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2024-11-13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共8篇)

1.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一

浅析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目前,从整体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每年都在稳定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公信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也多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

一、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 1

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职能与责任不清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目前,我国的个别政府机构职能交叉,政出多头,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臵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使人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2010年3月,某地一位农民因购买假水稻种子损失惨重,尽管拿到了政府的鉴定结果,却由于各部门相互推诿,迟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而最终上吊自杀,审视这起因假种子酿成的悲剧,更多的是对推诿扯皮机关作风的无声指控,造成民众对官员素质的不信任,体现政府工作人员责任感淡薄,严重影响政府整体的公信力。

(二)效益观念不够

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解决不了公众的实际问题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绩效,将政府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部投注于对经济绩效的追求,而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被就业”、“被增长”、“被资源”、“被代表”等“被”话语的日渐流行正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质疑。这 3

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也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行政政策随意

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居庙堂之高”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致使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投资环境,凭空许下很多承诺,但是投资商真正来了以后政府又无法予以兑现。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治”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序、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订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一些政策“人走茶凉”,在执行上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四)行政人员腐败现象存在

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一言一行在公众眼里即代表着政府的意愿,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市场的开放性、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一些政府行政人员利用权力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中“设租”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让行政命令更容易代替行政政策。“行政裁量权”的不恰当设定,使得“寻求政府官员干预来解决问题”仍是某些社会主体(企业或个人)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也为

“设租”提供了可能性,为“寻租”提供了市场空间。“权力设租”的结果是“权力寻租”,这将直接破坏政府公信力。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强化政府的合法性,提升政府的凝聚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功效运转,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体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我们应提出新对策,拓展新思路。

三、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一)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发展,是行政文明、政治文明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一般而言,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产生的合法。依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授予,一切违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

(2)选举、任免的合法。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效力,不断完善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和质询制度。让人民代表大会在官员任免、升迁和绩效评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政府官员任免、升迁和行政人员的录用都能更好地体现民意。因为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让机构发挥其应有的

作用。

(3)行政法律化。构建法制政府,避免政府权力部门化、政府权力地方化。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律、法规、决策、命令的过程中,应严格地依法行政,使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5)严惩权力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政府公信力最大的敌人,同时也是行政法制化建设最大的障碍。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由来已久,短期内要想彻底根除还很不现实,只能逐步推进和完善权力的监督体系。包括巡视制度、官员任职回避和交流制度、任期限制制度,针对基层官员(县、乡)建立的权力监督体系等等。

(二)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1)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政策的实施。它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公共政策的规范化远比任何其他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重要。规范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能最大限度的规范政府行为,同时也能保证公共政策稳定性和可执行性。按照这一流程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往往都能保障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通过“民主”,规范行政。政务公开、听证会等拓宽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让民众关注政府日常行政过程,使民众可以依赖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3)建立管理规范化模式。要形成一套统一、科学、系统的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构建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节约型政府。通过操作的细化、管理的细化、执行的细化,将工作、服务、管理做细、做实。精确计划、决策、控制、考核,把管理的对象逐一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4)强调“效益”观。政府行政时,要充分体现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越的见识和运筹能力,做到效率高、效果佳。这种“效益”观,是要以促进社会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具体到整个办事过程,科学决策依据、环节、顺序、责任人一一落实,减少了时间、精力、财物的浪费,提高了效率。

(5)增加政府工作程序的透明度,督促政府承诺兑现。政府的空头承诺对其公信力有极大的损害,要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从督促政府承诺实现做起。要科学、合理地设臵政府工作程序;将政府工作程序公开,使政府工作行为的运行完全暴露在“阳光”(公共视野)之下。在这种状态下,公民能够在透明的政府工作程序中实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

能够通过透明的工作程序对政府的工作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透明的工作程序向公民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公开包括立法、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公共开支、公共预算和政府的监控等有关活动,以便能让公民及时地了解政府的工作活动,从而达到督促政府实现承诺的目的,最终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三)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规范公务员行为

政府的形象一般是由两个方面来体现的,其一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其二是政府公务员表现出来的形象。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实现的,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点:

(1)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努力培养先进的行政理念;2.要创新和建立一整套行政行为

规则,确保各种行政行为依法依规、有序透明、高效运作;3.要用先进的科学实用技术装备党政机关办公系统;4.要丰富公务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2)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公务员的管理是很复杂的,政策的制定可以通过规范流程来处理,但是公务员却不能,因为公务员具有很强的个性或者说是个体化差异。有的公务员存在的是工作态度问题,行为懒散,工作被动;有的公务员存在的是生活作风问题,到处吃拿卡要;有的是工作作风问题,沉迷于文山会海,只会务虚,不会务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应该从规范公务员行为入手,建立、健全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来最大限度的预防失范行为的发生,以便在公务员发生失范行为之后能够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以便予以追究。

总之,政府的公信力对政府管理国家,促进社会和经济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国情下,政府应该积极通过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和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来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行政管理,塑造人民作主的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经得起人民问责的政府。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2.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二

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2007年曾谣传化工厂爆炸, 2009年曾谣传水污染, 政府当时都曾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 但两次谣言最终都被证实确有发生。2011年2月10日凌晨, 响水县有人谣传, 化工厂要发生爆炸, 引发周围4个乡镇30多个村的万余群众产生恐慌并连夜冒雪自发转移, 一辆载有10多名群众的农用车在逃亡过程中不慎翻入河中, 导致4人死亡3人受伤。而这次仅仅是谣言, 但政府出面辟谣, 已经无人相信。

自有人类社会开始, 谣言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当社会危机产生, 环境发生突变时, 有的谣言可能借风使力, 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而且, 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使谣言的交流和传播更加迅捷, 其破坏力更大。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叫做“公信力”。谣言难防, 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 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 (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约A.D.55~120年) 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 此外还先后干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督等, 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 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 可以解读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 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 做好事还是坏事, 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 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 降级了行政效益, 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政府应付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是在不断提升中, 但我们也要看到, 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对政府公信力的期待也有更高的标准。以往, 政府部门只要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 民众便可以相安无事;但现在, 仅仅有知识普及和信息公开这种事后式的处理机制,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诉求。

当前, 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遇挑战, 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

二是一些政府管理方式落后, 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 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不完善, 存在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 既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也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最根本的是, 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 极易出现失序和失范, 政府的公信力难免受到影响和削弱。而越是如此, 政府越不能无视公众对信息和事实真相的需求。现代社会要求政府必须学会善用信息、走群众路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管理, 实现“善治”。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非但不会导致政府在公众中丧失公信力, 反而有助于维护其公信力。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对社会诚信建设的意义

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 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 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讲诚信, 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 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

对社会而言, 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政府信用、政党信用、社会组织信用、企业信用、团体信用、行业协会信用及公民个人信用等。在这一社会信用系统中, 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组织者、监督者, 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 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表率作用, 政府行为是其他主体行为的表率。如果把所有的社会行为比作一种游戏的话, 那么政府不仅是“游戏”的参与者, 也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当政府以“游戏”参与者身份出现时, 由于政府还是制定者这一特殊身份, 就使得政府成为其他主体的导向、榜样、灯塔。政府信用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如政府失信, 企业、公民个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各个骨牌将接连倒下, 产生“多米诺骨牌应”, 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将会崩溃。二是保障作用。一个有信用的政府其制定的法律制度将为其他主体所信赖, 这样才能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几点思考

提高政府公信力, 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 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原则。准确, 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公众最可信赖的;全面, 是指应当向公众提供全部信息, 而不是有选择地公开部分信息;及时则是要求政府能够第一时间将有关事件信息提供给公众, 让公众从政府权威信息中寻求解疑释惑的答案;有效是指政府提供的是公众可获取、能理解的信息。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量政府公信力的指标和要素众多, 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是否具有感召力, 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是否公平合理, 政府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否强大, 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是否鲜明等。当前, 着眼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需要重点做好三点工作:

一是建设“信用政府”。信任以信用为前提和基础, 信任的流失与信用的匮乏直接相关。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 切实兑现各项承诺, 将“信用政府”建设寓于每项政策的落实过程中。

二是提高政府“纯度”。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政府的“纯度”息息相关。这里所谓的“纯度”, 既包括政府行政动机的公共性, 也包括政府行政过程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因此, 恪守政府公共性, 本着“公共事务公共治理”的原则, 不断提高政府的“纯度”, 就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是做到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他人”。政府公信力是一种互动的结果, 反映的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程度。它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样, 可以分解为“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两个方面。“相信自己”, 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具有自信心, 保持独立, 勇于担当, 甘愿承担责任, 并做到开放、公开、透明。“相信他人”, 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从思想上真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充分发挥人民在促进社会繁荣进步、追求和谐幸福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 守住政府权力的边界;才能尊重公众权利和尊严, 善于平等交流、协商合作。

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以公民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政府公信理念重塑, 包括法治理念、责任理念和诚信理念。依法行政从18世纪起在西方开始推行, 并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奉行的准则。政府的公信力, 正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 是政府责任行为的外射。公信力是责任政府政治合法性的根基。因此, 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政府, 首先就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诚信是政府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政府首先应该成为诚信政府, 也只有这样, 政府才有可能建立诚信社会。换而言之, 建设诚信政府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前提。

第二, 政府公信力体系构建。包括建立公共利益导向机制、强化政府执行力、健全政务公开机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等等。

第三, 政府公信力的实现主体——官员公信力的培育, 推进财产申报机制的推进与官员问责机制。

第四, 公民社会的积极参与。公民参与对参与民主来说至关重要, 毫无疑问, 民主就意味着参与, 无论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 都需要公民的参与。公民参与公共治理有助于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了解, 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增强公民对政府决策合法性的认同感与支持, 从而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地位。

第五, 从民主政府的视角看, 对政府公信力进行评估, 是政府认识和改善自身公信力状况的需要。公信力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概念, 如何对之进行评价, 采用何种评估的方法与标准, 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

良好的政府信用意味着广大民众对政府及其行为的充分认同和支持, 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可以使民众与政府容易沟通, 关系容易协调, 矛盾容易得到缓和, 问题也就容易得到解决, 进而有望创造出一个齐心协力、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摘要:《左传》云:“信, 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 宁肯“去兵”、“去食”, 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 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 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 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 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对于从政者来说, 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 赏罚分明, 人民才能信赖政府, 遵纪守法, 所以对于政府来说, 祸莫大于无信。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祸莫大于无信,诚信

参考文献

[1]张春菊.政务诚信和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读本[M].研究出版社.2004.5.

[2]唐铁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4.

[3]姚亮.从群体性事件看政府公信力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2009.06.

3.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三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就是要求城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因而就决定了城市政府在对城市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市居民根本利益的目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公信力,就是城市政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运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城市社会各项活动进行治理时,政府在政治权威性、政策合法性、公众信任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一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的环节:一方面是城市政府对自身的执政理念、行政体制、行政依据、执政行为、行政绩效、人员素质等相关制度和行为的展现;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依据法律法规、个人期望、个人感受等相关因素对政府的制度及行为的直接或间接评价。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要努力找出影响城市政府与居民之间配合的因素,以尽量促进城市建设的进程,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居民最满意的政府,即高效的政府、负责任的政府、法治诚信政府、透明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影响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因素

(1)基层行政人员行政执法不规划导致的负面影响。由于个别基层行政人员的素质低、行政执法方式原始、单一、粗暴,易激化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加上网络通讯迅速催化,使这些特殊事件扩大化,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或缺失。(2)行政监督不力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行政监督过程应该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事后的监督管理而忽略了事中和事前的监督管理。(3)政府相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法标准的不统一,遇事推诿拖延、部门逐利严重,激励机制不健全、行政效率低,滥用职权、地方保护等现象明显。(4)民众参政议政意识不强。一是因为政府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公民参政议政的途径,以更多地了解民情社情;二是因为公民的参政议政的素质不够高,缺乏对城市及社会未来的发展有足够的认识。(5)行政官员腐败现象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呈现为涉案金额大、涉及人员广、涉案隐蔽性强、违法成本低等特点,以及“官二代”负面影响严重等现象,使得社会出现了“民仇官、民恨富”的极端现象。

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分析

(1)要树立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观,提升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立生态文明城市善治政府。(2)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工作人员的信用效能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完善、稳定的公共政策。要建立健全城市居民个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个人诚信档案。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法治政府,提升行政行为诚服力。要加强行政监督,提升政府行政绩效,构建透明度较高的政府。(3)要加强对城市居民的行政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提升全民诚信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讯、新闻报道、学校教育、公众集会等途径和方法进行诚信道德宣讲,普及诚信知识,提升全民的诚信道德修养,提高公众的诚信参政意识和诚信监督意识,以帮助形成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4)要充分发挥行政人员的人格感召力作用,建立健全行政人员失信惩处机制以提升政府公信力。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行政人员的个人感召力,以形成示范效应,以推动政府内部行政道德素质的提升。(5)要加强行政腐败惩处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建设廉洁政府。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以降低行政人员自身的审批权、处罚权等。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杜绝公款消费行为。(6)要加强行政组织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形成公众满意度高的政府。要打破部门限制,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促进部门间的团结和统一,以形成合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升政府整体行政能力和行政形象。

4.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四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52 09

[考试说明]: 1、1960年以来,美国社会个人安全指数降低。

正确

错误

2、政府公信度是衡量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指标。

正确

错误

3、政府公信力不是政府公信度的唯一来源。

正确

错误

4、公信度与公信力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5、过去五十多年,世界范围内政府公信度都呈下降的趋势。

正确

错误

6、提高政府的统治能力,以顺应社会经济变化的要求,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正确

错误

7、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并联合发布。

正确

错误 8、2012年的普京反腐,其实是“雷声大,雨点小”。

正确

错误

9、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可先发布后补申请。

正确

错误

10、美国人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75%一路往下飙。

正确

错误

11、“太阳花学运”事件发生在()。

香港

澳门

广东

台湾

12、政府公信力是()的表现。

群众路线

民主集中制

执政能力

政权

13、政府公信力其实质是政权的()。

社会化

真实性

合法性

关联性

14、政府公信力的核心是运用权力创造和维护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权威—服从

权利—态度

权威—态度

态度—服从

15、对政府信息内容要求做到的是()。

准确性

公正性

公平性

及时性

16、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保存

获取

制作

公布

17、对公共服务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是满足公众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活动

是满足公众直接社会需求的活动

是满足公众间接社会需求的活动

是满足公众社会需求的活动

18、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标是()。

微笑服务

效率

公众满足

公平

19、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支撑性要素是()。

角色意识

信息收集能力

联系群众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20、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是()。

高效行动能力

公共服务意识

沟通协调能力

自我规范能力

21、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中,()依然占优势。

“大中部制”

“中部制”

“大部制”

“小部制”

22、公务员联系群众能力的核心指标是()。

正确的群众观

良好的工作作风

方式方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角色意识

23、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点应放在()。

内在精神要素的固化和强化上

外在素质要素的练习和进步上

公共服务内外环境的优化上 工作技能的进步上

24、公务员服务意识体现了服务质量的()。

结构质量

职能质量

技术质量

流程质量

25、()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政府

公务人员

人民群众

军队

26、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权属

规范性

合理性

合法性

27、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

责任政府

法治政府

法制政府

阳光政府

28、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施

开展 实现

预设

29、依法治国应当与()相结合。

依宪治国

依法行政

以德治国

以法治权

30、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31、政府公信度来源于政府的()。

公信力

政治能力

行政能力

公关形象

32、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征兆()。

有权力,缺权威

有文件,缺落实

有制度,缺执行

有承认,缺信任

33、中国政府公信力面临巨大挑战,包括()。

中国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 社会公众的需求多元化、复杂化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有效的政府

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改革

34、中国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包括()。

工业化

开放化

城镇化

老龄化

35、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包括:()等。

公共服务认识能力

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财政保障能力

组织保障能力

3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形成()。

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37、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求

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8、公共需求包括()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秩序的公共需求

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求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事业的公共需求

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需求

39、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看,有两种服务型政府:()。

公共投资型的服务型政府

增长稳定型的服务型政府

公共消费型的服务型政府

增长友好型的服务型政府

40、增长友好型的服务型政府的特点包括()。

公共教育与公共科技优先增长

医疗与养老资金供给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缴款

利用住房合作社等社会渠道解决公共住房问题

5.论政府公信力及对策 篇五

前言

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完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政府,了解政府。“政府公信力”这个词语也逐渐出现在媒体报刊和政府文件中。何为政府公信力?当前我国的政府公信力如何?又有何提高措施?

正文

一、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

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

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

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

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行政体制问题。一是政府职能界定模糊,政府部门重叠,职权交叉混淆现象普遍。目前我国存在政府层次繁、部门乱的突出问题,赖“吃财政饭”的冗员过多,增加了财政负担和产生矛盾和摩擦 的几率,降低了政府和全社会的效率。二是行政责任混淆,政府内部规划不科学, 机构设置、人员结构不合理。

2.立法问题。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但政府与公众之间确保诚信的法律制度安排,存在许多空缺,政府诚信还没有成为法律所认可和保障的道德规则。首先是政府诚信法规不健全,只有将它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政府组织及其成员 的心理约束作用。其次是政府成员诚信约束和动力机制缺乏,同为政府成员,其诚信理念和觉悟有所不同。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在行政责任面前故意歪曲事实,推卸责任。

3.行政文化问题。政府往往由于重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建设, 忽视了行政文化氛围的构筑。行政组织及其成员的诚信观念在非诚信的行政文化氛围里难以确立,无疑就成为构建诚信政府的瓶颈。当前,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其成员,利益观念和部门观念过重,公平公正意识淡薄,不 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政心理普遍存在,损公利谋私利的行政道德扭曲等现象导致 行政文化发展的偏颇。

四、政府公信力的解决对策

1.政府角色的再定位。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权,理性确立其管理幅度和层次, 继续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应当避免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精简行政审批。其次,减少政府的交易活动特别是赢利性交易行为。力避政府行为与那些垄断性的国营企业的商业行为搅合在一起,因此,必须严格杜绝其变相的赢利和集体权力寻租。

2.政府信息的公开。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行政领域内的人民主权;另一 方面也确保了民众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从政策上看,政策一旦出台公布于众必须尽快落实,不可随意更改,在群众审视之下,政府公然违约的可能性极小;从权力运作上看,信息公开使政府行为透明,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可以有效解决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暗箱操作问题,维护权力运行严肃性;从政府承担责任上看,实行信息公开使政府不轻诺寡信,防止政府失信于民。

3.政府诚信制度的供给。首先要建设诚信法律责任制度。要使政府诚信于民,重要的是将政府的权力 运行纳入法制轨道,将道德诚信变为制度诚信。另外,普及和完善行政机关引咎辞职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加快司法体制的改革,完善行政诉讼程序,降低司法官员在诉讼活动中利用 法律漏洞枉法裁判的几率。

4.政府诚信的监督。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与制约,以确保行政责任的忠实履行。设立专门机构,接受公众对政 府失信行为的投诉,及时调查处理。通过党政监督。主要监、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方式进行。

6.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六

公信力是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一项客观标准,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信任的基础在于了解,一方面要使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政干部树立起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加强作风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

当前,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阶段,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易于在这个时期爆发,一旦发生公共事件,群众无法从正规的渠道了解事实真相,必然会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怀疑,另外,某些干部由于自身的作风问题,影响到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完善制定政府公开制度。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信息

需要公开透明化,但是由于相关的管理规定还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内容良莠不齐,发布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信息公开内容和形式,并使之符合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转变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群众评价作

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标准,充分尊重群众的诉求,使信息公开和信访制度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强反腐倡廉,整顿机关作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

腐败,以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建立严格的考评、督查制度,严肃处理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工作消极等现象,使广大干部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患。

四、推行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问责制。问责对象从行政首长扩大到

普通机关工作人员,问责范围扩大到各种行政行为。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各种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问责。明确行政职责,使政府每一项职能、工作任务都能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项监督主体对于行政问责执行的监督作用。

五、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要把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

轨道,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反受追究、侵权要赔偿。

杜绝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行为的发生。

7.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七

一、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概念

公信力, 就是获得公众认可以及信任的一种能力。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涵义指的是从事政府统计工作的部门通过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向社会提供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统计服务, 最终获得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部门以及统计数据的认可和信任的能力。公信力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是它们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总结和归纳起来的。公信力能充分的体现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权威, 以及自身给公众造成的影响力等等。政府的统计公信力是建立在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部门的认识和信用体现的基础上。

二、目前政府统计的现状

(一) 统计数据形成的透明度不够

最近几年, 政府的统计数据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公众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政府的统计数据存在着透明度不够的问题。例如:社会公众不知道统计数据是如何产生的, 对统计指标也只是听过一点, 部分公众甚至认为政府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神秘的工作。因为政府统计工作的透明度不够造成了统计的数据在质量方面遭到了质疑, 这主要是因为数据处理的方法、数据的来源、数据的覆盖面积等方面不被公众所了解造成的。

(二) 政府统计数据失真

从当前政府统计的数据来看, 存在着数据失真的情况。政府统计数据失真不仅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还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统计公信力。当社会公众发现按政府统计出来的数据跟自身的估计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继续探究核实, 一旦确定政府统计数据失真时, 就必然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怀疑, 甚至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就算以后政府公布的是准确的数据, 公众也不愿意去相信了, 所以我们的统计部门必须严把统计数据关, 从源头做起, 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统计指标。

(三) 统计信息的公共服务不到位

作为政府部门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为民服务, 也就是要给公众提供充足的服务和产品, 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需要。政府的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公众提供优秀的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统计数据越来越跟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公众关注的话题是不外乎是就业、收入、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更加重视利用统计信息为生产经营服务, 甚至个人的炒股、炒汇、买卖基金等理财活动和民事诉讼都离不开统计数据。

三、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途径

(一) 加强领导

要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人要加强领导, 可以成立由统计局宣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的统计新闻宣传工作, 召开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对的有效性, 为提高统计公信力提供保障。

(二)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

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政府的统计公信力, 因此应该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培训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统计人员要利用业余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学习西方先进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掌握各种统计核算方法, 对本区域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估等等;二是政府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 通过开展培训班等, 让越来越多的统计人员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 同时组织本区域各个行业及领域的代表通过开展数据交流会的形式, 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统计、深入统计。

(三) 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透明度

要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最首要的任务还是要提高统计工作的透明度, 要将统计工作的有关过程包括统计依据、调查方法等等进行公开, 要借助网络和一些新型的媒体采取范围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入的宣传方式对统计数据主要指数、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等等进行相关报道。

(四) 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统计服务质量

要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离不开对公众的统计服务。所以政府统计部门应该进一步改进的提高对社会公众的统计服务功能。通过建立月度统计数据公布制度等手段增加统计信息发布内容和频率, 主要农产品价格、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和主要食品价格等统计信息, 提高主要工农业产品价格统计信息发布频率。通过本区域的政府网、信息报、统计内网、统计年鉴、统计资料等多种载体向社会公众传播统计数据和知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鉴于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重要性,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找出自身在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对症下药, 争取全面、深入的提高统计能力, 不断增加自身的统计公信力。

摘要:最近几年,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网络化、全球化的大社会背景下, 政府统计的各项数据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政府的统计公信力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政府统计出来的人均工资、GDP、CPI等方面数据遭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面发表了申明和解释, 但是类似事件还是反映了政府统计公信力不高。本文作者从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目前政府统计工作的现状;最后就如何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够为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形势,政府,统计公信力,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继伟.统计公信力与为社会公众服务意识[J]统计研究, 2010.

[2]国家统计局第41期党校班课题组.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调研报告[J]调研世界, 2010, (9) .

[3]凌素芳, 陈兴和.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之思考[M].统计与管理, 2011.

8.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八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状况进行的评价,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国家与公众的关系,展示的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的执政基础。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的公信力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在不断提升,这是主流。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生态状况还不容乐观,有待改善。

一、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要以民为本,构建服务型政府

构建服务型政府有利于缓解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要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公共关系就是公共服务的提供。提供公共服务要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的转变,其主要途径有:政府确立“公众至上、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文化,统一行政人员的心态和行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驱动政府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行政行为应做到言出必行、诚实守信,以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要建立“有限政府”。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政府职能严格限定在解决“市场失灵”的范围内,不“错位“、“越位”、“缺位”,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留下来的空白地带,并使之成为沟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三要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要满足公众的期望在他们身上应该同时体现着公共精神和市场精神,运用新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公共组织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进而推动高效政府的建立。

四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反对“政绩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数量、速度,又要重视质量效益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那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显然违背科学发展精神。必须真正把人民的赞成度、拥护程度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根本尺度。

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须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1.在完善决策制度方面

一个健全的行政决策机制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在政府决策制定上,要突出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和加强公众对决策监督的制度,保证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以此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使干部依法决策能力逐步提升,在决策执行上,要保证决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克服随意性,防止政策的朝令夕改。

2.在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方面

政府信息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既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直接途径,也是衡量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和举措。一方面 要保证地方政府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同时对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对公开渠道、方式进行创新和拓宽。充分利用传统的政务公开栏、查询平台、政府公报等方式的基础上规范政府网站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方式进行创新和拓宽。

3.在完善政府回应制度方面

在网络时代政府的回应方式应该不断进步革新。对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部门要完善信息的主动发布机制,充分发挥各大媒体的作用,让公众能够看见政府的诚心;在公众疑惑和关切的事项要及时组织专家作出回应和解答,让公众能够知晓和理解,看见政府的真心,以确保政府回应的法治化、制度化、常态化。

4.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方面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障行政权力依法正确行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正确行使权力,可以防止权力的腐败。首先是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合理配置和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当前主要是简政放权,实行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把党内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监督的整体合力。

三、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

一是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的意识

地方政府要以法治为手段和边界,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否则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得不到根本保障,社会就不会和谐稳定。

二是规范政府部门行政执法行为

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利益。要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文化高的执法队伍,同时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公正文明执法,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三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直接关系政府的形象。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要落到实处,就要强化执法责任。首先,要严格评议考核制度,做到到岗到人;其次,对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必须严肃责任追究,特别是对因违法执法给国家或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须引导公众正确认知政府

首先,公众要求地方政府增加建設性、公益性的愿望并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但公众不能因为这些就全盘否定政府绩效,甚至否认政府的合法性及公共性。

其次,由于改革的异常复杂性及政府官员认识的局限性,改革战略及实施路径出现某些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修正这些错误需要一个过程。但知错就改的政府是值得公众信任的,公众不应期望出现无过错的政府。

最后,不可否认,政府的某些行政行为使其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一些矛盾被凸现出来。但是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取得的成就等方面足够支撑和减少公众心中的疑问与不安,使公众更有动力去信赖政府,从而积极履行自身职责,配合响应政府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黄静;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现象、原因及提升对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第6期.

上一篇:企业管理理念标语口号及含义下一篇:桐柏山游记作文