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24-09-25

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精选8篇)

1.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篇一

一、世界水资源现状

1.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部分。水在人体内的含量达70%,其余30%左右为固体营养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60%的水在细胞内,40%在流体内(血、消化液、唾液、胆液、泪水、汗液、肠液、胃液)。成年人每天需水2.5-3升,其中直接饮用1升左右,食物中补充1升,人体新陈代谢形成0.5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著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不愧为百药之王。

2.世界水资源的构成:地球上水占70%的面积,其中海水占97.3%,可用淡水只有2.7%。在近3%淡水中77.2%存在雪山冰川中,22.4%为土壤中和地下水(降水与地表水渗入)。只有0.4%为地表水,地表水指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

3.我国水资源状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

据联合国预测,二十一世纪水危机将成为全球危机的首位。

二、水污染状况

1.水资源的污染: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目前水中污染物已达2千多种(2221)主要为有机化学物、碳化物、金属物,其中自来水里有765种(190种对人体有害,20种致癌,23种疑癌,18种促癌,56种致突变:肿瘤)。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2亿人饮用自来水,7000万人饮用高氟水,3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物水,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

2.水污染的严重性:污染水的70%——80%直接排放,我国污水的处理能力只占20%左右。全国每年排污量约300亿吨。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长江,珠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摘要: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的两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用水量急剧增加,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我国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率低,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快地改善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在学习国外成功和先进经验的同时,应汲取国内外的失败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要研究、开发和应用基建费低、能耗低和运行费低的革新技术。因地制宜,采用处理与利用相结合的措施,利用生态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 水污染 技术策略 可持续利用

0 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范围的淡水资源的需求和消耗 不断增多,相应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多。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滞后和 非点源污染控制不够得力,使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两大问题: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这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愈益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1~3].。

在本世纪60、70年代曾发生过石油和能源危机,这种危机愈演愈烈,并最终引发了一些局 部战争。通过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危机。同样地,淡水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了人们的生存,这也同样孕育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的威胁[2~3].。

在1998年8月份召开的“水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上法国总统希拉克对代表们警告说“如 果不尽快行动起来,下个世纪可能因水而引起战争[4].”。在他的重点发言中说“ 水是生命的源泉,但也常常是冲突的起源”。联合国确定了70处与水有关的冲突地区,从近东到西非,从拉丁美洲的干旱地带到印度次大陆;主要的闪燃点包括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 间的争执;埃塞俄比亚与埃及对尼罗河的争执;印度与孟加拉国对恒河的争执;土耳其、叙 利亚和伊拉克对幼发拉底斯河的争执等。

当水不是潜在的冲突起因时,它也可能引起大的外交问题,例如墨西哥抗议美国对科罗拉 多河上游的污染,有时水甚至成为政客们的交易工具。

早在1977年各国就已经预感到这种全球性水危机的威胁,为此召开了联合国水会议,在会 议上和会后,对这一问题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防止这一危机爆发应采取的措施有了越来越多 的共识。1992年在都柏林召开的“水与环境”的会议上,重申了上次会议提出的一 些原则,更加明确了共同面临的问题。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5].”会议上也重点讨论了水的问题。1997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联合国大 会第十九次特别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紧急行动起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等途 径保护好现有的水资源;和将水资源纳入总的经济框架中的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如利用市 场机制采用价格和交易许可等方式控制水资源有效合理的分配。在联合国水资源管理战略措 施专家组会议上指出:“水是一种有限的脆弱的环境资源,是一种社会和经济物品。在竞争 的使用者之间对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对生态系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包括就业收入的产生 和分配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土地规划利用和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迁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应将保障人民基本水量的需要,与水资源的开发和分配的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相 结合[6].”。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国际水与可持续发展会议,明确指出:水资 源是今后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尽管联合国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召开了多次国际性会议,通过了有关的决议和声 明,颁布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措施,但收效不大,尤其是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 保护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定期调查世界水资 源的状况,并在第15届会议上审查了“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综合评价”,为世界水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利用迈出了第一步。世界上共有215条国际河流,占世界主要流域面积的2/3,虽然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管 理体系,但是水资源的分配仍然是主要的潜在冲突的起源。水资源越缺乏,冲突的可能性越 大。潜在的问题往往是个观念问题,每个国家都把其水资源看成是可以在自己领土内自由开 发的资源,当不考虑上下游国家的利益和团结时,就会引发紧张的关系。

因此国际流域组织网(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Basin Organisation,INBO)在巴黎会议 的研讨会的建议中提出,几个相邻国家共享的水资源的管理,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即水没有 国家和行政管理的界限,而且应当按相应的流域规模组织管理体系,如国际管理委员会,可 成为国际河流流域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和增强该流域各国家之间的合作[4].。

和水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给水和排水设施的建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情况截然不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北美、西欧,给水普及率为100%,拥有 先进的给水处理和配水设施,可靠的饮用水水质,达到了安全生饮的程度;污水管道和处理 系统普及率都在90%以上,以二级处理为主,为了防止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许多污水处理 厂采用了去除磷、氮等营养物的处理工艺;积极开展污水回收与再用,根据回用的目标,采 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进一步的净化工艺,如:农田灌溉、浇洒绿地、高尔夫球场等;甚至在 一些缺水地区,如美国的加州南部,二级处理出水经活性炭吸附过滤,反渗透等工艺回流入 地下或地表水饮用水源中[5].。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不能建成完善的给水和排水设施;已建成的 给水和排水设施,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和运行费用,缺乏训练有素的管理和运行人员,无法 正常运行,一些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给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更是如此。有关资料表明,在 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没有给水设施,约20亿人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只有很少一部 分城市污水得到了处理,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受纳水体,严重污染了 水源水,破坏了水环境[6].。

饮用水源的污染和给水处理设施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饮用水合格率低,并引发了 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在  1920.~1992.年这70多年间,共爆发水传染性疾病1768.次,共有472228.人得 病,1091.人死亡。1993.年在维斯康星州,蜜尔沃基市(Milwaukee, Wisconsin)爆发 了有文件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由阴胞子虫引发的饮用水传染病,共有40多万人患病,4000.余人住院,122.人死亡[6~7].。

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加严重,每年因饮用污染水引起上亿人得腹泻病,约200万儿童死亡;有约2 亿人感染肠道病毒,有2010.人死亡。1973年首次发现旋转病毒(Rotavirus),它是由供水受粪便污染或饮用水处理不好造成的,主要引起病毒性感冒和肠炎。在美 国的1~4岁年龄组中,估计有100多万人由旋转病毒引发严重腹泻,其中150人死亡。在世界上每年有4.5万人因此死亡。在发展中国家,由此引发的儿童胃肠炎每年超过1.25亿 人,其中1800.万人为中等严重和严重病例。此外危害很大的病原菌--霍乱也一直困 扰给水界,自从18世纪霍乱蔓延肆虐欧洲和北美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下水道系 统),人口增长,净化水技术有限等,导致多次大规模爆发。1995年6月泛美卫生杂志报道,在美 国1076372.个霍乱病例中,有10098.人死亡[6].。1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基本状况

1.1 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的加快,用水量急剧增加,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

我国水资源的总储量平均每年达28000.亿m3,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340.m 3/a,为世界平均值的1/4。并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南多北少,东多 西少的局面。在北部降水大部分集中在6~9月份,此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森林和植被,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洪涝和干旱频繁发生。

城市严重缺水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在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 座,缺水总量1200.万m3/d;90年代初,缺水城市增加到300座,总缺水量为1600.万m3/d;预计2000年将有450座城市缺水,总缺水量将达2000.万m3/d。我国水环境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根据199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8].,全国废水 排放总量为395亿m3,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为1499.万t,分别比上年(1997年)下降了5 %和14.7%。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1%,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46.2 %,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我国主要水系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和太湖、巢湖及滇池的断 面 监测结果表明,36.9%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级标准,其中Ⅰ类水质占8.5%,Ⅱ类水质占21.7%,Ⅲ类水质占6.7%;63.1%河段的水质为Ⅳ、Ⅴ或劣Ⅴ类,失去了作 为饮用水源的功能,其中Ⅳ类水质河段占18.3%,Ⅴ类水质占7.1%,劣Ⅴ类水质占37.7%。其中长江、珠江水质较好,监测河段中70%以上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级标准;黄 河、淮河、海河有28%~29%达到或优于地面水Ⅲ级标准;松花江、辽河污染严重,分别只有4% 和11.3%达到或优于地面水Ⅲ级标准。

我国一些湖泊的污染比河流更加严重,如滇池、巢湖都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为Ⅴ~劣 Ⅴ类;太湖中等富营养化,湖水为Ⅳ~劣Ⅴ类。1998年我国海域监测到赤潮22起,其中南海10起,东海5起,渤海和黄海7起,对我国近海 生态系统和水产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8].(如表1)。

1.2 污水处理设施

我国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率低,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要比排水设施先进得多,例如1996年我国城市供水设施服务人口的普及率达到了94.5%,而同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仅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处理能力的 增加幅度远低于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长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处理厂平均年 增加日处理能力110万m3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日供水能力850万m3左右。如照此模式 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缓解或好转[9].。

表1 1998年中国七大水系污染情况[8] 项 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劣Ⅴ类 主要污染物 长江(%)4 67 4 11 10 4 悬浮物、高锰酸钾指数、氨氮 黄河(%)0 24 5 47 12 12 悬浮物、挥发酚 珠江(%)29 36 7 22 2 4 石油类、悬浮物、氨氮 淮河(%)0 11 17 18 6 48 高锰酸钾指数 海河(%)5 19 4 10 9 53 石油类、高锰酸钾指数、挥发酚、氨氮 辽河(%)4.5 2.3 4.5 22.7 4.5 61.4 氨氮、高锰酸钾指数、挥发酚 松花江(%)0 0 4 67 21 8 挥发酚、石油类

由于目前仅有部分城市征收“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或“污水处理费”,而且收费额低于 污水处理成本,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需费用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由于资金不足,使一些已建 成的污水处理厂难以维持正常运行。

此外,我国的非点源污染也相当严重,主要有农田径流,许多农田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包括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其中有些是高毒性、难降解、高残留的农药,在食物链中有富集 作用,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2 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改进措施

我国水污染的状况是严重的,我们有限的淡水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我国各级政府已 认识到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环境的保护 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水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重视和加速了水污染 治理设施的建设,争取在20世纪末使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20%(归口于城市市政设施的 污 水处理厂)[9].,如果把工矿企业修建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统计在内,估计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30%以上,如果把池塘、人工湿地、土地处理(农田灌溉)等自然法处理 设施处 理的污水量考虑在内,污水处理率可达40%(国外统计污水处理率都把塘系统、土地、湿地处 理系统等考虑在内)。

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总处理率已达到87%(1998)[8].,但实际上处理 的工业废水量远达不到该值,因为一些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只有1/3是运 行正常的,1/3运行不正常,而另1/3停产不运行。

不少城市污水处理厂有钱建得起,却无钱维持正常运行,一些中小城市建成的常规活性 污泥法处理厂尤其如此,除资金缺乏之外,操作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低,难以掌 握和操作技术复杂的处理过程和设备。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有很大的发展,城市 污水处理率从80年代末的5%发展到90年代末的近20%,局部水环境已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全 国的水环境并未有明显改善,有些水系如东北的松花江和辽河,污染反而加剧[8].。为了更快地改善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在学习国外成功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汲取 国外和自己的失败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应采取综合 治理措施。

2.1 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产品,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这种清洁生产工艺(Cleaner Production Process)[2].,在国际上最近也称为“ 环境友好”(Environment Friendly)的生产工艺,因为他们应用的原料,中间产品 和产品对环境不会造成严重污染,即使有也是轻微的。例如,合成洗涤剂的生产中用不 含磷洗涤剂取代含磷洗涤剂,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了磷的最大污染源;在农药生产中取消 了六六六,DDT等高毒性,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代之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 一些化工产品生产中使用汞催化剂的生产工艺被无汞新工艺取代等,都是将污染物消除在生 产过程中,消除了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及对人的潜在危害。2.2 因地制宜,多种方法并举解决污水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在污水处理技术方面有一种倾向,认为活性污泥法是最有效的,忽视和排斥了其 它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其实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处理方法能 完全解决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即使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也是采用多种处理方 法来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例如,美国共有稳定塘上万座,占处理污水总量的25%,它与土地处理,人工湿地等系统成为中小社区(城镇)的主要处理设施[1,12].。美国在应用塘系统、土地处理系统的过程中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了多种多样的先进、科学、高效、节能、工程化和美化的新型塘系统(如先进组合塘系统、双曝气功率水平多塘系统、水力调节贮存塘、完全封闭蒸发塘、水生植物塘等)。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东南亚、非洲也有大量的塘系统在应用。近十年来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等人工湿 地发展迅速,它与塘系统不仅成为中小城镇的主要污水处理设施,而且也成为雨水处理的主 要设施,以及工业废水重要的处理技术[13~15].。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更应该重视研究开发和推广经济、节能和有效的处理技术,具 体设想如下。

2.2.1 在大城市中宜以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为主

要研究、开发和应用基建费低、能耗低和运行费低的革新的活性污泥法技术。污水处理流 程的主要改进措施有:

2.2.1.1 取消初沉池

我国大多数城市因多种原因(如设置化粪池,污水管道内渗严重,给水浪费等)污水有机物 浓度低,BOD≤100mg/L,设置初沉池,一般能削减BOD负荷30%左右,难以使其后的 曝气 池维持正常运行。由于有机碳源的亏缺,更难于进行生物去除氮、磷的处理。目前国外一些 污水处理厂,为了有效地去除氮、磷和改善活性污泥沉淀性能,采用了取消初沉池的工艺。对于我国处理低浓度污水的处理厂,取消初沉池能更加充分利用有限的碳源,提高出水水质,同时简化了处理流程,节省了基建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我国广州大坦沙、佛山镇安污水 处理厂等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17~19].。

2.2.1.2 曝气池宜采用节能的工艺

如A/O或A/A/O工艺在节省部分能耗的同时,还能 达到部分去除氮、磷和改善活性污泥沉淀效果。在原生污水有机物浓度低(BOD≤100mg /L)的情况下,采用:

a.不同形式的强化一级处理,以不采用化学沉淀的工艺为宜。采用化学沉淀的强化一 级处理,不仅能将BOD和COD的去除率从普通一级处理的30%左右提高到50%~60%,而且能 将磷减少至1mg/L以下,其缺点是化学沉淀污泥脱水性能不好,体积大,难以处理和处置。最好采用不加化学沉淀的强化一级处理技术。例如:在曝气沉砂池之后(合建或分建)加设短 水力停留时间(HRT≤30min)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至曝气池。回流到曝气池中的沉淀池污 泥 在好氧条件下进行活化,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和同化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沉淀性 能,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后能达到较高的固液分离效率,可使BOD的去除率达到50%~60%,SS去除率达到80%以上。

这种短HRT曝气池也可只接受沉淀池污泥作为污泥活化再生池,而沉砂池出水经旁路直接 进入沉淀池的进水口,在此与再生污泥混合一并进入沉淀池,在此情况下BOD和COD的去 除主要靠生物吸附来完成的。

b.短HRT(0.5~1h)的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山西省一些采用二级串联接触氧化法的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太原有两个处理规模相同的污水处理厂,一个 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一个采用二级接触氧化法(也可称为“曝气生物滤池”),前者厂区占 的面积为后者的2倍,且曝气池的体积比后者接触氧化池大十几倍。采用这种污水处理工艺 的污水处理厂,其基建费要比相同规模的活性污泥法节省1倍以上,运行费也仅为活性污泥 法的30%~40%,这种处理工艺值得在中小型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中推广应用。

c.采用AB法中的A段处理工艺。在预处理之后设置短HRT的曝气池(HRT30~40min),在适 宜的高负荷(F/M=0.5~2.0kgBOD/kgMLSS)下工作,后接沉淀池,其去除BOD的 效率可达50%~60%,SS去除率达80%~85%[20~21].。

d.采用HRT短的淹没式生物膜法工艺。淹没式生物膜法,包括固定式载体生物膜和悬浮载 体生物膜,如:Linpor,Biostyr等,在80年代中期随着新型填料和载体的出现,被广泛用于 污水处理中。用淹没式生物膜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垃圾渗滤液和工业废水表现出了优越的性 能,与常规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淹没式生物膜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短,二沉池出水水质好,SS、BOD、COD和NH3-N的去除效率高,剩余污泥量相当少,这就大大降低了处理、处置及运行维护费用。祈福新村位于广东省番禺市郊,作者与同事设计和指导建成的祈福新村污水处理厂采用淹 没式生物膜法新工艺,第一年全年运行效果良好,去除率BOD平均为97.2%,COD为84.6 %,NH3-N为98.1%,TP为36%,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溶解氧为3~5mg/L,气水比为2.5∶1,曝气池出水中BOD平均为1.1mg/L,COD为13mg/L,TSS为25mg/L,NH3-N为0.2mg/L 和TP为1.1mg/L。

曝气池出水TSS≤30mg/L,二沉池无剩余污泥产生,也无剩余污泥排放,自投产以来浓缩 池及带式压滤机从未使用过,这样使污水厂运行简便、能耗低和运行费用低。再经2~3年 的运行和试验研究,如仍能保持目前的运行效能,并无剩余污泥产生,通过明确其无剩余污 泥的机理和相应的运行参数,可将其推广应用于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相似的城市和地区,如 地处亚热带或热带,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BOD≤100mg/L),在设计时处理流程可大大简 化,取消污泥浓缩池、消化池和污泥脱水等设备。或经适当地调整应用于其他不同条件的城 市和地区。

2.2.1.3 取消氯化消毒

二级出水仍含有较多的SS和BOD、COD,投氯并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更不能杀灭病毒 和病原原生动物,反而会形成大量的有机氯化物,排入水体后会造成污染。因此德国许多污 水处理厂,如鲁尔河协会的100余座污水处理厂多采用 最后净化塘进行杀菌,多级串联塘的细菌总数去除率高达99.99%~99.999 9%[ 10~11].。加拿大、瑞士等一些污水处理厂采用紫 外线灭菌技术。

2.2.1.4 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反应器(如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与膜分离设备的组合,形成一元化设备,同时对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和固液分离[22~23].。在这些膜生物反应器中一 般使用微滤膜(MF)和超滤膜(UF)来阻留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体(污泥)取代二沉池,实现固 液分离。这一处理系统的主要运行优点是,出水质量不依靠混合液的沉淀性能,也不会因任 何运行失误而使出水中含有悬浮固体。由于活性污泥不必沉淀,使得这种生物反应器可在高 的生物体浓度(MLSS 20 000.~30 000.mg/L)和长的污泥停留时间(SRT 50~360d)等 特定条件下运行,而常规活性污泥法是无法在这样的条件下运行的。

在长SRT下运行,可使污泥中增殖硝化细菌对污水进行硝化和部分反硝化处理,可使污 泥本身发生好氧消化,而使剩余污泥产量比常规活性污泥法减少50%~80%。与常规活性污泥 法相比,装有中空纤维微滤膜装置的生物反应器,可取代二次沉淀池和污泥消化池。多功能的膜生物反应器仅为相同处理规模的常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1/5。提高处理能力4~ 7倍,而不必增加基建投资[23].。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三级处理设施,其出水水质相当于甚至优于常规三级处理系统的出水。因此,膜生物反应器后接纳滤(NF)或反渗透可生产出优质水而回流地下。而常规污水处理 达到优质水需要经历许多个处理步骤。因此,膜生物反应器特别适用于缺水城市用作污水回 收与再用设施,其出水可用作工业用水如冷却水,生活杂用水,景观用水等,其出水后加 纳滤或反渗透处理,出水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注入地下和地表水源,或经矿化处理和消 毒处理,再作饮用水。

2.2.1.5 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24~27].我国一些污水处理厂已建成的污泥消化池大都运行不够令人满意;有些运行不起来或者一 直未曾运行;有些虽然能运行,但生物气产量少且甲烷含量少,低于维持消化池正常运行所 需的能耗。为此宜采用A/O或A/A/O处理工艺,其剩余污泥脱水性能良好,可以不用消化池或 采用适宜的其它工艺进行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a.将污泥转化为燃料[24].。污泥变成油工艺在德、加、澳已经研究开发了15 年,污泥转化过程是在一个双料反应器(dual reactor)中,在常温和450℃无氧的条件下 进行 的,污泥中含有的铝硅酸盐和重金属催化了汽相的转化反应。生产的油其性质近似于中馏分 燃料,可作为内燃机和外燃机的燃料。该工艺的优点是:实现污泥的完全循环,回收能 量和可利用的副产品,重金属被固定;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和有机氯化物被破坏;温室 气体的产量最小。

b.将污泥制成建筑材料[25].。日本年生产污泥300万吨,过去多采用焚烧和污 泥灰填埋技术,但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因此近年来,日本采用高温熔融技术,将污泥制成玻 璃和陶瓷块,其重金属熔出率几乎为零,现正进一步研制建筑陶瓷材料等。

c.污泥及其它废物的回收再用-生产燃气和甲醇[26].。德国柏林的Schwange Pumpe煤气厂,始建于60年代,因为在德国东部发现大量的泥煤储量,故用于生产 煤气和发电,为此建立了许多煤化工厂、炼焦厂、发电厂和煤气厂。1995年该煤气厂改为次 生原料回用中心(SVZ-Sekundarrohstoff Verwertungs Zentrum)。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废物 回用厂,将旧汽车的塑料部件、木质废料,污水污泥和家庭垃圾进行气化以生产合成煤气,然后将其转化成甲醇和用于发电。现该中心已处理了50万t废物,每年生产10万t 甲醇,最近刚投产运行一座新的气化系统,使该中心的生产能力增加了12万t/a。

d.Cambi工艺: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和生物气产生[27].。由Purac开发的Cambi工 艺中,通过高温水解过程使污泥中的有机成分从不溶解状态转化为溶解状态,使有机物可用 于生物降解,即厌氧消化。经高温水解后固体中有机物大为减少,再进行厌氧处理,促进了 生物气产量的增加,也可将释放出的碳作为生物脱氮的碳源。经Cambi工艺产生的脱水污泥 的总固体含量达30%~40%,可以直接进行污泥焚烧。根据污泥的来源和组分,这一工艺可以 间歇地和连续地运行。

在挪威奥斯陆(Oslo)以北的Hamar建立了一座污泥处理厂,该厂由Cambi工艺(水 解和厌氧消化),化学回收和烘干等过程组成。送入该厂的污泥量为1 000.t/月(20%总固 体TS),经脱水后污泥量降至290t/月,经烘干和萃取后减少至66t/月,即污泥量减少93%。在烘 干和萃取之后TS减少70%。该系统采用全封闭工作,污泥加热时无嗅味释出。

2.2.2 中小城市以实用处理技术为主

在县级市的城镇,污水量为数千至数万,一般小于5万m3/d。由于资金有限,技术力量 薄弱等原因,宜于采用经济、简易、节能和有效的处理技术,即实用技术,主要是塘系统、人工湿地和土地处理与利用系统,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成为生态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生态农业。

2.2.2.1 高效新型塘

废水稳定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而且在发达国家应用得也很普遍,在美国用于处 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塘共有上万座,在德国有3000.多座,法国有2 000.多座,它们或单独应用,或与其它处理设施组合应用。

这些塘系统大都由兼性塘、曝气塘、好氧塘和厌氧塘等4种普通型式的塘以多种不同的组 合方式组成,因而称为普通塘系统,或称为常规塘系统。

但是,这些普通塘系统有一些缺点和局限性而影响了其推广应用。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 着手研究和开发了一些新型的单元塘和塘系统。由美国加州大学W.J.Oswald教授研究开发的,由高级兼性塘、高负荷藻塘、藻沉淀塘和熟化塘等4种塘串联组成(如图1所示),它们与普 通单元塘和塘系统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点和缺点:

水力负荷率和有机负荷率较大,而水力停留时间较短,甚至很短,如只有数天之久;节 省能耗;基建和运行费用较低;能实现水的回收和再用以及其它资源的回收;其代表性的BOD 去除率为98%,COD为93%,TN为70%,NH3-N为95%,TP为90%,细菌为99.999 9%。

 废水处理和氧、水、营养物回收和再用的高级组合塘系统[23]

1 格栅和沉砂池 2 配水池 3 发酵坑 4 兼性塘

5 充氧水回流 6 低水位出水 7 浆板混合器 8 高负荷藻塘

9 高水位出水 10 藻储存衰减坑 11 藻沉淀塘

12 沉淀藻回流 13 藻回收 14 低水位出水 15 熟化塘

16 高水位出水 17 水再用 18 补充曝气

由美国克莱姆逊大学里奇(L.G.Lich)教授研究开发的双功率曝气水平多塘串联系统(DDMC),是在美国通用的曝气塘→最后净化塘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由首端的高曝气功率塘(或称 完全混合塘)与其后的三个串联的低功率曝气塘(部分混合塘)组成,按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工 作的。这种塘系统的优点是通过曝气供氧以及由此形成的活性污泥大大提高了塘的处理效率 和负荷,相应的总水力停留时间仅为:4~6d(南方~北方),这比普通塘系统至少需20~30d,最长达半年之久要少得多。另通过曝气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可使新增的活 性污泥与衰亡的活性污泥量相等,实现剩余污泥的零排放。

2.2.2.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小城镇、村镇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为工程筑造的湿地,筑有围堤,为 保证污水有良好的水力流态和较大体积的利用率,采用适宜的形状和尺寸,及进 水、出水和布水系统。其中种植生长芦苇等沼生植物。人工湿地运行简单,处理效果良好,不仅能去除COD、BOD等有机物,而且能除磷脱氮和去除重金属等[15].;因此近年 来发展迅速。例如英国Severn Trent水公司所服务的区域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80年 代以来的一座迅速发展到90年代末的一百余座,并迅速推广应用于雨水处理,成为雨水处 理的主要方法之一。[13]

人工湿地也成为许多种工业废水(化工、石油化工、纸浆、纺织印染、重金属废水、化 学试剂等)的有效处理方法[15].。英国已建成了处理能力为3000m3/d,占 地面积为5hm2的芦苇湿地,用于处理化工废水,其去除率为酚95%,甲醇>99%,甲基苯胺 95%~97%,COD 80%;德国一养猪厂用芦苇床人工湿地(0.25hm2),处理约100m3/d高浓 度养猪废水,其总氮,NH4+,NO3-,PO4+,K+,Cu2+的去除率 分别为88.9%,93.2%,95.2%,99.6%,86.8%和95%[15].。

我国有大面积的分布广泛的自然湿地,如:黑龙江省有自然湿地2000万亩;在我国 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有大量的自然湿地;仅天津就有湿地面积200余万亩,在山东省如 :寿光、胶南、胶州和荣城等都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湿地或半人工的湿地,在处理城市污水或 工 业废水中,表现出明显的净化效果。这些自然的或半人工的湿地处理系统,与国外人工湿地 相 比是原始的,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和成功的经验,许多城市可建成处理生活污 水和工业废水的比较完善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2.2.2.3 污水处理与利用[18,28,29].在我国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在污水处理上应因地制宜的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利 用生态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和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污水生态系统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日光辐射提供能量)的推动下,通过生 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该系统污水中的有 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作物,水产(如鱼、虾、蟹、蚌等)和水禽(如鸭、鹅等)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作为再生水资源予以回收 再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了污水处理资源化。

作者在总结以往负责设计和指导的黑龙江省安达,九三农场,内蒙古集宁市,山东省胶州 市等城市污水或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础上,1998年又完成了山东省东 营市污水净化与回收再用生态处理系统的设计,其污水处理量为10万m3/d,处理流程如下 :

原生污水-预处理-高效厌氧塘-曝气塘-曝气养鱼塘-养鱼塘-藕塘-苇塘(人工湿地)-出水至农用水库或广利河

污水在高效厌氧塘、曝气塘和曝气养鱼塘中处理后,进入到养鱼塘、藕塘和苇塘进行多级 利用和进一步净化。在这一处理与利用工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通过食物链的物质 转移和能量转化,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和资源化。该工程已于2000年10月建成并投产运行。生 活污水作为稳定可靠的水源,将极大地缓解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宝贞,等.水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P.iet Odendaal.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Wo rld Water,1999.9~11

3 P.ierre Najilis.Forward.Ibid,1999.7~8

4 S.peical Report.Water:the Potential for Wars and Conflict.World Water and Envir.Engng.21(5):12

5 王宝贞,王琳.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新近展.污水回收与再用,第五章.哈尔滨建 筑大学研究生教材,1999

6 D.E Friedman-Huffman and J B Rose.Emerging Waterborne Pathogens.Wate r Quality International,1998

7 J.Clancy and C Fricker.Control of Cryptosporidium-how Effective is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Water Quality International,1998 8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

9 宋序彤.中国供水排水发展特征及未来发展问题.21世纪中国城市水管理国际研讨 会,1999

10 1913.~1988 75 Jahre Ruhroerband Ruhrtalsperrea Rerein in Dienst Fur Di e Ruhr 1988

11 Ruhrverband.Jahresbericht 1996

12 Berlin.Water Industry Suppplement.Gasification:Reusing a Waste Produ ct.World Water Enviromental Engineering,22(8):18 13 Sludge.Treatment.Reuse and Disposal.The Cambi Process:Volume Reducti on and Biogas Production in One,21(1):14

14 USEPA..Design Manual.Municipal Wastewater Stabilzation Ponds,EPA-625 /1-83-015,1983

15 J.Upton and B Green.A Successful Strategy for Small Treatment Plants.Water Quality International,1995

16 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有关低浓度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运行实验研究报告(鉴 定会资料),1991

17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镇安污水处理厂设计成果鉴定会资料,1996 18 Baozhen.Wang,Lin Wang,Luyu Yang.Case Studies on Pond Eco-Syste m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World Marketing Series.Global W ater and Wastewater Technology.1999.64~71

19 D.Jin,B Wang,L Wang.Design and Operation of a Wastewater Treatmen t Pl ant Treating Low Concentration of Municipal Wastewater.Wat Sci Tech,38(3):167~ 172

20 Botho,.Bohnke.Das AB-Verfahren Zur Biologischen Ab Wasserreinigen.Au g,1992

21 沈耀良,王宝贞.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理论与应用(第一章).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9

22 T.Stephenson,K Briendle.Membrane Bioreactors-Dual Processing in One Unit Operation.World Marketing Series,Business Briefing,1999.164~169 23 Zenon.Municipal International.Advanced Membrane System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ISO9002-87,Cept.#002946,CANADA,1996 24 T.Bridle.Fuel First.Water Quality International.1999

25 M.Iriyama.Vortex Melting Furnace Allows Sludge Reuse.Water Quality I nternational,1997

26 D.M Revitt,et al.Design of Wetland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Urban Runoff.Water Quality International,1997 P.Adcock.Reed Bed Take on Industrial Waste.Water 21,1999.50~52 28?王宝贞.中国缺水城市污水回收与再用探讨.21世纪中国城市水管理国际研讨会论 文集,1999

29 王宝贞,王琳,杨鲁豫.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21世纪中国 城市水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9

分享03.收藏0支持0反对0

4.水中的有害物质:有机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农药、氨氮等;重金属:铅、汞、锰、镉等;微生物:细菌、致病菌。

联合国指出,每年全世界约500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于该年10月公布了威协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不洁饮水位列其中。

1.全球水污染现状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m3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m3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数百万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L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勉强能用。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清洁水,每年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全世界平均每天5000名儿童死于饮用不洁水,约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3亿城市居民面临水污染。在肝癌高发区流行病的调查表明,饮用藻茵类毒素污染的水是肝癌的主要原因。

世界各地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所使用的三废处理系统的数量和效率。近年3月21日的世界水日,联合国发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今天世界上将有1200万人死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如果人类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50亿人生活在用水难以完全满足的地区,其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由于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这正是人得病,甚至传染的主要起因之一。据有关报道,发展中国家中估计有半数人,不是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直接受感染,就是由于带菌生物(带病煤)如水中孳生的蚊子间接感染,而罹患与水和食品关联的疾病。这些疾病中最普遍且对人类健康状况造成影响最大的疾病是腹泻病、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肠内寄生虫感染和河盲病(盘尾丝虫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80%的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今天“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读的声明说,全球每6人中有1人在生活中无法固定获得干净的水源。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仅饮用了不安全的水以及缺乏卫生用水而得的疾病,每年死亡的总人数在500万人以上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亚洲人口的寿命缩短的年数约有42%是由于水源污染和卫生条件差引起的。

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当地居民饮用和在烹饪时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经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例如腹泻、肝炎、伤害和霍乱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条件的家庭都给自家的自来水设施安装了净水器,桶装纯净水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目前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12种软饮料,有害残留物含量超标。有些软饮料中杀虫剂残留物含量超过欧洲标准10倍至70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污染和资源危机:每年有300万~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初步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有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血吸虫病地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

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有12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不洁水引发的疾病,而每年死于霍乱、痢疾和疟疾等因水污染引发的疾病的人数超过500万。

全球每天有多达6000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6000万人死于腹泻,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在19世纪20世纪曾发生好多起严重事件。如1832~1886年英国太晤士河因水质为病菌污染,使伦敦流行过4次大霍乱,1849年一次死亡在14000人以上,1892年德国汉堡饮水受传染病菌污染,使16000人生病,7500人死亡。1965年春天,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因饮水受病菌污染,发生18000多人患病,5人死亡的流行病。2.中国水污染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t(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49.8万t。其中工业废水占39%~35%,城市污水占61%~65%,城市污水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公告,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411个地表水检测断面中,Ⅰ~Ⅲ类的断面仅占41%,Ⅳ~Ⅴ类的断面占32%,劣Ⅴ类水质的断面达27%,说明已有59%的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泊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仅有2个,满足Ⅲ类水质的只有6个;Ⅳ~Ⅴ水质的8个,劣Ⅴ类的竟达12个,即72%的湖泊和水库已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43%的湖泊和水库失去了使用功能。目前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据全国118个城市浅层地下水调查,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2005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有21个,污染趋势减轻的城市14个,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123个,说明地下水的污染应当引起重视。

河流、湖泊及地下水所遭受的污染直接影响到饮用水源,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城市中污水的集中排放,严重超出水体自净能力,许多城市存在水质型缺水问题。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共发生水污染事故3988起,平均每年近1000起。2005年发生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珠江北江镉污染事件,沱江污染事件等重大污染事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005年,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局部近海域污染严重,Ⅳ类和劣Ⅳ类海水占。胶州湾和闽江口中度污染,劣Ⅳ类海水占50%;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污染较重,Ⅳ类、劣Ⅳ类海水比例在60%~80%之间;长江口、杭州湾污染严重,以劣Ⅳ类海水为主。

2005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累计发生面积约27070km2,其中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增加。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浙江中部海域、长江口海域、渤海湾和海州湾等,东海仍为赤潮的重灾区。海洋的污染对海洋渔业、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并间接危害人类健康。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6900万元。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进行的饮用水监测显示,水质量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全国26个省、区的180个县市,有43.3%的人在喝着不安全的水。近来关于水污染的报道越来越多,愈来愈严重。

新闻报道1: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专家多年研究后绘制出江苏省癌症死亡病毒,高发区在苏中里下河地区和环太湖流域――全在水源附近。目前江苏省的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处于全国前列。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也公布最新科研成果:贵为天下粮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除了农药、重金属污染外,一些罕见的有机致癌物已经出现,毒性最高的当属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重金属严重超标的是镉、铅、汞。土壤的污染已危及人体。

新闻报道2: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无论从其地理位置、轮廓还是战略功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发展的各类“血管”。“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水的要求。2015年要吃上干净水,任重道远。”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在发言中毫不客气地指出。

新闻报道3:2003年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战略问题研究显示,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评价显示,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区域评价,按分布面积统计,有六成三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一成七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一成二不适宜饮用但可作工农业供水水源,约百分之八的地下水不能直接利用,需要经过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全国约有七千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新闻报道4:今年以来,淮河流域污染反弹加剧,环保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测结果显示,安徽淮河流域设置的19个国控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淮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势头。淮海两岸也流传着一首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拉稀生癌!(央视04年8月10报道)

新闻报道5:从黄河水资源保护部门获悉,2004年以来,黄河水污染回潮,干流劣五类水质河段已占监测评价河段的百分之三十八。专家指出,劣五类水已基本失去水体功能,而按《中国水功能区划》规定,黄河干流水质应达到三类水标准。

新闻报道6:水环境恶化已成为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忧,目前,整个海河流域1万公里的河长中,已经有75%受到污染,污染比例高居全国七大江河首位。海河流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区,这一流域自1997年以来,连续7年干旱,许多地区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目前全流域超采已达到1000多亿立方米,出现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开采漏斗区。

2.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篇二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实现条件,改革,风险

一、引言

今年3月份,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简称“一带一路”) , 旨在促进亚欧非及附近海洋沿线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 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波及面之广, 影响之深远让人们看到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为了防范区域合作中此类金融风险, 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刻不容缓。本文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条件, 并进而分析此过程中对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风险及防范措施。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条件

根据IMF对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总结, 某一货币的国际化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二是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三是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调控;四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充分发挥;五是合理的汇率机制。中国政府也一直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 修炼内功, 逐步使人民币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一) 中国稳定的经济发展和贸易规模增长使得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

经济基础是保证一国货币顺利流通、币值稳定以及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 即使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冲击以及近几年来全球经济衰落的背景下, GDP仍然保持了至少每年8%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方面, 商品进出口额近10年来也是增长迅猛, 除了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负增长外, 其余年份均保持了贸易顺差。WTO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 仅次于欧盟和美国, 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 巨大的对外贸易规模和随之而来的外资流入, 这些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 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基本稳定的人民币汇率, 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

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一国对外支付能力强弱的重要判断标准, 是一国政府抵御各种金融风险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经济基础。截止今年8月,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3.56万亿, 居世界第一位, 保证了充足的对外清偿能力, 对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汇率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从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今, 近10年时间, 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汇率累计升值分别为35.26%、34.32%、42.22%, 平均每年升值不到5%, 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这不仅对降低贸易商的汇率风险, 吸引外资流入, 积累外汇储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且保证了国内金融的稳定, 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

(三)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保障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有利的软环境。

1.利率市场化改革。2014年以来, 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14年11月22日、2015年3月1日、2015年5月11日, 逐步将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2015年8月26日起, 央行放开一年期以上 (不含一年期) 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 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2015年10月24日起, 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扩大, 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基本形成。

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3月15日,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7月2日, 取消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管理。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汇率预期分化, 中央银行基本退出常态外汇干预。下一阶段, 央行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 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即开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中国距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并不遥远。2014年, 顺利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 便利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进一步简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继续稳步推进。

(四) 人民币作为区域性货币地位日益稳固, 最终将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自从2009年7月我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 跨境贸易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截止2014年末我国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经突破了16万亿元。根据SWFIT组织公布数据, 2014年1月以人民币为支付货币的地区, 香港约占73%, 其他国家、地区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英国6.2%, 新加坡6.05%, 台湾地区2.16%;2014年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量日均超过2300亿美元。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和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流动性, 央行还先后推出人民币对新西兰元、英镑、欧元、新加坡元直接交易以及对坚戈等货币的区域交易, 形成不经美元套算的直接汇率, 人民币作为区域性货币地位日益稳固。

2015年10月8日,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CIPS) (一期) 成功上线运行, 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更加便利, 支付业务更加安全、高效, 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迈入新纪元, 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015三年、人第民1币1国期际中化对旬国刊内经济发展的风险分析时代

(总在第看到60人6民期币) 国际化给我们带来声誉、政治地位的提T升i和m良e好s的收益的同时, 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化对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一) 汇率方面

国际化可能会导致境外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大幅波动, 从而加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由此对国内经济发展带来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后境外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跨境贸易、直接投资活动增加可能带来的交易性需求。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进程中,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随着中国与非美元国家贸易和投资迅猛增长, 境外尤其是中国周边区域对人民币的交易性需求将会增加, 这部分需求受中国与周边区域的贸易、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另一类是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投资形成的人民币投机性需求, 这部分需求对境内外汇率、利率、风险偏好等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 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 人民币资产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境外人民币投机性需求可能会不断增加, 这部分需求受外部金融环境影响很大, 将会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

(二) 贸易方面

人民币国际化之后, 以人民币计价资产需求的增加, 将导致人民币升值, 而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仍是低端产品及自有品牌, 核心竞争力不强, 人民币不断升值削弱了出口产品本来的价格优势, 加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干预, 低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降低甚至面临取消, 而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却不断上涨, 出口行业竞争力大幅下降, 近几年国外采购商已经开始瞄准了价格更低的东南亚供应商, 如泰国、越南、老挝等。

(三) 宏观经济方面

人民币国际化后, 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确定性增加, 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控的风险和难度也随之增加。

1.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确定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后国内和国际货币供应总量、货币结构、资本流动都将发生变化, 原来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和传导效果都将随之改变。例如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以及民间金融市场不断规范和改革, 资金从传统银行体系到实体经济的环节和渠道增多, 这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 也会增强资金市场的寻租现象。同时金融市场逐步开放, 利率全面市场化势在必行, 货币政策制定到市场正确反映之间的不确定性也将大大增加。

2.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控的风险难度加大。 (1) 货币政策制定方金面, 人融民币国际化之前, 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针N对O.本1国1的, 2问0题1, 5Fi受n外an界c环e境的影响较小, 随着人民 (币C走u向m国ul际at舞iv台e, ty国N际O金.融60市6场) 的风云变幻将首先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 进而影响到人民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流动, 从而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2) 货币政策调控准确性方面, 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货币供应量规模的增加, 国际化水平越高, 货币供应量规模越大, 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越大。同时货币政策调控具有叠加效应,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 币值下降, 其他条件不变时, 跨境使用和对外投资都会收缩, 人民币会回流国内, 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叠加;当货币政策紧缩时, 币值上升, 其他条件不变时, 跨境使用和对外投资量都会增长, 进一步造成国内货币供应的收缩。国际化水平越高, 叠加效应越强, 与进出口贸易项目不同, 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投资是单纯的货币流动, 这种流动对货币总量的影响与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几乎是一样的, 但却难以预测且不可控制, 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3) 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来讲, 人民币国际化后, 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经济体的利益, 有些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受到限制。

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金融监管, 通过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以及建立预警系统和指标体系, 有效防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 修订和完善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做到与时俱进, 防止金融市场恶性竞争和市场失序。

参考文献

[1]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J].经济管理, 2007, (5) .

[2]吴晓灵.新常态下如何继续推进中国金融改革[J].财经界, 2015, (7) .

[3]沙文兵, 孙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影响与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 2014, (2) .

[4]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15年) [N].金融时报, 2015-06-12 (05) .

3.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篇三

2013年的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温和复苏时期,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处于调整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中国2013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比201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14年全球贸易形势会有所好转,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5%,但低于过去20年5.4%的平均增速,中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会继续改善,但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2014年全球贸易形势展望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复苏势头较弱,使得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2.1%,直到2013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才呈现较明显的复苏迹象,中国、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逐渐稳步回升,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显著高于2013年。受发达国家需求减弱和新兴国家增速放缓的影响,2013年世界总出口增长率从2012年的3.1%减小到2013年的2.3%,使得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还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随着欧洲和美国等传统消费大国的进一步复苏,全球贸易形势在2014年将会有所改善,2014年全球出口增长率将明显高于最近两年的水平,这一良好势头有望延续到后续几年。

尽管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望加快,但世界贸易形势仍然面临许多风险。全球经济的复苏力度依然不够强劲,发达国家难以在短期内突破现有发展瓶颈,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难以估量的不确定性,这会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给贸易形势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以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较高,而新兴国家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在上述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必抬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全球贸易的复苏。

二、2014年中国贸易发展形势

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角度看,2014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可能为负数。2009年净出口贡献率一度达到-37.4%,除了2010年回升到4.0%外,最近三年的贡献率均为负数,2014年同样也存在净出口负贡献这一现象。净出口负贡献只是说明当年的净出口增量少于上年,这只是表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而不是外需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自2014起的最近几年,中国出口会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但进口增速可能会更快,进口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会日益凸显。随着国内制造业产业机构升级的推进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中国出口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会逐渐升级,同时由于中国又不断面临贸易顺差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进出口平衡会成为外贸政策的主要方向,这势必导致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口将主要从弥补国内生产要素缺口、培育内需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等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动力支持。

考虑到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在这里需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给予特别关注。如表1所示,中国对全球出口的增速从2007年的25.7%快速滑落到2013年的7.9%,2014年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增速有回升的趋势,中国出口目的国的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中国对香港的出口增速在2010以后几年相对较平稳,对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则出现大幅下滑,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出口增速则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在2014年及未来几年内,来自新兴国家的需求将成为中国出口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主要出口品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稳步转换。中国在2012年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在2013年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贸易大国。但是同美国和德国相比,中国的贸易总额虽然领先,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低于这两个贸易大国,美国和德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品,而中国的出口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积累进程的推进,中国将逐步迈向更高层次的出口结构,但是出口商品升级过程依然相对比较漫长。

三、2014年中国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是中国贸易2014年面临的最主要挑战。首先,随着中国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被削弱,与此同时,拉美和东盟等地区的国家正在不断抢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中国沿海城市的制造商不得不将工厂迁往成本较低的内陆地区或者柬埔寨和越南等成本较低的国家。其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2014年都处于经济发展挑战期,进口需求的增长幅度必然有限,中国出口企业在巩固既有市场份份额和开拓市场方面都有不小的压力。再次,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在巨大的失业压力面前势必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会随之增加。最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给中国贸易盈余带来空前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会减少进口,这有助于拉动国内消费,但是出口成本的上升将显著削弱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出口部门依然具有一些其他国家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首先,中国高素质的工人和成熟的产业配套是中国出口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中国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尽管这些传统优势正在遭遇挑战,但短时期内中国的配套优势很难被超越,其他新兴国家在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水平也无法在短期内赶超中国。其次,随着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进程的加快,中国将会继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出口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出口产业纷纷向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西部地区的外贸总量开始稳步增加。最后,中国同新兴市场国家存在产业互补性,这会产生新的外需,进而会带动中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在欧美市场日渐饱和的同时,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购买力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人口众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国产品扩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

4.国内国际形势政策教育讲座讲稿 篇四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今年10月,党中央将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本学期学院形势政策课程安排要按照教育部总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由各系按各年级学生数合班进行安排上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要求统一。教师由各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担任。可聘请学院领导、学工部领导、思政课老师担任。课时费按照批准的课表与教学情况由思政部统一发放。要求各系在10月28日前报方案。讲授要点如下: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党中央决定在今年10月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0年、在全国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3年,推动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依靠自己力量开辟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重要、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当前,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成长进步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激励青年学生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努力学习,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二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是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三是要全面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下半年我们要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一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发扬和光大辛亥革命的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敢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崭新局面,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要广泛进行近现代史的教育,宣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奋起、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英勇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三是要广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利用各种形式,充分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四是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辛亥革命”观,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伟业。

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为两岸关系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今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认清当前两岸关系形势,理解中央对台决策部署,要加深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两岸应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珍惜和平发展来之不易的宝贵成果,继续推进两岸协商谈判,全面开展两岸交流合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要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把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有效衔接。两岸应把握机遇,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要大力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增进同胞感情融合。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的情况下,应更加有力地推进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共有的中华民族认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要引导青年学生踊跃地投身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携手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四是要继续深化两岸各界大交流,保障两岸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共享和平发展成果。要采取积极措施,深化合作,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消除隔阂误解,密切同胞感情,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五是要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六是要借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增进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抓住契机,突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进程正积聚诸多风险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日渐复苏阶段,但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平衡。世界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一是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恶化,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大隐患。美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开始受到怀疑,即使国债上限得以提高,仍只是权宜之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相关国家在政策调控和刺激经济方面顾此失彼,拖累经济复苏;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灾害导致经济和贸易状况恶化,也使其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二是通胀压力逐渐由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扩散,不仅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较大通胀压力,也使发达国家由去年对通缩的担忧转为较强的通胀预期,加大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到期,虽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但有可能导致美元走强和资本回流美国等新变化,给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四是西亚北非持续动荡和日本大灾给国际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挥之不去。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等多边峰会外交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大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相互借重、协调共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都注重维持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遗症的拖累,操控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奥巴马政府继续实施内外“变革”,力求进一步摆脱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困扰,新世纪头10年美以反恐、防扩散为重点的对外战略调整渐露端倪,逐步从过度倾注于反恐转向更多投入大国地缘战略角逐,应对崛起大国,同时强调多伙伴合作关系。奥巴马访欧强调美欧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但“大西洋联盟”在双方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美介入亚太地区的积极性不减,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美俄关系“重启”产生积极效果,但双方在反导和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仍龃龉不断;美国继续按计划实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计划,对西亚北非局势实行有限和有选择的干预政策。

欧洲一体化在艰难中推进,金融和债务危机波澜起伏,军事干预北非政局将欧盟拖入困局,欧盟财政金融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俄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战略”,强化军事实力地位,同时外交上积极调整与西方关系,极力推动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日本地震、海啸、核泄露灾害对日本国民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使本来稍有起色的经济重陷停滞,也打乱了日美经济安全合作计划,但日本仍在努力刺激经济,战略上拉住美国,力保政治经济影响力。

三、国际地区热点和难点问题新老交织,世界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

西亚北非局势引发地区大动荡,政治冲突和政权更迭此起彼伏,各种政治势力展开角逐。美欧既要在地区动荡中寻求自保,又要对变革因势利导,法、英、意等欧洲国家挑头军事干预利比亚,强力推行“新干涉主义”,使地区动荡和紧张骤然升级。这次巨变短期内难以平息,中东和平进程面临新的挑战。

日本核泄露灾难引发核能安全领域的反思,可能催生新的国际核能安全机制。各国重新审视核能安全规划,一些国家冻结核电项目。

海权争端热度不减,北极热明显升温,南海争议波澜四起。在我南海地区,越南、菲律宾借助域外大国势力,一度表现得咄咄逼人。与此同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或扬言插手南海问题或直接参与在该地区的军演,给该地区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和不确定性,使得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美、俄、加等北极周边五国正协商解决北极争端,试图达成排他的共同开发北极协议,并纷纷开始展示其在北极的军事存在。

网络安全问题愈加突出,西方抢抓网络空间主导权。美国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将网络空间开辟为外交新战场,推行网络威慑战略,谋求网络空间战略优势。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等相继推出网络安全战略和建立网络空间军事力量计划。慕尼黑安全会议和八国峰会均首次将网络安全问题列入会议日程。

近段时间以来,六方会谈有关各方就朝核问题以及六方会谈的重启问题加强了对话,其重启进程备受外界关注。伊朗核问题仍陷僵局,推动重回对话渠道举步维艰。美俄新核裁军条约生效,核裁军取得新进展。联合国新的气候变化谈判启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减排和资金技术转让等问题矛盾依然尖锐。

四、我国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战略竞争,积极营造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5.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篇五

一 给全体教职员工作一次形势报告。

整天忙于教学工作的教职员工,是没有多少时间了解世界风云变幻和国内形势发展情况的。有必要请形势报告专家全面系统的讲解国际国内当前形势,能使全体教职员工立足本单位,胸怀全世界,真正感受到世界形势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和全世界人民都在一个地球村,我们需要互相了解,互相关注。宽阔的视野对教职员工的世界观,对教学工作都将有意想不到的促进。

二 给全校师生做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报告。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环境,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国出现的地沟油、垃圾食品、毒奶粉等等概念家喻户晓,我国一线大城市的雾霾天气让国民忧心忡忡。通过报告告诉所有的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热爱家园,为我们,为后代,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地球村的健康作出努力。

三 在学生当中如何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好作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普遍提高,温饱的生活使他们没有节约意识,乱扔蛋奶,乱花父母血汗钱,比吃比穿比享受,缺乏求学上进,刻苦勤劳的品性。理想单一,兴趣狭窄,热衷游戏网吧。这不仅是家长无奈和担心的,更应是学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班会,参观,提倡,树立榜样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渐的转化成行动,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做,坚持做,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受这样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四 在学生当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

通过报告的形式,把社会上的不正确观念捋顺,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大致了解,正确树立爱国和国防观念。这样也能激发起他们热爱历史,关注社会,热爱祖国,关心时政,发奋学习,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五 在学生当中加强礼仪情感教育。

很多学生体恤父母、尊敬师长、助人为乐方面表现的非常不尽人意,失掉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范,多开展这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无疑对提高国人素质,倡导良好社会规范意义深远而重大。。。。

抛砖引玉,与崔校长商榷,以期待我校在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材方面有所帮助。

6.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篇六

一、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讲形势?

1、经常讲形势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对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能否有一个恰当的把握与判断,对我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应有位置以及应取的正确战略对策,能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我国在新世纪能否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专心致志搞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和教职工了解形势,干部必须先学一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通过学习,努力做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努力帮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2、正确认识形势是我们干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政治多极化的逐步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使得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例如: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就牵动了全球的神经;两次海湾战争的发生,国际石油供应格局的变化,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敢掉以轻心;等等。)。而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极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也大大增加。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联。关心祖国的未来,关心国际事务,也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未来。为此,作为一个现代人而言,要正确认识国内形势,正确认识我国在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中的战略方位,国际问题知识已成为现代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关于国内形势

1、关于国内经济形势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速度较快。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这是我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10%或略高一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平均4~5%的水平。二是效益较好。全年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增长24.3%,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超过199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从投入看,但为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3%,这是2003年来的首次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三是物价较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各类价格指数涨幅都相对较低。在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或略高于10%的同时,物价涨幅稳定在较低水平,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少有的。四是运行较稳。2003年以来,GDP增速无论是年度之间,还是季度之间,波幅都比较小,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改善。五是实惠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4%和10.4%。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六是后劲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库存充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支撑条件改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

困难,从深层次看,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具体来说主要是“三过”、“两难”。“三过”就是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两难”降低能源消耗难、降低污染物排放难。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去年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对于国家、前途命运十分重要和正确的判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可以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 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随着我国和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同国际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妥善处理各种经贸摩擦,妥善处理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竞争,维护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安全的

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为我们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二是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鉴,唯有通过不断总结自身执政实践的经验,又不断借鉴其他国家执政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这当然同时也为我们加强这方面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从发展环境来看,随着我国进入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迎来了我国的“黄金发展期”,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如果我们能正确反映、妥善协调、充分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并不失时机地建立起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就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这个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反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因此,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也为我们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四,从国家主权和安全环境来看,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以及按照“一国两制”方针保持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同样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如果香港、澳门问题处理得好,就会对解决台湾问题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反之,就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处理香港、澳门问题和解决台湾问题,既考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又锻炼和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这当然也为我们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关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04年、05年和06年初,中共中央分别举办了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连续三年的新年伊始,中共中央举办这样高层次的专题培训班,引起了国内外的浓厚兴趣。人们普遍认为,这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所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治国方略,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在中央召开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伟大长征。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今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讲话,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这个讲话,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更加明确了我们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到强调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从提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反映了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中,在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执政能力建设上,不断取得进步和走向成熟。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幸事,在未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对外政策

新中国外交工作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正确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已逐渐形成日益清晰的国际战略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显著成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内工作、同时也是国际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1、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4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为40.11亿美元。其中,美国达11.75万亿美元,占了近30%,第二是日本,约4.62万亿美元;接下去是德国2.67万亿美元,英国2.13万亿美元,法国1.99万亿美元,中国和意大利都是1.65万亿美元,加拿大0.97万亿美元,西班牙0.96万亿美元,韩国0.66万亿美元。

美国军费开支最多,2005财政年度达到4162亿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科技实力也很强,每年研发经费近3000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强企业”中,美国有487家,占了几乎一半。

“9·11”事件后,美国调整安全和外交战略,把反恐、防扩散和确保本土安全列为首要政策目标。但是,多数国家不赞成美国搞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美国的盟国也有不同意见。

仅在伊拉克,美国就付出了很大代价。据美国官方统计,伊拉克战争从2003年3月20日以美军发起“斩首行动”为标志爆发,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战行动结束,美军共死亡139人。但之后死亡人数成倍增加。据美国媒体统计,截至2006年10月7日,美军已有2739名士兵死亡,1万多人受伤。美国在伊拉克的军费开销也很大,预计今年总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为伊拉克战争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壮大。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连续6年增长,国力逐渐恢复,2004年经济增长7%。普京总统2004年连任后,提出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欧盟一体化进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扩大到25国,经济总量达到12.48亿美元,超过美国。政治联合进入新的阶段,去年10月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欧盟还在进行共同防务建设,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债权国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逐渐走出经济长期停滞的阴影,正在努力争当政治大国。

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这种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霸。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我国街上跑着许多国家多种品牌的轿车,国际互联网进入我国城乡千家万户。同时,亚、非、拉、美、欧等许多国家的超市都有中国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件中国产的服装,美国人用的许多电脑、彩电,直至圣诞树,都是中国制造。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大家身边。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 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零部件,共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其中包括不少中国企业。生产药品的德国拜耳公司,同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由拜耳提供中间产品,其他企业加工成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原来在一个企业进行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组装和总装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备案的有效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已达160多个。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以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合作为核心的东亚合作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握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是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但也经常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受害者。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根据联合国04年12月的统计,世界上人均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超过5.7万美元,最低的只有86美元,两者相差666倍。人均预期寿命,高收入国家为78.3岁,低收入国家只有49.1岁,两者相差近30岁。换句话说,不同国家的人一出生面临的预期寿命就不平等,这是西方人权专家通常不愿提及的一个简单而严酷的事实。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为逐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而关键在于每个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的成功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方针。

3、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印巴矛盾、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发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别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举世震惊。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4、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世界上60多亿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个民族,讲着6000多种语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许多无神论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倾慕对象和学习榜样。“中国模式”,成为中国对于当今多样性的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在200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大价值观。中国现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

“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的理念。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舆论指出,“和谐世界”理论,展示了中国外交的成就与魅力,起到了“改变全球力量对比”、“催生世界新秩序”的成果。这一理论对于国际社会和全球发展的重要影响,今后还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5、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9%。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过了1000美元。卫生保健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己经从1949年的39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以上。

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共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原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说,中国是20年来对全球扶贫事业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为全球扶贫行动提供了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个百分点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对世界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3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2%。舆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带动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这两年国际上那么关注人民币汇率,正说明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中国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地区和世界带来广阔市场和合作空间。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贸易额达1.4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市场容量至少在今后十年还将持续快速发展。世界看好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市场,加强对华合作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突破6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国投资。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全部进入中国,世界信息产业100强中已有90多家进入中国。外商在华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超过30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急邻国之所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向有关国家提供40多亿美元援助,对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都表明我们朋友多,他们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世界上开始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大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在美国,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最近,还专门成立了“孔子学院”,致力于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以外,使用汉语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亚,汉语是第一大外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努力创建和谐世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

四、关于如何正确观察、分析形势问题的几点思考

1、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形势。(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红旗还能打多久?”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江苏大学校本部校园背依长江,假日漫步于江边,面对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的江水,大家可能就会想起地理教科书告诉我们的,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由西向东奔流入海。长江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是,长江流经湖北的一段称为荆江,它的流向就比较复杂了,在不同的区段流向也不同:有由西向东的、还有由南向北、由北向南的,甚至还有由东向西的。复杂的流向使得传统的江南岸、江北岸的说法在这儿行不通了。于是聪明的当地人发明了一种办法,即面向长江下游,在左手的称左岸,在右手的称右岸。然而,若站在荆江边想起地理教科书上关于长江流向的结论,就会产生疑问: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我眼前的“实践”——长江的流向,和教科书上说的完全不一样,书上看来错了。那么,究竟是地理教科书上的结论对,还是眼前的“实践”对呢?答案是肯定的:书上说的对。那么,错又错在何处呢?错就错在,不能用对长江在湖北某一个区段、某一个局部的流向的判断,代替对长江的总的流向的判断,否则就会犯认识论上的以局部代替全局、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演变的规律有相通之处。从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迄今,只有短短的八十多年。在社会主义的鼎盛时期,全球有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3,还有更多的国家人民对社会主义心向往之。经历苏、东剧变后的今天,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即令如此,世界上还有近1/4的人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能说社会主义垮了呢?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的角度观察问题,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斗争的曲折过程,而不是一帆风顺的。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全球范围而言,花了三百多年时间,其间经历了很多次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如此艰难,那么,以取消剥削压迫为其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所遇到的反抗,必然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时所遇到的反抗激烈得多,所需时间也可能更长。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复、曲折,即令像苏东剧变这样的反复、曲折,也并不奇怪。历史从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的。

(2)要学会正确观察、分析国内形势。

中国在前进,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是前景光明,形势越来越好,还是前程晦暗,不知去向何处?这样两种截然对立的对当代中国形势的认识,在我们身边都存在。要使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必须要使人们能正确估价中国的形势。

(a)要站得高些、望得远些来看中国,要看全局、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成就是巨大的。从53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今天,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面对琳琅满目、要什么有什么的市场,现在的青年人很难想象直到七十年代中国人手捏几

十、上百种票证去商店的日子;八十年代初,有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就很能让左邻右舍羡慕了,而现在,普通城镇居民人家拥有一台以上彩电的已毫不稀奇;九十年代初,打一个长途电话甚至要到邮局等上几小时。而现在,哪一家的电话都能打往世界各地,而且一拨就通,等等,等等。总之,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虽不能说已经多么富裕,但比过去要好过多了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会越来越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始终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间,我们走过弯路,甚至犯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都是在没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很快纠正了错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发展从此走上了“快车道”。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动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未来将会比现在更美好,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创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必将在国际共运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b)要把中国放到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中看,借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世所瞩目。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经济强国在着眼于21世纪世界战略格局中自己的有利位置时,都把对华关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纷纷与我构建各种各样的“战略关系”、“协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中国的崛起,使得西方的智囊团们惊呼“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甚至是“中国世纪”:更有人在中国周边邻国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还在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法计算为300多美元时,世界银行等组织就曾经按购买力平价法(国际比较项目法)算出中国的人均GDP为一千多美元。中国在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WTO)的谈判中,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对我国提出这样的要求:按GDP总量计算,中国已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因此应当以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应当指出,“中国威胁论”是毫无道理的。中国早就宣布过,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即使强大了,也决不会欺侮别人。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虽已位居世界第四,但按人均计算还比较落后,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西方不可能期望中国吞下损害本国民族利益的苦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从各种“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出现,不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发展、进步和正在走向强大,不都在说明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吗?

(c)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现有的问题都是前进中、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国家的发展,问题必将得到逐步解决,中国必将更加繁荣、强大。经常听到人们议论:你说形势好,可看看身边、社会上,什么腐败现象、社会治安问题、职工下岗、国企改革问题,可说是问题多多,这又如何解释呢?

应当指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有些还很严重。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应当影响我们对国家形势总的判断。因为,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前面,我们说要借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所谓“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自己也不能总是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有一首咏庐山的诗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庐山常年云遮雾罩,身在庐山中要想看清庐山全貌是很困难的,只有站在高处或远处看,才能看得清楚。观察国家形势也有类似道理。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环绕在我们身边,交织在我们周围,就如同庐山云雾一样,往往容易遮住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对各种矛盾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主流看不清楚。要在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何容易?新旧体制的矛盾,新旧运行机制的碰撞,利益调整使得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的冲突,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激荡,国际环境的影响,两方敌对势力的破坏与干扰,就使得中国的改革进程异常复杂,矛盾格外尖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驾驭复杂局面,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才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腐败问题,古代有,现代有,中国有,外国也有。党和政府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包括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舆论的,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和遏制力度,力图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然而,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运动”就彻底消灭腐败现象,杜绝腐败行为。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世界上“绝对纯净”的事物是没有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中央早就宣布,改革开放搞多久,反腐败就搞多久。这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与腐败斗争到底的决心,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战胜重重艰难险阻,绕过道道激流暗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2、外交历来是为内政和本国战略利益服务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应以符合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外交上的体现。形势比人强。我国当年发起“乒乓外交”,邀请基辛格到中国秘密访问,从而逐步改善中美关系;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历史上有名的强硬反共分子,他也主动要求到尚未与美国建交的共产党国家中国来访问。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实际上,双方的意识形态立场并未改变,而政策改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本国的战略利益。国际交往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意识形态,就可能束缚我们的手脚。我国对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东欧各国以及印度、越南等国的外交政策的及时调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实行独立自主的、务实稳健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切以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战略利益为出发点,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外交上的体现。今后,如果遇到别人(别国)告诉我们中国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们就应当冷静思考,不但要研究他所说的内容,更要看看他这样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任何人都不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热爱我们的中国。别人说“中国应当怎样”,归根结底是希望中国变得更适应他们的需要。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3、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外交发言权以实力为后盾。集中精力搞建设、让中国进一步强大起来,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出路。当年的中国外交部长陈毅,曾经对当时的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说过这样的话:“聂老总,你的原子弹一爆炸,我这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多啦!”这就是实力的作用。我国在当时国力还不强盛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发展“两弹一星”,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有了这些东西,成了核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某些国家似乎能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为什么有同学认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上的态度有时似乎“不够硬”?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各自的国家实力所致。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影响力,增大发言权,根本出路还在于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中国进一步强大起来。

4、中国的和平崛起势不可挡。但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及先发国家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形式的遏制和扼杀。韬光养晦的政策必须长期实行。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7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中国正在、并且必将崛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不争事实。问题是如何崛起?对此,国际社会有一些疑虑,某些别有用心者也乘机造谣惑众。因为历代列强的崛起,都是以发动战争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为手段的。和平崛起,这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既定政策,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论,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发展的实践表明,我们不但不会对别国造成威胁,反而会给邻国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发展和崛起,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良好的国际环境非常重要。从历史上看,先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从来是十分警惕的。如果撇开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前苏联国内的原因来看苏联解体,美国和西方国家等先发国家对苏联在政治上的围剿、经济贸易上的遏制、军事上的“挑逗”竞赛(“星球大战”计划),耗尽了前苏联的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最近,美国军界上层有人鼓吹:美国现在可以一次性摧毁俄罗斯和中国的核武器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目的何在: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我们必须注意防止先发国家对于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发展的遏制和扼杀,也必须十分警惕某些西方先发国家用对付前苏联的类似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周边和国际环境。韬光养晦的政策必须长期实行。

5、未来二十年是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调查表明,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信任,对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同时,大学生高度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一些重大问题也时有疑惑,对此,我们有责任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必须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现状及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这一格局中的应有位置,牢固树立青年一代正确的国际战略观,明确当代中国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并积极为之而努力奋斗。要帮助大家认识到未来二十年是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6、努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7.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篇七

1954年,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完成《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草案, 提交联大审议。经过10余年的审议, 第21届联大最终通过两项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先后于1976年1月3日和3月23日生效。由此可以看出, 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同样获得了承认, 社会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开始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联合国大会在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的同时, 还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 两者的结合, 构成了强有力的权利实施机制。然而, 《公约》却由于各种原因在通过后相当长时间也没能建立起类似的实施机制, 仅靠《公约》中十分脆弱的缔约国报告程序, 《公约》难免面临着沦为“软法”, 甚至一纸空文的尴尬局面。对比《公约》与《公民权公约》在实施机制方面存在着缺乏救济机制和专门的条约实施机构等的不足, 《公约》的实施确实急需改善, 就此, 议定书问题便应运而生了。2008年6月18日, 人权理事会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 任择议定书送交联大审批, 在联大获得通过后, 它将在获得十个国家批准后生效。2013年2月6日, 人权高专皮莱2月6日发表声明, 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于5月5日正式生效表示祝贺。

二、《任择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议定书是缔约国就《公约》的国际执行措施达成的协议, 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序言部分以缔约国的名义申述了议定书的立约精神、理论渊源、条约基础。正文部分共有22条, 主要内容包括经社文委员会管辖权限、个人来文程序、国家来文程序、经社文委员会调查程序、特别措施等。

议定书的主要特点包括:

1.允许声称根据公约第二和第三部分权利遭到缔约国侵害的个人或个人团体或其代表提交来文。并将权利范围限定在公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排除了公约第一部分, 即自决权。

2.规定国家来文程序和调查程序为自愿选择程序, 而非强制程序。

3.用尽国内救济原则为其一项重要原则。

4.无论是针对个人来文的委员会意见和建议, 还是针对国家间来文的审议报告都没有法律约束力。

三、建立国内实施机制的必要性

议定书的签订, 一些关于《公约》的实施机制随之建立, 使得社会权利的国际保护问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社会权利不再是低于公民与政治权利的次一级权利, 而使更进一步切实保护个人的社会权利成为了可能。然而理论和实践总是会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国际社会对社会权利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议定书的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公约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 因此, 建立健全议定书的国内实施机制, 辅助和确保议定书的实施就显得极为必要。

四、议定书国内实施机制探讨

(一) 立法

通过立法来确认和保护一种权利, 是从意识形态上对这种权利的一种认可, 因此, 以立法的方式来确认和保护社会权利, 是建立有效的国内实施机制的最根本的方式。根据法律的内容性质不同, 可以从实体性立法和程序性立法两反面着手。

1.实体性立法

实体性立法也就是建立社会权利保护的实体性法律, 以法律的形式确认社会权利的法律地位、立法精神、理论渊源, 以及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意义, 其次还有明确规定需要建立的具体实施机构和责任机构, 以确保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

通过实体性立法来保障社会权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第一, 宪法权利可诉化。大部分国家的宪法中都涉及到社会权利的保护, 但都又存在宪法权利不可诉的现状, 这就使得宪法中规定的权利在受到侵害时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和救济, 因此, 将宪法中的部分权利可诉化, 使其成为真真正正可以行使的权利, 可以在被侵犯时奋起捍卫的权利, 也是将社会权利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步骤。第二, 制定高位阶的系统的社会权利保护法。部分国家颁布了一些保护各种社会权利的法律法规, 位阶高低不一, 效力参差不齐, 甚至还有一些社会权利没有涉及。我国相续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有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有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性立法, 可是却没有一部关于系统地详尽地确认社会权利的地位, 对其予以明确保护, 并提供具体的救济方式的法律。因此, 制定一部类似《民法通则》的法律对社会权利予以保护, 将会有力地提高社会权利的社会地位, 并使人们权利得以切实的保护。第三, 授予一些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为更好地实施法律, 结合当地的社会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 但要经过合法的程序和严格的审查。

2.程序性立法

程序性立法主要负责将议定书中的每一个程序具体化,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个人来文程序为例, 相关程序法应明确规定本国内的哪些个人或团体在哪些具体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需要经过哪些具体的程序 (用尽国内哪些救济手段) , 即可以何种方式向委员会提交来文。如果个人或团体的力量有限, 可以向哪些群体救助, 作为自己的代表提交来文。对于其他的程序, 也应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二) 司法

无救济即无权利, 立法所确立的制度和机制, 所赋予的权利和利益, 需要通过司法的形式落实和救济。建立相应的司法救济机制, 完善现有机制, 是建立议定书国内司法实施机制的关键所在。

1.开通保护社会权利的司法绿色通道

首先, 设置专门的人员提供社会权利救济方面的咨询和宣传。由于现阶段个人对社会权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透彻, 因此, 有必要先做好咨询和宣传工作, 使人们对社会权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其次, 为没有知识条件和物质条件的个人或者团体提供义务的服务和帮助。比如帮助其通过各种程序捍卫权利, 尽量帮助当事人通过国内的各种救济机制救济权利。最后, 保障来文的个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不受到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不利影响。

2.完善司法救济体制, 充分利用《议定书》中规定的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通过司法保护社会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信访制度, 理顺信访与司法的关系, 做好信访机制与司法机制的协调。把信访纳入权利救济的法律机制范畴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议定书》中的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三) 行政

1.在权限范围内建立相关机构

(1) 有关社会权利保护问题的研究机构。

由于社会权利得到承认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各国对社会权利的研究其实并不成熟, 因此, 对于哪些属于社会权利, 这些社会权利应该如何保护, 通过什么途径保护, 应该赋予当事人什么样的权利等问题的研究也还不是很透彻, 因此, 建立相关机构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2) 对外合作和交流机构

各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尽相同, 只有相互学习和分享才能共同进步, 建立一个有关社会权利保护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机制, 能促进权利保护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再者, 各国对于定期或不定期的政府报告也没有专门的撰写机构, 在需要的时候才临时组成, 既显得手足无措, 更因为人员的杂乱而不太专业, 因此, 如果由这个机构来专门撰写政府的报告, 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3) 处理个人来文和国家间来文事务的机构

随着个人来文程序和国家间来文程序等的应用, 建立专门处理有关事务的机构显得十分必要。由专门的机构处理此类事务, 不仅专业, 而且可以不断积累经验, 能更好地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为健全社会权利保障机制献言献策, 完善社会权利的保护工作。

2.在权限范围授权给有关组织

如上文提到, 如果个人或者团体没有条件自行向委员会提交来文, 则行政机关可以授权给一些专门的非政府组织为个人或团体代理这些事务, 包括以上行政机关可以建立的一些机构, 如果暂时没有充分的条件实行, 也可以授权给专门的非政府组织, 这样既节省了财力物力, 又实现了其目的, 将势单力薄的个人或团体与条件优厚的非政府组织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社会权利的保护, 使议定书的宗旨得以更好地体现。

议定书的签订结束了社会权与公民权国际保护不平衡的局面, 在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权法体系方面有着不可置疑的作用。国内实施机制的建立使得议定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好地推动国际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晨光, 鞠成伟.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救济机制的新突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述评[J].清华大学, 2010.

[2]金梦.澳大利亚首都地区人权法案——研究[D].博士学位毕业论文.2012.

[3]魏申豪.<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个人来文机制评述[J].法制与社会.2009.

[4]许玉洁.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在我国实施的障碍——试从工作权角度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5.

[5]王志刚, 王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法律效果及在我国的实施[J].复旦大学.2004.

[6]江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实施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

8.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篇八

摘要: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种新颖投资保值方式,备受一些企业青睐。本文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作比较,以明确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国际会计准备 比较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改变,对有关房地产或物业项目进行投资,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除了将拥有的房地产用于生产厂房、办公场所等自用外,还可能将持有的部分房地产出租以获取租金或持有闲置的房地产等待合适的市场机会将其出售以获取资本利得。人们不能习惯的再把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来管理,我国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完善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区别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一项资产单独进行反映,无疑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1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与旧准则及制度的比较

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六章,即总则、确认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转换、处置和披露,其中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实质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三个部分: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把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按照存货准则的规范来加以处理;对外出租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的规范来加以处理;用于对外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范来进行处理。①在初始确认上。新准则将其相关内容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而旧会计准则中则将其确认为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②在初始计量方面,都是按取得的实际成本计量。③在后续支出的确认与计量上,新准则规定,如果后续支出使可能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应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原有的固定资产准则和存货准则规定,相关内容的后续支出都应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④在后续计量上,原有的会计准则对相关内容的规定都要求采用成本模式,无形资产和出租开发产品要分期摊销,固定资产要提折旧,在期末还需要考虑其资产减值,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对相关内容的计量采用了两种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其成本模式的做法同原有的准则要求一样,但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不需要摊销或折旧,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只需要在期末按期末公允价值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将其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⑤在转换方面,原有准则没有对此作出规定。⑥在处置方面,新旧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⑦在披露方面,原有准则并没有对相关内容作出特殊的披露要求。

2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我国制定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IAS40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适用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准则,体现了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

2.1 准则规范的对象不同 在我国,土地被完全收归国有,因此准则规定的房地产不包括土地而单指土地使用权,而《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IAS40)提到的土地是指土地所有权。我国新准则的适用范围包括三类: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经出租的建筑物。IAS40规定还包括融资租赁租入的房地产和经营租赁租入转租的房地产。这是由于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融资租赁主要是动产,房地产等不动产的融资租赁很少见而经营租赁租入的房地产承租方不入账。因此我国新准则没有将融资租赁租入的房地产和经营租赁租入转租的房地产纳入投资性房地产范围而是纳入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之中。

2.2 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不同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的支出构成。而IAS40第七条规定:为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而正在建造或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这种房地产在建造或开发活动完成之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待建造和开发活动完成时,该项房地产成为投资性房地产,适用IAS40。

2.3 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及后续计量的不同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九条规定: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倾向于成本模式为主导;第十条规定了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应满足的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及其它相关信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而IAS40规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或成本模式作为其会计政策并且将选定的会计政策的用于其全部投资性房地产,但同时规定。选择成本模式的企业应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披露。IAS40更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此外,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化为公允价值模式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另外,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而IAS40第25条规定只有能够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对事项和交易进行更恰当的列报的情况下,才能自愿变更会计政策,尽管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不大可能导致更恰当的列报,但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完全禁止企业这种变更。

2.4 报表披露不同 我国新准则共要求披露五个方面的信息,而IAS40要求披露的内容更详细。除了我国新会计准则要求的五个方面外还要求企业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依赖于具备独立资格的评估师所作评估的程度,及如果不存在这种评估应披露这一事实;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相关收益和费用、投资性房地产变现能力、限制情况;在成本模式下,要求企业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等。

2.5 在相互转换方面不同 我国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到所有者权益。而IAS40第57条规定对于将存货转换成一项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之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原先的账面金额之间的任何差额均应在当期净损益中确认。可见,对于转换日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原账面金额的差额,我国分别对待处理,差额为正数,计入到权益中;差额为负数,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而IAS40则将该差额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2.6 在处置方面不同 IAS40第63条规定,处置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应收对价,初始应按公允价值确认。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付款额延期支付,则收到的对价初始应按与现金价格相等的金额予以确认,对价的名义金额和与现金价格相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应考虑应收款实际收益率因素确定利息收入。而我国新会计准则无此规定。可见,我国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相比,显得更加简洁,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特殊之处。

3 启示与借鉴

3.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上,推荐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这是其在将公允价值普遍应用于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后,首次将公允价值用于非金融资产。2001年2月将公允价值用于对生物资产和农产品的计量上。在21世纪公允价值将与历史成本互相补充,共同成为会计主要的计量属性,会计信息更注重决策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同时,我国应加速完善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

3.2 与国际会计准则IAS40的比较,我国的会计准则比国际会计准则更简洁,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更偏爱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我国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采用成本模式,为了增加项目的可比性,与国际惯例接轨,我们应重视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国逐渐鼓励应用公允价值模式的趋势下,我们应努力做到使投资性房地产的重估价必须公允,透明,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宫国财.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J].会计师.2007.6.

[3]黄开兴.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差异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4.

[4]孙鸿雁.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会计之友.2006.8.

[5]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2002.

上一篇:关于加快我县软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篇:5学习十七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