼去 (勇敢)

神态:镇定地

语气:娇声

语言:司令官先生 (机智)

(2) 指导读:司令官先生, 天晚了, 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3) 讨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娇气、可爱的杰奎琳勾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美好回忆。

(再读对话)

4) 学习最后一小节

(1) 齐读最后一小节。

交流:此时假如你就是杰奎琳, 你会说什么呢?可能做出怎样的举动? (险)

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2) 理解表现危险的句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5) 小结、升华:面对险情, 母子三人的目标一样, 就是保住蜡烛。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紧张、着急)

4. 颁发勋章

过渡:为了鼓励全民抵抗德国强盗, 法国政府决定授予他们家一枚勋章, 你认为该奖给谁?为什么?

全班交流:杰奎琳杰克伯诺德夫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 但是最后如果不是杰奎琳的灵活应变, 后果将不堪设想。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 既能提到全家人, 又突出杰奎琳的作用。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 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5. 总结延伸

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 透过这半截蜡烛, 你们看到的还只是里面的情报吗?

提问: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 (板书:爱国)

俗话说: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国门, 法国还有无数的家庭和人民为国捐躯。

6. 课后小练笔

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了最后一级楼梯时, 蜡烛灭了”, 请你续写故事, 想想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

3.鸟岛(第二课时) 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岛       窝       多        爱鸟

4.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课文开篇以科学家从鱼儿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引出了“可以说,鱼儿是人类的‘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最后,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 ‘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全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 目标预设:

1、学习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人类从生物的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

2、通过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等方式知道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3、通过读信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人类“老师”的例子,开阔他们的视野。

4、探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其它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流线体”、“薄壳结构”等科学术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流线体、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系总分总结构,第三、四、五自然段为课文的重点。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及课后第5题的提示,教学本文,可按如下思路展开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2、抓住重点,精读感悟; 3、总结学法,自主合作学习四-六段4、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4、总结本课,鼓励创造。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读熟课文,初步了解人类的老师是谁,并掌握生字新词。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小黑板出示: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4)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指名读句子)

(5)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6)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7)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8)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9)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0)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1)小结: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板书:积极探索)

(12)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学法,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怎样读懂课文,认识人类的老师的?(学生回答)

学习方法 1、读2、思3、填 4、悟

2、用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到六段

3、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图片和动画,教师适时点拨、解说。

图片:鲸——航行速度快的轮船(播放动画:人类由鲸的“流线体”受到启发,改进船体设计,大大提高轮船航行速度的过程。)

鸡蛋——“薄壳结构”建筑 袋鼠——越野汽车站 贝壳——坦克

4、小结:这些生物无愧于“老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些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展示资料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它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科学家运用这个道理,制成雷达装在飞机上,飞机就能在夜间飞行了。

萤火虫——高效冷光源 蝴蝶翅——迷彩服、装潢材料

夜蛾——作战性能高的战斗机 苍蝇——蝇眼照相机

跳蚤——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 海豚——快速度的潜艇

五、总结全文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板书:细心发现)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细心发现↑ 不断探索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5.我的老师第二课时 篇五

权先云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件事?(板书: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二、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重点、难点的学习)

1.哪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们先来看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2.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救助车夫)

(出示投影片)(齐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3.这一段主要是什么描写?(动作)

师:找出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动词。(点生说)

师:提到“蹲”和“半跪”,看插图,鲁迅先生的动作是什么?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从这个半跪你你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

4.鲁迅先生救助了车夫以后,他的神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5.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忧国忧民)齐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

三、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

1.其实,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自己的伯父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2.这一段主要是什么描写?(对话)分角色朗读。

3.你读懂了吗?读懂了什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你觉得那些句子值得我们去深深的理解一下呢?

4.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5.出示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可见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爱憎分明)。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四、学习第二、五段——谈《水浒传》、关心女佣。1.还剩下两件事,请同学们自学。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汇报关于“谈《水浒传》”的内容。

指名读有关语句。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从哪些词语看出我读书不认真?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下一代。)3.汇报“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

4.关心下一代、爱憎分明、忧国忧民、关心穷苦人民的人,概括起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五、学习第一段

1.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深切的怀念他(板书:深切怀念)。

2.他得到了那些人的爱戴呢?看第一段回答。

六、写法指导

1.这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写实的文章?为什么?

2.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可以用到。3.介绍倒叙。

七、升华情感

(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下一代

深切怀念 讲“碰壁” 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为别人想得多(结果)关心女佣

6.《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六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于贵平审核:东山八年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02

且称其为“恩师”,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之深。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你为母亲做一件事,例如为母亲洗脚、梳头、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等,做后写下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6.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名言等(简报、积累本等)

【学习目标】

1、速读并筛选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涵深情的语言风格

3、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二、展示交流(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勇于质疑,及时做好笔记

⑴请你与小组同学合作,采用你们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法指导】

在阅读文本时抓住怀念、热爱母亲的这条感情之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筛选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概括母亲的形象,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品味文章质朴、真切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无限深情,从而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知识链接】

1.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写传记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语言可以简 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有文学色彩。

2.母亲的英文mother意味着什么?——M(many): 妈妈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

O(old):妈妈总为我们操心,白发已爬上了头 ;

T(tears):妈妈为我们流过不少泪 ;H(heart):妈妈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

E(eyes):妈妈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

R(right):妈妈从不欺骗我们,总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彻天地和宇宙,贯穿远古和未来。

【学习过程】

一、独立预学

1.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作家作品、生字、解词(要动动笔哟!)

2.按照上节课所理清的结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 3.默读课文第5段---第12段,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完成以下问题:(要在书上圈点批注!)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4.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母亲识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适不但称其为慈母和严父,而

⑵请你向同组的同学展示你的预习成果。(主要是“独立预学”中的第三、四项)3)整理问题,存疑求援,师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胡适身为文化名人,但文章用语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请你试着找出一例并品味语言的分寸感。(结合课后习题二)

(4)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四、拓展延伸

(1)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10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周记本上).五、学案整理

7.《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金子》是苏教版 (国标本)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22课, 主要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开时, 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 从中受到启发, 便留下来种花, 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指望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本文内容简明, 情节曲折, 但其中蕴含的道理较为深刻,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勤劳致富”, 而要充分认识到彼得身上所具有的坚持不懈的品质和眼光独到的智慧。教学时应让学生认真读课文, 并根据课文进行适当的想象, 以加深体验和感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 深入理解“真金”的含义, 体会彼得勤劳、智慧、坚持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金子”的含义, 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金子”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初步学习了《金子》这篇课文,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准确又响亮。

出示词组:

蜂拥而至淘金一无所获

几乎翻遍挖掘埋头苦干

倾盆大雨小草若有所悟

全部精力鲜花不无骄傲

生默看, 指名读词。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吗?可以用上上面的这些词语。

生说, 师引导、补充、纠正。

二、学习课文

师:课文中彼得的梦想是什么?彼得有没有找到金子呢?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 勾画相关句子。

生默读课文, 找相关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

师:默默地读, 用心地读, 边读边想边勾画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 指名汇报。出示第二自然段:彼得……他失望了。

提问: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彼得没有挖到金子?

师:有一个词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 你能找到吗?他为什么“失望”?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相机引导:埋头苦干了几个月:时间之长;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工作量之大;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忍受着孤独寂寞;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师:如果是你付出如此之多的辛劳却一无所获, 你失望吗?读出你的失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样子, 彼得真的是没有在这里挖到金子。可为什么还有同学认为他找到了金子呢?你是从哪段话中看出的?

生汇报, 出示第七自然段:五年以后……土地里。

提问:这里的“金子”其实就是什么?

明确:鲜花

板书:鲜花

师:发现自己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的彼得此时的心情如何?

理解:不无骄傲:非常自豪, 很高兴。

齐读最后一段。

师:让彼得感到非常自豪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五年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金子, 更为重要的是像他这样最终成功的还有别人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

强调:唯一 (理解意思) 。

再次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彼得的与众不同, 他的“唯一”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读划,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明确:

(1) 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师:即使绝大多数淘金者扫兴离去, 彼得还是选择一个人默默地坚持着, 他是唯一坚持的人。

板书:坚持

引读句子:所以彼得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2) 彼得若有所悟

师:彼得从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中若有所悟到了什么?

出示:“这里……成功的……”

提问:你们喜欢鲜花吗?你觉得彼得会成功吗?

生汇报, 指导读。

引导:这场大雨使得彼得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财富。难道看到下雨, 看到长草的人就他一个吗?可那么多来此地淘金的人中只有彼得一人想到了种花, 说明了什么?

师:彼得具有独到的眼光, 拥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 彼得是唯一看出这块土地的肥沃并想到了种花的人。

板书:智慧

引读句子:所以彼得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3) 彼得留了下来……鲜花。

师:五年中, 又是他一个人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来培育花苗, 收获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这也是他的唯一之处。

师:书上对彼得在五年间如何种花的过程描写较为简短, 但种花这件事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他需要做哪些事情?

生汇报。

强调:全部精力

想象补充:当彼得看到花苗上有虫时, 他_____;看到野草和花苗争抢营养时, 他_____;看到花苗渴得无精打采时, 他_____;……

出示图片, 感受花的美艳, 再观察书中插图。

引导:你想说什么?

板书:勤劳

齐读第6自然段, 体会彼得勤劳的品质。

引导:就这样, 一年过去了, 彼得收回了所有的成本;两年过去了, 彼得开办了自己的鲜花公司;三年过去了, 彼得买了新汽车;四年过去了, 彼得住上了新别墅;五年过去了, 彼得在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多。彼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你为彼得感到高兴吗?为他感到骄傲吗?难怪他自己也不无骄傲地对人说——

出示最后一段, 齐读彼得的话。

讨论:他找到的“真金”是什么?

明确:他找到的不是真的金子, 而是发财致富的方法, 更是从中悟出的道理。

讨论:你从彼得成功找到“真金”的经历中明白了什么?

生汇报, 师小结:坚持+智慧+勤劳=成功

引导:还等于什么? (财富、幸福、实现梦想……)

提问:同学们, 你有什么梦想?

生汇报。

总结:同学们, 坚持不懈的彼得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方法, 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你们现在还小, 可能其中一些道理还不太明白, 我想, 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 你们一定会从彼得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的, 也一定会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金子”的。最后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梦想成真!

8.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篇八

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s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中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选编这篇课文首先在于鼓励学生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是学习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1.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中体验,在探究中阅读,在体验中反思。2. 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3. 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典型事例,感悟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3.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借景抒情、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作者通过抓典型事例来表现工作中的刘老师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别是哪几个典型事例呢?

2. (指名学生汇报)笑谈掉腿、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师相机板书:刘老师→典型事例)

3. 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第⑧至⑩自然段,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并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品味细节,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 在同学们默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非常认真、细致,他们边读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了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接下来,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2.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句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从“决不肯”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C、师:是啊,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句子②: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在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深深地触动了你?(笑、叫、拄)

C、这是刘老师哪些方面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描写,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像个小孩子一样,等等。)

D、除了这些词语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同样触动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刘老师顽强执著的精神)

3. 指导朗读以上句子。

4. 小结:同学们的朗读以及作者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乐观积极、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5. 假如你就是站在这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身边的一名学生,亲眼目睹了他放飞风筝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纯朴而强烈的爱与追求,应该像他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

6. 师小结: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是那样乐观。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一直有一只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种照应文题的写作方法。(板书:照应文题)

三、领悟写法,学以致用

1. 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刘老师放风筝,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就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情景,那是因为作者善于抓住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2. 出示学生劳动的画面,学生动笔。

3. 师巡视。指名展示自己的描写片段,生评价、师评。

四、体会文章结构,升华文章中心

1. 刚才读了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知道了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在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出示①②③自然段)

A、配乐齐读。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嫩绿的柳枝、举起金黄小喇叭的连翘花、一只只与白云玩耍的风筝,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

B、你还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C、多美的春天啊!谁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D、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春天的美景?(借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

2、对,作者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想到了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么美的句子,我们试着把它背诵积累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热爱生活、挑战困难、与命运抗争的刘老师,还学习了细致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的表达方法。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

9.我的老师第二课时 篇九

一、复习

听写词语

欺凌 咏唱 蜡烛 忧虑 巴黎 勉励 悲愤欲绝

二、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再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预设:按以上三个问题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地解决,比较符合课文的顺序,但还可能有学生为了说明肖邦离开祖国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同侵略者作斗争,会同后文进行联系。如果这样,就把第三个问题提前解决。)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1、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1、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

① 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② 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

③ 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

④ 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祖国的。

2、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点拨: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

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体会爱国之情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3、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四、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1、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2、完成《补充习题》和《学习手册》上的题目。

3、自选超市

A:

1、摘抄文中反映肖邦爱国的句子。

2、写出几个我国的爱国音乐家的名字。B:肖邦弥留之际还想着国家,我国古代也有一位诗人在临终前还不忘祖国,并写下了一首诗,这位诗人是()

全诗是()。

()。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波兰

不得不离开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10.我的老师第二课时 篇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目标预设】

1.感受“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教学主线】

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经删改的语句融合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 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自读后交流。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快速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生寻找后交流。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

(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

(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伯父的面庞。)

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

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这句话。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

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

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接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

出示: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教师读、学生齐读。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

上一篇:刻苦勤奋的座右铭下一篇:教师节致老师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