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势能教育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差异势能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
全市差异教育课题研究年会学习体会
2013-06-03 11:15:26|分类: 我的物理 |举报|字号 订阅
5月29日,全市差异教育课题研究年会在牟平区召开。根据会议的日程安排,29日下午我们在牟平区大窑街道初级中学现场观摩了两节公开课,并听取了大窑中学校长的经验汇报。30日上午我们在龙海大酒店会议室学习了七个典型发言,从不同的视角领略了十七年来全市差异教育的累累硕果。印象中这是自己第三次参加差异教育年会,每一次的聆听都带给自己极大的触动。有追求、有担当、有坚守是研究者的本分,这些典型学校和典型个人恰恰用他们的淡定从容和脚踏实地的努力诠释了这一点。
我校是差异教育子课题《整体推进差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实验点校,我们的研究内容为基于学生差异的小组合作策略研究。通过大窑中学现场的两节观摩课和相关经验介绍可以看出,大窑中学和我校的研究方向是相似的,他们的“以学案导学”为核心、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我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也有相通之处。在小组学习中差异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分组上看,4人一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用1.2.3.4编号,合作时,1号帮4号,2号3号互相帮助,形成目标共同体。
2.学习目标体现差异,分A类和B类目标,B类目标是针对学优生而设计的。
3.例题、习题、检测题体现差异,也是分AB两类。
4.评价方法的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同我校评价一样,4号答对问题得4分,1号答对问题得1分。但两节课在集体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面体现不足。
5.课堂提问难易水平的差异,即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不同学号的学生回答,课堂中更多的照顾了小组中的3号、4号学生。
相比较小组合作的策略方法,大窑的导学案设计是一个亮点,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较多。在观摩后的参观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科的成本导学案的展示,这是唐慧玉老师执教的《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导学案,层次性、推进性非常明确,希望对大家以后设计导学案有所帮助。
会议结束后,在回家途中,山所给与会的实验点校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能扎实开展研究,注重资料的积累;同时要多和名校联系,多向名校学习,开拓视野,提升层次。我校的《基于学生差异的小组合作策略研究》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分工,使我们的研究有成果,更有创新。
2.差异势能教育心得体会 篇二
一、“差异势能”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其发展相对被动,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学生只是栓着绳索的羊,教师牵到哪,学生就跟到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无法形成合力,削弱了教育力量。 “差异势能”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二、“差异势能”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自信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地去迎接挑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差异势能”教学创设出自由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发自主地探究知识, 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
三、“差异势能”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而 “差异势能”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化学为例,金属钠的性质探究本来是课本演示实验课, 现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零距离”地接触金属钠,使学生身临其境,对之有直观的认识。浓烈的探究气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四、“差异势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 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 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 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主动探究,产生思考,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并迸发出创造力。
五、“差异势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差异势能”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六、“差异势能”教学释放了师生压力
利用“差异势能”教学,使学生当堂消化所学知识。在学校的自习课上,学生只需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即可,无需占用更多时间面对枯燥的习题。而教师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可以省下很多体力、精力,去深入研究新型教学。
七、“差异势能”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习,构建“结构在先,领悟细节在后; 学生自学为先,教师点拨保障在后”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目标。
八、“差异势能”教学减轻家长负担
天下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家长付出许多精力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差异势能”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做到不用家长操心。 从另一个侧面讲,家长不用带着孩子东奔西跑去补课,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势能教学设计 篇三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p=mgh,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
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高h,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ep=mgh,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4.《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篇四
1、视频导入。本节课由几段视频引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且也给了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有几个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很常见的方法。如何根据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这一环节很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
2、规范的物理推导。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重力势能定义式的推导,因此严格的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导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诉学生知道或记住这就是重力势能的定义式。
3.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均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而重力势能本身却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时,通过一个课本后面的练习题,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显然就降低了难度,容易让学生接受。
4.巩固深化。最后在学习重力势能能的正负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时,把重力势能与大家熟悉的温度相类比,更始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降低了难度。
5.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篇五
本节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强调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学生经过多次接触,对这样的方法逐渐就熟悉了。本节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内容。要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出发,理解建立重力势能概念的可能性,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现象来支持。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设计思路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通过让学生求讲台上一本书的重力势能,学生给出答案的多样性,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通过例题结论分析,形象地理解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某一位置具有不同的数值;引出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代表大小,不代表方向,并且指出这里的正负与功的正负的区别;得出重力做功与参考平面无关,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无关;探究出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这样做使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加深,思路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课本下落砸在手上感觉比较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
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两本质量不同的书、一张白纸、重锤
七、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重力做功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一位学生帮老师一个忙,哪位同学?
现在老师把手中的一张白纸揉成团,在距你手一定高度处由静止释放,你敢不敢接?
接着老师把纸团换成一个重锤,如果重复刚才的动作,你敢不敢接?
提问:纸团与重锤落到手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呢?
质量大是一方面,实际上是重锤具有的能大。
在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就认识了一个物理量---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定量的认识这种能。
探究一: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定性)
用自己的课本做如下实验
1)同一课本从不同高度由静止下落到自己手上,手的感觉 ? ? ?
2)不同质量的课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到自己手上,手的感觉 ? ? ?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有怎样的定性关系?
书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要减小,我们还知道,高度变化了,重力就要做功。因此,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本节课我们就从研究重力做功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探究二:重力做功的特点?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运动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过程甲、乙结果为:WG=mgh=mg(h1-h2 )
过程丙:
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
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
分别求出物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
结果:WG=mgh=mg(h1-h2 )
板书:
公式:WG=mgh=mg(h1-h2 )
强调:h是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
通过甲、乙、丙的计算结果,请学生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得出结论:
重力做功的特点:
(1)与物体的路径无关;(2)只跟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例题1:一质量为5kg的小球先竖直上升5m,再水平向右移动5m,最后竖直下降5m,求:三个阶段以及整个过程重力做功 (g=10m/s2)。
如何判断重力做功的正负?
重力做功的正负
W>0重力做正功,高度下降
W=0重力不做功,高度不变
W<0重力做负功,高度上升
强调:在用重力做功公式时首先确定做功的正负。
学生回答敢。
学生回答敢。
学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重锤砸在手上疼。
因为重锤的质量大。
学生探究得到: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高度有关。
质量一定,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一定,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在练习本上推导后,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直至谈出微元的想法。
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还可能根据功的定义式直接找出恒力(重力)及其方向上的位移(高度),得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出“沿不同方向运动,重力做功相同”等结论,教师要进一步给予说明引导。也可能得出结论的意思,表达不一定很准确。
提问计算结果。
上升阶段:
WG=-mgh=-250J
水平阶段:WG=mgh=0
下降阶段:WG=mgh
=250J
整个过程:
WG=mgh=0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引入课题
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情况在班上作发言、交流、逐步形成共识。
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初步建立起学习思路。
学生根据公式可以自行推导出结果,要让学生养成良好动脑、动手习惯,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极限的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受过,在此,学生应该能够按预想的思维结果回答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了解公式的应用,计算中明确h的含义。 二、重力势能
回到重力做功的表达式。
分析表达式:WG=mgh=mgh1-mgh2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与初位置高度的乘积与重力与末位置高度乘积的差值。看起来,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与重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高度有关。恰与重力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在物理学中, 我们就用“mgh”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完成下面三个问题。课件展示内容。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p=mgh 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单位:1J=1kg·m/s2·m=1N.m
问题:一本质量为0.2kg的书放在讲台桌上,教室层高4m,讲台高1m,请问这本书的重力势能是多少? (g=10m/s2)
哪个答案正确呢?都对,都不对!为什么呢?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那么,我们要确定物体在某一位置的重力势能必须先做什么?
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0,参考平面也叫零势能面。
参考平面:参考平面可以任意选取
一般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不加说明的话是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例如: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2)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同一位置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研究,因为与重力势能相关的问题中,有价值的是势能的差值,而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对于这个差值没有影响。这点我们在后边问题中探究。
3)重力势能的正负
Ep>0物体的位置在参考平面的上方
Ep=0物体处于参考平面
Ep<0物体的位置在参考平面的下方
虽然重力势能有正负之分,但是它是标量
标量,“+”、“-”只表示大小,不表示方向。“+”的一定大于“-”的。(与功的“+”、“—”含义比较)举例:5J与-7J两种情况谁大?
6.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于其涉及相对性和功能关系又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教材从重力的功以及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引入重力势能这一概念,一方面顺承前节功的概念的应用,另一方面促使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思想的生成,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关于相对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也为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2.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3.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4.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大家一定还不会忘记,今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家园。我们来看几组图片,这是震前的岷江,江水静静流淌(幻灯片1);这是震后造成的堰塞湖(幻灯片2),它时刻威胁着下游人们的生命安全;一块巨石,放在你脚边,你一定不会觉得什么,但是松动的山体滑坡,却使一个200人的抢险队不幸遇难。不管是上游的堰塞湖,还是高山上松动的巨石,因为它们都具有潜藏的能量,尽管还没有做功,却都已蓄势待发,一旦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能量释放出来。
教学过程
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引出课题)
师: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认识这种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师:如图,让学生思考、计算写出下列几种情况下,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到高度为h2的C点,重力做的功:
① ② ③
生:根据功的公式很容易得出第 = 1 GB3 ① 种情况的重力做功WG=mgh=mgh1-mgh2
第②种情况的重力的功WG=mgcosθ·l=mgh=mgh1-mgh2
师生总结得出规律:以上两种情况下,尽管物体的运动路径不同,但高度的变化一样,重力的功也是一样的。
师:第 = 3 GB3 ③ 种呢?
引导: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每一小段可近似看作是一段倾斜的直线,求功方法同②,整个路径的重力功等于每一小段所做功的代数和累加。
生:第 = 3 GB3 ③ 种情况的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师生总结得出规律:
(1)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2)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物体起点和终点位置的高度差有关。(幻灯片3)
师: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成绩“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它和我们要学习的重力势能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
(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P表示。
7.《动能与势能》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强调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从而指出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也是焦(J)。
3、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讲完概念后再举一此实例让学生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压弯了的撑杆具有_________能。(三)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图8-35和8-36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速度不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质量不同)从同一高度滚下(控制速度相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中图8-37和图8-38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结、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训练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巩固练习:
例1: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
例2: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
例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学生用书》P116补充习题中的(1)和(2)
8.《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篇八
【设计思想】
1.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在多媒体、实验、板书的运用上,相互补充,克服了单一媒体运用的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幻灯片所展示的各种生动、活泼、有趣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上看:运用“实验(举例)——理论探究归纳——实例研究”教学方法。贴近生活的实例、小实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教材分析】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以理思物”的发散思维和“见物思理”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预防高空坠物的社会公德教育,通过实例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观念。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举生活现象分析重力做功特点
通过实例探究WG=-ΔEP关系
总结提升
练习反馈
弹性势能初步了解
经历探究过程得出EP=mgh
结合生活理解EP=mgh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是圣洁、平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
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们具有潜在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渗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为下面实验定性检验作理论铺垫。)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用EP表示。
二、教学过程
(一)重力势能
第一层次:探究EP=mgh
▲程序一: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对重力势能定量的研究,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程序二: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生:高度有关。
①由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②例如,放在地面上的石头没有杀伤力,一旦从较高处落下,就会很危险;一个杠铃放在你的脚边,你一定不觉得什么?但是如果把它悬挂在你的头顶之上,那一定会让你如坐针毡。“禁止高空抛物”;高层建筑在施工时必须有“工程防护网”等。(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生:
①与物体的质量(重力)有关。如果悬挂在头顶之上的是一团棉花,不是杠铃,就不会觉得可怕。
②如果你的头顶电线下悬挂的不是日光灯,而是200千克的杠铃,你有何感受?
生:与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 ……(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
▲程序三:检验假设
①实验定性检验
出示实验器材:塑料桶、报纸(蒙上塑料桶口)、大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以报纸是否被小球击破来体现势能的大小。这样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
教师演示,要求通过3个实验步骤,能够科学严谨的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定性关系。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已学过,物体所具有能量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就越强。
图1
图2
得到: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②理论定量推导
师: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我们可否通过“力做了多少功,从而使重力势能发生多少变化”的角度,来定量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问题:你能设计一个物理过程来从理论上定量推导重力势能与重力mg和高度h的关系?
学生讨论、设计物理过程,并发表自己的设想。
可能的设想:(教师可随手演示)
如图1,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动能定理mgh= ;由“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动能由重力势能转化而来)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即EP= ,所以EP=mgh
如图2,将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抬高h,由平衡条件F=mg ;则F做功为WF=Fh=mgh;
由功能关系得到:EP=WF=Fh=mgh
▲程序四:得出结论:EP=mgh
第二层次:理解EP=mgh
主要采取讲授式
①标矢性:标量
②单位:焦耳(J)
③相对性:Ep与参考平面(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④系统性:重力势能为地球与物体所共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为了叙述方便,可以说成是某一物体的重力势能。
[相对性的教学]
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回答:
1、把课本放在桌面上,课本的高度是多少呢?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约是讲桌的高度,约为1 m左右。
答案2、它就在讲桌上,所以它的高度是0 m 。
2、哪个答案错了呢?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重力势能有没有相对性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在研究一个物体重力势能时应该先干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1】: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个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_______._______选取不同,重力势能的数值就__ ___.
可见,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选择哪个水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可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平面。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
6、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没有地球,有没有重力呢?那么还有没有重力势能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2】:重力势能应该是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而不是地球上某一个物体单独具有的,不只是重力势能,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过渡语: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合外力做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与什么力做功相对应呢?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例题1、如图,质量0.
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 =
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 = 0.
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差异势能教育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美文化差异教育09-29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09-13
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08-11
我国与周边国家幼儿体育教育的差异及对策06-20
暂时性差异07-10
文化的差异论文07-27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10-03
中西企业文化差异07-06
材料成本差异月末结转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