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2024-10-19

数控铣床操作步骤(共11篇)

1.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篇一

FANUC数控铣床对刀操作步骤

数控铣床法兰克系统试切对刀详细步骤

通常,建立工件的零点偏置,使工件在加工时有一明确的参考点。建立工件的零点偏置的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刀”。在大多数精度要求不高、条件不十分优越的情况下,一般采用试切法进行对刀,其详细步骤如下: 1.先将机床各轴回零(1)方法一

可以按“机床回零件”键,选择“Z轴”“+” 进给倍率打开机床Z轴移动回机械原点; 选择“X轴”“+” 进给倍率打开机床X轴移动回机械原点; 选择“Y轴”“+” 进给倍率打开

机床Y轴移动回机械原点;(2)方法二 “程序”“MDI” 输入“G91 G28 X0Y0Z0;” “循环启动” 进给倍率打开

机床X、Y、Z轴均移动回机械原点;

2.X、Y、Z 向试切对刀(1)X轴方向对刀

①将工件、刀具分别装在机床工作台和刀具主轴上。

②转动主轴,快速移动工作台和主轴,让刀具靠近工件的左侧;

③改用手轮操作模式,让刀具慢慢接触到工件左侧,直到发现有少许切屑为止,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选择“” 翻到“相对坐标” 输入“X” 选择“起源”此

时相对坐标中的X值会变成“X0”。

④抬起刀具至工件上表面之上,快速移动,让刀具靠近工件右侧; ⑤改用手轮操作模式,让测头慢慢接触到工件左侧,直到发现有少许切屑为止,记下此时机械坐标系中的 X 坐标值,如 120.300,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选择“” 翻到“相对坐标” 输入“X60.15” 选择“预定”

此时相对坐标中的X值会变成“X60.15”。(2)Y轴方向对刀 操作与X轴同。

假设按上面同样的操作步骤后得出“Y55.63”。(3)Z轴方向对刀 ①转动刀具,快速移动到工件上表面附近;

②改用手轮操作模式,让刀具慢慢接触到工件上表面,直到发现有少许切屑为止,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选择“” 翻到“相对坐标” 输入“Z” 选择“起源”此

时相对坐标中的Z值会变成“Z0”。

此时此刻,相对坐标值不再作改动。将刀具移到某一安全位置,假设移到相对坐标值显示为“X0、Y10.5、Z105.2”的位置处。(4)设偏置补偿 选择“”

“坐标系”光标移动到G54的位置上,输入相对坐标当前 值进行测量,具体操作如下:

输入“X0” “测量” 输入“Y10.5” “测量” 输入“Z105.2” “测量”

此时刀具偏置的补偿已经建立,等待操作者的调用后即生效。(5)调用坐标补偿 “MDI”

输入“M3 S1500;G90 G54 G01X0Y0Z100F1000” “循 环启动”

进给倍率慢慢打开

观察刀具轴移动的方向的趋势,判断是否会与机床、工件发生干涉如果没发生干涉或碰撞,此时,若“绝对坐标”与“相对坐 标”数值相同,证明对刀已经接近成功。

“MDI”

输入“M3 S1500;G90 G54 G01X0Y0Z0F1000” “循环

启动”观察到刀具如果正好落在工件上表面中心,表明对刀已经成功,谢谢!

2.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篇二

CAK63135Di机床X轴全行程600 mm, 由于X轴系直径编程, 显示值应除以2, 该机床丝杆实际行程为300.000 mm。Z轴全行程1350 mm。行程长短范围在软限位以内。

二、编辑X轴程序

输入以上程序。

三、激光干涉仪检测螺距误差

把X轴移动到500.000位置, 检测时就从该点开始向负方向运行。调整好激光干涉仪, 设置测量软件为增量值方式, 按循环启动, 开始测量, 程序循环执行5次, 记录测量值待用。

四、设置系统参数计算设置

(1) 参数3605.0=1, 使用螺距补偿。

(2) 参数3624, 各轴螺距误差补偿点间隔, 范围0~99999999。

X轴丝杆行程300 mm, 设50 mm一个间隔。

Z轴丝杆行程1300 mm, 设100 mm一个间隔。

间隔根据行程长度以及需要检测的点数来确定, 比如X轴600 mm, 需要测量6点, 那么间隔就设置为100。

(3) 参数3620, 各轴机械零点 (或参考点) 的螺距误差补偿号, 范围0~1023, 该范围任意设置。由于补偿点号共用, 就需合理分配一下, 以免号码重叠。比如:X轴需要要测量20点, 那参考点的螺距补偿号设置为10, 这样前后就是各10个点, 号码就从1~20范围。Z轴测量20点, 参考点的螺距补偿号设置为30, 号码范围21~40, 以此类推。

本机床X轴测量6点, 设10号, Z测量13点, 设40号。

(4) 参数3621-补偿区间内机械零点 (参考点) 补偿号的负向终点补偿点号, 范围0~1023。公式:参考点补偿号-机床负方向行程长度/补偿间隔+1。

X轴:10-50/50+1=10, 输入10

Z轴:40-0/100+1=40, 输入40

(5) 3622-偿区间内起始点补偿号的正向终点补偿点号, 范围0~1023。公式:参考点补偿号-机床负方向行程长度/补偿间隔。

X轴:10+250/50=15, 输入15

Z轴:40+1300/100=53, 输入53

(6) 参数3623为各轴补偿倍率, 范围0~100。FANUC数控系统, 螺距误差补偿参数限制为0~±7, 所以倍率为1的情况下, 如误差中有较多的+7或-7, 说明实际误差补偿大于这个值, 比如8, 12, -14, 那它只能显示到7, 7, -7, 这个时候改倍率为2, 就变成4, 6, -7。这时的实际补偿数值=补偿值×倍率。经过激光干涉仪测量, 其数值都大于±7, 设倍率为10。

(7) 参数11350.5=1, 螺距误差补偿表轴号显示。见表1。

参数设置后, 需断电重新上电启动系统, 功能才能生效。

五、输入误差值到补偿表

把激光干涉仪测量值填入螺距误差表后, 按复位, 补偿就生效。再测试几次, 以检查精度是否合格。

另外, 测量时, 也会检测反向间隙, 可以根据情况修改参数1851。增量补偿的缺点是, 如某个点不好, 修正该点后, 后面的点均要修改, 绝对值补偿的就无此问题。Z轴补偿方法相同, 在此略。

本机床使用绝对值编码器反馈, 如机床使用增量值编码器反馈, 机床必须先回零后再进行检测, 补偿后, 回零才能生效。

摘要:CAK63135Di数控车床螺距补偿步骤, 给出具体程序, 设置补偿参数。

3.心电图机验收操作步骤 篇三

【摘要】本文笔者从事心电图验收操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对于验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本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同行操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电图机;验收;操作

一、验收用仪器

心电图机验收需要有一定的检测仪器,否则验收工作就无法进行。

1.模拟心电信号发生器:给心电图机输入一个标准人体心电信号,最好能输出200微伏小P波、小S波及尖细R波的。

2.辨差比测试器:主要是测量辨差比的。使用时CK3接导连线黑色插头,CK2和CK1分别接导联线的红、黄插头。

3.1mV标准信号发生器:使用时将CK2和CK1分别接导联线的红、黄插头。

4.300毫伏接入器:使用时将导联线红或黄色插头接300mV接入器靠近电源一侧的插口,再将两个电阻之间的插头相应地插到模拟心电信号发生器的红或黄色插口中。

二、包装检查

检查心电图机的外包装是否有破损。

三、外观检查

检查心电图机外形是否洁净,有没有划痕、破损。

四、性能检验

(1)连续操作检验

1.将心电图机的黑、白、红、黄、绿五根导联线分别接到模拟心电信号发生器各相同颜色的插孔。

2.按下记录开关,转动导联开关,描记各导波形,转换导联时描笔不应有大的偏移。

⑵走纸速度检验

走纸部分工作时,转动应平稳,无卡纸、卷纸等现象。对走纸速度的检验,25m/s和50m/s二档的走速误差均不得大于±5%。

方法一:

输入一个周期为0.04 ±0.5%,电压为0.5mVP—P左右的正弦波信号,按下记录开关,等约1秒钟走纸速度稳定后,量取100个波所占记录纸的长度1mm,通过计算,用尺测量,则

走纸速度=0.25L(mm/S)

速度误差在25mm/S档时,则△V25%=(L-100)100%

速度误差在50mm/S档时,则△V50%=(0.5L-100)%

方法二:

将记录开关关闭,导联开关置“I”位,不接导联线,将增益调到最小,按下记录开关,并逐渐加大增益,直至描笔出现50Hz交流干扰波时为止,待走纸2秒后,测量任意1秒钟时间内应有50个正弦波形,误差不得大于5%。

⑶基线稳定性检验

将导联开关置于“0”,增益放在10mm/mV,按下记录开关。走纸1秒钟后的10秒钟内,基线漂移不得大于± 1mm。

⑷标准电压检验

1.将导联开关置于“I”位,衰减开关置于“XI”档;

2.将机外1毫伏标准信号从导联线的红、黄两端输入,断续按动1毫伏标准信号发生器的微动开关,调节心电图机增益电位器,使标准1毫伏信号描记幅度为10mm;

3.将导联开关置于“0”位,按动心电图机上1毫伏定标按钮,描笔偏转幅度应为± 0.5mm。

⑸阻尼及移位线性检验

1.阻尼:定标波形不应出现阻尼过度或阻尼不足现象。正确的标准波形在记录纸中间位置时,定标波前沿允许有幅度小于0.5mm的阻尼不足,在记录纸其它位置阻尼幅度应小于1mm。

2.移位线性:增益调到10mm/mV,将导联开关置于“0”位,按下记录开关,使描笔在记录纸中间打一组幅度为10mm的定标波,然后再在记录纸上部和下部各打一组定标波(应在 18mm范围内),并量取这两组定标波与中间定标波的幅度差。其幅度差:动圈式记录器的心电图机应不大于1mm;动铁式记录器的心电图机应不大于2mm。

⑹时间常数检验

1.将心电图机灵敏度调节到10mm/mV。

2.将导联开关置于“0”位,将工作状态转换开关置于“记录”位置,基线置于记录纸的中线上。

3.按下1mv定标按钮直到描笔返回中间位置时再松手,然后停止走纸,描记出的曲线即为该机的时间常数曲线。

4.计算出波幅由10mm降到3.7mm时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该机的时间常数。例如纸速为25/s,则一小横格代表0.04s。将波幅自10mm降到3.7mm所经过的横格数x0.04s,即得到时间常数τ,τ=0.04x(s)。

5.时间常数曲线不应出现平顶现象。

6.时间常数曲线上的噪声幅度应不大于0.2mm。

⑺辨差比的检验

1.将导联开关置于“I”位置,使灵敏度为10mm/mV。将导联线黑、红、黄插头分别接到辨差比测试器的CK3、CK2、CK1上。

2.走纸后断续按动辨差比测试器上的微动开关,同相信号就被输入到西部、心电图机的前级差分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上,描笔在心电图纸上描出小的波动。量出波动的幅值X(mm),则

辨差比≈(10m/mV)/(xmm/1.5V)=1500/x

算出的数值应高于说明书所标明的技术指标。

⑻频率响应检验

用低频信号发生器,依次向心电图机输入幅值相同但频率不同的正弦信号,再测量热笔在不同频率时的偏转值。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心电图机的红、黄输入线相接,将发生器的输出信号电压调到1mV,频率调到10Hz。将导联开关置于“I”位置,调心电图机的灵敏度,使描出的正弦波峰峰值约10mm。再将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调回1Hz,开动走纸开关记录10多个波形,依次将频率升至5、10、20、30、40、50、60、75Hz,記录个次波形。各次波形的幅度应在7~10.5mm范围内,幅值最低的波形不得低于7mm。

⑼对绝缘电阻的检验

接通心电图机的电源开关和记录开关,用500V兆欧表测量,电源线输入端对地绝缘电阻不得少于50兆欧。

参考文献

[1]李怀帅,心电图机描笔抖漂干扰的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 1996(02).

[2]岳东辉!232007. 心电图机的简便校验与调整技巧[J].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1999(03).

[3]韩桂芬. 使用心电图机50Hz滤波键后会造成心电图波形的失真[J]. 医疗装备. 1994(01).

[4]杨宗瑞,李富伦. 心电图机特性对心电记录的影响[J]. 重庆医学. 1977(01).

4.面试操作实务步骤 篇四

1、面试准备

 确定面试内容

 编制与设计面试题目

 选择面试考官

 布置面试环境

2、面试环境布置

 安静、隔离、明亮、整洁,招聘对象面对光线  各考场之间避免相互影响

 拆除电话,面试人员不能中途离场  距离恰当

3、对面试考官的基本要求:

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组织状况与岗位要求  具有一定的职场阅历

 具备良好的沟通(尤其是发问、聆听)能力  能够控制面试过程

 能够保持公正、客观的职业操守

4、面试考官操作要领

 发问要领

开放式问题(轻松氛围)

封闭式问题(专题深谈)

假设式问题(广泛对话)

连串式问题(步步深入)

压迫式问题(深入追究)

引导式问题(展开互动)

 倾听要点

目光对视,适当反应

把握被试者情绪

注意应聘者言辞、音色、音质、音量、音调等  观察要点

忌以貌取人

5.静脉输液操作步骤 篇五

准备用物

自己准备用物,所有无菌用品都要按标准评估方法口述,例如:氯化钠溶液包装无破损,有效期是XX年XX月,瓶身无漏气,瓶口无破裂,无沉淀物、结晶、絮状物。输液单,瓶签在准备室写好。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参赛选手XXX,操作的项目是密闭式静脉输液,遵医嘱,我将为一位阑尾炎术后第二天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由于患者是手术的第二天肠蠕动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患者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首先进行评估(评估病人、环境)(拿输液架核对床尾卡进病房评估病人)

护: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XXX 护:是X病室X床的XXX吗? 患:是的。

护:您今天看起来起色好的多了,伤口还痛么?

患:伤口还有点痛,肚子很饿,可以吃东西吗?

护:您是术后第二天,肠胃功能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您继续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让我看一下您手背的血管。

患:看这只吧,那只昨天扎过了。

护:您的血管很好,就扎这一根吧。

患:好的。今天要输几瓶呀?

护:今天就一瓶。您需不需要方便一下?

患:不用了。

护:由于病室光线较暗不方便操作,我给您拉开窗帘吧。

患:好的。

护:请您稍等,我去准备药物。等会儿过来为您输液。

用物以在准备室检查完毕,经评估病人恢复情况良好,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穿刺部位皮肤完好,血管直、滑、有弹性。用物齐全,无菌物品均在有效期之内,没有污染。环境清洁、整洁、明亮、宽敞。符合操作要求。

在治疗室:洗手(六步)→核对药物(无需口述)→撕开外包装→贴标签→起瓶盖→划痕→消毒(各两次)→抽吸药液、配药(抽吸干净、手法正确,注意细节)→核对药物签字“请老师帮忙核对”→剪开输液器扎进输液瓶内放好→治疗单上联放于治疗室(交与监考老师)

进入病房再次核对床尾卡。

护:XXX您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输液吧,如果在操作中有什么不舒服,请您及时告诉我。

排气(动作规范,美观,排到延长管的2/3,检查有无气泡)→扎止血带(“请您放心,我尽量为您一次穿成功”)→一次消毒皮肤→准备输液贴→二次消毒待干→第二次排气(不拔针帽,少量排液,再次检查有无气泡)→穿刺(请您握紧拳)→见回血三松(看滴管内液体点滴通畅)→固定(收拾治疗巾)→调节滴速

护:滴速为您调节好了,是60滴/分。患:60滴快不快?

护:是这样的XXX,滴速是根据您的体质、年龄龄、病情调节的。小儿年老体弱,有心肺疾患及输入特殊药物的滴速宜慢。您的体质很好,也没有心肺疾患,60滴是完全可以的。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么?

患:没有了。

取出治疗巾和止血带,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护:XXX谢谢您的合作,请您保护好穿刺部位,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或液体不滴时,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会随时赶到的。

核对药物(输液瓶签和安剖)→核对床尾卡→打勾、写滴速、签字(挂于输液架上)→出病房

垃圾分类处理,口述手消 再一次进入病房:

取下输液条,核对床尾卡后放于治疗车上

护:XXX您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么?(患:没有。)这疼么?(按压手指)(患:不疼。)液体已经滴完了,我来为您拔针。(患:好的。)

口述手消→拔针(去除胶布正确,关紧调节器)→按压(护:请您竖着按,不要揉,多按一会。)→(箭针头两个,收拾输液管)→核对→进行健康教育。XXX谢谢您的配合,您的伤口恢复很好,今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可使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排气后就可以吃饭了,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饮食。请您好好休息,如有什么事,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也会经常来看您的。

拿输液架出病房

按垃圾处理原则整理(要做),口述手消。报告老师操作完毕。

注意:文中斜体字为改动部分。

1、计时从第一次手消开始到最后口述手消结束,共14分钟。

2、查对一定要仔细。

3、用后的止血带放医用垃圾袋中,口述其是一次性使用。不是一次性的需放在一容器内,不浸泡,统一放供应室处理。

4、抽药一定抽干净,否则会被扣去4分。动作要规范。

6.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篇六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其社会适用性逐渐加大, 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使景观设计专业时刻面临着挑战。近年来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也越来越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关于环境景观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探讨, 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希望通过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的环境景观设计人才。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在学习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景观设计实践的课题, 学生刚开始接触都抱着极大的热情, 对实际地形的踏勘、周围环境调查分析都开始有亲身体会。但是, 在真正设计操作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就显得手足无措了。此刻所面对的方案不是专业课程上所见的多媒体图片、录像和老师提供的一些国内外优秀案例, 看得多不一定代表就会做。能够理解和吸收优秀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 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

实际的案例往往存在着特殊性和不定性, 每个场地的现状资源都是自由存在的, 无序的。仅仅依靠老师讲解的方案还不够, 要学会变通运用。有些学生课题实践的作业中喜欢“生搬硬套”, 将从资料上看到的优秀的设计“搬”到自己课题的用地上, 而忽视是否符合实际现状。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 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想象, 这些问题是很值得重视的。

一、环境景观专业学生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与难点

1、没有着眼于整体环境, 仔细了解现场情况

一些学生在拿到任务书, 了解大概情况以后就开始动手做设计, 画草图。没有仔细观察场地环境, 认真做好前期分析工作, 从而忽视了很多重要的现场资源;或者只看到红线界定范围内的区域, 不能从整体出发, 从大空间关系上去把握。这样就很可能会导致设计成果出现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以及和实际情况不能衔接的结果。从设计的过程来讲, 开头没有打好基础, 以后的工作也将会出现问题。

2、设计主题欠缺思考

刚接触设计题目时, 学生往往容易在脑海中搜寻曾经见过的优秀案例进行拼凑和堆砌。这样的组合结果却“四不像”, 没有设计主题概念。或者由于元素过于丰富, 找不到设计主题。

另外一个经常性问题就是只考虑“形”的设计, 忽视“意”的把握。只做表面功夫, 不会认真分析, 挖掘场地内涵, 结果就使设计流于俗套, 如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无法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3、空间概念不强

由于实践经验太少, 在设计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容易以平面构成的方式来规划设计场地, 把景观设计的平面布局当成了图形的拼凑。这种平面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就拿植物来说, 平面图上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只有颜色形状之分, 但从三维空间上来看, 它们是有高度层次变化的, 而这种植物层次的搭配在整体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就是由于缺乏立体空间的意识, 最后完成的设计在三维空间效果上漏洞百出, 毫无次序感。

4、主体空间不明确

图片来源:学生作业自拍

在方案深入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还容易主次不分, 把自己各种想法不遗余力的展示在设计的各个角落, 设计重心不明确。虽然处处显得精彩纷呈, 却让人眼花缭乱, 失去了设计的完整性。 (如图2.4.1)

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很多学生经常面对的难题, 如何正视它们,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是很值得重视的。

二、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关键步骤

1、考虑整体环境规划, 全面仔细地观察场地

在环境景观设计的前期阶段, 应该首先了解设计场地, 仔细调研观察, 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全面考察场地的周边环境、自然特征、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现状资源, 从中汲取需要的一切资料, 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因为这些要素很可能是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 或者成为设计方案中出彩的亮点。

但是一味的收集资料很可能进入到一种混乱的局面, 因为现状资源是复杂的、丰富的、无序的, 而设计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所以也需要在分析设计的同时去筛选那些能够利用的资源要素, 把他们整合起来。与此同时把眼光着眼全局, 从整体的环境考虑, 针对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空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对远期的规划会起到怎样的影响?等等。问题的产生能够促使学生去解决它们, 并且萌发初步的设计意向。

2、明确设计意图, 注意设计主题的表现形式

对于设计方案来说, 设计主题就如同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需要学生根据场地的性质, 充分利用其特色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内涵, 形成自己特色。从总体环境中, 对现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整理归纳, 了解场地的发展趋势, 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在联系场地空间形态, 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 思路也会慢慢清晰起来。

主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有采用具体的设计符号、语言来表现的具象手法, 也有通过抽象的设计手段表现主题意境的手法。在设定主题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采用的具象手法表现过于呆板。比如在用“凤凰”形态作为设计理念的方案中, 一味的追求在它场地的布局上怎样构成凤凰的形象, 忽视了空间流线和人的活动等重要因素, 结果有形无神, 让最初的设计意向大打折扣。

因此, 在用有形的物质表现无形的观念主题时, 不一定要强化形似, 应该考虑到把这种无形的意识观念深入到功能分区、局部景观和环境氛围营造中去。用功能分区将主体物态化, 用名称强化小景点等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3、培养立体空间意识, 多画小透视

首先应该打破设计时东拼西凑, 周旋于“图形游戏”的思考方式, 不单从平面, 还要从三维的角度考虑设计场地。在设计、思考的同时手绘小透视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手绘透视图能直观、快速的表现空间效果以及人和场地空间的关系, 使尺度关系更加直观清晰。平面草图勾画只是让设计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想象总会和现实有差距, 透视图就像个放大镜, 把这些欠缺展示到我们面前, 提醒着我们去改正它。

当然, 此时的手绘透视并不完全是最后阶段设计文本中的效果图。因为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准确的表现出设计后的实际效果, 这只是一种推敲的手段。有些学生为了省时, 刚刚布置好平面就细化, 根本不理会整体空间效果。所以克服惰性, 多练小透视是很必要的。

4、明晰空间主次关系, 注意细节处理

多样性的景观空间要有主次, 才能避免景观的无序。面对设计场地, 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奇思妙想, 但过多的亮点反而会使整个设计失去特点。在设计中应根据主题构思确定中心景观, 次景设计应以衬托主景为宗旨, 延伸和补充主景。主配景互相联系, 互相呼应, 才能使整个景观主题明确而又完整统一。

整体把握十分重要, 但也不可忽视细节, 细节往往可以决定整体的最终效果。因此也需注重设计中的细节处理, 保持景观风格的一致性。例如注意景观小品的细节塑造。 (如图:3.4.1大学校园文化广场刻有英文单词的景观石) 对于景观环境中的灯具、休息坐凳、地面铺装等细节, 多认真了解其材料和特性。细节体现着态度, 只有脚踏实地, 才能够做好设计。

图片来源:方案自拍

结语

环境景观设计是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知识涵盖面比较宽, 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 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 也要消化和吸收, 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创作。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学习的步骤和过程中培养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难点往往存在于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自觉去挖掘它, 解决它。

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一个特殊的案例, 有确定的规则式的设计模式是不存在的, 学生应该结合实际的场地进行分析和设计。设计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随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设计方案也逐渐形成, 随着知识的自我增长和经验的累积, 设计的水平也会提高。

摘要:在环境景观设计不断发展及其适用性拓宽的现阶段, 针对在环境景观设计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难点进行探讨。提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关键步骤首先应该建立在仔细地观察场地的基础上, 其次在设计过程中注意设计主题的表达、培养立体空间意识, 最后把握设计方案空间的主次关系, 注意细节处理。

关键词:环境景观设计,重点难点,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张健、胡振国、马雪梅:《浅谈景观规划教学与同步学习法》,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04。

[2]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 中国园林, 200307。

[3]杨珂:《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装饰, 200607。

[4]何贤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 《山西建筑》, 200807。

7.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篇七

【关键词】学案教学法 操作步骤 理论依据 改进措施

一、“学案”的意义

“學案”是达成课程目标、落实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集学习设计、构建新知、合作探究、展示延伸、反馈落实、发展评价、感悟反思、资料汇集于一体,既是教案,又是学案。

二、“学案教学法”的操作

要点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教师提示本课的阅读方法、文章思路、主旨、突出的写法后,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步,教师指导提纲,学生编写学案;第三步,学生交流学案,先小组交流切磋,后班内交流切磋;第四步,点拨小结,主要对学生发言加以肯定归纳,而重点是引导学生小结归纳;第五步,质疑释疑,释疑,也是引导学生释疑,不要由教师包揽。以上五步一般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师指导提纲,学生阅读文章写学案。第二课时交流切磋、质疑释疑、点拨小结。

三、主要理论依据

主要理论依据有三个:第一个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0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第二个是语文教学大纲。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取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第三个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指出: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又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其实,语文教学活动的确由一串过程组成—包括课前预习、阅读有关材料、课堂教学(教师指导下的质疑、点拨、讨论、小结)、 训练、活动等。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实践后的认识与改进措施

1、“学案教学法”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所谓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学中排除掉那些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传统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说教,学生听教,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分析教学,几乎是教师演讲表演占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运用“学案教学法”教学语文则不然,把课堂时间完全还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如第一步的教师边提示,学生边阅读课文;第二步的教师指导提纲,学生编写学案;第三步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先小组交流切磋后班内交流切磋;第四步的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小结;第五步的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可以说每一步都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语文的过程。因此说“学案教学法”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2、运用“学案教学法”教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而运用“学案教学法”教学语文就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过程。如第一、二步是对学生进行阅读、写作训练。运用此法教学,一年来,每一篇课文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认真阅读,而且每个学生写下了近六万字的学案,每个学生每期写下了近四十篇作文,每期全班选编出了一本优秀作文选。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和提高。第三、四、五步学生交流切磋、质疑释疑、小结归纳,每个学生每节课至少要发言两次以上,听说能力又得到很好地训练和很大地提高。特别可喜的是课堂上出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研究讨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法所不能比拟的。

3、运用“学案教学法”教学语文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的智力本身潜藏着一种能力,有待于我们教师去激发、去开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语文教学大纲)。“学案教学法”便是实现教学大纲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设计了批判继承的提纲, 就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同学在学习《劝学》时就提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不确切,它只在某些情况下成立,而在某些情况下就不对了,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此时二者一样寒,而不能说冰寒于水。还有同学在学习了《鸿门宴》后谈项项羽鸿门宴时说:项羽在鸿门宴失掉了杀刘邦的机会,但正因为他没有杀刘邦,而使刘邦统一了天下,安定了人民,使历史上免受了一次战争的蹂躏,这又是这位失败的英雄在鸿门宴之所得。总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运用“学案教学法”教学语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4、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案教学是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种手段。利用学案教学,能够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思考、讨论和探索上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人,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授课更有针对性。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5、学案设计一定要结合学情

落实学案导学就是要求教师更要做到“心中有人”,这里的人就是指学生。教师时时刻刻心里装着学生,把学生学习的“冷暖”放在心上。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急学生之所困,忧学生之所虑,乐学生之所喜,使学生乐学、爱学。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用好学案,让学生把学案看作语文课学习的辅助性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练习,指导学生把握每一课的预习关,引导学生把每一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展现在学案上,以备上课探究时用,监督学生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

6、教师的备课一定要有预设

8.劳动用工备案操作步骤 篇八

1、初次备案的单位,请携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一套(并出示所有原件)及《劳动用工备案管理系统用人单位网上开户申请表》一份,到劳动关系科办理备案开户。

2、办理劳动合同签订备案,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备案的单位必须先在网上进行用工登记备案,然后再进行纸质备案。1)网上备案:

请登录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入劳动用工备案管理信息系统http://ldyg.mohrss.gov.cn/,如图所示,以用户名: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号,密码:888888进入系统。

信息录入:点击或是进行信息录入。信息录入时要认真核对,避免录入错误,一旦录入有误,请携带错误人员的劳动合同书一份到劳动关系科修改。

解除、终止:请点击查询进行处理。

注意事项:

①信息录入时两种方式任选一种。使用批量上传时,请在批量上传界面下载“Excel模板下载“,并严格按照模板中的格式录入。,输入职工信息查询或是直接点击

②批量上传完成后,点击“提交待核对数据”

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有劳务派遣人员的在“职工类别”中选择“在岗人员”。

信息提交:录入完成后。点击左方提交按钮。

2)纸质备案所需资料:

劳动合同签订备案:

①《劳动用工备案登记表》(签订)一式3份

②《劳动合同书》出示一份 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备案:

①《劳动用工备案登记表》(解除、终止)一式3份

②已备案的《劳动用工备案登记表》(签订)一份,或出示已备案的《劳动合同书》

9.退税审核系统操作步骤 篇九

一、认定管理:

1、认定

a、在综合征管软件中通过待文书模块进行出口企业退税登记申 请审批表的审批。

(一)进入综合征管软件待批文书模块,进行受理登记。

(二)录入相关申请信息。

(三)录入文书审批信息。

b、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中做出口企业退税登记。

(一)进入出口退税—管理服务—综合征管系统数据查询—纳税人登记信息查询、纳税人扩展信息查询、纳税人认定信息查询模块对该企业的登记情况进行查询。

(二)由于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出口退税系统只有部分信息可以同步,其余信息需由初审岗人员在出口退税—管理服务—出口退税认定—出口退税认定增加中进行录入,录入完成后点“提交”功能,提交到复审环节。

(三)口退税复审岗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管理服务—出口退 税认定—出口退税认定查询并提交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点“提交”功能,提交到市局。

2、注销

a、退税主管部门经过审核确认,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中进行注 销操作。

b、在综合征管软件系统中通过待批文书模块进行出口企业退 税登记认定注销审批表的审批。

(一)进入综合征管软件待批文书模块,进行受理登记。

(二)录入文书申请信息。

(三)录入审批信息。

注意事项:出口退税企业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应当首先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和防伪税控系统中进行相应资格的注销,然后在综合征管软件中先进行出口退税资格的注销,然后进行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操作。

3、变更

a、首先在综合征管软件系统中进行企业税务登记和出口退税 资格的变更。

(一)在综合征管软件中通过变更登记模块进行出口退税 企业的税务登记变更。

(二)在综合征管软件系统中通过“认定管理—出口企业退税 登记管理—出口企业退税登记变更“模块进行出口退税资格变更。b、进入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管理服务—综合征管系统数据查 询—纳税人登记查询、纳税人扩展信息查询、纳税人认定信息查询模块对该企业的变更情况进行查询,并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做该企业的退税变更登记。

二、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审核

a、大厅申报受理岗对企业上报的预申报盘进行预审,出口退税 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退税申报预审,反馈预审信息给企业,(有疑点的修改后再重新上报,无疑点的正式申报)。大厅申报受理岗把企业申报的正式申报数据读入审核系统并开具回执,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生产企业申报数据读入(包括明细、汇总数据的读入)—生产企业退税申报登记回执。

b、综合业务科初审岗在接到大厅申报受理岗移交上的单证资 料后,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生产企业审核—生产企业退税申报数据查询中,人工对审纸质单证和电子数据。(有疑点的修改后再重新上报,无疑点的提交到复审环节)。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生产企业审核—生产企业申报环节数据提交到审核环节。

c、综合业务科复审岗在接到初审岗移交上的电子数据和单证 资料后,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生产企业审核—生产企业审核向导中进行汇审对总。汇审对总通过后再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生产企业审核—生产企业增值税申报表—生产企业增值税申报表项目录入审核和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生产企业审核—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汇总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汇总表录入审核中,分别对企业申报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汇总表进行审核。汇审对总没通过的,需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生产企业退税管理—生产企业审核—生产企业审核环节数据退税申报环节,再由初审岗撤消本次申报。待企业查出错误原因修改后,再重新接收申报。

d、复审岗完成所有审核后交科长和主管局长审批后,报市局进 出口税收管理科。

三、相关证明的办理

证明的办理都大同小异,只举补办报关单证明为例:

a、大厅申报受理岗先预审企业的数据盘,审核无误读入系统,并接收纸质单证资料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开具单证—单证数据预审—单证数据读入

b、综合业务科初审岗对大厅申报受理岗提交上的电子数据和 纸质单证进行对审,审核无误交复审,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开具单证—补办报关单申报—补办报关单申报录入(在此界面的右上角有“提交”按键,点击后提交到复审环节)。

10.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篇十

[关键词]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 分解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70121

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不只是学习成绩,它包括了多种学习结果。然而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比较概括、抽象,规定性不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中常常拿捏不准,对内容标准到底让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学习到什么程度没有底。要弄清楚内容标准到底规定了什么,教师需要对内容标准进行分解,并转化为学习目标、评价目标,把内容标准清晰化,使之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

一、 地理学科内容标准的主要语法结构

从表述上,内容标准是比较抽象的、概括性比较强的学习目标。分解课程标准就是将抽象的内容标准具体化为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表述要求清楚明了,比如要表述清楚是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即要体现出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学习主体、学习表现、学习条件和表现程度。

在2011年版的课标中内容标准的表述主要有四种语法结构。第一种是学习表现型,描述的是“学什么”,如“区分(行为动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核心概念,一般为名词)”,这种类型的内容标准不多;第二种是学习表现+学习条件,描述的是“学什么”和“怎么学”,如“用简单的方法(学习条件)演示(能力要求,即学习表现)地球公转和自转(核心概念,名词)”;第三种是学习表现+表现程度,描述的是“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如“用地理现象(表现程度)说明(行为动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核心概念)。”;第四种是学习表现+学习条件+表现程度,如“在地形图上(学习条件)识别(动名词,能力要求+表现程度)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核心概念)”,“在地图上(学习条件)辨别(表现程度+能力要求)方向(核心概念)”,“在地图上(学习条件)判读(表现程度+能力要求)经纬度(核心概念)”等。

通过对内容标准的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内容标准的叙述较多地采用了 “描述学习表现+学习条件”的句式,其次是“描述学习表现+表现程度”和“只描述了学习表现”的句式,较少地采用“描述学习表现+学习条件+学习程度”的句式。

二、分解地理学科内容标准的主要方法

依照朱伟强、崔允漷的研究,内容标准与学习目标共有三种对应关系(如表1)。根据这三种对应关系,将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可确定为替代、拆解、组合、聚联四种。①替代。以某一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形成学习目标。如“根据需要选用常用地图”,用“地形图”替换“常用地图”,就形成地形单元中的一条教学目标。②拆解。将课程标准拆分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子目标,以便形成细化的具体学习目标。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用简单的方法”分解成“用地球仪”、“用flash动画”等,即形成地球运动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又如“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明”可以拆解为“用言语说明”、“用图表说明”、“用实验演示说明”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拆解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地球表面不同地区获得热量的变化”等。③组合。就是将几条课程标准合并为一条学习目标。如“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地形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由于地势地形和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下位概念,因此可以将其合二为一,形成“查找相关图表资料归纳某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这一学习目标。④聚联。就是将多条课程标准中相同的或关联性较强的部分内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目标。如“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聚联形成“用实例说明某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这一学习目标。

三、 分解地理学科内容标准的基本步骤

分解内容标准之前,首先要分析这条内容标准的表述中是否具备了构成学习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有没有学习主体(往往省略)、学习表现、学习条件和表现程度。如果有,就采用拆解、替代、组合、集合四种方法做进一步的扩展,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果没有,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补足学习目标的四要素,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具体学习目标。现以“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这条内容标准为例,分解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内容标准的语法结构

分析内容标准的语法结构就是找出关键词,找出实现该项学习目标的能力要求(一般用动词来表述,如识记、说明、说出、选择、归纳、分析等,即学习表现。)和能力要求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的能力要求就是“量和算”,能力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距离”。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就是将内容标准中找出的核心概念进行剖析扩展,以明确核心概念所涵盖的具体意义。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的核心概念是“距离”。对核心概念的剖析扩展一般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意义展开、概念认知展开和教师经验展开等四种方式。这里对“距离”的扩展就可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根据地理学上对“距离”的认知,一般分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两种。因此对“距离”核心概念的分解就可以分为“量算图上距离”和“量算实际距离”。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能力要求

这一步就是将内容标准中采用的具体行为动词进行分析解剖,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表现层次进行适度扩展,以达到内容标准所期望实现的目标。对这些动词的剖析一般采用词汇意义展开、学科逻辑展开和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进行。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的学习表现的能力要求就是“量算”。从词意来分析,有“测量”、“计算”的含义。而“测量”又有“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计算”有“精确计算”、“估算”等。

第四步:明确学习条件

结合上述分析得来的具体学习行为,对学生所处的实际学情、校情,进一步明晰内容标准所需的学习条件。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就缺少了具体学习条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共同参与下”进行。还可以对“在地图上”作细化,如“在地形图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在行政区图上”、“在旅游交通图上”等。

第五步:明确表现程度

结合学生情况、地方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大纲等,明确本地区、本学区学生达到该项学习目标的最低质量要求,为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提供依据。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就缺少表现程度,可以补足为“准确无误”、“大致”等。

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

综合上述步骤,“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这一内容标准最后确定的课时学习目标如下:

⑴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测量计算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⑵ 在旅游交通地图上,大致估算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⑶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精确计算某一交通线的实际距离;

⑷ 通过小组合作,在行政区图上演示准确测量两地实际距离的方法。

四、其他建议

1. 最终确定的学习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经过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和实现;

2. 学习目标的达成要与之前和之后的学习进行有机衔接,融会贯通,让学习有延续性;

3. 不同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特质不同,设定的学习目标要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特色;

4. 不同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要能体现学区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朱伟强,崔允漷. 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

[2]朱伟强,崔允漷.分解课程标准需要关注的几个技术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3]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崔允漷. 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

11.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篇十一

关键词:内容标准,学习目标,分解技术

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不只是学习成绩,它包括了多种学习结果。然而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比较概括、抽象,规定性不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中常常拿捏不准,对内容标准到底让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学习到什么程度没有底。要弄清楚内容标准到底规定了什么,教师需要对内容标准进行分解,并转化为学习目标、评价目标,把内容标准清晰化,使之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

一、地理学科内容标准的主要语法结构

从表述上,内容标准是比较抽象的、概括性比较强的学习目标。分解课程标准就是将抽象的内容标准具体化为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表述要求清楚明了,比如要表述清楚是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即要体现出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学习主体、学习表现、学习条件和表现程度。

在2011年版的课标中内容标准的表述主要有四种语法结构。第一种是学习表现型,描述的是“学什么”,如“区分(行为动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核心概念,一般为名词)”,这种类型的内容标准不多;第二种是学习表现+学习条件,描述的是“学什么”和“怎么学”,如“用简单的方法(学习条件)演示(能力要求,即学习表现)地球公转和自转(核心概念,名词)”;第三种是学习表现+表现程度,描述的是“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如“用地理现象(表现程度)说明(行为动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核心概念)。”;第四种是学习表现+学习条件+表现程度,如“在地形图上(学习条件)识别(动名词,能力要求+表现程度)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核心概念)”,“在地图上(学习条件)辨别(表现程度+能力要求)方向(核心概念)”,“在地图上(学习条件)判读(表现程度+能力要求)经纬度(核心概念)”等。

通过对内容标准的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内容标准的叙述较多地采用了“描述学习表现+学习条件”的句式,其次是“描述学习表现+表现程度”和“只描述了学习表现”的句式,较少地采用“描述学习表现+学习条件+学习程度”的句式。

二、分解地理学科内容标准的主要方法

依照朱伟强、崔允漷的研究,内容标准与学习目标共有三种对应关系(如表1)。根据这三种对应关系,将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可确定为替代、拆解、组合、聚联四种。①替代。以某一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形成学习目标。如“根据需要选用常用地图”,用“地形图”替换“常用地图”,就形成地形单元中的一条教学目标。②拆解。将课程标准拆分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子目标,以便形成细化的具体学习目标。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用简单的方法”分解成“用地球仪”、“用flash动画”等,即形成地球运动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又如“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明”可以拆解为“用言语说明”、“用图表说明”、“用实验演示说明”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拆解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地球表面不同地区获得热量的变化”等。③组合。就是将几条课程标准合并为一条学习目标。如“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地形特点”,“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由于地势地形和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下位概念,因此可以将其合二为一,形成“查找相关图表资料归纳某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这一学习目标。④聚联。就是将多条课程标准中相同的或关联性较强的部分内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目标。如“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聚联形成“用实例说明某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这一学习目标。

三、分解地理学科内容标准的基本步骤

分解内容标准之前,首先要分析这条内容标准的表述中是否具备了构成学习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有没有学习主体(往往省略)、学习表现、学习条件和表现程度。如果有,就采用拆解、替代、组合、集合四种方法做进一步的扩展,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果没有,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补足学习目标的四要素,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具体学习目标。现以“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这条内容标准为例,分解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内容标准的语法结构

分析内容标准的语法结构就是找出关键词,找出实现该项学习目标的能力要求(一般用动词来表述,如识记、说明、说出、选择、归纳、分析等,即学习表现。)和能力要求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的能力要求就是“量和算”,能力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距离”。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就是将内容标准中找出的核心概念进行剖析扩展,以明确核心概念所涵盖的具体意义。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的核心概念是“距离”。对核心概念的剖析扩展一般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意义展开、概念认知展开和教师经验展开等四种方式。这里对“距离”的扩展就可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根据地理学上对“距离”的认知,一般分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两种。因此对“距离”核心概念的分解就可以分为“量算图上距离”和“量算实际距离”。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能力要求

这一步就是将内容标准中采用的具体行为动词进行分析解剖,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表现层次进行适度扩展,以达到内容标准所期望实现的目标。对这些动词的剖析一般采用词汇意义展开、学科逻辑展开和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进行。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的学习表现的能力要求就是“量算”。从词意来分析,有“测量”、“计算”的含义。而“测量”又有“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计算”有“精确计算”、“估算”等。

第四步:明确学习条件

结合上述分析得来的具体学习行为,对学生所处的实际学情、校情,进一步明晰内容标准所需的学习条件。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就缺少了具体学习条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共同参与下”进行。还可以对“在地图上”作细化,如“在地形图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在行政区图上”、“在旅游交通图上”等。

第五步:明确表现程度

结合学生情况、地方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大纲等,明确本地区、本学区学生达到该项学习目标的最低质量要求,为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提供依据。如“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就缺少表现程度,可以补足为“准确无误”、“大致”等。

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

综合上述步骤,“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这一内容标准最后确定的课时学习目标如下:

⑴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测量计算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⑵在旅游交通地图上,大致估算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精确计算某一交通线的实际距离;

⑷通过小组合作,在行政区图上演示准确测量两地实际距离的方法。

四、其他建议

1. 最终确定的学习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经过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和实现;

2. 学习目标的达成要与之前和之后的学习进行有机衔接,融会贯通,让学习有延续性;

3. 不同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特质不同,设定的学习目标要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特色;

4. 不同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要能体现学区特色。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崔允漷.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

[2]朱伟强,崔允漷.分解课程标准需要关注的几个技术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3]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2019销售人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三上册英语作文家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