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2024-07-02

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精选9篇)

1.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篇一

侨光电大2012秋金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二)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提示] 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国目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已经采取的许多宏观、微观政策,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并提出论据,展开论述。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四)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五)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八)分业经营与全能银行

(九)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十)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十一)国债问题研究

(十二)银行改革研究

(十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十四)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十五)银行并购问题研究

(十六)货币市场论题

(十七)资本市场论题

(十八)保险学论题

2.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篇二

一、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作为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 其产生之初就具备了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 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金融学越来越实证化、工程化和微观化, 金融学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的注重促进了现代金融学的发展, 创立了很多新的理论, 包括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学研究视角日益微观化, 使其成为金融市场管理和指导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金融学科的发展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培养同时具备熟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 能够运用金融学一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金融学科更多地需要培养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 能将经济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处理、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 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当今社会, 除了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精英型金融人才以外, 还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任务。

二、金融学教育现状反思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正逐步被应用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坚持文化引领, 由书本走向应用, 由课堂走向实践, 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也是本科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时代要求。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当前金融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离,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但是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 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偏离, 主要表现在:首先, 在学时安排上, 理论课程学时较多, 实务课程学时偏少, 理论课程中所学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课程加以巩固。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 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其次,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过多强调本学科内容的重复性记忆和复习, 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灌输过程, 并形成了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练习、模仿和背诵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 在课程设置上仍然遵循传统的主体脉络, 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 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 结果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 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运用, 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缺乏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金融学教材

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对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而言, 这一规律具有更为突出的指导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直接就业, 就业岗位又多是一线工作岗位, 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熟练度、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关键要看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制定了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金融学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教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 流行较广、口碑较好的精品教材大多出于研究型大学之手, 理论性较强, 实务知识涉及较少;有些偏重于实务讲解的教材则受编者自身研究能力所限, 出现内容简单雷同、语言晦涩、讲解不细致等问题。教材选择余地不大及选择不当进一步导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不合理, 使人才培养偏离了预定目标。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现代金融学的特点要求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具备专业的技术性和实用的技能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为主, 照本宣科, 知识重点和难点不突出, 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连贯性,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讲解中, 既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 又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培训, 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四) 课程考核制度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应用性标准来组织教学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考核, 但目前高校在课程考核制度上还有欠科学, 主要表现为以期末考卷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 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考核目标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试卷题型主要以识记型知识为主, 忽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 优化课程体系

学生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就必须具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必须将这种要求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首先, 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使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未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 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 不去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对于内容重复较多、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精简, 用更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三,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 又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实用型课程, 如开设商业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 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编写出使理论教学服从并服务于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知识点的确定上, 要求精求实, 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 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各类教材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 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首先, 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 注重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在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小组,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重视案例教学, 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 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 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和电子化教学手段, 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并能够及时更新, 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首先, 通过将平时考察与期终考试相结合,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 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丰富平时考察的方式、次数及其在整体成绩中的权重, 避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努力, 临近期末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 减少学生的投机心理;其次, 丰富期末考试内容。期末试卷中不能只对名词解释、简答等识记型知识点进行考核, 还应适当增加能够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 改变学生对知识点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第三,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社交能力、经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核,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之外, 还可以借鉴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 积极探索将计算机引入期末考试, 通过电子化的考试手段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借此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既符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方向, 也是现代金融学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变革的需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丽辉, 周海燕.“习明纳尔”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7) .

[2]周建胜, 蔡幸, 蒋立宏.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系部教学工作思考[J].市场论坛, 2010 (7) .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2011 (4) .

3.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篇三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7-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金融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有的称为《货币银行学》,有的称为《金融学》,并且在其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都选择《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唯一课程。国内比较这方面的经典教材是黄达老先生主编的全国优秀教材《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以后更名为《金融学》),其他各校自编教材从内容上看基本也秉承该教材的体系。这些教材基本都偏重于宏观金融,而对于微观金融则关注不够。而且全国同类教材结构体系过于趋同,缺少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色教材。从各高校《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一是金融基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内容;二是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包括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简介、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简介;三是货币理论和政策,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理论和政策;四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包括金融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五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看似面面俱到,但正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非金融专业对金融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一学期36课时或54课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难以突出重点和专业特色,学生学后可能就是记住一些专业名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还是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未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高校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完这门专业基础课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会对在货币银行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普及金融知识式教学而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因而需要在这一门课内使其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的金融现象基本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而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基本来自于金融系或金融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改革没有跟上金融实践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年年在谈,年年在研究,但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谈得不够。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而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过于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忽视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则会使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其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1.新教材的建设因循滞后,缺乏前瞻性。从金融学教材建设来看,一方面过于注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延续性,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大胆进行内容设计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国内社科领域的研究大多重务虚而轻务实,亦即重宏观而轻微观,致使在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上还是偏重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发展等宏观内容。而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以后,对于非金融专业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内容,金融中介理论等微观金融方面的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应有体现。国内难以编出适合多种需要的优秀教材,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金融学教材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作为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因此,作为金融学教科书,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基本掌握金融的运行逻辑和规律,不致投身社会后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而手足无措。

2.缺乏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有效机制。实际上,即使在教材没有更新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根据金融实践的发展和各个专业的特点,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更新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但从教师目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自身知识结构没有随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进行及时追踪和更新;另一方面也缺乏主动进行大规模教学内容调整的动力和激情。

3.缺乏鼓励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教学管理体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效,还需要其他各个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如大纲修订、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在许多高校为管理方便,往往规定教授同一门课的老师必须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制卷、考试、阅卷,这就极大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因为如果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选取和编排,这样就难以做到整齐划一,而创新又会冒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因此许多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落后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沿袭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三、解决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我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首先,要选编适合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优秀教材。可以组织专家专门编写适合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材,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中译本或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因为我国现代金融理论基本都是舶来品,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理论前沿,相对我国金融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内容庞杂的金融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和调整,对于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重复的内容,如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应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对于无法在其他课程学到而又不像金融专业学生有后续课程深化拓展的金融基础理论和运行原理,则应精讲。再次,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应该在传授基础金融理论和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内容设计和调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金融知识有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如,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强调投资和风险管理以及银行管理理论,而会计专业更需要掌握银行等金融中介的运行原理,财务管理专业则需要侧重公司财务和投融资决策,而国际贸易专业则对外汇和汇率问题、国际收支和国际金融体系有更高要求——这样的内容设计,既能达到传授基本金融原理的目的,又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金融学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学科,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使其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内容进行精选精讲外,还应结合实际,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用所学金融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比如,讲货币政策,可以结合我国历次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讲股票市场,可以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变化讲解投资理财知识、风险管理理论等,这样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心理,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来出身社会的应对能力,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3.建立有利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机制。教学内容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探索。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至少与科研方面相似的回报。当然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评价可能不像发了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拿到什么级别的课题那么好衡量,但只要管理机构有决心,也是可以通过设定指标进行评价的。其次,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对进行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大开“绿灯”,允许相关教师在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为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营造较为宽松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晓平.“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的主要分类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3]徐颖.教学型大学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4]张绍云,张家胜,陈会荣.《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5]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1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4.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个人简历 篇四

姓 名: xxxxxxxx

性 别: 女

年 龄: 20岁

婚姻状况: 未婚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居城市: 南昌

籍 贯: 江西省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x

电子邮箱: xxxxxxxxxxx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期望薪资: -3000元

工作地点: 南昌市

求职行业: 金融保险、证券、期货

求职职位: 证券/期货/外汇经纪人 客户经理 投资/理财顾问 信贷管理/资信评估

工作经历

-08 - -01 江西××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文员

工作描述: 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 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3. 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清洁卫生。 4. 做好会议纪要。 5. 负责公司公文、信件、邮件、报刊杂志的分送。 6. 负责传真件的收发工作。 7. 负责办公室仓库的保管工作,做好物品出入库的登记。 8. 做好公司宣传专栏的组稿。 9. 按照公司印信管理规定,保管使用公章,并对其负责。 10. 做好公司食堂费用支出、流水帐登记,并对餐费做统计及餐费的.收纳、保管。 11. 每月环保报表的邮寄及社保的打表。 12. 管理好员工人事档案材料, 建立、完善员工人事档案的管理,严格借档手续。 13 社会保险的投保、申领。 14 统计每月考勤并交财务做帐,留底。 15 管理办公各种财产,合理使用并提高财产的使用效率,提倡节俭。 16. 接受其他临时工作。

教育经历

-09 - 2014-08 南昌大学 金融学

获得证书

2014-07 计算机二级证书

2012-01 大学英语四级

2013-01 三好学生

2013-01 国家励志奖学金

自我评价

5.广州自考金融管理大专本科专业 篇五

广州自考金融管理本科、广州金融管理自考招生 广州金融管理自考招生:相关介绍、就业前景、学习特色等。

■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进出口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财务、审计、组织管理等

■ 在专科毕业的基础上取得本专业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成绩、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发自学考试毕业证书。

■ 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

■ 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管理方面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

■ 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金融人才还比较缺乏。

■ 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服务人才。

■ 中英合作的金融管理专业均属高等教育专科学历层次。

■ 依据管理学中金融财务方向,所涉及的领域很多,下设的课程从多角度帮助企业完成合理运用资本。■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高层管理专业人才。■ 其中合作课程合格证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联合签发。

■ 目前此类人才缺口较大,薪水可观。

■ 该专业是中英合作专业,一学多证,通过规定科目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金融管理毕业文凭。

【广州金融管理自考招生、相关内容介绍】

证券投资学、公司法律制度研究、电子商务概论、风险管理、金融法

(二)、数量方法、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组织行为学

(二)、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

(二)、会计学、商务英语、战略管理教程、国际财务管理、英语

(二)、财务管理、商务交流、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

(二)、经济学、大学语文、财政学、商业伦理导论、审计学、金融概论、管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与环境、等等内容,详情请电话咨询或者QQ咨询!

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在每年1月、4月、7月、10月,其中4月和10月为大考,1月和7月为小考。

2、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课程自2005年11月起开考,每年考试两次,分别为5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六、星期日和1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六、星期日。

教学形式

业余制:周六日全天上课,早上九点半至下午17点

全日制:普通高校管理模式,住宿、上课环境好。

【如何报名】更多资料请与招生老师咨询,招生老师结合您自身情况为您总结最好的专业和学校————请搜索报名在线[EDU84。C0M]-选择广州自考-选择报名-填写报名信息-等待回复/或根据帖子显示联系方式直接咨询。

【☎O2O-233 45 184___手机:137 518 499 69___ Q:104 299 75O1 】

6.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篇六

长期以来, 新疆财经大学在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中基本实行汉族教师给汉族班学生授课, 民族教师给民族班学生授课的民汉分离教学和民汉分离考核的管理办法。近年来, 新疆财经大学特别强调民汉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号召全校各个学院抓好民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提倡汉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 鼓励汉语水平较高的民族学生到汉族班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念。使贫困生明白: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 也并不可悲, 可悲的是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 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 要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内部的贫富差距及由此带来的问题,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与大学生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理论基础扎实, 品质优良, 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备金融学 (含保险) 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能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为全疆培养了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多年来, 金融学院在金融专业人才民汉融合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最先派汉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民汉融合培养人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金融学院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 一是实行民汉混班教学;二是实行民族学生导师制度;三是实行民族教师为汉族班学生授课。

目前,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校金融专业 (含保险) 本科生共17个班811人, 其中民汉混班11个班, 共有学生548名 (其中民族学生占21%) ;6个民族班, 共有民族学生263人, 民族学生占学生人数的比重为43%。金融专业人才民汉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限于汉族教师为11个民汉混班学生授课, 其中21%的民族学生可以100%的听取汉族教师专业课程的讲授, 1个民族教师为两个民汉混班学生使用汉语讲授金融专业课程, 民族学生一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朝晖.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周跃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交流, 2008.12.

[3]万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

实行民汉教师导师制度, 目前基本上保持在民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 汉族教师为民汉混班学生授课的状态。然而, 汉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的仅占教师人数的4%不到, 民族学生占民汉混班学生人数的21%, 显然, 民汉融合教学的受众范围较小。

二、国内外借鉴

发达国家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存在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分离教学和分离考核的现象, 每个学生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一律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考核办法进行教考统一管理。

发达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是由各大学自己确定, 以体现各自培养人才的特点。在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上也是由各个学院自主决定。在美国, 各个高校金融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要, 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为基础, 强调着重培养“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人才, 施教方式比较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经济学院中的金融学教育侧重于宏观分析和理论基础, 商学院的金融学教育侧重于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两种类型的本科教育都关注对综合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发现问题和归

[4]宋尚桂.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 2000.3.

[5]李浩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6]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杂志,

[7]吴甘霖.心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6.

纳问题、分析性思考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本, 各个高校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面向国际的世界通用人才”。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类学科 (包括金融)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九州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在国际市场上有专门教养的专门人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融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将来可能接受的职业训练、工作或深造打下一个宽广的人文基础”。学生主要通过对有关经济理论课程、应用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学习, 为应聘于各类组织和下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由于发达国家政治、经济、金融、教育等领域国际化程度很高, 因此美国、日本、加拿大等高校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都很注重使用国际化的教学手段, 日本高校为了实现“面向国际的世界通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强调英语教学。

国内著名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 不存在对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分离教学和分离考核的现象, 每个学生不论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一律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考核办法进行教考统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具备宽广的视野, 较扎实的金融学基础, 较强的数学功底、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厦门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会外语、善交往、能合作、守信用的, 能满足大金融口径需要的, 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复旦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本科学生须具备金融方面特别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熟悉国内外有关金融政策和法规,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具备突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 并能在国内外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和企业胜任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各种工作。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能够在各类金融机构、涉外经贸机构和相关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业务、经营管理、调研咨询和政策研究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承担着全国高水平金融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 虽然学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 民族构成复杂, 但是在金融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中从未实行过民汉分离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这些高校以汉语教学为主, 同时强调英语授课, 以培养适应我国在实现国际化进程中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全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 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 课程体系设置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 掌握金融分析基本工具和方法, 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 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需要的工具。二是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三是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和先进思想意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及求解能力;掌握整合金融信息能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在实现以上目标中并未进行民汉分离教学和考核管理, 全国56个民族的学生一律按照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行统一教学、统一考核管理模式。

三、对策选择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自治特点, 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 长期以来新疆财经大学在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中基本实行汉族教师给汉族班学生授课, 民族教师给民族班学生授课的民汉分离教学和民汉分离考核的管理办法。但是, 在社会选才用才过程中, 我们发现,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民族学生就业人数占全院就业学生人数的比重仅为10%左右, 民族班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4%左右, 民汉混班毕业生就业率70%左右, 民汉混班的民族学生就业人数占民汉混班就业生人数的比重只有14%左右 (以上数据仅为2010年毕业生统计) , 民族学生就业率不高的问题特别突出。

为了解决民族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作为新疆高校应该在民族学生培养目标及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讨, 通过提高民族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对金融专业本科人才需要的标准。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该继续坚持金融专业本科人才民汉融合培养目标不动摇, 在实现民汉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 切实落实民汉融合教学以下各个环节:一是加强、加大汉族教师为民族学生讲课的力度, 民族班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程均由汉族教师承担, 将民汉融合教学的范围和教学课程扩大, 不要仅限于个别老师、个别课程、个别班级实行民汉融合教学;二是继续实行民族学生民汉教师导师制度, 明确制定民族学生导师工作的内容、目标和标准, 加强民族学生导师工作的考核, 开展民族学生导师工作的奖惩, 将民族学生导师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三是实现民汉教考统一考核制度, 监督、督促民汉师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真正实现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理论基础扎实, 品质优良, 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备金融学 (含保险) 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能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新疆社会各界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 提高就业率, 特别是民族学生的就业率, 让他们学有所长, 学有所用, 为新疆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近年来, 新疆财经大学特别强调民汉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提倡汉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 鼓励汉语水平较高的民族学生到汉族班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借鉴国内外高校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经验, 进行实现新疆金融专业人才民汉融合培养目标途径的探讨。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人才,民汉融合,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8.

[2]张文中.新疆财经学院金融专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要点, 2007.

7.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篇七

【关键词】行业标准;岗位能力;课程群

目前,在现代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业界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专业作为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方向,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导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能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1.金融行业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的新特征

在金融行业的就业信息中,我们大致可把岗位群总结为三类即客户服务类、业务操作类、管理研发类,根据以上岗位群信息和岗位任职资格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金融行业在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方面出现的几点特征:

(1)营销职能在金融企业中进一步得到强化,营销型人才走俏。

(2)金融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明显的“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远小于对“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金融企业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岗位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4)金融企业各类型岗位之间的转换呈现一定规律性。如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类,通常遵循“会计结算岗——信贷管理岗——国际结算岗——资金交易岗”的顺序,这种规律将对金融专业科学地设置课程顺序提供参考。

2.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设置的现状

2.1人才培养目标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更多的金融人才是流向市场从事各种微观的金融事务处理或各种金融服务工作,比如客户服务、金融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工作无一不需要参与者有扎实的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从本科教育来看,西方国家重视人才通识教育,把培养的目标优先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使之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通才。因此我们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目标。

2.2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专业主干课偏重于理论讲解, 轻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择业面。

(2)教学内容体系达不到行业的岗位要求,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重复,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也没有将之设计成重要的教学内容,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3)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是薄弱环节。就调查仅有50%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强调实验实训类课程。

(4)职业性课程偏少,不符合就业定位。根据对40余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在所有就业岗位中45%为金融营销岗位,52%为金融客服岗位,而无论是哪个岗位都对学生的金融职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中缺少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5)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与金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在课程群构建过程中应把职业资格考试与具体课程结合起来。

(6)教学师资的培养没有适时改变。由于教学计划过分关注宏观课程,以致教师的主要精力长期停留在理论讲授中,而没有及时去行业企业参加金融微观实践,导致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透彻。

(7)学生的成绩考核不够全面灵活。学生成绩考核往往注重理论测试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

3.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思路

结合金融企业岗位需求与从业人员结构出现的新特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体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除了要处理好各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也要重视综合和边缘课程的开发,加强实验实训及职业化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知识完备、操作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能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综合金融企业员工从业能力成长轨迹和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构建课程群

3.2.1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以实践教学带动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如投资建设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训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训基地。这些实验室应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联发展。金融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协作的精神将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目前课程教学环节的交叉重复,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

3.2.2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金融教学体系的创新

课程群建设的最大优点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群经过内容的增删所形成的新课程群从内容到结构都会产生新的功能。常见的形式有:几门课程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一些课程由于其内容分解到其他课程中而不再单独开设,有些课程名称虽不变但其内容和结构已更新。所以,新的课程群通过整合,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加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新知识,使课程功能更完善,从而实现了课程结构、体系和功能的整体优化。

在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因此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金融核心课程的一些实践环节,并不是通过软件使用来完成教学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数据库和EXCEL等基本电脑程序来系统设计相关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开发环节,以行业引领和学校参与为主线,结合当地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特色课程,以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弥补统一课程设计的不足,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宜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可以请业界资深的人士来学校授课和讲座,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法规政策和前沿知识。同时学校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联系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定岗实习,写出实习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对企业而言,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解决人才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3.2.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根据金融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设置中要增加职业化课程的比例,培养兼备金融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跟踪行业人才需求的状况,也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就业偏好;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要有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个人的专业特长。

3.2.5按照对证施教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教学,成为高校特色办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它不仅要求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要帮扶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是目前高校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

3.2.6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有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精通一门课程的内容,而要熟悉课程群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学校要对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师自身也必须主动学习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就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实训环节囊括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等知识,尤其是伴随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社会和行业的标准,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在提高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深入行业进行互补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

3.2.7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

不同学校根据对学生考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例如《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核占80%。其中,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案如下:阶段性论文占40%,实训环节的汇率分析占30%,上课出勤及课堂综合表现占30%。

4.结论

探索构建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不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定位上坚持灵活的市场导向和行业标准,强调具体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二是在金融实验课程构建中,打破课程界限,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发挥新课程群的功能,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卢珍菊.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35).

[3]黄达.在金融海啸中思考金融学科建设[J].中国金融,2010(20).

8.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篇八

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系统地掌握了金融系金融专业,同时也对当今金融业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通过大学四年专业课的学习,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保险学、财产保险、人寿保险、西方金融理论、金融市场学、金融营销学业、银行会计、商业银行、西方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计算机初级,中级知识,能熟练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熟练掌握internet,能用WpS、Microsoft Word等进行文档编辑及操作,并能运用photoshop等工具软件进行图像设计,掌握了Microsoft Visual Foxpro数据库的制作。

在学习上我积极上进,努力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并通过了国家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实践生活中,我把自己放在残酷现实社会中学习社会知识,参与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

本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之!如果一个人能够踏实做人做事,那么他的世界就是灿烂的。我坚信这一点并不断完善自己。

9.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单 篇九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20xx年至20xx年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 刘纪鹏; 刘妍;20xx年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20xx年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 <正>20xx年,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初具规模也就是三五年内的事,每年的“最佳机构投资者”春节特刊也正在见证中国投资人成长的步伐。自20xx年首次推出“最佳机构投资者”特刊以来,每年上榜机构风云变幻,新机构名字层出不穷,今年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者队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开始有些机构连续两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华商基金、华夏基金,私募机构的尚雅投资。《中国股市成长质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牟长利; 龙子泉;出版。本文主要给我们讲述了我国的沪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对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分析。并给投资者以建议。

《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设缺失》作者:王一静,文献来源:[J].现代商业, 20xx股市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的一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我们国家的股市发展存在着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进。

《从A股市盈率变化看股市投资机会》作者:金开安,文献来源:[J].投资北京, 20xx <正>股市的低估,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好时机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20xx年触底反弹,20xx年到20xx年长期盘整、交易低迷的弱势阶段。本文主要说了我们怎么利用市盈率来把握投资机会。

《危机下的中国投资机会》作者:马晨 文献来源:[J].中国金融家, 20xx文献主要讲了大中华区是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充满投资机会而且经济结构互通的地域?中国的股市表现领先全球,哪些行业将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如何?流动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研究》作者:刘红 , 唐继碧,文献来源:[J].会计师, 20xx,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献来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xx摘要:采用“沪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等权投资组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效应,计算了沪深A股系统风险总量,并从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探讨了合适的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市投资机会 在哪里?》作者:刘浩,文献来源:[J].卓越理财, 20xx, 摘要:<正>20xx年上半年,根据各种理论推算出的“铁底”——5000、4800、4000、3500……,都没能阻止股市大盘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谓“铁底”中一路畅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绝地反击?《中国股市投资策略探讨》作者:刘光彦 文献来源:[J].商业研究, 20xx,摘要:来中国股市大幅波动,暴涨暴跌的次数不计其数,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然而,中国股市在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认真研究中国股市的运行情况及涨跌机理,探讨其投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争夺资源:故事远未结束》作者:彭波,文献来源:[J].证券导刊, 20xx,摘要:一年来,一边是股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边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股市随着最大的制度障碍的消除,被压抑的上升动能开始逐步释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资源与能源、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被视为这轮牛市的开始。

《中国股市投资价值分析:基于行业角度》作者:钱竞,文献来源:[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xx, 摘要:自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又经历了欧债危机,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大盘指数不断跌破低点,中国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众多股民被套,财富大幅缩水,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中国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长线投资机会还有待考验。

《中国股市投资风险结构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玮 , 陈卫平,文献来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xx,摘要:从介绍股市投资风险特征着手,通过对中外股市风险结构的实证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结构性失衡,并围绕这一失衡现象对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运用投资机会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长性》作者:潘立生 , 任国宏 , 赵惠芳,文献来源:[J].财会月刊, 20xx,摘要:本文使用投资机会集方法并选用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度量公司的成长性,并对投资机会集方法和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和市净率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方法比托宾Q值方法。

《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理论与中国实证》作者:范利民 , 陈浩武,文献来源:[J].管理工程学报, 20xx,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对长期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并实证,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在长期投资视角的风险。

从上我们得到:中国股市成长性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资机会与其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提纲: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成长性,对中国的成长性展开分析

第三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并研究不同时期的投资机会是怎样变化的

第四章,通过选取样本和萃取数据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五章, 对本文做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

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 2.28-3.6: 确定论文题目,明确论文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开始查阅资料。

2. 3.7-3.20: 收集资料,撰写任务书和文献综述。

3. 3.21-3.27: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 3.28-4.3: 整理资料,拟定论文大纲。

5. 4.4-5.8: 整理资料及相关数据,撰写并修改论文初稿,最后完成论文初稿。

6. 5.8-6.7 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定稿。

7. 6.10-6.23 论文排版打印,论文答辩。

七、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论文)结果的预测:

指导教师:

八、所 在 专 业 审 查 意 见

上一篇:超市生鲜经理工作职责下一篇:结算业务收费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