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1.假如的教学反思 篇一
假如
教学反思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一课我设计用两个课时完成。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具备天资。所以在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我尝试让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练习。通过设问:“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来练习用诗歌中的格式说话。孩子们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蓝蓝的天空/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有宽敞的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学的/孩子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孩子们能快乐地上学„„“我要给„„”这句话的练习也同样有实效: 如:我要给失
学的孩子买一本又好看又实用的书。我要给亲爱的妈妈倒一杯不冷也不烫的开水。我要给没有头发的人们画上又黑又亮的头发
2.假如的教学反思 篇二
……
师:灰尘真讨厌, 是吧?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爷爷也曾写过灰尘的危害。
(出示, 生自读。)
“它们 (灰尘) 不但把新鲜空气弄脏, 还会弄脏我们的汽车、房屋、墙壁、家具、衣服以及皮肤。”
“灰尘是呼吸道的破坏者, 它们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肺部受损而引起伤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传染病。”
———高士其《灰尘的旅行》
师:……
尝试练习:用“事实+假设”的说明方式, 选择高士其《灰尘的旅行》片段中的一个内容, 试着仿写。 (注意书写工整, 养成修改习惯。)
……
师:好的, 我想看看同学们是怎样仿写的。
生:灰尘不但会把新鲜的空气弄脏, 还会弄脏我们的汽车、房屋、家具、衣服以及皮肤。假如我们的家园变得干净整洁, 再也不需要花费时间来打扫卫生。
师:嗯, 来, 听听同学们的帮助。
生:我觉得这样写比较啰嗦。可以这样改:假如没有灰尘, 我们的世界将会一尘不染。
……
很显然, 这是对该文的表达方式———“事实+假设”的模仿迁移, 主要目的在“得言”。胡海舟老师针对这一片段点评道:“…这一教学举措非常精妙, 不仅点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奋点———作家的文字也可以换一种写法, 调动了学生练习热情, 而且读写衔接自然无痕, 由读到写, 顺利迁移。”
笔者以为, 其中展现出来的语文课程理念———“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当然完全正确, 教学指向也没有问题, 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并不恰当。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下列两个事实, 一是就已经完成的文本而言, “表达什么” (也即“言语内容”) 与“如何表达” (也即“言语形式”)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不可分割。二是从文本的产生机理来看, 先有“言语内容”, 后有“言语形式”, 前者决定后者, 后者服务、服从于前者。但有一个问题, 一直被大家忽视, 即对于同一个“言语内容”, 一定有一个相应的比较合适的“言语形式”, 或者说唯有这种“言语形式”才能较好地承载这样的“言语内容”, 而并非任何“言语形式”都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就是如此, 为什么让人一读就对“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这一论断印象深刻, 甚至过目不忘呢?就在于作者采用了“事实+假设”的表达方式。比如该文的第4自然段写道:“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 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 强度大大削弱, 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 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很显然, 前两句是关于灰尘的科学陈述, 是“事实”, 但这一“事实”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陌生的。通过阅读, 读者会有所感知, 但不能产生真切的体会。但随着“假设”的出现, 读者会猛然意识到:原来灰尘还有这样的作用!灰尘的作用真大呀!我们的生活真是离不开灰尘!于是, 灰尘吸收和反射阳光的“事实”便被牢牢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进而认同作者关于“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的论断。
为什么此处的“假设”有如此作用?因为, “假设”中运用了读者熟悉的生活经验———强烈的阳光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正是这一经验帮助读者理解了“事实”, 且感受真切。倘若换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在写“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 强度大大的削弱, 因而变得柔和”一句时用列数据的方法具体说明阳光强度被削弱了多少, 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阳光变得多么的柔和,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 取得的效果恐怕就相去甚远了。
还值得指出的是,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 它的受众是大多数缺乏相应知识的普通读者。倘若, 面向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 采用此种方式不会取得同样的效果。理由很简单, 他们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
至此, 我们可以发现, 就本文而言, 运用“事实+假设”这一“言语形式”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对于文本的“言语内容”比较陌生。大家都知道灰尘有碍环境卫生, 危害人类健康, 是人人讨厌的东西, 但对于灰尘具有反射阳光、吸湿等功能却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二是假设的内容是读者熟知的生活现象、生活知识、生活经验, 藉此读者可以感知、理解陌生的、深奥的文本信息。倘若缺少其中的一个条件, 恐怕都不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笔者认为, 上述教学内容设计不当的理由正在于此, 它缺少其中的第一个条件。灰尘会把东西弄脏, 是呼吸道的破坏者等事实与道理是生活常识, 人所共知。对此, 再通过假设进行说明, 以“已知”解释“已知”, 重复拖沓, 因而也就显得软弱无力, 是画蛇添足之举。事实上, 在姜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在本文的开头没有加上假设”的问题进行讨论时, 有学生代表小组就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我们觉得灰尘的害处人人都知道, 不需要假设强调。”
也许有人要问, 这样的教学难道就没有一点儿作用吗?有, 当然有。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牢记“事实+假设”这一说明方法, 仅此而已。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 知道、牢记方法, 而不懂得为何运用、如何运用方法, 是难以生长表达智慧的。
那么, 针对本文的说明方法设计怎样的教学内容才合适呢?笔者以为, 一是可以设计引发思考的任务。比如:你用“事实+假设”的方法打算说明什么事物?为什么?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互动选择的思维方式。二是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前提下, 设计模仿作业。比如:“假如没有冬天”“假如没有黑夜”“假如不吃蔬菜”等会怎样?以此帮助学生内化文本的“言语形式”, 提高表达能力。当然, 其中涉及的一些相关知识可以预先提供, 否则将会增加题外的难度。
3.《假如》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多用途码头;重点难点;对策措施;工程方案;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60-0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清字音,认准字形。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激发学生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纯洁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掌握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关爱自然、关爱他人的情感。
课型:诗歌韵文 教法:情境创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心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你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后有什么想法?
生:马良的神笔很神奇,画出的东西会变成真的。
生:马良的神笔是用来帮助穷人的。
2、你们想拥有马良的神笔吗?(生:想)
3、有一个女孩也和你们一样想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帮她实现一些愿望。想知道她想实现什么愿望吗?(生:想。)她写了一首小诗告诉了我们,诗的题目叫《假如》。(板书:假如)举起右手跟老师写写题目吧!强调“假”左中右结构,要写紧凑。(写完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质疑。出示自读要求:1、读课文时划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标出几小节。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生直呼汉字(多媒体课件出示:马良、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
2、出示去拼音的生字词,一生读,读对了,其他学生跟读。
3、生词藏句子里学生读。句子: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会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三、学课文
1、现在小女孩要把她的愿望告诉我们了,仔细听。(师范读)女孩分几小结告诉我们她的愿望的?(四节)
2、知道小女孩想实现什么愿望了吗?
生: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板书:小树 太阳)
生:给小鸟画好吃的谷粒。(板书:小鸟 谷粒)
生:给西西画一双好腿。(板书:西西 好腿)
出示句子: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给小鸟画好吃的谷粒。给西西画一双好腿。(生读)
3、女孩为什么要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给小鸟画好吃的谷粒,给西西画一双好腿呢?你喜欢了解女孩哪个愿望的原因就去了解女孩产生那个愿望的原因。(学生自读喜欢的那一小节)
4、汇报:
(1)师:你读懂了小女孩的哪个愿望?出示句子:我读懂了小女孩为什么给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
生:因为小树冷,所以女孩要用马良的神笔画红红的太阳送给小树。
师: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小树很冷?
生: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体会:缩着身子(小树冷)、轻轻叹息(小树在说:好冷啊!)课件(风里的小树)师:瞧,小树好可怜啊!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生齐读)(读出可怜)
师:你要是风里的小树你现在想要什么?生:阳光、温暖
师:现在你们手里有枝马良的神笔,你们最想做什么?(画个太阳送小树)
师:是啊!小女孩也这样想的。忽然,风停了,一轮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温暖的阳光照在小树身上,小树们,你们现在感觉怎样?(温暖、高兴)小树不冷了,女孩开心,我们也开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美好的心愿吧!
(2)师:你读懂了小女孩的哪个愿望?我明白了小女孩为什么给小鸟画好吃的谷粒。
生:因为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所以女孩要用马良的神笔画好吃的谷粒送给小鸟。师:小鸟在等待什么呢?生:等妈妈到遥远的地方给他们找食回来。理解“遥远”用“遥远”说一句话。体会路远,小鸟的苦苦等待。出示句子: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生感情朗读)师: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这时候小鸟最需要什么?生:好吃的谷粒。师:当善良的孩子用马良的神笔送给小鸟好吃的谷粒,小鸟会怎样?生:开心、喜悦。
(3)师:你还读懂了小女孩的哪个愿望?我还读懂了小女孩为什么想给西西画一双好腿。
生:因为西西不能走路,所以女孩要用马良的神笔送一双好腿给他。如果你不能走路了,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说。出示句子:他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读出伤感)可怜的小西西有那么多不方便困绕着他,如果你是西西的朋友,你想给他说什么啊?出示句式:我想对西西说:“ 。”师:善良的女孩用妈良的神笔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让西西和我们一起( )。是呀!我们和小女孩一样真诚的关心西西,让我们一起把祝福送给西西。齐读第三小节。
(4)多么美好的三个愿望啊!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再读一读。
(5)小女孩就这三个愿望吗?(不是)你们从哪看出来的?(省略号)你们真棒,这六个小圆点组合在一起叫省略号,省略了许多没有写出来的愿望。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感情升华。
师:世上真有这样神笔吗?(没有)小女孩的愿望能实现吗?(不能)所以小诗的题目是《假如》,假如就是假设,假设就是想象,用想象读读课题。
师:虽然是想象但表达了小女孩的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
师:爱是世上最美的语言,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充满爱心的孩子,虽然我们手中没有马良的神笔,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有关爱他人的愿望,让我们把爱的声音向世界传递。再读课文。
4.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篇四
篇一: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浅显易懂。它也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先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并请学生用一段话回答课文第2自然段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最后,还引导学生想: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使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可以让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还启发学生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认真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课前我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预习课文,并且搜集关于灰尘的资料及人们对灰尘的不同看法。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要求学生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在班里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正方是认为灰尘对人类有害的,反方是认为灰尘对人类有益的。这场辩论赛开展得很激烈,正方说得头头是道,资料主要从课外书中搜集来的。反方也说得有理有据,他们主要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双方在辩论中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灰尘的优缺点。
最后我对这场辩论赛进行了总结,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因此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全面地分析,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但洪水泛滥,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网络为我们搜集资料提供了方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又不利于身心发展等。一场辩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身为教学的组织者,何乐而不为?
学了这篇课文,课后练笔也很有必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并以第一人称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
(2)《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我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口述了两个由于灰尘而引发的疾病事件,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灰尘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危害,进而导出“尘”,用说文解字方式解读“尘”字,概括出它的特点,即小,紧接着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灰尘大小的语句,并更中肯地概括其特点,即细小、微小;接着进入学文阶段,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即“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尘特点和作用的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跟着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语句把握灰尘的特点、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同时借助自然风光图片(灰尘的杰作)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并相机板书,在小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后师口述灰尘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文章最后一句及第一段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灰尘的赞美及概括灰尘的两面性,以此再进行拓展,列举生活中存在两面性的事物,从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的结论。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教学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能较好地补充文本的空白,使学生拓宽其知识面,跟学生很好地进行互动,跟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知识。特别是我平时常能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虽然本节课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达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现不够精确的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再加大力度进行训练。同时今后的课堂要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
篇二: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
我选择的是《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我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口述了两个由于灰尘而引发的疾病事件,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灰尘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危害,进而导出“尘”,用说文解字方式解读“尘”字,概括出它的特点,即小,紧接着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灰尘大小的语句,并更中肯地概括其特点,即细小、微小;接着进入学文阶段,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即“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尘特点和作用的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跟着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语句把握灰尘的特点、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同时借助自然风光图片(灰尘的杰作)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并相机板书,在小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后师口述灰尘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文章最后一句及第一段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灰尘的赞美及概括灰尘的两面性,以此再进行拓展,列举生活中存在两面性的事物,从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的结论。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教学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能较好地补充文本的空白,使学生拓宽其知识面,跟学生很好地进行互动,跟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知识。特别是我平时常能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虽然本节课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达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现不够精确的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再加大力度进行训练。同时今后的课堂要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
篇三: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说明有序,浅显易懂。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晰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响应学校提倡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新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为此,在导入课题时,先板书灰尘二字,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让学生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是怎样?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检查字词,重点理解:“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这一谚语,让体会到原来灰尘在人们心中的危害是那么的大。再接着,让学生默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请学生用一段话回答课文第2自然段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最后,还引导学生想: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这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事物。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围绕“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并启发学生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认真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但洪水泛滥,会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废品一方面可以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但如果利用不恰当又污染了环境等等。
5.二年级假如教学反思 篇五
《假如》这一课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特别是课后的省略号更给大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这样的一枝神笔,我会……
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开课之前,我们一起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我就问:你如果有这样一支神奇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他们都说了一些自己的需求。在上完课后,我提了同一个问题,并大胆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发挥想象,编写一段诗歌,当了一回小诗人。这时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一样了,说明他们有了感触,都想给别人带去帮助。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内容,把握好的时机,提供好的方法,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6.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篇六
一、成功之处
首先:找准“切入点”,引起兴奋点。开课伊始,我抓住学生对灰尘生出的自然排斥切入本课:“那么,假如没有灰尘,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在美好的设想中进入本课,了解灰尘鲜为人知的巨大作用,在两种不同认识的冲击中形成对“事物的两面性”的初步思考,对理解本课蕴含的哲理铺就了成功的一步。
其次:注重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在多种教学形式下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在课堂的收获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课的前半截儿,我便根据本课课型略读课文的体例,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并借助表格从“灰尘的特点”及“灰尘的作用”两方面来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五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聂老师还十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增进积累;不断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以“正因为世界上有了灰尘。”这一句式来巩固了学习成果,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此外,本课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教师运用句型对比和朗读等方法,让学生感知灰尘究竟有多小,领悟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妙用,并注意让学生通过举例或说话练习尝试运用说明方法来表达。
二、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该放手时要放手。在充分自学后的交流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放手,而是亦步亦趋地逐段分析讲解说明方法。致使整堂课冗长累赘,时间大大超出,后半节课的课型便似上讲读课了。
2、教学环节应再简化。
3、教学内容要简单。
三、改进措施
1、课语言浅显,知识性、趣味性强,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加之这是本单元最后的一篇说明文,学生对于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应该能够从中找到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分析出使用效果。
2、其实我完全可以把“说明方法及举例”也放在表格中,让学生在自学和小组交流中来完成,教师只需要在重点难点处加以启发诱导就可以了。这样将表格学习成果的呈现和重难点点拨相结合,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更使教学环节显得紧凑简洁富有实效。
7.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七
事实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作为强调教师专业活动中自觉的、理性的成分的教师反思就被更加重视了, 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
案例: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几年前, 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曾经为自己能引导学生娓娓讲述故事、细细分析人物而自得, 今天再教这篇课文, 才觉得以前的教学太肤浅了。作为一则经典的童话, 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听过这个故事, 人物形象也在父母老师的言语中有一定的印象, 如今再斤斤计较于这些, 怎么不是肤浅呢?
于是, 这次的教学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也有一些反思。
整体感知阶段, 我的问题“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皇帝, 一则___________的故事”, 引领学生读书, 既回顾了故事内容, 练习了表达能力, 又把学生已有的体验、感受与更多同学、老师作了交流, 使他们对故事和人物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精读赏析阶段, 我仍以问题引导:骗子行骗时有多处漏洞, 你能找出来吗?问题不难, 可是如果不仔细阅读文章, 也很难找出。所以, 设计这一环节的第一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读书, 提取信息。之后的分角色朗读, 虽也有师生互评、生生交流, 但缺少了对评价后的反馈, 即再次的朗读, 使得朗读成为了教学中一种形式, 目的性不强。
最后, 我抛开以往的繁琐分析, 以一个探究引领学生进入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本文改编于一个西班牙民间故事, 为什么它能成为绝对超越原版故事的文学名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但我给出了足够的衍生资料 (如创作背景、原版故事、回答提示等) ,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民间故事时被激发, 学习结果的获得又有足够的台阶, 因此, 探究的兴致和效果都还好。
语文教材换了几套, 可一些经典篇目还是存在, 对这些“老面孔”, 我们得时时想些新招术, 既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展示, 也让自己常教常有新鲜感, 学生学得也实在, 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这一教学反思, 教师显得非常积极主动。首先, 教师不满足于已有的实践经验, 能根据对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体验的认知, 在开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其次, 教师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目标与实际效果的主动对比, 以获得更多的思考。但这份反思仍然存在明显不足:1.教学设计中, “整体感知阶段”和“精读赏析阶段”的两个问题,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重复。一旦出现重复,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领的两个层次又如何体现。对这一点, 教师在反思中完全避而不谈, 为什么?2.通过对“分角色朗读”这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意识到了问题, 但对于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存在明显的盲点, 因此, 问题解决的方式也显得非常简单粗糙。
究其原因:1.通过教学反思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容易, 这往往是对个人自信心的一种威胁。尤其这位教师已经在课前就进行了主动反思, 在此基础上, 他感受更多的是对自己修正内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 他的反思无形中固囿于自己的思考而忽视了向外听和看的必要性。2.在反思中, 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方法的产生。但是这位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 并没有有意识地从研究领域或实践领域去积极寻找新思想新策略。“闭门”反思的他就只能展示“造车”过程中的问题, 而无法有效解决问题了。
思考:教学反思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甚至寻求专家的引领, 来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 探索改进途径。
对于教师来说, 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 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 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但是, 这一自我成长的过程不应该是孤独寂寞的。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 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甚至寻求专家的引领, 来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 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自主改革教学和教师团队发展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总之, 教师反思, 不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记录, 也不是对问题的简单展示, 而是从反思入手进行教学研究。当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把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用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才能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 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设计 篇八
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文本就是将精神分析法引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新的视角对文本中的精神现象深度阐释。它并不限于文本的表面现象,而注意挖掘引发文本现象背后的本质因素。笔者以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进行了精神分析批评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般教学设计流程:介绍海伦·凯勒——默读课文——梳理全文(凯勒的三天活动内容)——心理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三天的活动的顺序?)
在这个教学流程中,教师侧重于让学生从课文中懂得海伦·凯勒是一个仁慈、宽厚、智慧而热情的伟大女性形象。至于学到了什么似乎收效甚微。这忽视了海伦·凯勒的精神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引领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了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后,特别是阿德勒的学说“自卑与超越”,笔者理解到,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碍。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个人的成长都起于自卑,关键就看能不能超越自卑。
海伦·凯勒不但克服了自卑,超越了自我的局限,享受到了一个完满的世界与人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人格的升华,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那就是如阿德勒所说的“奉献”,通过她特有的方式,给这个世界传达出正义、善良、爱与帮助。对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我们应首先正视残疾,思考海伦·凯勒是如何超越残疾将苦难转化为人生的精神财富,海勒的成长历程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了解其人其事,更应将其精神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唤醒自己热爱并珍爱生命的意识。明白了这些,在教学设计中,就会考虑学生能够从海伦·凯勒身上真正学到什么、如何能够健全其人格,真正唤醒学生热爱并珍爱生命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笔者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设计理念
1.本课文字朴实而情深其中,作者残疾的身体中有着超人的爱心,呵护着光明世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海伦的精神”本质上就是珍爱生命,珍爱生活。
2.从情感价值观上,我们应首先正视残疾,思考海伦·凯勒是如何超越残疾将苦难转化为人生的精神财富的。海伦的成长历程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她不仅仅是要了解其人其事,更应将其精神融入我们的生命之中,唤醒我们热爱并珍爱生命的意识。
3.从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角度探究学习。
二、课文导入
1.情境导入
2.海伦·凯勒的简介
三、文本探寻
1.阅读文本,探寻假如给海伦·凯勒三天的光明,她都做些什么?“看”些什么?
从文本内容可以感知:一是人。“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二是自然。“让我的眼睛沉醉在自然的美丽之中……拼命吸取那经常展现在有正常视力的人面前的光辉灿烂的广阔奇观。”三是博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四是文学艺术。“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海伦赞美人、自然、艺术。
(三天的生活就是一次审美之旅。)
2.考察海伦·凯勒三天的所作所为,你认为海伦·凯勒是什么样的女性形象?
学生立足文本,讨论归纳:
海伦·凯勒是一个仁慈、宽厚、智慧而热情的伟大女性形象。
四、课内文本拓展——还原海伦·凯勒生命常态
1.链接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籍,呈现其成长背景相关内容。
2.学生阅读书籍内容,谈谈哪些情节展示了海伦·凯勒心灵的残疾?
在这本书中不难发现,与所有的残疾孩子一样,她同样经历了痛苦、自卑、焦虑与失望。对那时的海伦·凯勒来说,情绪的爆发成了家常便饭,每天都要发脾气,有时甚至每隔一小时就闹一次。海伦·凯勒在书中说道:“发这种脾气,我既不觉得惭愧,也没感觉悔恨。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的感觉。”
(正视海伦·凯勒的残疾,特别是心灵的残疾,还原一个普通残疾人的生命常态。)
五、文本探究
1.海伦·凯勒由一个心灵残疾者转变成一名具有博爱情怀的伟大女性得益于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一是莎莉文——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的爱心与奉献,以及科学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海伦·凯勒摆脱了残疾的障碍,获得了知识与写作的方法。
二是人类书籍。“成为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三是海伦·凯勒自身的追求。“一个人要得到真才实学,就必须自己去攀登奇山险峰,既然没有一条到达顶峰的平坦大道,我就得走自己的迂回曲折的小路。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又站起来,撞到意想不到的障碍时,就情绪失控,接着又制服自己的脾气,然后又向上跋涉,每登上一步,我的勇气就增加一分,我的心越来越热切,我攀登得越来越高,终于,我开始看见更为广阔的世界。每次的斗争都是一次胜利。”这些成功不仅指世俗意义上的事业,更指一个人的精神与人格,她完成了超越。
(超越残疾的心灵,不但让海伦·凯勒能智慧地看待自己的残疾以及它对自己命运的影响,而且能使她由此对人、对人类的命运进行独特的思考。)
六、课外拓展阅读——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进一步提高学生修养,砥砺意志。)
上述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仰望那个具有博爱情怀、珍爱生命的伟大的海伦·凯勒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完整的海伦·凯勒,这对每一个学生普通生命的成长有更多的启示与引领意义。
9.《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篇九
反思课文难在何处?我觉得:
一是文中有许多科学的专业名词,学生很难理解,因为那需要物理知识作为铺垫。
二是课文在介绍灰尘的作用的时候,是层层推进地介绍,一个结论,既是前面原因的推断结果,又是后一个结论引起的原因,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
10.《假如》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具备天资。所以在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我抓住课后那个带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想为庄稼画一只吃害虫的神鸟,保护庄稼;我想为没有水的地方画上一条河流,让人们都能喝到甜甜的水;我想为每个人都画上一双翅膀,让人们都能在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我想画一艘宇宙飞船,让我们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我要给孤单的小朋友画个小伙伴,让他们快快乐乐的生活 ……
孩子们的脑子里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孩子们的心灵里有着炽热的真情,孩子们的心里装着无数美好的愿望,孩子们的心最纯最美!美好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播下,我想不久一定有收获的。
11.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十一
一、教学反思的现状
时下,许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一些通病,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完成任务”型。一些教育管理者将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目标和任务强加在教师身上,量化考核,与奖惩挂钩。有些教育管理者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或应付上级检查,展示本单位教师在课改中取得的成就,对相关反思文章的篇数、字数甚至格式都作了明确要求,这样就导致教师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没有基于实际问题的思索,为任务而反思,穷于应付。有的教师在反思中说得情真意切,找原因、寻策略、觅途径,头头是道,但完全是移植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而成,没有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考。
“无关痛痒”型。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都这样开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但仍有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这类反思,教师只是在简单罗列问题或现象,没有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欠缺或者不足。还有很多教学反思游离于自身教学实践之外,对改善教学行为毫无意义,更无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自我封闭”型。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自己个人的事情,不愿与他人共享,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自我封闭和独自冥思苦想。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教学反思是开放性的,要面向专家、同行、学生全方位地开放。排斥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合作交流,不愿与他人共享的封闭式反思,研究问题时就会显得视域狭窄,层次肤浅,不够深入。
二、教学反思思些啥
只有明晰了反思内容,才能增加教学智慧。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教师将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可能成为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教学反思,我个人认为,应当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1)课前反思要思些啥?
课前反思应从教学理念上、预设过程中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充实完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思:教学理念。思想决定高度,理念决定方向。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就要多反思教学是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我们教师是否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解决,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营造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反思教学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互动和创新精神。
二思:备课过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包括:研究课标,读懂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预设教学过程,编写教学方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钻研教材是备课最重要的一环。教学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备课的关键。备课要做到把教材读“厚”,也需要做到把教材读“薄”。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反思备课内容“厚薄”的取舍,反思备课是否备了学生、是否备了教材等环节,以便于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三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靠的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靠的是理念的支撑。设计是蓝图,设计的完备与否,需要在实践中去调整,或者通过反思去矫正。在经历了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又螺旋上升的过程之后,教学设计就会越来越完美,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2)课后反思要思些啥?
课后反思,“思”什么?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特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在遗憾中反思收获最大。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教学之中“缺失”之处进行认真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反思,找出形成的原因,探究解决的策略,才能形成教学经验。即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总之,我们教师应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经常进行反思,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五思:“效果”又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12.假如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阶段和作用
1.数学教学反思的阶段
数学教学是一个智慧的教学过程,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有出彩的地方, 有教学的灵感, 也有失误的地方, 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都会觉得教学得很精彩。究竟教学情况怎样才需要课后去思考和总结, 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回忆和总结, 就有可能发现教学中自己得意的地方, 也能意识到自己教学问题的存在, 并且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如果不去反思和总结, 就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 教学就可能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循环过程。
教学反思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 下课后, 老师可以通过回忆, 对照自己的教学方案, 检查教学过程。二是分析阶段, 通过教学实际过程与教学方案的对照, 检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教学智慧。例如, 在指导学生测量水桶底面周长时, 发现学生有的用米、有的用分米、有的用厘米作单位。教师意识到测量的准确度与计算方便二者要结合, 而且计量时一般要有合适的单位, 如远距离一般用千米, 短距离则用米、分米或厘米等。通过反思, 教师知道了学生在学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以后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提升阶段, 通过反思, 找出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数学教学反思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是一个不断完善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统一, 反思就是找出不足, 克服缺陷, 增加教学智慧。例如, 在学习对分数概念的认识时, 自己根据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或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这样几份的数。教学中举例的数字是1/3, 讲解时再三强调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份的结果, 但学生讨论时说2/3也是分数, 是2被3分成3份, 实际上分数就是除数和被除数的商, 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接着学生自己举例来认识分数。效果很好, 课后, 老师就可以很好地反思一下, 为什么学生能发现比书本传统的说法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呢, 这说明学生比老师有时候更有智慧。
教学反思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去发现, 才能总结出教学中成功的经验, 不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学过程更完美, 更有效。在反思中, 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 使学生不仅参与了教师反思的过程, 也经历了一个自我学习和巩固的过程。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教学反思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反思过程就成了强烈的继续探究的内驱力。因为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的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请一个中下游学生表述思路时, 老师经常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 但优生举手了, 说, 我知道他的意思了。以前我认为分析错误是浪费时间, 其实不是, 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联系都融进去了, 思想的结在最佳的时间内解开了。如果巡视发现有很多方法, 尽可能给一类方法取一个适当的名字, 便于学生记忆, 容易提取。找不同类方法之间的联系, 能沟通的一定要沟通, 不要贪多, 最后要回归基本, 不至于让后进生看得眼花缭乱, 一种也没有学会。
二、反思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完美
新课程实施以来, 总有一些老师“羞”于直接用讲解法, 怕被误认为是灌输。我认为教师的示范讲解是必要的, 尤其是当学习材料是相对独立或是第一次出现时, 需要用新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这一类问题可以让学生尝试, 但更多的需要教师清晰的讲解与示范。对于第一次出现, 又较难的知识, 我们需要步步引导理解, 因为如果用不恰当的方式产生的错误, 等于我们在课堂上提供了时间帮助学生强化错误。所以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实, 这就是效率。清晰讲解的过程中, 一定是在课前精心设计的一串问题的引领下, 备课时做充分估计, 学生可能怎样思考, 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 老师该怎样启发, 怎样评价?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课堂上争取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练习, 都要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前我一个问题提出后, 请一个学生回答过了, 老师最多再重复一次, 就算是讲过了, 为了课堂的流畅, 经常是钓鱼式的, 配合式的, 那不是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有的学生连想的机会都没有, 你根本就不可能及时看到学生思路上的错误。有时我可能会说:我再讲一遍。其实无论教师讲几遍, 都是老师在操练, 让学生模仿着说一次, 写一次, 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 我不忌讳模仿。
【假如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反思06-29
研究课《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09-26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小学语文10-13
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09-10
假如我会飞话题的作文07-01
假如没有大人的世界作文09-02
假如初三不会再有补课的话07-18
假如我是虎鲸的作文06-19
假如我会飞的作文200字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